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理工科大學生該不該閱讀原文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如果簡化不主張台灣大學生讀原文書的理由,通常有兩大點:一)原文書不利 ... 台灣的理工翻譯教科書,主要是找理工科系教授或研究生,趁業餘時間翻譯 ... 2008年2月11日星期一 台灣理工科大學生該不該閱讀原文書? 先說明,這篇文章是看了MEB的這篇文章有感而發的:〈大學生該不該讀原文書?〉,可是接下來的討論可能會稍微偏離原文主題,而衍生出其他議題,為了避免誤會,希望大家在接下去看這篇文章前,能把那篇文章先看過,以免誤會我有斷章取義之嫌。

再說明一下,我這裡指的大學生,主要是指理工科學生。

如果簡化不主張台灣大學生讀原文書的理由,通常有兩大點:一)原文書不利科學的紮根;二)日德法等科技強國大學教育皆使用本國語言。

可是,我卻認為,以台灣的社會情況,第一點的問題不是出在原文書;第二點是把無法和台灣相提並論的外國情況,用來當例證討論台灣的情況。

先討論第二點,也就是為何台灣無法像日法德一樣,有大量優秀的翻譯教科書供大學生使用。

當然,最顯而易見的解釋,是台灣的人力物力無法和日法德相比。

也就是台灣缺乏優秀翻譯人才。

台灣的理工翻譯教科書,主要是找理工科系教授或研究生,趁業餘時間翻譯的,品質良莠不齊。

可是台灣的翻譯人才,主要是文科畢業的,對理工用語不熟悉,無法勝任。

而理工科系畢業生,會以翻譯為業的,少之又少。

而且理工學生語文訓練不足,譯文詞意表達生硬不清,也是一大問題。

缺乏優良可靠的教科書,是台灣大學生「被迫」要硬啃原文書的理由。

而且台灣翻譯原文書的的速度也是一大問題。

對近年發展緩慢的物理學、數學和化學而言,可能問題不大,可是對突飛猛進的生命科學而言,問題頗大。

我碩士班當了兩年助教,負責是系上的「生命科學導論」和「基礎生命科學」,也就是普通生物學,用的是Campbell等著的Biology,我大一時用的是第四版,當助教的第二年已出了第六版(去年已出第八版),當年李家維老師等人也翻譯出了第四版。

以突飛猛進的生命科學來說,第六版和第四版的改動有多大呢?其實真的非常大,許多章節,尤其是生態演化的部分,甚至整個重寫。

所以當第六版出版時,選擇唸中文版的學生,其實吸收的已經是舊的資訊了。

普通生物學都如此了,更甭提發展迅速的細胞分子生物學、神經科學、免疫學、遺傳學等。

如果大一就不讓學生痛苦地啃原文書,根本不可能讓他們唸那些改版迅速的進階原文教科書。

當然,我相信這上述幾點的確是合理的理由,卻非主要理由。

為何把日法德當例子是不恰當的,主要理由其實是出在歷史和語言特性。

先說日本,日本的教科書翻譯的確作得非常優良,可是他們的制度,是已經建立了好幾百年了。

為何日本人會特意培養翻譯人才,把國外教科書大量翻譯成日文,有其歷史因素。

日本科學的引進,早在江戶時代(1603-1867)就開始了。

而開始日本的西方科學技術,並不是從英語系國家引進的,而是藉由荷蘭文引進的。

江戶時代日本幕府為了完全杜絕天主教傳進日本,而施行「鎖國」政策。

當時新教國家荷蘭由於只對商業貿易有興趣,而不熱衷於傳教佈道,因此西方國家中只有荷蘭船隻獲准渡航到日本。

荷蘭即透過貿易積極地將西歐文物介紹到日本。

日本人後來發現西方學術和東方學術本質上不同,後來更認為西方科學凌駕東方學術而開始積極地吸取研習。

因此日本人開始積極學習荷蘭文,並把西方科學從荷蘭文大量翻譯成日文。

日本當時的西方學術研究,稱為「蘭學」(らんがく)。

後來幕府被迫發棄鎖國政策,大開門戶放後,隨著旅日外國人增多,荷蘭文以外的外國語文也開始傳到日本。

尤其是之來,俄國力謀南下、英國勢力增強與鴉片戰爭的爆發,使日本人發現,他們也必須從俄文英文學習西方科技,他們又訓練人才把西方學術從俄文英文翻譯成日文,後來西方學術研究,又稱為「洋學」(ようがく)。

