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除注音、採用羅馬拼音」爭議之我見:「膝反射」式的謾罵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廢除注音、採用羅馬拼音」爭議之我見:「膝反射」式的謾罵與批評,只會扼殺改變與創新的可能性. 林志都/今天來點跨文化. 2018/03/12. 22777. 「廢除注音、採用羅馬 ...
換日線Crossing-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
主打
編輯部原創
策展專區
CrossingCampus
時事現場
海外職場
專欄作者
訂閱季刊
頻道
人物故事
People
國際趨勢
Trends
文史藝術
Humanities
生活風格
Lifestyle
觀點評論
Perspectives
編輯嚴選
Editors'Picks
換日線X施羅德
上架,夢想人生
關於我們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搜尋
投書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註冊
登入
立即加入會員取得專屬服務
立即加入
首頁
觀點評論
評論
「廢除注音、採用羅馬拼音」爭議之我見:「膝反射」式的謾罵與批評,只會扼殺改變與創新的可能性
林志都/今天來點跨文化
2018/03/12
22777
PhotoCredit:
筆者的想法很簡單:我支持廢除注音,但不是因為採用羅馬拼音,就能夠「與國際接軌」,促進「國際化」。
魏王欲攻邯鄲,季梁聞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頭塵不去,往見王曰:「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
』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
』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
』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
今王動欲成霸王,舉欲信於天下,恃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也。
」——《戰國策.魏策四》
近日來,因為有政治人物在民進黨台南市長黨內初選時丟出「廢除注音,改用拼音」以「促進國際化」的講法,導致網路上一片討論。
批評者的說法,從「不用注音怎麼學國語/中文?」;「不用注音怎樣註明聲調?」;「注音是中華文化傳統」;「廢除注音,就是去中國化」;「大家從小就學注音,為何要廢除?」到「用拼音,不就跟中國一樣?」等等都有,從某方面來說,可以說是「橫跨統獨光譜、不分藍綠」。
我很想說「所有想法都有道理」,然後道貌岸然地來給「支持」與「反對」兩方各打50大板,以表示我是「中壢」人士——但是,我既不想違背自己的良心,也不想浪費都已經看到這裡的讀者您的時間,所以,且讓我先一一駁斥上述的「反方」說法:
葉宜津在民進黨台南市長黨內初選時丟出「廢除注音,改用拼音」以「促進國際化」的講法,導致網路上一片討論。
圖/YouTube 影片截圖
反駁「不得廢除注音」的說法:
說法一:「不用注音怎麼學國語/中文/中華文化?」
反駁:那在1918年中華民國教育部頒定注音符號前,想必中國人與外國人,都無法學習中文與中華文化了?
說法二:「不用注音怎樣註明聲調?」
反駁:請先google看看越南文字母與台語羅馬字如何標明聲調——越南文有六個聲調,台語羅馬字還有八個呢!羅馬字母可以用的符號從葡萄牙文、西班牙文中表示鼻音的「~」,到大家常見的英法文的主重音、次重音等等符號,可用來標明聲調的符號可多著呢。
說法三:「注音是中華文化傳統」
反駁:注音符號於1918年頒布、目前使用的版本則是1932年的版本,你有聽過哪個「文化傳統」這麼年輕,還是由官方創造頒布的嗎?或曰端午節包粽子是「文化傳統」,但政府有法條規定,端午節一定要包粽嗎?
說法四:「廢除注音就是去中國化」
反駁:這麼說來,統治中國,使用羅馬字母「漢語拼音」的中國共產黨政府,是一個「去中國化的中國政權」囉?這句話說起來,會不會有點鬼打牆?另外,中國在19世紀之前,其實沒有一致通用的「標點符號」,直到近代才由西方引入揉合而成。
你會說使用了標點符號,就喪失了中華文化嗎?還是讓文言文與白話文更好懂,更像人話?
說法五:「大家從小就學注音,為何要廢除?」
反駁:這種論調,我想其實是大部分反對者的想法,但是在此想請問,如果你從小就學的東西,已經不符合現在需求,是不是該換了?相信大家騎著從五歲時就會的練步三輪車,一定也可以從台北騎到屏東,只是沒有人會因此不學開車吧?
說法六:「用拼音,不就跟中國一樣了?」
那可能是因為你不知道,「新港文書」與「台語羅馬字」,已經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不是為了「與國際接軌」,而是因為注音已經「不適用」
筆者的想法很簡單:我支持廢除注音,但不是因為採用羅馬拼音,就能夠「與國際接軌」,促進「國際化」——離我們國家不遠的印尼與越南,就是用羅馬字母來拚出自己語言的書寫方式;另外有許多第三世界國家,也利用羅馬字母來建構自己國家語言的文字版本——但是你我,大概不會認為這些國家使用了羅馬字母拼音,就因此變得多國際化吧?
