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德克族 - 原住民族委員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德魯固有時寫為太魯閣(Truku),早期居住在南投縣仁愛鄉靜觀一帶,遷居到花蓮後主要以立霧溪流域為範圍。

目前德魯固群的分布,南投縣以仁愛的松林、廬山、靜觀部落為主; ... ::: 首頁 賽德克族 族群影片 族群簡介 賽德克族分布在臺灣中部山區,盛行織布與紋面文化,以祖訓gaya為生活準則,並重視祖靈的祭祀儀式。

美麗的家園 賽德克族(Seediq/Sediq/Sejiq)發源於中央山脈(PusuQhuni/RmdaxTasil),是世代口耳相傳的起源地,今被稱之為牡丹岩。

賽德克族的祖先從起源地歷經遷徙後,到達德鹿灣(Truwan;都達群稱之為Plngebung,南投縣仁愛鄉合作村內)定居、繁衍。

賽德克族人在德鹿灣(TrukuTruwan)生活一段時間後,因為人口增長與土地不敷使用,約在十八世紀漸次遷出德鹿灣,並且因為遷居地區而有不同的稱呼,遷至德鹿灣對面較低地區(今春楊對面山區)之霧社,稱為德克達雅(Tgdaya);越過奇萊山到達德布閣(Tpwqo)、古白楊(Kbayan)、布洛灣(Browan)等地的族人,稱之為德魯固(Truku,或寫為太魯閣(Truku))群;另部分族人則越過合歡山北峰,到達上梅園竹村等地,這些族人則被稱之為都達(Toda)群。

賽德克族在遷居德克達雅(Tgdaya)、都達(Toda)、德魯固(Truku)三地後,形成三個地區的群體認同,並使用賽德克族都達(SediqToda)、賽德克族德克達雅(SeediqTgdaya)、賽德克族德魯固(SejiqTruku)三語詞來作為群體間的識別。

德克達雅、都達、德魯固群系分布如下:1.德克達雅(Tgdaya)清領時代與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調查的文獻,將德克達雅的勢力領域範圍用地名記載為霧社群(南投)、木瓜群(花蓮)。

南投的德克達雅系:分布於仁愛鄉霧社與盧山間的濁水、眉溪流域。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因霧社事件,霧社以東者被迫遷至北港溪中游之清流、中原地區(今仁愛鄉互助村),原住眉溪東方深山者,遷居南山溪一帶之溪谷(今仁愛鄉南豐村境)。

目前,族人以南投縣仁愛鄉的互助、南豐、大同等村為主要居住地點。

花蓮的德克達雅系:分布於花蓮木瓜溪流域。

清領時代末期受太魯閣族人勢力擴大影響,遷居花蓮縣壽豐鄉溪口村與萬榮鄉明利村兩地。

戰後民國34年(1945)前後,又遷移至秀林鄉的佳民、富世村,部分往南遷居至萬榮鄉的見晴、萬榮村。

2.都達(Toda)都達(Toda)早期居住南投時,領域範圍以德克達雅北面的平靜山區一帶。

十八世紀族人越過合歡山北峰,到達花蓮山區陶賽溪上游、中游,稱為都達(Toda,或寫為道澤、陶賽)。

目前,主要分布於南投縣仁愛鄉精英、春陽村,及花蓮縣卓溪鄉立山村、崙山村為居住地。

3.德魯固(Truku)德魯固有時寫為太魯閣(Truku),早期居住在南投縣仁愛鄉靜觀一帶,遷居到花蓮後主要以立霧溪流域為範圍。

目前德魯固群的分布,南投縣以仁愛的松林、廬山、靜觀部落為主;花蓮縣以秀林、萬榮兩鄉為範圍,部分在卓溪鄉的立山與吉安鄉的慶豐、南華與福興等村。

賽德克族於十八、十九世紀,在中央山脈兩側的南投、花蓮兩地拓展出勢力範圍,在二十世紀初受到日本殖民統治的影響,賽德克族部落領域被認定為國有,加上受到日本警察的歧視,使德克達雅群系的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率領族人,於昭和5年(1930)在南投霧社發動震驚國際的抗日事件,歷史上稱為「霧社事件」。

