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五大發明”二十四節氣的由來--文化--人民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二十四節氣是古人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由於其是通過長期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總結出的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的變化規律,因此被稱為 ...
首頁
黨政
黨網·時政
人事
反腐
理論
黨史
黨建
要聞
經濟·科技
社會·法治
文旅·體育
健康·生活
國際
軍事
港澳
台灣
教育
房產
科普
觀點
人民網評
三評
人民財評
人民來論
人民訪談
互動
領導留言板
黨建雲
強國論壇
維權
可視化
視頻
圖片
圖解
地方
京
津
冀
晉
蒙
遼
吉
黑
滬
蘇
浙
皖
閩
贛
魯
豫
鄂
湘
粵
桂
瓊
渝
川
黔
滇
藏
陝
甘
青
寧
新
鵬
雄安
舉報專區多語言
|
合作網站
毛主席紀念堂
周恩來紀念網
鄧小平紀念網
人大新聞網
工會新聞網
中國僑聯
學習強國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中組部12380舉報網
全國哲學社科工作辦
中國統一戰線新聞網
旗幟網
國家保密局
人事考試網
科普中國
知識產權
中國城市網
中國國家人文地理
登錄
退出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領導留言板
強國論壇
人民視頻
人民智雲
人民日報報系
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海外版
中國汽車報
中國能源報
健康時報
証券時報
國際金融報網
諷刺與幽默
中國城市報
新聞戰線
人民論壇
環球人物
中國經濟周刊
民生周刊
國家人文歷史
人民周刊
旗下網站
國家重點實驗室
環球網
海外網
人民圖片
人民視覺
人民網研究院
人民網>>文化
“中國第五大發明”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崔 彥
2019年03月17日10:31|來源:西安晚報
小字號
原標題: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中國二十四節氣,被世界氣象界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還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廣受關注。
二十四節氣是古人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由於其是通過長期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總結出的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的變化規律,因此被稱為“太陽歷”。
大約從夏朝開始,我國勞動人民就遵循二十四節氣從事生產活動,所以其又被稱為“夏歷”。
那麼,二十四節氣究竟形成於何時?筆者曾認真研究了炎帝史料,從中發現二十四節氣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炎帝時代。
上古時代,天人合一。
任何一個首領,其首要職責就是仰觀俯察,授民時歷,並以此為中心進行祭祀和管理禮制﹔其次才是開疆拓土。
有了“認識天文,教民稼穡”的本領才能為先民所敬重和擁戴,從而擔任“領袖”。
史載,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是我國天文學發展的萌芽狀態,那時人們注意到太陽升落、月亮圓缺的變化,從而產生了時間和方向的概念。
燧人氏時代已經確認天北極,創《河圖》《洛書》、星象歷﹔伏羲氏時代發明了八卦,並創立了天道觀測系統﹔到了炎帝時代發明了太陽歷,發現了太陽黑子,並發明了熒惑歷(火星歷)等,促使人類文明不斷進步和發展。
炎帝發明太陽歷已被考古界証實。
1972年河南伊川土門遺址出土了神農氏太陽歷陶缸。
歷圖整體作雙踆烏載日,像一個大圓裡面畫了五隻眼睛。
據史學家王大有先生考証,這個圖就代表了二十四節氣。
一幅簡單的圖畫就概括出復雜的節氣,祖先的聰明才智令人嘆服。
今天建筑物前的裝飾物華表柱,在炎帝時代是觀天測地的一種儀器。
人們立木為竿,以日影長度測定方位、時間、節氣,並以此觀測恆星的周期。
早期先民也是靠這種“日晷”劃分出了二十四節氣,並由此認識到“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念。
如此看來,節氣的發明最少有6000年了。
后來,《尚書·堯典》中有“日中”“日永”“宵中”“日短”的記載,相當於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氣﹔《周禮》中有“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時之敘”“冬日至,於地上之圜丘奏之……夏日至,於澤中之方丘奏之”,明確提出了冬至和夏至。
戰國后期的《呂氏春秋》中出現了“日夜分(春分和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始雨水”“小暑至”“霜始降”等稱呼。
到了西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完全確立。
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閎、鄧平制訂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定為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淮南子·天文訓》則完整地記錄了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天氣與物候的對應。
太陽歷簡稱陽歷。
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為一年,一年365天(平年365天,閏年366天),分12個月。
由於太陽光照射到地球上位置的不同而冷暖氣溫不同,因此產生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
日落日出,風雷雨霧。
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通過對大自然的細心觀察,先民們總結出一套大自然運轉的規律——即一個季節還可細分為六個節氣,四個季節為二十四個節氣。