事實上,雖說使用羅馬字母拼音,的確可能讓你對「遲早都要學到的」羅馬字母,與它們一般發音的方式更快熟悉,但是這與「國際化」並沒甚麼必定的關係。
筆者支持廢除注音,純粹只是因為它已經「不適用」。
在討論「適不適用」前,我們得先了解「注音符號」的由來:這一套系統在1919年被「發明」時,原本是用來替中國大部分的漢語系語言,而不只是所謂的「國語」標明如何發音的——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直到1930年代以前,「注音符號」系統其實歷經多次更改,當時裡面有幾個符號,是用來標明所謂的「方言」發音的。
然而,隨著1932年左右「大一統」的國語(北京話)通行全國,這幾個符號(如ㄪ、ㄬ、ㄫ等)便遭到廢棄,幾乎從沒被使用過。
另外,在國民黨於台灣全境推行「禁用方言、限講國語」教育之前,也早有「方音符號」的存在。
回到重點,為何筆者認為注音符號在今日已經不再「適用」?
注音「不適用」理由一:無法標明各「國家語言」之發音
第一個理由很簡單:這一套能夠發出的音調遠少於羅馬文字的「注音系統」,如今已經無法替台灣正式立法通過的「國家語言」包含客家話與各族語標明正確發音——根據《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和已經由立院三讀通過的《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客家基本法修正案》,目前已經正式名列中華民國(台灣)「國家語言」的,至少有各原住民族裔母語以及客家話——未來《國家語言發展法》若三讀通過,台語亦可望正式列入。
想想看,我們近年來,用了多少並不適切的「國語翻譯」來模仿台語、客家話或族語的發音?未來,為了協助這些被打壓已久的「語言遺產」之教育傳播,以及共同記憶、傳統智慧的流傳,這些語言,勢必都要再用羅馬字來拼音。
此外,如羅馬字等拼音系統,其實都遠比「注音符號」更有歷史:如大家所知,西拉雅語所使用的新港文書,就是透過荷蘭傳教士帶來的羅馬字母拼寫的,1636年由荷蘭人在新港社開校傳授,直到1813年,還有文件以新港文書記載;台灣第一本台語羅馬字所寫就的聖經,在1916年就由英國牧師巴克禮出版(先出版新約,1933年時出版完整版),而注音符號,得要等到再2年後的1918年,才由(當時並未統治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教育部所頒佈實施。
所以,如果要談「歷史傳統」,老實說台灣其他語言的羅馬拼音,都還遠勝發明不到100年的注音。
那麼如果有一種可以借用現有文字系統,不必重新發明的共用拼音系統,可以讓大家方便學習台灣所有固有的語言,相對之下,是不是更容易讓大家學會這些語言?
注音「不適用」理由二:先學「專門用來學中文」的注音,多此一舉
注音不適用的第二個理由:是如今當外國人與台灣自己的孩子們,在台灣想學習中文字時,「被迫得」先學習注音這種拼音方式,然後再用這種除了拚出「台灣中文」的拼音符號外,沒有任何路用的符號,來拚出一個個中文字的發音。
如果說,光是學中文、學中文字就已經夠難了,何苦要讓我們的孩子與外國人,先學(死背)一次這些注音符號,而且這套系統,還無法用於其他的台灣通用語言上?
既然如今教育部的課綱中,97課綱時即已明定國小階段,本土語言(閩南語、客語、原住民語)為必(選)修課程,近年更增列新住民語文項目(為選項之一),那麼何不學一套「適用所有台灣人所講語言」的拼音系統就好?
人生就這麼短,省下「專為學習中文、全球僅此一家」的注音符號課程時間,讓我們的孩子們多點時間去打球交朋友,曬曬太陽強健體魄,或是學些其他的技能與課程,不是很好嗎?
其實,上述種種的爭論,除了一些別有用心的政治批評以外,其實都沒看清一件事情:「注音符號」不過就是一種工具,而它的功能,僅限於用來學習中文發音。
那麼,當工具已經不適用,或是有更好的選擇時,何苦不採用新工具呢?
因為積習難改,我知道。
當初從「微軟注音」改成「新注音」時,我也用不習慣,抱怨連連,但是後來熟了就上手了,反倒覺得舊注音難用——那麼如果有更好用、更配合現有英文鍵盤配置的拼音系統,大家何樂而不為?
