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福音派教會失落的奮興聖潔傳統 扶貧與爭取公義 - 時代論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中國基督教會史是當前的顯學,但有重要一頁是少人著墨的,就是始於十九世紀中葉的美國奮興聖潔運動(Revival-Holiness Movement)與香港福音派教會的 ...
Loading...
Togglenavigation
A- A+|
簡
每期目錄
1830期.2022年9月25日
1829期.2022年9月18日
1828期.2022年9月11日
1827期.2022年9月4日
1826期.2022年8月28日
更多
簡|
A- A+
每週論壇
眾議園
首頁
>每週論壇>第一三四七期.二○一三年六月廿三日
>眾議園>香港福音派教會失落的奮興聖潔傳統──扶貧與爭取公義
香港福音派教會失落的奮興聖潔傳統──扶貧與爭取公義
2013年6月24日
中國基督教會史是當前的顯學,但有重要一頁是少人著墨的,就是始於十九世紀中葉的美國奮興聖潔運動(Revival-HolinessMovement)與香港福音派教會的密切關係。
這日漸被遺忘的一段歷史,有必要深入探究,或能帶來香港教會再次奮興。
首先,美國的奮興聖潔運動、香港的福音派教會這兩大項目,是需要從學術上釐清其定位,才能夠在適當框架內進行探究。
這方面涉及一個宣教學上共識,也需重提一些宣教史的片段作學術上註腳,如下。
近代福音來華,始於一八○七年馬禮遜(RobertMorrison,1782-1834)這一位來自英國的宣教士,他是十八世紀末西方宣教機構紛紛成立後差往亞洲的先鋒之一。
十九世紀初來到中國的宣教士,所屬的教會大多是日後被通稱的主流教會(Mainlinedenominations,mainstreamProtestant)。
這些歷史悠久的宗派教會,緊隨歐洲和英國移民潮,早於十八世紀之前抵達北美洲成立教會,演變成今天而具代表性的,包括:theUnitedMethodistChurch(UMC),theEvangelicalLutheranChurchinAmerica(ELCA),thePresbyterianChurch(U.S.A.)(PCUSA),theEpiscopalChurch(聖公會在美國的名稱,英國稱AnglicanChurch),theAmericanBaptistChurches(1907-1950稱theNorthernBaptistConvention,1950-1972稱theAmericanBaptistConvention,浸信會分支眾多,這是其中一支),theUnitedChurchofChrist(Congregationalist),theDisciplesofChrist。
北美洲的教會,亦受到歐英兩地宣教運動的影響,十九世紀上半期亦差派大量宣教士到中國沿岸地區傳教,且人數逐漸超過歐英的宣教士。
由於昔日中國限制境內傳教,只有澳門作為葡萄牙殖民地,能讓宣教士駐居,適應預備和等候機會。
據李志剛牧師的研究,香港自一八四○年開埠後,有賴駐澳十二位宣教士中七位遷港,教會才迅速創立。
打從一八○七至一八四二年間,來華宣教士多以澳港為據點,先後有六十一人,主要來自七大公會:英國的倫敦傳道會(LondonMissionarySociety,一九一八年起與巴陵會、公理會、長老會及同寅會等十一宗派組成中華基督教會ChurchofChristinChina)、美國的美部會(AmericanBoardofCommissionersforForeignMissions,改革宗長老會為主要成員)、美國的浸信會(AmericanBaptistMissionaryUnion和TheSouthernBaptistConvention,後者美南浸信會在今天是最大一支並差出最多宣教士)、英美兩國的循道會衛理公會(在內地又稱美以美會或監理會)、歐洲的信義宗教會(如信義會、禮賢會、崇真會,他們繼上四者之後派宣教士到中國)。
上述的香港開埠時期的福音工作發展,是一個歷史共識,也可以說是第一階段的香港基督教發展史。
當史冊翻頁至十九世紀中段,出現了北美洲教會新興宣教力量,也由此帶動一批新形態的教會和新一波的宣教潮──就是由奮興聖潔運動產生的宗派、並由此促生香港的福音派教會。
這方面的發展可簡述如下: 自十六世紀宗教改革以來,基督新教都出現不同時期、不同地域和不同程度的覺醒(awakening)、奮興和復興運動,使之不斷更新壯大。
若將奮興連上聖潔而產生互動現象,則約翰衞斯理(JohnWesley,1703-1791)毫無疑問是公認的創發者。
他的言行皆奠定根基和樹立榜樣,讓後人進一步推動奮興和聖潔,並深度影響儒家文化的華人教會。
論復興,衞斯理身體力行,放下教授身份奔走全國向教堂外勞工講道,燃起中產信徒的基層佈道熱誠;論聖潔,他身先士卒,創立律己甚嚴的聖潔會社(HolyClub,因而被譏為Methodist而得名),喚醒教會實踐成聖神學(theologyofsanctification)。
然而,復興聖潔這兩方面對衞斯理身在的英國所產生的成效,不如他死後對美國所帶來的巨響--衛氏代表作APlainAccountofChristianPerfection是美國循道會初期的培育信徒的方針,此書於一七八八年至一八○八年被納為教會栽培材料(Discipline),而衛氏欽點的北美帶領者FrancisAsbury(1745-1816),亦曾經歷衛氏所主張的「完全成聖」(EntireSanctification)而備受敬重,可見追求聖潔已成為美國此一宗派早期的特色。
英裔基督徒移民是美國開國前後的主要人口,這群冒險來新大陸開荒者,先是持改革宗神學(Reformedtheology,即公理宗和長老宗)的清教徒,後是浸禮宗和循道宗;清教徒立足於東北一帶,後兩者則從東北部向南部及中西部拓展。
第一代循道宗的移民效法衛斯理,巡迴佈道和開荒植堂,以致有一段時期成為新大陸最大宗派。
美國有別於英國的是,地廣人稀,信徒散佈鄉郊者眾。
露營聚會(campmeetings)因此而興起,日漸吸引信徒赴會,他們藉幾天以上會期聽道、相交、休息、娛樂,身心重新得力,可謂切合時需;十九世紀初,各大宗派熱衷以這些營會造就信徒,正好預備了較後一輪的奮興運動,能有更廣闊、更自由的場地來作週期性推廣,生出更大果效。
以下先行撮述奮興聖潔合流運動的人物、組織、理念等方面,作為一個背景資料庫,供稍後深入檢討由此運動而出的香港福音派教會的得失。
(一)芬尼(CharlesG.Finney,1792-1875):原是紐約州的律師的芬尼,經歷強烈的悔改經驗後,立志事主。
他隨長老會牧師學習神學,出道後漸遠離加爾文神,在佈道方面日漸成名。
有些學者用他帶領的學院之名字稱其神學為Oberlintheology。
他是美國第二次大覺醒(theSecondGreatAwakening)的領導人物,更被公認為現代奮興運動之父(TheFatherofModernRevivalism),積極推動一種成為完全者的復興(perfectionistrevivalism);其著作LecturesonRevival(1835)、LettersonRevival(1845)和LecturesonSystematicTheology(1846)標緻他在復興和成聖方面的重視和貢獻,而這方面又與社會改革連合的。
