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主力之爭-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抗戰主力之爭是抗日戰爭結束後,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對誰領導中國取得了抗日戰爭勝利的政治爭議。

沿續至今,仍是中華民國政府與中國共產黨主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 抗戰主力之爭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抗戰主力之爭是抗日戰爭結束後,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對誰領導中國取得了抗日戰爭勝利的政治爭議。

沿續至今,仍是中華民國政府與中國共產黨主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之間的爭議,兩方[1]及其支持者皆宣稱己方領導了抗日戰爭,帶領全國民眾取得勝利,對方則是消極抗戰[a]。

對於中國共產黨而言,其在抗戰的領導地位,被視為其執政合法性基礎之一[b]。

除有國共兩黨領導抗戰勝利的說法外,還存在蘇聯出兵(東北亞)決定中國抗戰勝利[5],以及美國贏得對日軍事勝利,客觀上決定了中國抗戰勝利的觀點。

目次 1歷史背景 2初始 3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 4現狀 5其他觀點:蘇聯或美國決定了對日勝利 6相關 7備註 8注釋 歷史背景[編輯] 中華民國政府的前身國民政府(以下簡稱國府)在抗日戰爭期間,被視為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蔣介石作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是實質上的國府最高領袖(1943年爲止,名義上的國民政府主席為林森,後由蔣介石接替)。

中國共產黨在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後,早已走上武裝革命之路。

國共雙方本已勢同水火,但日本侵華逐步擴大的現實和1936年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促成了第二次國共合作。

1937年國共談判後,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接受國府改編,成為國民革命軍(簡稱國軍)的一部分,是為八路軍、新四軍。

紅軍改編後僅名義上歸屬國軍,仍由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亦擁有了合法地位。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後,美國對日本宣戰,與中國成為盟友。

1943年時,同盟國在戰場上進入戰略反攻階段。

太平洋戰場上,以美軍為主力的盟軍節節勝利,消滅了日本大部分有生軍力,而在中國戰場,國府卻在1944年的豫湘桂會戰中潰敗,聲望受挫。

亦與中共軍隊於1944、45年在中國北方取得的戰果形成鮮明對比。

在華北等地的中共軍隊此時已轉入戰略反攻階段。

山東根據地1944年對日大反攻中,膠東軍區部隊在8月底9月初秋季攻勢作戰中,收復文登縣、榮成縣兩縣縣城,是全國淪陷區中,中國軍隊最早徹底收復[c]的縣城。

9月14日,中國遠征軍經過一百多天苦戰,收復騰衝縣,是為國軍第一個徹底光復的縣城。

1945年,隨著盟軍逼近日本本土,國軍開始進入反攻,在廣西發動桂柳戰役,收復失土。

但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之時,國府仍未能收復此前淪陷於日軍之手的大城市,如中國經濟中心——上海,前首都——南京等。

同時,進入反攻階段後,國軍戰績仍較為欠佳。

有「在1945年7月15日至8月15日期間,在江西、福建等地不斷有縣城淪陷於日軍之手[d]。

同一時間,中共在北方則不斷收復淪陷區與縣城[6]。

」一説。

初始[編輯] 抗戰期間,國共雙方雖有共同目標,但因各自利益而摩擦不斷。

1938年武漢會戰後,中日雙方進入戰爭相持階段,國共摩擦更為加劇。

其後,國民政府指責中國共產黨消積抗戰的說法開始出現,即七分發展、二分應付、一分抗日。

或稱中共在敵後戰場的游擊戰是「游而不擊」[2]。

1945年,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在中共七大報告《論聯合政府》一文中,提出:共產黨領導的武力和民眾已成了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9]。