說到這裡,一定有人會跳出來說:「哈哈哈抓到了!你看你看,你自己也用注音打字!」
的確如此,但那是因為在我受的國民教育裡,只教了我「注音符號」的拼音法,但如果我從小學的就是羅馬字的拼音輸入,或者新的拼音系統上手後比注音輸入還方便,我自然會轉過去啊!——如果都有了Chrome、Firefox等更好用的瀏覽器,你還會屈就於IE嗎?再怎麼「熱愛中華文化」,現在還有人會捨電腦鍵盤與手機平板不用,整天只用毛筆處理公務嗎?
不要「因人廢言」,拒絕任何改變的可能性
其實從某方面來說,這件事情的相關爭議,比「用不用注音」更讓筆者慨嘆的是:
我們總是抱怨政治人物們短視、沒國際觀、不思改革、沒有想法,但好不容易有個政治人物想要改變一點現況、丟出一個議題或想法、嘗試往前邁進,即使邏輯不見得完全合理,即使手法或說法有些笨拙,但畢竟也是一種「嘗試改變」,不是嗎?
但是,看到有這麼多人寧捨思考、討論這樣的提議是否合理,影響為何,而是動輒以所謂「膝反射」(Knee-jerk)式的批評、人身攻擊對待之,不免讓人感到遺憾。
如果任何公共討論皆是如此,恐怕大家也別再怪公務員、政務官,或許多大組織的成員們,為何總是傾向囿於現狀與陳規,遲遲不改變了:嘗試改變現況,就動輒被「公幹」,何苦呢?
關於是否要繼續用注音,當然可以公開討論、辯論,贊成或反對。
但在台灣,如果「安於現狀、崇尚過去、懶得改變」的思維永遠是主流,甚至用似是而非的資訊和說法,「嚇阻」大家往前突破。
則台灣的未來,恐怕更令人感到擔憂。
舉個例子:當年的教育部長杜正勝,認為中文教材裡面的「成語」,幾乎都是來自宋朝以前的「典故」,現代的成語教育,應該納入更多新的用語,包括來自台灣和外國電影,與近代經典文學中的典故,以符合現實的應用——
單純這個想法與討論,我想多數人認為它是立意良善的吧?但杜正勝卻立刻就被有心人士,以「教育部成語辭典裡竟然列入『三隻小豬』,貽笑大方」之方式,甚至「三隻小豬列為成語辭典正文」之假新聞,大肆公開羞辱。
(事實上,當年「三隻小豬」、「七年之癢」等詞,是列於教育部成語辭典附錄部分的「電影及小說類」,並非真的視之為「成語」。
但當然,後來杜先生以「三隻小豬」造句硬凹的做法,也非常值得檢討。
)現今台灣的國文教育仍然注重在過去的古文,而不積極研究現代的作者與鼓勵創作的可能,不也就是這樣保守思想的反映嗎?
看到這裡,你就知道台灣有多少人認為創新想法是沒事找事、傳統就等於權威、甚至絕對不許更動——這也難怪在台灣,有的老教授可以一本300年前的教科書一用數十年;有的大老闆可以一套「成本控制」心法一用數十國了。
多元包容而非意識形態對立,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筆者認為,「注音存廢爭議」暴露出來的問題,正是在如今台灣這樣的環境下,我們很容易陷入筆者文前所舉《戰國策》中的寓言,因為自視「習慣的就是好」,完全與「包容創新」的世界潮流「反其道而行」:
殊不知,當魏王自恃軍隊精良、馬好錢多、地大物博,就可以「往北走到位於南方的楚國」,「網過去走到未來」,其實只是在不斷加速自己「遠離目標」的腳步而已。
至於那些不分青紅皂白,就亂扣「逢中必反」的大帽子,卻對中國政府大搞文革、自創簡體字等等作為視而不見;或是同樣不分青紅皂白,只因為替代注音的方案,與中國目前的拼音系統同樣使用羅馬字,就亂扣「親中賣台」的大帽子,卻無視台灣目前早已存有多元語言、民族的現況,忽略「注音與否」其實無涉「中台之爭」,而是「台灣自身教育議題」的事實。
上述這些泛政治批評,就更等而下之,不值一提了。
台灣的各種討論,能不能不要只有「逢中必反」或「親中賣台」兩種極端選項?台灣能不能,只是因為看見了國內外還有其他的文化與世界,還有未來的種種可能性,而想要往前邁進?
