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城之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关羽得知荊州後方已失,也知道自己亲自打造的江陵城不是自己所能重新攻克的,只得退守麥城。

期间關羽派使者与吕蒙交涉,吕蒙故意让使者们知道自己善待荆州军的家属,关羽 ... 樊城之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此条目的主題是在公元219年,劉備方和曹操方之間的戰事。

關於同地戰事,請見「襄陽之戰(消歧義)」。

樊城之戰三國戰役的一部分清代关于樊城之战的画作日期漢建安二十四年七月至十二月219年8月至220年2月初[1]地点荊州结果 劉備失去荊州三郡,關羽被殺,孫劉聯盟正式破裂夷陵之戰爆發领土变更 曹操守住襄、樊,孫權奪得原屬劉備的南郡、武陵郡及零陵郡参战方 東漢中央政府江東集團 漢中王荊州軍隊指挥官与领导者 東漢:曹操、曹仁、滿寵、徐晃、于禁 、龐德 †江東集團:孫權、呂蒙、陸遜、潘璋、朱然、周泰 漢中王荊州軍:關羽 †、關平 †、趙累、廖化、麋芳 、士仁 兵力 不詳 不詳伤亡与损失 不詳 不詳 樊城之戰,亦可稱為關羽北伐,是漢末三国时期的一場重要戰役。

此役中刘备大将關羽父子被孙权俘杀,刘备治下的部分荊州完全落入孙权手中,刘备與孙权關係破裂,此後發生夷陵之戰。

219年(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已經穩定益州、漢中,荊州守將關羽見時機成熟,遂北伐曹操。

關羽首先進攻樊城,樊城守將曹仁急求援軍,魏王曹操先後派出徐晃、張遼、裴潛、呂貢援救曹仁,自己亦親征,不過張遼和曹操未到,樊城之圍已經解除。

因為曹操派人連絡孫權,希望孫權從關羽背後偷襲荊州。

由於劉備占领并由关羽驻守的南郡本是孙权让给刘备的地方又位于孙权领地上游,且關羽又势力过大令孙权不安,故此孫權接受曹操的意見,聯合討伐關羽,派呂蒙指挥荊州行動。

當時關羽剛被徐晃擊敗,意圖撤退,得知大本營南郡已失,唯有退守麥城,最後突圍時被擒,被孙权斬首。

目录 1背景形勢 2過程 2.1曹仁南征 2.2水淹七軍 2.3威震華夏 2.4大軍鎮壓 2.5白衣渡江 2.6敗走麥城 3后续影響 4參戰人物 5後世評論 5.1劉備反應 5.2曹操戰略 5.3孫權破盟 6時下引用 7参考文献 8注释 背景形勢[编辑] 208年(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後,劉備取得荊南四郡,關羽受封襄陽太守,此時襄陽及樊城為曹操所有。

劉備向孫權借得南郡江陵(故楚郢都)及公安。

孫權曾邀劉備共同進軍益州,劉備托辭拒絕。

211年,劉備入蜀時,以關羽總督荆州事。

215年(建安二十年),孫權知道劉備已奪得益州,希望取長沙、零陵、桂阳三郡[2]。

劉備卻說:「吾方圖涼州,涼州定,乃盡以荊州相與耳。

」雙方一度為此軍事衝突,直到曹操進攻漢中的張魯,威脅蜀地,劉備迅速和孫權協議以湘水平分荊南,武陵及零陵歸劉,長沙及桂陽歸孫[2]。

然而雙方關係已趨惡化,孫權曾嘗試聯姻關羽,但關羽拒絕且辱罵使者。

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再進軍漢中,夏侯淵、張郃軍與劉備軍相持不下,而曹操及曹彰的援軍未有幫助,最後曹操無功而還,大班回師,劉備得漢中。

稱漢中王,封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

過程[编辑] 曹仁南征[编辑] 218年十月之前劉備在漢中之戰的戰果為2敗1平,諸葛亮接受楊洪「若無漢中,則無蜀矣」的意見,立即發兵援救,曹仁也在這段時間屯兵樊城準備南征關羽,但同年十月侯音在宛叛魏,曹仁率軍平叛並於219年正月屠宛,不過219年黃忠在斬殺夏侯淵之後,曹魏陷入被動,曹仁也只好轉為守勢。

