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如何影響「思考」(上):語言是人類的本能,與智力無關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 語言障礙」(Specific Language Impairment,指的是無法把句子和語法表達清楚的障礙)的患者,在非語言的智商測試上獲得的成績屬於正常人的範圍。

集團資訊關於我們集團介紹我們的團隊旗下媒體關鍵評論網everylittled.INSIDE運動視界Cool3c電影神搜未來大人物歐搜哇商益旗下節目多元服務Ad2Taketla拿票趣關鍵議題研究中心Cr.EDShareParty達思智能科技士奇傳播與我們合作內容行銷與廣告業務異業合作原創內容暨內容媒體業者合作加入我們新聞中心 2017/07/03,生活PhotoCredit:WyssCenterRoxas楊大輝作家兼說書人,只寫增進思考的文字, 4THINK 知識部落格的001號員工。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每月一杯咖啡的金額,支持優質觀點的誕生,享有更好的閱讀體驗。

立即支持你在咖啡廳享受著咖啡,聽見隔壁座的兩人談及語言對思考方式的影響。

一位說:「你說的語言決定了你的思考,人思考的時候難免會在心裡自我對話一番,而這種自我對話就是一種以語言為訊息媒介的思考,所以如果你語言中的詞彙越全面,你就能做出越全面的思考,而語言若有缺陷,思考就會有缺陷。

」 另一位則反駁說:「錯了,語言和思考是兩種不同的東西,人類在語言發明之前就已經懂得思考了,而且像愛因斯坦和特斯拉等等的著名科學家,都聲稱自己在進行創造、發明的時候並未用上語言。

這意味著無論有沒有語言人類都可以思考,因此不能說語言的缺陷會導致思考有缺陷。

」你認為誰是對的呢?先說答案吧:兩位都有錯誤,因為事實比他們提出的論點還要複雜一些。

語言是人類的本能,與智力無關要搞清楚語言和思考的關係,我們先來看看認知科學家兼語言學家史迪芬.平克(StevenPinker)在他的《語言本能》一書是怎麼說的: 語言是人類大腦組織中的一個獨特構件。

一個人在兒童時期就能掌握語言這門複雜精專的技能,不用刻意學習,也無須正規教導。

人們可以自如地運用語言,而不必瞭解其背後的邏輯和原理,而且每個人的水準都大致相當,沒有質的區別,這顯然有別於其他一些常見的資訊處理或智慧操作的能力。

正因如此,一些認知科學家將語言描述為一種「心理官能」(psychologicalfaculty),但我更喜歡這個古樸的字眼:「本能」(instinct)。

它所傳達的意思是:人類懂得如何說話,如同蜘蛛懂得如何結網。

蜘蛛懂得拉絲結網,並不是某位無名的天才蜘蛛的發明創造,也不是悉心傳授的結果或者源於某種建築方面的才能。

事實上,蜘蛛之所以結網,是因為它們所擁有的大腦賦予了它們結網的衝動與能力。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精密複雜的語言能力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一種生物屬性,它並非源于父母的教導或學校的培養,正如王爾德所言:「教育是令人羡慕的東西,但要時刻記住:凡是值得知道的,沒有一個是能夠被教會的。

」一名學齡前兒童所具備的隱性語法知識遠比最為厚實的寫作指南或最為先進的電腦語言系統複雜得多(當時是1994年)。

到目前為止,已經發現的人類語言高達7,000種,其中有許多種語言源自於不同的種族部落,這些部落與世隔絕,彼此之間也沒有交流,但每一個種族卻都不約而同的發展出了自己的語言。

換言之,語言更可能是人類本能性「發展」出來的工具,而不是人類有意識的「發明」出來的工具。

而這意味著,語言很可能與人類的智力沒有太大的關係,語言本能是獨立於智力之外的,平克用證據指出,語言和智力的確是不屬於同一範疇之內的:研究發現,那些擁有「特定語言障礙」(SpecificLanguageImpairment,指的是無法把句子和語法表達清楚的障礙)的患者,在非語言的智商測試上獲得的成績屬於正常人的範圍。

