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_百度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武曌[zhào](624年-705年12月16日),即武則天,幷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縣)人。

唐朝至武周時期政治家,武周開國君主(690年-705年在位),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 ... 武則天是一個多義詞,請在下列義項上選擇瀏覽(共38個義項) 添加義項 ▪唐朝至武周時政治家,武周皇帝 ▪2013年華夏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1939年方沛霖執導電影 ▪1963年李翰祥執導的電影 ▪2004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歷史話劇 ▪2015年范冰冰主演電視劇 ▪越南拍攝的Cosplay版 ▪1995年劉曉慶主演電視劇 ▪楊煥亭歷史小説 ▪2005年文匯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王曉磊長篇歷史小説 ▪1984年馮寶寶主演電視劇 ▪2010年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騰訊遊戲《英雄殺》中的武將 ▪果遲編著圖書 ▪趙文潤所著書籍 ▪梁羽生小説中人物 ▪1985年中國友誼出版公司出版的圖書 ▪萌王EX的英雄 ▪遊戲《Fate/GrandOrder》中的4星Assassin ▪手遊《王者榮耀》中的英雄角色 ▪《啞舍》中人物 ▪大型實景演出 ▪《浮生物語》登場角色 ▪1976年香港佳藝湘漪主演電視劇 ▪弦板腔音樂歷史情景劇 ▪遊戲《萬國覺醒》中的統帥 ▪2020年曲肖冰演唱的歌曲 ▪手遊《忘川風華錄》中的天級角色 ▪手遊《征服與霸業》中的武將 ▪手遊《文明與征服》中的英雄 ▪2020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遊戲《放置與召喚》中的英雄 ▪2017年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美人制造》中的角色 ▪《神探狄仁傑第三部》中的角色 ▪2021年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全部展開 收起 反饋 分享 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https://baike.baidu.hk/item/武則天/61872 複製 複製成功 武則天 (唐朝至武周時政治家,武周皇帝) 編輯 鎖定 武曌[zhào] [1]  (624年-705年12月16日 [2]  ),即武則天,幷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縣)人。

唐朝至武周時期政治家,武周開國君主(690年-705年在位),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即位年齡最大(67歲)及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82歲)。

武則天為荊州都督武士彠次女。

十四歲時進入後宮,為唐太宗才人,獲賜號“武媚” [3]  。

唐高宗時封昭儀,永徽六年(655年)在“廢王立武”事件後成為皇后。

[4]  上元元年(674年)加號“天后”,與高宗並稱“二聖”,參預朝政。

高宗駕崩後,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臨朝稱制。

[5]  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稱“神都”,建立武周。

在位前後,“明察善斷”,多權略,知人善任,重視人材的選拔,開創殿試、武舉及試官制度。

又獎勵農桑,改革吏治。

同時大肆殺害唐朝宗室,興起“酷吏政治”。

軍事上收復並穩定安西四鎮,一度使後突厥歸降。

晚年逐漸豪奢專斷,漸生弊政。

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病篤,宰相張柬之等發動“神龍革命”,擁立唐中宗復辟,迫使其退位。

中宗恢復唐朝後,為其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

同年十一月,武則天於上陽宮崩逝,年八十二。

中宗遵其遺命,改稱“則天大聖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

其後累諡為“則天順聖皇后”。

武則天智略過人,兼涉文史,頗有詩才。

有《垂拱集》及《金輪集》,今已佚。

《全唐詩》存其詩。

(概述內圖片來源 [6]  ) 本    名 武曌 別    名 武則天 武媚 武后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利州,另有長安、洛陽等説 出生日期 624年 逝世日期 705年12月16日 主要作品 《臣軌》《如意娘》《神宮大樂》等 主要成就 建立武周,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 開創殿試、武舉,獎勵農桑,改革吏治 籍    貫 幷州文水 諡    號 則天大聖皇帝→則天大聖皇后 年    號 證聖聖歷神功久視神功神龍 在位時間 690年-705年 陵    墓 乾陵 目錄 1 人物生平 ▪ 家世出身 ▪ 初入宮廷 ▪ 再次入宮 ▪ 廢王立武 ▪ 二聖臨朝 ▪ 太后稱制 ▪ 女皇歲月 ▪ 退位去世 2 為政舉措 ▪ 政治 ▪ 經濟 ▪ 文化 ▪ 軍事 ▪ 外交 3 歷史評價 4 主要作品 ▪ 文學 ▪ 書法 ▪ 樂舞 5 軼事典故 ▪ 女主武王 ▪ 情詩訴衷情 ▪ 骨醉王蕭 ▪ 則天真容 ▪ 創字改名 ▪ 上苑催花 ▪ 寵幸面首 ▪ 賞識駱賓王 ▪ 無字碑 6 人際關係 ▪ 家世 ▪ 兄弟姐妹 ▪ 丈夫 ▪ 子女 7 人物爭議 8 後世紀念 ▪ 乾陵 ▪ 明堂 ▪ 皇澤寺 ▪ 紀念館 9 藝術形象 ▪ 文學形象 ▪ 影視形象 10 史料索引 武則天人物生平 編輯 武則天家世出身 武則天(後自名武曌)為唐朝開國功臣武士彠次女,母親楊氏(出身隋朝皇室,父親為隋朝觀德王楊雄之弟、遂寧公楊達),祖籍幷州文水縣(今山西省呂梁市文水縣)。

武則天於武德七年(624年)生於利州(今四川廣元),一説生於長安(今陝西西安) [7]  ,還有洛陽説 [8]  。

有異母兄長武元慶、武元爽,另有同母姐妹兩人,一位是韓國夫人武順(史書稱武順為其姐,《武順墓誌》稱其妹),另一位是郭夫人。

武士彠從事木材買賣,家境殷實。

隋煬帝大業末年,李淵(唐高祖)在河東時,多次在武家留住,因而結識。

李淵在太原起兵反隋以後,武家曾資助過錢糧衣物。

唐朝建立以後,武士彠以“元從功臣”身份官至工部尚書、荊州都督,封應國公。

[9]  《中國通史》認為“按照武士彠的官階爵位來説,應該是屬於新升的高級士族了。

所以武則天已不是出自庶族地主官僚家庭,而是出自由庶族地主官僚上升的士族官僚家庭” [10]  。

武士彠在貞觀九年(635年)逝世後,武則天才十二歲。

她的堂兄武惟良、武懷運及武元爽等落井下石,對其母親楊氏失禮。

不久,武則天隨母親從荊州搬回長安居住。

[10]  武則天初入宮廷 貞觀十一年(637年)十一月,唐太宗駕幸洛陽宮,聽説十四歲的武則天“容止美”,遂召她入宮,封為五品才人,賜號“武媚”。

[11-12]  武則天入宮前,向寡居的母親楊氏告別時説:“侍奉聖明的天子,豈知非福?為何還要哭哭啼啼、作兒女之態呢?” [13]  對於李世民在位時期武則天在宮中的生活,史書並沒有詳細的描述,僅見武則天在晚年時回憶自己為李世民馴馬一事。

李世民有馬名叫獅子驄,肥壯任性,沒有人能馴服它。

武則天當時侍奉在側,對李世民説:”我能制服它,但需要有三件東西:一是鐵鞭,二是鐵棍,三是匕首。

用鐵鞭抽打它,不服,則用鐵棍敲擊它的腦袋,又不服,則用匕首割斷它的喉管。

“李世民聽後,頗為誇讚武則天的志氣。

[14]  但武則天並未得到李世民的寵愛,做了十二年的才人,地位始終沒有得到提高。

但在李世民病重期間,武則天和太子李治開始建立了感情。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駕崩,武則天依例與部分沒有子女的嬪妃們一起入長安感業寺為尼,但她與新即位的高宗李治一直藕斷絲連。

[15]  武則天再次入宮 武則天題跋像 [16] 永徽元年(650年)五月,李治在為祭奠李世民週年忌日而入感業寺進香時,又與武則天相遇。

兩人相認,並互訴離別後的思念之情。

[15]  因無子而失寵的王皇后看在眼裏,便主動向李治請求將武則天納入宮中,企圖以此打擊她的情敵蕭淑妃。

[17]  李治早有此意,當即應允。

永徽二年(651年)五月,李治的孝服期已滿,武則天便再度入宮。

入宮前,武則天已懷孕,入宮後便生下兒子李弘。

武則天回宮後,迅速打敗蕭淑妃,獲得李治的寵愛。

至次年(652年)五月,武則天便被拜為二品昭儀。

當時王皇后、蕭淑妃經常與其爭寵,三人互相讒毀,但李治都沒有聽信。

[18]  據《新唐書》和《資治通鑑》記載,在永徽五年(654年)武則天產下長女安定思公主。

在公主出生後一月之際,王皇后來看望,憐愛並逗弄公主。

離開後,武則天趁着沒人,竟將公主掐死,又蓋上被子掩飾。

正好李治來到,武則天假裝歡笑,打開被子一同看孩子,發現女兒已死,啼哭不已,並且驚問侍從,侍從都説:“皇后剛來過。

”李治勃然大怒,説道:“皇后殺了我的女兒!”武則天於是哭泣着數落王皇后的罪過,王皇后無法解釋清楚。

李治從此有了”廢王立武“的打算(但此事有爭議,成書於五代的《舊唐書》和《唐會要》只記載了公主的暴卒,並未言明其死因)。

時間一久,李治便想把武則天晉封為一品宸妃 [19]  ,由於受到宰相韓瑗和來濟的反對,最後不能成事。

[20]  武則天廢王立武 當時朝廷以長孫無忌、褚遂良為首的元老大臣勢力強大,李治的權力受到很大限制。

以長孫無忌為首的很多大臣反對唐高宗“廢王立武”,武則天前進的道路也因此充滿艱辛。

一般認為,李治企圖借“廢王立武”重振皇權,打擊元老大臣勢力。

於是,武則天開始成為李治政治上的“戰友”。

永徽六年(655年),中書舍人李義府首起支持“廢王立武”,得到李治和武則天的重賞,許敬宗、崔義玄、袁公瑜等大臣見機行事,也都轉而支持立武則天為後。

李治見有不少人支持,於是再生廢立之意。

而元老李勣又表態説“此陛下家事,何必問外人”,使李治、武則天在廢立皇后的問題上的不利局面一下扭轉過來了。

十月十三日,李治終於頒下詔書:以“陰謀下毒”的罪名,將王皇后和蕭淑妃廢為庶人,囚於別院 [21]  ;她們的父母、兄弟等也被削爵免官,流放嶺南。

七天以後,李治再次下詔,將武則天立為皇后;與此同時,又將反對最力的宰相褚遂良外貶。

十一月初一日,舉行了冊立武則天為皇后的儀式。

[4]  顯慶四年(659年)四月,武則天與李治達成共識:將長孫無忌、于志寧、韓瑗、來濟等人削職免官,貶出京師。

至此,李治基本實現了君主集權。

“廢王立武”事件沉重打擊了關隴集團,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皇權不振的情況被改變,對中國歷史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武則天二聖臨朝 武則天畫像,清人繪 [22] 顯慶五年(660年)十月,李治風疾發作,頭暈目眩,不能處理國家大事,於是讓武則天處理朝政。

然而也讓二人之間逐漸出現了矛盾。

龍朔元年(661年)正月,武則天請禁止天下婦女為俳優之戲(指演滑稽戲的藝人),李治採納。

四月,李治欲親征高句麗,在武則天及羣臣勸諫下才作罷。

武則天最初能“屈身忍辱,奉順上意”,故而李治力排眾議,堅持立她為後。

待到武則天得志後,“專作威福,上欲有所為,動為後所制”,李治不勝其忿。

麟德元年(664年),宰相上官儀請求廢后,李治亦以為然,即命上官儀起草廢后詔書。

左右侍從及時奔告於武則天,武則天立即到李治面前自訴,使其“羞縮不忍,復待之如初”。

李治又擔心武則天怨怒,因此哄騙她説:“我初無此心,皆上官儀教我。

”從此每當李治理政,武則天便“垂簾於後,政無大小皆與聞之。

天下大權,悉歸中宮,黜陟、生殺,決於其口”。

[23-24]  由於李治在位時期國力昌盛,武則天積極勸其封禪泰山。

封禪時本應先由皇帝初獻,公卿亞獻。

但武則天認為,封禪為祭地之儀,由太后配享,彰顯后土之德。

所以她要自己充當亞獻,好孝敬自己的婆婆,李治應允,於麟德二年(665年)十月率文武百官、扈從儀仗,從東都洛陽出發,前往泰山封禪,武則天則率內外命婦隨行。

車乘連綿數百里,隨行的還有突厥、于闐、波斯、天竺、倭國、新羅、百濟、高句麗等國的首領和使節。

[25]  武則天開鑿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油畫 咸亨三年(672年)四月,武則天以兩萬貫脂粉錢,資助僧侶在洛陽龍門石窟雕刻盧舍那大佛。

此工程歷時三年九個月完成。

[26]  上元元年(674年)八月,李治稱天皇,武則天稱天后。

十二月,武則天上建言十二事,被李治悉數採納,下詔頒佈施行。

武則天重視農業生產,規定各州縣境內,“田疇墾闢,家有餘糧”者予以升獎;“為政苛濫,户口流移”者必加懲罰。

她所編農書《兆人本業》,頒行天下,影響很大。

而武則天執政期間,其宗教政策以尊崇佛教為主。

上元二年(675年),李治所患的風眩症愈加嚴重,欲禪位給皇后, [27]  便與大臣們商議,準備讓武則天攝政,因宰相郝處俊勸諫,這才暫時停議。

武則天得知後,就召集了大批文人學士,大量修書,先後撰成《玄覽》《古今內範》《青宮紀要》《少陽正範》《維城典訓》《紫樞要錄》《鳳樓新誡》《孝子傳》《列女傳》《內範要略》《樂書要錄》《百僚新誡》《兆人本業》《臣軌》等書;且密令這批學者參決朝廷奏議,以分割宰相的權力,被當時的人稱作“北門學士”。

[28]  永淳二年(683年),李治駕到奉天宮,當時武則天從封泰山以後,勸李治封禪中嶽,因李治患病而中止。

不久,李治命李顯代理國政,宰相裴炎、劉齊賢、郭正一等人協助理政。

李治從奉天宮回東都,病情加重,於同年十二月駕崩,臨終遺詔:太子李顯於柩前即位,軍國大事有不能裁決者,由天后(武則天)決定。

四天以後,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尊武則天為皇太后。

[29]  今人臨摹,唐張萱《武后行從圖》(年代、作者有爭議) 武則天太后稱制 嗣聖元年(684年)二月,李顯打算任命韋皇后之父韋玄貞為侍中,被裴炎阻止,怒道:”朕即使把天下都給韋玄貞,又有何不可?還在乎一個侍中嗎?” [30]  武則天於是將李顯廢黜為廬陵王,遷於房州,轉而立第四子豫王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