水淹七軍[编辑] 水淹七军,庞德被困于水中 219年七月,關羽率領部隊北伐荊州北部樊城,曹操派出大將于禁率領七軍(每一萬二千五百士兵稱作一軍[3])援救襄樊。

八月連綿大雨,漢水暴漲,水高五至六丈,于禁所率領的七軍全為漢水所淹。

于禁、龐德上高處迴避。

關羽乘機領水軍攻擊于禁、龐德,龐德披甲持弓,向關羽的軍隊射箭,射出的箭箭無虛發,但龐德麾下將軍董衡、部曲將軍董超有意投降,被龐德所處斬。

關羽帶兵加緊進攻,而龐德的箭亦射盡。

龐德對其部將成何[4]說:「吾聞良將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毀節以求生,今日,我死日也。

(我聽說,良將不會怯死而苟且免死,烈士不會詆毀志節而苟活求全,今日就是我死之日子。

)」龐德愈戰愈勇,但最後部下僅剩三人,龐德遂乘小船欲逃往曹仁處,但小船入水而浸,被生擒。

威震華夏[编辑] 关羽进军汉水 关羽擒获庞德 被俘的于禁投降關羽,關羽亦想勸降龐德,說:「卿兄在漢中,我欲以卿為將,不早降何為?(你堂哥龐柔现在在汉中(归刘备控制),我欲用你為我軍將領,為何不儘早投降?)」龐德寧死不降,並留下一句遺言:「我寧為國家鬼,不為賊將也!」關羽將其處斬。

曹操知道兵敗後,歎息說:「吾知于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及龐德邪!(我認識了于禁三十年,為何臨危處難時,于禁反而不及剛投靠魏之龐德!)」關羽取得重大勝利,獲于禁降兵三萬,附近盜賊皆投靠關羽,一時威震華夏。

