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載初元年(公元690年)九月九日,睿宗等六萬多人上表請改國號,武則天見時機已到,廢睿宗,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大周,改元天授,定鼎洛邑,號稱「神都」,睿宗降 ...
武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關於三國時期人物,請見「武周(三國)」。
周690年-705年 綠色為武周於聖曆三年(700年)時的疆域。
京城神都(洛陽)國君姓氏武君主武曌興衰• 690年10月16日武曌革唐命,改國號為周。
• 705年2月21日神龍革命,武曌被迫還位於唐中宗李顯。
前身
繼承
唐
唐
今屬於 中華人民共和國 越南
大周[1][2](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1日),是唐朝皇后兼中國史上唯一受正史承認的女皇帝武則天建立的朝代,為區別於歷史上先秦的周朝而稱之為武周或南周。
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三日(705年2月21日),張柬之等人發動兵變,逼迫武則天禪讓予其子唐中宗,恢復唐朝舊制。
同年十二月,武則天於東都上陽宮去世,終年82歲。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實際掌權23年。
目次
1歷史
1.1武周代唐
1.2武周之治
1.3神龍革命
2武周君主
3評價
4參考文獻
4.1引用
4.2來源
歷史[編輯]
中國歷史系列條目
史前時代註
史前時代
舊石器時代
中石器時代
傳說時代(三皇五帝)
新石器時代(黃河文明、長江文明)
夏前21世紀–前17世紀
商前17世紀–前11世紀
周前11世紀︱前256
西周前11世紀–前771
東周前770–前256
春秋前770–前476
戰國前475–前221
秦前221–前207西楚前206–前202
漢前202︱220
西漢前202–9
新9–23
更始政權23–25東漢25–220
三國220–280
魏220–266
蜀漢221–263
吳229–280
晉266–420
西晉266–316
東晉317–420
五胡十六國304–439
南北朝420︱589
宋420–479
北魏386–534
齊479–502
梁502–557西梁555–587
西魏535–557
東魏534–550
陳557–589
北周557–581
北齊550–577
隋581–619
唐618–907武周690–705
五代十國907︱979
後梁907–923
十國902︱979
遼(契丹)916–1125西遼1124–1218
定難軍881–982西夏1038–1227
後唐923–937
後晉936–947
後漢947–951
後周951–960
宋960︱1279
北宋960–1127
南宋1127–1279
金1115–1234
大蒙古國1206–1271元1271–1368北元1368–1388
明1368–1644南明1644–1662
後金1616–1636清1636–1912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1912–1949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至今
中華民國臺灣時期1949至今
相關條目
中國史學史
中國歷史年表
中國朝代
中國首都
中國語言
藝術史
經濟史
教育史
科技史
法制史
新聞史
軍事史
水軍史
中國歷史年表閱論編
武周代唐[編輯]
武則天在684年藉故廢黜自己的第三子李顯亦即唐中宗,改為廬陵王,發配房州。
立第四子豫王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690年武則天命僧人作《大雲真經》,表示其為彌勒佛化身下凡,應作天下主人。