事實上,只要是與語言無關的任務,患者都能像正常人一般輕鬆完成。

另外一項研究則顯示,智力嚴重缺陷、無法完成日常任務的「威廉斯氏症候群」(Williamssyndrome)患者,則能像一般人那樣說出語法正確的句子,儘管他們連繫鞋帶都覺得困難。

這兩項結果都暗示著,至少在大腦或基因的層面上,語言是一種特殊的本能,獨立於思考與智力之外,語言能力的缺陷並不等於智力缺陷,更不會讓思考缺陷,所以語言並不「決定」思考。

事實上,我們熟知的圖像思考(想像)就是一種無需語言的思考方式,愛因斯坦和特斯拉等著名科學都聲稱,自己的創造力大部分來自於圖像思考,而非語言思考。

但請注意我上面的用詞,語言並不「決定」思考,但這並不意味著語言無法「影響」思考,事實上,有許多證據表明,語言是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一個人的思考和決策的。

語言如何影響了思考與決策?行為經濟學家KeithChen在TED裡的一場演講中,論證了不同的語言如何影響了人們的儲蓄行為,其結論非常有趣,這裡我簡略一下他的結論,有時間的朋友們可以抽十分鐘觀看影片:人的儲蓄習慣,會因為其母語(你用來思考的語言)的不同而導致差異。

一個民族的母語如果能夠描述未來(例如有明天、後天、明年等詞),整體民族擁的儲蓄比例就越低。

相反,一個民族的母語如果只能很模糊,甚至無法描述未來(例如沒有明天、後天、明年等詞),該民族的儲蓄比例則反而會更高,而且更不容易染上惡習如抽煙和過度飲食,甚至連使用避孕套的概率也比較高。

為什麼?我的理解是——語言若能把現在和未來區分開來,語言的使用者就能準確的把現在和未來看作是兩個不同的時間點,於是他們會明確的感受到未來還很遙遠,這讓他們更難以儲蓄。

相反,語言若無法區分現在和未來,使用者就會把現在和未來看作是同一個時間點,或是很接近的時間點,於是他們就會覺得未來就是現在,這讓他們更容易儲蓄。

但能夠清楚的描述未來的語言,不是應該能讓人更好的規劃未來,從而儲蓄更多嗎?你會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你假設了人是理性的,但人們通常是非理性的,請看下面這個問題:如果讓你選擇,現在給你100美元,還是明年給你150美元,你會選擇哪一個?大部分的人會選擇現在就獲得100美元,因為能夠「即時享受眼前的東西」這一點本身就很有吸引力,但理性的選擇應該是選擇明年獲得150美元,亦即「延遲滿足」。

我們進一步用這個點來進行推導的話,就能得出以下這個結果:一個人的母語越是能夠清晰的描述未來,其對未來的感覺就越是遙遠,「即時享受」的衝動就會越高,儲蓄比例自然就會下降。

一個人的母語若無法描述未來,其對未來的感覺就越靠近,「延遲滿足」的難度就會下降,儲蓄比例自然就會上升。

但事情還沒完,還有另一個有趣的例子也說明了語言能夠影響思考。

科學人雜誌的一篇文章討論了這一個問題(推薦一讀),以下為部分摘要:在澳洲北部約克角的西海岸,有個叫朋布羅(Pormpuraaw)的小型原住民部落;我站在一名五歲小女孩旁邊,請她指出北方,她毫不猶豫地指出精確方位。

