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材傳達無盡的愛用藝術彩繪生命的最後一哩路 - 安寧照顧基金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木製的「媒材車」上,裝滿琳琅滿目的美術用品,水彩、廣告顏料、畫筆、黏土、毛根、木框等等,這些都是藝術治療師王華雯的必備工具,也是她在安寧病房中,用來撫慰病人 ...
JumptoNavigation
【醫護站大小事】繪畫、媒材傳達無盡的愛 用藝術彩繪生命的最後一哩路
作者: 文.凃心怡【全篇照片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琳瑯滿目的媒材車是藝術治療師王華雯用來撫慰病人與家屬的重要媒介。
(本圖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投身藝術治療超過10年,其中與安寧療護接觸的時光就有8年,藝術治療師王華雯在安寧病房中陪伴病人與家屬,透過創作表達難以開口的情感、思念以及不捨,也在見證每段生命故事中,自我重整與反思。
木製的「媒材車」上,裝滿琳琅滿目的美術用品,水彩、廣告顏料、畫筆、黏土、毛根、木框等等,這些都是藝術治療師王華雯的必備工具,也是她在安寧病房中,用來撫慰病人與家屬的重要媒介。
末期病人及其家屬面臨身心磨難,透過藝術創作獲得支持和抒發,進而緩解悲傷、憤怒、失落等情緒。
王華雯相信,藝術是非語言的溝通橋樑,只要願意敞開心房,療癒的力量因此而生。
從藝術治療到安寧療護 開啟人生另一扇窗
回想當時成為藝術治療師的緣起,王華雯笑言自己剛出社會時,原是一名國小的美術老師,「是一位學生把我拉進藝術治療世界的。
」
那是一位被診斷為過動症的孩子,由於情緒起伏過大,並常伴隨一些衝動行為,導致同學們都不願意和他做朋友,然而這樣的孩子在王華雯的美術課上,卻展現了截然不同的面貌,「他可以安靜地沉浸在自己的創作裡,當創作完成後,他會開始講述這件作品的故事,在講故事時候,自然而然地就吸引平常不願意接近他的同學們靠近、與他交流。
」
當時王華雯很疑惑,這孩子在創作中怎會有如此大的改變?上網搜尋後,才知曉藝術治療的存在,「這是可以透過媒材以及創作過程,引導對方詮釋自己的作品,並用創作表達情感的療法,跟音樂治療、舞蹈治療、戲劇治療一樣,都是表達性治療,也屬於心理治療的一種。
」至此,王華雯一頭栽入了藝術治療的世界。
然而當時台灣相關教育體系尚未建構完整,台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所藝術治療組底下所開設的藝術治療研究所,也才剛要招收第一屆學生,因此王華雯決定前往藝術治療的發源地-英國進修相關課程。
回國之後,她帶著一身學識走進最熟悉的校園,協助過動、自閉或是心理狀態必須特別受到關照的學童,直到8年前走進臺中榮總的安寧病房,才與安寧療護結下不解之緣。
王華雯會因應病人的體力狀況、心理情境選擇適切的媒材,盡量避免讓病人產生失能的挫折感。
(本圖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選用適切的媒材創作 為未來做好準備
藝術治療對多數民眾而言還很陌生,安寧病房的病人對於王華雯的出現,有人欣然接受,有人則滿臉狐疑,曾有一位罹患口腔頭頸癌的中年男性病人還謹慎地請來護理師,用手機一字一字地敲下他的疑問:「為什麼在醫院會有人問我要不要畫畫?」
所幸大多數的病人在聽完王華雯的解釋後,都能接納她的出現以及治療方式,而王華雯也會貼心地因應病人的體力狀況、心理情境選擇適切的媒材,盡量避免讓病人產生失能的挫折感。
「如果病人比較沒力氣,我會引導家屬帶著他用手指創作,能坐起來的,就使用繪畫顏料、黏土或者是製作相框、做卡片。
」
王華雯關切的對象除了病人,也包含他們的家人,「我會跟著孩子一起讀繪本,藉由這些生命教育類的繪本或是手繪情境,告訴他們現在發生了什麼事情、甚至可以做什麼準備。
」
曾有一個家庭,由於父親罹患肝癌末期,太太與兩個小孩都認為,書還可以再念,但陪伴爸爸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因此全家人選擇一起入住醫院,度過僅剩不多的團聚時光。
入院時爸爸還有行動能力,有一天他問王華雯,是不是能做些什麼,創造一些他與孩子們的共同回憶?