日本人在學習西方學術到悄悄發展成為東亞科技大國時,中國才開始討論中國人該不該向「賽先生」、「德先生」多多學習。

而從不同西方語文引進西方科技,也顯得翻譯工作的重要,因為不可能要求日本的科學家同時學習不同西方語文,也不可能讓學習不同外國語文的科學家進行團隊工作。

可是今天,當中國或台灣等中文世界要學習西方學術之時,只要懂得英文,就幾乎可以得到到任何科學工程資訊。

而且極大部分台灣學生,也都必須學習英文為第二語文。

而德法文,和英文同為印歐語系,文法和詞源相近,而且英文文法比德法文文法簡單,讓他們把英文翻譯成德法文的工作,比翻譯成中文輕鬆不少。

我曾看過一篇報導說,有位德國科學家感嘆,德文科學詞彙被英文原文「污染」到,一個完全不懂德文的美國人,甚至可以猜測到一篇德文科學論文百分之五十的意思。

而且,德法同為西方科學起源地,科學發展也有幾百年歷史,他們也有許多優秀的大學教授可以用本國語文撰寫一流的教科書,日本的情況也類似。

而日文,雖然文法和西方語文相差甚遠,不過相較中文,日文有個小小的優勢。

日文恐怕是世界上唯一方塊字(漢字,Kanji)和拼音文字(平假名,ひらがな,Hiragana;片假名,カタカナ,Katakana)共同使用的語文,遇到外國人名地名或不好翻譯名詞,日本人大可用片假名代之。

日法德的情況,只能說明一點,就是如果有充沛的優良翻譯教科書,大學教育就算不必使用原文書,也不會限制科學發展。

至於,原文書不利科學的紮根這一問題,我認為問題根本不存在。

我自己正在進行科學研究工作,日後沒意外也會把科學研究工作當作我的志業。

我當然也希望科學能夠在台灣紮根,只是我也必須承認,我們這些科學家可能還存有上世紀初,被洋槍洋炮教訓的歷史經驗,遺留下如果科學不紮根,國家就無法強盛的心態。

先說我在美國的經驗好了。

美國無疑是科學大國,可是到了美國才發現,美國的科學之紮根,幾乎是所有先進國家裡頭最差的。

美國學生的數理程度在先進國家中墊底,早已不是新聞了吧。

我們學校雖然是名不見經傳的公立大學,不過在USNewsandWorldReport公布的全國大學排名,也差不多有卅幾。

美國有三千所大專院校,也就是說我們學校的大學部少說也是全國Top2%。

而在生物科學的研究所排名,也勉強排進前25名內。

不過因為是州立大學,故排斥外州學生,但收到的也少說是加州高中畢業生的前10%。

可是我們學校學生的數理程度卻遠不及台灣的大學生,這也是我們大部分在公立大學唸研究所需要擔任助教的朋友共同的困擾。

許多台灣大學生大一就修過的基礎科目,他們要到大二甚至大三才會修到。

我們學校有三分之一的學生修習生物相關科系,可是他們大部分在高中甚至不曾修過物理學,物理學是大部分生物科系主修生大二的初體驗(因為要先修大一的微積分),普通生物學也是大二才會修習到的課(因為再先修過大一的普通化學)。

美國中小學教育還有一大問題是,全國有超過五百個所謂的學區,每一個學區各自製訂課程大網和選擇教材,所以中小學學生的程度,不僅在不同州,甚至在不同學區都可以相差甚遠。