載初元年(公元690年)九月九日,睿宗等六萬多人上表請改國號,武則天見時機已到,廢睿宗,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大周,改元天授,定鼎洛邑,號稱「神都」,睿宗降為「皇嗣」。
武周之治[編輯]
700年的武周疆域,當時東突厥已經復國(此圖沒有表現出對雲貴高原的羈縻統治,並且將雲州、勝州、豐州畫到境外)
武則天善於治國,為了打擊以關隴集團為主的公卿門閥,首創科舉考試的殿試制度,以便選用賢士。
並知人善任,能重用狄仁傑、張柬之、桓彥範、敬暉、姚崇等。
國家在其主政期間,政策穩當、兵略妥善、文化復興、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為其孫唐玄宗的開元盛世打下極其重要的基礎,史稱武周之治。
武則天害怕被推翻,大興告密之風,重用酷吏周興、來俊臣等,加上朝臣不齒於她擁有男嬪妃(稱為面首),破壞了中國歷史千年來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度,對她大加撻伐,指其身為女人,卻陰險、殘忍、淫蕩、玩弄權術。
隨著武則天日漸衰老,侄子武承嗣、武三思一直謀求東宮寶座,不過,朝臣大多傾向由廬陵王李顯,亦即希望恢復李唐皇室。
在武周一朝,宰相狄仁傑等並不認為唐朝已經滅亡,仍然稱唐太宗、唐高宗為文皇帝、天皇大帝;皇嗣之子李隆基仍然稱「我家朝堂」;武家子弟多沒有服眾的才能,最接近被立為儲君的武承嗣也先於武則天去世。
武則天採納了狄仁傑的諫言「只聽過兒子祭拜母親,豈有侄兒替姑母立廟之理」「即使立了,天皇大帝又怎麼辦」後,下旨接廬陵王回朝,重新立為太子。
突厥仍然認李家為皇族,不認武家;武則天招兵抵禦突厥時很少有人響應,但以太子名義就很快招募到五萬人,令突厥不戰自退。
武則天晚年希望李顯改「武」姓,以繼帝位,延續武周命脈,但李顯的軟弱使她放心不下。
神龍革命[編輯]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重,朝臣張柬之、敬暉、崔玄暐、袁恕己、桓彥范等人起兵,殺死則天面首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逼迫武則天禪讓,李顯復辟,史稱「神龍革命」。
隨著唐中宗復位,恢復大唐的國號;武周結束。
武則天退位後,唐室尊稱她為則天大聖皇帝,同年十一月,病逝於上陽宮仙居殿,享年82歲:其遺制去帝號,改稱則天大聖皇后。
武周君主[編輯]
武周君主與年號 [閱論編]
肖像
廟號
諡號
名諱
在世時間
在位時間
年號
年號使用時間
陵寢
-
-
齊聖皇帝(武則天追諡)
姒啟
?
-
-
-
-
始祖(武則天追尊)
文皇帝(武則天追諡)
姬昌
前1152年-前1046年
-
-
-
德陵
-
睿祖(武則天追尊)
康皇帝(武則天追諡)
姬某
?
-
-
-
喬陵
-
嚴祖(武則天追尊)
成皇帝(武則天追諡)
武克己
?
-
-
-
節陵
-
肅祖(武則天追尊)
章敬皇帝(武則天追諡)
武居常
?
-
-
-
簡陵
-
烈祖(武則天追尊)
渾元昭安皇帝(武則天追諡)
武儉
?
-
-
-
靖陵
-
顯祖(武則天追尊)
立極文穆皇帝(武則天追諡)
武華
?
-
-
-
永陵
-
太祖(武則天追尊)
無上孝明高皇帝(武則天追諡)
武士彠
559年-635年
-
-
-
昊陵
-
則天大聖皇后
武曌
624年-705年
690年-705年
天授
690年-692年
乾陵
如意
692年
天后(中宗李顯改諡)
長壽
692年-694年
延載
694年
大聖天后(睿宗李旦加諡)
證聖
695年
天冊萬歲
695年
天后聖帝(睿宗李旦改諡)
萬歲登封
695年-696年
萬歲通天
696年-697年
聖后(睿宗李旦改諡)
神功
697年
聖曆
698年-700年
則天皇后(玄宗李隆基改諡)
久視
700年-701年
大足
701年
則天順聖皇后(玄宗李隆基加諡)
長安
701年-705年
神龍
705年
評價[編輯]
對於這段時期治績一直深富爭議。
否定武則天的人認為武則天當政時期,唐朝的政治出現了全面的倒退,若非唐中宗復位,武則天幾乎篡奪大唐皇室,他們把唐朝前期歷史的發展比作是馬蹄形,說武則天統治時期處於「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之間的低谷[3]。
