第182條不當得利受領人之返還範圍 - 法律知識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民法第182條不當得利受領人之返還範圍1.不當得利之受領人,不知無法律上之原因,而其所受之利益已不存在者,免負返還或償還價額之責任。

2.受領人於受領時, ... 民法判解 中華民國民法 民法判解 第182條不當得利受領人之返還範圍 列印 Email 民法第182條不當得利受領人之返還範圍1.不當得利之受領人,不知無法律上之原因,而其所受之利益已不存在者,免負返還或償還價額之責任。

2.受領人於受領時,知無法律上之原因或其後知之者,應將受領時所得之利益,或知無法律上之原因時所現存之利益,附加利息,一併償還;如有損害,並應賠償。

最高法院105年度台上字第2102號民事判決 裁判案由: 請求所有權移轉登記等 裁判日期: 民國105年11月24日 裁判要旨: 惟按不當得利之受領人,除返還其所受之利益外,如本於該利益更有所取得者,並應返還;但依其利益之性質或其他情形不能返還者,應償還其價額,民法第一百八十一條定有明文。

所謂依其他情形不能返還,應依社會通念決定之,凡於事實審言詞辯論終結前,依社會通常觀念,已無法強制債務人返還者,即屬之。

又所謂同時履行抗辯,係指雙務契約當事人因互負債務,一方當事人於他方未為對待給付以前,得拒絕自己之給付。

其作用僅係暫時拒絕自己之給付,延緩他方行使權利,其拒絕給付,非因原負債務履行期未屆至之故。

是法院於命被告給付之判決,附以原告為對待給付之條件者,僅係被告於原告提出對待給付前,得拒絕自己之給付而已,與原負債務之履行期屆至無涉,自不得謂於原告提出對待給付之前,因履行期未屆至,不生給付不能之問題。

----------------------------------------------------- 最高法院105年度台上字第800號民事判決 裁判案由: 請求返還不當得利 裁判日期: 民國105年05月12日 裁判要旨: 受領人於受領時,知無法律上之原因或其後知之者,應將受領時所得之利益或知無法律上之原因時所現存之利益,附加利息,一併償還,為民法第一百八十二條第二項前段所明定,此係課予惡意受領人附加利息返還不當得利之責任,該項利息應自受領人知無法律上之原因時起算。

----------------------------------------------------- 臺灣高等法院101年度家上字第275號判決 裁判案由: 分割遺產 裁判日期: 民國102年12月11日 裁判要旨: 按遺產者,係指被繼承人財產上之權利(民法第1148條第1項規定參照)。

遺產之收益,則係基於前項財產上權利所得之天然或法定孳息。

苟非前開權利或收益,而係被繼承人死亡後繼承人所另行取得之財產上權利,自非屬遺產或遺產之收益。

基於我國慎終追遠之傳統,民間葬禮習俗上,被繼承人或繼承人之親友為向死者表示追思或敬悼之念,每每有按其與繼承人親疏遠近之差異,對主辦喪葬之繼承人(喪家)為不同程度之物品或金錢餽贈,此項物品或金錢之餽贈,即民間俗稱之奠儀,於繼承發生時並不存在,非屬被繼承人所遺財產,或基於所遺財產所生之收益,核其性質,要屬親友間對於繼承人之無償贈與。

且辦理喪禮時,親友之所以致贈奠儀禮金,或係基於其與特定人(應含與被繼承人、繼承人、或前二者之親友)間之親誼關係,抑或係基以往己身受贈而所為回贈,衡諸常情,接受奠儀之繼承人將來如遇致贈奠儀之人家中辦理喜喪事宜時,亦會憑此而回贈奠儀或禮金。

裁判法院:臺灣高等法院 ----------------------------------------------------- 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1855號民事判決 裁判案由: 返還不當得利 裁判日期: 民國102年10月02日 裁判要旨: 指示人依補償關係(資金關係或填補關係)指示被指示人將財產給付領取人之指示給付關係,其給付關係係存在於指示人與被指示人及指示人與領取人之間;至於被指示人與領取人間,因領取人係基於其與指示人之對價關係,由指示人指示被指示人向領取人為給付,該二人間僅發生履行關係(給與關係或出捐關係),而不發生給付關係。