他在蓄奴盛行時期常警告縱容此事的教會「神的靈會離開他們」,他不單呼籲廢奴,更投身救奴。
芬尼之後,奮興佈道會一直後繼有人,出名的就有DwightL.Moody(1837-1899),R.A.Torrey(1856-1928),William(Billy)Sunday(1862-1935),CharlesFuller(1887-1968),BillyGraham(1918-);他們的影響力從美加伸展至全球,遍及各地華人教會,當中為香港大型佈道會樹立典範的葛培理,也是效法芬尼的佈道模式。
(二)聖潔教會(Holinesschurches):基於十九世紀中葉美國不少循道宗教會邁向中產化和世俗化,教內呼籲回歸會祖衞斯理關懷基層和追求成聖的聲音增加,終至一八四三年該宗派出現分裂,首先有WesleyanMethodistConnection(WesleyanChurch的前身),一八六○年繼續分裂出循理會(FreeMethodistChurch);南北內戰後,另一輪出走潮伴隨復興聖潔運動續現,到了一八八○年代,形成更強大的聖潔宗(Holinessdenominations,至今以宣聖會ChurchoftheNazarene為最大一支,後出的五旬節、神召會教會更發展成當今增長最快的教會),並由此而產生的上世紀宣教熱潮,直接導致戰後香港教會急增。
這批新興宗派都以服侍貧苦大眾為榮,有別當時美國富裕化的主流教會。
(三)WalterandPhoebePalmer夫婦:非比是一位敬虔的循道會友的後人,她從失去三個年幼兒女的傷痛中,經歷了「完全成聖」,遂開始週二晚一個追求聖潔的家庭聚會(TuesdayMeetingforthePromotionofHoliness),帶來紐約市的循道會復興,促生聖潔運動(Holinessmovement),蔓延美加各大宗派。
她為運動寫下奠基性作品TheWayofHoliness(1843),無懼危險闖進紐約市中心貧民窟創立關懷事工(1850),出版ThePromiseoftheFather(1859)推動女性事奉、造成Women’sChristianTemperanceUnion出現及卜維廉夫婦蒙召成立救世軍;她更購下當時首本推動完全基督徒生活的月刊TheGuidetoHoliness(1864),自任編輯使其達到高峰期三萬本流通量。
這一對平信徒夫婦貢獻良多,被視為聖潔運動正式開創人。
(四)TheNationalCampMeetingAssociationforthePromotionofHoliness:奮興運動一直以營會作主力推動,各宗派熱衷舉辦這類奮興營會而得到不同程度的復興,後長老宗因营會湧現的情緒現象而停辦。
聖潔運動興起之後,亦融入營會中推廣,首先出現是NCMAPH此一組織,於一八六七年由JohnS.Inskip(1816-1884)和一些循道會牧師創立,該年營會就吸引一萬人出席,翌年更多達二萬五千人;很多参加者經歷五旬節(Pentecost)般靈力彰顯,大得奮興。
此模式的事工更迅速傳至英國成為至今仍聞名的KeswickConvention,催生higherlifemovement。
此類活動發展到一八九三年,成為聞名的NationalHolinessAssociation(簡稱NHA,至今多次重組及改稱,包括:ChristianHolinessAssociation,ChristianHolinessPartnership,InterchurchHolinessConvention等)。
此事工也漸漸脫離循道會人士手中,融入兩次世界大戰前後時期保守信仰的教會另一輪的復興主義(revivalism),衍生各類奮興佈道家(Holinessevangelists)特會、非宗派性機構、獨立出版社、教會大學和聖經學院、普世差傳組織等多元化事工。
如上文所說,香港基督教教會第一階段(十九世紀中開埠之後),是由歷史悠久的主流宗派開創和發展。
若以下一輪宣教植堂作為第二階段,則以二十世紀中葉大批宣教士因國內戰亂、政權改變而遷港作開始。
一直以來,香港地小人稀,對比國內廣大禾場,不是宣教首選之地。
當一九四九年共產主義接管中國,大批宣教士被迫離境,很多暫居殖民地香港,伺機再進,卻眼見大量難民湧入香港。
在「福音與麵包」都極其需要的年代,正好為香港福音工作提供難得土壤;加上,一批又一批神學院師生、教牧和信徒亦走難來港,往往成為經驗與資源豐富的宣教士好幫手,以致教會成立如雨後春筍,興旺一時,基督徒人數急增。
從各類統計數字可以看到,上世紀五十年代起,香港增加了很多新的宗派性教會和獨立宣教士或華人創立的教會,這三類教會大多原是北美奮興聖潔運動中海外宣教的果實。
香港基督教教會第二階段才興起的宗派,從堂會和會眾的數量兩方面來衡量,不少已越過第一階段歷史悠久的宗派,成為所謂「大教會」,包括宣道會(香港九龍塘基督教中華宣道會、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中國基督教播道會、五旬節聖潔會、神召會、基督教靈糧世界佈道會、平安福音堂;宣道會、播道會、五旬節聖潔會皆有一間逾六千崇拜會眾的超大型(mega-church)堂會,而在歷史更久的宗派中有此類型堂會的只有浸信會。
可見,第二階段開創的香港教會,非常重視佈道和栽培的事工。
奮興聖潔運動一向重視這兩方面事工,大大促進教會的增長。
至此,有需要進深一步透過一個適切的研究方法,支持上兩段概說。
從方法論而言,雖然沒有最完美的方法,但可以有最有說服力的方法。
下文就是嘗試建構一個有說服力的方法:第一,查找北美復興奮潔運動大有關係的、涵蓋性大的、福音信仰上實力巨大的一個聯合組織;第二,查究香港第二階段興起的宗派,是否大比例來自這一個聯合組織和其中的聖潔宗,從而支持上兩段所言。
按此分析如下: 第一,福音信仰的教會自美國立國以來,一直是主流教會持守的信仰,只是按其在歐陸和英國的宗派傳統,各自在北美洲佈道植堂,直到基要主義(Fundamentalism)的出現,一些教會領袖有意另組一聯盟,遂於上世紀四十年代組建美國福音派協會(NationalAssociationofEvangelicals,簡稱NAE)。
它從一開始就與奮興聖潔運動的宗派強勢連合1。
學者普遍認為因為葛培理(BillyGraham)大力支持NAE,從速提升其認受性而漸成福音派最具代表性的教會聯合組織。
然而,教內教外皆存在一種錯覺,以為NAE在質與量方面是加爾文改革宗佔強勢,實非如此。
2以下來自NAE及其各宗派官方網頁的資料和數據,足以說明這一事實。