今年是西元2018年,拜託不要再老想著1948、1868、1618年或1018年的光榮或屈辱了。
話說回來,筆者也不贊成以台語或客語羅馬字,「完全替代」現有漢字的書寫方式。
羅馬字,可以當成漢文字、台語或客語文字的「通用注音」,以保留其原有字義及與漢語文化的連結:像今日的越南文書寫,完全放棄了字義而就拼音,雖有其歷史文化背景,但也不免讓人覺得可惜。
針對台語及客語中,一些沒有常用對應漢字的字,我們可以採用像香港廣東話的方式來「創字」;而針對書寫時,同時呈現多種語言的問題(例如我們常見的,在一句話裡混雜中文、台語與英文的講話方式),我們亦可以比照使用不同字體、符號或「羅馬字注音」,來標示幾種語言(如國台語、客語)的不同。
最後,筆者想要再次強調:所謂文化,不只是傳承而已,更在於使用與創造。
相信基於尊重台灣擁有多重文化、語言與族群的事實,透過持續的平等待遇、理性討論、發想與創新,我們除了可以振興台灣這些正在急速消失中的文化,更有機會再創新文化的高峰。
執行編輯:鄧紹妤
核稿編輯:張翔一
PhotoCredit:[email protected]iawalshCCBY2.0
注音
廢除
羅馬拼音
爭議
關聯閱讀
讓我們一起打造一個多語台灣──見不賢而內自省,從「強國崛起」的烏龍事件說起
台灣,妳還停留在英語至上的外語觀嗎?
作品推薦
「阿兜仔」眼中的「阿兜仔」──淺論各國人們對「他國人民」的刻板印象
習近平悍然「稱帝」,再次證明「中國式民主」、「集體總統制」只是笑話──身在台灣,我們卻不可忽視其後續效應
參考資料
TOP
林志都/今天來點跨文化
從拉丁美洲到南亞再到非洲,從業務到譯者、老師與貿易,從科普文學、動漫到電影,從20世紀到21世紀,今天,且讓實際年齡大概是心理年齡兩倍以上的大叔我,與你分享跨越了這麼多種不同文化、職場與世代的體驗。
臉書專頁:「今天來點跨文化」
看更多
上一篇
「我是聯合國亞太區UNAIDS官員,30歲時,我確診HIV帶原⋯⋯」——汙名化與歧視,比病症本身更有破壞力
下一篇
是真正性別開放、尊重多元平權,還是「因為他們可以幫我們賺錢」?——誰,才是東南亞思想開放的先驅?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文化Culture
韓國有個韓文節──從「大逆不道」到「民族驕傲」,韓文字如何「上位」成功?
文化Culture
母語「消失中」還是「復興中」?──在信義區「全程講台語」,竟讓我成為稀有人客?
文化Culture
從中韓兩千多年的歷史交織,看韓國對漢字去留的「愛恨糾葛」
教育Education
未來人才的科技力、國際力、人文力,桃園教育最給力!
熱門文章
1
「神秘」的中國快時尚品牌,為何在西方年輕人中引發熱潮?(BBCNews中文)
2
拒絕被貼標分類!專訪「建中郭雪芙」塗兆元:自信,就是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
3
為什麼要取英文名字?──曾想以「中文名」闖天下的我,決定放棄了⋯⋯
4
防疫政策引發萬名司機抗爭,加拿大人怎麼看?
5
韓半島永遠的異鄉人:在韓出生長大,卻被韓國人要求「滾回中國」、「不要假裝台灣人」的韓國華僑
6
失戀、工作倦怠、未來茫然──我踏上歐洲800公里「朝聖之路」發現什麼?
合作推薦
合作推薦
換日線Crossing-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Copyright©2022天下雜誌.Allrightsreserved.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隱私權政策 著作權聲明
延伸文章資訊
- 1創新的意思|漢典“創新”詞語的解釋
創新,拼音(Chuang Xin)縮寫爲CX,創新是以新思維、新發明和新描述爲特徵的一種概念化過程。其起源於拉丁語,有三層含義:第一,更新;第二,創造新的東西;第三,改變。
- 2創新意思,創新注音,拼音- 辭典 - 三度漢語網
創新的意思. 注音 ㄔㄨㄤˋ ㄒ一ㄣ. 拼音 chuàng xīn. 詞性 動詞. 基本釋義. ⒈ 創造新的;革新。 例在藝術上不斷創新。 英bring forth new ideas;.
- 3創新- 教育百科| 教育雲線上字典
注音:. ㄔㄨㄤ. ㄒㄧㄣ ; 漢語拼音:. chuàng xīn ;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創新 ;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
- 4辭典檢視[創新: ㄔㄨㄤˋ ㄒㄧㄣ]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
- 5創新 - 萌典
閩創新. 英innovation, to bring forth new ideas, to blaze new trails. 法innovation. 德Innovation (S),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