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現況(國情簡介-學校教育) - 行政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升學管道的日益暢通,也提高學生的升學率,109學年度國中畢業生人數計19萬7,412人,繼續升學者計19萬7,031人,升學率為99.8%;高級中等學校普通科及綜合高中畢業生計9 ...
:::
文教與休閒
學校教育
社會教育
運動
文化
觀光
:::
首頁
文教與休閒學校教育
教育現況
Facebook分享line分享twitter分享plurk分享列印本頁
日期:111/03/18資料來源:教育部
教育是國家百年大計。
110學年度臺閩地區在學人口約417萬人,各級學校總數計1萬964所,與101學年度比較,9學年間學校數減少532所,減幅為4.6%;教師數減少0.4%、學生數減少16.7%,每位教師教導學生數呈逐年下降趨勢,目前為13.9人,9學年間減少2.7人,顯示學生享有更佳的教學品質。
其次,就學校密度而言,平均每千方公里校數達303所,9學年間減少14.7所。
110學年度各級學校校數及學生數如附表24,我國教育發展概況如附表25。
升學管道的日益暢通,也提高學生的升學率,109學年度國中畢業生人數計19萬7,412人,繼續升學者計19萬7,031人,升學率為99.8%;高級中等學校普通科及綜合高中畢業生計9萬9,660人,繼續升學者計9萬5,542人,升學率為95.9%;專業群科畢業生計7萬5,586人,繼續升學者計6萬1,844人,升學率為81.8%。
學前教育
為改善少子女化問題,減輕家長育兒負擔,行政院於107年7月核定「我國少子女化對策計畫」,並持續滾動檢討修正;110年1月修正納入「0-6歲國家一起養」政策,以「平價教保續擴大」、「就學費用再降低」、「育兒津貼達加倍」3大主軸,持續提升平價教保供給量、加碼幼托補助及育兒津貼,達到「增名額」、「減負擔」及「加津貼」之政策目標。
相關成果說明如下:
一、平價教保續擴大
擴大公共化幼兒園:持續協助各地方政府增設公立及非營利公共化幼兒園,106至110年公共化幼兒園累計增加2,155班,110學年度整體公共化幼兒園供應量可提供超過23萬個就學名額。
建置準公共機制:符合「收費數額」等6項要件之私立幼兒園,與政府簽訂契約成為「準公共幼兒園」,家長每月定額繳費,與幼兒園收費間之差額,由政府直接支付給園方。
110學年度準公共幼兒園計1,769園,增加逾20萬個平價教保就學機會。
平價幼兒園合計約4,570園(約占66.5%、較105年成長約29%),提供超過43萬個平價就學名額(增加約24萬個名額)。
二、就學費用再降低
自110年8月起,子女就讀公共化及準公共幼兒園之家長,每月繳費減1,000元,第2胎、第3胎以上再優惠,低收及中低收入戶子女就學「免費」。
至111年8月起,家長每月繳費再減500元,公立每月降到1,000元、非營利2,000元、準公共3,000元,最多只要繳3,000元。
三、育兒津貼達加倍
對於未能接受公共化及準公共教保服務之幼兒,且家庭綜合所得稅稅率未達20%者,自110年8月起育兒津貼額度,由每月2,500元提高至3,500元,第2胎以上再加發,已領取育嬰留職停薪津貼者也可以領;110年度約有57.1萬名幼兒受益。
國民教育
國民義務教育是一國人民所必須接受的基本教育,我國自57年實施以來,國民義務教育即屬強迫的、免費的、義務的教育。
國民義務教育分為兩階段,前6年為國小教育,後3年為國中教育;其教育以養成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之健全國民為宗旨。
為確保國民義務教育之品質,積極推動下列重要工作:
一、改善學校電力系統並為教學空間裝設冷氣
兼顧校園用電安全及提供學生適溫的學習環境,目前已完成3,155校之新設電力工程,並完成18萬1,953臺之冷氣裝設。
另為落實節能教育,研訂《公立國民中小學班級冷氣使用及管理注意事項》,以達智慧節能目標。
二、改善國小及幼兒園遊戲場,營造優質與安全遊戲環境
截至110年底,計核定1,814校補助經費,預計於111年8月底前全面完成改善,以維護學童遊戲權益,達學童身心健康發展之目標。
三、推動「公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校舍耐震能力改善計畫(109-111年度)》
積極協助地方政府完成耐震能力改善事項,預計完成1,104棟校舍補強工程、15棟拆除重建延續性工程及380棟急迫性設施設備改善工程,至111年底,全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介於Is值80至100間之校舍耐震能力可達內政部規範之耐震標準(CDR大於1)。
四、整修學校老舊廁所