2012NAE宗派會員(中文:香港設有堂會才具譯名)信仰根源成立或聯合年份/根源年份美國會友人數/堂會數目全球會友人數/堂會數目AdventChristianGeneralConference十九世紀北美復臨運動1800s~/70~/~ AnglicanMissioninAmericaChurchofEngland2000-2009~/60~/~*AssembliesofGod神召會宣道會/ChurchofGodinChrist/Arminian/Pentecostal19143,000,000/12457(宗派排行第九大)~/~BrethrenChurch,TheGermanBaptist/Dunkers188310,000/119(2008年)~/~BrethreninChristChurchAnabaptist/Mennonite/Pietism/Wesleyan178020,000/232(2001年)80,000/1100*Christian&MissionaryAlliance宣道會Presbyterian/Holiness-DivineHealingMovement1887-1897430,000/20003,000,000/~ChristianReformedChurchinNorthAmericaDutchReformed/Calvinist1857252,000/1100(包括加拿大)~/~ChristianUnionWesleyan/Revival/Holiness1864~/~~/~*ChurchofGod(Cleveland,Tenn.)在香港有英菲語700會眾3堂會Pentecostal/Holiness/Baptist18861,000,000/~(2008年)7,000,000/~*ChurchoftheNazarene宣聖會Wesleyan/Holiness1895-1907664,000/5000(包括加拿大)2,136,000/27524ConservativeCongregationalChristianConference~194842,000/275(2005年)~/~*ConvergeWorldwide(BaptistGeneralConference)SwedenPietism/Revival19世紀194,000/950~/~*ElimFellowshipPentecostal/Revival192421,000/190(1997年)~/~EvangelicalAssemblyofPresbyterianChurchesPresbyterian2004~/~~/~*EvangelicalChurch,TheWesleyan/Holiness1968/192212,000/133(2000年)~/~*EvangelicalCongregationalChurch與上者基本相同~~/~~/~EvangelicalFreeChurchofAmerica播道會Swedish/Norwegian/Danish1950/1884360,000/1480~/~*EvangelicalFriendsChurchInternational在香港有菲語50會眾2堂會Quakers/Wesleyan/Holiness1947-196541,000/300(包括加拿大)140,000/1100EvangelicalPresbyterianChurchOpen-Fundamental/Reformed1980115,000/300~/~EveryNationChurches在香港有英語1堂會~1994~/30~/~*FellowshipofEvangelicalChurchesMennonite/Revival1865-18665,000/34~/~*FoursquareChurch,The四方福音會宣道會/Pentecostal1927257,000/18758,000,000/66,000*FreeMethodistChurchofNorthAmerica循理會Holiness/Wesleyan186077,000/~850,000/~GeneralAssociationofGeneralBaptistArminian1822-182473,000/816~/~GraceCommunionInternational十九世紀北美復臨運動1934~/30042,000/900GreatCommissionChurches~1965-1983~/6043,000/~(2005年)*InternationalPentecostalChurchofChristPentecostal19765,000/67~/~*InternationalPentecostalHolinessChurch五旬節聖潔會Pentecostal/Wesleyan1898-1911308,000/1965(2006年)1,000,000-3,000,000/10463(2006年)*MissionaryChurch,Inc.Anabaptist/Wesleyan/Pietism/Holiness1969 /1863or1898206,000/1800~/~NorthAmericanBaptistConferenceGermanBaptist184374,000/400(包括加拿大)~/~OpenBibleChurchesPentecostal/Revival1919-1935~/200-300~/~PresbyterianChurchinAmericaReformed1973351,000/1771(包括加拿大)~/~*PrimitiveMethodistChurchUSAWesleyan/Revival1840~/~~/~*SalvationArmy,The救世軍Methodist/Holiness1865-1880170629;加拿大72,296/~1,442,000/25,974TransformationMinistriesEvangelicalChurchAlliance1991不是教會不是教會*UnitedBrethreninChrist協基會TheGreatAwakening(revival)/Mennonite/Reformed1800/176725,000/20047,000/550USConferenceoftheMennoniteBrethrenChurchesRussia~/~~/~~/~Vineyard,USACharismatic1975-1982~/550~/1500(2007年)*WesleyanChurch,The在香港有英菲語事工Holiness/earlyname:WesleyanMethodistConnection1843128,000/1626(2005年)411,000/50000 上表顯示,NAE成員宗派除了BrethreninChristChurch皆是衛斯理(1703-1791)身後才成立的,而直接或間接受他影響生發的聖潔運動下宗派、包括幾個由聖潔宗出來的五旬宗,共計有十個(在上表中以*標示),佔了NAE一半之數。
加爾文神學傳統(Calvinism)的宗派,確實而言只有幾個(宣道會和播道會,按其沿革也非偏重改革宗神學路線,在此不贅3)。
第二,香港教會史第二階段興起的宗派,究竟有多少是由加入NAE的宗派所創立。
根據定期出版這方面資料的基督教文藝出版社《香港教會名錄2010-2011》,本文作進一步分析後,得出上世紀五十年代興起的宗派如下(部份1949年共產中國成立前已在香港少量植堂,下面中文數字表示1949年之前該宗派有多少堂會,阿拉伯數字顯示2011年堂會數量;不在該書內的有基督教銘恩堂、敬拜會)。