有許多保守的州或學區,因為教會勢力的關係,許多教師連生物學中的演化論、討論宇宙起源的理論、研究地質變動的地球科學等,都略過不教。

說了以上事實,其實重點在於說明兩點:第一,台灣的科學紮根已經做得比美國好太多了,不需要妄自菲薄;第二,科學研究強不強盛和科學教育紮不紮根,並沒有直接關係。

美國中小學教育非常糟,可是為何還能成為科技強權,原因除了引進外國人才外,主要是有完善的制度,以及有效率地應用資源。

在美國,許多人甚至不認為每一個人都得懂科學,而是把科學當作一種專業,對有志進行科學研究的學生,給予最大的支持。

和台灣的民粹文化很不同的,美國非常尊重專業,除了小布希政府,很少出現非專業主導專業的情況。

當然,這也並非意味台灣科學教育就很完善了,台灣的科學教育的進步空間還很大。

而且台灣的科學研究發展也有許許多多問題,有許多制度和文化的問題限制科學發展,情況非常複雜,不便在此一一討論。

不過,我想強調一點,把原文書大量翻譯成中文供大學生使用,並非台灣科學發展的當急之務。

英文,其實只是一種工具,可是是理工科一種必要的工具。

雖然說並非每個理工科大學生都要以研究為志業,可是台灣大學畢業生攻唸碩士班的比例之高,恐怕世界罕見。

唸碩士班時,不可能不會讀到原文文獻吧?我就記得大三大四,被實驗室裡其他學校畢業的碩士班學長姐,強迫翻譯原文文獻的經驗。

日法德的大學畢業生,大部分都沒有繼續攻讀碩士班,就算有,他們的碩士班偏重修習進階課程,而非啃原文文獻設計實驗。

可是,如果台灣大學生沒有訓練好閱讀原文書的能力,那不過是讓他們的痛苦延到碩士班而已,而且把許多寶貴的研究時間花在適應原文文獻上。

既然英文是個工具,對於理工大學生,那就像PCR對於分子生物學家來說、蛋白質純化酵素活性分析對於生化學家來說、顯微鏡對於細胞生物學家來說,一樣是非常重要的工具。

學會PCR、蛋白質純化、酵素活性分析、應用顯微鏡並非了不起的事,可是學不好就無法工作,是個現實。

我不認為英文原文書的艱澀,會讓科學從大學開始就離大家越來越遠。

如果一個有志從事科學研究的大學生,因為不想閱讀原文文獻而放棄科學,我會舉雙手贊成,因為他不會是一個好的科學家的。

當然,要把原文教科書大量中文化,也非不可能之舉。

只不過要借助對岸的人力資源,才能在低成本的情況下,迅速翻譯原文教科書,然後再由優秀的編輯人才把其中許多詞彙改成台灣的用語。

不過台灣的兩岸政策曖昧不明,加上長期輕視極權的對岸之情況下,我懷疑這方案的可行性有多高。

而且即使是長期使用中文教科書的對岸項尖大學,如北大清華,近年也開始改用原文教科書了。

我書架上的那本BruceAlberts等人著的,第四版MolecularBiologyoftheCell就是托北京清華的朋友用低價在大陸買到的。

要讓台灣大學生閱讀中文教科書,恐怕只是個理想--一個我也很希望能夠實現的理想。

我也儘了一些綿力從事過科普的工作,我並不認為翻譯國外原文書籍完全沒有必要,只不過我主張,應該把資源投注在科普書和雜誌的翻譯。

台灣近年已經有了像是《科學人》(ScientificAmerican)和《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Geographic)的中文版了,市面上也有許多國外一流的科普書中文版。

翻譯工作是一種專業,並非未經訓練的理工科教授和研究生可以輕易勝任的,建立優秀的翻譯團隊來翻譯科普書,引發大家對科學由衷產生興趣,比讓大學生唸專業中文版教科書,還來得重要太多了。

以上為小弟一點淺見,請指教。

張貼者: GeneNg 於 凌晨2:52:00   標籤: 科學 10則留言: Pheretima 提到... 1.物理學最近的發展也是一日千里吧,無需獨尊生物學。