關羽再派兵圍攻襄陽,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遂降。

十月,陸渾變民孫狼亦殺縣政府主簿,投靠關羽,關羽命其作遊擊工作。

當時,劉備軍之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將軍士仁屯公安,素來皆嫌關羽輕己。

麋芳、士仁供給軍資不悉相及關羽大軍所需,關羽言:「還當治之」,二人咸懷懼不安[5]。

大軍鎮壓[编辑] 孫權大將呂蒙以治疾爲名,退還建業,改代以「意思深長,而未有遠名」之陸遜。

關羽意大安,無復所嫌,果然稍撤後備兵以赴樊城前線,後方南郡空虛。

此時,曹操欲遷漢獻帝離許都,避關羽之銳氣,但司馬懿與蔣濟勸阻,他們指出孫權可以牽制關羽。

十月,孙权见关羽势力已经难以控制,也向曹操表示愿意讨伐关羽。

當時關羽面對大軍降於自己帳下,糧食供應出現問題,所以于闰十月派人搶奪孫權的湘關米糧。

所以曹操派人連絡孫權,叫其出兵偷襲關羽後防。

曹操將駐守宛城的徐晃、豫州的呂貢、兗州的裴潛及曹植作援軍,再將張遼從合肥調往樊城以抗關羽,自己亦親征。

但行軍之日,曹植被曹丕灌醉,無法出兵。

魏謀臣桓阶認為,曹仁、呂常便足以抵抗關羽,曹操遂至摩坡停下,派將領朱蓋、殷署率十二隊部隊增援徐晃。

为了拉拢孙权,曹操也答应割让汉水以南的襄阳等地,并撤走在合肥、居巢的军队,让孙权偷袭时可以无后顾之忧。

白衣渡江[编辑] 閏十月[6],已下決心爭奪荊州的孫權决定征讨关羽,先派呂蒙攻打南郡公安、江陵。

呂蒙以數萬精兵埋伏於船,部分則假扮商人,劉備士兵不覺有詐,吳軍襲取江邊屯候,將烽火臺所有士兵縛好,并悄悄地襲取劉備所部之荊州,故關羽未知荊州遭襲。

呂蒙順利到達南郡公安、江陵,守將士仁、麋芳投降。

呂蒙優待荊州百姓,下令軍隊不可擅取百姓東西,並發放荊州內的儲備軍糧供給當地百姓,得到民眾讚許。

敗走麥城[编辑] 参见:麥城之戰 包圍襄樊的關羽與曹魏援軍徐晃交戰,接連遭到擊敗,降劉備的荊州刺史胡修、南鄉郡長戰死,時為閏十月初九(12月3日)[7][8]。

但关羽有船而徐晃没有船,所以虽然樊城解围,但襄阳仍然被关羽围困无法与曹军沟通。

曹操聞關羽走,恐諸將追之,疾敕曹仁坐視孫劉相鬥,以防孫權轉攻曹操。

之前曹操答应为孙权袭击荆州保密,但并不希望孙权真的顺利夺取荆州,为了振作守军士气和动摇关羽军心,仍然采纳董昭建议故意向襄樊守军和关羽泄露消息,也料定关羽不会闻讯撤军(如关羽撤军则襄樊解围,也合曹操之意)。

