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遷徙歷史 - AI學聯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客家人在大陸原鄉,大多居住在丘陵地帶,由於地理因素及明、清政權交替之際的「海禁」政治因素,使得客家人遷移來台的時間較泉州、漳州族群移民慢。

平原一帶肥沃的土地,已 ... 服務選單 產品分類 快速連結 客家人遷徙歷史 【文/楊燕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一生)】   近幾年來對於少數族群、本土文化已逐漸受到重視,對於具有獨特、刻苦民族性的客家族群,其來源、遷徙及來台拓墾的情形更是讓客家人想瞭解研究。

客家人的這一民系,目前在中國大陸主要散佈在華中和華南各省,尤以廣東省東北部、江西省東南部、福建省西南部,即閩粵贛三省交界地區最為集中。

除此之外廣西、湖南、四川和台灣等省,為數亦甚可觀。

五胡亂華以後,直到唐末黃巢之亂,這一時期,客家民系,尚未形成;客家名稱,尚未確立。

從黃巢之亂以後,客家先民,避難遷徙到閩粵贛的三角地區,經過了五代紛爭,及宋太祖的統一中國,客家民系才由其他民系的演化而自成一系;所謂「客家」的名稱,也就在這個時候宣告確立。

(陳運棟) 客家族群外遷的時代背景-明末流寇之禍,清軍入侵,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建國以來罕見的變局。

這時粵贛「客家」,因系裔日繁,資力日充,而所居地域,山多田少,耕植所穫,漸難供用。

適逢政府招入墾殖,遂追隨湘鄂農民之後西遷入川。

居住於涪陵、重慶、榮昌、隆昌、瀘縣、內江、資中、成都、新都、廣漢一帶。

雍正時代,惠州、韶州、嘉應州及江西贛州等屬「客家」,又向廣東省廣州府、肇慶府所轄的花縣、番禺、增城、東筦、寶安、四會、新興、開平、恩平、台山、鶴山等縣遷移。

嘉應州「客家」移入廣西省的武宣、馬平、桂平、平南、陸川、貴縣、籐縣等地。

清初「遷海覆界」政策使得江西福建以及廣東惠州潮州的客家人於復界後整批移入廣東省中山縣沿海地區及香港九龍新界沿海地區。

(陳運棟) 客家族群僑居海外的時代背景-南宋帝昺在崖山兵敗之後這些宋朝遺民大多相繼逃亡海外而交阯占成爪哇等地自然就成為他們最好的僑居地。

(陳運棟)。

清乾、嘉年間,客家人做了最後一次大規模的族群遷徙,這次遷徙的理由卻是生活安定之後,人口激增,山區的耕田本來就有限,因此,許多人只得向外發展,紛紛渡海至南洋或台灣,建立全新的勢力範圍。

(劉還月) 客家族群遷台的時代背景-客家人在向台灣的遷移過程中,一方面由於遷入地人口及經濟發展狀況的不同,另一方面也由於其大本營向台灣遷移的路線的差異,從而導致其在台灣各地的分布及形成村落的時間也不盡相同。

大致而言,客家人在台灣的分布,經歷了一個以台南為中心,繼續向南開發,然後再向北發展的先南後北的過程。

(王東)根據現有的文獻記載,閩粵客向台灣的遷移,最早始於明代中後期。

民末清初,民族英雄鄭成功在把荷蘭殖民者趕出台灣之後,又把這裡作為反清復民的根據地,故而大量招募大陸人民入台,開荒墾殖。

正是從這時候起,閩粵兩省的居民開始大規模的遷移台灣,而大本營地區的客家人也隨之進入台灣。

清廷治理台灣之初,曾頒布《渡臺三禁》的命令,其中《粵地屢為海盜淵藪,以積習未脫,禁其民渡臺》一條禁令,使得客家人到台灣的開拓過程中,以泉、漳兩籍人士多了一道枷鎖;此後客家人想到台灣來,只有透過偷渡一途。

因此,綜觀清初順、康、雍三朝成千上萬漢人大量移民台灣的大遷徙中,客家人顯然因受到政治干預而缺席了;透過非法手段偷渡的,只是零零星星的一些人,分別在不同地區開拓,而大多數的客家移民,都是在清中葉以後,才能踏上台灣這塊土地。

