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系理念 - 佛光大學心理學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1997)、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1998)、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1999)、政治作戰學校〈軍事社會行為科學研究 ... Openlogin close 登入佛光大學心理學系 Username Password 登入 SSOLogin 忘記密碼? home 佛光大學心理學系 GoogleSearch Language English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登入 Language English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回佛光大學首頁Sitemap 佛光大學心理學系 Slide1 Slide2 Slide3 Slide4 ::: MENU 最新消息 師資陣容 系主任 師資陣容 系所介紹 設系理念 教育目標 會議記錄 規章辦法 學士班 碩士班 法規 畢業相關 見實習 表單下載 學士班 碩士班 研究論文 畢業相關 臨床見習 臨床實習 課程事務 課程規劃 課程架構 開課時間表 校際選課 台美雙學位專區 招生資訊 入學管道 歷屆考古題 新鮮人專區 設備資源 實驗室簡介 實驗室(舊) 測驗工具 活動花絮 學術研究 系友榮譽 升學錄取 考取證照 實習就業 就業、實習專區 校內工讀 企業實習/徵才 助學措施 安定就學措施 就學貸款 學雜費減免 弱勢助學金 校內獎助學金 校外獎助學金 重要連結 友善網站連結 ::: 瀏覽人次: 7405 設系理念 設系背景 近半世紀以來,國內心理學相關系所的增設,以及原有系所增設不同位階班別(學士班、碩士班或博士班),均呈快速成長狀態。

這段期間內,設有心理學相關系所的大學由一所增加到24所(見表一);同一期間,已成立的心理學相關系所復不斷地往上擴張(增設碩、博士班)或往下擴增(增設學士班),其盛況正與新設風潮旗鼓相當(見表二)。

這些方興未艾的現象不但顯示,心理學已然成為日益受重視的學門,也顯示心理學教育的擴張有其學術、教育上的意義與市場上的需求。

      心理學之所以日漸受到重視,至少有兩方面的緣由:其一是,繼物理科學與生物科技的蓬勃發展之後,越來越多的學者將注意力轉向宇宙最後的奧秘:人類心智。

迄今為止,人類已經以其獨有的心智能力,發展出先進的科技、璀璨的藝術、偉大的宗教思想、複雜的政經體系。

然而,人類心智何以克此,至今是個絕大的謎題。

這樣的奧秘自然會吸引許多好奇的心靈,想要對之一探究竟。

其二則是,許多人類社會的問題,尚有待我們對人類的心理與行為原理有足夠的了解,才能獲得解決。

譬如說,關於犯罪與道德的問題、關於戰爭與和平的問題、關於自殺的問題、關於家庭與婚姻的問題、關於教育的問題等等。

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人類一方面享有空前的物質生活,另一方面卻也面臨了許多前所未有的問題與困境。

