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大自然做我們的老師——自然教育的探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項目焦點──尊重大自然.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教室裡,十幾個六到八歲的孩子跟著毛毛蟲和玫瑰花兩位老師朗朗讀著這句民間的古諺。

之前,孩子們剛用衣袖下還 ... 移至主內容 主导航 首頁 简体EN 选单 讓大自然做我們的老師——自然教育的探索 項目焦點──尊重大自然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教室裡,十幾個六到八歲的孩子跟著毛毛蟲和玫瑰花兩位老師朗朗讀著這句民間的古諺。

之前,孩子們剛用衣袖下還露出來的小胳膊感受了清爽的風,再週圍看看,是啊,同桌的娜娜這兩天也加了件衣服。

一會兒,孩子們走出了教室,他們先是和老師們一起觀看院子裡的那棵銀杏樹,怎麼,那些翠綠的小扇子不少都泛起了微黃的邊……啊,秋天來了!於是,孩子們繼續在校園的菜圃裡、草地上好奇地尋找著秋天的痕跡。

對這麼大的孩子來講,秋天並不陌生,但這樣的一堂關於秋天的課的確讓孩子們興味十足。

我還沒有說,協同毛毛蟲老師上課的班主任在課堂裡還和孩子們分享了他自己在秋天的故事,教孩子們讀了一些有關秋天的詩。

連我這個旁聽的人都聽得津津有味。

這是北京的一所讀經學校,學校注重孩子們的德育和生活訓練,日常的學習以中外著名典籍的背誦為主,兼顧美育、勞動及武術等科目。

在中國近代已慣取西方分門別類的課程設計為主的中國教育來講,這樣帶著濃厚復古色彩的教學不可謂不激進。

2007年底,瀚海沙環境與文化工作室開始走入這所學校,他們想在這裡實踐「自然教育」,準確地說,是探索自然教育和植根傳統文化的讀經教育的融合。

自然教育是什麼?人的成長到底有多少可能性?我們要培養什麼樣的人來創造怎樣的社會?……每一種新的教育嘗試,背後關心的究竟還是這些根本的問題。

有別於主流教育模式把人淪為社會發展工具的教育目的和手法,自然教育強調人本關懷、自主學習及開放學習空間,讓孩童在親近自然的的環境中長大。

教育是令孩子的天性得以釋放,成長是滿足人生的追求,生命是與自然相互依存。

社區伙伴希望透過自然教育來更多地瞭解人的培養和成長的可能性,期待這種教育在孩子們的成長中生根發芽的同時,推進城市人群對於現代化發展下的價值觀、追求、生活模式、人際關係進行反思,畢竟教育是我們創造未來,傳承社會價值的重要陣地。

瀚海沙環境與文化工作室成立於2002年的北京,初為關注荒漠化的公益組織,後來,瀚海沙認識到生態的荒漠化源於心靈的的荒漠化,開始將工作的重點轉入自身的反思和改變,並出版《山水間》和舉辦看片會、文化遺址導遊等多類活動,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在公眾內心建立起一種力量,激勵他們去開啓自我教育之門。

近年來,瀚海沙與社區伙伴一起探索著自然教育在中國本土的可能性,從傳統文化中發掘自然教育的新路向。

他們正在開發的課程包括校園有機農耕實踐、垃圾分類等養成課,還有結合二十四節氣發展出來的自然教育課程。

希望透過這樣的實踐,使大家重新審視人與土地、人與動植物、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促進人們成為綠色生活的倡導者和實踐者,也使噪動、役物的心態轉為平和與滿足,完成心靈與自然環保的回歸。

除了與瀚海沙的自然教育合作,社區伙伴還與北京農民之子文化發展教育中心開展面向京城打工者子弟的自然教育課程,在北京鄉效的自然教育基地中重新激發這些孩子源自鄉土的文化脈搏,在自然中吸收養份,並將「簡單自然」的生命活力帶進孩子及社區的日常生活實踐中。

社區伙伴未來也計劃透過學習和交流的機會,培養更多年青的自然教育協作者,鼓勵更多本土的自然教育嘗試。

周暉 社區伙伴城市項目官員 分享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