針對廁所設備老舊損壞、管線阻塞、通風採光不良等情形嚴重者進行改善,109年補助規劃設計監造經費共計553校次、2,984間廁所進行規劃改善,並已先行核定23校工程款經費;110年度核定後續補助工程款,計214校次、944間廁所,以打造乾淨舒適的環境。
五、強化教師專業知能
為持續穩健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鼓勵教師專業成長,110學年度計補助121所國中小、97個教師社群辦理學校教師實踐自主活化教學;另為支持學校發展彈性學習課程,補助186所國中小辦理相關活動,同時辦理教師自主專業成長研習,如「夢的N次方」,110年計辦理8場次,5,706位教師參加。
六、強化學生安心就學體系
整合跨部會及中央、地方之協調聯繫機制,落實保護兒少工作。
七、辦理學生經濟、就學相關扶助措施
如補助弱勢學生代收代辦費,109學年度受益學生計26萬9,123人次、推動國民小學辦理兒童課後照顧服務班,國民小學低收入戶、身心障礙及原住民等在學學生得免費參加,109學年度計補助7萬7,219人次、推動夜光天使點燈計畫及保障學生基本學力相關方案。
八、落實《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
補助學校設施設備、學生多元試探活動及教師專業發展,110年補助509校有關學校設施、設備或教學設備所需費用;另補助1,129校辦理學生多元試探活動及教師專業發展,以及補助19個地方政府辦理偏遠地區學校及非山非市學校整體發展計畫,以提升偏遠地區學校教育品質,保障偏遠地區學生學習權益,保障偏遠地區學生學習權益。
九、鼓勵教育創新與實驗
持續落實實驗教育三法,保障學生學習權及家長教育選擇權。
110學年度參與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學生9,680人;辦理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之學校,共99校、學生9,418人;委託私人辦理之公立高級中等以下實驗教育學校,共15校、學生2,492人。
十、實施多元戶外教育
並推廣山野教育、海洋教育,讓學生的學習從課室走進真實世界,協助學生開啟學習視野。
110學年度補助各地方政府設置「戶外教育及海洋教育中心」,並補助國中小444校辦理「學校實施戶外教育課程」、74校發展「戶外教育優質路線」、217校辦理「戶外教育自主學習課程」。
另落實「向海致敬」政策,結合戶外教育之海洋體驗及交流活動,110年辦理國中小海洋教育體驗課程及交流活動,計2,934班次,並設置25個「海洋教育創新課程與教學研發基地」,共研發39件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海洋教育多元主題課程模組。
高級中等教育
高級中等教育係為接續國民義務教育,以發展學生潛能,奠定學術研究或專業技術知能之基礎。
高級中等學校類型分為普通型、技術型、綜合型及單科型高級中等學校,為落實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適性、就近入學精神,學生採免試入學為主,依其性向、興趣及能力自願入學,並依一定條件採免學費方式辦理,當前主要工作如下:
一、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下稱108課綱)
108課綱以「核心素養」為主軸,改變以往偏重「知識」傳遞的規劃,同時重視「能力」與「態度」,期透過探究、實作,落實生活應用及跨領域學習,讓孩子適性發展,並有能力面對未來世界的挑戰。
二、辦理免試入學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入學管道以「免試入學」為主、「特色招生」為輔,110學年度各就學區免試入學總名額達95.05%,提供學生「量足、質優、多元化」的就學機會。
「免試入學」指免入學測驗,不採計國中在校評量成績(健康與體育、藝術、綜合活動3領域除外),讓學生依性向、興趣、志願等選擇適合的學校就讀。
三、推動學校均優質化
「均優質化輔助方案」自96學年度起辦理,協助學校發展多元選修課程與具備校本特色之課程,並持續強化校際橫向合作及與大專校院間的垂直連結達成適性就近入學之目標。
四、實施一定條件免學費
為落實教育機會均等、減輕家庭就學經濟負擔,實施高級中等學校免學費方案,就讀公私立高中者之家庭年所得總額148萬以下者,免納學費;另為振興技職教育,就讀高職者,不分公私立學校全面免納學費。
五、推動高中本土語文教育
為落實國家語言於111學年度列為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部定課程之規定,透過成立高中本土語文教育資源中心、培訓高中本土語文教支人員,並搭配教材研發、開課支持、直播共學等配套措施,協助學校實施。
師資培育