生活品質的真正提升顯然還有賴於更多的心理學研究。

這自然是大學應負起的社會責任。

      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各大學爭相設立或擴增心理學相關系所,自然毫不意外。

此一趨勢自2001年開始,尤為明顯。

自2001年迄今,共有七個大學新設心理學相關系所(表一),同一期間,有八所大學就其原有的心理學相關系所增設不同位階的班別(表二)。

本系在這段期間內創立,以回應時代的要求、承擔大學的使命,自屬「理有必然,事有必至」。

  表一、各校創設心理學相關系所年表 年份 新設系所數 成立之系所名稱 1965以前 1 台灣大學〈心理學系〉(1949) 1966-1970 2 中原大學〈心理學系〉(1966)、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1968) 1971-1975 3 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1971)、政治大學〈心理學系〉(1971)、輔仁大學〈心理學系〉(1973) 1976-1980 0   1981-1985 1 政治作戰學校〈心理學系〉(1982) 1986-1990 3 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1987)、東吳大學〈心理學系〉(1989)、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1990) 1991-1995 3 輔仁大學〈臨床心理學系〉(1993)、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1993)、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1994) 1996-2000 4 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1997)、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1998)、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1999)、政治作戰學校〈軍事社會行為科學研究所〉(2000) 2001-2005 6 佛光大學〈心理學研究所〉(2002)、東華大學〈臨床與諮商心理學系〉(2002)、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系〉(2002)、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2002)、亞洲大學〈心理學系〉(2003)、銘傳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2003) 2006迄今 1 長榮大學〈臨床心理學系〉(2006) 合計 24     表二、各校心理學相關系所往上或往下擴增年表 年份 增設班別數 增設班別名稱 1970以前 1 台灣大學〈心理學系〉碩士班(1961) 1971-1975 1 台灣大學〈心理學系〉博士班(1971) 1976-1980 2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1979)、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班(1979) 1981-1985 1 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班(1982) 1986-1990 4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博士班(1987)、中原大學〈心理學系〉碩士班(1988)、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博士班(1989)、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碩士班(1989) 1991-1995 3 政治大學〈心理學系〉博士班(1992)、中正大學〈心理學系〉學士班、博士班(1993) 1996-2000 2 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博士班(1999)、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博士班(2000) 2001-2005 8 東吳大學〈心理學系〉碩士班(2001)、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2001)、輔仁大學〈臨床心理學系〉碩士班(2002)、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碩士班(2002)、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學士班(2003)、佛光大學〈心理學系〉學士班(2004)、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班(2004)、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碩士班(2004) 2006迄今 2 中山醫學大學〈臨床心理學研究所〉(2007)、亞洲大學〈心理學系〉碩士班(2007) 合計 24     設系宗旨  打從籌備階段開始,本系成員即不斷思索「心理學研究的時代任務」與「心理學教育的社會課題」兩個問題。

學術研究的永恆目標是開啟心智、追求真理,它的現實意義則是解決人類的生存問題,並增進其生活福祉。

從這兩個層面來看,心理學研究的任務至少有四:(1)滿足人類對自身心智永恆的好奇心;(2)幫助人類在宇宙之內與時間長流裡找到定位,從而對人生的意義獲得索解;(3)社會問題的解決與社會生活的增進;(4)建立科技與人的介面,並使科技的人性化成為可能。

       對於人類心智與行為的探索可以說是人類永恆的好奇之所在。

這種好奇的具體表現,可以遠溯至西元前五、六世紀印度學者與宗教家對人類心智所作的分析,以及兩千三百年前柏拉圖師徒對「人類理性」的研究。

兩千多年來,此一好奇不但從未趨緩,而且隨著現代心理學的興起,一方面讓我們對人類的心智及行為有了前所未有的了解,另一方面則讓我們深深體會到,相對於我們未知的部分,我們目前確實所知極少。

兩千多年的物理學與生物學發展,讓我們得以用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思索我們在宇宙的位置、在生命長河中的角色。

然而,除非我們對人類自身──特別是他的心智──有足夠的了解,否則我們永遠不可能真正解答關於人生的問題。

換句話說,直到可以預見的未來,心理學研究都將是許許多多大學在追求真理上的重要使命。

        從現實面來看,心理學知識誠然是我們今天迫切需要的知識。

社會變了,於是衍生許多問題,我們卻不知道如何去解決這些問題,才能建立合乎人性的新社會。

我們不知道人類思考的盲點,不了解愚昧的根源,不清楚犯罪、人際糾葛、短視、貪婪等現象的心理機制,也不知道酗酒、吸毒、賭博的人性根源與心理基礎。

科技的發展讓這些問題更複雜化、嚴峻化,在日新月異的科技環境中,我們不知道如何自處、如何讓整個科技環境人性化,而不扭曲人性。

由於這些無知,從而,我們不知道怎樣的教育才能真正的「啟蒙」,怎樣的制度才能讓絕大多數人各得其所、安身立命,怎樣的精神醫學才能幫助更多受苦的人,怎樣的社會、政治、經濟體系才能讓公平正義的社會成為可能。