----------------------------------------------------- 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930號民事判決 裁判案由: 給付新植工程費用等 裁判日期: 民國102年05月22日 裁判要旨: 按不當得利制度,旨在矯正及調整因財貨之損益變動而造成財貨不當移動之現象,使之歸於公平合理之狀態,以維護財貨應有之歸屬狀態,俾法秩序所預定之財貨分配法則不致遭到破壞。

故當事人間之財產變動,即一方受財產上之利益,致他方受損害,倘無法律上之原因,即可構成不當得利,不以得到受益人之同意或受益人有受領之意思為必要。

又不當得利之成立,不以出於受損人之給付行為為限,如因受損人給付以外之行為,使他人之財產有所增益,亦可成立不當得利。

至於受益人於受請求返還時,其所受之利益已因無償讓與而不存在,乃不當得利返還範圍之問題(民法第一百八十二條參照),對於不當得利之成立並不生影響。

準此,擅自對於他人所有或管有土地上之樹木施以養護,致使他人受有利益(包含積極得利,如增加樹木之價值,或消極得利,如本應支出之養護費用而未支出),如他人欠缺受益之權利者,支出費用者係以給付以外之行為,使他人受有財產上之利益,自亦可成立不當得利(支出費用型或耗費型之不當得利)。

----------------------------------------------------- 最高法院100年度台上字第596號民事判決 裁判案由: 請求返還不當得利 裁判日期: 民國100年04月21日 裁判要旨: 按由自己之行為表示以代理權授與他人,或知他人表示為其代理人而不為反對之表示者,對於第三人應負授權人之責任,固為民法第一百六十九條所規定,然此所謂由自己之行為表示以代理授與他人,必須本人有具體可徵之積極行為,足以表見其將代理權授與他人之事實,方足當之。

倘無此事實,即不應令其對第三人負授權人之責任。

按民法第一百六十九條後段所謂知他人表示為其代理人而不為反對之表示者,係指知他人表示為其代理人而與相對人為法律行為時,原即應為反對之表示,使其代理行為無從成立,以保護善意之第三人,竟因其不為反對之意思表示,致第三人誤認代理人確有代理權而與之成立法律行為,自應負授權人之責任者而言。

如於法律行為成立後,知其情事而未為反對之表示,對業已成立之法律行為已不生影響,自難令負授權人之責任。

----------------------------------------------------- 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2292號民事判決 裁判案由: 債務人異議之訴 裁判日期: 民國99年12月09日 裁判要旨: 按債權之讓與,非經讓與人或受讓人通知債務人,對於債務人不生效力。

但法律另有規定者,不在此限。

民法第二百九十七條第一項定有明文。

惟民法第二百九十七條第一項之通知,係屬觀念通知,使債務人知有債權移轉之事實,免誤向原債權人清償而已,倘債務人既知債權已移轉於第三人,不容藉詞債權之移轉尚未通知,拒絕對受讓人履行債務。

又繼承編施行法第一條之三第二項至第四條繼承人依修正施行前之規定已清償之債務,不得請求返還,此觀諸繼承編施行法第一條之三第五項規定固明。

----------------------------------------------------- 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339號民事判決 裁判案由: 返還補償費等 裁判日期: 民國99年03月04日 裁判要旨: 支付補償耕地承租人之地價者為土地所有權人,主管機關不過代為扣交而已,則耕地承租人倘有溢領情事,土地所有權人即非不得依不當得利之法則請求耕地承租人返還。

末按承租人應自任耕作,承租人違反此項規定時,原訂租約無效,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第十六條第一項、第二項前段定有明文。

亦即耕地承租人就承租耕地之一部不自任耕作,依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第十六條第二項規定,其「全部」租約均歸於無效。

----------------------------------------------------- 最高法院97年度台上字第2241號民事判決 裁判案由: 返還不當得利等 裁判日期: 民國97年10月23日 裁判要旨: 按抵銷乃主張抵銷者單方之意思表示即發生效力,而使雙方適於抵銷之二債務,溯及最初得為抵銷時,按照抵銷數額同歸消滅之單獨行為,且僅以意思表示為已足,原不待對方之表示同意,亦不論在訴訟上或訴訟外,均得為之,此觀民法第三百三十四條及第三百三十五條規定自明。