聖潔宗淵源的教會: 宣道會(約130,包括中華宣道會23堂會)(一),香港宣教會HongKongEvangelicalChurch(17)、循理會(15)、協基會(8)(一)、宣聖會(2)、救世軍(18)、中華便以利會ChinaPenielMissionarySociety(7)(五)、四方福音會(8)(一)、神召事工有限公司EcclesiaMinistriesLimited各神召會支系(約30)(二)、神召會香港區總議會GeneralCouncilofHKAssembliesofGod(5)、竹園區神召會PentecostalChurchofHongKong(7)、五旬節聖潔會(15)(八)、九龍五旬節會KowloonPentecostalChurch(5)、港九五旬節傳道會(2)(二)Pentecostalmission,HongKong&Kowloon、聯合五旬節教會UnitedPentecostalChurchofHongKong(4) 西教士主力建立的教會(部份與奮興聖潔運動有關係者以^表示,第一階段的宗派沒有列入):播道會(53)(二)、路德會LutheranChurchHongKongSynod(40)、東方基督教會OrientalChristianChurches^(7)、金巴崙長老會CumberlandPresbyterianChurchHongKongPresbytery^(9)、浸信宣道會HongKongConservativeBaptistChurchAssociation(14)、萬國宣道浸信會HongKongABWEAlliance(33)、門諾會ConferenceofMennoniteChurchesinHongKong(3)、基督教會ChurchofChrist/ChristianChurch(6)、聖約教會MissionCovenantChurch^(12)、篤志傳道會HopeMission^(3)、靈光堂EmmanuelChurch(5)(一) 中國人建立的教會(包括經西方支持者以*表示,部份與奮興聖潔運動有關係者以^表示)中華傳道會ChristianNationals’EvangelismCommission*^(20)、中華聖潔會ChinaHolinessChurch^(2)(一)、香港伯特利教會HongKongBethelChurch^(6)(一)、中國佈道會EvangelizeChinaFellowship^(16)、九龍城基督徒會KowloonCityChristians’Church(3)(一)、香港華人基督會HongKongChineseChurchofChrist(7)(一)、中華完備救恩會ChineseFullGospelChurch*^(7)、基督教頌主堂EvangelicalChineseGospelChurch(3)、樂道會LockTaoChristianAssociation(8)(一)、潮人生命堂SwatowChristianChurch(12)(一)、靈糧堂LingLiangWorld-WideEvangelisticMission^(16)、喜樂福音堂HephzibahEvangelisticCenter(6)(一)、平安福音堂PeaceEvangelicalCenter(33)、基督中心堂ChristianCentralChurch(6)、基督教銘恩堂(前稱:華南五旬節會大埔堂)RemembranceofGraceChurch^(4)、敬拜會PraiseAssembly(8) 以上三組一九四九年後才大力發展的教會(不計外語教會),顯示不少為人忽略的事實。
「聖潔宗淵源的教會」共有十五宗派,其中不屬於NAE的只有香港宣教會、中華便以利會、三支神召會、三支五旬節會;前兩者因本是差會而不是教會,以致不加入以教會為本的NAE,後兩者只因五旬宗(包括神召會在內)堂會常有重組而轉變名稱頻密,不易追溯,不一定與NAE的InternationalPentecostalChurchofChrist、ElimFellowship、AssembliesofGod沒有密切關係。
「西教士主力建立的教會」共有十一宗派(不計發展不起來的),其中四個與奮興聖潔運動有關係的,但全部都是福音信仰的教會。
至於「中國人建立的教會」十六宗派中,有史可尋的,就有七宗派與聖潔運動有關係。
綜合這三類宗派的數據,可合理地推斷出一九四九年後香港興起的教會中,奮興聖潔傳統的宗派約佔三份之二。
客觀檢視香港福音派的聖潔教會(學術上可稱為Holinesschurches),可發現他們某些特質也移植到港,其中一些不足之處急待解決。
如下: 美國早期不少開宗人物,是從主流宗派如循道宗、長老宗出來的,而繼後的五旬宗又從聖潔教會出來的。
當時的處境或有一定的合理性,在此不予置評。
雖然時移勢易,此種動輒「分裂」的做法,在香港的第二階段教會發展時有出現,尤其在五旬宗教會內,形成不少分裂式增長,也令不少堂會陷入此一循環,不斷受打擊而難以增長。
因此,五旬宗教會發展速度雖快,但分家亦快,挫傷元氣。
此外,復興聖潔的教會崇尚自主、強調信心,所以亦通稱作自由教會(freechurch)、信心差會(faithmissions),這可從一些宗派有free字為名得見其特色,就是不受「中央」操控,這有其歷史因素。
然而這些歷史互動條件大多不存在於香港教會發展過程,這種模式衍生的問題如:堂會的獨立性易導致基督教界無法監管,單靠信心亦易被私心濫用。
人治的色彩和空間很大,帶領者是什麼人,左右教會極大;這體制迎合華人的人治傾向,但危機重重。
當前,不少這類型的大堂會步入堂主任退休前期,接班人安排正正考驗教會的決策階層,而人事安排流露領導層的靈命狀況,對教會未來影響至大。
更重要的是,十九世紀末歐美的神學和教會變質只需一代人那麼快速,未來十年香港福音派教會領袖的大換血,可大大改變這一中國特區的教會,尤其在聖潔教會一向關注的道德神學(moraltheology)的立場上。
第三,戰後香港難民湧現,基層福音事工需求殷切、甚至關乎社會整體福祉,聖潔教會宣教士因在內地接近貧民,確是如魚得水,很快將此類型平民教會發展起來,會眾增長甚至趕上第一階段的主流教會;然而,西教士或上一代牧者大多知識水平不高,往往難於對應會眾知識增加及教會中產化的要求,造成信徒轉往較重視知識的改革宗神學傾向的教會。
然而,當香港戰後起步的教會,也流向知識化富裕化而遠離勞苦大眾,至終令整體教會退變成為另類「中產俱樂部」,著緊自身利益,欠缺愛世人見證與社會感召力。
正當香港的窮人又再次多起來且貧富懸殊問題又在惡化,已到了須要像半世紀前教會界的投入來解決,但福音派教會願再度投身扶貧嗎?福音再是港人的整體獲益,或淪為信徒之專利消費,將决定未來香港福音派教會的興衰。
上述第三點由於是本文的關切所在,在此加以探索論述。
上世紀初,自由神學LiberalTheology高漲,衍生社會褔音SocialGospel。
普林斯頓神學院PrincetonTheologicalSeminary(OldSchoolCalvinism)三代教授作出的抗衡,最能代表傳統福音信仰的堅持,他們甚至另立衛斯敏特神學院WestminsterTheologicalSeminary高舉衛斯敏特信條所代表的改革宗神學。
此外,史家稱這一段抗爭時期亦是基要主義Fundamentalism4盛行之時,基要派對其視之為新派的神學作出過度的回應,導致對自身社會關懷傳統大範圍放棄,避忌社會福音涉及的社會倫理socialethics如政治經濟問題的關心,只保留對個人倫理personalethics的關注。