2.不要把UCDavis這種名校說得委屈像小媳婦一樣好不好,這根本是媚俗!!!何況你明知Davis在很多領域是頂尖的。

Pheretima 2008年2月11日星期一中午12:25:00[GMT+8] 匿名 提到... 有其他更重要的原因限制科學發展主要的都是中國人的普遍問題1.官本位和表面功夫盛行不懂得就事論事以致於專業意見不被重視2.太過升學主義一窩風高學歷主義個人才能和興趣不被重視並不是分數高才有所謂的出息3.太過急躁投機取巧不願意做長時間的研究投資最後流於模仿和一窩風的抄襲美國人為何能是科技強國呢簡單說因為誠實開放就事論事http://henrycyt.spaces.live.com/ 2008年2月11日星期一下午3:47:00[GMT+8] GeneNg 提到... 物理學哪來的一日千里,為什麼我沒聽說?普通物理學和普通化學的大學教科書,改版時,大部分的改動是訂正錯誤,改變字型、增加彩圖,附送互動式CD等,很少會改寫什麼,新增的新發現也不多。

天下文化前幾年不是把RichardP.Feynman的LecturesonPhysics,翻譯成中文版《費曼的六堂Easy物理課》(SixEasyPieces:EssentialsofPhysicsExplainedbyItsMostBrilliantTeacher)和《費曼的六堂Easy相對論》(SixNot-So-EasyPieces:Einstein’sRelativity,Symmetry,andSpace-Time)。

Feynman'sLecturesonPhysics是費曼六十年代在加州理工上課用的教材耶,不管是英文版還是中文版,迄今仍有出版。

甭說六十年代,九十年代的生物學教材,你會想用嗎? 2008年2月12日星期二凌晨2:38:00[GMT+8] GeneNg 提到... 我相信日本文化也有同樣的問題,不過這問題太過複雜,我不便在此討論,抱歉。

2008年2月12日星期二凌晨2:38:00[GMT+8] yypeng 提到... 寫的深得我心不過我對中文更悲觀打個比方記得倪匡有一本書書中外星的高等生物來侵略地球找錯寄主寄生到一隻貓身上啦結果很慘因為貓的腦容量有限外星人根本無法充份發揮智能拼音文字隨便一組就是一個新字拼音文字新詞的字頭挑出來又是一個新字新字新詞很重要的方塊象形文字做不到啦就像貓腦如何承擔外星人的智能讓台灣大學生閱讀中文教科書,不拖累科技的獲得恐怕只是個幻想!科技是我們知道落後人家還看得到距離社會科學才慘落後人家我看有幾百年啦簡單一個無罪推定的說法普通華人了解的比率多少?(包公辦案的戲碼華人演藝圈一演再演每次都叫座)還民主勒(康熙來了的戲碼華人演藝圈一演再演看到皇帝要謝主隆恩還大受歡迎) 2008年2月12日星期二晚上9:40:00[GMT+8] GeneNg 提到... 沒有任何科學上的證據,能夠指出中文不利科學的學習。

倪匡的作品我很喜歡,可是它們是小說,不是科學論文。

我的意思非並非反對科學中文化,而是要指出,要把大學教科書中文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且不是台灣科學發展當急之務。

日本人也需要學習方塊字,一個高中畢業生,大約學會一千多個漢字。

如果方塊字不利科技學習,日本科技不可能稱霸世界。

如果中文不利科學學習,那為何美國需要引進大量的中國學生?許多學校理工科系研究所依賴中國學生的程度,到達收不到中國學生,整個系會垮掉的地步!是的,台灣的社會科學就落後更多,可是那是因為長期重理輕文的後果。