武則天仍臨朝稱制。

[31]  九月,武則天改元光宅,改東都為神都,同時令旗幟皆從金色,官服顏色、職省名稱一併改易,賜宮城名為太初宮。

[32]  同月,徐敬業等以扶持廬陵王為號召,在揚州舉兵反武,十多天內就聚合了十萬部眾。

武則天當即以左玉鈐大將軍李孝逸為揚州道大總管,率兵三十萬前往征討。

十一月,徐敬業兵敗自殺。

[33]  垂拱元年(685年)五月,武則天下詔允許內外九品以上官員和百姓向朝廷自薦,以求被任用。

[34]  武則天畫像 垂拱二年(686年)正月,武則天還政於李旦,但李旦知其並非出自誠心,“奉表固讓”,於是武則天繼續臨朝稱制。

三月,武則天下令製造銅匭(銅製的匣子,類似於檢舉箱、報冤盒),置於洛陽宮城前,分為延恩(獻賦頌、謀求仕途者投之)、招諫(言朝政得失者投之)、伸冤(有冤抑者投之)、通玄(言天象災變及軍機秘計者投之)四匭,隨時接納天下表疏 [35]  。

此舉廣開言路,對穩定當時的朝政起了重大作用。

武則天為監察宗室與大臣,規定任何人均可告密。

凡屬告密之人,臣下不得私自審訊,國家都會向其供給驛站車馬和飲食。

即使是農夫樵人,武則天都親自接見。

所告之事,如果符合旨意,就可破格升官。

如果並非事實,亦不會問罪,於是四方告密者蜂起。

[36]  其中生性殘忍的索元禮、周興、來俊臣、侯思止等人通過告密被授予掌管制獄的官職 [37]  ,形成“酷吏政治”,被告者一旦被投入此獄,酷吏們則使用各種酷刑審訊,能活着出獄的百無一二。

這樣,隨着告密之風的日益興起,被酷吏嚴刑拷打致死的人日漸增多。

於是“朝士人人自危,相見莫敢交言”,大臣們每次上朝前,都要和家人訣別。

[38]  武則天謀奪李唐社稷,翦除唐朝宗室,引起諸王不安,欲起兵對抗。

還未有共識的時候,博州刺史、琅邪王李衝,在垂拱四年(688年)八月於博州(今山東聊城東北)舉兵;豫州刺史、越王李貞起兵豫州(今河南汝南),以呼應李衝。

武則天分遣丘神勣、魏崇裕討伐。

李衝起兵七日即敗死。

九月,李貞兵敗自殺。

武則天想盡除李氏諸王,使周興等展開審訊,逼迫韓王李元嘉、魯王李靈夔、黃國公李撰、東莞郡公李融、常樂公主等自殺,他們的親信也被殺死。

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命人鑿白石為文曰:“聖母臨人,永昌帝業。

”號稱在洛水中發現,獻給武則天,武則天大喜,為石取名為“寶圖”。

垂拱四年(688年)五月,武則天加尊號為“聖母神皇”。

十二月,武則天親自拜洛受圖,史稱此時“皇帝、皇太子皆從,文武百官、蠻夷酋長,各依方位而立。

珍禽奇獸,並列於壇前。

文物、儀仗”,被評價為“自有唐已來,未有如此之盛者也”。

[39-41]  同年底,武則天命人於洛陽建造的明堂落成,號“萬象神宮”,放任百姓入內參觀 [42]  ,吐蕃等國聽聞明堂建成,紛紛遣使來賀。

[42]  [43]  又命面首薛懷義鑄巨大雕像,其小指尤容數十人,在明堂北起五層高的天堂來收納雕像。

[44]  武則天建於洛陽的明堂、天堂 載初元年(690年)七月,東魏國寺僧人法明等撰《大雲經》四卷,稱武則天是彌勒佛化身下凡,應作為天下主人,武則天下令頒行天下。

命兩京諸州各置大雲寺一所,藏《大雲經》,命僧人講解,並將佛教的地位提高在道教之上。

[45]  武則天女皇歲月 載初元年(690年)九月間,發生了一系列官民、宗戚、四夷首領、沙門、道士向武則天請求改國號為周,賜皇帝姓武的要求,李旦亦自請賜姓武氏。

不久,羣臣奏稱“鳳集上陽宮,赤雀見朝堂”, [46]  武則天方準所請,於九月九日登上則天門樓,大赦天下,改唐為周,改元天授。

定都洛陽(神都),以長安作為陪都 [47-48]  。

同月乙酉,上尊號曰聖神皇帝,“以皇帝(李旦)為皇嗣,賜姓武氏”。

丙戌,又在神都立武氏七廟。

‌ [46]  [49]  紫微城則天門(後改應天門)復原圖 壁畫《萬國來朝》中的武則天(攝於洛陽市天堂遺址) 如意元年(692年)正月,武則天引見存撫使所舉之人,不論賢愚,全部提拔,授予各種官職進行試用,試官制度由此開始。

[50]  二月,吐蕃党項部落萬餘人歸附武周,武則天將其分置十州。

五月,吐蕃首領曷蘇亦率其部落請求歸附,武則天派張玄遇率領精兵二萬迎接。

不料曷蘇事情泄漏,被國人擒回。

此時恰逢羌族首領昝捶率領八千餘人歸附,張玄遇以其部落置萊川州。

[51]  長壽元年(692年)九月,派大將王孝傑與阿史那忠節 [183]  率軍出征西北。

十月,王孝傑大破吐蕃,收復龜茲、疏勒、于闐、碎葉等安西四鎮, [52]  設安西都護府於龜茲。

在羣臣一致反對的情況下,武則天毅然對安西四鎮增兵三萬。

這一措施使安西四鎮從此安定,直到唐玄宗時再無反覆。

[53]  長壽二年(693年)正月,武則天在萬象神宮親自主持祭典,自制宮廷樂舞《神宮大樂》,選用舞者九百人 [54]  。

同月,武則天聽信讒言,殺太子李旦的妃子劉氏、德妃竇氏,李旦幾遭誣陷,險些受禍 [55]  ;又降封李旦之子、皇孫李成器及恆王李成義等為郡王 [56]  。

九月,武則天加號“金輪聖神皇帝” [57]  ,旋即又為其父祖加諡。

[58]  同年西突厥擁立阿史那俀子為可汗,聯合吐蕃入侵武周;後突厥默啜可汗率眾入侵,室韋亦反。

” [59]  長壽三年(694年)正月,將軍李多祚擊破室韋叛亂。

二月,王孝傑破吐蕃孛攵論贊刃、突厥可汗俀子等各三萬餘人;碎葉鎮守使韓思忠大破泥熟俟斤、突厥施質汗、胡祿等,繼而攻佔吐蕃泥熟沒斯城。

[59]  [60]  。

八月,四夷酋長在波斯國大酋長阿羅憾 [61]  的號召下請求用銅鐵鑄造天樞,立於端門外,銘紀武則天功德,黜唐頌周, [62]  武則天同意。

[63-64]  大周萬國頌德天樞復原圖 證聖元年(695年)正月一日,武則天加號“慈氏越古金輪聖神皇帝” [65]  。

十六日,薛懷義因失寵而密燒天堂,延及明堂,致使二堂俱毀 [66]  ,她遂下詔重建明堂。

二月,去“慈氏越古”之號。

[67]  四月,天樞建成,柱身碑刻百官及四夷酋長名,武則天親題“大周萬國頌德天樞” [68]  。

同年,武則天派王孝傑出兵攻打後突厥。

[69]  十月,突厥默啜可汗遣使投降並歸附武周,被冊封為歸國公、左衞大將軍 [70]  。

臘月,武則天從神都出發,登嵩山,封神嶽,大赦天下,免天下百姓租税一年。

[71]  萬歲登封元年(696年)三月,重建的明堂落成,號曰“通天宮” [72]  。

五月,營州契丹中的松漠都督李盡忠、歸誠州刺史孫萬榮舉兵造反,攻陷營州,殺都督趙文翽 [73]  ,十日兵至數萬,進圍檀州,但被清邊前軍副總管張九節擊退。

[74]  武則天又派將軍曹仁師、張玄遇、李多祚等率兵征討。

曹仁師等人由於誤中契丹埋伏,大敗。

[75-76]  萬歲通天二年(697年)四月,武則天鑄成九鼎,從玄武門曳入宮城,令宰相、諸王率南北衙宿衞兵十餘萬人,連同宮中儀衞大牛、白象共同拖曳;武則天又作《曳鼎歌》,以令其相互唱和。

最終將九州鼎依照各自方位列於明堂廷內 [77]  。

同月,武則天派武懿宗、婁師德、沙吒忠義率兵二十萬再伐孫萬榮。

六月,孫萬榮兵敗被殺。

[78]  同年,酷吏來俊臣欲羅告武氏諸王及太平公主,又欲誣李旦、李顯與南北衙共同謀反,擬一網打盡。

武氏諸王與太平公主都十分害怕,共同揭發其罪行,下獄處以極刑。

來俊臣兇狡貪暴,殺人不可勝計,“贓賄如山,冤魂塞路”。

武則天亦知天下憤怨,下令歷數其罪狀,並沒收其家財。

聖歷元年(698年),武承嗣、武三思謀求為太子,幾次使人對武則天説:“自古天子沒有以異姓當做繼承人的。

”武則天猶豫未決,宰相狄仁傑對武后説:“姑侄之於母子,哪個比較親近(武承嗣、武三思為武則天之侄,李顯、李旦則為武則天之子)?陛下立兒子,那麼千秋萬歲後,會在太廟中作為祖先祭拜;立侄子,那麼從未聽説侄子當了天子,把姑姑供奉在太廟。

”又勸武則天召還李顯。

自此後,武則天無意立武承嗣、武三思為太子,並將李顯秘密接回洛陽 [79]  。

[80]  控鶴監內供奉吉頊、張易之、張昌宗都曾請求武則天立李顯為儲君 [81]  ,皇嗣李旦亦請求遜位於李顯 [82]  。

在來自各方面擁護李唐的壓力下,武則天進一步認識到人心所向的是李唐宗室,如果再一意孤行,就會有喪失人心的危險。

而在後來一次徵兵中,“初募兵,無有應者,聞太子(李顯)行,北郊山頭皆兵滿,無容人處。

” [83-84]  此事更加説明李唐才是眾望所歸。

在經過多方權衡之後,武則天最終決定立李顯為皇太子。

[85]  武則天退位去世 主詞條:神龍政變 武則天畫像 武則天解決了繼承人的問題後,志得意滿,加上年齡增長,開始耽於享樂,大修宮殿、佛寺。

[86]  武則天的面首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年少美姿容,常傅朱粉、衣着華麗。

武承嗣、武三思等都爭着追捧他們,甚至為他們執鞭牽馬。

當時,武則天已經進入暮年,老病纏身的她長時間不能上朝,對朝政的控制力下降,她將二張兄弟當做耳目。

二張逐漸插手朝政,陷害宰相魏元忠,不僅跟大臣結怨,也使得武則天迴歸李唐、傳位太子的形勢發生逆轉,引起了政局的複雜化,武則天母子、君臣關係也因此空前緊張起來。

據史料記載,武則天的孫女永泰公主因與丈夫武延基和邵王李重潤一起議論二張,遭人構陷,武、李被處死,永泰公主受驚而死(有被殺之説)。

[87]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篤,在迎仙宮卧牀不起,只有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侍側。

宰相張柬之、崔玄暐與大臣敬暉、桓彥範、袁恕己等,交結禁軍統領李多祚,佯稱二張謀反。

於是發動政變,率禁軍五百餘人,衝入宮城,殺死二張,隨即包圍武則天所寢集仙殿, [88]  要求她退位。

[89]  武則天被迫禪位於太子李顯,隨後徙居上陽宮。

李顯復位後,率百官到觀風殿問武則天起居,此後每十日一往。

[90-91]  又上武則天尊號為“則天大聖皇帝”,武週一朝結束。

二月,唐朝復辟,百官、旗幟、服色、文字等皆復舊制,複稱神都為東都。

[89]  [92]  據記載,晚年的武則天“善自粉飾,雖子孫在側,不覺其衰老”。

等到退位遷入上陽宮後,卻不再梳妝打扮,面容憔悴。

一次,李顯入見武則天時,為此而大驚。

武則天哭泣道:“我從房陵把你接回神都,固然是要把天下託付於你,而五賊(參與神龍政變的五王)卻貪求事功,把我驚動到這裏。

”李顯聽後,悲泣不已,跪地“拜謝死罪”。

有觀點認為,正是此事,使得武三思等武氏族人仍能夠參與朝政(由是三思等得入其謀)。

[5]  上陽宮復原 神龍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705年12月16日),武則天在上陽宮的仙居殿病逝,享年八十二歲(《舊唐書》作八十三,此從《新唐書》)。

遺詔省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並赦免王皇后、蕭淑妃二族以及褚遂良、韓瑗、柳奭三人的親屬。

[2]  [93-94]  神龍二年(706年)五月,與高宗合葬乾陵。

[95]  雖然唐室依照她的遺詔諡號,後來仍有數次修改:唐隆元年(710年),改為天后。

[96]  景雲元年(710年),改為大聖天后。

[96]  延和元年(712年),改為天后聖帝,不久後,改為聖後。

[96]  開元四年(716年),改為則天皇后。

[96]  天寶八載(749年),加諡則天順聖皇后。

[96]  武則天為政舉措 編輯 武則天政治 打擊門閥,扶植庶族,發展科舉武則天被立為皇后以後,把反對她做皇后的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逐出朝廷。

這對於武則天來説,是殺雞儆猴,但這些關隴集團和他們的依附者,在當時已經成為一種既得利益的保守力量。

把他們趕出政治舞台,標誌着關隴集團從北周以來長達一個多世紀統治的終結,也為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條件。

[97]  武則天部分畫像 武則天同時還通過各種途徑扶植庶族地主官僚,從庶族地主中搜羅更多的人才,擴大其統治基礎:一、由朝廷派遣存撫使到全國各地蒐羅人才,送到京城,由皇帝親自考試,這就是制舉、策問,如《大唐新語》所載:“則天初革命,大搜遺逸四方之士,應制者向萬人,則天御洛城南門,親自臨試。

” [98]  成績優異者,不拘資格,破格錄用,任以要職。

二、下令“內外文武九品以上及百姓鹹令自舉”,准許官吏、百姓自薦,以免薦舉有所遺漏。

三、進一步發展以鄉貢(貢舉)為主的科舉制度,不僅科目增多了,錄取人數也大為增加,平均每年錄取人數,比起貞觀年間增加一倍以上;而且還首創殿試制度,如載初二年(690年)二月,“太后策貢士於洛城殿,貢士殿試自此始”;另外,長安二年(702年),還“初設武舉”,擴大了選官範圍。

武則天選官範圍廣泛,不免有濫竽充數;但確實選拔了不少賢才,如《新唐書》所説:“太后不惜爵位,以籠絡四方豪傑自為助,雖妄男子,言有所合,輒不次官之;至不稱職,尋亦廢誅不少縱,務取實材真賢。

”這些賢才不僅是當時加強武則天統治的重要支柱,其中有些人還是後來輔佐玄宗“開元之治”的名臣賢相,如姚崇、宋璟等。

武則天一朝號稱“君子滿朝”,婁師德、狄仁傑等著名的賢臣均在其列。

陸贄説:“(太后)課責既嚴,進退皆速,不肖旋黜,才能驟升,是以當代謂知人之明,累朝賴多士之助。

”此外,武則天在同高宗共同執政時,還下詔修訂《氏族志》,更名為《姓氏錄》,更加明確規定“皇朝得五品者皆升士流”,進一步打擊了舊門閥士族,提高了庶族官僚的地位,因而中唐以後出現“冠冕皂隸,混為一談”的情況;特別是自安史之亂以來,有不少平民出身的士卒因軍功得授五品官以上官秩,上升為士族,於是從前士庶之間嚴格界限便逐漸消失,凡是姓鄭的都自稱滎陽鄭氏,姓李的都自稱隴西李氏、趙郡李氏,無從辨別其為舊士族還是新士族。