肯定武則天的人則認為武則天當政時期是唐王朝發展的重要階段,如陝西師範大學歷史系王雙懷。
比較原始史料,可以認為武則天當政時期所發生的種種政治鬥爭並未禍及一般平民,始終是一場統治階層內部的權力爭鬥,因而保證了唐王朝的生產和社會發展。
亦有人認為,武周的發展能承接貞觀的強盛,為其後的開元盛世建立強大而又穩固的基礎,實在功不可沒。
武周政權採用唐朝的一貫手法統治,實質只是短暫改朝換名,而她死前唐朝的國號恢復,對唐朝的及後發展利多於弊。
參考文獻[編輯]
引用[編輯]
^《武則天贖罪金簡銘》:大周國主武曌,好樂真道,長生神仙,謹詣中嶽嵩高山門投金簡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
太歲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謹奏
^《舊唐書·馮審傳》:入為國子祭酒。
國子監有《孔子碑》,睿宗篆額,加「大周」兩字,蓋武后時篆也。
審請琢去偽號,復「大唐」字,從之。
^熊德基〈武則天的真面目〉,刊《社會科學戰線》1978年創刊號。
魏良弢〈論武則天〉,刊《新疆大學學報》1979年第1、2期。
來源[編輯]
孫英剛:〈慶山還是祇闍崛山:重釋《寶雨經》與武周政權之關係(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關於武則天評價的幾個問題《當代史學》第2卷第4期(1999年10月)
前朝:唐
中國朝代
後朝:唐
閱論編唐朝歷史事件初唐晉陽起兵·武德之治·唐朝統一戰爭·武德律·玄武門之變·渭水之盟·唐滅東、西突厥之戰·唐滅薛延陀之戰·天可汗·貞觀之治·貞觀律·昭陵六駿·十八學士·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玄奘西行·守捉制·租庸調制·行道制度·都護府制·羈縻政策·房謀杜斷·經營西域·文成公主入藏·馮盎歸唐·市舶司·翰林院·永徽之治·文佳皇帝起事·律疏·唐滅百濟之戰(白江口之戰)·唐太宗征討高句麗·唐滅高句麗之戰·唐朝與新羅的戰爭·二聖並稱(天皇-天后)·唐長安城·唐三彩·中亞方孔錢幣(寶文錢制)·雕版印刷術·唐代三夷教盛唐武則天奪權·東突厥復國·徐敬業討周·武周之治·唐朝與契丹、奚的戰爭·渤海國興起(鴻臚井)·武舉制·神龍革命·三受降城·韋后之亂·重俊之變·唐隆之變·先天之變·開元盛世·節度使·募兵制·李楊專權·專任蕃將·怛羅斯戰役(請討大食表)·南詔國興起·安史之亂·馬嵬驛兵變中唐藩鎮割據·唐蕃戰爭·裴度平淮西之亂·隴右十八州·兩稅法·海上絲綢之路·唐蕃清水之盟·八次出幸·涇原兵變·平涼劫盟·古文運動·貞元之盟·河朔三鎮·宦官當權·永貞革新·永貞內禪·元和中興·飛錢·火藥發現·長慶會盟·青花晚唐甘露之變·牛李黨爭·會昌滅佛·會昌中興·大中之治·歸義軍·唐詔之戰·唐末民變·龐勛之變·黃巢之亂·白馬驛之禍專門史歷史·政治·軍事·外交·經濟·文化·樂舞·科技·君主中國歷史事件
傳疑時代→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朝→漢朝→三國→晉朝/十六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宋朝/遼金夏→元朝→明朝→清朝→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武周&oldid=71723561」
分類:武周唐朝中國歷史政權武則天中國古代民族與國家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Englishفارسی贛語客家語/Hak-kâ-ngîBahasaIndonesia日本語한국어NederlandsPortuguêsРусскийScotsසිංහලSvenskaไทยУкраїнськаTiếngViệt吴语文言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