我文章中也指出了,台灣中學大專的理工專業教育整體而言並不比美國差。

台灣大學生不如國外大學生的,是人文素養!而那些有罪無罪的社會亂象,是出自台灣不尊重專業,政客炒作民粹主義的社會文化。

那些涉及政治的刑案,甭說李昌鈺,就算把全FBI和蘇格蘭場的大師級鑑識專家都請來,發表了一致結論,還是有一大票人不相信的。

2008年2月13日星期三凌晨1:24:00[GMT+8] Eric 提到... man,IappreciateyourlengthyefforttoconvinceeveryonetheyneedtolearnEnglish.yet,seriously,simplytellthestudentstogetonwithit.ManysoutheastasianalreadyspeakfluentEnglishor,whetheryoulikeitornot,eveninventedtheirownversion.It'snotrocketscience,fastertotype,andit'sgoodfortheirfuturetalkingtoallsortsofpeople.Whatmorecanoneexpect?? 2008年2月13日星期三下午6:23:00[GMT+8] GeneNg 提到... Heyman,Ididn'ttrytoconvinceeveryonetolearnEnglish.IjustwannaarguethatTaiwancollegestudentsinscienceandengineeringshouldatleasthavetheabilitytoreadEnglishliteraturesbecausetheysimplyhavenochoices.Honestly,Idon'tthinkTaiwanesehavetheconfidencetoinvent"Tailish". 2008年2月14日星期四凌晨2:57:00[GMT+8] 匿名 提到... ToGene非常感謝你認真的對我的文章做出回應,原來閣下來自頂頂有名的UCDavis,說是名不見經傳的學校,實在是太過謙虛了。

我的碩士指導老師就是從這所學校出來的,我很尊敬她,我相信這絕不是如你所說是「名不見經傳而已」閣下對於日本文化的了解,真是令人欽佩除此關於你所說的,我大部分都同意。

我也完全同意你說的,有志於從事「科學研究」之人,應該要有閱讀原文的能力。

然而我想闡述的問題,並不在此。

我在文中特別強調的一件事情,是「並非所有人學習科學,都是為了從事研究」。

這也呼應了你提到的一件事情,台灣大學畢業唸博士碩士者之多,而日本德國法國卻沒有這樣的現象,這是為什麼?這裡點出了一件事情就是,如同許多產業,科學也是一個團隊工作,這個團隊裡面,並不是只有研究員一種族群。

如果我想要從事科學工作,如果我想做技術員,如果我想去分析生化產品,如果我想賣藥...我想從事科學相關行業,但是我並不想成為研究員,那對我來講,正確的知識,將要比有能力天天唸最新的論文更重要。

這是為什麼,在德國法國,你不一定要做研究員,你不一定要天天唸原文論文,你一樣可以成為科學團隊的一份子。

而因為你的能力很強,所以整個團隊的能力也很強。

而台灣,在學歷的迷思之下,許多人唸了博士卻不知道為何,個人不認為這對科學來說是一件好事。

正確的知識,是可以藉好的翻譯書籍來傳遞,這就是我想說的。

英文是一個工具,其目的是用來獲取知識。

如同PCR對於生物學家,其目的是用來或起結果。

這個例子舉的非常好,不過我有不同的闡述法:如果今天有比英文更好的工具可以獲取知識,如同今天有比PCR更好的工具來獲取結果,為何捨而不用?為何不去發展這套工具?常常在討論這樣的話題是,有一個很有趣的論點會出現,像是:日本人翻譯的比較好,因為他們比較認真,或是因為他們從事翻譯已經做了一百年,我們不可能。







可是我覺得,我們如果晚了一步,現在開始不行嗎?巴黎倫敦捷運已經蓋了一百年,那我們晚了一步,但是一樣可以起步來蓋台北高雄捷運不是嗎?我們的民主制度也比人家晚了兩百年,但是一樣還是要推動,這是類似的道理。

