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台灣高中生對「到中國大陸念書」的看法:別讓媒體炒作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但是問題來了:每當我們提到台灣跟中國大陸大學的排名時,媒體卻常常 ... 馬上回到中國大陸──這點跟許多人說「中國頂大生畢業後全都一樣拼命想留學 ...
換日線Crossing-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
主打
編輯部原創
策展專區
CrossingCampus
Podcast
海外職場
專欄作者
訂閱季刊
頻道
人物故事
People
國際趨勢
Trends
文史藝術
Humanities
生活風格
Lifestyle
觀點評論
Perspectives
時事現場
News
編輯嚴選
Editors'Picks
換日線X施羅德
關於我們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搜尋
投書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註冊
登入
立即加入會員取得專屬服務
立即加入
首頁
CrossingCampus
學習
一位台灣高中生對「到中國大陸念書」的看法:別讓媒體炒作、輿論爭議,決定了你自己的前程
Young/讀者投書
2018/05/25
163176
PhotoCredit:
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需要什麼,然後多方參考資料,自己思考,並謹慎地作出決定。
近期台灣無論在報章雜誌、電視網路媒體上,抑或各大學生論壇、討論區,都可以看到許多人針對「高中生赴中國大陸就學」潮流進行報導或討論。
我是一位目前在台灣唸書的高中生(非本屆考生),但在所謂「惠台三十一項政策」發布之前,就對「到中國大陸念大學」抱有興趣;再加上因為家庭背景比較特殊,所以常常有機會去對岸,前前後後至少飛了10次以上──從一線城市到二線到三線;農村到縣城都有。
也參觀過多所高中,一所「地名大學」(以重要省市命名之大學)和三所「985大學」,與許多當地大學生還有高中生交流過。
對照自己的經驗、研究與目前許多言論,十分出乎我意料的是:許多媒體、長輩甚至同學們,可能是被台灣對立與極端的政治風氣影響,不經思考就刊登、發表許多十分偏頗的資訊與言論。
很多時候,對岸的制度與發展,絕對不是「什麼都好」或「一定很差」,此外也是會不斷變化的。
更重要的是,我想對同樣是高中生的朋友們說句話:在吸收各方資訊之餘,最好也不要有太多「預設立場」,免得看到的資訊永遠只偏向一方,影響了自己的決定。
所以,在此我想分享一些自身的觀察與感想,希望同學能多方參考,做出自己滿意的決定──但是究竟你「想不想要」、「適不適合」、「有沒有本錢」去中國大陸念書,希望在您看完這篇文章之後自行判斷。
以下是我對於一些目前較具爭議性的話題,發表的意見。
當然,這些只是一個高中生的看法,有不成熟的地方,都很歡迎大家補充指教、理性溝通:
一、世界大學排名的「兩套標準」,各自解讀
目前國際上相對最有名的兩個大學排名,分別為《QS世界大學排名》(QSWorldUniversityRankings)與《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TimesHigherEducationWorldUniversityRankings)。
在此先不對各評分標準進行詳細的說明,但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人們總是拿「對自己有利」的排名進行比較。
就拿一個例子來說明:
在大部分的台灣人認知中,應以《QS世界大學排名》最為有名,「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長年被認為綜合排名「世界第一」,也是來自QS世界大學排名的歷年排名。
而根據此排名2018年最新結果,台灣綜合排名最高、並進入QS百大的大學是台灣大學(76),低於中國的北京清華大學(25)、北京大學(38)、復旦大學(40)和上海交通大學(62)四校。
但是問題來了:每當我們提到台灣跟中國大陸大學的排名時,媒體卻常常拿《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來進行比較──因為在泰晤士的排行中,台灣大學目前的綜合排名只有第198名。
低於中國的北京大學(27)、北京清華大學(30)、復旦大學(116)、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32)、南京大學(169)、浙江大學(177)、上海交通大學(188)等七校。
台灣大學在這兩個綜合排名,為何會出現巨大差異?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泰晤士」的綜合排名中,比分佔最重的是「論文引用率」(佔32.5%);而QS佔最多的是「學術互評」(佔40%)。
這也反映出另一個問題:許多台灣媒體和人們,其實並不知道、或不在意這些大學綜合排名的標準與方法,也不在意排名的變動和各科系的不同(世界排名中,通常更重要的不是「綜合排名」而是不同科系的排名)。
但諷刺的是,部分媒體對於同一件事情,卻常常為了佐證自己的立場,不時混雜引用兩種不同的排名方式來混淆視聽。
這也造成同學們常在不知道「評分排名標準、方法」是什麼的情況下,就全盤接納媒體說法,再來攻擊「台灣的教育崩壞」。
二、去中國大陸,未來發展比較好?