在二十四節氣中,反映季節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反映物候現象的是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反映氣候變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處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古人劃分四季的方法,立,開始。
即春、夏、秋、冬開始的意思。
立春的日期為每年公歷2月4日前后﹔立夏為每年公歷5月6日前后﹔立秋為每年公歷8月8日前后﹔立冬為每年公歷11月7日前后。
春分、秋分:表示晝夜平分。
這兩天晝夜時長相等,同時,春分和秋分又把春天和秋天分成兩段。
春分為每年公歷3月21日前后﹔秋分為每年公歷9月23日前后。
夏至、冬至:是指炎熱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已經來到。
又因夏至日的白晝最長,冬至日白晝最短,因此古人分別稱之為日長至和日短至。
夏至為每年公歷6月22日前后﹔冬至為每年公歷12月22日前后。
雨水:指干旱期已經過去,降雨開始逐漸增多。
雨水為每年公歷2月19日前后。
驚蟄:動物冬眠叫入蟄,復蘇后叫驚蟄,古人認為,是春天的雷聲驚醒了冬眠的動物,故曰驚蟄。
驚蟄為每年公歷3月6日前后。
清明:是指天氣清明潔淨,草木返青,春回大地的時令。
清明的日期為每年公歷的4月5日前后。
谷雨:古人言,“雨生百谷之意”。
此時雨水明顯增多,促使谷物茁壯成長。
谷雨的日期為每年公歷4月20日前后。
小滿:指夏季的農作物開始結穗,但顆粒尚未飽滿,正在成熟期。
小滿為每年公歷5月21日前后。
芒種:指有芒的大麥、小麥等農作物已經成熟,可以收割了。
小暑、大暑:都是表示炎熱的意思。
小暑是剛開始熱的時候﹔大暑是最熱的時候。
小暑為每年公歷7月7日前后﹔大暑為每年公歷7月23日前后。
處暑:指天氣轉涼,炎熱的夏季已經結束、隱藏起來。
處暑為每年公歷8月23日前后。
白露、寒露:氣溫降低,夜間的霧氣已經可以凝結成白色、晶瑩的露珠了。
白露為每年公歷9月8日前后﹔寒露為每年公歷10月8日前后。
霜降:天氣越來越冷了,水汽凝結成了顆粒狀的白霜。
霜降為每年公歷10月23日前后。
小雪、大雪:入冬以后開始下雪,小雪、大雪表示落雪的程度。
天氣越冷雪就越大。
小雪為每年公歷11月22日前后﹔大雪為每年公歷12月7日前后。
小寒、大寒:表示寒冷的程度。
小寒指寒冷初期﹔大寒指一年中最冷的日子。
小寒為每年公歷1月6日前后﹔大寒為每年公歷1月20日前后。
每個節氣對應適宜的農務,以便指導農業生產。
比如民諺:“種田無定例,全靠看節氣。
立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
”“驚蟄烏鴉叫,春分滴水干。
清明忙種粟,谷雨種大田。
”“立夏鵝毛住,小滿雀來全。
芒種大家樂,夏至不著棉。
”“小暑不算熱,大暑在伏天。
立秋忙打墊,處暑動刀鐮。
”“白露快割地,秋分無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
”“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嚴。
大雪交冬月,冬至數九天。
”“小寒忙買辦,大寒要過年。
”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獨創,也是世界天文史上的一個重要發現。
直到今天,它對農業生產仍具有指導作用。
英國學者李約瑟贊譽:“中國人在阿拉伯人以前,是全世界最堅毅、最精確的天文觀察者。
”
(責編:鄒菁、吳亞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文藝星開講丨莫言:“講故事的人”,回來了
核心閱讀: 晚熟是一個褒義詞,既是一種求新求變、不願固步自封的精神,也是一種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
在《晚熟的人》裡,我既是寫作者,同時也是深度介入到故事裡的一個人物。
…
文藝星開講丨遲子建:在煙火漫卷中,聆聽人民心聲
核心閱讀: 有人在看完《煙火漫卷》之后,特別想來哈爾濱看看。
讀者能夠被這樣的人間煙火感染,我覺得自己沒有浪費筆墨。
…
推薦視頻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相關新聞
為何立秋后有“處暑”?為啥吃鴨子、出游迎秋?端午節的由來(尋古探源)吃面、互贈扇子香囊……夏至因何有這些習俗?《故宮知時節》線上發布宋英杰詳談節氣與物候谷雨由來,是倉頡造字還是雨生百谷?《春牛圖》裡藏玄機天文歷算專家解讀春播時間的由來庚子鼠年迎未來83年最晚“雨水”雨水節氣各地氣候二十四節氣之一:雨水文化節目《24氣生活》:傳一盞文明的光
客戶端下載
人民日報
人民網+
手機人民網
領導留言板
人民視頻
人民智雲
人民智作
熱門排行
1三星堆又將“上新”!人民網帶你夜游奇妙…220部經典紅色電影走進央企展映展播3一家四口齊辦畫展 藝術文心傳家風4三星堆國寶級文物亮相 專家權威解讀十大…5電影《柳青》給我們答案6文藝星開講丨如何演繹人民作家的心路歷程…7湖北花鼓戲《紅荷》晉京演出8如何讓兒童看到更好的動畫片?專家:應滿…9“走進三星堆讀懂中華文明”主題活動吸引…10反盜獵短劇《獵狼者》:致敬每一位森林警察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報社招聘
|
招聘英才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務
|
數據服務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信息保護
|
聯系我們
服務郵箱:[email protected]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舉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証10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証B1-2006013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証(廣媒)字第172號 |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証書(京)-非經營性-2016-0098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 |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証京網文[2020]5494-1075號 |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証(京)字121號 | 京ICP証000006號 | 京公網安備11000002000008號
人民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1997-2021bywww.people.com.cn.allrightsreserved
評論
分享
關注
微信微博快手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