[86]  整頓吏治,嚴懲貪吏,拔擢賢才武則天承襲貞觀年間整頓吏治、嚴懲貪污的政策,“嘗與宰相議及刺史、縣令”,並派遣“使者以六條察州縣”,考核州縣官吏是否清正稱職。

對於貪贓枉法的官吏,不論官位高低,一律嚴懲不貸。

反之,對於賢才則破格拔擢。

武則天對於為官清正、正直不阿的臣僚非常器重,對於有才能有學識的人士非常賞識,並能對其一一加以重用。

由於武則天能夠注意整頓吏治,賞罰嚴明,賞其當賞,罰所當罰,明察善斷,有知人之明,因而能從廣泛蒐羅人才中拔擢賢才以為己用,正如《資治通鑑》所評説:“太后雖濫以祿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稱職者,尋亦黜之,或加刑誅。

挾刑賞之柄以駕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競為之用。

” [86]  廣開言路,注意納諫武則天對納諫的重要性有深刻的理解,在建言十二事中,“廣言路”、“杜讒口”,也佔了重要地位。

垂拱二年(686年)三月,她還設銅匭於朝堂,鼓勵百姓上書言事 [35]  。

武則天雖然政令嚴明,刑罰嚴峻,“當其忍斷,雖甚愛,不少隱也”。

但是她對於直言敢諫的臣民卻十分敬重,儘量採納他們的建議,即使言語有所冒犯,也能加以寬容,免予追究。

在她統治時期,很少有人因為直諫獲罪的,因之直言敢諫在朝中蔚然成風,使下情得以上達,這對於改革弊政、促進政治清明起了很大的作用。

[86]  任用酷吏武則天的統治穩定之後,開始啓用酷吏。

為鞏固統治,武則天使用嚴酷手段。

為掌握國家統治大權,她毒死了已立為太子的親生兒子。

稱帝第二年,武則天便用兩大酷吏之一的來俊臣殺了另一個酷吏周興;至萬歲通天二年(697年),殺死來俊臣,結束了酷吏政治。

[99]  武則天經濟 重視發展農業,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武則天稱“天后”時,就在建言十二事中建議“勸農桑,薄賦役”。

為貫徹詔命,朝廷規定對地方官吏的考核,以農業生產是否發展作為重要標準,如果州縣官吏所在地區“田疇開闢,家有餘糧”者則予以獎賞;反之,如“為政苛濫,户口流移”者則加以懲罰。

武則天掌權以後,為了推廣先進的農業生產經驗和生產技術,又延攬農學家編撰了《兆人本業記》頒發到州縣,作為州縣官勸農的參考。

此時均田制開始瓦解,民户逃亡現象開始普遍。

對於土地兼併和逃亡的農民,也採取比較寬容的政策。

因此,武則天統治時期,社會是相對安定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了長足的發展,户口也由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的380萬户增加到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的615萬户,平均每年增長0.721%。

這在中國古代是一個較高的增長率。

武則天文化 武則天曾召集文學侍臣周茂思、範履冰等人編纂《要覽》《字海》及《樂書要錄》等書。

[100]  [101]  其中,《字海》收錄有所有武則天首創的則天文字,全書已散佚 [102]  。

《樂書要錄》為唐代一部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的樂律文獻,除少量內容因襲就説外,多富實踐意義,在中國古代音樂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全書共十卷,今僅存第五、六、七卷。

[103]  武則天還改制音樂機構,將內教坊改為雲韶府,習雅樂,促進宮廷音樂的發展。

武則天執政期間是唐代音樂過渡階段,上承唐初的雅樂,下為唐中期燕樂、俗樂奠定基礎。

武則天軍事 武則天執政時期至武周建立後,與周邊各國的局部戰爭,時起時伏,以武周勝利為多。

武則天在位15年中,基本上維護了帝國的統一。

[53]  西域 安西都護府與北庭都護府 唐太宗時期,唐朝佔據了西域。

唐高宗至武則天在位時期,唐朝與吐蕃為爭奪西域烽煙不息,安西四鎮時置時罷。

載初元年(689年),吐蕃進佔安西四鎮。

長壽元年(692年),武威軍總管王孝傑等率軍擊破吐蕃,收復安西四鎮。

[104]  從而結束了唐蕃在西域反覆爭奪的局面。

長安二年(702年),武則天於庭州置北庭都護府(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取代金山都護府,管理西突厥故地,仍隸屬於安西都護府,鞏固了唐廷對西域地區的管轄。

[99]  此舉使得絲綢之路暢通無阻,促進了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

[86]  西南(吐蕃)在西南,崛起的吐蕃政權成為邊疆大患。

繼長壽元年(692年)擊敗吐蕃奪取安西四鎮後,長壽三年(694年)二月,王孝傑又擊破吐蕃孛攵論贊刃三萬餘人 [60]  ;萬歲通天元年(696年)三月,王孝傑等與吐蕃大將論欽陵、贊婆交戰於素羅汗山,遭遇大敗 [105]  。

論欽陵提出罷免安西四鎮駐兵,並瓜分十姓突厥之地的議和方案。

武則天採納郭元振的意見,拒絕割地 [106-107]  ,並用郭元振的離間計,使吐蕃君臣互相猜忌。

論欽陵於聖歷二年(699年)被殺,贊婆與論欽陵子弓仁舉部來降 [108]  [184]  。

久視元年(700年),吐蕃侵犯涼州,隴右諸軍州大使唐休璟在洪源谷將其擊敗,六戰皆捷,大敗吐蕃,斬首二千五百餘級 [109-110]  。

長安二年(702年),吐蕃贊普率領萬餘人侵茂州,都督陳大慈與之交戰,四戰皆捷,斬首千餘級 [111]  。

北方(突厥)在北方,東突厥在唐太宗時期被滅國。

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突厥骨咄祿糾眾七百反叛唐朝,建立後突厥政權 [112]  ,很快攻陷漠北,連年侵犯唐朝邊境,勢力趨於壯大,於是自立為頡跌利施可汗。

長壽三年(694年)二月,王孝傑大破突厥軍三萬餘人; [60]  臘月,突厥默啜可汗侵犯靈州,被右鷹揚衞大將軍李多祚擊敗。

[113]  天冊萬歲元年(695年)正月,武則天又派王孝傑出兵攻打後突厥, [69]  十月,默啜遣使歸降武周,被冊封為歸國公、左衞大將軍。

[70]  萬歲通天元年(696年),默啜“請為太后(武則天)子”,自率部眾“為國討契丹”。

[114]  因助平契丹有功,受封“立功報國可汗”。

默啜曾請求將自己的女兒嫁於武則天的兒子 [114]  ,聖曆元年(698年)六月,武則天命內侄武延秀前往突厥納默啜之女為妾,默啜因為武延秀並非皇室諸王,大怒,不但不允婚,反而將其拘留 [115-116]  。

默啜圍困趙州,武則天命皇太子李顯募兵,狄仁傑領兵出征討伐突厥 [84]  。

默啜得知武周主力將發,便自五回道撤退,狄仁傑率軍十萬追擊,至趙州時,默啜已經撤回漠北。

[117]  狄仁傑安撫有方,使河北重歸安定。

[118]  大足元年(701年),默啜再度犯邊,武則天命相王李旦為天兵道元帥,統帥諸軍抵禦。

但周軍尚未出發,突厥便已撤軍。

[119]  長安三年(703年),默啜遣使至武周,“請以女妻皇太子之子”,獲武則天允准。

隨後,默啜再派遣大酋移力貪汗入朝,獻馬千匹及方物不等,以謝許親之意。

武則天在宿羽台設宴款待。

[120-121]  東北主詞條:營州之亂長壽三年(694年)正月,東北的室韋叛亂,武則天派李多祚將其擊破。

[60]  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因營州都督趙文翽暴虐無道,松漠都督李盡忠(契丹人)和舊城州刺史孫萬榮起兵反周,攻陷並佔據營州, [76]  十日間集結了數萬軍隊,進圍檀州,但被清邊前軍副總管張九節擊退。

[74]  武則天又多次派兵討伐, [122]  前後歷時十三個月,叛亂得以平定。

[78]  [123]  聖歷二年(699年),契丹餘黨作亂,武則天派李楷固、駱務整出兵討伐,完全將其平定。

[124]  武則天外交 日本史料記載,早在垂拱元年(685年),掌權的武則天曾贈予日本(倭國)大熊貓兩隻、毛皮七十張。

[125-127]  武周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大食(阿拉伯帝國)進獻獅子(象徵權威),但被認為“專食肉,……極為勞費”不宜飼養,最終退回。

[128]  武則天歷史評價 編輯 唐朝《載初元年沙州歌謠》:千齡所鍾,萬國攸向。

浩浩海瀆,神皇平之。

福兮祐兮,在聖母兮;盛兮昌兮,在神皇兮。

聖母皇皇,撫臨四方。

東西南北,無思不服。

禿髮狂瞽,侵我西土。

皇赫斯怒,爰整其旅。

荒徼之外,各安其所。

穆穆聖君,受天之祐。

聖皇為誰?神皇聖母。

[129]  宋之問:我金輪聖神皇帝垂妙覺,撫鴻勳,出軒宮而鎮紫微,卷翬衣而襲元袞,釋罘祝網,萬族咸寧。

革故維新,五刑不用,潤玉律而含元氣,轉金渾而調順晷。

[130]  (《早秋上陽宮侍宴序》)崔融:英才遠略,鴻業大勳。

雷霆其武,日月其文。

灑以甘露,覆之慶雲。

制禮作樂,還淳返樸。

宗禮明堂,崇儒太學。

四海慕化,九夷稟朔。

沈璧大河,泥金中嶽。

巍乎成功,翕然向風。

[131]  (《則天大聖皇后哀冊文》)沈既濟:太后頗涉文史,好雕蟲之藝……太后君臨天下二十餘年,當時公卿百辟,無不以文章達,因循日久,浸已成風。

[132]  (《通典》引)陸贄:後收人心,擢才俊,當時稱知人之明,累朝賴多士之用。

[133]  (《廿二史札記》引)李絳:後命官猥多,而開元中名臣多出其選。

[133]  (《廿二史札記》引)五代劉昫:①觀夫武氏稱制之年,英才接軫,靡不痛心於家索,扼腕於朝危,竟不能報先帝之恩,衞吾君之子。

俄至無辜被陷,引頸就誅,天地為籠,去將安所?悲夫!昔掩鼻之讒,古稱其毒;人彘之酷,世以為冤。

武后奪嫡之謀也,振喉絕襁褓之兒,菹醢碎椒塗之骨,其不道也甚矣,亦奸人妒婦之恆態也。

然猶泛延讜議,時禮正人。

初雖牝雞司晨,終能復子明辟,飛語辯元忠之罪,善言慰仁杰之心,尊時憲而抑倖臣,聽忠言而誅酷吏。

有旨哉,有旨哉! [99]  (《舊唐書》)②龍漦易貌,丙殿昌儲。

胡為穹昊,生此夔魖?奪攘神器,穢褻皇居。

窮妖白首,降鑑何如。

[99]  (《舊唐書》)宋朝魯宗道:唐之罪人也,幾危社稷。

[134]  (《宋史》引)歐陽修:夫吉凶之於人,猶影響也,而為善者得吉常多,其不幸而罹於兇者有矣;為惡者未始不及於兇,其幸而免者亦時有焉。

而小人之慮,遂以為天道難知,為善未必福,而為惡未必禍也。

武后之惡,不及於大戮,所謂倖免者也。

[135]  (《新唐書》)司馬光:雖濫以祿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稱職者,尋亦黜之,或加刑誅,挾刑賞之柄以駕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競為之。

[136]  (《資治通鑑》)洪邁:漢之武帝,唐之武后,不可謂不明,而巫蠱之禍,羅織之獄,天下塗炭,后妃公卿,交臂就戮,後世聞二武之名,則憎惡之。

[137]  (《容齋續筆》)明清孫承恩:力乘陽剛,才濟陰慝。

運用四海,驅使百辟。

今古大變,宇宙窮兇。

虐熖一時,穢名無窮。

[138]  李贄:試觀近古之王,有知人如武后者乎?亦有專以愛養人才為心,愛民為念如武氏者乎?(《藏書》) [139]  順治帝:唐高宗以其父太宗時之才人為後,無恥之甚,且武則天種種穢行,不可勝言。

[182]  趙翼:①古來無道之君好殺者,有石虎、符生、齊明帝、北齊文宣帝、金海陵煬王;其英主好殺者,有明太祖。

然皆未有如唐武后之忍者也……真千古未有之忍人也哉! [133]  (《廿二史札記》)②人主富有四海,妃嬪動千百,後既為女王,而所寵幸不過數人,固亦未足深怪,故後初不以為諱,而且不必諱也……然則區區帷薄不修,固其末節,而知人善任,權不下移,不可謂非女中英主也。

[133]  (《廿二史札記》)翟藹:武氏以一婦人君臨天下二十餘年,是不比於母后之稱制者,而直自帝自王也,此其智有過人者。

[140]  (《九畹史論》)近現代岑仲勉:武后任事率性,好惡無定,終其臨朝之日,計曾任宰相七十三人。

[141]  (《隋唐史》)郭沫若:政啓開元治宏貞觀,芳流劍閣光被利州。

[142]  (《詠武則天》)宋慶齡:武則天是封建時代傑出的女政治家。

但就家庭角色而言,不難看出武則天也是個好妻子。

[143]  毛澤東:武則天確實是個治國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識人之智,還有用人之術。

她提拔過不少人,也殺了不少人。

剛剛提拔又殺了的也不少。

[144]  翦伯贊:武則天的打擊門閥貴族和提拔普通地主做官的政策,是符合當時社會發展趨勢的,因此她的作用是積極的……武則天在鞏固封建國家的邊疆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

[144]  (《中國通史綱要》)崔瑞德:對於這位敢於推翻李唐皇室並像男人一樣潑辣地實行統治的女人,儘管儒家歷史學家都進行惡毒攻擊和抱敵對態度,但是武曌顯然具有特殊的才能,對政治具有天賦,並且非常善於操縱宮廷的權力結構。