8月13日,毛澤東發文,指抗戰勝利屬於人民,蔣介石在抗戰時期「袖手旁觀,等待勝利,保存實力,準備內戰。

」抗戰勝利,從峨眉山下山摘桃[3]。

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

國共摩擦隨即演變為國共衝突,後升級為第二次國共內戰。

國軍在第二次國共內戰的軍事失敗致使國府遷台,兩岸分治。

取得戰爭勝利的中國共產黨則在1949年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主政至今。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編輯] 中國共產黨主政中國大陸後,一直沿襲毛澤東的論點——中國共產黨為抗戰主力,即所謂「抗戰中流砥柱」,更將中國國民黨及國府定位於積極剿共、消極抗日[9]。

中國大陸學界長期將蔣介石的安內攘外主張歸為「不抵抗政策」,視為「只剿共,不抗日」的妥協、投降政策[10]。

又因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伊始即與美國長期對立的緣故,在政治宣傳中,較少提及美國及美軍在對日戰爭中的重要作用,以致過分誇大中國共產黨及軍隊在抗日敵後戰場的作用。

1956年9月24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會見參加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代表團時,談到中國在抗戰中的作用時,說「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我們是一個支隊,不是主力軍[e]。

」但這一觀點並未被過多的宣揚[11]。

現狀[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國府抗戰「下山摘桃」的評價持續到文革結束[9]。

1978年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推行改革開放,政治氛圍日漸寬鬆,對中國國民黨暨中華民國的抗戰歷程給予一定肯定。

但有指一些大陸媒體沿襲中華民國(台灣)方面資料,對中華民國戰績過於誇大[11]。

至今,中國大陸學界和政府說法,指中國共產黨是抗戰中流砥柱,功勞為國共所有,不分主次[1]。

中國大陸民間輿論觀點大抵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相同,進入網絡時代後,中文網絡上開始發出不同聲音。

國府(國軍)抗戰主力論在中文網絡和中國大陸民間輿論[12]獲得部分認同。

亦有指國軍戰績被中文網絡過度神話,釣魚文《國軍52軍浴血諾曼第》被視為批駁國軍神話的例子[13]。

另一方面,在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公信力缺失的背景下,貶損中國共產黨及中共軍隊抗戰戰績的論點在網絡上不斷出現。

即使中共支持者撰文反駁後,各類偽史、謠言仍被中文網絡輿論引為信史[14]。

2015年,時值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之際,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除9月3月在北京天安門舉辦大閱兵外,此間更展開一系列政治宣傳。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取得抗戰勝利這一論點被不斷重申,於是台海兩岸之間關於抗戰主力之爭論戰再起。

中華民國陸軍退役上將郝柏村圍繞抗戰主力之爭發表言論,重申中華民國政府領導正面戰場抗戰。

其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教授徐焰發文反駁。

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亦有學者圍繞這一主題,發表文章,展開討論,重申中國共產黨是抗戰主力的觀點[9]。

外界亦有評論將中國共產黨主導的抗戰紀念活動稱為「荒謬」[1]。

中華民國國防部在8月28日發表聲明,指:八年抗戰是中華民國政府主導,由蔣介石委員長領導全國軍民浴血奮戰,其歷史真相絕不能以任何方式扭曲與篡改。

勸誡國軍退役袍澤不要前往中國大陸參加中國紀念抗戰活動,維護國家及歷史的尊嚴[1]。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九三閱兵講話時,只是籠統提到中國人民經過鬥爭取得抗戰勝利,未如前例提及中共為抗戰中流砥柱,更未涉及國共抗戰功勞。

9月5日,鮑彤表示,指抗戰真實的歷史是,接受共產黨領導的軍民,和不接受或拒絕接受共產黨領導的軍民一樣,全體都在當時的抗日戰爭中進行著英勇的鬥爭。

「毛(毛澤東)單獨給一部分人戴上『中流砥柱』的桂冠,意味著對大多數人的敵視、違反事實,分裂了抗日力量。

他認為習近平此次講話,沒有隨聲附和前人的錯誤論斷,發人遐思。

錯而能改,理應成為新的開端[9]。

2017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宣布,將教科書上的「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抗戰」。