我覺得這問題,可以分成兩個面向來看:
第一個是如果想走學術路線,那「未來進修時,對於申請國外頂尖研究所會不會比較有利?」
這方面我還沒有太多的了解,但可以確定這與「在台灣或大陸念大學」沒有絕對關係──並不是說你在中國大陸的名校順利畢業後,就能理所當然地申請到國外名校的研究所。
我跟幾位中國大陸「985大學畢業」的學長姊交流過,有人畢業成績、在校表現並沒有那麼出色,因此在激烈競爭下仍然沒申請到理想中的美國學校;也有位學姊研究所到亞洲第一的大學,但是一畢業後仍放棄歐美進修,馬上回到中國大陸──這點跟許多人說「中國頂大生畢業後全都一樣拼命想留學歐美」也大不相同。
我問她:「妳為什麼還要回來,歐美環境不是比較好嗎?」她回我說:「因為這裡是我的故鄉。
」
第二個面向是「如果在當地畢業後,能在當地就業並找到高薪的工作嗎?」
我個人對這點持很大的保留空間,除非是「自己創業」。
(也需要資本和能力)
原因如下:第一,如果人家知道你「台灣人的背景」,他們會怎麼看你?面試你的人資不知道「惠台政策」嗎?對岸少數民族的分數,再怎麼加,也沒有台灣人這樣能「輕鬆申請」各中國的大學。
(從學測頂標、前標一路放寬至均標)
還有不要以為在中國的「頂大」畢業,起薪就一定很高──對岸的發展是「超級競爭」,其吸引力在他們的少數「成功者」薪水「調漲很快」,而不是「大學畢業生起薪都很高」。
所以再怎麼說,不管是哪裡的學校畢業,到職場上還是要在那邊待個幾年,跟當地人廝殺競爭──這時候你要考量的,是自己能拿出什麼優勢去跟別人競爭?會不會因為思鄉而前功盡棄?
其次,如果你選的科系,本身就不適合「回台」或「在對岸就業」,就會搞得十分尷尬:比如說法律系、醫學系或各人文社會學系,情況各有不同。
現在你可能知道「大陸惠台政策」,但你知道台灣對於對岸部分科系學歷的就業限制,又有什麼嗎?若是一味的跟著媒體報導、輿論風向走,卻沒將這些事情考慮進去,到時候很容易陷入「進退維谷」的僵局。
三、中國大陸「很先進」嗎?