羅盤告訴我,她完全正確。

回到美國史丹佛大學的演講廳,我向聽眾中的傑出學者提出相同要求,有些人來此聆聽演講已超過40年。

我請他們閉上眼睛(這樣才不能作弊)並指出北方,結果很多人做不到,他們不曉得答案;有些人則思考許久後,胡亂指出一個方向。

我在哈佛和普林斯頓,還有莫斯科、倫敦和北京做過同樣的測試,結果都相同。

在某個文化中成長的五歲女孩可以輕易做到的事,另一些文化中的科學家卻很難做到。

這種認知能力的差異該如何解釋?答案或許藏在「語言」之中。

朋布羅人使用庫克薩優里語(KuukThaayorre),和英語不同之處在於沒有「左」和「右」這類相對的空間詞彙,他們用的是絕對的基本方向(東、西、南、北等)。

英語當然也有絕對的基本方向詞彙,但只用在描述大空間尺度,例如我們不會說:「他們把前菜叉擺在主餐叉的東南邊,真是沒教養!」然而在庫克薩優里語中,絕對的基本方向用在各種尺度,他們會說「杯子在盤子的東南邊」、「站在瑪莉南邊的男孩是我哥哥」。

在朋布羅,每個人必須隨時知道自己的方位,如此才能正確地表達。

此外,過去20年來,德國馬克士普朗克心理語言學研究所的列文森及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哈維蘭做過一些開創性的研究,顯示仰賴絕對方向的語言使用者很擅長標定自己的方位,即使在陌生的野外或室內亦然。

他們的方向感明顯勝過生活在相同環境但不使用這類語言的人,事實上,他們的表現超過了科學家對人類的預期。

這些語言上的需求,能夠強化、鍛鍊相關的認知本領。

還有另一項實驗指出,不同的語言甚至會讓你對事物有不同的觀感。

該實驗問法語和西班牙語的使用者一個問題:「如果一個卡通叉子會像人一樣說話的話,它會發出什麼樣的聲音?」結果,法語被試更傾向於認為叉子有「女性化的聲音」,而西班牙語受試者則傾向於認為叉子有「男性化的聲音」。

當然,不得不提的是認知謬誤裡的「框架效應」(framingeffect),語言中的用詞若不一樣,那就算說的是同一個東西,也可以導致一個人朝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我在這篇文章有提到過:阿莫斯.特維斯基(AmosTversky)和哈佛醫學院的同事做了一個實驗,該實驗顯示,一件事情用不同的字眼呈現,就足以讓人做出不一樣的決策與反應,而原因就在於人們會受字眼所聯接的情緒影響:實驗者告知被試(醫生)兩個治療肺癌的新方法(開刀和鐳射)的統計結果,開刀雖有五年的存活率,但短期來說,開刀是比鐳射危險的。

接著,實驗者把被試分成兩組,並向兩組展示兩種不同框架的開刀統計結果:a.開刀後第一個月的存活率是90%。

b.開刀後第一個月的死亡率是10%。

 首先必須留意的是,以上是將同一個統計結果以不同框架呈現,a用的字眼是「存活率90%」,b用的字眼則是「死亡率10%」,這兩者在邏輯上是相同的。

但結果卻顯示,看了a的醫生組中,有高達84%的醫生選擇了開刀,而看了b的醫生組中,則只有50%的醫生選擇了開刀。

這意味著,醫生受到了框架效應的影響,「存活」是一個好的字眼,醫生看到「存活率90%」會覺得這還不錯,這個框架產生了正面的情緒,而看到「死亡率10%」當然不會覺得不錯,這個框架產生了負面情緒。

綜合以上所有,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儘管思考不需要通過語言,但語言能夠影響思考。

思考和語言是能相互影響的(有相關性),而不是簡單的因果關係,如果一個人沒有任何語言,他還是可以思考,但如果這人擁有語言,那語言可以很間接的影響這個人的思考。

了解這一切讓我想到一個問題——我們該如何利用語言來讓自己思考得更好?語言,作為一種增進思考的工具結合我能夠找到的資料和我自己的思考,用語言增進思考的方法主要分成兩種:(a)成為平衡雙語者多年以來,主流對雙語學習的看法主要持批評的態度,他們認為讓孩子學習雙語會造成一系列惡性後果,甚至可能會讓孩子變笨。