優秀的翻譯書籍,可以藉由好的制度來促成。

我並不指望「學者利用閒暇時間來翻譯」會有什麼好的成果出來。

但是如果翻譯書籍可以成為學者的「成就」之一,那效果就會完全不同。

或者像是你所說的,跟對岸合作,這些都是非常好的點子。

雖然很多人認為英文跟法文或德文很類似,所以翻譯起來格外簡單。

我想在這裡要澄清一點。

法文跟德文的Immunobiology我都看過,比起英文版,這兩本書像是重新寫過一般,我相信其他教科書也是類似的情形。

如果有人認為這種工作只是蛋糕一片,我會非常驚訝。

2008年2月19日星期二凌晨2:49:00[GMT+8] GeneNg 提到... 先說明,我也不認為把英文翻德法文是件「輕鬆」的事。

就算是中翻中,也就是把中國大陸的中文,翻成台灣慣用的中文,也得費功夫的。

我只是從語言特性上推論,把英文翻成德法文,比把英文翻成中文,容易一些。

這是題外話,我最近在Wikipedia讀到,有外國語言學家認為普通話(即台灣的國語)和閩南話(即台灣話)的相似程度,比英語和德語間的相似程度還略低一些,而主張國語和台語是不同語言......回到正題,和中國大陸合作只是一個可行的方法之一。

不過最重要的是,為了做到大學教科書全面中文化,台灣要能夠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做到以下兩點:第一,必須成立大學出版社。

教育部必須實質上鼓勵並協助各大學成立大學出版社,以便能夠進行非商業科益考量的教科書之出版,要不然讓商業科益為主要考量的出版社來出版中文教科書,很難有品質保證。

第二,必須能夠同步出版一套能夠涵蓋整個科系必選修課的一系列中文教科書。

舉大學的生物相關學系為例,學生會上到的普通生物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生態學、演化生物學、免疫學、生理學,解剖學、分類學等等,也就是從大一到大四的所有必選修課,都要能夠同步推出新版優良中文教科書,倘若某一門課無法選用中文教科書,那修習那本課的學生老師反而都會不適應原文教科書,而學習效果大打折扣。