為培育專業優質的教師,從職前、在職階段規劃教師所需支持與協助,並自111年起補助教育實習獎助金,藉以提升師資生教育實習成效。
此外,亦完善相關法令規章及培育機制,提供教師多元自主專業發展環境,相關成果說明如下:
一、完善《師資培育法》內涵
106年6月修正公布《師資培育法》,自107年2月1日起推行先資格考試、後實習,透過考試選擇適量質優之學生落實教學及導師實習,推行以學生學習為中心(Learner-centered)之師資培育制度。
108年12月再次修正《師資培育法》,中央主管機關得視政策需要協調師資培育大學,辦理師資職前教育課程,提供多元師資培育管道。
二、支持教師專業自主發展
108年6月5日修正公布《教師法》,明定各級主管機關應成立教師專業審查會協助處理不適任教師案件,並鼓勵在職教師專業發展;109年6月28日修正發布《教師進修研究等專業發展辦法》,透過教師專業發展制度及激勵教師專業成長之獎勵措施,支持教師專業發展,以精進課室教學與提升學生學習表現。
三、培訓108課綱師資
108年5月修正發布《中華民國教師專業素養指引-師資職前教育階段暨師資職前教育課程基準》,擴增科技領域、本土語文及新住民語文職前師資培育,並對應108課綱素養導向之教學與評量、探究與實作、跨領域教學、「領域」與「群」課程概念,由各師資培育大學自108學年度起實施。
另配合108課綱調整教師證書師資類科名稱,核發新版教師證書。
四、推動「國家語言」與「雙語教學」師資
109學年度起推動職前培育、學士後教育學分班、在職進修第二專長學分班等多元管道培育國家語言師資,成立原住民語、閩南語及客語重點培育大學,以及閩南語、客語教學語言研究發展中心,並發布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閩南語、客語、原住民族語師資培育及聘用辦法。
此外,補助師資培育大學設置雙語教學研究中心,研發雙語教學教材教法及教學資源,並開辦雙語教學次專長課程與在職教師雙語教學增能學分班,提升雙語教學專業量能。
藝術教育
為落實與深化藝術教育,整合各項資源推動美感教育與專業藝術教育相關計畫,提升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品質,工作重點如下:
一、推動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二期5年計畫(108-112年)
支持體系:建置美感教育單一入口網,並發展「中小學學生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學習評估」工具、研發出版「素養導向美感學習活動設計與實施參考指引」套書,以促進美感教育研究與實踐。
人才培育:推動師資生、在職教師暨行政人員美感素養提升計畫,規劃適用之課程模組,並辦理相關美感體驗課程與活動。
課程與活動:透過藝術與美感深耕計畫,補助各地方政府與執行美感計畫的大學合作,定期輔導各教育階段種子學校或教師研發課程。
其中,美感設計與課程創新計畫所推動之「安妮新聞:美感智能閱讀計畫」,獲2021「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
此外,系統性將藝術與美感引進校園,每年超過30萬名師生參與。
學習環境:透過設計與創新的力量推動美感學習環境相關計畫。
其中,「學美.美學」設計校園生活美感實踐計畫,繼榮獲2020年日本國際設計大獎「GoodDesignAward」BEST100及GoodDesign金獎(全球共20名)外,再榮獲2021年德國iF設計獎金獎肯定。
二、推動專業藝術教育
因應新課綱實施,109年6月5日訂定發布《教育部藝術才能專長領域輔導群設置及運作要點》、同年9月29日修正發布《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藝術才能班設立標準》、11月3日發布《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藝術才能班因應少子女化調整班級人數處理原則》。
110年推動「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藝術才能(含資賦優異)專長領域課程創新計畫」,連結中央、地方及學校運作機制,鼓勵學校發展具實驗及創新之藝術才能專長領域課程,計37所學校參與。
技職教育
我國技職教育涵括中等及高等技職教育兩大體系:中等技職教育體系包括國中技藝教育、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附設專業群科或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專門學程);高等技職教育體系包括專科學校、技術學院及科技大學。