5結果,社會上窮人的需要逐漸不列入基要派的首要關心。
正當改革宗神學奮力迎戰自由神學,衛理宗背景為主的聖潔教會,不少在這一段危機時期亦投向加爾文神學的陣營以策安全──如接受改革宗「骨牌效應」警告而收窄聖經觀至無謬說inerrancyoftheBible、高舉命題式真理propositionaltruth以凸顯教義的正統性doctrinalorthodoxy、從上一代傳統的後千禧年主義post-millennialism轉向前千禧年主義pre-millennialism以抗衡對人性樂觀的社會福音。
這一段神學爭論時期,不少聖潔教會走向了改革宗化,以致上世紀上旬來華(不少後來到港)的西教士,大多在至少以上三方面持接近的觀點。
民國時期保守信仰的教會以至第二階段的香港福音派教會,因受這一批西教士影響,亦不幸地將西方的「神學戰場」移到本土而作出不少過敏的神學反應,如把信仰隔絕於政治、經濟、社會議題,以「政教分離」二分法拒作探討,更以「社會福音荼毒」警告探索的會友。
因此,一九四九年後興起的香港福音派教會,皆活在「新派」的假想敵下,採取社會服務只為福音服務的觀點,傳揚福音是目的、社會關懷是手段。
這一優次論在上世紀五十至六十年代尚能合作而令香港福音派教會增長迅速,尤其貧窮階層信主者眾;然而,當政府及民間機構在七十年代起承擔更多社會服務,教會就逐漸退出社會關懷而回歸於專注傳揚福音,這從繼後的大型佈道會及福音遍傳運動的盛行可予印證。
如今,五十年代起受惠於社會服務而歸主的一代教牧和信徒漸次進入退休期、甚至退出教會領導層,這方面集體回憶逐步失落於教牧及長執一輩。
若下一代不是從文字、照片、錄音等再次尋究,這一段歷史將被遺忘,正如這一代已難以知道抗戰前第一階段的香港教會狀況。
重尋歷史能找出信仰的失真。
香港福音派教會須要尋回奮興聖潔的傳統,這一傳統的追尋不應止於二戰後來港西教士,因為他們的奮興聖潔傳統經過基要主義洗禮已有所「失真」(如前述的改革宗化);我們有必要尋覓早至美國十八世紀奮興聖潔運動的原貌,從中照顯今天香港福音派教會有多少方面忠於這一優良傳統。
原來,美國的福音派歷史研究,也存在頗嚴重的失實。
基於近代改革宗學者在學術上的強勢,這方面的歷史探討,往往有失平,如誤判十九世紀聖潔教會的追求是密室經驗(mysticcontemplation),其實更正確的是社會服侍(socialservice);另一方面是遺漏了不少非改革宗的史料,如關於重洗派Anabaptist的門諾會弟兄會、亞米紐斯派Arminian的衛斯理宗Wesleyan等這些美國福音派協會(NAE)主要成員,確是失去福音派原貌。
下文引入少受華人教會關注的重要學者DonaldDayton6的突破性研究,他指出二○○八年退休的史學權威GeorgeM.Marsden令一代後學掌握不準NAE成立前百多年歷史。
因此,本文只能扼要補述奮興聖潔運動的疏漏一頁,呼籲香港福音派教會重返社關的傳統、重投失落的使命,對「九七」之後的香港有其重要性。
奮興與聖潔的結合,上溯至衛斯理。
有別於改革宗人物的辯道型、哲理型神學,衛氏是踐道型、倫理型神學家。
雖然他重視個人倫理(personalholiness),但不忽略社會倫理(socialholiness)。
他生命最後期被傳為佳話的一件事,就是寫信鼓勵Wilberforce推動國內的廢奴運動。
Dayton稱早期的美國循道派延續這一反蓄奴見證,但南方盛行蓄奴使南方循道會日漸妥協,而改革宗神學的道德寬容也縱容蓄奴。
這些不利因素的積聚導致不採道德中立路線的循道會聖潔派(後出走成為聖潔宗),匯聚成更大力量,且視廢奴為與奮興攸關來嚴肅處理。
7 自小在這一傳統長大的Dayton描述:衛斯理主義,自形成以來就是關懷進不到教會的窮人(theunchurchedpoor),這是權貴階層的英國國教少於接觸的人;聖潔運動下分裂出來的教會和事工,也是關注美國衛斯理教會半世紀來中產化,像其他宗派愈趨為富人服務而愈少理會的窮人(尤其反映在教堂座位租買的風俗下無座位予窮人)。
此類扶貧的新教會因接近窮人,愈知他們苦況涉及社會結構性罪惡,關懷的層次也就像一九八二年洛桑會議的報告書LOP21:EvangelismandSocialResponsibility:AnEvangelicalCommitment所說,從社會救濟(socialservice)升級到社會行動(socialaction),8特別在廢奴運動上予人一種激進的形像。
若要為奮興聖潔運動和由此孕肓的NAE尋找發源地,則OberlinCollege和WheatonCollege是當選無愧。
Oberlin為今天許多美國基督教大學創校的楷模(視己為littleOberlins),而它是那時代不受歡迎的反社會力量,更是公民抗命的發揚地。
9奮興家芬尼下半生出任該校神學教授並成為精神領袖,學校一方面注重使罪人悔改成聖(師生常領奮興佈道會),另一方面立足神學主張激進的廢奴,校內讓學生設OberlinAnti-SlaverySociety。
師生不惜違法庇護逃走的奴隸在家中或祕密偷運奴隸往自由地,其中一次公民抗命(Oberlin-WellingtonRescueCase,1859)導致一教授入獄,更令Oberlin舉世聞名。
10Wheaton學院是二戰後壯大的福音派的搖籃,是NAE創建之地。
學院原是由冒死「救奴」、不滿安逸的循道會而另立的WesleyanMethodists,創校於一八四八年,原稱IllinoisInstitute,雖因財力不夠而轉由公理會接辦於一八六○年,但在約章上定規此校社會改革路線不變,而所聘校長更是全球反奴大會美國副會長(Americanvice-presidencyoftheWorld’sAnti-SlaveryConvention)、黑裔教會的白人牧師JonathanBlanchard。
他一生致力於天國降臨在地上、消除社會上罪惡的使命。
該校最出色的一九四三年校友葛培理(BillyGraham)也延續信仰上保守、行為上入世的傳統,令福音派維持對美國社會的有力見證。
綜合而言,香港福音派教會是來自一個偉大的奮興聖潔傳統,也繼承了這傳統多方面的亮光,且實力不斷壯大。
然而,我們短淺的教會歷史未必能提示一些歷史循環性危機,實需借鑑西方教會的經驗,尤其在「從貧趨富」這個香港教會中產化過程中,步向何方的最大可能性。
或許,「富後忘貧」是人性最大軟弱之一,也有愧於面對我們光輝的傳統。
願以一生扶貧的衛斯理的可驗證性忠告,勉勵今天香港福音派教會: 「凡高舉真道的基督宗教,隨着時間的發展,會有一個自毁的趨勢。
因為基督真道所到之處,定必引發勤奮和節儉,至終帶來財富增加!但富裕生出驕傲、愛世界和種種催毀真道的品性……凡基督宗教得勝之地,就墮入自削根基之危。
」11NAE官方網頁的自我介紹是如此論到自身的歷史:WhilethefundamentalistmovementthatprecededNAEwaslargelythedomainofBaptists,Congregationalists,andPresbyteriansinthenorthernpartoftheUnitedStates,fromthe1942conferenceonNAEembracednumerousChristiansinthePentecostal,Holiness,andAnabaptisttraditions.(www.nae.net/about-us/history/62)。