這一改動,被中華民國方面媒體視為爭奪抗戰話語權[15]。

2019年7月6日,代表共青團的官方帳號在內地的多個社區平台上再次發表文章,駁斥有關"八路軍消極抗日"的說法,並在文章的結尾強調:"無論是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與日軍的22次會戰,還是共產黨軍隊深入敵後的規模不大但數以萬計的游擊戰,都值得我們銘記。

"[16]。

其他觀點:蘇聯或美國決定了對日勝利[編輯] 有輿論觀點認為,1945年時,蘇聯出兵東北亞和美國的核打擊(廣島核爆、長崎核爆)對取得抗日戰爭勝利有重要意義。

2014年時,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周永生教授表示,即使沒有蘇聯出兵,即使沒有美國對日本扔下核武器,中國的抗日戰爭仍然能獲得最後的勝利,這一點毫無疑問,只不過獲得勝利的時間要進一步延長[5]。

相關[編輯] 中國共產黨修改歷史的質疑 中國國民黨修改歷史的質疑 備註[編輯] ^中國國民黨及其支持者指中國共產黨消極抗戰,即七二一方針、「游而不擊[2]」。

中國共產黨及其支持者指中國國民黨消極抗戰,即安內攘外、「下山摘桃[3]」。

^趙開開、鄭曙村文章[4]原文:一、中國共產黨執政合法性的來源與構成……(二)中國共產黨執政合法性的來源與構成黨的十四屆四中全會指出:「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是歷史的選擇、是人民的選擇。

」。

「中國共產黨的合法性源自於歷史,是人心向背決定的,是人民的選擇。

」1.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合法性的來源:源自歷史……(中國共產黨)號召全國抗日,帶領全國人民將入侵者趕出中國。

^抗日戰爭期間,淪陷於日軍之手的縣城中亦有被中國軍隊(包括中共軍隊)光復後,再度淪陷的情況。

如山東省的掖縣。

^環球視野網的文章提及淪陷於日軍的縣城順序:7月15日福建省雲霄縣城,7月15日浙江省金華縣(洗劫),7月19日江西省萬安縣城,7月20日福建省詔安縣城,7月21日江西省吉水縣城,7月23日江西省泰和縣城(江西省政府所在地),7月24日廣西省憑祥縣城和鎮南關,7月27日江西省萬載縣城,7月29日江西省吉安縣城,7月30日江西省上高縣城,8月1日江西省奉新縣城、高安縣城,8月2日江西省峽江縣城,8月3日江西省新淦縣城,8月6日江西省清江縣樟樹鎮(今樟樹市前身),8月7日江西省清江縣全境,8月8日江西省豐城縣[6]。

有指[7]1945年7、8月間,日軍在江西境內的攻勢實際上僅是日軍第34、40師團(日本陸軍乙種師團)的行軍轉進。

第40師團所參加的即是贛江追擊戰。

另,廣西省全縣(全州)在8月14日的二度淪陷於日軍之說,有爭議。

有觀點認為僅是國軍反攻全縣失敗,而非全縣淪陷[8]。

^來源於《毛澤東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11]。

注釋[編輯] ^1.01.11.21.3军事专家:国共别争了抗战主力是“中华民国国军”.美國之音網站.2015-08-28[2019-05-0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3)(簡體中文).  ^2.02.1抗日敌后游击战是“游而不击”吗?.新華網.2015-08-27[2019-05-0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9)(簡體中文).  ^3.03.1毛澤東.毛泽东抗战胜利后讲话:桃子该由谁摘?.騰訊網,原載《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23—1134頁。