她之所以能非凡地攫取到權力,是由於她的傑出的才能、堅毅的決心和識別人的能力,再加上她的冷酷、肆無忌憚和政治上的機會主義。

她對敵人和對手錶現出的殘忍和報復心,這在中國歷史上很少有人能與之相比。

[145]  (《劍橋中國隋唐史》) 武則天雕像、畫像 武則天主要作品 編輯 武則天文學 武則天廣涉文史,頗有詩才。

曾召文學侍臣周茂思、範履冰等編纂《要覽》《字海》及《樂書要錄》等書,有《垂拱集》100卷、《金輪集》10卷,今已佚。

[100]  [101]  另撰有《臣軌》2卷,原書久佚,現有《粵雅堂叢書》本,據日本《佚存叢書》本刊行。

《全唐詩》收錄有其詩46首,如《如意娘》、《曳鼎歌》、《唐享昊天樂》(第一至第十二)、《臘日宣詔幸上苑》等。

[146]  《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拾》補其詩3首、詩序1首。

[101]  《全唐文》錄有其文4卷。

[147]  武則天書法 武則天除精通史籍詩文之外,還精於書法。

尤其精於飛白書和行、草書。

所謂“飛白”就是在筆畫中具有絲絲露白特點的書法,難度極大,但看上去卻極為高雅。

武則天當年曾以飛白書把大臣姓名寫出來賜給他們,有大臣就上表説:“蒙恩作飛白書,題臣等名字垂賜,跪呈寶貺,仰戴瓊文,如批七曜之圖,似發五神之檢。

冠六文而首出,掩八體而孤騫……鍾繇竭力而難比,伯英絕筋而不逮。

則知乃神乃聖,包眾智而同歸;多才多藝,總羣芳而兼善。

”武則天的書法造詣於此可見一斑。

武則天《昇仙太子碑》 武周聖歷二年(699年)二月初四,武則天由洛陽赴嵩山封禪,返回時留宿於緱山昇仙太子廟,一時觸景生情而撰寫碑文,並親為書丹。

碑文表面記述周靈王時太子晉昇仙故事,實則歌頌武周盛世。

筆法婉約流暢,意態縱橫。

碑額“昇仙太子之碑”六字,以“飛白體”書就,筆劃中絲絲露白。

碑文33行,每行66字,行書和草書相間,接近章草書體。

碑文上下款和碑陰的《遊仙篇》雜言詩、題名等,分別出自唐代書法名家薛稷、鍾紹京之手。

歷代書法愛好者都視《昇仙太子碑》為書法藝術珍品。

此碑書體極草,多用側鋒,尚存一定古雅之氣。

北宋《宣和書譜》稱:“武后本喜作字,初得晉王導十世孫王方慶者家藏祖父二十八人書跡,摹拓把玩,自此筆力益進,其行駸駸稍能,有丈夫勝氣。

”傳世書跡有《薦福寺題額》《崇福寺題額》及《周昇仙太子碑》等。

《宣和書譜》又稱宋時御府藏有武則天的《夜宴詩》。

但這些墨跡至今大都散失。

[86]  [148]  武則天樂舞 武則天酷愛詩歌樂舞,稱帝后御撰了大量雅樂作品,如《明堂樂章》《大饗拜洛樂章》等,對音樂文化的繁盛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洛陽明堂模擬演出武則天《神宮大樂》 武則天傾力打造了一支宮廷樂隊,名為“十萬宮廷樂”,後世傳為“武皇十萬宮廷樂舞”,其規模之雄偉是歷史上罕見的。

唐玄宗欽點的三百梨園子弟備受讚譽,與之相比,長壽二年(693年),武則天自制的《神宮大樂》,舞用九百人,演出於萬象神宮之庭, [54]  規模宏大,堪稱帝王建制宮廷樂隊之最。

典籍中記載唐歷代帝王御製坐、立部伎作品共十四部,其中由武則天創作的佔有四首,即《天授樂》《長壽樂》《鳥歌萬歲樂》《聖壽樂》等,其數量乃諸位帝王之最。

這些御製作品影響廣泛,傳到日本後被奉為雅樂。

武則天軼事典故 編輯 武則天女主武王 唐太宗李世民 當武則天還在幼年襁褓中時,袁天罡一見到武則天的母親楊氏便吃驚地説:“夫人的骨相,一定能生貴子!”武則天的母親便把兩個兒子武元慶、武元爽領出讓袁天罡相面,可是袁天罡一看説可以官至三品,只不過是能保家的主兒,還不算大貴。

楊氏又喚出武則天的姐姐武順(後封韓國夫人)讓袁天罡相,袁天罡稱“此女貴而不利夫”。

最後由保姆抱出穿着男孩衣裳打扮的武則天,袁天罡一見襁褓中的武則天大為震驚,説她“龍瞳鳳頸,極貴驗也”,但又遺憾地説:“若為女子,前程不可限量,將來必為天下之主!” [149-150]  貞觀(627年-649年)初年,太白金星多次在白晝出現。

太史令李淳風占卜説:“女主昌。

”這時民間又廣傳《秘記》之言稱“唐三世之後,女主武王代有天下”。

唐太宗聽説後非常不悦。

後來,負責守衞玄武門的左武衞將軍、武連縣公李君羨(籍貫武安)在酒宴上道出自己的小名為“五娘子”,因他的“官邑屬縣”都帶有“武”字,遭到太宗猜忌,最終被下詔誅殺。

[151]  太宗曾私下問李淳風:“《秘記》所言可信嗎?”李淳風答:“臣仰觀天象,俯察歷數,發現此人正在陛下宮中(指武則天),是陛下的妻妾,不出三十年將成為天下之主,把李唐子孫屠殺殆盡,已成定數。

”太宗不以為然,説:“把凡是有嫌疑的人統統處死如何?”李淳風答道:“此乃天命,不能違背。

未來稱王的人殺不了,再殺也只能徒增無辜。

況且三十年後此人已老,也許心存善念,禍害小些。

現在即便找到並處死她,那麼上天或許會降下更為強大的人,那麼恐怕陛下子孫將無一倖免。

”太宗認為李淳風所言有理,便不再過問此事。

[152]  天授二年(691年),即武則天稱帝的第二年,李君羨的家屬入朝申冤。

武則天也認為自己才是“女主武王”,於是追復李君羨的官爵,以禮改葬。

[153]  武則天情詩訴衷情 唐太宗駕崩後,作為才人的武則天居感業寺為尼。

此前,武則天就和太子李治(後來的唐高宗)有過感情。

在感業寺,武則天寫下了情詩《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

不信比來常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武則天到晚年,還常默誦這首詩。

武則天與李治既是夫妻,也是政治夥伴。

在李治駕崩後,武則天撰寫的祭文情真意切,要求一定要和李治合葬。

二人的墓是按照合葬墓的規格建造的。

[154]  武則天骨醉王蕭 王皇后、蕭淑妃被廢后,居於別院。

一日,唐高宗李治突生想念,便前往探望,看到她們的慘狀後,相當不忍。

二人請求李治讓她們重見天日,並希望將幽禁的別院命名為“迴心院”,李治允諾。

武則天得知後,即刻下令將她們各杖擊一百,斷去手足,丟到大酒甕裏,曰:“令二嫗骨醉!”蕭淑妃大罵:“阿武妖猾,乃至於此!願他生我為貓,阿武為鼠,生生扼其喉!”自此後,宮中不再養貓。

不久,朝廷又改王氏姓為蟒氏,蕭氏為梟氏。

武則天多次見二人作祟,披髮瀝血如死時的樣貌。

後來徙居蓬萊宮,“復見之”,於是“多在洛陽,終身不歸長安”。

[21]  武則天則天真容 關於武則天的容貌,傳世文獻有不少記載,據《舊唐書》,武則天之女太平公主的容貌和性格都像武則天,而“公主豐碩,方額廣頤”, [155]  這符合唐人審美,武則天的容貌應當也是如此。

[156]  後來武則天稱帝,年歲雖高,但駐顏有術,善於塗澤粉飾,時常容光煥發,即使和子孫站在同側,也感覺不到她的衰老。

[5]  直到神龍政變後,武則天才迅速衰老下去。

[156]  然而,關於武則天容貌,後世卻缺乏可信的圖像資料,例如:《歷代古人像贊》較為晚出,且對武則天抱有偏見;《唐後行從圖》的年代和作者有爭議;洛陽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一説是按武則天的形象雕刻的, [157]  但也只是傳説; [158-159]  四川廣元皇澤寺裏有武則天的塑像,可能有所本,但原件已經損壞,翻修件也很難説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武則天的真容。

[156]  武則天創字改名 武則天為改革文化,創造了則天文字。

部分則天文字還傳到日本,成為某些日本人的人名用字。

而韓國慶州也發現過則天新字的印經 [160]  。

則天文字 武則天稱帝前一年,改名為“曌”(zhào)。

曌是“照”在則天文字中的寫法,取“日月當空”之意。

又作“瞾”,取“雙目當空”之意。

[1]  武則天認為自己好像日、月一樣崇高,凌掛於天空之上。

武則天上苑催花 據《唐詩紀事》記載:天授二年(691年)臘月,即武則天稱帝的第二年,有些大臣意圖謀反,便詐稱百花盛開,請武則天駕臨上苑(神都苑)賞花。

武則天開始時應允,很快便察覺出異圖,遂將計就計,寫出催花詩一首(參見《臘日宣詔幸上苑》)。

寫完後,武則天將此作為詔書,派遣使者前往上苑宣詔,以告知花神。

至凌晨,名貴花種果真遍佈上苑,羣臣驚詫萬分(但《唐詩紀事》認為此事不足憑信,且認為武則天的詩文大多由元萬頃等代筆)。

[161]  民間傳奇《控鶴監秘記》將此事與牡丹聯繫起來,加以改編,於是衍生出“武則天怒貶牡丹”一説:武則天在一個雪日飲酒作詩,乘酒興寫下詔書:“明朝游上苑,火急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

”百花懾於此命,一夜之間齊開綻放,唯有牡丹抗旨不開。

武則天勃然大怒,遂將牡丹貶至洛陽。

剛強不屈的牡丹一到洛陽就昂首怒放,這更激怒了武則天,使她下令燒死牡丹。

牡丹枝幹雖被燒焦,但到第二年春,牡丹反而開的更盛。

因為這種洛陽牡丹在烈火中骨焦心剛,矢志不移,人們贊它為“焦骨牡丹”。

[162]  武則天寵幸面首 《舊唐書》中記載的較為有名的武則天的面首(男寵)有薛懷義、沈南璆、張易之、張昌宗等。

為了加強對男寵們的管理,聖曆元年(698年),武則天設控鶴監,次年(699年)置府備官,即控鶴府 [163]  久視元年(700年)初,改控鶴府為天驥府、再改奉宸府,以張易之為奉宸令,又引閻朝隱、薛稷、員半千等於奉宸府內供奉。

[164-165]  奉宸府儼然成為“三宮六院”,張氏兄弟如同“皇后”“貴妃”,成為武則天“妃嬪”的總管。

武則天曾令選美少年為左右奉宸供奉,右補闕朱敬則進諫,並批評朝臣中的不正之風,舉例説:尚舍奉御柳模聲稱兒子柳良賓潔白美鬚眉,左監門衞長史侯祥雲陽道壯偉、也是一心想進奉宸府。

武則天慰勞朱敬則,並説若非他直言自己還不知道這些事。

[166]  武則天賞識駱賓王 徐敬業叛亂時,請幕賓駱賓王寫《討武曌檄》(參見《為徐敬業討武曌檄》),稱武則天”偽臨朝、人非温順,地實寒微、洎乎晚節、穢亂春宮、人神同嫉,天地不容“,言辭有如貫珠,事昭理辨。

武則天見到檄文後,問是誰所撰,臣下回答:“駱賓王。

”武則天不但沒有問罪,反而讚賞駱賓王的才華,説道:“這是宰相的過失啊。

此人有如此大才,卻使他流落不遇!” [167]  武則天無字碑 無字碑 關於無字碑的由來,眾説紛紜,主要有幾種説法:其一,武則天用以誇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達;其二,武則天自知罪孽重大,感到還是不寫碑文為好;其三,武則天立“無字碑”,功過是非任憑後人評説,是聰明之舉。

[168]  此外,還有説法認為唐廷為武則天立碑時已經擬好了碑文,但因各種原因碑文沒有銘刻到墓碑上,而有可能被埋藏在乾陵地宮裏。

[169-170]  值得一提的是,武則天的無字碑雖無原始碑文,卻刻有後人題詞。

據媒體2008年報道,無字碑題詞共四十二段,陽面三十二段,始於北宋,終於明。

明代以後無字碑碑身仆倒,直到1957年維修扶直,再未有人題詞。

[170]  這些題詞中,還包括了用契丹文寫成的《大金皇帝都統經略郎君行記》(簡稱《郎君行記》),且在旁邊配有漢字譯文;保存下珍貴的文字史料,這也不失為武則天的無字碑的一大貢獻。

[168]  武則天人際關係 編輯 武則天家世 始祖:姬武,周平王少子。

八世祖:武念,北魏歸義候。

七世祖:武洽,北魏晉陽公。

六世祖:武神龜,北魏祭酒。

五世祖:武克己,北魏大中正、司徒,越王長史。

高祖父:武居常,北齊鎮遠將軍。

曾祖父:武儉,北周永昌王洛議參將。

祖父:武華,隋朝東都丞。

父親:武士彠,官至荊州都督,武則天稱帝后,追封為太祖無上孝明高皇帝。

母親:楊氏,一説名牡丹,號太真(一作貞)夫人,封榮國夫人,九十二歲逝世。

武則天兄弟姐妹 長兄:武元慶次兄:武元爽姐姐:武順,即後來的韓國夫人。

死後追封鄭國夫人。

妹妹:名不詳,嫁郭孝慎。

武則天丈夫 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 武則天子女 兒子長子:代王李弘,後立為太子,死後追諡“孝敬皇帝”。

次子:潞王李賢,李弘死後立為太子,死後追諡“章懷太子”。

三子:唐中宗李顯四子:唐睿宗李旦女兒長女:安定思公主,早夭,後追封安定公主,諡號“思”。

次女:太平公主,名不詳,現有人根據《全唐文·代皇太子上食表》一文認為她的本名是李令月。

義女安定公主,唐高祖李淵女,武周代唐後改號延安大長公主,賜姓武氏。

[171]  武則天人物爭議 編輯 武則天的出生年份、地點、本名,史書均無明確記載(胡戟《武則天本傳》按廣元傳説,推為武德七年正月二十三日,即624年2月17日 [172]  )。

《舊唐書》《新唐書》及《資治通鑑》記載的逝世時年齡亦不相同,分別反推出的年份是622年、623年、624年。

後人關於她出生地的推斷亦不相同,常見的説法,有以下幾種:1、利州(今四川廣元):其父武士彠曾任利州都督,但此説最大的疑問是武士彠到利州都督任上最早在貞觀二年,即628年。

因此又有説法認為武則天出生在貞觀二年(628年);2、山西幷州文水;3、長安(今陝西西安);4、洛陽(今河南洛陽):武則天曾為洛陽大福先寺寫過一篇碑文,陳述父母婚後就住在大福先寺(今古唐寺),收於《全唐文》卷98。

文章中的伊瀍、太室、洛浦等富有洛陽特色的詞語證明了大福先寺就在洛陽。

據《舊唐書》記載,武則天是其父母的二子,她出生後第二年,就跟着父母去揚州。

此外,找不到任何史料有關於武楊二人婚後至武則天出生期間離開洛陽的記載。

因此,武則天有可能就出生在洛陽的大福先寺。

[8]  但無論《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提及的哪個年齡,至少有一點能夠確定:武則天出生時,他的父親在中央政府任職。