因此,形成從國中、高級中等學校、專科學校、技術學院及科技大學到研究所碩博士班的完整體系,學制間注重縱向銜接與橫向的彈性轉軌,且與回流教育管道相互暢通,使在學青年與社會人士,均可找到與自身程度相適應的求學管道。
為讓技職教育能對接產業所需人力,相關重點工作如下:
一、產學合作契合式人才培育
推動學生實作扎根:引導學校結合產業共同規劃問題導向設計之實務課程,提升學生跨域學習及實務專業技術能力,並鼓勵學校開設校外實習課程,增進學生體驗職場與學習實務的機會,以培育具有業界實務經驗之專業人才。
109學年度高級中等學校核定補助85校、3,793人次學生至業界實習課程;109學年度技專校院計81校辦理校外實習課程,約10萬1,900人次修習。
推動產學合作的培育模式:鼓勵技專校院與產業建立人才共育機制,推動「產學攜手合作計畫」、「產業學院計畫」及「就業導向課程專班」,由產業與學校共同量身打造專班學程,為產業儲備人才或提供員工在職進修。
110學年度25所技專校院共核定75件計畫,開設技高端163班,技高端學生4,660名,技專校院學生4,127名參與「產學攜手合作計畫」,以及核定65校、156班「就業導向課程專班」,可培育3,824名學生。
二、辦理「優化技職校院實作環境計畫」
配合政府創新產業發展政策及各項前瞻計畫所需人才,以及因應國內外新產業與新技術之發展,以「技職教育再造計畫」為基礎,自106至110年起推動「優化技職校院實作環境計畫」,投入教學設備與建置實習場域,並與產業共構實務導向課程及資源共享機制,培養具有跨領域、符應國際產業發展脈絡之技職人才。
本計畫核定補助建置跨院系實作場域91案、培育類產業環境人才19案、建立產業菁英訓練基地26案、充實基礎教學實習設備725校、改善實習教學環境與設施599校、完備多元選修、跨領域、同群跨科等務實致用課程所需設備295校、精進群科中心及技術教學中心教學設備37校;另因應行政院振興工具機產業暨人才培育規劃,升級學校現有教學實作場域9案。
三、推動「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方案」
為鼓勵18歲高級中等學校應屆畢業生探索自我,透過職場、學習及國際體驗,累積多元經驗,俾其更清楚自己未來目標,推動「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方案」,分為「青年就業領航計畫」搭配「青年儲蓄帳戶」(職場體驗)及「青年體驗學習計畫」(學習及國際體驗)。
「青年就業領航計畫」由教育部及勞動部每月分別撥入5,000元,至多3年,作為青年未來就業、就學或創業之用;「青年體驗學習計畫」透過國內外志工、壯遊等學習類型,訓練青年企劃能力,探索並確立人生方向。
110年申請職場體驗計6,596人,就業計1,847人;申請學習及國際體驗計137人,執行計畫計22人。
四、推動大專校院轉型及退場
因應國內少子女化趨勢,研訂《私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退場條例》(草案),完善私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之退場機制,維護教職員生權益。
另於106年成立「大專校院轉型及退場基金」,補助學生轉學安置所需費用,確保其受教權益,並提供學校以融資方式支應其轉型及退場所需支出,解決學校無法立即籌措資金之困境,若為學校財團法人經教育部核定解散者,得申請基金墊付執行解散清算所需之必要支出,協助學校平順退場。
依《教育部輔導私立大專校院改善及停辦實施原則》之規定,從財務惡化、欠薪、師資質量、教學品質,以及違法情形篩選專案輔導學校,預先就可能面臨招生危機之學校,進行協助及輔導,並依《專科以上學校維護學生受教權益應行注意事項》,教學品質查核如未通過者,依情節處置,得依《私立學校法》第55條規定,停止私立學校部分或全部之獎勵、補助或班級招生;或依行政考核方式扣減獎勵、補助;或調整招生名額。
高等教育
為落實大學創新及發展特色,積極推動高等教育多元及彈性發展,強化育才留才攬才措施,並透過提升大學品質及高教多元研究能量,強化國際競爭力,以及藉由產學研合作及在地連結,擴散大學研發能量及落實社會責任。
另為銜接108課綱,調整大學多元入學方案,以因應學生之自主與差異化學習。
相關重點工作如下:
一、推動高等教育深耕計畫
引導大學發展特色、提升教學品質,維護學生平等受教權,並追求國際一流地位及發展卓越研究中心,自107年起推動「高等教育深耕計畫」(下稱高教深耕計畫),分為第一部分「全面性提升大學品質及促進高教多元發展」(維護學生平等受教權),以及第二部分「協助大學追求國際一流地位及發展研究中心」(強化國際競爭力)。
110年計補助147校,並補助23校辦理特色領域研究中心計畫。
二、加強育才留才攬才
為延攬國際優秀教研人才,提升我國高等教育之國際影響力,自107學年度起辦理「教育部協助大專校院延攬國際頂尖人才實施計畫」(簡稱玉山學者計畫),提供符合國際競爭之薪資待遇及其他行政措施,以協助各校延攬國際頂尖人才,並與國內教師組成研究團隊,提升國內教研環境。