----------------------------------------------------- 最高法院97年度台上字第1729號民事判決 裁判案由: 拆屋還地 裁判日期: 民國97年08月20日 裁判要旨: (一)按以不動產為標的之債權行為,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固僅於特定人間發生法律上之效力(對人效力之債權相對性),而非如物權行為,以登記為公示方法使第三人得知悉之狀態下,並以之作為權利取得、喪失、變更之要件,俾保護善意第三人,而對任何第三人均發生法律上之效力(對世效力之物權絕對性)。

惟特定當事人間倘以不動產為標的所訂立之債權契約,其目的隱含使其一方繼續占有該不動產,並由當事人依約交付使用,其事實為第三人所明知者,縱未經以登記為公示方法,因已具備使第三人知悉該狀態之公示作用,自應與不動產以登記為公示方法之效果等量齊觀,並使該債權契約對於受讓之第三人繼續存在,此乃基於「債權物權化」法理所衍生之結果,觀之民法第四百二十五條第一項規定:「出租人於『租賃物交付後,承租人占有中』,縱將其所有權讓與第三人,其租賃契約,對於受讓人仍繼續存在」,特揭櫫「租賃物交付後,承租人占有中」等公示作用之文字,並參照司法院釋字第三四九號解釋文、理由書暨協同意見書、部分不同意書、不同意見書及本院四十八年台上字第一○六五號判例意旨自明。

(二)按各共有人對於他共有人因分割而得之物,按其應有部分,負與出賣人同一之擔保責任。

又共有土地共有物之分割,經分割形成判決確定者,即生共有關係終止及各自取得分得部分所有權之效力。

共有人對於他共有人分得之部分,既喪失共有權利,則其占有即難謂有何法律上之原因,民法第八百二十五條固定有明文,並經本院五十一年台上字第二六四一號著有判例。

惟共有人所負與出賣人同一擔保責任之規定,倘經當事人另以契約約定排除該擔保責任者,本於私法自治之原則,其約定亦難謂為無效,此於契約另行約定共有人對他共有人分得之部分有占有之權源者,尤不能因其喪失共有權利即謂其占有無法律上之原因,揆之該則判例保留「除另有約定外」等除外字句至灼。

----------------------------------------------------- 最高法院97年度台上字第176號民事判決 裁判案由: 給付補償費 裁判日期: 民國97年01月30日 裁判要旨: 第三人利益契約,乃當事人之一方與他方約定,由他方向第三人為一定之給付,第三人因此取得直接請求他方給付權利之契約。

倘第三人並未取得直接請求他方給付之權利,即僅為當事人與第三人間之「指示給付關係」,尚非民法第二百六十九條所規定之第三人利益契約。

又於「指示給付關係」中,被指示人係為履行其與指示人間之約定,始向領取人(第三人)給付,被指示人對於領取人,原無給付之目的存在。

苟被指示人與指示人間之關係不存在(或不成立、無效),被指示人應僅得向指示人請求返還其無法律上原因所受之利益,至領取人所受之利益,原係本於指示人而非被指示人之給付,即被指示人與領取人間尚無給付關係存在,自無從成立不當得利之法律關係。

----------------------------------------------------- 最高法院96年度台上字第2635號民事判決 裁判案由: 返還不當得利 裁判日期: 民國96年11月29日 裁判要旨: 按審判長應注意令當事人就訴訟關係之事實及法律,為適當完全之辯論。

並應向當事人發問或曉諭,令其陳述事實、聲明證據、或為其他必要之聲明及陳述,其所聲明及陳述有不明瞭或不完足者,應令其敘明或補充之。

此係審判長(或獨任法官)因定訴訟關係之闡明權,同時為其義務,故審判長對於訴訟關係未盡此項必要之處置,違背闡明之義務者,其訴訟程序即有重大瑕疵,基此所為之判決,亦屬違背法令,此觀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九條第一項、第二項規定及本院四十三年台上字第一二號判例意旨即明。

又原告起訴時所主張之訴訟標的法律關係及其原因事實,不僅涉及法院審判之標的、當事人之攻擊防禦方法,並將影響未來既判力客觀範圍之特定,自應慎重求其明確。

本件原審既認被上訴人於原審始依契約解除後回復原狀之法律關係之請求,係屬訴之追加,並依民事訴訟法第四百四十六條第一項但書及第二百五十五條第一項第二款規定予以准許,因之,被上訴人之請求除不當得利之法律關係外,尚有契約解除後回復原狀之請求權。