[7]  武則天後世紀念 編輯 武則天乾陵 主詞條:乾陵 乾陵遠眺 武則天死後與唐高宗李治合葬於乾陵。

乾陵位於陝西省咸陽市乾縣縣城北部6公里的梁山上。

弘道元年(683年),武則天命吏部尚書韋待價負責乾陵的工程。

次年八月李治下葬,之後乾陵工程繼續進行。

神龍二年(706年),武則天葬入乾陵。

乾陵採用“因山為陵”的建造方式,陵區仿京師長安城建制。

除主墓外,乾陵還有十七個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員與功臣。

乾陵墓前有兩塊碑,一塊是高宗的墓碑,上有武則天的題詞;另一塊是武則天的無字墓碑。

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個,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沒有被盜的陵墓。

1961年3月4日,乾陵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73]  武則天明堂 主詞條:明堂 明堂(後世復建)(2張) 明堂又稱“萬象神宮”,是武則天在洛陽主要宮殿乾元殿址附會古代明堂制度而建造的殿堂,供佈政、祭祀、受賀、饗宴、講學辯論之用。

該建築是唐朝歷史上的著名建築, [174]  也是中國古代建築史上少見的高大木結構單體建築,後毀於安史之亂。

[175]  1988年,明堂遺址所在的隋唐洛陽城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76]  2012年,明堂重修完成並開放,一層內主要展示武則天與明堂的歷史淵源、有關武則天的考古發現, [174]  其中明堂廳即武皇廳,玄堂廳陳列有神都明堂展與神都武皇展,等等。

[175]  武則天皇澤寺 主詞條:皇澤寺 皇澤寺(4張) 皇澤寺為武則天的祀廟,位於四川省廣元市城西嘉陵江畔。

1961年由國務院公佈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傳説武則天死而為神,民間遂為其建廟命名“皇澤”,祈望她的“在天之靈”能澤被鄉梓,因而祀廟內一直供奉她的真容像。

每年農曆正月二十三,皇澤寺都要舉行盛大廟會,廣元人民要去皇澤寺前烏龍潭一帶劃舟競渡、遊河灣紀念武后生日。

武則天紀念館 主詞條:武則天紀念館 武則天廟中的武則天塑像 [177] 武則天紀念館位於山西省文水縣南徐村,西傍呂梁山,東靠文峪河,北距省城太原70公里處。

在國道東側的“則天故里石牌坊”,是武則天紀念館的標誌性建築。

該館坐北朝南,佔地2.6萬平方米。

武則天廟位於館內正北處。

1996年12月,武則天紀念館(“則天廟”)被公佈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177]  武則天藝術形象 編輯 武則天文學形象 戲曲越劇《則天皇帝》京劇《則天女皇》,亦據越劇《則天皇帝》改編小説吳門徐昌齡《如意君傳》(一名《閫娛情傳》)如蓮居士《反唐演義傳》(一名《武則天改唐演義》、《異説南唐演義全傳》、《反唐女媧鏡全傳》)王佔君《武則天》魏子瑜《朱雀門》林語堂《武則天》蕭讓《武則天女皇之路》蒙曼《蒙曼説唐武則天》(根據央視《百家講壇》同名講座講稿整理潤色而成)王曉磊《武則天:從三歲到八十二歲》 武則天影視形象 武則天影視形象 年份影視類型劇名飾演者1939電影武則天顧蘭君1963武則天李麗華1984電視劇武則天馮寶寶1985一代女皇潘迎紫1986一代公主潘迎紫1990唐明皇朱琳1993唐太宗李世民孟蕾1995武則天劉曉慶1997鏡花緣傳奇王男汪明荃1998大唐御史謝瑤環斯琴高娃1999大明宮詞歸亞蕾2001大唐情史秦嵐護國良相狄仁傑之京都疑雲王姬2002護國良相狄仁傑之古墓驚雷王姬2003護國良相狄仁傑之風摧邊關王姬天子尋龍羅冠蘭2004月上江南陳莎莉至尊紅顏賈靜雯無字碑歌温崢嶸斯琴高娃神探狄仁傑呂中2006神探狄仁傑2呂中日月凌空劉曉慶貞觀之治張笛2007淵蓋蘇文張恩菲大祚榮梁金錫神探狄仁傑3呂中大唐儒將開漳聖王王思懿2008盛世仁杰陳秀珠2009紀錄片大明宮李翠翠2010電視劇神斷狄仁傑呂中神探狄仁傑前傳王靜電影狄仁傑之通天帝國劉嘉玲2011電視劇大唐女巡按王姬美人天下張庭武則天秘史殷桃劉曉慶斯琴高娃大唐文宗王姬2012太平公主秘史劉雨欣李湘夢迴唐朝王力可唐宮燕惠英紅2013少年神探狄仁傑林心如唐朝好男人尹丹丹電影狄仁傑之神都龍王劉嘉玲電視劇隋唐英雄4於瑩瑩唐朝好男人2翁藝嘉2014武媚娘傳奇范冰冰美人制造鄧萃雯2015隋唐英雄之薛剛反唐惠英紅2016神探狄仁傑之瓊花金人案周潔2018電影狄仁傑之奪命天眼徐鼕鼕狄仁傑之四大天王劉嘉玲參考資料: [178-181]  武則天史料索引 編輯 《舊唐書·卷六·本紀第六》 [99]  《新唐書·卷四·本紀第四》 [135]  《資治通鑑·唐紀·則天順聖皇后》 參考資料 1.    曌(漢語拼音:zhào),是“照”在則天文字中的寫法,取“日月當空”之意。

又作“瞾”,取“雙目當空”之意。

2.    705年12月16日武則天去世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4-02-03] 3.    (唐人張鶩,生活於武則天執政時期,幾句話揭示來因是:“唐永徽後天下唱“武媚娘”歌,後立武氏為皇后。

”由此觀之武媚娘並非指武則天,況太宗有多位寵妃,可未嘗給誰賜過名號,而武則天作為從未晉升的才人更不可能) 4.    《資治通鑑·唐紀十六》:(永徽五年)冬,十月,己酉,下詔稱:"王皇后、蕭淑妃謀行鴆毒,廢為庶人,母及兄弟,併除名,流嶺南。

"許敬宗奏:"故特進贈司空王仁祐告身尚存,使逆亂餘孽猶得為蔭,並請除削。

"從之。

乙卯,百官上表請立中宮,乃下詔曰:"武氏門著勳庸,地華纓黻,往以才行選入後庭,譽重椒闈,德光蘭掖。

朕昔在儲貳,特荷先慈,常得待從,弗離朝夕,宮壼之內,恆自飭躬,嬪嬙之間,未嘗迕目,聖情鑑悉,每垂賞嘆,遂以武氏賜朕,事同政君,可立為皇后。

"……十一月,丁卯朔,臨軒命司空李勣齎璽綬冊皇后武氏。

是日,百官朝皇后於肅義門。

5.    《資治通鑑考異·卷十二》:太后善自粉飾,雖子孫在側,不覺衰老。

及在上陽宮不復櫛頮,形容嬴悴。

上入見,大驚。

太后泣曰:“我自房陵迎汝來,固以天下授汝矣,而五賊貪功,驚我至此。

”上悲泣不自勝,伏地拜謝死罪。

由是三思等得入其謀。

6.    名人圖像(查詢“武則天”即可查得此圖)  .浙江圖書館[引用日期2021-01-19] 7.    武則天出生地引爭議學者:不是廣元就是西安  .中新網[引用日期2014-03-08] 8.    武則天出生之謎  .洛陽日報[引用日期2020-03-30] 9.    《舊唐書》:則天皇后武氏,諱曌,幷州文水人也。

父士,隋大業末為鷹揚府隊正。

高祖行軍於汾、晉,每休止其家。

義旗初起,從平京城。

貞觀中,累遷工部尚書、荊州都督,封應國公。

10.    白壽彝.《中國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4月第1版 11.    《舊唐書·太宗紀六》:初,則天年十四時,太宗聞其美容止,召入宮,立為才人。

12.    《資治通鑑·唐紀十一》:十一月,辛卯,上幸懷州;丙午,還洛陽宮。

故荊州都督武士彠女,年十四,上聞其美,召入後宮,為才人。

13.    《舊唐書·卷五十一》:後獨自如,曰:“見天子庸知非福,何兒女悲乎?” 14.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六·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下》:(久視元年)……頊奏事,方援古引今,太后怒曰:“卿所言,朕飫聞之,無多言!太宗有馬名師子驄,肥逸無能調馭者。

朕為宮女侍側,言於太宗曰:‘妾能制之,然須三物,一鐵鞭,二鐵楇,三匕首。

鐵鞭擊之不服,則以楇楇其首,又不服,則以匕首斷其喉。

’太宗壯朕之志。

今日卿豈足污朕匕首邪!” 15.    《唐會要·卷三》:貞觀十年,文德皇后崩。

太宗聞武士箺女有才貌,召入宮,以為才人。

時上在東宮,因入侍,悦之。

太宗崩,隨嬪御之例出家,為尼感業寺。

上因忌日行香,見之。

武氏泣,上亦潸然。

16.    武則天題跋像取自清金史(古良)繪,康熙中葉刻本《南陵無雙譜》。

17.    《舊唐書·卷五十一》:初,武皇后貞觀末隨太宗嬪御居於感業寺,後及左右數為之言,高宗由是復召入宮,立為昭儀。

18.    《舊唐書·本紀·卷六》:大帝於寺見之,復召入宮,拜昭儀。

時皇后王氏、良娣蕭氏頻與武昭儀爭寵,互讒毀之,帝皆不納。

19.    唐朝後宮四夫人中本來並無宸妃此封號,而原本的四夫人名額已滿,唐高宗為了武氏,才創宸妃封號。

20.    《新唐書·后妃傳》:才人有權數,詭變不窮。

始,下辭降體事後,後喜,數譽於帝,故進為昭儀。

一旦顧幸在蕭後,寢與後不協。

後性簡重,不曲事上下,而母柳見內人尚宮無浮禮,故昭儀伺後所薄,必款結之,得賜予,盡以分遺。

由是後及妃所為必得,得輒以聞,然未有以中也。

昭儀生女,後就顧弄,去,昭儀潛斃兒衾下,伺帝至,陽為歡言,發衾視兒,死矣。

又驚問左右,皆曰:“後適來。

”昭儀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後殺吾女,往與妃相讒媢,今又爾邪!”由是昭儀得入其訾,後無以自解,而帝愈信愛,始有廢后意。

久之,欲進號“宸妃”,侍中韓瑗、中書令來濟言:“妃嬪有數,今別立號,不可。

”昭儀乃誣後與母厭勝,帝挾前憾,實其言,將遂廢之。

長孫無忌、褚遂良、韓瑗及濟瀕死固爭,帝猶豫;而中書舍人李義府、衞尉卿許敬宗素險側,狙勢即表請昭儀為後,帝意決,下詔廢后。

21.    《資治通鑑·唐紀十六》:故后王氏、故淑妃蕭氏,並囚於別院,上嘗念之,間行至其所,見其室封閉極密,惟竅壁以通食器,惻然傷之,呼曰:“皇后、淑妃安在?”王氏泣對曰:“妾等得罪為宮婢,何得更有尊稱!”又曰:“至尊若念疇昔,使妾等再見日月,乞名此院為迴心院。

”上曰:“朕即有處置。

”武后聞之,大怒,遣人杖王氏及蕭氏各一百,斷去手足,捉酒甕中,曰:“令二嫗骨醉!”數日而死,又斬之。

王氏初聞宣敕,再拜曰:“願大家萬歲!昭儀承恩,死自吾分。

”淑妃罵曰:“阿武妖猾,乃至於此!願他生我為貓,阿武為鼠,生生扼其喉。

”由是宮中不畜貓。

尋又改王氏姓為蟒氏,蕭氏為梟氏。

武后數見王、蕭為祟,被髮瀝血如死時狀。

後徙居蓬萊宮,復見之,故多在洛陽,終身不歸長安。

22.    武則天  .中華英烈祠[引用日期2013-07-07] 23.    《舊唐書》:初,則天年十四時,太宗聞其美容止,召入宮,立為才人。

及太宗崩,遂為尼,居感業寺。

大帝於寺見之,復召入宮,拜昭儀。

時皇后王氏、良娣蕭氏頻與武昭儀爭寵,互讒毀之,帝皆不納。

進號宸妃。

永徽六年,廢王皇后而立武宸妃為皇后。

高宗稱天皇,武后亦稱天后。

後素多智計,兼涉文史。

帝自顯慶已後,多苦風疾,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詳決。

自此內輔國政數十年,威勢與帝無異,當時稱為“二聖”。

24.    《資治通鑑·唐紀十七》:初,武后能屈身忍辱,奉順上意,故上排羣議而立之;及得志,專作威福,上欲有所為,動為後所制,上不勝其忿。

有道士郭行真,出入禁中,嘗為厭勝之術,宦者王伏勝發之。

上大怒,密召西召侍郎、同東西台三品上官儀議之。

儀因言:“皇后專恣,海內所不與,請廢之。

”上意亦以為然,即命儀草詔。

左右奔告於後,後遽詣上自訴。

詔草猶在上所,上羞縮不忍,復待之如初;猶恐後怨怒,因紿之曰:“我初無此心,皆上官儀教我。

”自是上每視事,則後垂簾於後,政無大小皆與聞之。

天下大權,悉歸中宮,黜陟、生殺,決於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謂之二聖。

25.    《資治通鑑·唐紀·唐紀十七》:冬,十月,癸丑,皇后表稱“封禪舊儀,祭皇地礻氏,太后昭配,而令公卿行事,禮有未發,至日,妾請帥內外命婦奠獻。

”詔:“禪社首以皇后為亞獻,越國太妃燕氏為終獻。

”壬戌,詔:“封禪壇所設上帝、后土位,先用藁秸、陶匏等,並宜改用茵褥、罍爵,其諸郊祀亦宜准此。

”又詔:“自今郊廟享宴,文舞用《功成慶善之樂》,武舞用《神功破陳之樂》。

”丙寅,上發東都,從駕文武儀仗,數百里不絕。

列營置幕,彌亙原野。

東自高麗,西至波斯、烏長諸國朝會者,各帥其屬扈從,穹廬毳幕,牛羊駝馬,填咽道路。

時比歲豐稔,米鬥至五錢,麥、豆不列於市。

26.    《河洛上都龍門之陽大盧舍那像龕記》:粵以咸亨三年壬申之歲四月一日,皇后武氏助脂粉錢二萬貫,奉敕檢校僧西京實際寺善道禪師、法海寺主惠睞法師、大使司農寺卿韋機、副使東面監上柱國樊元則、支料匠李君瓚、成仁威、姚師積等,至上元二年乙亥十二月卅日畢功。

27.    《二十六史舊唐書3卷58-卷84》(後晉)劉昫著: 高宗以風疹欲遜位,令天后攝知國事,與宰相議之。

處俊對曰:“嘗聞禮經雲:天子理陽道,後理陰德。

則帝之與後,猶日之與月,陽之與陰,各有所主守也。

陛下今欲違反此道,臣恐上則謫見於天,下則取怪於人。

昔魏文帝著令,身崩後尚不許皇后臨朝,今陛下奈何遂欲躬自傳位於天后。

況天下者,高祖、太宗二聖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也。

陛下正合謹守宗廟,傳之子孫,誠不可持國與人,有私於後族。

伏乞特垂詳納。

”中書侍郎李義琰進曰:“ 處俊所引經旨,足可依憑,惟聖慮無疑,則蒼生幸甚。

”帝曰:“是。

”遂止。

28.    《舊唐書》卷87《劉禕之列傳》:上元中,遷左史、弘文館直學士,與著作郎元萬頃,左史範履冰、苗楚客,右史周思茂、韓楚賓等,皆召入禁中,共撰《列女傳》、《臣軌》、《百僚新誡》、《樂書》,凡千餘卷。