而且不僅一個科系得如此,整個理學院所有科系也得做到,否則像是生物系的學生修有機化學課反而要用原文書,學習效果也會不佳。

如果台灣大學教育界有共識、有信心能夠做到以上兩點,那台灣的大學理工科教科書中文化就有望,否則永遠只是口號。

至於您提到的「並非所有人學習科學,都是為了從事研究」,我非常同意。

不過這點也得在制度上決解,也就是允許並鼓勵終身實驗技術人員的存在。

台灣國科會和中研院的制度,並不勵鼓學士碩士畢業生能夠在福利和升遷有保障的情況下,以實驗技術人員為終身行業。

可是以實驗技術人員為終身行業的情況,在歐美反而是常態,甚至還有博士後研究員為終身行業的博士存在。

以上制度,都必須要教育部和國科會出現有魄力的首長,才有可能推行。

所以,可不可能成功,還是個未知數。

2008年2月19日星期二清晨6:05:00[GMT+8] 張貼留言 較新的文章 較舊的文章 首頁 訂閱: 張貼留言(Atom) 2011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 2009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 訂閱 發表文章 Atom 發表文章 留言 Atom 留言 用EMAIL訂閱 請填寫您的電郵地址:由FeedBurner提供服務 搜尋「TheSkyofGene」 Gene思書齋 GENE思書齋LINE 十大好書 2020年度十大好書 2019年度十大好書 2018年度十大好書 2017年度十大好書 2016年度十大好書 2015年度十大好書 2014年度十大好書 2013年度十大好書 2012年度十大好書 精華文章 2020年精華文章 2019年精華文章 2018年精華文章 2017年精華文章 2016年精華文章 2015年精華文章 2014年精華文章 2013年精華文章 2012年精華文章 2011年精華文章 2010年精華文章 2009年精華文章 2008年精華文章 2007年精華文章 所有文章 ►  2021 (35) ►  十一月 (2) ►  十月 (2) ►  九月 (3) ►  八月 (3) ►  七月 (4) ►  六月 (5) ►  五月 (1) ►  四月 (4) ►  三月 (3) ►  二月 (3) ►  一月 (5) ►  2020 (43) ►  十二月 (2) ►  十一月 (4) ►  十月 (3) ►  九月 (4) ►  八月 (4) ►  七月 (4) ►  六月 (4) ►  五月 (3) ►  四月 (4) ►  三月 (5) ►  二月 (2) ►  一月 (4) ►  2019 (45) ►  十二月 (3) ►  十一月 (4) ►  十月 (5) ►  九月 (3) ►  八月 (3) ►  七月 (4) ►  六月 (5) ►  五月 (7) ►  四月 (2) ►  三月 (1) ►  二月 (1) ►  一月 (7) ►  2018 (60) ►  十二月 (10) ►  十一月 (2) ►  十月 (4) ►  九月 (6) ►  八月 (3) ►  七月 (4) ►  六月 (5) ►  五月 (4) ►  四月 (4) ►  三月 (5) ►  二月 (3) ►  一月 (10) ►  2017 (64) ►  十二月 (4) ►  十一月 (6) ►  十月 (5) ►  九月 (3) ►  八月 (6) ►  七月 (6) ►  六月 (6) ►  五月 (6) ►  四月 (7) ►  三月 (6) ►  二月 (3) ►  一月 (6) ►  2016 (57) ►  十二月 (5) ►  十一月 (4) ►  十月 (4) ►  九月 (6) ►  八月 (6) ►  七月 (4) ►  六月 (6) ►  五月 (4) ►  四月 (7) ►  三月 (6) ►  一月 (5) ►  2015 (90) ►  十二月 (12) ►  十一月 (7) ►  十月 (7) ►  九月 (9) ►  八月 (7) ►  七月 (8) ►  六月 (6) ►  五月 (9) ►  四月 (4) ►  三月 (5) ►  二月 (3) ►  一月 (13) ►  2014 (88) ►  十二月 (4) ►  十一月 (4) ►  十月 (5) ►  九月 (8) ►  八月 (6) ►  七月 (13) ►  六月 (13) ►  五月 (9) ►  四月 (6) ►  三月 (6) ►  二月 (5) ►  一月 (9) ►  2013 (66) ►  十二月 (9) ►  十一月 (4) ►  十月 (4) ►  九月 (8) ►  八月 (4) ►  七月 (2) ►  六月 (9) ►  五月 (7) ►  四月 (4) ►  三月 (4) ►  二月 (3) ►  一月 (8) ►  2012 (53) ►  十二月 (9) ►  十一月 (2) ►  十月 (5) ►  九月 (6) ►  八月 (2) ►  七月 (1) ►  六月 (5) ►  五月 (6) ►  四月 (4) ►  三月 (5) ►  二月 (5) ►  一月 (3) ►  2011 (49) ►  十二月 (4) ►  十一月 (5) ►  十月 (2) ►  九月 (1) ►  八月 (2) ►  七月 (4) ►  六月 (7) ►  五月 (6) ►  四月 (5) ►  三月 (5) ►  二月 (1) ►  一月 (7) ►  2010 (45) ►  十二月 (5) ►  十一月 (1) ►  十月 (3) ►  九月 (2) ►  八月 (5) ►  七月 (1) ►  六月 (4) ►  五月 (4) ►  四月 (3) ►  三月 (7) ►  二月 (5) ►  一月 (5) ►  2009 (126) ►  十二月 (6) ►  十一月 (10) ►  十月 (7) ►  九月 (8) ►  八月 (1) ►  七月 (6) ►  六月 (7) ►  五月 (10) ►  四月 (12) ►  三月 (25) ►  二月 (23) ►  一月 (11) ▼  2008 (157) ►  十二月 (21) ►  十一月 (14) ►  十月 (10) ►  九月 (25) ►  八月 (15) ►  七月 (17) ►  六月 (3) ►  五月 (3) ►  四月 (4) ►  三月 (12) ▼  二月 (25) 【吳哥印象】龍蟠寺(NeakPean) 【吳哥印象】聖劍寺(PreahKhan) 最遙遠的--距離 【吳哥印象】塔普倫寺(TaProhm)〔下〕 【吳哥印象】塔普倫寺(TaProhm)〔上〕 【吳哥印象】變身塔(PreRup) 【吳哥印象】斑蒂珊蕾宮(BanteaySamre) 【吳哥印象】班蒂絲蕾宮(BanteaySrei) 【吳哥印象】吳哥窟日出(AngkorWatSunrise) 不真實的存在 好人節 【吳哥印象】巴肯山(PhnomBakheng) 【吳哥印象】柬埔寨民俗文化村(CambodianCulturalVillage) 【吳哥印象】洞里薩湖(TonléSapLake) 台灣理工科大學生該不該閱讀原文書? 【吳哥印象】暹粒市(SiemReap) 【吳哥印象】行程及準備 【吳哥印象】柬埔寨的宗教 【吳哥印象】吳哥的歷史 【吳哥印象】吳哥的命運 【吳哥印象】吳哥窟在哪? 【吳哥印象】乳海翻騰(ChurningoftheOceanofMilk) 【吳哥印象】印度兩大神話史詩(下) 【吳哥印象】印度兩大神話史詩(上) 追風箏的哈利波特 ►  一月 (8) ►  2007 (57) ►  十二月 (8) ►  十月 (1) ►  九月 (3) ►  八月 (7) ►  七月 (5) ►  六月 (8) ►  五月 (6) ►  三月 (4) ►  二月 (8) ►  一月 (7) ►  2006 (26) ►  十二月 (2) ►  十一月 (1) ►  十月 (3) ►  九月 (1) ►  七月 (4) ►  六月 (2) ►  五月 (4) ►  四月 (1) ►  三月 (2) ►  二月 (4) ►  一月 (2) ►  2005 (8) ►  十二月 (6) ►  二月 (2) ►  2004 (2) ►  四月 (1) ►  一月 (1) ►  2003 (21) ►  十二月 (1) ►  九月 (1) ►  八月 (2) ►  六月 (6) ►  五月 (3) ►  四月 (3) ►  三月 (2) ►  一月 (3) ►  2002 (3) ►  十二月 (3) ►  2000 (1) ►  五月 (1) ►  1999 (1) ►  十二月 (1) 標籤雲 最新文章留言 載入中… 關於我自己 GeneNg 台北,台北市,Taiwan 來自馬來西亞,現居風城。