我認為,台北市的發展水平,大概是介於目前中國大陸「一線」到「二線頂」的城市之間,若有人動輒說台北的水平只有現在中國「三線城市」或「一般二線城市」水準,這人一定對兩岸情況都不了解。
先論「建設」好了,台北的城區建築多半老舊、矮小,實在是沒有對岸一線、二線城市市中心的景象「光鮮亮麗」,但是這絕不是判定城市發展水平的唯一標準。
尤其,若你真的走進去中國一線城市內的「一般」社區或住宅裡住過,無論是新建還是舊建,居住品質多遠不如台灣優:尤其是公共區域,各式各樣的文宣品貼滿牆上(電梯最為明顯);走在路上,道路的垃圾清潔做得也不是很完善,再加上時不時可以看到大媽和小孩在路上吐痰或小便。
(現在還是有)
反觀台北的「一般」房子雖然外觀老舊,裡面的基礎隔間、公設等卻相對較好,至少多數的公共區域是整潔的。
再來應該是不知為何突然成為「最有爭議性」的話題之一:行動支付。
目前中國大陸最多人在用的,應該就是「微信支付」或「支付寶」,他們的應用範圍基本上的確已經無所不包了──從鄉村的市場買賣,到大城市的高級商場都可使用。
但是就像其他持反面意見者所說的,這種行動支付的推動,包含了「現實條件因素」(如銀行金融服務、信用卡普及率等);還有種種「政治因素」──我想這就先不多談了。
重點是:我們實在不需要去過度煩惱「為什麼中國能發展行動支付到這樣,台灣卻不能」這種問題,就如我們常常問:「歐美日能、台灣為什麼不能?」等問題一樣。
這些問題不是不能問,只是要看不同的情況──至少單以「行動支付」這件市場面的商業行為來看,如果說如果它對我們的生活有實質、巨大的幫助,早就在台灣快速發展了;而如果說要(跟中國大陸)比「方便」,更有太多切入點可以考慮了:「人情、人性、人權」等等,也都是左右我們對「方便」看法的要素。
而不是單單比較「哪裡便利商店比較多、哪裡外賣比較發達、哪裡懶人經濟比較有搞頭。
」
若我們回歸本質,其實只要覺得住得舒服,不要覺得「做什麼都綁手綁腳」、「限制重重」,對多數人來說就足矣──如果因為「某國有,我們也一定要有」,卻無視當地的環境與市場特色,似乎也有點太過苛求、只是把自己搞得很焦慮而已。
當然,筆者我雙眼見證對岸近幾年飛快的發展,城市建設速度真的快到令人不敢置信,光是規模經濟、計劃經濟下的各項發展條件,從「總量」來說,也早就大贏台灣了──無論是市場規模、土地規模、大量資本、地理位置優勢⋯⋯皆然。
所以,正如其他地大物博的發展中國家一樣,我們也必須正視:中國大陸目前的經濟發展潛力,完全不容小覷。
至於是不是要因此「前進中國」,在可能更激烈的競爭中尋找自己的機會、同時也承擔當地與台灣大不相同的社會環境,到最後其實仍是要看個人選擇。
四、除了「頂尖台生」以外,一般學生應不應該考慮「去大陸唸書」?
除了「頂大」間的競爭之外,其實這次因「惠台政策」而放寬的申請標準,影響更大的是學測成績在中間(均標)左右的學生──很多學生或家長會認為,與其留在台灣念私校,不如去申請中國大陸的「中段班」大學試試看。
針對這一點,我某種程度上是同意的:建議學測成績「均標」到「前標」的同學,至少可以去研究參考看看,中國大陸的一些「華僑學校」──像是暨南大學或華僑大學。
畢竟你是用「在台灣算蠻低的成績」換取人家「相對前面的學校」,且學費通常比台灣私校的還要低──
但這個「賺到了」的心態背後,正如前面所提的一樣,到最後還是遲早要面臨更嚴酷的競爭,和可能跟不上同學程度,再加上文化適應等重重問題需要考慮。
「破釜沉舟」的決心,是一定要有的。
好處就是:如果你不想花一堆錢在台灣唸私立大學的話,華僑和暨南大學都在很靠近台灣的省份,如果不是動不動想飛回台灣,住校的學費、生活費加上機票支出,怎麼算都還是比讀台灣的私立大學便宜。
另外現在也可能有大量的「華僑」、「台生」可以伴你讀書,讓你不會因為找不到「同鄉」而寂寞。
五、「政治問題」,無法避而不談
必須要說,在中國大陸念大學的話,絕對沒辦法「整整四年都對兩岸議題避而不談」──就算你不想主動說什麼,也會有老師、同學要你「表態」。