关羽果然因为觉得江陵、公安守御坚固、樊城早晚可以攻克而没有撤军。

十一月,陸遜攻陷秭歸、枝江、夷道,守長江西陵峽口。

期间,宜都郡守樊友逃跑,房陵太守邓辅、南乡太守郭睦、秭归大姓文布、邓凯皆被陆逊大败,关羽从三峡逃入益州的道路断绝。

關羽辎重也被孙权袭击。

关羽得知荊州後方已失,也知道自己亲自打造的江陵城不是自己所能重新攻克的,只得退守麥城。

期间關羽派使者与吕蒙交涉,吕蒙故意让使者们知道自己善待荆州军的家属,关羽部下士卒多是荆州人,因而無心戀戰,紛紛逃亡,抵達麥城時,士卒只餘下不足數百人。

但後世田福生推算,關羽敗退至麥城時,軍隊應當還有2萬左右。

因為根據麥城的規模,加上城外有數萬吳軍圍困,僅僅幾百人,無法固守麥城一個月。

[9] 十二月,關羽决定突圍,希望能回到益州。

關羽在城上立幡旗,做假人,假裝投降,突圍而出,走臨沮小路,「兵皆解散,尚十餘騎[10]」。

關羽在夾石被吳軍馬忠部的絆馬索所重傷,最後在章鄕被馬忠部下所擒,被孫權斬殺。

至此,孫權得南郡、武陵郡及零陵郡,佔有荊州大部,襄樊之戰正式结束。

后续影響[编辑] 如前所述,曹軍解襄樊之圍後未有反攻。

孙权在杀了关羽后,将关羽首级送给曹操(有一說是为了嫁祸給曹操),曹操以諸侯之禮隆重厚葬了关羽首級,孙权也以诸侯礼葬关羽尸体。

忠于刘备的荆州地方官樊伷、习珍等的起事亦被孙权镇压。

220年,呂蒙去世。

同年正月,曹操去世,曹丕继魏王位,是年篡汉,建立魏朝。

孙权的军队路过襄樊,曹丕误以为孙权会攻打自己而襄阳、樊城已经没有粮食无法抵御,于是命曹仁烧毁二城弃城而去,但孙权当时正交好曹丕,并没有占领,曹丕因而后悔。

后来没有城防的襄阳仍然为孙权所占,虽然曹操生前曾答应割让襄阳给孙权,但不久曹丕就以孙权未得自己批准就擅自夺取襄阳为由派曹仁、徐晃夺回了襄阳。

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决定起兵伐吴。

是年,张飞被部将所害。

刘备不听众臣劝告,坚持伐吴,是为夷陵之战,起初进军顺利,但东吴大都督陆逊采取坚守不战的策略,蜀漢进军困难。

最后于222年被陆逊用火攻击败,退至永安,223年托孤于诸葛亮后去世。

之后,蜀吴关系缓解,終朝不再有大戰。

255年的淮南二叛,王朗之子王肅向司馬師進言時亦引用此戰的關羽軍士形容毌丘儉的處境,司马师因而通过掌控淮南将士家属最终击破了毌丘俭、文钦的军队。

[11] 參戰人物[编辑] 曹魏 漢丞相冀州牧曹操(洛陽援軍,到摩坡停留) 征南將軍曹仁(守樊城) 汝南太守滿寵 議郎趙儼 立義將軍龐德(兵敗被殺) 董衡、董超(欲投降蜀漢被斬)[12] 成何 平狄將軍呂常(守襄陽) 荊州刺史胡修(投降蜀漢,後來戰死) 南鄉太守傅方(投降蜀漢,後來戰死) 左將軍于禁(投降蜀漢) 護軍浩周(關羽所俘) 軍司馬東里袞(關羽所俘) 平寇將軍徐晃(宛援軍) 徐商、呂建[13] 呂貢(豫州援軍) 兗州刺史裴潛(兗州援軍) 殷署、朱蓋(增援徐晃)[14] 征東將軍張遼(合淝援軍,未到) 李緒[15] 孫吳 大督呂蒙 偏將軍右部督陸遜 李異、謝旌[16] 右護軍蔣欽 偏將軍潘璋 司馬馬忠 丁奉 偏將軍朱然 平虜將軍周泰 中郎將韓當 騎都尉虞翻 騎都尉是儀 中司馬諸葛瑾 武衛都尉孫桓 征虜將軍孫皎(後備部隊) 太史令吳範(占卜) 偏將軍全琮 蜀漢 前將軍關羽(兵敗被殺) 將軍關平(兵敗被殺) 都督趙累(東吳所俘,後事不詳) 荊州主簿廖化(投降東吳後逃歸) 荊州治中從事潘濬(投降東吳) 民變首領孫狼(陸渾變民,歸順關羽) 南郡太守麋芳(守江陵,投降東吳) 公安太守士仁(守公安,投降東吳) 宜都太守樊友(棄城逃走) 房陵太守鄧輔(大敗,後事不詳)[17] 南鄉太守郭睦(大敗,後事不詳) 零陵太守郝普(投降東吳) 武陵從事樊伷(兵敗被殺) 振威將軍劉璋(投降東吳) 子劉闡(投降東吳) 將軍詹晏(大敗,後事不詳)[18] 將軍陳鳳(投降東吳) 文布(秭歸大姓,投降東吳) 鄧凱(秭歸大姓)[19] 將軍習珍(自殺) 副軍將軍劉封(拒援關羽,後引咎被殺) 將軍孟達(拒援關羽,投降曹魏) 上庸太守申耽(投降曹魏) 西城太守申儀(投降曹魏) 後世評論[编辑] 劉備反應[编辑] 章太炎在所著的《訄書》中認為,荊州之失,關羽難辭其責,自身也為孫權所殺。

但半年的攻防戰中,蜀中竟不派兵往援,任其覆滅:「關羽,世之虎臣,……功多而無罪狀,除之則不足以厭人心,不除則易世所不能御」,認為諸葛亮因關羽破壞隆中對所需要的「聯吳抗曹」政策,「故不惜以荊州之全土假手於吳,以隕關羽之命。

」[20]但失去荊州及數萬將士,無論對劉備集團還是對諸葛亮的隆中對都是重大打擊,且並無記載能證明諸葛亮明知孫權有異動而不作為,或其能不經過劉備而自行決定是否出兵援助關羽。

關羽除在北伐初期連戰連捷時曾向劉封、孟達請求增兵外,並未求援於益州,且呂蒙襲取荊州在建安二十四年閏十月,劉備部下宜都太守樊友等逃走在十一月,陸遜即佔領秭歸,道路斷絕,劉備方已難派出援軍,而此時距十二月關羽敗亡只有一個月了。

[21]后来章太炎又称自己“少时所称云尔,晚涉季世,益窥古人用心”,承认自己当初阅历不够,臆猜了古人,认为关羽虽然未能较好地落实蜀吴联盟,但“其才可辅而用也”,刘备、诸葛亮没有除掉他的理由[22]。