而上開請求權所得請求償還利息之範圍,並不相同;前者,依民法第一百八十二條第二項規定,以受領時所得之利益或知無法律上原因時,所現存之利益,附加利息償還;後者,依民法第二百五十九條第二款,則自受領時起附加利息償還。

查被上訴人於原審準備程序期日已陳明「先位」依不當得利請求,「備位」依民法第二百五十九條請求,顯係預備訴之合併,則須於先位之訴無理由時,始得就備位之訴為審判,而不能就先備位之訴同時均為有理由之裁判。

原審未遑詳為推闡勾稽推求,命被上訴人就先、備位請求為適當之聲明,遽就被上訴人已陳明上述請求為先、備位而不能併存之法律關係均予准許,非無違誤。

----------------------------------------------------- 最高法院96年度台上字第1811號民事判決 裁判案由: 給付補償費 裁判日期: 民國96年08月16日 裁判要旨: 耕地出租人於農地變更為非耕地之際依該條規定終止租約收回土地,計算補償費時扣除土地增值稅額,考其立法原意為,如僅以土地公告現值或申報地價之三分之一補償承租人,將來土地出售時因出租人仍需繳納土地增值稅,地主實際所得可能較佃農為少,甚且不敷繳納土地增值稅之情事,顯不合理,乃參照當時獎勵投資條例及平均地權條例之相關規定而訂定;是扣除土地增值稅額純為補償費之估(預)計方式,並非因土地所有權移轉之故;至出租人日後土地所有權另行移轉或被徵收是否應減免土地增值稅?係另公法問題,與承租人應受領補償費之範圍分屬二事。

----------------------------------------------------- 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1851號民事判決 裁判案由: 請求給付補償費 裁判日期: 民國95年08月24日 裁判要旨: 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第十七條第一項第五款所稱之「非耕地使用」,究與平均地權條例第四十二條第二項所定之「公共設施保留地」不盡相同。

又平均地權條例第四十二條第二項但書規定之課徵土地增值稅,係以「經變更為非公共設施保留地後再移轉時」為限。

----------------------------------------------------- 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1860號民事判決 裁判案由: 請求損害賠償 裁判日期: 民國95年08月24日 裁判要旨: 台灣之祭祀公業,僅屬某死亡者後裔公同共有祀產之總稱,尚難認為有多數人組織之團體名義,故除有表示其團體名義者外,縱設有管理人,亦非民事訴訟法第四十條第三項所謂非法人之團體,自無當事人能力。

實務上雖認得以該管理人之名義起訴或被訴,乃係基於便宜上之理由,非謂其管理人即為民事訴訟法第三項之代表人或管理人,即非祭祀公業之法定代理人。

查系爭公業既有管理人之設置,而該管理人之選任契約,學者認為性質上屬於類似委任之無名契約(參照法務部編印台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第七七五頁,九十三年七月六版),乃著重在派下員或選任者與管理人間之關係,似與法定代理有別。

----------------------------------------------------- 最高法院94年度台上字第1874號民事判決 裁判案由: 請求返還價金 裁判日期: 民國94年10月13日 裁判要旨: 損害賠償總額預定性違約金經法院核減後,就減少部分應依不當得利規定返還,與契約解除後之回復原狀義務,兩者之法律關係不同,其請求權個別存在。

當事人行使解除權後,依民法第二百五十九條及第二百六十條規定,除請求回復原狀外,並得請求損害賠償,亦即民法第二百五十九條乃不當得利之特別規定,僅適用於解除契約後之回復原狀義務,其範圍與一般不當得利不同。

是以約定之違約金過高,經法院酌減之數額,應依一般不當得利規定請求返還。

亦即應按所酌減之數額依民法第一百八十二條第二項計付利息。

----------------------------------------------------- 最高法院94年度台上字第1300號民事判決 裁判案由: 請求確認保證債權不存在等 裁判日期: 民國94年07月15日 裁判要旨: 訴訟代理人有二人以上審判長指定言詞辯論期日之通知書,祇向共同訴訟代理人中之一人送達者,即生合法通知之效力;又審判長以職權所定之言詞辯論期日,非有重大理由法院不得變更或延展之,故當事人已受合法之通知後,雖聲請延展期日,然未經法院裁定准許前,仍須於原定日期到場,否則即為遲誤,法院自得許到場之當事人一造辯論而為判決。