彈性薪資109學年度共1萬1,934人受益,並補助彈性薪資執行成效較佳之學校,110年計895位教師獲得補助彈性薪資經費。
玉山學者計畫110年計核定通過36案,其中玉山學者13案、玉山青年學者23案。
三、培育高階研發創新人才
為創新大學辦理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制度,培育能帶動產業科技與經營模式創新之高階科學技術人才,並引導企業研發資源結合大學研發能量,以高階科學技術研發帶動產業創新發展,爰訂定《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創新條例》(簡稱創新條例),於110年5月28日公布施行。
教育部依創新條例規定設立審議會,並決議國家重點領域、國立大學申請條件及合作企業條件,並通過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及國立中山大學計5校申請案,以協助學校與產業建立長期合作關係,達到產學共榮、共創新局的效益。
四、推動大專校院社會責任實踐計畫
以「在地連結」與「人才培育」為核心,引導大專校院以人為本,從在地需求出發,並透過人文關懷與協助解決區域問題之概念,強化大專校院與區域城鄉發展(社區、產業、文化、智慧城市)之在地連結合作,鼓勵教師帶領學生以跨系科、跨團隊或跨校串聯之方式,或結合地方政府及產業資源,共同促進在地產業聚落、社區文化創新發展,以符應國際高等教育發展趨勢,110年續予補助計93校204件。
五、精進大學考試招生制度與配套方案
秉持國家人才培育整體目標,以及108課綱強調素養、跨領域及多元選修之精神,未來大學招生規劃以「多資料參採、重視學習歷程」之方式選才,除入學考試成績外,將更重視考生在校修課歷程及多元表現;另透過建置高中學習歷程資料庫、推動大學招生專業化、補助大考中心配合108課綱課程,建立素養題庫與發展卷卡合一試卷架構,積極協助大學選才與高中育才的緊密銜接。
六、推動「弱勢學生助學計畫精進措施(校外租金補貼)暨新世代學生住宿環境提升計畫」
為減輕大專校院弱勢青年學生校外租屋負擔,擴增校外學生宿舍並強化校外賃居安全,提升校內宿舍量與質,營造學生宿舍成為年輕世代學生學習空間,自108年9月啟動「弱勢學生助學計畫精進措施(校外租金補貼)暨新世代學生住宿環境提升計畫」,包含「校外弱勢學生租金補貼」、「校外興辦學生社會住宅空床補助」、「校內宿舍建築貸款利息補助」及「校內宿舍規劃設計整體改善補助」等4大策略,目標至112年將累計減輕10萬人次弱勢生之校外租屋負擔。
國際及兩岸教育交流
為強化國際連結,發展多邊教育學術交流,以及培育具宏觀視野的國際人才,相關重點工作如下:
一、推動新南向人才培育計畫
訂定「教育部新南向人才培育推動計畫」(106-109年),目標為「以人為本、雙向交流、資源共享」:提供優質教育產業、專業人才雙向培育、擴大雙邊人才交流、擴展雙邊教育合作平臺,期帶領我國大專校院開拓與東協及南亞國家間互利共贏的人才培育合作及區域經濟發展。
110學年度新南向產學合作國際專班共開設39班/1,461人,並核定36校共100個新南向培英專案獎學金名額。
二、擴大招收境外學生
110年大專校院境外學生在臺留學或研習人數計9萬2,963人;提供外國學生臺灣獎學金,110學年度核發450個外國學生臺灣獎學金新生名額;提供獎勵海外優秀僑生回國就讀大學校院獎學金、清寒僑生助學金,補助大學校院設置研究所優秀僑生獎學金;辦理「新南向培英專案」及「非洲培英專案」,補助大學校院招收東南亞及南亞國家大學講師來臺攻讀學位,以及推動友善臺灣-境外學生接待家庭計畫。
三、積極推動對外華語教學
培育華語師資;提升華語中心量能;選送華語教師赴國外任教;推廣專業華語文能力測驗;開拓華語文學習市場;推動華語數位教學;鼓勵外籍人士來臺學華語;成立臺灣華語教育資源中心,擔任我國華語文教育服務窗口,建立我國華語文教育之國際專業品牌;配合國際情勢推動我國大學與美歐大學合作臺灣優華語計畫,共同推展我國華語文教育。
四、國際學術交流合作
為促進我國與各國官方合作關係、國際教育經驗交流及高等教育產學合作研究平臺,並協助校方媒合校際交流,持續與各國合辦高等教育雙邊論壇,目前合作對象包含日本、印尼、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匈牙利、德國、法國、英國、比利時及奧地利等國。
另推廣臺灣研究,110年度持續與英國、美國、德國、加拿大、日本、印尼及印度等17國(地區)39校,合作辦理臺灣研究講座、臺灣研究中心或臺灣研究獎學金計畫。
五、鼓勵出國留學
110年辦理公費留學考試錄取141人、留學獎學金甄試錄取205人、教育部與世界百大共同設置獎學金甄試已完成簽約者計14校、辦理國外政府或機關贈與我國學生獎學金甄選48人、核定獎助國內大專校院選送學生出國研修或國外專業實習3,030人、教育部歐盟獎學金9人、辦理留學貸款協助國內青年學子出國留學攻讀碩博士學位649人。