霧社事件是賽德克族日治時期最後一次的武裝抗日行動,震驚了日本總督府當局與國際社會,在臺灣歷史發展上具有重要意義。

民國90年代(2000年代),賽德克族人基於對德克達雅、都達、德魯固三群共同歷史的認同,以「SediqBalay、SejiqBalay、SeediqBale賽德克族」為名發起向政府請願的正名運動,並於中華民國97年(2008)公告認定為臺灣原住民族之一,稱為賽德克 生活圖像 1.產業與飲食賽德克族過去以農業與狩獵為主,甘藷、芋頭、小米及黍類為主要農作食物,搭配瓜、豆類與野菜食用,近代增加旱稻種植。

肉類為農閒時狩獵所得,有飛鼠、山豬、水鹿等動物。

狩獵所獲的肉類,會在燻烤後而變得容易長期保存。

2.服飾賽德克族傳統服飾以苧麻為主要材料,服飾最大的特色是紅色風格。

賽德克族男女傳統服裝都有苧麻製作的披肩,常見的男子服裝以白色長袖長衣為主,長衣上面有帶狀紅色條紋;女子以紅色多條紋長袖短上衣及單片長裙為主。

二十世紀日本殖民統治時期開始,印花棉布逐漸普及,長袖上衣以紅色棉布為底,在袖、肩部縫合藍色印花布,下擺縫綴小銅鈴,以立領形式為主要特色。

近年來,這些服飾的特色,大多以改良傳統服飾來推廣,作為彰顯民族文化的元素。

3.藝術賽德克族的編織稱為tminun,可分為編與織兩類,編屬於男性傳統編藝技能,織屬於女性傳統織布技術。

傳統男性編織以製作生活用具為主,材料以黃鱔藤、竹皮、麻線為主,按照功能需求編織成揹籃、網袋、衣籃、漁網、魚籠、魚簍及圓箕等。

女性織布在賽德克族文化中有重要地位,織布用的材料是白苧麻纖維的麻絲,經過製作後成為各色交織的布匹,再以布匹當素材製作衣服、衣飾與被單,主要有綠、紅、黃、黑與白色等顏色。

4.紋面文化(patasan)紋面文化目前已經消失,紋面是賽德克族文化中成年的標示,代表傳統文化價值,同時具有美觀、避邪等功能,鄰近的泰雅族、太魯閣族也有相同文化。

賽德克族男子必須獵得敵首,或者通過狩獵考驗後,才可以紋面;女子則是必須在織布技巧和耕作技術受到長老肯定後,才能在臉部刺上紋面。

賽德克族人相信,當族人離開人間到達祖靈居所時,祖先會按照紋面判定是否為賽德克族人子孫,故具有宗教意義。

紋面的位置包含臉、胸、腹部、手、腳,其中以臉部最重要。

男性通常在下巴紋刺直條紋路,女性通常在臉頰兩側紋刺左右對稱的斜線平行紋、交叉紋。

額頭部位的紋刺男女都有,傳統上男性僅紋一條約一指寬的橫線條,女性則紋五條及七條者最常見。

賽德克紋面文化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遭到禁止,因此中斷紋面的風俗習慣。

5.建築賽德克族傳統建築按照功能形式可分為家屋、家屋附屬建築、公共建築(望樓)三種類型。

賽德克族的傳統住屋有兩種形式,一種為半穴式的木造住屋,另一種為一般竹屋,前者屬於賽德克族傳統住屋的原始形式,以南投為多,後者是經過遷徙之後所發展的便利型住屋,以東部宜蘭、花蓮為多。