興趣廣泛的生物學家,研究教學工作之餘,啫好讀讀書、看看戲、寫寫作、騎騎車、踏踏青、逗逗貓。

過去曾長期擔任中文科學新聞網站「科景」(Sciscape.org)總編輯,現任泛科學、台大科教中心CASE、Readmoo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關鍵評論網、基因線上等專欄作者。

臉書粉絲頁:GENE思書齋。

檢視我的完整簡介 網誌QRCode Tweetsby@geneng 最近一週最熱門文章 改變世界體系運轉的甜與權力 致富心理學 十月疫情終結戰 為啥這麼鬼扯蛋還有阿宅信? 科學真的說服不了反核四的人? 如何避免思考外包的陷阱? 破解好萊塢想要殺死你的科幻想像 救命飲食(TheChinaStudy) 世界大學排名有意義嗎? 食物的歷史-吃的意義 最近一個月最熱門文章 如何避免思考外包的陷阱? 破解好萊塢想要殺死你的科幻想像 迷因機器 十月疫情終結戰 為啥這麼鬼扯蛋還有阿宅信? 皮膚的秘密生活 改變世界體系運轉的甜與權力 為何佛學是真的? 關於死刑...... 瑪瑪最後的擁抱 追蹤者 西海之內皆兄弟耶 SignbyDealighted-CouponsandDeals 從2007年12月10日起, 您是第↓位訪客:) ViewMyStats 總網頁瀏覽量 CreativeCommons 本著作係採用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2.5台灣授權條款授權。

本文採CreativeCommons授權,白話意思就是可以直接轉走,但是要附出處與作者,禁止商業用途,允許改作但必須以相同授權方式分享。

排名 Feedjit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