是當事人、訴訟代理人因請假或赴大陸地區洽事不能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者,如無可認為有不能委任訴訟代理人或複代理人到場之情形,即非屬不可避之事故,自非民事訴訟法第三百八十六條第二款所謂因正當理由而不到場。

----------------------------------------------------- 最高法院93年度台上字第1980號民事判決 裁判案由: 損害賠償 裁判日期: 民國93年09月29日 裁判要旨: 民法第一百八十二條第一項所謂「所受之利益已不存在」,非指所受利益之原形不存在者而言,原形雖不存在,而實際上受領人所獲財產總額之增加現尚存在,不得謂利益不存在。

如不當得利之受領人所受利益為金錢時,因金錢具有高度可代替性及普遍使用性,祇須移入受領人之財產中,即難以識別。

是原則上無法判斷其存在與否,除非受領人能明確證明確以該金錢贈與他人,始可主張該利益不存在。

----------------------------------------------------- 最高法院93年度台上字第1853號民事判決 裁判案由: 返還不當得利 裁判日期: 民國93年09月09日 裁判要旨: 利息、紅利、租金、贍養費、退職金及其他一年或不及一年之定期給付債權,其各期給付之請求權,因五年間不行使而消滅,固為民法第一百二十六條所明定,惟查民法第一百八十二條所定之附加利息,係受領人受領利益時,就該利益使用所產生之利益,該附加利息性質上仍屬不當得利,僅其數額可以利息之計算方式來確定,是該附加利息如得以非利息計算之方式上確定其金額,亦無不可計為返還之範圍。

準此,該附加利息之請求權消滅時效,仍應適用民法第一百二十五條所定十五年之時效。

上訴人辯稱上開附加利息應適用民法第一百二十六條所定五年短期消滅時效云云,並不可採。

----------------------------------------------------- 最高法院92年度台上字第2479號民事判決 裁判案由: 返還不當得利 裁判日期: 民國92年11月20日 裁判要旨: 二人互負債務,而其給付種類相同、均屆清償期者,各得以其債務,與他方之債務,互為抵銷,以消滅債之關係,此觀民法第三百三十四條第一項前段規定即明。

而法律行為之無效,乃自始、當然、確定不生效力。

故經抵銷之債務所由發生之法律行為倘屬無效,致該債務自始不存在,即無從與另一債務互為抵銷,該另一債務之效力雖不受影響,但原已抵銷而消滅之債之關係,當然應回復至未經抵銷前之狀態。

----------------------------------------------------- 最高法院92年度台上字第1540號民事判決 裁判案由: 清償債務等 裁判日期: 民國92年07月17日 裁判要旨: 不真正連帶債務,係數債務人基於不同之債務發生原因,就同一內容之給付,對於同一債權人各負全部給付義務,因一債務人給付,他債務人即同免其責任。

其各債務發生之原因既有不同,僅因相關法律關係偶然競合,致對同一債權人負同一內容之給付,自不生民法第二百八十條所定連帶債務人間內部分擔求償之問題,故不真正連帶債務人中一人所受之確定判決,其利益自不及於他債務人,要無民法第二百七十五條規定之適用。

----------------------------------------------------- 最高法院91年度台上字第2168號民事判決 裁判案由: 返還補償費 裁判日期: 民國91年10月25日 裁判要旨: 按在假扣押或假處分中之不動產經政府機關依法徵收時,其補償金即屬保全財產之代位物或代替利益,徵諸民法第二百二十五條第二項、第八百八十一條、第八百九十九條之法理,及強制執行法第五十一條、第一百十三條、第一百三十四條、第一百四十條規定之意旨,原假扣押、假處分查封禁止債務人移轉財產權之效力,自仍應及於該徵收之補償金。

是應受補償人於假扣押、假處分失其效力前,並無受領補償金之權利,則徵收機關誤予發放,應受補償人即屬無法律上之原因而受利益,並致徵收機關受有損害,徵收機關自得依不當得利規定請求返還。

----------------------------------------------------- 最高法院89年度台上字第594號民事判決 裁判案由: 請求返還不當得利 裁判日期: 民國89年03月16日 裁判要旨: 因契約互負債務者,於他方當事人未為對待給付前,得拒絕自己之給付,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第一項前段定有明文。