六、辦理外賓接待增進國際教育交流
110年全球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各國實施邊境管制,導致年度邀訪外賓組團來臺作業停頓。
為克服疫情影響,持續以視訊形式持續推動國際教育交流,全年共執行34案,項目包含官方產學合作論壇、大專校院校際合作會議、洽簽教育合作備忘錄、雙聯學程合作等;另與各國駐臺單位加強聯繫,辦理臺法、臺加、臺美、臺德、臺澳等教育工作會議及教育會談,亦藉由視訊方式邀集該國機構官員等參與,以維繫友好關係並持續規劃未來合作項目,總計110年與駐臺單位辦理工作會議12場次,接待訪賓及會晤駐臺官員和教育人士計152人次。
七、兩岸文教交流
依據《各級學校與大陸地區學校締結聯盟或為書面約定之合作行為審查要點》審查兩岸校際合作書約。
自93年累計至110年12月底,臺灣地區已有391所學校與大陸地區2,681所學校簽訂共計1萬8,013件書面約定。
依《大陸地區教育專業人士及學生來臺從事教育活動審查要點》,協助內政部移民署審查大陸地區學生來臺研修案件,108年研修人數為1萬6,696人(自109年迄今因新冠疫情因素,暫緩境外研修入境,故研修人數為零)。
學生事務與輔導
積極推展學生事務與輔導工作,營造尊重與包容、健康與和諧的學習環境,相關重點工作如下:
一、推動性別平等教育及學生輔導
性別平等教育: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每年至少召開4次,以落實性別平等教育工作,促進性別地位之實質平等。
110年7月23日修正發布《學生懷孕受教權維護及輔導協助要點》,明定學校應統整校內資源,強化校內外支持系統。
學生輔導:為協助各級學校依法增置專業輔導人員,建立三級學生輔導體系,110年度核定補助大專校院聘任334名專任專業輔導人員、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聘任3,336名專輔教師及610名專業輔導人員。
另補助112所大專校院辦理「校園心理健康促進計畫」,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及全人發展。
二、維護校園安全
校園安全防護:從事前預防、緊急處理、外部支援三階段完善校園安全防護工作。
防制學生藥物濫用:依行政院「新世代反毒策略行動綱領」,強化分級分眾反毒宣導,建置兒少藥物濫用輔導資源網絡。
防制校園霸凌:109年7月21日修正發布《校園霸凌防制準則》,積極預防及處理校園霸凌事件。
三、推動生命教育及人權法治教育
依據「教育部生命教育中程計畫」推動生命教育特色校園文化計畫,並辦理生命教育績優人員及特色學校觀摩暨頒獎典禮。
依據「教育部人權及公民教育中程計畫」及「加強學校法治教育計畫」,並配合兩公約,推動學校人權法治教育,並成立「人權教育資源中心」。
四、推動各級學校全民國防教育
配合108課綱編製國民中小學全民國防教育補充教材,另強化軍訓教官轉任教師之宣導,修正《教育部鼓勵軍訓教官進修教育及輔導知能作業要點》。
特殊教育
依據《特殊教育法》之適性教育、發展潛能宗旨,以特殊教育中程計畫「多元融合,適性揚才」為藍圖,導入各項國際人權公約精神,以落實融合教育、營造無障礙校園環境、落實跨部會轉銜系統,為身心障礙學生提供完備之支持服務系統,相關重點工作如下:
一、完善法制與整體計畫
為配合《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精神及特殊教育思潮轉變,刻研修《特殊教育法》,從法制面建構以完善特教體系。
為維護特教學生權益,以學生為本,導入人權公約精神,建構前瞻性特教環境,訂定「特殊教育中程計畫」(107-111學年度)。
二、重視多元融合參與、國際交流,持續各項支持服務
辦理跨障別及一般學生藝術體驗創作營隊,並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針對雙重殊異生輔導、生涯轉銜及融合教育等議題交流。
持續提供各項特教支持服務,包括學生獎補助金、教育輔具、點字、大字體及有聲教科書、改善無障礙校園環境等。
三、修訂課綱、訂定學前特教計畫,奠定高中以下特教基礎
108年發布特殊教育課程實施規範、高中職集中式特教服務群科課綱、身心障礙、資優相關之特殊需求領綱。
另依《國家語言發展法》111學年度將臺灣手語列為國民基本教育部定課程,刻正規劃編輯手語教材及培育教學師資等相關事宜。
為配合推動早期療育,推動「教育部108-112學年度學前特殊教育推動計畫—第四期五年計畫」,強化學前特教工作。
四、強化大專校院入學及轉銜系統
身心障礙學生可由一般多元管道及身心障礙甄試、單招升學大專院校,109學年度甄試,增設東部考區,提供便利應試環境。