於是王華雯邀請他們一家來到她的治療室,拿出所有的媒材,讓他們盡情在創作中享受家庭時光,只見爸爸馬上就拿起黏土,搓揉出一家四口各自的生肖,每做一隻,便訴說家人們在他心中的模樣與個性,「這個屬牛,果不其然有著一副牛脾氣;屬羊的這個,看似溫馴,其實也不遑多讓……。
」
母親拿起相機不停地拍照,孩子們則是拿起畫筆開始作畫,國小六年級的女兒畫了一幅出遊照,因為這是他們一家人曾有的記憶;三年級的小兒子則在紙上畫出一大片綠色,「當時大家都不明白他畫的是什麼,一直到爸爸累了先回房休息,他才告訴我,這是一片大草原,是天使住的地方,也是爸爸過世後會去的地方。
」王華雯閉上眼,那幅畫彷彿躍於眼前,「孩子雖然還小,但醫師與護理師說過的話、爸爸說過他哪裡不舒服,即便懵懵懂懂,他都有感受到。
」
一周後,父親的病情惡化,陷入昏迷,王華雯拿出幾本生命教育類的繪本,與姊弟倆說故事,「此時的我只能為他們做好準備,告訴他們,爸爸的身體正在跟癌細胞打仗,肝先打輸了,緊接著其它器官又打輸了,但爸爸也盡了最大的努力,如果他真的很累,我們就好好地陪著他。
」
從創作到引導 都是傳遞愛的媒介
這尊媽祖小偶飽含兒子期待爸爸能早日康復的心意。
(本圖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王華雯認為,自己的出現,通常只是擔任引導的角色,後續諸多發展,往往都是她意料不到的。
有位口腔癌的男性病人住院時,9歲的兒子會不時地拉著爸爸的手問:「你什麼時候可以回家?我想要你陪我玩。
」王華雯將男孩帶往治療室,給了他滿車的媒材挑選,只見男孩挑了黏土,做出了一尊小偶,並且捏了幾道小供品,「大家都猜那是三太子,結果他說他做的是媽祖。
」王華雯笑說,男孩謹慎地把這尊媽祖放在病床旁的櫃子上,男孩只要來醫院,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媽祖前,虔誠地說:「希望媽祖保佑爸爸不要再痛、早點回家、早日康復。
」
「男孩也想為父親做些什麼,可是他不會抽痰,翻身拍背也翻不動,換藥也不會,因此只能將祝福寄託在這上面。
」王華雯心有所感地說:「孩子不是不懂,而是不知道如何表達,他也想做點什麼,只是不知道該怎麼做,而我只是剛好提供了媒介,讓他的心意有了出口。
」
也曾有一位年輕的媽媽,面對自己僅剩不多的生命時光,心裡始終無法放心年僅4歲的小女兒,除了錄音、錄影,也在王華雯的協助之下,做了許多的卡片。
一天她與先生和女兒一起在病床上玩扮家家酒,那位母親便拿起黏土捏了一隻眼鏡戴在臉上,說:「這是未來的眼鏡,我看到你上小學了!你很討厭旁邊的男生,你們常常鬥嘴吵架;接著你會學習數學、注音,功課越來越難了;我看到你上國中了,你這個時候月經來了。
」
小女孩歪著頭問:「什麼是月經?」「就是內褲上會流出紅紅的血。
」媽媽溫柔地笑說:「不要怕,如果你不知道該怎麼辦,可以問阿姨。
」媽媽接著說:「我看到你上高中,有了偷偷喜歡的男生,不敢告訴爸爸,沒關係,你可以告訴媽媽……你以後只要戴上這副眼鏡,就可以想像媽媽陪在你身邊。
」
這番叮嚀說得輕巧平靜,母親無限的關愛和無法陪伴女兒長大的遺憾卻滿溢而出,一旁的護理師與王華雯都紅了眼眶,「我只是提供媒材,並在過程中適時地引導,最後卻能創造如此充滿愛的情境,也做出了能伴隨孩子長大的愛的禮物。
」
時日不多的母親用黏土捏了一付未來眼鏡,成為陪伴女兒成長的力量。
(本圖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反思與回饋 珍重每次的別離
王華雯也坦言,治療師也是人,面臨生離死別時,也需要轉化心情,因此當病人離世後,她會回到治療室沉思,「我會回想我跟那位病人之間的互動,去模仿他做的作品,或是把我對他的感受用媒材去表達。
」整理好自己的心情後,才能澄明且平靜地繼續為下一位病人服務。
曾經在一次與病人的互動中,對方坦然告訴王華雯:「有時會不好意思拒絕醫療團隊的關心與安慰,然而這些關懷彷彿不斷地提醒著我就要死了,讓我感到格外的沮喪孤單。
」這番話讓王華雯心頭一震,對於醫療團隊的關懷介入也有了更深的省思,督促自己在每一次的治療與陪伴,更加細心體察病人的需求。
投入安寧療護領域多年,面對生離死別,王華雯從每一位病人身上得到深刻的體悟,也學習到治療師的自我照顧與專業素養同等重要,因此在2019年,她決定再度赴英攻讀博士學位,期待在不久的將來,她能以更專業成熟的姿態,用藝術療癒更多的人。
(本圖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回目錄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Lin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GooglePlus
請升級或更換其他瀏覽器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
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
延伸文章資訊
- 1藝療學堂: 媒材在藝術治療中可以如何應用?
藝術療育師專長訓練-- 「媒材應用工作坊」後記文:澄清醫院臨床藝術治療師林政宜 藝術療育師(藝術治療師)對媒材的特性及可能引發的心理狀態有愈豐富的經驗,在與個案 ...
- 2藝術治療媒材因人而釋放異彩 - 李政洋身心診所
可以運用在藝術治療的媒材種類甚多,而光是單一種媒材,就可因不同操作方式而變化萬端。若治療師能因應當事者的心理動力、因人而異地量身運用媒材,就能讓媒材發生 ...
- 3媒材傳達無盡的愛用藝術彩繪生命的最後一哩路 - 安寧照顧基金會
木製的「媒材車」上,裝滿琳琅滿目的美術用品,水彩、廣告顏料、畫筆、黏土、毛根、木框等等,這些都是藝術治療師王華雯的必備工具,也是她在安寧病房中,用來撫慰病人 ...
- 4藝術治療是什麼? - Medium
在藝術治療室中使用的媒材種類很多,從不同質感的紙張、鉛筆、色鉛筆、蠟筆、水彩、壓克力、黏土、陶土等較為常見的材料,到柔軟的棉花、不織布、毛線,或是不常使用的鐵絲 ...
- 5《藝術治療理論與實務》及《藝術治療工作坊:媒材應用與創作 ...
藝術治療工作坊:媒材應用與創作指引. 吳明富,徐玟玲著201611. 300 頁23 公分400 元平裝. ISBN 9789866001840. 418. 一、前言. 藝術治療(art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