又按雙務契約當事人之一方負擔的給付與他方負擔的對待給付有牽連關係,此項牽連關係於雙務契約罹於無效以後仍然存在。

是以,於買賣契約罹於無效後,買方固得以不當得利法律關係請求賣方返還收受之價金,賣方亦得依不當得利法律關係請求返還交付之房屋,雙方似得依此為同時履行抗辯權之主張。

----------------------------------------------------- 最高法院89年度台上字第330號民事判決 裁判案由: 返還溢領撫卹金 裁判日期: 民國89年01月28日 裁判要旨: 不當得利之受領人,不知無法律上之原因,而其所受之利益已不存在者,免負返還或償還價額之責任,民法第一百八十二條第一項定有明文。

所謂不知無法律上之原因,並不以無過失者為限,即因過失而不知,亦有上開規定之適用。

又依本條項規定,受領人為善意時,僅於現存利益之限度內負返還之責任,此現存利益,則應以受返還請求之時,確定之。

----------------------------------------------------- 最高法院88年度台上字第1373號民事判決 裁判案由: 請求給付承攬報酬 裁判日期: 民國88年06月24日 裁判要旨: 不當得利之受領人,以返還原物為原則,例外的依其利益之性質或其他情形不能返還原物時,始應償還其價額。

次按不當得利之受領人,不知無法律上之原因者,僅負返還現存利益之責任,受領時知無法律上之原因或其後知之者,始應將受領時所得之利益或知無法律上之原因時所現存之利益,附加利息,一併償還。

----------------------------------------------------- 最高法院88年度台上字第1341號民事判決 裁判案由: 請求返還土地 裁判日期: 民國88年06月17日 裁判要旨: 民法第八百二十一條規定,各共有人固得為共有人全體之利益,就共有物之全部,為回復共有物之請求。

惟請求返還不當得利,並無該條規定之適用,請求返還不當得利,而其給付可分者,各共有人僅得按其應有部分,請求返還。

----------------------------------------------------- 最高法院88年度台上字第986號民事判決 裁判案由: 請求返還不當得利 裁判日期: 民國88年05月07日 裁判要旨: 強制執行法上之拍賣,應解釋為買賣之一種,即以債務人為出賣人,拍定人為買受人。

惟買賣標的物之利益及危險,自交付時均由買受人承受負擔,民法第三百七十三條前段定有明文。

系爭增建部分於拍賣後仍由上訴人占有使用中,並未經交付與被上訴人,且於八十五年十月二十六日遭火焚燬。

被上訴人於增建部分遭火焚燬前,既尚未受交付而占有使用,自無上訴人所主張之不當利得可言。

----------------------------------------------------- 最高法院87年度台上字第1600號民事判決 裁判案由: 返還不當得利事件 裁判日期: 民國87年07月10日 裁判要旨: 不當得利法律關係之成立,與利得者是否善意或惡意無關,即利得者縱為善意,如無法律上之原因受有利益,致他人受損害,仍成立不當得利,至於善意、惡意,僅於返還利益之範圍有異而已(民法第一百八十二條第二項參照),故原審以被上訴人不知楊文星被偽造土地使用權同意書,係善意第三人為由,認被上訴人未構成不當得利,其所持之法律上見解,自屬錯誤。

----------------------------------------------------- 最高法院87年度台上字第948號民事判決 裁判案由: 返還不當得利 裁判日期: 民國87年04月24日 裁判要旨: 系爭房屋買賣契約雖因兩造原同一法定代理人林燈未經本人許諾,為雙方代理而有瑕疵,惟雙方代理乃屬效力未定之行為,並非無效,必待本人拒絕同意,方始確定不生效力。

----------------------------------------------------- 最高法院87年度台上字第937號民事判決 裁判案由: 請求返還補償費事件 裁判日期: 民國87年04月24日 裁判要旨: 按不當得利之受領人,不知無法律上之原因,而其所受之利益已不存在者,免負返還或償還價額之責任,為民法第一百八十二條第一項所明定。

故利得人為善意者,僅負返還其現存利益之責任;所謂現存利益,係指利得人所受利益中於受返還請求時尚存在者而言;於為計算時,利得人苟因該利益而生具因果關係之損失時,如利得人信賴該利益為應得權益而發生之損失者,於返還時亦得扣除之,蓋善意之利得人祇須於受益之限度內還盡該利益,不能因此更受損害。