RobertE.Webber指出這一種神學多元主義(theologicalPluralism),令到改革宗背景的領導者失去神學上主導地位,從而恢復衛斯理神學的發言權。
實力方面,有研究指NAE禁止雙會籍措施,令持福音信仰的大宗派,如SouthernBaptistConvention、LutheranChurch-MissouriSynod等沒有加入。
福音派權威史學家GeorgeM.Marsden稱創會時期NAE各宗派會友有一百三十萬,可見已具規模。
DonaldW.Dayton對創會時期的NAE作如下分析:NationalAssociationofEvangelicals(NAE),comprisesmorethan30memberdenominations,whichfallintothreenaturalgroupings.Aboutone-thirdare"Pentecostal";thesedenominationshavebecomebetterknownsincetheriseofthe"charismaticmovement."Asecondthirdarethesortof"evangelicals"representedbyChristianityTodayandthedominantconservativeseminaries.Thethirdgroup,the"Holiness"churches,istheoneleastnoticedorunderstoodbythoseoutsidetheconservativetradition.TheHolinessChurches:ASignificantEthicalTradition(TheChristianCentury,February26,1975pp.197)宣道會會祖宣信(AlbertBenjaminSimpson)雖然成長、神學訓練及早期牧會皆在長老教會,但他自離會後走聖潔宗的神學越趨明確,尤其反映在他的「四重福音」中聖潔和醫治兩項可見(這方面的來龍去脈可參名著DonaldW.Dayton,TheologicalrootofPentecostalism,ChapterV.TheRiseoftheDivineHealingMovement,Peabody:Hendrickson,1987.)。
況且,宣信一直關注的是佈道多於神學。
播道會源自挪威、瑞典、丹麥信義宗傳統,以FreeChurch為名反映其重點是教會不奉國教的獨立路線。
播道會的神學原本只是單純的聖經主義。
來華的寬夸倫牧師(H.J.VonQualen)畢業於慕迪,牧會在芝加哥,於一八八四年會受感到中國傳福音;他處身的時地,難以與聖潔運動無關。
PrincetonUniversity教授.RobertWuthnow在其文章THEworldofFundamentalism有如此的分析:ArchibaldAlexanderHodgeandBenjaminB.Warfielddefendedbiblicalauthorityagainstthechallengesvoicedinthenameofscienceandhistoricalcriticism.Warfield'ssuccessor,J.GreshamMachen,becameaprominentfigureinthefundamentalist-modernistdebatesofthe1920s,havingmovedbythattimetoWestminsterTheologicalSeminaryinPhiladelphiafollowingadisputewithPrincetoncolleaguestohistheologicalleft.TheworkofHodge,WarfieldandMachenbuiltasolidifnarrowintellectualfoundationforwhatisstillprobablythemostcherisheddoctrineoffundamentalism:theinerrancyofScripture.(TheChristianCentury,,April22,1992,pp.426-429)對這方面具代表性的分析是AJointPublicationoftheLausanneCommitteeforWorldEvangelizationandtheWorldEvangelicalFellowship系列出版之一LausanneOccasionalPaper21:EvangelismandSocialResponsibility:AnEvangelicalCommitment(1982).Chapter.4,TheRelationshipbetweenEvangelismandSocialResponsibility,A.HistoricalBackground如此表述:TheGreatAwakeninginNorthAmerica,thePietisticMovementinGermany,andtheEvangelicalRevivalundertheWesleysinBritain,whichalltookplaceintheearlypartofthel8thcentury,provedagreatstimulustophilanthropyaswellasevangelism.ThenextgenerationofBritishevangelicalsfoundedmissionarysocietiesandgaveconspicuousserviceinpubliclife,notablyWilberforceintheabolitionoftheslavetradeandofslaveryitself,andShaftesburyintheimprovementofconditionsinthefactories.Butattheendofthe19thcenturyandthebeginningofthe20th,theso-called"socialgospel"wasdevelopedbytheologicalliberals.SomeofthemconfusedthekingdomofGodwithChristiancivilizationingeneral,andwithsocialdemocracyinparticular,andtheywentontoimaginethatbytheirsocialprogrammestheycouldbuildGod'skingdomonearth.Itseemstohavebeeninover-reactiontothisgravedistortionofthegospelthatmanyevangelicalsbecamesuspiciousofsocialinvolvement.曾任chairofthesteeringcommitteeoftheevangelicaltheologysectionoftheAmericanAcademyofReligion,是主流的改革宗學術以外備受重視的學術泰斗。