得知关羽死讯后,魏国廷臣讨论刘备是否会为关羽报仇,群臣都认为蜀国实力弱小,唯一的名将关羽死后将不会采取行动,只有刘晔认为刘备一定会为“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的关羽起兵报仇[23]。

曹操戰略[编辑] 宋末元初胡三省認為:徐晃營迫關羽圍如此而不能制,即使呂蒙不襲取江陵,羽亦必爲曹操所破,而操假手於蒙者,欲使兩寇自敝,而坐收漁人、田父之功也[24]。

孫權破盟[编辑] 明代鍾惺認為,孫權呂蒙攻破劉備,使曹操得利,最終大勢三家歸晉,孫吳得不償失[25]。

時下引用[编辑] 此戰在光榮的真·三國無雙2中開始為可玩關卡。

参考文献[编辑] 司馬光《資治通鑑卷68》 《三國志》 注释[编辑] ^兩千年中西曆換算 ^2.02.1《三國志魯肅傳呂蒙傳》 ^s:孫子略解/04曹操曰:《司馬法》曰:「萬二千五百人為軍。

」 ^《三国演义》描写他最后被关公一箭射死,史书没有提及他的结局。

^《s:三國志/卷36#關羽》 ^《三國志·魏武帝紀》:(建安二十四年)冬十月,軍還洛陽。

孫權遣使上書,以討關羽自效。

《三國志·吳主傳》:閏月,權征羽,先遣呂蒙襲公安,獲將軍士仁。

^兩千年中西曆換算 ^《全三國文·卷二十四》引《賀捷表》句末:建安廿四年閏月九日,南蕃東武亭侯臣繇(鍾繇)上。

^田福生著《關羽傳》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出版ISBN978-7-5034-2022-1第十二章孤立無援,飲恨千古第三節兵敗麥城,章鄉之難之困守麥城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三國志·魏志十三·王朗子肅傳》:明年春,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反,景王谓肃曰:“霍光感夏侯胜之言,始重儒学之士,良有以也。

安国宁主,其术焉在?”肃曰:“昔关羽率荆州之众,降于禁於汉滨,遂有北向争天下之志。

后孙权袭取其将士家属,羽士众一旦瓦解。

今淮南将士父母妻子皆在内州,但急往御卫,使不得前,必有关羽土崩之势矣。

”景王从之,遂破俭、钦。

^《三國志·魏志十八·龐德傳》:將軍董衡、部曲將董超等欲降,德皆收斬之。

^《三國志·魏志十七·徐晃傳》:太祖復還,遣將軍徐商、呂建等詣晃 ^《三國志·徐晃傳》:太祖前後遣殷署、朱蓋等凡十二營詣晃。

^《三國志·李通傳》曹丕詔:(李)基兄绪,前屯樊城,又有功。

^《三國志·吳志十三·陸遜傳》:遜遣將軍李異、謝旌等將三千人 ^《三國志·陸遜傳》:异将水军,旌将步兵,断绝险要,即破晏等,生降得凤。

又攻房陵太守邓辅、南乡太守郭睦,大破之。

秭归大姓文布、邓凯等合夷兵数千人,首尾西方。

^《三國志·陸遜傳》:逊遣将军李异、谢旌等将三千人,攻蜀将詹晏、陈凤。

异将水军,旌将步兵,断色险要,即破晏等,生降得凤。

^《三國志·陸遜傳》:秭歸大姓文布、鄧凱等合夷兵數千人,首尾西方。

遜復部旌討破布、凱。

布、凱脫走,蜀以為將。

遜令人誘之,布帥眾還降。

^《訄書》第三十六《正葛》 ^《s:資治通鑒_(胡三省音注)/卷068》:冬,十月,……(呂)蒙入江陵,……十一月,漢中王備所置宜都太守樊友委郡走,諸城長吏及蠻夷君長皆降於遜。