      這些「研究面」的思考,清晰地提示了「教育面」的課題。

為了滿足社會的需要,大學不但應培養更多的心理學專業人員──臨床心理學家、學校心理學家、人因工程學家、法律心理學家、犯罪心理學家等等──更須致力於培育心理學的研究人才:包括研究基礎學理的人才,以及研究、解決具體問題的人才。

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再度與時俱進,掌握時代的脈動,回應各種挑戰與危機,從而得以掌握先機,促成發展。

易言之,社會對心理學知識與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大學的心理學教育也因此越來越被期待。

        事實上,今天充斥於坊間的「心理學知識」,絕大部分近乎贗品。

社會大眾由於缺乏足夠的知識來辨別真假,致使投機客有機可乘。

積非成是的結果,甚且危及正統的心理學教育。

從這個角度來看,大學在心理學教育上還有另一個更重要時代課題,就是「心理學知識的社會化」。

只有當心理學教育普及了──一如理化、生物那般,心理學專業人員增多了,社會大眾才不必仰賴坊間真假莫辨的「通俗心理學」,也才能免於誤導。

      所有這些思考,都成了本系創系的基本理念,並在這個基礎上,確立了本系的宗旨。

   設系目標    本校於民國89年創校,隔年即著手籌備心理學系,並於民國91年秋奉准成立研究所。

籌備當時,即擁有具心理學專長之教授、副教授各一人,迨研究所成立,招收第一屆研究生時,又禮聘中研院院士楊國樞教授為講座教授。

就新設之研究所而言,陣容之盛,堪稱少見。

此一創系團隊不但為本系的長遠發展奠下深厚的基礎,而且為學士班的成立,做了完善的規劃。

因此,學士班奉准招生時,舉凡課程、儀器、圖書、實驗室及各項教學設備,皆已有具體而詳盡的藍圖,得以按部就班循序開展各項軟硬體建設。

   民國93年秋,學士班第一屆新生入學,創系團隊開始有計畫地進行幾件事:第一,本於「書院精神」,營造一個不同於他校心理系的系內文化;第二,基於教學需要,著手建立實驗室,並於一年內完成擁有三十餘部電腦及實驗用軟硬體的「心智歷程實驗室」,與配有所有重要測驗的「心理測驗室」;第三,根據課程需要,擬定一套依專長、按學術發展順序安排的增聘師資計畫;第四,針對學生特質,擬定授課方針及師資配置。

易言之,本系的設立,是在有系統的構想、有計畫的步驟、細膩的執行下,逐步開展的。

   民國95年夏,楊國樞教授因故離職,本系隨即增聘助理教授一人。

次年春,林文瑛教授轉任他校。

正當這個時候,全校各系所也在當時的翁政義校長大力支持下,積極充實師資。

經年餘的努力,心理學系終能於民國97年秋,增聘專任教師四人,包括曾任國家講座教授的鄭昭明教授,以及副教授二人、助理教授一人,使得本系再度擁有堅強的師資陣容。

與此同時,幾個新增的實驗室也陸續就緒,迄民國97年止,本系共擁有實驗室七間,多數配有高級精密儀器。

   民國98年,本系接受高教評鑑中心的系所評鑑。

訪評委員明確建議本系發展臨床心理學領域。

此一建議正合本系早已擬定的發展方向。

於是,增聘臨床心理學領域師資,乃成了本系必須立刻面對的新挑戰。

也正好在這個時候,現任楊朝祥校長積極推動各系所師資的進一步充實,於是聘任臨床心理學師資水到渠成,分別於101年8月與102年8月,聘得擁有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的教師各一人。

