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四大翻译家之一:真谛三藏 - 搜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真谛三藏(499~569)是继鸠摩罗什法师之后被称为“中国佛教四大译家”之一的伟大译师。

他是西天竺优禅尼国人,梁武帝使臣张氾从扶南国礼请来华,于大同 ... 中国佛教四大翻译家之一:真谛三藏 2016-09-2113:50 来源:行愿文化 原标题:中国佛教四大翻译家之一:真谛三藏 真谛三藏(499~569)是继鸠摩罗什法师之后被称为“中国佛教四大译家”之一的伟大译师。

他是西天竺优禅尼国人,梁武帝使臣张氾从扶南国礼请来华,于大同十二年(546)八月十五日抵达南海,两年后,即太清二年八月始达建康(今南京)。

由于侯景之乱,“不果宣述”(《唐高僧传》卷一,下文未注出处者同此),因往富春(浙江富阳县)从事《十七地论》的译业。

承圣元年(552),他再度回到建康,“止于金陵正观寺,与愿禅师等二十余人翻《金光明经》”。

两年后的554年回豫章,旋往各地游方弘化。

永定二年(558)复回豫章,并在临安、晋川诸郡停留,从事经论翻译。

但他深感“道缺情离,本意不申”,曾三度萌起归国之念。

天嘉三年(562)泛舟归国的途中,奈“业风赋命,飘还广州”,时刺史穆公頠延住制旨寺(今光孝寺),并“请翻新文”。

由此归国之念顿消,乃出《摄大乘论》。

光大二年(568),他因厌世浮杂,“未若佩理资神,早生胜壤”,遂入南海北山“将捐身命”,但为弟子所阻止。

太建元年(569)遘疾,至正月十一日迁化,时年七十有一。

真谛三藏来华凡二十三载,所出经论传记64部、278卷,所携梵本并多罗树叶凡240夹,若依“陈纸翻之,则列二万余卷,今见译迄,止是数甲之文,并在广州制旨、王园两寺。

”所可惜的是,他时值动乱之秋,且乏得力助手,以致未能竟译其所携梵本,实属一大憾事! 他所译出经论有《十七地论》、《决定藏论》、《摄大乘论》、《摄大乘论释》、《中边分别论》等印度瑜伽行派的论书。

另译《俱舍论偈》、《俱舍释论》以及《大乘起信论》、《如实论》等如来藏系统的论书。

诚如《唐高僧传》卷一所言:“自来东夏,虽广出众经,唯偏宗《摄论》”。

这说明真谛三藏最为致力的还是《摄大乘论》的译出与弘通。

后来,依据《摄大乘论》的理论,主张无尘唯识、兼立“九识”义,倡对治阿黎耶识,证入阿摩罗无垢识而成立了摄论学派。

其时仅偏在岭南一带。

真谛法师寂后,弟子们才还扬都、九江等地。

接着陈灭隋兴,就传入了北方,造成了北方《摄论》的兴盛。

真谛法师来华十年以后,“妙解声论,善识方言,词有以而心彰,义无函而不畅”(《摄大乘论序》)。

“善梵汉之音,故能尽翻译之致;一言三复,词旨分明”。

又能“随方俗语,能示正义;于正义中,置随义语。

”他因流离各地,广泛接触民俗,从而使他有可能具备很高的华语水平。

展开全文 不仅如此,真谛法师负有“随机利见”的弘法志愿,在他的弘教事业中,务求明白准确地阐发原典的精义,以启听众的悟解,充分发挥“译讲结合”的作用。

他讲译经论时“席间函丈,终朝靡息”,“释义若竟,方乃注文”(《摄大乘论序》),“译不忘讲”。

他译《律二十二明了论》时,“都下阿育王寺慧恺请为笔受,翻论本得一卷,注记解释得五卷”(《律二十二明了论后记》)。

他译《俱舍释论》时,“论文二十二卷,论偈一卷,义疏五十三卷”。

智升法师在《开元释教录》卷七说他“彼此相发,绮绩铺显,随处翻传,亲流疏解”。

像真谛法师这样译讲相辅而行,阐扬个中奥蕴,发挥言外的精微,只有专门学者才能胜任此工作。

由上述事例,更可以看出真谛法师虚己求真的高尚品德,同时也可以知道:只有这样的译师从事译经,才有可能译出完善优美而精纯的可靠作品。

真谛法师原在西天竺时,已是“群藏广部,罔不措怀”的饱学之士。

来华后,传译无著、世亲菩萨的唯识学,并以《摄大乘论》为其宗本。

但真谛法师所传,与玄奘大师所传唯识学说虽同出一系,而真谛法师的教学中,如立“阿摩罗识为第九识”,则与玄奘大师所传唯识的“八识”不同。

真谛法师所译的阿摩罗识,是依《决定藏论》九识义而来,即玄奘大师所译的“转依”。

玄奘大师译《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说:“多修习故而得转依。

转依无间,当言已断阿赖耶识。

由此断故,当言已断一切杂染。

又阿赖耶识体是无常,有取受性;转依是常,无取受性;缘真如境圣道,方能转依故。

” 真谛法师译“转依”为“阿摩罗识”,而阿摩罗识与阿赖耶识性质不同,如他在《决定藏论》说阿黎耶(《摄论》译为阿黎耶、《决定藏论》译为阿罗耶,即奘译阿赖耶)是有漏,无常,而阿摩罗识是无漏,是常。

黎耶是烦恼根本,阿摩罗是圣道根本(依止)。

黎耶是粗重所随,阿摩罗离一切粗重。

阿黎耶识是“一切杂集根本”,是“一切戏论所摄诸行界”(种子),是一切有漏种子的总汇,所以必须转灭这阿黎耶识,才能证得转依——阿摩罗识。

这是真谛法师于八识上立第九阿摩罗识的看法。

至于真谛法师所说的三性,主要是依《摄大乘论》及《中边论》,而说分别性(遍计所执性)是“似尘”、是外境,依他起性是乱识、是分别心——根本是一切种子阿黎耶识。

所以如约三性说,没有分别性,依他性亦不得生(境无故识无),二性不现,就是真实性(圆成实性)的显现。

对于这,唯识学者始终以能所、性相差别论的立场,说遣遍计执性,泯依他起性而显的圆成实性,乃唯识之性,并不是“识”。

但从真谛法师的译典看来,佛说唯识,无非为了使我们由解悟到证入。

这是真谛法师所传唯识三性的独特见解,也是促成唐代玄奘大师决心赴印探本求源的主要因素之一。

由此,亦弥见真谛三藏译籍影响之深远。

行愿文化传承中心 行愿文化传承中心公益传播佛教传统文化,是把正信師兄和對佛學有價值認同有兴趣的朋友組織起來,提供很多清净的佛学图文、视频资料及互动学习参与的平台。

内容包括佛教活动直播、大德讲经直播、佛教影视点播、佛学知识、佛教艺术、互动论坛、禅修、线下活动等。

同时也希望大德不吝赐教、法施,共同建设维护这个平台。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聖慈氏菩薩摩訶薩!頂禮玄奘三藏法師!願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欢迎关注(行愿文化传承中心)官方公众号ID:XYWHCCZX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推荐阅读 行愿文化 文章 总阅读 免费获取 今日搜狐热点 6秒后 进入搜狐首页 今日推荐 进入搜狐首页 意见反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