遜請金、銀、銅印以假授初附,擊漢將詹晏等及秭歸大姓擁兵者,皆破降之,前後斬獲、招納凡數萬計。

權以遜為右護軍、鎮西將軍,進封婁侯,屯夷陵,守峽口。

關羽自知孤窮,乃西保麥城。

……權先使朱然、潘璋斷其徑路。

十二月,璋司馬馬忠獲羽及其子平於章鄉,斬之,遂定荊州。

^《思葛》 ^《s:三國志/卷14》:「蜀,小國耳,名將唯羽。

羽死軍破,國內憂懼,無緣復出。

」曄獨曰:「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其有餘。

且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為興軍報敵,於終始之分不足。

」 ^《s:資治通鑒_(胡三省音注)/卷068》 ^《s:三國》 查论编三国重要战役黃巾之亂·凉州之乱·討伐董卓之戰·孙刘襄阳之战·界橋之戰·匡亭之战·陶谦讨伐战·濮阳之战·孙策平江东之战·宛城之战·下邳之戰·易京之戰·袁术讨伐战·官渡之战·倉亭之戰·博望坡之戰·黎阳之战·邺城攻略战·南皮之战·壶关之战·北征乌桓·长坂坡之战·赤壁之戰·江陵攻略战·潼關之戰·濡须口之战·益州之战·张鲁讨伐战·逍遥津之战·漢中之戰·樊城之战(关羽北伐)·夷陵之战·曹丕伐吴·諸葛亮南征·石亭之戰·诸葛亮北伐·合肥新城之战·魏滅燕之戰·姜維北伐·兴势之战·高句丽讨伐·東興之戰·合肥新城之战(诸葛恪北伐)·壽春三叛·魏滅蜀漢之戰·锺会之乱·永安之戰·西陵之戰·晉滅吳之戰 查论编三国历史汉末黄巾之乱 ·凉州之乱 ·共讨董卓专权 ·群雄割据 ·孙刘襄阳之战 ·界橋之戰 ·龙凑之战 ·巨馬水之戰 ·李傕郭汜之乱 ·封丘之战 ·陶谦讨伐战 ·濮阳之战 ·孙策渡江自立门户 ·曹操迎天子 ·募民屯田 ·宛城之战 ·袁术称帝 ·张绣讨伐战 ·吕布讨伐战 ·易京之戰 ·白马之战 ·延津之战 ·官渡之战 ·乌巢之战 ·倉亭之戰 ·博望坡之戰 ·黎阳之战 ·夏口之战 ·邺城攻略战 ·南皮之战 ·北征乌桓 ·江夏之战 ·长坂坡之战 ·赤壁之战 ·夷陵之战 ·江陵攻略战 ·合肥之围 ·借荆州 ·潼關之戰 ·南匈奴解体 ·第一次濡须口之战 ·益州之战 ·张鲁讨伐战 ·逍遥津之战 ·建安文学 ·第二次濡须口之战 ·漢中之戰 ·樊城之战(关羽北伐) ·三国鼎立曹魏曹丕篡汉 ·九品中正制 ·洞口之战 ·第三次濡须口之战 ·江陵防卫战 ·广陵事变 ·石亭之戰 ·街亭之戰(天水之乱) ·合肥新城之战 ·魏滅燕之戰 ·兴势之战 ·讨伐高句丽 ·提倡玄学 ·曹爽专权 ·高平陵之变 ·司馬氏專權 ·王凌之乱 ·東興之戰 ·合肥新城之战(诸葛恪北伐) ·毌丘俭文钦之乱 ·诸葛诞之乱 ·甘露事变 ·竹林七贤 ·魏滅蜀漢之戰 ·锺会之乱 ·永安之戰 ·魏滅燕之戰 ·司馬炎篡魏蜀汉刘备称帝 ·夷陵之战 ·诸葛亮南征 ·出师表 ·诸葛亮北伐 ·蒋琬、费祎治國 ·姜維北伐 ·兴势之战 ·仇國論 ·黄皓专权 ·魏滅蜀漢之戰东吴夷陵之战 ·交州领化 ·石亭之戰 ·孙权建国 ·岭南开拓 ·夷洲探寻 ·合肥新城之战 ·呂壹专权 ·二宮之爭 ·诸葛恪专权 ·東興之戰 ·合肥新城之战(诸葛恪北伐) ·孫峻专权 ·寿春驰援 ·孙綝专权 ·诸葛诞寿春驰援 ·交阯之亂 ·孙皓暴政 ·西陵之戰 ·郭馬之亂 ·晉滅吳之戰燕国公孫淵称王 ·魏滅燕之戰中國歷史事件 傳疑時代→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朝→漢朝→三國→晉朝/十六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宋朝/遼金夏→元朝→明朝→清朝→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 