但艾倫.比亞韋斯托克(EllenBialystok)的一項研究指出,擁有平衡雙語能力(即母語和第二種語言一樣流暢,而且在日常中經常轉換使用)的人發展出了更好的認知能力。

例如,雙語者在測試中被證實擁有更好的「執行控制力」(executivecontrol),這意味著他們更能抵抗誘惑、抑制衝動、屏蔽不必要的信息(不易被打擾),切換任務的能力也更強(亦即從「專注在任務A」切換到「專注在任務B」的所需時間縮短)。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曾在這一篇文章討論過的「稀缺」帶來的惡性後果之一,就是「執行控制力」的下降。

) 12»全文閱讀不想分頁?試試看我們的新服務猜你喜歡最新發展:語言如何影響「思考」(下):另類思考策略——「詞彙解碼」5年前Tags:語言思考溝通框架效應 Sponsored2022/08/10,生活廣編企劃由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業務團隊》製作,由各品牌單位贊助。

業務與行銷相關合作,歡迎與我們聯繫。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每月一杯咖啡的金額,支持優質觀點的誕生,享有更好的閱讀體驗。

立即支持很多大人很早就遺忘自己曾經是個孩子,直到我們孕育出自己的孩子。

據幼兒教育研究者PetrG.Grotewell和YanusR.Burton的書籍出版觀察,「嬰幼兒」比任何人類其他年齡層更能夠全面體驗生活。

這歸咎於2歲前的孩子大腦正處於快速開發期,這階段同時也是兒童建構自我的關鍵時期。

若能讓孩子處於探索和嘗試新事物的環境,不僅有益於孩子的身體發育,也有助於培養、形塑孩子的美感。

沈浸式教育,幫孩子的美感從小打底 「當你摸到、穿到面料好的衣服,身體會記住那種舒服的觸感;當你吃到美味的食物,嗅覺和味覺會記得那個味道;當你看見美的東西,你會用五感記住那種感覺。

」魏羣芳於2016年創立有機棉童裝品牌寶貝友(babybabycool,簡稱bbc),她擁有廣告造型師的身份,更是一位在意孩子美感教育的母親。

創立bbc即是她的回答:「我們無須刻意培養孩子的美感,而是讓孩子有意識地沈浸在美的環境裡。

」 bbc的設計理念相當簡單,就是健康、舒適及美。

聽起來簡單,實際上做起來卻相當不容易,除了好看好穿,魏羣芳更在乎的是孩子的感受;不僅要讓孩子穿起來好看,更要同時穿得舒服又健康安全。

孩子的肢體語言,決定衣服是否生產 魏羣芳強調,「觀察孩子的表現非常重要,無論孩子是否會說話,都會用肢體語言和表情告訴你,他們喜不喜歡、舒不舒服。

」她分享bbc的設計過程,每個服裝款式平均修改二到五次,因為必須讓每款設計都通過孩子的試穿考驗。

「試穿的目的是讓孩子忘記有穿衣服,而一件衣服的最終定案,經常是孩子穿上後喜歡到不想脫下來,才算是完成設計進入生產階段。

」 她分析無論大人小孩,好的服裝版型穿起來就是有精神和有自信。

bbc從打版到生產皆MadeinTaiwan,在設計上運用成人時尚的拼接概念,呈現兒童服裝的玩味設計感,跳脫傳統卡通圖案或兒童內著感的設計。

在實用性上,除了更符合身體曲線的立體剪裁,更以燙標取代車標,不傷害孩子稚嫩的肌膚,也在領口、褲口等處增加彈性織帶及皺褶設計,大幅提升嬰幼兒服飾的美觀及耐用度。

安心健康的第一道防線,來自母親的愛 服裝是接觸孩子肌膚的第一道防線,健康安全卻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環節。

bbc特別採用安全無毒、100%日本進口的頂級有機棉作為面料,更通過全球公認最嚴格、符合歐盟最高標準的GOTS有機棉紡織認證;以確保bbc使用品質最穩定的有機棉,且無殘留農藥、落葉劑等神經毒,金屬副料如金屬釦、拉鍊和織帶,也同樣使用經過檢測安全無鎳、無重金屬的安心材質。