時又密令參決,以分宰相之權,時人謂之“北門學士”。

29.    《舊唐書》:弘道元年十二月丁巳,大帝崩,皇太子顯即位,尊天后為皇太后。

既將篡奪,是日自臨朝稱制。

庚午,加授澤州刺史、韓王元嘉為太尉,豫州刺史、滕王元嬰為開府儀同三司,絳州刺史、魯王靈夔為太子太師,相州刺史、越王貞為太子太傅,安州都督、紀王慎為太子太保。

元嘉等地尊望重,恐其生變,故進加虛位,以安其心。

甲戌,劉仁軌為尚書左僕射,岑長倩為兵部尚書,魏玄同為黃門侍郎,並依舊知政事。

劉齊賢為侍中,裴炎為中書令。

嗣聖元年春正月甲申朔,改元。

30.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唐紀十九》:(光宅元年)……“我以天下與韋玄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 31.    《舊唐書》:二月戊午,廢皇帝為廬陵王,幽於別所,仍改賜名哲。

己未,立豫王輪為皇帝,令居於別殿。

大赦天下,改元文明。

皇太后仍臨朝稱制。

庚午,廢皇太孫重照為庶人。

太常卿兼豫王府長史王德真為侍中,中書侍郎、豫王府司馬劉禕之同中書門下三品。

32.    《資治通鑑·唐紀十九》:九月,甲寅,赦天下,改元。

旗幟皆從金色。

八品以下,舊服青者更服碧。

改東都為神都,宮名太初。

又改尚書省為文昌台,左、右僕射為左、右相,六曹為天、地、四時六官;門下省為鸞台,中書省為鳳閣,侍中為納言,中書令為內史;御史台為左肅政台,增置右肅政台;其餘省、寺、監、率之名,悉以義類改之。

33.    《舊唐書》:三月,庶人賢死於巴州。

夏四月,滕王元嬰薨。

改封畢王上金為澤王,葛王素節為許王。

丁丑,遷廬陵王哲於均州。

閏五月,禮部尚書武承嗣同中書門下三品。

秋七月,突厥骨咄祿、元珍寇朔州,命左威衞大將軍程務挺拒之。

彗星見西北方,長二丈餘,經三十三日乃滅。

九月,大赦天下,改元為光宅。

旗幟改從金色,飾以紫,畫以雜文。

改東都為神都,又改尚書省及諸司官名。

初置右肅政御史台官員。

故司空李勣孫柳州司馬徐敬業偽稱揚州司馬,殺長史陳敬之,據揚州起兵,自稱上將,以匡復為辭。

冬十月,楚州司馬李崇福率所部三縣以應敬業。

命左玉鈐衞大將軍李孝逸為大總管,率兵三十萬以討之。

殺內史裴炎。

丁酉,追削敬業父祖官爵,復其本姓徐氏。

十二月,前中書令薛元超卒。

殺左威衞大將軍程務挺。

34.    《資治通鑑·唐紀十九》:(垂拱元年)五月……壬戌,制內外九品以上及百姓,鹹令自舉。

35.    《資治通鑑·唐紀十九》:垂拱二年……春,正月,太后下詔復政於皇帝。

睿宗知太后非誠心,奉表固讓;太后復臨朝稱制。

辛酉,赦天下。

三月,戊申,太后命鑄銅為匭,置之朝堂,以受天下表疏銘。

其東曰“延恩”,獻賦頌、求仕進者投之;南曰:“招諫”,言朝政得失者投之;西曰:“伸冤”,有冤抑者投之;北曰:“通玄”,言天象災變及軍機秘計者投之。

命正諫、補闕、拾遺一人掌之,先責識官,乃聽投表疏。

36.    《資治通鑑·唐紀十九》:太后自徐敬業之反,疑天下人多圖己,又自以久專國事,且內行不正,知宗室大臣怨望,心不服,欲大誅殺以威之。

乃盛開告密之門,有告密者,臣下不得問,皆給驛馬,供五品食,使詣行在。

雖農夫樵人,皆得召見,廩於客館,所言或稱旨,則不次除官,無實者不問。

於是四方告密者蜂起,人皆重足屏息。

37.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唐紀十九》:有胡人索元禮,知太后意,因告密召見,擢為遊擊將軍,令案制獄。

元禮性殘忍,推一人必令引數十百人,太后數召見賞賜以張其權。

於是尚書都事長安周興、萬年人來俊臣之徒效之,紛紛繼起。

38.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時置制獄於麗景門內,入是獄者,非死不出,弘義戲呼為“例竟門”。

朝士人人自危,相見莫敢交言,道路以目。

或因入朝密遭掩捕,每朝,輒與家人訣曰:“未知復相見否?” 39.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己酉,太后拜洛受圖,皇帝、皇太子皆從,內外文武百官、蠻夷酋長各依方敍立,珍禽、奇獸、雜寶列於壇前,文物鹵簿之盛,唐興以來未之有也。

” 40.    《舊唐書·志·卷四》:“至其年十二月,則天親拜洛受圖,為壇於洛水之北,中橋之左。

皇太子皆從。

內外文武在僚、蠻夷酋長,各依方位而立。

珍禽奇獸,並列於壇前。

文物鹵簿,自有唐已來,未有如此之盛者也。

” 41.    《舊唐書》:五月,皇太后加尊號曰聖母神皇。

秋七月,大赦天下。

改“寶圖”曰“天授聖圖”,封洛水神為顯聖,加位特進,並立廟。

就水側置永昌縣。

天下大酺五日。

八月壬寅,博州刺史、琅邪王衝據博州起兵,命左金吾大將軍丘神勣為行軍總管討之。

庚戌,衝父豫州刺史、越王貞又舉兵於豫州,與衝相應。

九月,命內史岑長倩、鳳閣侍郎張光輔、左監門大將軍鞠崇裕率兵討之。

丙寅,斬貞及衝等,傳首神都,改姓為虺氏。

曲赦博州。

韓王元嘉、魯王靈夔、元嘉子黃國公撰、靈夔子左散騎常侍范陽王藹、霍王元軌及子江都王緒、故虢王元鳳子東莞公融坐與貞通謀,元嘉、靈夔自殺,元軌配流黔州,撰等伏誅,改姓虺氏。

自是宗室諸王相繼誅死者,殆將盡矣。

其子孫年幼者鹹配流嶺外,誅其親黨數百餘家。

十二月己酉,神皇拜洛水,受“天授聖圖”,是日還宮。

明堂成。

42.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辛亥,明堂成,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

凡三層:下層法四時,各隨方色。

中層法十二辰;上為圓蓋,九龍捧之。

上層法二十四氣;亦為圓蓋,上施鐵鳳,高一丈,飾以黃金。

中有巨木十圍,上下通貫,栭櫨棤藉以為本。

下施鐵渠,為辟雍之象。

號曰萬象神宮。

宴賜君臣,赦天下,縱民入觀。

43.    《舊唐書·禮儀志》:永昌元年正月元日,始親享明堂,大赦改元。

其月四日,御明堂布政,頒九條以訓於百官。

文多不載。

翌日,又御明堂,饗羣臣,賜縑纁有差。

自明堂成後,縱神都婦人及諸州父老入觀,兼賜酒食,久之乃止。

吐蕃及諸夷以明堂成,亦各遣使來賀。

44.    隋唐洛陽城-走進洛陽大遺址  .洛陽市文物局[引用日期2020-01-14] 45.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天授元年庚寅,公元六九零年)東魏國寺僧法明等撰《大雲經》四卷,表上之,言太后乃彌勒佛下生,當代唐為閻浮提主;制頒於天下。

” 46.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九月,丙子,侍御史汲人傅遊藝帥關中百姓九百餘人詣闕上表,請改國號曰周,賜皇帝姓武氏,太后不許;擢遊藝為給事中。

於是百官及帝室宗戚、遠近百姓、四夷酋長、沙門、道士合六萬餘人,俱上表如遊藝所請,皇帝亦上表自請賜姓武氏。

戊寅,羣臣上言:“有鳳皇自明堂飛入上陽宮,還集左台梧桐之上,久之,飛東南去;及赤雀數萬集朝堂。

庚辰,太后可皇帝及羣臣之請。

壬午,御則天樓,赦天下,以唐為周,改元。

乙酉,上尊號曰聖神皇帝,以皇帝為皇嗣,賜姓武氏;以皇太子為皇孫。

丙戌,立武氏七廟於神都。

47.    隋唐京都制度  .洛陽市文物局[引用日期2020-05-22] 48.    中國古代是如何選擇“陪都”的?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0-05-22] 49.    《新唐書·后妃傳》:御史傅遊藝率關內父老請革命,改帝氏為武。

又脅羣臣固請,妄言鳳集上陽宮,赤雀見朝堂。

天子不自安,亦請氏武,示一尊。

太后知威柄在己,因大赦天下,改國號周,自稱聖神皇帝,旗幟尚赤,以皇帝為皇嗣。

立武氏七廟於神都。

50.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一》:“(公元六九二年)春,一月,丁卯,太后引見存撫使所舉人,無問賢愚,悉加擢用,高者試鳳閣舍人、給事中,次試員外郎、侍御史、補闕、拾遺、校書郎。

試官自此始。

時人為之語曰:“補闕連車載,拾遺平斗量;欋推侍御史,碗脱校書郎。

”有舉人沈全交續之曰:“糊心存撫使,眯目聖神皇。

”為御史紀先知所擒,劾其誹謗朝政,請杖之朝堂,然後付法,太后笑曰:“但使卿輩不濫,何恤人言!宜釋其罪。

”先知大慚。

51.    《資治通鑑·唐紀·唐紀二十一》:二月,己亥,吐蕃党項部落萬餘人內附,分置十州。

夏,四月,丙申,赦天下,改元如意。

五月,吐蕃酋長曷蘇帥部落請內附,以右玉鈐衞將軍張玄遇為安撫使,將精卒二萬迎之。

六月,軍至大渡水西,曷蘇事泄,為國人所擒。

別部酋長昝捶帥羌蠻八千餘人內附,玄遇以其部落置萊川州而還。

52.    《舊唐書·本紀·卷六》:冬十月,武威軍總管王孝傑大破吐蕃,復龜茲、于闐、疏勒、碎葉鎮。

53.    武則天登基稱帝  .中國網[引用日期2014-02-03] 54.    《舊唐書·音樂志》:長壽二年正月,則天親享萬象神宮。

先是,上自制《神宮大樂》,舞用九百人,至是舞於神宮之庭。

55.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五·唐紀二十一》:長壽二年……户婢團兒為太后所寵信,有憾於皇嗣,乃譖皇嗣妃劉氏、德妃竇氏為厭咒。

癸巳,妃與德妃朝太后於嘉豫殿,既退,同時殺之,瘞於宮中,莫知所在。

德妃,抗之曾孫也。

皇嗣畏忤旨,不敢言,居太后前,容止自如。

團兒復欲害皇嗣,有言其情於太后者,太后乃殺團兒。

……甲寅,前尚方監裴匪躬、內常侍範雲仙坐私謁皇嗣,腰斬於市。

自是公卿以下皆不得見。

又有告皇嗣潛有異謀者,太后命來俊臣鞫其左右,左右不勝楚毒,皆欲自誣。

太常工人京兆安金藏大呼謂俊臣曰:“公既不信金藏之言,請剖心以明皇嗣不反。

”即引佩刀自剖其胸,五藏皆出,流血被地。

太后聞之,令轝入宮中,使醫內五藏,以桑皮線縫之,傅以藥,經宿始蘇。

太后親臨視之,嘆曰:“吾有子不能自明,使汝至此。

”既命俊臣停推。

睿宗由是得免。

56.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五·唐紀二十一》:長壽二年……臘月,丁卯,降皇孫成器為壽春王,恆王成義為衡陽王,楚王隆基為臨淄王,衞王隆範為巴陵王,趙王隆業為彭城王,皆睿宗之子也。

57.    《舊唐書》:二年春一月,親享明堂。

癸亥,殺皇嗣妃劉氏、竇氏。

臘月,改封皇孫成器為壽春郡王,恆王成義為衡陽郡王,隆基為臨淄郡王,衞王隆範為巴陵郡王,隆業為彭城郡王。

春二月,尚方監裴匪躬坐潛謁皇嗣,腰斬于都市。

秋九月,上加金輪聖神皇帝號,大赦天下,大酺七日。

58.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五·唐紀二十一》:長壽二年……秋,九月,丁亥朔,日有食之。

魏王承嗣等五千人表請加尊號曰金輪聖神皇帝。

乙未,太后御衞象神宮,受尊號,赦天下。

作金輪等七寶,每朝會,陳之殿庭。

庚子,追尊昭安皇帝曰渾元昭安皇帝,文穆皇帝曰立極文穆皇帝,孝明高皇帝曰無上孝明高皇帝,皇后從帝號。

59.    《新唐書·列傳·卷一百四十·突厥》:“西突厥部立阿史那俀子為可汗,與吐蕃寇,武威道大總管王孝傑與戰冷泉、大領谷,破之;碎葉鎮守使韓思忠又破泥熟俟斤及突厥施質汗、胡祿等,因拔吐蕃泥熟沒斯城。

” 60.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一》:正月,室韋反,遣右鷹揚衞大將軍李多祚擊破之。

二月,武威道總管王孝傑破吐蕃孛攵論贊刃、突厥可汗俀子等於泠泉及大嶺,各三萬餘人,碎葉鎮守使韓思忠破泥熟俟斤等萬餘人。

61.    天樞最後的秘密——波斯大酋長遷居洛陽記(河洛廣記)  .洛陽網[引用日期2020-07-28] 62.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一》:“載元年甲午,公元六九四年,武三思帥四夷酋長請鑄銅鐵為天樞,立於端門之外,銘紀功德,黜唐頌周;以姚璹為督作使。

諸胡聚錢百萬億,買銅鐵不能足,賦民間農器以足之。

” 63.    《舊唐書·本紀·卷六》:秋八月,梁王武三思勸率諸蕃酋長奏請大征斂東都銅鐵,造天樞於端門之外,立頌以紀上之功業。

64.    《新唐書·后妃傳》:“延載二年,武三思率蕃夷諸酋及耆老請作天樞,紀太后功德,以黜唐興周,制可。

” 65.    《舊唐書·卷六》:證聖元年春一月,上加尊號曰慈氏越古金輪聖神皇帝,大赦天下,改元,大酺七日。

66.    《舊唐書·禮儀志》:時則天又於明堂後造天堂,以安佛像,高百餘尺。

始起建構,為大風振倒。

俄又重營,其功未畢。

證聖元年正月丙申夜,佛堂災,延燒明堂,至曙,二堂並盡。

尋時又無雲而雷,起自西北。

67.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一》:春,二月,己酉朔,日有食之。

僧懷義益驕恣,太后惡之。

既焚明堂,心不自安,言多不順;太后密選宮人有力者百餘人以防之。

壬子,執之於瑤光殿前樹下,使建昌王武攸寧師壯士毆殺之,送屍白馬寺,焚之以造塔。

甲子,太后去“慈氏越古”之號。

68.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一》:夏,四月,天樞成,天樞成,高一百五尺,徑十二尺,八面,各徑五尺。