102年7月,鄭昭明講座教授因年齡屆滿而離職,本系隨即情商創系系主任林文瑛教授回任,補足鄭昭明教授留下的缺額,維持師資陣容的完整與堅強。

另外,為加強本系臨床心理學之師資陣容,特別在104年2月增聘龔怡文博士。

   基於前述思考,加上長期的討論與修訂,復經系務會議與「學校定位與系所發展共識營」(民國102年元月28日)確認(附件16,校院系教育目標基本能力表)。

本系設定的教育目標,以及學士班教育目標的說明如下。

至於碩士班教育目標的說明,則因與學士班教育目標大體一致,只是深度及專業程度要求不同,因此不再另做說明。

學士班目標1: 提供完整的心理學基礎學理教育,並給予應用方面的薰陶,以培養具有心理學眼光與知識的人。

說明:心理學是體系龐大、應用極廣的知識體系,要深入瞭解這門學問,學得有用的心理學知識,需要扎實的學理基礎。

因此,本系學士班的主要教育目標在於為全無基礎的學生,提供完整的基礎學理教育,以作為專業發展的基礎。

此一基礎訓練,重視的是眼光、思考能力與發展潛能,以便為學生厚植專業發展的根基。

目標2: 給予學生嚴謹的研究方法訓練,以培養能獨立思考、有發展潛能的心理學人才。

說明:心理學是嚴謹的科學,它之所以成為可靠的知識,有異於真假莫辨的流俗觀點,全繫於嚴謹的科學方法。

因此,任何人要想通曉心理學,就必須接受嚴謹的科學方法訓練。

本系期望學生經由此一訓練,可以明辨學術是非,達到獨立思考的境界,因而擁有發展成為心理學專業人員的潛能。

目標3: 提供適當的通識教育,以培養知類通達、眼光開闊的人。

說明:大學教育之所以有異於職業訓練,關鍵在於不僅教導學生呆板且隨時會落伍的職業技能,更重視眼光、思考方式、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以及胸襟、氣度的涵養。

其中,眼光、胸襟、氣度,均有賴於視野、知識的拓展。

因此,好的大學教育不止是專業訓練,而是「知類通達」的教育。

碩士班 目標1: 提供深入的心理學基礎學理教育,並給予理論或應用方面的專業訓練,以培養具有心理學眼光與專業能力的人。

目標2: 給予學生嚴謹的研究方法訓練,以培養能獨立思考與進行研究、有發展潛能的心理學人才。

   前述教育目標的特色之一是:它著眼於「人」多於著眼於「學術」、「專業」或「技能」,因此重視的是眼光、思考能力、發展潛能等面向。

此一特色反映的是本校的「書院精神」。

書院教育是「智德合一」的教育,藉由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以培養明敏的眼光、開闊的胸襟、從容的氣度,乃至於以天下為己任的胸懷。

用朱熹的話來說,教育的目的在於:「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後推以及人」。

   這樣的教育目標落實到本系來,乃是要講明心理學的義理,透過心理學學理的思辨與吸收,達到眼光的拓展、思考能力的增進、精神境界的提升,以及關懷社會的胸襟之培養。

換句話說,我們期待學生不論學習基礎學理或應用知識,都能透過「研究人」、「瞭解人」,進而「關懷人」、「造就人」。

   比之於國內他校「心理學系」的教育目標,本系的教育目標顯然是很不同的。

根據這樣的教育目標,本系得以試圖發展別具一格的心理學教育。

1.心理學學習基礎能力:進一步學習心理學專業知識的能力,此一能力乃是進階學習的基礎。

2.心理學問題探索能力:對心理學問題進行分析、探討、提出假說並加以檢驗的能力。

3.心理學通識能力:對心理學及其相關知識廣泛涉獵所養成的能力,讓人能從宏觀的視野探討心理學問題,從而產生不同的體悟與有創意的觀點。

Tweet 列印本頁 本網站著作權屬於佛光大學心理學系,請詳見使用規則。

電話:886-3-9871000Ext.27101 傳真:886-3-9875530 E-Mail:[email protected] 地址:26247宜蘭縣礁溪鄉林美村林尾路160號雲慧樓512室 參考:佛大校圖地圖、佛大交通 網頁維護:曾珮津 連絡電話:886-3-9871000Ext.27101 RulingDigital銳綸數位建置   PoweredbyRulingDigital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