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糖相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米糖相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米糖相剋(台語:bí-thn̂gsio-khik)指的是在臺灣日治時期臺灣稻米與甘蔗的種植互相競爭農作地的現象,針對此一現象,當時的製糖會社便實施了「米價比準法」企圖壓抑稻米的種植[1],但因為日本本土需要臺灣提供糧食,所以臺灣總督府方面反而鼓勵農民轉作稻米[2]。
而最後此一現象導致臺灣的農業從過去專注在糖米種植上轉向多角化經營的模式[1],製糖會社也改變了其經營方式[2]。
目錄
1背景
2過程與結果
3台灣光復後
延伸文章資訊
- 1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 國立成功大學 ...
日治初期米價維持政策與社會經濟秩序問題—以臺灣罹災. 救助基金為例 ... 大友昌子討論日治時期臺灣社會事業之問題時,將社會事業分為三類,即以. 義倉為中心的 ...
- 2米糖相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米糖相剋(台語:bí-thn̂g sio-khik)指的是在臺灣日治時期臺灣稻米與甘蔗的種植互相競爭農作地的現象,針對此一現象,當時的製糖會社便實施了「米價比準 ...
- 3食米要知米價 -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電子報內容
臺諺「食米毋知米價」,意味不知民間生活狀況。任何時代,主食價格及供應會直接影響人民生計。因此,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為掌握米穀需求狀況,於明治31 ...
- 4日治時期米穀自治管理政策之制訂背景與實施(1936-1939 ...
1936年日本在日本及臺灣、朝鮮同步實施米穀自治管理政策,管制米穀的市場流通量,以抑制殖民地米傾銷日本,減低日本政府為了維持米價所帶來的財政負擔, ...
- 5戰爭與糧食 - 國史館
民(1945-1953)〉;高淑媛〈日治後期臺灣產業政策的轉換:米穀管理政策的 ... 其研究指出,1930年代乃至戰爭時期,臺灣總督府積極介入租. 佃關係,遂造成 ... 配給統制法」,發動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