下為鐵山,周百七十尺,以銅為蟠龍麒麟縈繞之;上為騰雲承露盤,徑三丈,四龍人立捧火珠,高一丈。

工人毛婆羅造模,武三思為文,刻百官及四夷酋長名,太后自書其榜曰“大周萬國頌德天樞”。

69.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一》:“(天冊萬歲元年)丙午,以王孝傑為朔方道行軍總管,擊突厥。

” 70.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一》:冬,十月,突厥默啜遣使請降,太后喜,冊授左衞大將軍、歸國公。

71.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一》:臘月,甲戌,太后發神都;甲申,封神嶽;赦天下,改元萬歲登封,天下百姓無出今年租税;大酺九日。

丁亥,禪於少室;己丑,御朝覲壇受賀;癸巳,還宮。

72.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一》:丁巳,新明堂成,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規模率小於舊。

上施金塗鐵鳳,高二丈,後為大風所損;更為銅火珠,羣龍捧之,號曰通天宮。

赦天下,改元萬歲通天。

73.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一》:萬歲通天元年丙申,公元六九六年,夏,五月,壬子,營州契丹松漠都督李盡忠、歸誠州刺史孫萬榮舉兵反,攻陷營州,殺都督趙文翽。

74.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一》:盡忠錄自稱無上可汗,據營州,以萬榮為前鋒,略地,所向皆下,旬日,兵至數萬,進圍檀州,清邊前軍副總管張九節擊卻之。

75.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一》:“八月,丁酉,曹仁師、張玄遇、麻仁節與契丹戰於硤石谷,唐兵大敗。

” 76.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五·唐紀二十一》萬歲通天元年:夏,五月,壬子,營州契丹松漠都督李盡忠、歸誠州刺吏孫萬榮舉兵反,攻陷營州,殺都督趙文。

盡忠,萬榮之妹夫也,皆居於營州城側。

文剛愎,契丹飢不加賑給,視酉長如奴僕,故二人怨而反。

乙丑,遣左鷹揚衞將軍曹仁師、右金吾衞大將軍張玄遇、左威衞大將軍李多祚、司農少卿麻仁節等二十八將討之。

秋,七月,辛亥,以春官尚書梁王武三思為榆關道安撫大使,姚副之,以備契丹。

改李盡忠為李盡滅,孫萬榮為孫萬斬。

77.    《舊唐書·禮儀志》:其年,鑄銅為九州鼎,既成,置於明堂之庭,各依方位列焉。

神都鼎高一丈八尺,受一千八百石。

冀州鼎名武興,雍州鼎名長安,兗州名日觀,青州名少陽,徐州名東原,揚州名江都,荊州名江陵,梁州名成都。

其八州鼎高一丈四尺,各受一千二百石。

司農卿宗晉卿為九鼎使,都用銅五十六萬七百一十二斤。

鼎上圖寫本州山川物產之像,仍令工書人著作郎賈膺福、殿中丞薛昌容、鳳閣主事李元振、司農錄事鍾紹京等分題之,左尚方署令曹元廓圖畫之。

鼎成,自玄武門外曳入,令宰相、諸王率南北衙宿衞兵十餘萬人,並仗內大牛、白象共曳之。

則天自為《曳鼎歌》,令相唱和。

其時又造大儀鍾,斂天下三品金,竟不成。

九鼎初成,欲以黃金千兩塗之。

納言姚璹曰:“鼎者神器,貴於質樸,無假別為浮飾。

臣觀其狀,光有五彩輝煥錯雜其間,豈待金色為之炫耀?”乃止。

其年九月,又大享於通天宮。

以契丹破滅,九鼎初成,大赦。

改元為神功。

” 78.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六·唐紀二十二》:(神功元年)時萬榮方與唐兵相持,軍中聞之,洶懼。

奚人叛萬榮,神兵道總管楊玄基擊其前,奚兵擊其後,獲其將何阿小。

萬榮軍大潰,帥輕騎數千東走。

前軍總管張九節遣兵邀之於道,萬榮窮蹙,與其奴逃至潞水東,息於林下,嘆曰:“今欲歸唐,罪已大。

歸突厥亦死,歸新羅亦死。

將安之乎!”奴斬其首以降,梟之四方館門。

其餘眾及奚、霄皆降於突厥。

79.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六·唐紀二十二》聖曆元年:武承嗣、三思營求為太子,數使人説太后曰:“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者。

”太后意未決。

狄仁傑每從容言於太后曰:“文皇帝櫛風沐雨,親冒鋒鏑,以定天下,傳之子孫。

太帝以二子託陛下。

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無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祔姑於廟者也。

”太后曰:“此朕家事,卿勿預知。

”仁杰曰:“王者為四海為家,四海之內,孰非臣妾,何者不為陛下家事!君為元首,臣為股肱,義同一體,況臣備位宰相,豈得不預知乎!”又勸太后召還廬陵王。

王方慶、王及善亦勸之。

太后意稍寤。

他日,又謂仁杰曰:“朕夢大鸚鵡兩翅皆折,何也?”對曰:“武者,陛下之姓,兩翼,二子也。

陛下起二子,則兩翼振矣。

”太后由是無立承嗣、三思之意。

80.    《新唐書·卷一百一十五·列傳第四十》:後感悟,即日遣徐彥伯迎廬陵王於房州。

王至,後匿王帳中,召見仁杰語廬陵事。

仁杰敷請切至,涕下不能止。

後乃使王出,曰:“還爾太子!”仁杰降拜頓首,曰:“太子歸,未有知者,人言紛紛,何所信?”後然之。

更令太子舍龍門。

具禮迎還,中外大悦。

81.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六·唐紀二十二》聖曆元年:孫萬榮之圍幽州也,移檄朝廷曰:“何不歸我廬陵王?”吉頊與張易之、昌宗皆為控鶴監供奉,易之兄弟親狎之。

頊從容説二人曰:“公兄弟貴寵如此,非以德業取之也,天下側目切齒多矣。

不有大功於天下,何以自全?竊為公憂之!”二人懼,涕泣問計。

頊曰:“天下士庶未忘唐德,鹹復思廬陵王。

主上春秋高,大業須有所付;武氏諸王非所屬意。

公何不從容勸主上立廬陵王以系蒼生之望!如此,豈徒免禍,亦可以長保富貴矣。

”二人以為然,承間屢為太后言之。

太后知謀出於頊,乃召問之,頊復為太后具陳利害,太后意乃定。

82.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六·唐紀二十二》聖曆元年:皇嗣固請遜位於廬陵王,太后許之。

壬申,立廬陵王哲為皇太子,複名顯。

赦天下。

83.    張鷲.《朝野僉栽》:中華書局,1919年:60 84.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六·唐紀二十二》聖曆元年:甲戌,命太子為河北道元帥以討突厥。

先是,募人月餘不滿千人,及聞太子為帥,應募者雲集,未幾,數盈五萬。

……戊寅,以狄仁傑為河北道行軍副元帥,右丞宋玄爽為長史,右台中丞崔獻為司馬,左台中丞吉頊為監軍使。

時太子不行,命仁杰知元帥事,太后親送之。

85.    《略論契丹“營州之亂”對武周立嗣的影響》:肖愛民孟慶鑫,《赤峯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 86.    白壽彝.《中國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4月第1次 87.    武則天處死了親孫女永泰公主?  .網易[引用日期2012-09-13] 88.    《舊唐書·列傳·卷四十一》:兵至玄武門,彥範等奉太子斬關而入,兵士大噪。

時則天在迎仙宮之集仙殿。

斬易之、昌宗於廓下。

89.    《新唐書·卷四·本紀第四》:五年正月壬午,大赦。

庚寅,禁屠。

癸卯,張柬之、崔玄暐及左羽林衞將軍敬暉、檢校左羽林衞將軍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左羽林衞將軍李湛薛思行趙承恩、右羽林衞將軍楊元琰、左羽林衞大將軍李多祚、職方郎中崔泰之、廟部員外郎朱敬則、司刑評事冀仲甫、檢校司農少卿兼知總監翟世言、內直郎王同皎率左右羽林兵以討亂;麟台監張易之、春官侍郎張昌宗、汴州刺史張昌期、司禮少卿張同休、通事舍人張景雄伏誅。

丙午,皇帝復於位。

丁未,徙後於上陽宮。

戊申,上後號曰則天大聖皇帝。

90.    《新唐書·卷一》:太后聞變而起,桓彥范進請傳位,太后返卧,不復語。

中宗於是復即位。

徙太后上陽宮,帝率百官詣觀風殿問起居,後率十日一詣宮,俄朝朔、望。

91.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四》:神龍元年乙巳,公元七零五年二月,辛亥,帝帥百官詣上陽宮問太后起居;自是每十日一往。

92.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唐紀二十四》:神龍元年……二月,辛亥,帝帥百官詣上陽宮問太后起居;自是每十日一往。

甲寅,復國號曰唐。

郊廟、社稷、陵寢、百官、旗幟、服色、文字皆如永淳以前故事。

復以神都為東都,北都為幷州,老君為玄元皇帝。

93.    《資治通鑑·卷二百八·唐紀二十四》:壬寅,則天崩於上陽宮,年八十二。

遺制:“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

王、蕭二族及褚遂良、韓瑗、柳奭親屬皆赦之。

” 94.    《舊唐書·本紀第六·則天皇后》:冬十一月壬寅,則天將大漸,遺制祔廟、歸陵,令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其王、蕭二家及褚遂良、韓瑗等子孫親屬當時緣累者,鹹令復業。

是日,崩於上陽宮之仙居殿,年八十三,諡曰則天大聖皇后。

95.    《舊唐書·本紀第六·則天皇后》:二年五月庚申,祔葬於乾陵。

96.    《新唐書·卷四·本紀第四》:唐隆元年,改為天后;景雲元年,改為大聖天后;延和元年,改為天后聖帝,未幾,改為聖後;開元四年,改為則天皇后;天寶八載,加諡則天順聖皇后。

97.    剪伯贊在《中國通史綱要》中指出:“武則天的打擊門閥貴族和提拔普通地主做官的政策,是符合當時社會發展趨勢的,因此她的作用是積極的……武則天在鞏固封建國家的邊疆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

” 98.    《大唐新語·卷八》:“則天初革命,大搜遺逸,四方之士應制者向萬人。

則天御洛城南門,親自臨試,張説對策為天下第一。

” 99.    《舊唐書·卷六·本紀第六》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1-09-30] 100.    周勳初.《唐詩大辭典(修訂本)》:鳳凰出版社,2003-09-01 101.    陳伯海.《唐詩匯評(增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11 102.    這些“則天新字”你認識嗎  .新浪[引用日期2017-08-02] 103.    趙玉卿.《樂書要錄》研究: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7-1 104.    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關係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68-115 105.    《新唐書·本紀·卷四》:“三月壬寅,王孝傑、婁師德及吐蕃戰於素羅汗山,敗績。

” 106.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一》:“三月,壬寅,王孝傑、婁師德與吐蕃將論欽陵贊婆戰於素羅汗山,唐兵大敗……吐蕃將論欽陵請罷安西四鎮戍兵,並求分十姓突厥之地。

” 107.    《新唐書·列傳·卷一百四十一》:“欽陵、贊婆攻濫洮,孝傑以肅邊道大總管戰素羅汗山,虜敗還。

又攻涼州,殺都督。

遣使者請和,約罷四鎮兵,求分十姓地。

……元振固言不可許,後從之。

” 108.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一》:元振又上言:“吐蕃百姓疲於徭戍,早願和親;欽陵利於統兵專制,獨不欲歸款。

若國家歲發和親使,而欽陵常不從命,則彼國之人怨欽陵日深。

望國恩日甚,設欲大舉其徒,固亦難矣。

斯亦離間之漸,可使其上下猜阻,禍亂內興矣。

”太后深然之。

109.    《新唐書·本紀·卷四》:丁酉,吐蕃寇涼州,隴右諸軍州大使唐休璟敗之於洪源谷。

110.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三》:乃被甲先陷陳,六戰皆捷,吐蕃大奔,斬首二千五百級,獲二裨將而還。

111.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三》:戊申,吐蕃贊普將萬餘人寇茂州,都督陳大慈與之四戰,皆破之,斬首千餘級。

112.    《資治通鑑·唐紀十九》:“(永淳元年壬午,公元六八二年)是歲,突厥餘黨阿史那骨篤祿、阿史德元珍等招集亡散,據黑沙城反,入寇幷州及單于府之北境,殺嵐州刺史王德茂。

” 113.    《新唐書·本紀·卷四·則天皇后》:“延載元年臘月甲戌,突厥默啜寇靈州。

右鷹揚衞大將軍李多祚敗之。

” 114.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一》:“(萬歲通天元年)突厥默啜請為太后子,併為其女求昏,悉歸河西降户,帥其部眾為國討契丹。

” 115.    《舊唐書·列傳·卷二十七》:“時突厥默啜有女請和親,則天令淮陽王武延秀往納其女,命知微攝春官尚書送赴虜廷。

默啜以延秀非皇室諸王,大怒,遂拘之別所。

” 116.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六·唐紀二十二》聖曆元年:八月,戊子,武延秀至黑沙南庭。

突厥默啜謂閻知微等曰:“我欲以女嫁李氏,安用武氏兒邪!此豈天子之子乎!我突厥世受李氏恩,聞李氏盡滅,唯兩兒在,我今將兵輔立之。

”乃拘延秀於別所,以知微為南面可汗,言欲使之主唐民也。

遂發兵襲靜難、平狄、清夷等軍,靜難軍使慕容玄崱以兵五千降之。

虜勢大振,進寇媯、檀等州。

117.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六·唐紀二十二》聖曆元年:癸未,突厥默啜盡殺所掠趙、定等州男女萬餘人,自五回道去,所過,殺掠不可勝紀。

沙吒忠義等但引兵躡之,不敢逼。

狄仁傑將兵十萬追之,無所及。

默啜還漠北。

118.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六·唐紀二十二》聖曆元年:癸卯,以狄仁傑為河北道安撫大使。

時河北人為突厥所驅逼者,虜退,懼誅,往往亡匿。

仁杰上疏,以為:“朝廷議者皆罪契丹、突厥所脅從之人,言其跡雖不同,心則無別。

誠以山東近緣軍機調發傷重,家道悉破,或至逃亡。

重以官典侵漁,因事而起,枷杖之下,痛切肌膚,事迫情危,不循禮義。

愁苦之地,不樂其生,有利則歸,且圖賒死,此乃君子之愧辱,小人之常行也。

又,諸城入偽,或待天兵,將士求功,皆雲攻得,臣憂濫賞,亦恐非辜。

以經與賊同,是為惡地,至有污辱妻子,劫掠貨財,兵士信知不仁,簪笏未能以免,乃是賊平之後,為惡更深。

且賊務招攜,秋毫不犯,今之歸正,即是平人,翻被破傷,豈不悲痛!夫人猶水也,壅之則為泉,疏之則為川,通塞隨流,豈有常性!今負罪之伍,必不在家,露宿草行,潛竄山澤,赦之則出,不赦則狂,山東羣盜,緣茲聚結。