.2011-0-422[2019-05-0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2)(簡體中文). 請檢查|date=中的日期值(幫助) ^趙開開、鄭曙村.《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源自历史,由人心向背决定》.寧夏黨校學報(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黨校、寧夏回族自治區行政學院).2016,(2016年第1期):44–47.ISSN 1008-292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3)(簡體中文).  ^5.05.1专家:即使没有苏联出兵中国也能获得抗战胜利.編輯:王浩成.中國新聞網.2014-02-26[2019-07-0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2)(簡體中文).  ^6.06.1抗战胜利前一个月:国军丢掉18城共产党军队夺16城.環球視野網.2015-06-30[2019-05-0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5)(簡體中文).  ^黃力民.黄力民:1945年夏天的江西.在線報導網站.2005-08-18[2019-05-0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2)(簡體中文).  ^传说中在抗战胜利前一天沦陷的城市——全州.鳳凰網.2018-08-14[2019-05-0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9)(簡體中文).  ^9.09.19.29.39.4媒体观察:国共抗日争主流,谁是支流逆流.美國之音網站.2015-09-07[2019-05-04].(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6)(簡體中文).  ^李松林.《试论“攘外必先安内”方针的形成》.史學月刊(河南省開封市:河南大學、河南省歷史學會).1989,(1989年第1期):64–69.ISSN 0583-021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3)(簡體中文).  ^11.011.111.2徐焰.毛泽东评价中国抗战作用:我们不是主力军.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網易,來源:人民網(北京),原載於《同舟共進》.2014-10-28[2019-05-0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4)(簡體中文).  ^王立華.“国粉”贬低八路军改不了中共是抗战主力事实.搜狐網,來源:環球網.2015-04-14[2019-05-0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4)(簡體中文).  ^钓鱼文“国军血战诺曼底”登上湖北高考模拟题网友:侮辱考试严肃性.觀察者網.[2019-05-0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9)(簡體中文).  ^卞修躍.卞修跃:用靠谱史料,撕破贬损中共、美化国军的四大抗战史谣言的画皮.察網,原載於《世界社會主義研究》內部資料2017年.2018-08-16[2019-05-0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0)(簡體中文).  ^許劍虹.14年抗战国军仍是主力.中時電子報.2017-01-10[2019-05-04](簡體中文).  ^關山遠.八路軍只打死851個日軍?日本人說出真相:八路軍搞得我們要自殺.微信公眾號"瞭望智庫".共青團中央.2019-07-06[2019-07-0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8)(簡體中文).  