研編大專校院身心障礙學生性別平等教材,製作《特殊教育法》及相關法規易讀版,以利身心障礙學生瞭解自身權益。
推動「大專校院身心障礙學生轉銜輔導工作」及「高中資優學生入大學後適性與轉銜輔導計畫」,促進身心障礙學生入大學後之適性轉銜輔導措施。
原住民族教育
為促進國人對於原住民族教育之理解與尊重,保障原住民族教育機會公平性,政府以積極態度推動原住民族教育,期培育更多原住民族人才,相關工作重點如下:
一、保障原住民族教育
《原住民族教育法》自87年6月公布後,為回應各界對原住民族教育之期待,於108年6月修正《原住民族教育法》,並於同年12月修正發布《原住民族教育法施行細則》。
二、部會合作共推原住民族教育
持續與原住民族委員會溝通合作,整合原住民族教育資源,並共同發布「原住民族教育發展計畫(110-114年)」,規劃未來5年原住民族教育發展重要方向。
三、當前重要原住民族教育政策
(一)各地方政府設置原住民族教育資源中心
目前各地方政府均依《原住民族教育法》設立任務編組性質之原住民族教育資源中心,辦理原住民族教育課程、教材與教學方法之研發及推廣,以及其他原住民族教育事務。
(二)發展原住民族教育及課程教材
為建構原住民族之中央與地方課程研發與教學輔導網絡,106年起迄今已成立5所「原住民族課程發展協作中心」,並依《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原住民族語老師資格及聘用辦法》,保障原住民族語老師工作權益,穩定族語學習環境。
(三)完備原住民族師資培育
110學年度持續補助8所原住民重點培育大學辦理原住民師資培育專班,並透過原住民族文化及多元文化教育課程實施計畫,持續強化原住民重點學校在職師資專業知能。
111年1月7日與原住民族委員會共同發布《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原住民族語師資培育及聘用辦法》,規範原住民族語師資之定義、資格、培育、增能課程及聘用。
(四)推動大專校院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
105年12月發布《教育部補助大專校院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要點》,補助校數至110年已達145校,並核定4區6校區域原資中心,建立資源分享平臺,強化支持原住民學生之功能。
新住民教育
國內新住民人數已逾56萬人,新住民子女就學人數逐漸上升。
為打造和諧共榮的多元社會,教育部持續規劃推動相關措施,充實新住民及其子女所需之各項教育資源,相關重點如下:
一、推動新住民及其子女相關計畫
持續推動「新住民教育揚才計畫」,培養學生發揮語言與多元文化優勢、協助新住民適應我國環境;另持續推動「新住民子女教育發展五年中程計畫」,建立專責服務支持系統、精進師資、課程及教學,全面提升新住民子女學習成效。
二、提供新住民多元學習管道與資源
108年12月11日修正公布《大學法》,增列新住民配偶為特種身分學生,提供更友善多元的入學管道與環境;109年12月7日訂定發布《新住民就讀大學辦法》,以鼓勵不同教育背景之新住民配偶持續進修、升讀我國高等教育。
透過補助開設成人基本教育研習班新住民專班,協助新住民適應並融入臺灣生活環境,110年計開設277班。
補助新住民學習中心依新住民需求規劃終身學習課程,並鼓勵社區居民共同參與,110年計補助35所。
辦理新住民特展、製播新住民幸福在臺灣系列廣播節目及補助教育基金會、民間團體等,透過各式管道推動多元文化教育。
三、開設新住民語文課程
自108學年度起新住民語文列入國小語文領域,學生可從本土語文及新住民語文中擇一修習,國中及高中則分別納入彈性學習課程與第二外國語文選修;110學年度國中小學共開設4,140班。
110年補助117所高級中等以下學校、147班辦理新住民語文樂學活動;另補助大專校院開設東南亞語言課程135班。
培訓新住民語文教學支援工作人員計3,419人,另編撰東南亞(越南、印尼、泰國、緬甸、柬埔寨、菲律賓及馬來西亞)7國新住民語文學習教材及研發新住民語文數位學習教材。
資訊教育
資訊教育之推動是以均衡城鄉資訊環境基礎建設、樹立資訊教學典範、充實教學數位內容、提升教師網路素養及資訊融入教學能力為目標,其中重要工作包括:縮短國中小城鄉數位落差,提供均衡的教育資源;建構優質數位學習內容,發展資訊融入教學模式及學習社群,加強師生資訊應用能力與網路學習素養;推動大專校院數位學習、推展大規模線上課程及數位人才培育等。
一、在優化數位環境方面
辦理「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數位建設-建置校園智慧網路計畫」,已於全國中小學導入校園網路管理系統,降低資訊網路環境管理門檻,並透過網路文件化、管理機制的建立,協助教師更簡易地維護資訊網路環境。