----------------------------------------------------- 最高法院86年度台上字第662號民事 裁判案由: 返還不當得利事件 裁判日期: 民國86年03月07日 裁判要旨: 撤銷死亡宣告或更正死亡之判決,不問對於何人均有效力。

但判決確定前之善意行為不受影響。

因宣告死亡取得財產者,如因撤銷死亡宣告之判決失其權利,僅於現受利益之限度內,負歸還財產之責,民事訴訟法第六百四十條定有明文。

所謂因宣告死亡取得財產者,係指以宣告死亡為原因,而直接取得失蹤人所有財產權之人而言。

因宣告死亡取得財產者,處分原屬失蹤人之財產,如為善意,應屬有權處分;在處分財產後,若因撤銷死亡之宣告失其權利,衹須於現受利益之限度內,將財產歸還於失蹤人;如為惡意,法律自無仍予保護之理,應就其取得財產之全部及孳息,負歸還之義務,雖其取得之財產現已滅失或消費殆盡亦然。

又不當得利受領人於受領時知無法律上之原因,或其後已知之者,應將受領時所得之利益,或知無法律上之原因時所現存之利益,附加利息,一併償還,民法第一百八十二條第二項定有明文。

----------------------------------------------------- 最高法院85年度台上字第2914號民事判決 裁判案由: 所有權移轉登記等事件 裁判日期: 民國85年12月13日 裁判要旨: 民事訴訟法第六百四十條第二項規定所謂因宣告死亡取得財產者,係指以宣告死亡為原因,而直接取得失蹤人財產之人而言。

本件原審既認謝林招妹於四十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死亡時,其所遺土地由其夫彭喜昌及子女八人合計九人共同繼承,彭喜昌於五十八年四月十二日死亡,其繼承自謝林招妹之遺產,再由其子女共同繼承,彭添福就謝林招妹所遺系爭土地,可得全部之二五五分之三四;則彭添福於五十九年五月二十日受宣告死亡時,其兄弟姊妹除謝添才外,尚有多人,謝添才並非當時之唯一繼承人,可以因彭添福宣告死亡為原因,而直接取得其所有財產之人並非僅有一人。

----------------------------------------------------- 最高法院85年度台上字第2447號民事判決 裁判案由: 損害賠償事件 裁判日期: 民國85年10月24日 裁判要旨: 本件上訴人對於原審採為判決基礎之「技術管理合約」之形式上雖不爭執,亦衹能認為該書證有形式上之證據力,至其實質證據力之有無,即其「內容」是否足以證明待證之事實,仍應由原審曉諭兩造為適當完全之辯論,使得盡其攻擊防禦之能事,始足以資判斷。

----------------------------------------------------- 最高法院85年度台上字第45號民事判決 裁判案由: 請求返還溢領款 裁判日期: 民國85年01月12日 裁判要旨: 按民法第一百八十條第四款係規定,因不法之原因而為給付者,不得請求返還。

但不法之原因僅於受領人一方存在時,不在此限。

是縱上訴人有監督不週之重大過失,致款項被溢領,亦非因不法之原因而為給付,並無上開條款之適用。

原判決竟將被上訴人之溢領款項,謂為上訴人因不法原因而為給付,不得請求返還,殊欠允洽。

不當得利之受領人應返還其所受之利益,並不以明知其所受之利益為無法律上原因為要件,僅於受領人為善意時,以現時利益為限負返還義務,若受領人於受領時為惡意者,不問所受利益是否存在,均須返還。

參考法條︰民法第179、180、182條(84.01.16) ----------------------------------------------------- 最高法院84年度台上字第1554號民事判決 裁判案由: 返還買賣價金 裁判日期: 民國84年06月23日 裁判要旨: 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第十六條第一項、第二項規定:「承租人應自任耕作,並不得將耕地全部或一部轉租於他人」。

「承租人違反前項規定時,原訂租約無效」。

該法條第一項前段「承租人應自任耕作」,係屬強制規定,該項後段為轉租之禁止規定,並非逕對租賃權讓與所為之禁止規定。

又耕地承租人將其租賃權讓與於他人,倘經出租人同意,且受讓人自任耕作,耕地租佃關係已於出租人與受讓人之間發生,而生債之更改之效果,既非承租人不自任耕作,亦非轉租,應非在前揭規定禁止之列。