閱論編中國抗日戰爭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指揮者 蔣中正 何應欽 程潛 白崇禧 閻錫山 馮玉祥 李宗仁 陳紹寬 李濟深 唐生智 宋哲元 熊式輝 衛立煌 萬福麟 顧祝同 陳誠 張發奎 朱紹良 蔣鼎文 湯恩伯 薛岳 張靈甫 胡璉 李品仙 劉峙 余漢謀 孫連仲 傅作義 亞歷山大·馮·法肯豪森 史迪威 魏德邁 陳納德 軍隊 國民革命軍 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 蘇聯航空志願隊 飛虎隊 中國敵後游擊隊 中國遠征軍 韓國光復軍 中華民國中國共產黨指揮者 毛澤東 朱德 彭德懷 周恩來 潘漢年 王稼祥 劉少奇 陳毅 葉挺 項英 張雲逸 軍隊 東北抗日聯軍 八路軍 新四軍 中國敵後游擊隊 朝鮮義勇軍 大日本帝國及其傀儡政權指揮者 昭和天皇 近衛文麿 東條英機 杉山元 南次郎 寺內壽一 松井石根 岡村寧次 梅津美治郎 畑俊六 阿南惟幾 蒙疆聯合自治政府 德王 李守信 中華民國維新政府 梁鴻志 溫宗堯 陳群 汪精衛政權 汪精衛 陳公博 周佛海 齊燮元 滿洲國 溥儀 張景惠 張海鵬 冀東防共自治政府 殷汝耕 華北臨時政府 王克敏 王揖唐 軍隊 關東軍 支那派遣軍 北支那方面軍 中支那方面軍 南支那方面軍 支那駐屯軍 臺灣軍 上海派遣軍 支那方面艦隊 滿洲國軍 華北治安軍 和平建國軍 蒙疆軍 駐蒙軍 背景組織與意識形態 抗日戰爭時對國民黨的政治誘降 寧漢分裂 統一戰線 犧牲救國同盟會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 日本法西斯主義 黑龍會 中日武裝衝突 九一八事變 柳條湖事件 日本入侵滿洲 東北抗戰 黑龍江戰役 江橋抗戰 錦州轟炸 錦州行動 遼寧戰役 哈爾濱保衛戰 一·二八事變 長城戰役 熱河戰役 綏遠抗戰 個別事件 第一次國共內戰 中原大戰 中東路事件 新疆獨立運動 五三慘案 萬寶山事件 中村事件 皇姑屯事件 西安事變 中蘇互不侵犯條約 1937–1939年 七七事變 廊坊事件 廣安門事件 平津作戰 通州事件 平綏鐵路沿線作戰 南口戰役 張家口戰鬥 大同戰鬥 集寧戰鬥 淞滬會戰 轟炸上海 江陰海戰 四行倉庫保衛戰 京漢線作戰 津浦線作戰 太原會戰 平型關戰役 忻口會戰 娘子關戰役 太原保衛戰 南京保衛戰 南京大轟炸 徐州會戰 台兒莊戰役 花園口決堤事件 松山空襲 蘭封會戰 廈門戰役 重慶大轟炸 武漢會戰 萬家嶺戰役 文夕大火 德安戰鬥 廣州戰役 瓊崖戰鬥 南昌會戰 修水會戰 隨棗會戰 潮汕戰鬥 第一次長沙戰役 桂南會戰 崑崙關戰役 冬季攻勢 晉西事變 綏西戰役 五原戰役 翁英作戰 1940–1942年 棗宜會戰 百團大戰 黃橋戰役 日軍入侵法屬印度支那 江南作戰 漢水作戰 皖南事變 豫南會戰 湖北西部行動 上高會戰 中條山戰役 江北作戰 第二次長沙戰役 第三次長沙會戰 滇湎路戰役 奧敦之戰 同古戰役 仁安羌之戰 五一大掃蕩 浙贛戰役 入侵重慶 駝峰航線 1943–1945年 江北殲滅作戰 鄂西會戰 石牌保衛戰 滇西緬北戰役 密支那戰役 松山戰役 騰衝戰役 龍陵戰役 瓦魯班戰役 常德會戰 豫湘桂會戰 豫中會戰 長衡會戰 第四次長沙會戰 衡陽戰役 桂柳會戰 獨山戰役 漢口大空襲 湘粵贛戰役 豫西鄂北會戰 湘西會戰 桂柳反攻作戰 伊寧事變 東突厥斯坦共和國 蘇日戰爭 日本投降 終戰詔書 中日和約 其他 近衛聲明 中德關係 德國軍事顧問團 陶德曼調停 租借法案 中緬印戰區 日軍戰爭罪行 南京大屠殺 大同煤礦萬人坑 731部隊 三光政策 化學武器 細菌戰 空戰 中日關係 知華派 開羅會議 張鼓峰事件 諾門罕戰役 蘇日戰爭 戰後影響 同盟國軍事佔領日本 審判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 國防部審判戰犯軍事法庭 伯力審判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軍事法庭 以德報怨 山西殘留日本軍隊 國共內戰 抗戰主力之爭 外蒙古獨立 反日 反中 中國遣返日本僑俘 東北日本僑俘遣返 遺華日僑 自虐史觀 抵制日貨 靖國神社 日本歷史教科書問題 臺灣問題 日本政府開發援助 日本遺棄在華化學武器 相關列表:人物 犧牲者 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戰區 戰役 戰鬥 戰果 戰爭罪行 紀念建築 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抗战主力之争&oldid=68396886」 分類:抗日戰爭中國政治爭議中國政治宣傳臺灣海峽兩岸政治關係中國歷史學歷史爭議隱藏分類:引文格式1錯誤:日期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新增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