辦理「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數位建設-強化數位教學暨學習資訊應用環境計畫」,已建置完成5萬4,493間智慧學習教室,提供教學現場完善且優質之數位學習環境,俾利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活動,並推動科技輔助自主學習,提升學生學習動機及成效,強化108課綱科技領域教學。
推動優化臺灣學術網路(TANet),已全面完成全國13個區網、22個直轄市、縣(市)網及各國中小之IPv6/IPv4雙協定通訊環境,積極整備資安環境,建置不適合存取網站資訊過濾防制系統、網路守護天使系統及自動資訊安全防護系統,過濾不適合青少年學生瀏覽之網站資訊,以確保國中小學生安全上網。
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第一階段業已強化校園網路佈建與建置智慧學習教室等設施,並於疫情期間加速數位教學推動。
經教育部盤整現有數位建設基礎,提出「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透過擴充中小學校與地方政府教育網路中心對外連網頻寬、補充3.09萬臺無線AP、完備教室無線網路、投入61臺學習載具等措施,達成「班班有網路生生用平板」之目標。
此外,為延伸擴大數位學習場域,強化數位科技與課後扶助應用並透過運用遠距陪伴學習與跨校共學,讓數位學習成為偏鄉師生的日常,城鄉教育更均衡。
二、在挹注數位服務方面
推動教育雲端應用及平臺服務,將教育應用系統及資源雲端化,建立與地方政府、部屬機關(構)建置之雲端資源整合、盤點與加盟機制。
另已建構校園電子郵件、跨直轄市、縣(市)單一帳號驗證機制等雲端化服務,並推出「教育部因材網」、「教育大市集」、「教育百科」、「教育媒體影音」、「教師e學院」及「教學寶庫」等雲端應用服務,亦辦理教師資訊知能培訓,並鼓勵教師發展資訊科技在教學應用的特色。
推動數位學習新模式,建置開放式線上學習課程,已有超過70所大學校院投入發展超過800門課程,修讀人數達67萬人次,課程使用逾2,378萬人次。
另為協助教師進行適性教學與幫助學生適性學習,推動「提升教師適性教學素養與輔助平臺建置計畫(因材網)」,因材網(TaiwanCompetencebasedAdaptiveLearningSystem;TCALS)是基於知識結構所建置之能力導向適性學習系統,為教育工作者與學習者,整合了豐富的教學與評量的資源,包含教學媒體、診斷試題、動態評量、互動式教學及21世紀核心素養評量等,目前已廣泛應用於ICT教學、翻轉教學、補救教學、自主學習等,至110年計4,283所學校209萬6,382名國中小師生使用。
持續推動偏鄉數位應用精進計畫,邀集民間與部會資源共同投入,擴展協助偏鄉多元族群(新住民、原住民、中高齡、婦女等)數位應用及行動化服務,凝聚社區共識,數位發展地方特色與行銷。
110年數位機會中心增進民眾基本數位應用能力1萬9,663人,推廣與運用數位預防保健2萬6,197人,提升民眾自我數位學習與數位能力2萬6,061人、推動在地特色產品數位行銷179件、打造數位共享環境行動分班673班。
推動「數位學伴計畫」,培訓大專校院學生運用資訊工具與資源導入教學,透過線上一對一即時陪伴,協助國民中小學學生學習,110年計26所夥伴大學、2,600名大學生參與,線上陪伴與學習總時數超過9萬1,385小時,服務範圍包括17個地方政府、132所國民中小學、1,660名學童。
相關圖片
隱私權及網站安全政策
聯絡我們
政府網站資料開放宣告
2021©行政院版權所有通訊地址:100009台北市中正區忠孝東路1段1號總機電話:(02)3356-6500更新日期:108-08-26
回頂端
延伸文章資訊
- 1教育現況(國情簡介-學校教育) - 行政院
升學管道的日益暢通,也提高學生的升學率,109學年度國中畢業生人數計19萬7,412人,繼續升學者計19萬7,031人,升學率為99.8%;高級中等學校普通科及綜合高中畢業生計9 ...
- 2高中職人數交叉高職近11年少16萬學生 - 技職3.0
記者曾玉婷/臺北報導. 少子化浪潮席捲臺灣,學生人數逐年遞減,高中職人數從80 萬巔峰減至50 多萬,少約25 萬人、減幅31%,部分學校出現招生困難, ...
- 3高中職最新學生數出爐!前10名全私校莊敬高職穩奪雙北市冠軍
國內少子化嚴峻,學生生源變少,私立高中職首當其衝,不少老牌私校學生人數連年腰斬,但也有私校維持一定規模。據教育部最新統計,全國學生數前10名 ...
- 4高中職學生數最新前10名單出爐私校全包辦卻是兩樣情 - 聯合報
少子化嚴峻,私立高中職首當其衝,不少老牌私校學生人數連年腰斬,但也有私校維持一定規模。據教育部最新統計,全國學生數前十名...
- 5(7)103~118學年各教育階段學生人數變化趨勢推估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