但既然已經決定到中國大陸念書,如果碰到這種問題、又有自己的堅持,「委婉地表達自己的立場」會是比較好的方式──畢竟在目前的政治氣氛下,老實說,「跨越雷池」的風險並不小。
我就曾經多次被問到「兩岸比較」的問題:對方還把台灣講成「落後窮困」的地方,說台灣這個沒有那個沒有、沒有大陸發達。
當下其實會感到不知所措甚至憤怒,但無論如何請盡量「不要在當地跟別人吵起來、或拿台灣的言論自由標準看待對岸」,因為這種事情,其實常常會有你意想不到的「連鎖效應」。
其實部分對岸人士會覺得「台灣一切都落後大陸」,也是情有可緣:畢竟中國大陸是近十幾年來才發展得比較快,多數的中年人小時候經歷過貧困,現在新聞上卻整天報哪裡建設興、哪裡發展好,他們自己受到影響,也以此教育小孩──在這種潛移默化之下,「外表的光鮮亮麗」自然成了他們認同自己與批判台灣的指標。
對於這種錯誤甚至無知的認知,能夠好好說明的地方就好好說明,不能的話笑笑帶過、自己清楚就好。
若因此與對方爭得面紅耳赤、甚至學在台灣那樣「鬧上網路、新聞」──在兩地社會與言論自由條件大不相同的背景下,最後吃虧的絕對只會是自己。
六、不要認為在台灣可以「隨便讀讀」,然後用普通的成績申請對岸名校「刷學歷」
首先,前途是自己的、學到的能力和知識也是自己的。
用這種行為和心態唸書當然是個人自由,只是在中國大陸,你絕對會被「學霸」鬥垮。
若有打算申請陸校(不論是頂大或其他大學),都應該「入境隨俗」,抱有你要面對一群「狼性」青年競爭的心理準備,和「背水一戰」的決心。
此外,那裡的大學,社團活動完全不像台灣這麼興盛,若你進去只是想「混學分玩社團」,我勸你還是留在台灣就好。
對岸目前祭出讓台灣人申請的學校名單裡,通常台灣學生會申請的大學,都是陸生們所謂的「一本線」,也就是水準最好的一批學生能夠念的大學──這也代表,你將面對的同學,至少是對岸的「縣級、省級學霸」。
若在這種強大的競爭壓力之下,還是保有得過且過的心態,「兩方」人馬的表現一比較,立刻會讓「來自台灣的你」相形見絀。
我舉一個實例:我在一個經濟發展屬於中國大陸「倒數」的地方,跟當地學生談話,有位學生跟我一樣高二,家裡就住在學校旁邊,但是她仍每天都住在學校──除了每個禮拜六、日能夠回家兩個小時,每天就是在學校課堂、宿舍、圖書館拼命讀書。
她高二上,就已經學習完高中課程的全部內容,現在開始在複習高考了。
(她是當地中學「升學班」的學生)
中國學生的競爭壓力非常大。
圖/humphery@Shutterstock
結論:知道自己要什麼,別讓媒體、輿論誤導了你自己的決定
前程是自己的,生活是自己的,在高中這個過程,也是從「青少年」邁向「成年人」的過程,千萬要學會好好替自己的將來想想:
並不是能跟別人一起「標新立異」、「一窩蜂」、「擠熱門」,或是「跟著潮流走」就必定能成功──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需要什麼,然後多方參考資料,自己思考,並謹慎地作出決定。
媒體上所說的什麼:「台灣大學排名又被中國大學狠打臉」阿、「某某大學教授也出走」阿,「某某學校一堆人要找校長簽推薦函」阿,其實那些都不是你要考慮的重點──
說穿了,你可能根本連排名依據、還有自己能不能上那些「頂大」都不知道,或者連那個「某某教授」是誰都不曉得了,何必跟著這些新聞起鬨說嘴?再者「請校長簽大陸學校推薦函」這事,是別人的生涯規劃,或許你根本一點都不適合,又何必受影響而想「是不是我也要趕快請校長簽一張」?
更重要的是,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我們難道只能擠破頭地仰賴別人給我們的「恩惠」,而不是好好思考、充實自己,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做下最適合自己的決定?