傳統半穴式家屋,是在家屋基地向下挖掘,然後再開挖的坑地面上立上柱子。

換句話說,這種家屋有一半的形體位於地面之下,又稱為半穴式家屋。

家屋地基大都成方形或長方形,一般按照住屋大小來增減地基周邊柱子數量。

家屋中的火爐區隔為兩個,一個位於家屋中央,一個位於牆壁邊緣。

家屋中央為三腳式爐灶,為取暖用爐灶,另一個爐灶會在屋內側面牆邊,用於平日烹飪食物。

祖先的規範 1.婚姻賽德克族屬於父系社會,部落與家庭的工作分工中,除了較粗重的工作與狩獵為男性負擔外,其他部分的事務與工作,並無男、女兩性強制的分工。

賽德克族的婚姻為一夫一妻制度,在gaya的婚姻規範中,禁止同居、婚外情、未婚生子等違反祖訓的行為。

2.部落組織賽德克族的部落領袖是頭目,由部落推舉聰明、正直的人擔任,負責對外事務的聯繫、協商,對內則是仲裁糾紛、維持部落安寧和諧。

賽德克族的部落頭目,若有子承父或弟承兄繼任頭目者,都是部落族人對於前任頭目的認同與信任所致,除了需要相當的能力外,也需要被族人認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帶領霧社事件的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

莫那魯道被選為頭目是因為聰明、優秀又具有膽識,受到前任頭目帖木‧羅勃(TemuRobo)的賞識,並獲得馬赫坡部落族人的擁戴而繼任頭目。

莫那魯道繼任頭目後,受政府邀請到日本參訪,雖深知日本統治者的進步與強大,但部落裡的警察傲慢無理剝削族人,在多次衝突後決定起身反抗。

莫那魯道在昭和5年(1930)10月27日領導族人,在霧社公學校運動會時起義抗日,震驚日本政府與國際社會。

3.祭祀團體(gaya)gaya祖訓是賽德克族文化中重要的行為與社會規範準則,若是違反規則,祖先會降禍族人,所以族人小心謹慎的遵守這些規則,以免危及群體安危。

賽德克族的gaya,與太魯閣族的gaya、泰雅族的gaga相同,是指祖先制訂的制度與規則。

若是gaya的成員破壞規則與禁忌,將會影響整個gaya團體中的成員,因此其他成員會要求贖罪。

gaya團體的組成以一個或兩個近親群為核心,加上其他較遠親族或姻親,甚至無親屬關係的朋友也可以加入。

同一gaya團體的人,必須共同農耕工作、祭祀,以及共守禁忌,具有宗教、地域與親屬層面的整合功能。

在賽德克族的gaya相關研究中,認為賽德克族因為地域團體明確,gaya祭團與部落、親族的關係比較清晰明確。

風俗民情 賽德克族人的超自然信仰觀(utux),以祖靈信仰最為重要。

賽德克族人相信祖靈會影響族人生活中的災禍福報,必須遵守祖先訓示與行事規範gaya,因此賽德克族人相當重視祖靈的祭拜。

民國50年代(1960年代)之後,賽德克族人接受西方宗教的觀念,多數信仰基督宗教,各項傳統祭儀幾乎都停止,直到近年因文化意識的提升,部分部落開始恢復辦理祖靈祭。

賽德克族重視祖靈與祖訓gaya,這樣的文化也反應在歲時祭儀上面,在農務和狩獵相關的各類祭儀中,對祖靈的敬謝儀式是重要的一環。

不但在平時個人會祭祀祖靈,也有部落集體進行的祭祀儀式。

祖靈祭祖靈祭在小米收割之後舉行,由頭目或長老討論後決定舉行時間。

獻供祭品時族人會將祭品綁在竹子上,由長老呼請祖靈前來享用祭品,以酒、小米糕、農作物、水果、魚類等當祭品,祭祀結束後供品在當地食用完畢。

離開時,沒食用完畢的供品不帶回家,並跨過火堆,表示與祖靈分開,回程不再回頭觀看。

祖靈祭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被禁止,近年來才又重新舉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