值得一提,比他早的有TimothyL.Smith,宣聖會牧師後人,JohnsHopkinsUniversity教授,是福音派中首位受聘於頂級學府學者,曾任theAmericanSocietyofChurchHistory和theSocietyofReligiousHistorians的president,其經典作品是與本文有關的RevivalismandSocialReform(AbingdonPress:1957),出自其哈佛博士論文。
比Dayton後的,有Baylor大學的神學教授RogerE.Olson,在釐清亞米紐斯和衛斯理神學方面,貢獻良多,擴大了福音派的視野。
本文因篇輻所限,未能引入二人論點。
“ThecumulativeeffectofthesefactorswasanintenseabolitionismthatappearsamongtheWesleyans,theFrees,atearlyOberlinCollegeunderEvangelistFinneyandPresidentMahan,andwithinMethodismamongtheearlyeditorsofTheGuidetoChristianPerfection…..Finneywastoarguethatresistancetoreformswasasignofvapidpietyandtoinsistthattakingthewrongpositiononaquestionofcivilrightswasa“hindrancetorevival”thatcouldstoptheworkoftheSpiritinachurchorcommunity.TheWesleyanswereproudoftheconjunctionof“pietyandradicalism”intheirmidst.”Ibid.,p.130-131.該報告書第7章A說:ItmaybeeasiesttodivideourChristiansocialresponsibilityintotwokinds,whichforsimplicity'ssakewewillcall"socialservice"and"socialaction",andwhichcanbedistinguishedfromeachotherinseveralways:Socialservice:RelievinghumanneedPhilanthropicactivitySeekingtoministertoindividualsandfamiliesWorksofmercySocialaction:RemovingthecausesofhumanneedPoliticalandeconomicactivitySeekingtotransformthestructuresofsocietyThequestforjusticeInmakingthisnecessaryfunctionaldistinction,werecognizethatinpracticeitisnotasneatasitlooks.Ontheonehand,socialactionofapoliticalkindlacksintegrityifitisnotsupportedbyapersonalcommitmenttosocialservice.Ontheother,someworksofmercyhaveinescapablypoliticalimplications—forexample,teachingtheoppressedtoreadandwrite,visitingabannedpersoninSouthAfrica,orsendingfoodtoPolandorNorthVietnam.“itwashatedinitstimeasahotbedofradicalism.Socially,itsmajorcontributionwastotheantislaverystruggle…..Oberlinanditssupportersalsomademajorcontributionstofeminism,thepeacemovement,thedoctrineofcivildisobedience,temperance,andotherreformsoftheera.”(DonaldW.Dayton,DiscoveringanEvangelicalHeritage,Hendrickson:1994,p.35)“Bythetimethenewschoolwasannounced,Oberlinhadbecomethelastrefugeforradicalstudents.Alloverthecountryconservativeinterestshadsuppressedantislaverysocietiesandpurgedcampusesofabolitionists.NearlythreehundredstudentspouredintoOberlinthefirstyear,andmorethenext---manymorethanOberlincouldphysicallyaccommodate.”(Ibid,p.39)校刊OberlinEvangelist於1856年已在推動“FreePress,FreeSpeech,FreeMen,FremontandVictory”釋放奴隸運動,“Finneyhimselfmademajorcontributionstothedevelopmentofthisdoctrine(ofcivildisobediencethatappealedtohigherordivinelaw).HistorianCharlesColehascalledthis`oneofhischiefcontributionstothecause’ofabolitionism…..He(Finney)wrotesuchconvictionintohisLecturesonSystematicTheology,insistingthat`nohumanconstitutionorenactmentcan,byanypossibility,belawthatrecognizestherightofonehumanbeingenslaveanother…..weareboundinallcasestodisobey,whenhumanlegislationcontravenesmorallaw,orinvadestherightsofconscience.’”(Ibid.p,46-48)“Sensitizedbythe1960srecentscholarshavetakenamoresympatheticlookattheabolitionistsandhavediscoveredoneofthemostprofoundreformmovementsinAmericanhistory---amovementthatwaslargelygroundedinEvangelicalChristianity.”(Ibid,p.13)Ibid,p.123-124.