----------------------------------------------------- 最高法院83年度台上字第139號民事 裁判案由: 返還定金 裁判日期: 民國83年01月21日 裁判要旨: 本件上訴人應返還上開不當得利四百萬元,既非已經具體指定其給付之期日,則其給付尚非有確定期限,核與民法第二百二十九條第一項規定之情形有間。

原審疏未注意查明上訴人受領上開四百萬元,究係受領時知無法律上之原因(即自始惡意)?抑係受領後始知無法律上之原因(即嗣後惡意)?如係後者,究於何時知之?以為附加利息起算之依據,遽依民法第二百二十九條第一項規定,命上訴人給付自受領翌日起算之遲延利息,自有未合。

----------------------------------------------------- 最高法院82年度台上字第1562號民事 裁判案由: 請求所有權移轉登記 裁判日期: 民國82年06月30日 裁判要旨: 民法第七百六十七條前段規定:「所有人對於無權占有或有侵奪其所有物者,得請求返還之」,故所有物返還請求權之標的為「所有物」占有之返還,非所有權之返還,因而返還之方法係「所有物」占有之移轉,而非所有權之移轉。

同條中段「對於妨害其所有權者,得請求除去之」,固為保全所有權請求權之規定,惟朱瑞菊於本案並未合法請求朱勝濤等塗銷繼承登記,且塗銷登記之結果,土地仍回復為繼承開始時之狀態,屬全體繼承人公同共有,然朱瑞菊並未列朱勝裕為此部分請求之被告,而直接請求朱福強、朱葉秋妹、朱勝濤、朱勝淡四人按其應繼分算出之應有部分比例辦理移轉登記,於法亦有未合。

民法第一百八十二條規定「受領人於受領時知無法律上之原因或其後知之者,應將受領時所得之利益,或知無法律上之原因時所現存之利益,附加利息,一併償還,如有損害,並應賠償」。

本件朱勝裕等三人將朱瑞菊因繼承取得之上開土地所有權(公同共有權)出售後,因地價年年上漲,致朱瑞菊所請求返還之價金及利息,不足以買回朱瑞菊應有部分之土地,乃眾所週知之事實,則朱瑞菊顯然受有損害,朱勝裕等三人依法應予賠償,其賠償額以朱瑞菊實際所受損害額為範圍,而土地公告現值乃係政府認定之土地價值,故朱瑞菊請求依起訴時之土地公告現值計算,返還不當得利,應屬可採。

----------------------------------------------------- 最高法院81年度台上字第3032號民事 裁判案由: 請求返還不當得利 裁判日期: 民國81年12月24日 裁判要旨: 依土地法第六十九條規定:「登記人員於登記完畢後,發見登記錯誤或遺漏時,非以書面聲請該管上級機關查明核准後不得更正」,被上訴人於發見登記錯誤後,即由楠梓地政事務所辦理更正錯誤之登記,並向內政部報准更正面積登記,是系爭土地面積之更正,既有法律之依據,且依法定程序為之,顯非行政機關任意為撤銷行政處分。

----------------------------------------------------- 最高法院77年度台上字第1220號民事 裁判案由: 返還不當得利 裁判日期: 民國77年06月13日 裁判要旨: 民法第三百七十三條所稱之危險負擔,除契約另有訂定外,概自標的物交付時起,移轉於買受人,至買受人已否取得物之所有權,在所不問。

又民法第三百七十三條係同法第二百六十六條之特別規定。

故物之買賣,除契約另有訂定外,標的物苟已交付,雖所有權尚未移轉,其危險亦由買受人負擔,而無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規定之適用。

----------------------------------------------------- 最高法院76年度台上字第899號民事 裁判案由: 返還不當得利 裁判日期: 民國76年04月30日 裁判要旨: 民法第一百八十二條第一項規定不當得利之受領人,不知無法律上之原因而其所受之利益已不存在者免負返還或償還價額之責任。

此之所謂其所受利益已不存在者,非指所受利益之原形不存在者而言,原形雖不存在,而實際上受領人所獲財產總額之增加現尚存在時,不得謂利益已不存在。

前一頁 下一個 法律知識庫 代書貸款|實木家具|台中中古車|台北中古車|高雄中古車|桃園中壢中古車| ©本站為資訊網站,有關法律問題,請諮詢專業律師。

search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