查论编汉朝历史秦末与西楚大泽乡起义 ·秦末民变 ·義帝反秦 ·鉅鹿之戰 ·破釜沉舟 ·入关灭秦 ·约法三章 ·鴻門宴 ·戏亭分封 ·暗渡陈仓 ·楚汉战争(定三秦之战、成皋之战、安邑之战、彭城之戰、井陘之戰、荥阳之战、陽夏固陵之战、陳下之戰、垓下之战)西汉白馬之盟 ·郡国制 ·布衣将相 ·汉承秦制 ·白登之围 ·和親匈奴 ·消滅異姓王風潮 ·吕后称制 ·蕭規曹隨 ·诛吕安刘 ·七国之乱 ·文景之治 ·樂府、汉赋 ·漢武盛世 ·武帝建元 ·張騫通西域 ·丝绸之路 ·夜郎自大 ·征服西南夷 ·灭滇国 ·漢匈戰爭 ·马邑之谋 ·汉武帝币制改革 ·盐铁国营 ·刺史制度 ·察举制 ·酎金失侯(推恩令、附益法) ·独尊儒术 ·漠北之战 ·汉灭朝鲜之战 ·南平百越 ·汉平南越之战 ·李广利降匈奴 ·苏武牧羊 ·汉攻大宛之战 ·司马迁写史记 ·灭东越 ·东瓯内迁 ·武帝求仙 ·巫蛊之祸 ·轮台诏 ·霍光辅政 ·昭宣之治 ·石渠阁会议 ·盐铁论 ·郅支之战 ·西域都護府 ·竟寧出塞 ·外戚干政 ·王莽代漢新朝與更始帝王莽改制 ·赤眉、绿林起义(绿林起义 ·赤眉起义) ·昆陽之戰 ·劉玄稱帝(绿林军) ·劉盆子稱帝(赤眉軍) ·公孫述稱帝 ·隗囂割據东汉东汉统一战争 ·云台二十八将 ·尚书台 ·王景治黄河 ·取消都试 ·光武中興 ·马援征岭南之战 ·造纸术改进 ·匈奴内讧 ·佛教内传 ·白马寺 ·明章之治 ·白虎观会议 ·竇憲北伐 ·燕然勒石 ·永元之隆 ·班超再通西域 ·甘英使大秦 ·邓氏称制 ·閻顯干政 ·西域长史府 ·孫程之變 ·張衡觀天 ·九江之亂 ·梁冀专权 ·太学清议 ·党锢之祸 ·鸿都门学 ·东汉与羌的战争 ·东汉与鲜卑的战争 ·鲜卑兴起 ·黃巾之亂 ·五斗米道 ·凉州之乱 ·誅滅十常侍 ·董卓進京 ·討伐董卓之戰 ·群雄割據 ·李郭之亂 ·曹操迎天子 ·挟天子以令诸侯 ·建安文学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戰 ·潼關之戰 ·漢中之戰 ·南匈奴解體 ·樊城之戰 ·曹丕代漢專門史 漢朝行政區劃(西漢·東漢·蜀漢) 漢朝經濟 汉朝农业 与罗马的关系 中國歷史事件 傳疑時代→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朝→漢朝→三國→晉朝/十六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宋朝/遼金夏→元朝→明朝→清朝→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樊城之戰&oldid=68019955” 分类:關羽孙权蜀汉战役曹魏战役东吴战役東漢歷史事件湖北历次战争与战役210年代中国战役219年隐藏分类:使用ISBN魔术链接的页面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不转换 已展开 已折叠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已展开 已折叠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打印页面 在其他项目中 维基共享资源 其他语言 CatalàDeutschEnglishFrançaisBahasaIndonesia日本語한국어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ไทยTiếngViệt 编辑链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