明末清初,客家人渡臺大多在打狗港、下淡水港或東港登陸,然後沿著下淡水溪入墾屏東竹田、內埔、佳冬、萬巒、高樹以及高雄美濃等廣闊的下淡水溪沖積地。

也有一些客家人從鹿港或者濁水溪口附近登陸,墾拓彰化、雲林及南投等地。

或從崩山港、大安港登陸,入墾大甲、豐原、東勢者。

或從房裡溪、吞霄溪上岸,肯拓房裡、通霄、白沙屯地區的人。

或從中港、後港登岸,散居在頭份、苗栗一帶者。

或從竹塹港、紅毛港登陸,開發新竹地區。

或從淡水以及稍晚期在南崁、觀音登陸,開墾台北盆地後遷徙桃園台地,成為分佈在桃園南半部的客家人。

(陳運棟) 客家人在大陸原鄉,大多居住在丘陵地帶,由於地理因素及明、清政權交替之際的「海禁」政治因素,使得客家人遷移來台的時間較泉州、漳州族群移民慢。

平原一帶肥沃的土地,已先被泉州、漳州籍移民開發,因此客族在台開墾的地區大多集中在南台灣的六堆地區、中台灣的東勢地區以及北台灣的桃、竹、苗地區。

客家人在台的二次遷徙-日據初期,基於經濟等因素,北部人口大量遷移。

過程由北向南,由西向東。

目前南部客家人,有不少是由北部遷移南下定居。

高雄市的客家族群,從其「原居地」來看:主要是北部的桃竹苗、中部的東勢,以及南部的美濃、屏東等三地,也被稱為「北客」、「中客」、「南客」。

他們移入高雄市的時間,大致以北客最早,在日治初期;其次是中客,在日治中葉;最後則是南客,多集中在日治後期,甚至是戰後。

屏東縣方面,桃竹苗客家人移居高樹鄉尾寮;長治鄉上寮、下寮;竹田鄉崙仔;南州鄉羅家莊、大埔;新埤鄉的新竹寮、阿四寮;九如鄉玉水。

台中東勢客家人,移居竹田鄉土庫;內埔鄉中林村、大埔等地。

台中地區初期包括現今的清水、神岡、豐原、石岡、新社、東勢及台中南屯一帶都有客家人,後來受到閩籍移民的壓力,部分被同化為福佬客,多數則往內山遷移,或者落腳在新社、東勢地區,或者翻山越嶺,進入埔里盆地,最後至南投縣的國姓、水里、信義等地。

彰化平原一帶,也曾有過客家人的腳蹤,彰化的埤頭、員林、和美、田尾、永靖,都是客家人墾拓過的地區,原墾的客家人,由於人少勢單,大都被同化為福佬客。

雲林沿海的崙背、麥寮,還有少數的部落仍保有操客家話的鄉親。

另外。

在本省東部縱谷地帶,也有不少客家人聚居期間,但他們大多數是在後期由西部「客庄」遷移過去的,很少從大陸原籍直接遷入該地。

移居東部的客籍先民,也曾在富庶的蘭陽平原近山地區留下痕跡,當地十餘座的三山國王廟便是證明。

六堆地區的客家人,也有不少受迫於生活壓力,移居花東地區,如今台東的池上、鹿野、關山以及花蓮的鳳林、瑞穗、吉安、玉里、壽豐、富里、光復等鄉鎮,有散居人數不少的客家人。

(劉還月) 客家族群是中華民族的一支,在語言、文化等方面都有明顯的特徵。

「客家」,這個處處為客、處處是家的族群,千百年來墾拓遷移,無論所遷移的環境如何險惡,客家的語言與文化依舊有一定的傳承與堅持。

客家民系為尋求生活環境的安定,不斷的自中國大陸閩粵贛地區向外遷徙,長期下來鍛鍊出堅忍的毅力與硬頸的精神。

客家先民胼手胝足開墾建設,把荒漠變成良田,把原野變成村莊,為後代子孫建設新家園。

千百年來,散居在各地的客家人只有少部分融入當地生活和交往中,但大部分的客家人一直保存著祖先流傳下來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以及為人處世的觀念,甚至他們所講的方言也是保留傳統的客家話。

這些都可歸結為客家文化意識的承傳因素在起作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