舊回應1則
橄欖/2013-06-2823:33:39
六點分享,一個建議
1. 「香港約一千三百間堂會及數以百計的基督教福音或社會服務機構,大部份都有不同形式作出慈惠捐獻,或其他扶貧行動;可惜是力量分散、策略未見周詳」(節錄蔡元雲〈一行動──由前線經驗及研究反思社會及教會未來的扶貧路向〉http://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73991&Pid=2&Version=1303&Cid=641&Charset=big5_hkscs 2. 分享一些與扶貧有關的基督教組織或機構(未能盡錄):V 教會關懷貧窮網(多元)http://www.hkcnp.org.hk/V 城市睦福團契(貧困家庭)http://www.peacemaker.org.hk/job.htmlV 新福事工協會(新來港人士:括國內和南亞裔群體、貧窮及基層家庭,以及被社會邊緣化的一群)http://www.newarrivals.org.hk/Common/Reader/Channel/ShowPage.jsp?Cid=2&Pid=2&Version=0&Charset=big5_hkscs&page=0V 五餅二魚網站(失業人士、貧困人士)http://www.5loaves2fish.com/V 基督教榕樹頭之光協會(貧困人士、沉溺習慣人士)http://www.lightyst.com/ V 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無家者)http://www.homeless.org.hkV 「耶穌幫」露宿者事工(無家者)http://www.jubileehk.org/ministries/jesusgang.htmlV 青少年牧養團契(邊青)http://www.p-care.org.hk/fellowship/index1.htmV 基督教牧愛會(在囚或更生人士)http://www.cppa.org.hk/chi/main.php?id=43V 香港基督教更新會(在囚或更生人士)http://www.ksa.org.hk/mission.htmV 基督教豐盛職業訓練中心(青少年釋囚、戒毒康復者和邊青)http://www.fullness.org.hk/V 香港晨曦會(吸毒者)http://opdawn.org.hk/V 恩信之家(戒毒康復女性)http://www.chfg.org.hk/Chfg/zhu_ye.htmlV 基督教新希望團契(賭博沉溺者)http://www.newhopehk.com/V 工業福音團契問題賭徒復康中心(賭博沉溺者)http://www.hkief.org.hk/rehabilitation/news.aspV 香港醫院院牧事工(病人及其家屬)http://www.hospitalchap.org.hk/2k10/V 基督教愛協團契(情緒或精神病患康復階段者及其家屬) http://www.oihip.org.hk/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13&Itemid=30V 救世軍(危困援助、長者、邊青等)http://www.salvationarmy.org.hk/servicesV 愛蓮事工(風塵女子)http://www.jubileehk.org/ministries/ailian.html3. 這些基督教組織或機構通常會有一些教會宗派或堂會和信徒的捐獻與及一些教內義工的支持,因為他們的董事或執委跟一些教會宗派或堂會的牧者和信徒領袖,通常會有一些聯繫。
4. 雖然「靈關」應是各間教會成立時會有的基本和核心使命,但慈惠及扶貧助困等「社關」亦會是各間教會需按各自的人力、能力、物力和時間去顧及的事。
若各間教會堂會都能同時以「靈關」與「社關」兩條腿走路,當然是很理想,但在人力、能力、物力和時間的頗大實質限制下,若教會堂會另選擇以捐獻方式,以及鼓勵和支持其某些有心信徒到某些教內扶貧助困組織或機構作義工的服侍與學習,亦會是值得鼓勵的,以及這做法也會值得該些教內扶貧助困組織或機構去推廣(不過,也參下面第7.點)。
5. 一些經文整合思考:羅3:23;太28:19-20;太25:21-46;利19:15。
6. 三類貧窮:(1)單是靈裡貧窮、(2)單是生活貧窮、(3)靈裡和生活都貧窮。
面對三類貧窮,各教會堂會在有限的人力、能力、物力和時間下,如何靠主去作需作的事,及不去作不需作(或已過量地作或重疊地作)的事,有需眾教會堂會牧者和信徒領袖都常活於主裡面去存謙卑聆聽、誠實自省的心。
7. 另外,建議能有一教內組織(例如「教新」)研究於教內推動「自律財務監察機制約章」聯署的可行性:自律財務監察機制約章──主要是指認同(1)任何基督教機構(包括自己),凡是收取到年度捐獻多於某個數目的(譬如說收取到不少於一百萬的年度捐獻),均需聘用獨立會計師審核年結,及上載審核報告於網站,又或刊載於通訊;(2)任何基督教機構(包括自己),凡收取到年度捐獻少於某個數目的(譬如說收取到少於一百萬的年度捐獻),均需起碼有一名機構董事負責審核年結,及上載經由該名機構董事審核過的年結於網站,又或刊載於通訊,及註明該年結是經由哪董事審核過。
(備註:推動該約章聯署的教內組織,可間或提供基本審核技術的研習班)。
理念──(1)要建立教內機構好的財務管理文化;(2)要在教內作財務上誠實的管家,且也可被人看到是財務上誠實的管家;(3)肯作「自律財務監察機制約章」聯署,且按該約章如此運作的,將可較不肯作該約章聯署又或沒有按該約章如此運作的,能漸得到更多人的信任,及因而也相對地會漸得更多人的願意捐獻和作義工的支持。
第1頁,共1頁
更多標籤
登記收取論壇電郵
所收集資料只用於發送有關《時代論壇》的消息。
(私隱政策詳情)
登記
取消登記
中國基督教會史是當前的顯學,但有重要一頁是少人著墨的,就是始於十九世紀中葉的美國奮興聖潔運動(Revival-HolinessMovement)與香港福音派教會的密切關係。
這日漸被遺忘的一段歷史,有必......
延伸文章資訊
- 1「福音派」 - 基督教週報
最近教會請了一位嘉賓講員來主日崇拜講道,他講得很好,弟兄姊妹們都很有得著,之後我們建議以後多請這位講員來,牧師卻說他的神學思想有點新派,不完全是 ...
- 2香港福音派教會失落的奮興聖潔傳統 扶貧與爭取公義 - 時代論壇
中國基督教會史是當前的顯學,但有重要一頁是少人著墨的,就是始於十九世紀中葉的美國奮興聖潔運動(Revival-Holiness Movement)與香港福音派教會的 ...
- 3我慶幸不是福音派 - 德看生活事
當然面對九七回歸,香港基督徒也曾經竭力為社會不公義的事情發聲,甚至走到社會的最前線。 然而近年,當我見到一些福音派教會在家庭暴力條例和同志平權的 ...
- 4福音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福音派(evangelical)是基督教新教的一個新兴派別,而非一个教派,其与自由派、基要派等相区别, ... 福音派常與不同的基督教教派合作,但也認為應該限制教會對政治決策和社會、 ...
- 5靈恩派福音派香港邊間教會好? 不可不提近年靈恩教會的冒起
福音派起源:. 使徒行傳記載了福音如何由耶路撒冷傳到羅馬,當時基督徒一直受到迫害,只要有人承認耶穌是神就會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