臣以邊塵暫起,不足為憂,中土不安,此為大事。

罪之則眾情恐懼,恕之則反側自安。

伏願曲赦河北諸州,一無所問。

”制從之。

仁杰於是撫慰百姓,得突厥所驅掠者,悉遞還本貫。

散糧運以賑貧乏,修郵驛以濟旋師。

恐諸將及使者妄求供頓,乃自食蔬糲,禁其下無得侵擾百姓,犯者必斬。

河北遂安。

119.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三》:突厥默啜寇邊,命安北大都護相王為天兵道元帥,統諸軍擊之,未行而虜退。

120.    《舊唐書·列傳·卷一百四十四》:“長安三年,默啜遣使莫賀達幹,請以女妻皇太子之子。

則天令太子男平恩王重俊、義興王重明廷立見之。

默啜遣大酋移力貪汗入朝,獻馬千匹,及方物以謝許親之意。

則天宴之於宿羽亭,太子、相王及朝集使三品以上並預會,重賜以遣之。

” 121.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三》冬,十月,丙寅,車駕發西京;乙酉,至神都。

十一月,己丑,突厥遣使謝許昏。

丙申,宴於宿羽台,太子預焉。

122.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六·唐紀二十二》神功元年:春,三月,戊申,清邊道總管王孝傑、蘇宏暉等將兵十七萬與孫萬榮戰於東硤石谷,唐兵大敗,孝傑死之。

123.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六·唐紀二十二》神功元年:萬榮之破王孝傑也,於柳城西北四百里依險築城,留其老弱婦女、所獲器仗資財,使妹夫乙冤羽守之,引精兵寇幽州。

恐突厥默啜襲其後,遣五人至黑沙,語默啜曰:“我已破王孝傑百萬之人,唐人破膽,請與可汗乘勝共取幽州。

”三人先至,默啜喜,賜以緋袍。

二人後至,默啜怒其稽緩,將殺之,二人曰:“請一言而死。

”默啜問其故,二人以契丹之情告。

默啜乃殺前三人而賜二人緋,使為鄉導,發兵取契丹新城,殺所獲涼州都督許欽明以祭天;圍新城三日,克之,盡俘以歸。

使乙冤羽馳報萬榮。

124.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二》:太后以楷固為左玉鈐衞將軍,務整為右武威衞將軍,使將兵擊契丹餘黨,悉平之。

125.    大熊貓當"使者"淵源久遠1500年前武則天開先河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20-09-25] 126.    武則天曾送日本2只大熊貓,揭中國外交佚事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0-09-25] 127.    韓媒探究中國“熊貓外交”起源稱始於武則天  .環球網[引用日期2020-09-25] 128.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一》:(萬歲通天元年丙申,公元六九六年)大食請獻師子。

姚璹上疏,以為:“師子專食肉,遠道傳致,肉既難得,極為勞費。

陛下鷹犬不蓄,漁獵悉停,豈容菲薄於身而厚給於獸!”乃卻之。

129.    《全唐詩補編》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9-27] 130.    《全唐文·卷二百四十一》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20-08-23] 131.    《全唐文·卷二百二十》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7-07-21] 132.    《通典·卷第十五·選舉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7-14] 133.    《廿二史札記·卷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7-14] 134.    《宋史·卷二百八十六·列傳第四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7-14] 135.    《新唐書·卷四·本紀第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2-03] 136.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唐紀二十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2-03] 137.    《容齋續筆·卷第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7-21] 138.    《文簡集·卷三十八》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6-12-13] 139.    李贄《藏書》:“試觀近古之王,有知人如武后者乎?亦有專以愛養人才為心,愛民為念如武氏者乎?” 140.    九畹史論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4-05-30] 141.    唐朝官僚機構的膨脹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7-07-14] 142.    廣元皇澤寺導遊詞  .中國旅遊新聞網[引用日期2017-07-14] 143.    武則天為什麼這麼忙  .網易[引用日期2017-07-14] 144.    【禁區年譜】被侮辱與被損害的武則天  .騰訊網[引用日期2017-07-14] 145.    劍橋中國隋唐史:武后的興起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8-08] 146.    《全唐詩·卷五》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7-07-13] 147.    《全唐文·卷九十八》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7-07-13] 148.    武則天與書法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14-02-03] 149.    《舊唐書·方伎列傳》:“必若是女,實不可窺測,後當為天下之主矣!” 150.    《續世説·卷六》:袁天綱善相,則天初在襁褓,天綱來至第中,謂其母曰:“夫人骨法,必生貴子。

” 151.    《資治通鑑·唐紀十五》:初,左武衞將軍武連縣公武安李君羨直玄武門,時太白屢晝見,太史佔雲:“女主昌。

”民間又傳《秘記》雲:“唐三世之後,女主武王代有天下。

”上惡之。

會與諸武臣宴宮中,行酒令,使各言小名。

君羨自言名五娘,上愕然,因笑曰:“何物女子,乃爾勇健!”又以君羨官稱封邑皆有“武”字,深惡之,後出為華州刺史。

有布衣員道信,自言能絕粒,曉佛法,君羨深敬信之,數相從,屏人語。

御史奏君羨與妖人交通,謀不軌。

壬辰,君羨坐誅,籍沒其家。

152.    《資治通鑑·唐紀十五》:上密問太史令李淳風:“《秘記》所云,信有之乎?”對曰:“臣仰稽天象,俯察歷數,其人已在陛下宮中,為親屬,自今不過三十年,當王天下,殺唐子孫殆盡,其兆既成矣。

”上曰:“疑似者盡殺之,何如?”對曰:“天之所命,人不能違也。

王者不死,徒多殺無辜。

且自今以往三十年,其人已老,庶幾頗有慈心,為禍或淺。

今借使得而殺之,天或生壯者肆其怨毒,恐陛下子孫,無遺類矣。

”上乃止。

153.    《新唐書·列傳卷十九》:先是,貞觀初,太白數晝見,太史佔曰:“女主昌。

”又謠言“當有女武王者”。

會內宴,為酒令,各言小字,君羨自陳曰“五娘子”。

帝愕然,因笑曰:“何物女子,乃此健邪!”又君羨官邑屬縣皆“武”也,忌之。

未幾,出為華州刺史。

會御史劾奏君羨與狂人為妖言,謀不軌,下詔誅之。

天授中,家屬詣闕訴冤,武后亦欲自詫,詔復其官爵,以禮改葬。

154.    武則天曾寫情詩表達對唐高宗的情思  .騰訊網[引用日期2013-11-14] 155.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三·外戚》:太平公主者,高宗少女也。

以則天所生,特承恩寵。

初,永隆年降駙馬薛紹。

紹,垂拱中被誣告與諸王連謀伏誅,則天私殺攸暨之妻以配主焉。

公主豐碩,方額廣頤,多權略,則天以為類己,每預謀議,宮禁嚴峻,事不令泄。

公主亦畏懼自檢,但崇飾邸第。

156.    於賡哲:武則天到底有多美  .澎湃新聞.2015-03-09[引用日期2020-07-15] 157.    奉先寺大唐氣派盧舍那武皇容儀(佛在洛陽)  .洛陽網[引用日期2020-07-12] 158.    龍門石窟夜景佛“光”普照  .中國新聞網.2012-04-20[引用日期2020-07-15] 159.    按,《河洛上都龍門之陽大盧舍那像龕記》載:“實賴我皇,圖茲麗質。

”一説這是對武則天以自己形象修造大佛的文獻佐證。

然而,大佛修造時,李治尚在君位;至於龕記寫作時,則武則天早已去帝位。

從這兩方面看,都沒有理由稱武則天為“我皇”。

且龕記前文中,明確出現“大唐高宗天皇大帝”的表述,顯然指唐高宗李治;至於武則天,則被稱為“皇后武氏”。

這樣看,此處的“我皇”不應當指武則天。

至於“圖茲”究竟是按照何人的形象進行的,更存爭議。

又,武則天對盧舍那大佛及大奉先寺的修造,態度複雜,參考:曾謙.武則天早期的宗教傾向與盧舍那大佛的修築[J].前沿,2009(008):180-183. 160.    柳富鉉(韓).《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現存本原文演變考:中國佛學院學報,2001年總第19期:47-62 161.    《唐詩紀事》:天授二年臘,卿相欲詐稱花發,請幸上苑,有所謀也。

許之。

尋疑有異圖,乃遣使宣詔曰:“明朝游上苑,火急報春知。

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

”於是凌晨名花布苑,羣臣鹹服其異。

後託術以移唐祚,此皆妖妄,不足信也。

大凡後之詩文,皆元萬頃、崔融輩為之。

162.    《控鶴監秘記》:武后怒曰:“朕曲予寬容,猶不一律遵旨着花,殊堪痛恨,上苑中豈容栽此玩旨花卉,豈能更容此花,將牡丹掘起,解赴洛陽,着節度使每歲採貢丹皮若干,以供藥料,亦使牡丹永受剝皮之創。

”而由是洛陽牡丹日漸滋生,以志盛。

163.    揭秘武則天的男寵:女兒試驗後引薦成為主要來源  .搜狐網.2011-02-10[引用日期2020-07-15] 164.    《通典·卷二十五·職官七》:武太后聖歷二年正月,置控鶴府,監一員,從三品;丞一員,從六品;主簿一員,從七品;控鶴左右各二十員,從五品下。

以張易之為控鶴監,統左控鶴,出入供奉。

以麟台監張昌宗統右控鶴,內供奉。

久視元年六月,改控鶴監為天驥府,其月二十五日,又改為奉宸大夫,前改為天驥者,宜內供奉。

員半千以奉宸之職,古無其事,又授斯任者,率多輕薄,非朝廷進德之選,上疏請罷之,由是忤旨。

其年四月敕,奉宸令一員,從三品;奉宸侍郎一員,從四品上;奉宸大夫十員,左右各五品上;奉宸驂乘十員,左右各五品、從六品上;奉宸主簿一員,從七品上。

凡二十四員,以應二十四氣。

控鶴、奉宸之名,歷代不設,既以車馬名職,遂附此篇。

165.    《舊唐書·列傳·卷二十八》:聖歷二年,置控鶴府官員,以易之為控鶴監、內供奉,餘官如故。

久視元年,改控鶴府為奉宸府,又以易之為奉宸令,引辭人閻朝隱、薛稷、員半千併為奉宸供奉。

166.    《舊唐書·列傳·卷二十八》:天后令選美少年為左右奉宸供奉,天后令選美少年為左右奉宸供奉,右補闕硃敬則諫曰:“臣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嗜慾之情,愚智皆同,賢者能節之不使過度,則前聖格言也。

陛下內寵,已有薛懷義、張易之、昌宗,固應足矣。

近聞上舍奉御柳模自言子良賓潔白美鬚眉,左監門衞長史侯祥雲陽道壯偉,過於薛懷義,專欲自進堪奉宸內供奉。

無禮無儀,溢於朝聽。

臣愚職在諫諍,不敢不奏。

”則天勞之曰:“非卿直言,朕不知此。

”賜彩百段。

167.    《資治通鑑·唐紀十九》:“敬業自稱匡復府上將,領揚州大都督。

以之奇、求仁為左、右長史,宗臣、仲璋為左、右司馬,思温為軍師,賓王為記室,旬日間得勝兵十餘萬。

移檄州縣,略曰:“偽臨朝武氏者,人非温順,地實寒微。

昔充太宗下陳,嘗以更衣入侍,洎乎晚節,穢亂春宮。

密隱先帝之私,陰圖後庭之嬖,踐元后於翬翟,陷吾君於聚麀。

”又曰:“殺姊屠兄,弒君鴆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

”又曰:“包藏禍心,竊窺神器。

君之愛子,幽之於別宮;賊之宗盟,委之以重任。

”又曰:“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又曰:“試觀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太后見檄,問曰:“誰所為?”或對曰:“駱賓王。

”太后曰:“宰相之過也。

人有如此才,而使之流落不偶乎!” 168.    千古功過任人評——武則天無字碑之謎  .華夏經緯網.2007-02-06[引用日期2020-07-15] 169.    無字碑和乾陵未解之謎  .鳳凰網.2007-09-26[引用日期2020-07-15] 170.    乾陵地宮探秘無字碑揭開女皇武則天傳奇一生  .中國網.2008-03-05[引用日期2020-07-15] 171.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三·列傳第一百三十三》:則天將革命,誅殺宗屬諸王,唯千金公主以巧媚善進奉獨存;抗疏請以則天為母,因得曲加恩寵,改邑號為延安大長公主,加實封,賜姓武氏。

172.    胡戟.武則天本傳: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06:2 173.    乾陵:從六十一番臣石像看“一帶一路”戰略  .網易[引用日期2017-08-02] 174.    武則天“明堂”重現洛陽城  .中國新聞網.2012-04-10[引用日期2020-07-15] 175.    洛陽新明堂開門迎客遊客可體驗夢迴大唐  .新浪網.2012-04-10[引用日期2020-07-15] 176.    國務院關於公佈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  .中國政府網.2014-07-21[引用日期2020-07-15] 177.    武則天紀念館  .文水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6-27] 178.    CCTV-8熱播中王思懿圓夢《大唐御史謝瑤環》  .新華網(來源:城市快報).2005-03-15[引用日期2013-06-04] 179.    范冰冰宣佈《武則天》開機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4-02-03] 180.    鄧萃雯《美人制造》武則天造型曝光  .中國青年網[引用日期2014-09-08] 181.    電影《千古一後:武則天》趙姝婷李哲曉領銜演繹  .網易娛樂[引用日期2019-06-19] 182.    《大清世祖章皇帝實錄》卷71,順治十年正月二十九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1-06-09] 183.    劉紹丹.皇權共天下: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8.10:105 184.    《新唐書》卷122《郭元振傳》:後數年,吐蕃君臣相猜攜,卒誅欽陵,而其弟贊婆等來降……。

展開全部 收起 圖集 武則天的概述圖(1張) 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次 編輯次數:1271次歷史版本 最近更新: 化龙十四 (2022-03-02) 1 人物生平 1.1 家世出身 1.2 初入宮廷 1.3 再次入宮 1.4 廢王立武 1.5 二聖臨朝 1.6 太后稱制 1.7 女皇歲月 1.8 退位去世 2 為政舉措 2.1 政治 2.2 經濟 2.3 文化 2.4 軍事 2.5 外交 3 歷史評價 4 主要作品 4.1 文學 4.2 書法 4.3 樂舞 5 軼事典故 5.1 女主武王 5.2 情詩訴衷情 5.3 骨醉王蕭 5.4 則天真容 5.5 創字改名 5.6 上苑催花 5.7 寵幸面首 5.8 賞識駱賓王 5.9 無字碑 6 人際關係 6.1 家世 6.2 兄弟姐妹 6.3 丈夫 6.4 子女 7 人物爭議 8 後世紀念 8.1 乾陵 8.2 明堂 8.3 皇澤寺 8.4 紀念館 9 藝術形象 9.1 文學形象 9.2 影視形象 10 史料索引 百科協議    隱私協議    意見反饋 Beta 進入詞條 清除歷史記錄關閉 編輯 反饋 登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