最後一個小小的希望:請別因為我的文章有任何「政治不正確」的地方,而斷章取義或陷入情緒性的相互抨擊──相信那絕對不是我寫作這篇文章的初衷,與想和大家討論的重點。
執行編輯:HUI
核稿編輯:張翔一
PhotoCredit:M.Scheja@Shutterstock
中國
大學
教育
學生
社會
現況
關聯閱讀
中國教育現場:實施十二年國教是誤會,城鄉差距是現實
打破「留學中國、前程似錦」的四大幻想──北京清華法學院畢業生的親身經驗與觀察
「第三種中國想像」的契機──心胸開放、立場堅定,談兩岸青年交流的「事前準備」
作品推薦
參考資料
TOP
Young/讀者投書
Young,目前就讀北市成功高中高二。
身為新住民子女,讓我有更多機會聽到對岸不同的想法——從二線城市的貧困小縣城,到一線大都市的郊區之中,穿梭於各地的巷弄,尋找迷霧中的彩蛋。
在面對不同文化的衝擊後,深刻體會到臺灣之美。
俗話說:「人小志氣高。
」身為一介書生還有鄉民,自許能為臺灣帶來正向的能量。
看更多
上一篇
打破「留學中國、前程似錦」的四大幻想──北京清華法學院畢業生的親身經驗與觀察
下一篇
大師就不能挑戰嗎?牛津座談會教我的事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現場Live
台灣、香港與新加坡:從3座華人為主、中國為鄰的島嶼,看見島民政治的矛盾與複雜
學習Learning
「拿了一手好牌,卻打不贏」:一位成績優異的印尼女孩,為何不願到台灣學管理?
學習Learning
「台灣最頂」有什麼意義?端看你我如何定義自己──台大研究生新訓演講分享
學習Learning
第一份工作就上手信邦跟你想的電子業不一樣
【未來人才進行式】EP1小紅帽創辦人林薇Vivi
熱門文章
1
看日劇的都是老人?黃金時代回不去了?──採訪日劇專家、譯者,分析收視疲軟的「內憂外患」
2
身為混血兒的母親,我為何噙著淚水讀完《沒有媽媽的超市》(CryinginHMart)?
3
老闆的三大特徵,你也遇過嗎?成為主管後,我才參透的「職場向上管理術」
4
日本「自行人間蒸發」的人,與幫你逃離工作和家人的公司
5
台大生搶下田?一堂拒收「公主、王子病」學生的選修課──專訪台大生傳系副教授闕河嘉(上)
6
沒有人一生順遂,你要學的是《克服倦怠》:「人生的進步,往往從下坡開始」
合作推薦
合作推薦
換日線Crossing-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Copyright©2022天下雜誌.Allrightsreserved.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隱私權政策 著作權聲明
延伸文章資訊
- 1一位台灣高中生對「到中國大陸念書」的看法:別讓媒體炒作
但是問題來了:每當我們提到台灣跟中國大陸大學的排名時,媒體卻常常 ... 馬上回到中國大陸──這點跟許多人說「中國頂大生畢業後全都一樣拼命想留學 ...
- 2【留華學生.四】中、台「留學外交」競爭東南亞成「主戰場」 ...
面對中國獎學金每年資助6萬元人民幣予外籍學生的巨額資助,台灣能否與對岸競爭? 台灣總統蔡英文於2016年發布「新南向政策」,提出發展與東協、南亞及紐澳 ...
- 3西進讀書去!是什麼原因讓台灣學生掀起「中國留學熱」?
中國留學熱風靡台灣! 中國崛起已經不是這幾年的事,赴陸工作的台灣人也越來越多,然而,更令人驚訝的是,近年來,許多台灣高中生、大學生,都開始 ...
- 4新新聞》今年台青赴中國留學潮為何退燒 - 風傳媒
公司一直要求我申請居住證,我實在受不了,剛好工作滿兩年,就回台灣了!」徐雅雯(化名,以下受訪青年皆為化名),已經從上海回到台灣兩個月, ...
- 5來台留學返國卻被抓中國小粉紅坦言:痛恨台灣
來自中國的陳宇鎮,無法想像在台灣,人民竟然可以直批總統。(圖/翻攝「攝徒日記Fun TV」YouTube)在台灣留學的這些年,自由意識、民主價值不斷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