在商品面如此講究,就是因為魏羣芳同時也是一個母親的身份,讓bbc不單只是一件衣服,更象徵著一位媽媽如何愛孩子的實際行動。

自創業初期,她從驚嘆布料分級的數十倍價差,一直到發現棉花農藥是一般農產品的8倍,布料上殘留的毒化物和化學藥劑,還會透過皮膚囤積在寶寶的肝腎肺腦,甚至引發皮膚過敏或氣喘症狀,從而決定以「100%有機棉」作為品牌面料。

然而少了化學纖維,100%純棉衣物容易變形;為解決支撐度的問題,魏羣芳最後決定採用相當費時耗工的「3D立體剪裁」工法製作。

不僅讓bbc的衣服剪裁和比例更好,也連帶延長了衣物壽命,為孩子打造出舒適、立體且時尚有型的服裝。

一衣多穿,bbc創造精品童裝的永續價值 「很多媽媽跟我們說,小朋友很快就長大,衣服要一直買很浪費。

」孩子成長速度快,買貴了怕浪費、買便宜又擔心品質,魏羣芳對於天下母親都有的隱性擔憂,提出的解法最令人激賞。

bbc希望倡導「一衣多穿」的觀念:「一樣的錢不用買很多件,買三件不如買一件好的,好好的穿、在不同場合穿,而且可以穿很久,讓衣服發揮最大效益。

」魏羣芳自己很多衣服都穿10年以上,與bbc品牌理念的交疊處,就是經典設計和耐用的優質面料。

經典設計和耐用面料,讓bbc的童裝創造出更多永續價值;其經典時尚的設計元素,讓孩子的同一件衣服擁有多場合搭配性,正式或休閒風格都可駕馭。

甚者,以往孩子穿大一號衣服時容易顯得像在「穿布袋」,bbc讓大一號看起來像在穿洋裝,一直穿到看起來是件上衣。

而新生兒的包屁衣,其他品牌只做3、5公分一段,bbc做到10公分一段;讓原本只有3個月至半年使用年限的衣服,拉長至一年或超過一年,兼顧美學與實用性。

bbc更將嬰幼兒的衣服效益發揮到最極致,「我常說我們的衣服要做到這麼好,就是大的穿完小的穿,小的穿完還可以送給別人穿。

」bbc更與社福基金會合作,將顧客汰換的衣物捐給育幼院的孩子,顧客也能獲得購物金回饋。

bbc真正打造出精品童裝的永續價值,且不造成資源浪費,讓每位父母都能一同守護孩子的未來,珍惜保護地球環境。

babybabycool官網連結 猜你喜歡Tags:親子服裝設計魏羣芳BBC有機棉幼兒babybabycool立體剪裁美感教育童裝More...重讀《正氣歌》:文天祥身處惡劣環境,仍憑藉心中正氣展現出頂天立地的不凡氣度2則觀點馬來西亞人都愛辯論?華語辯風的狂熱,連政黨都以「表演賽」造勢1則觀點潘懷宗《勇敢對抗攝護腺癌》:我發現癌細胞的過程相當曲折離奇,小心翼翼仍無法在二期前發現它1則觀點如何超越高智商的對手?你需要的只是比他更「理性」1則觀點【炒幣入門】買賣加密貨幣和進出股市一樣嗎?我的「K線絕活」在幣圈有沒有用?1則觀點「魷魚幣」暴漲2400%又閃崩幾乎歸零,投資機構痛批「根本詐騙」1則觀點美國史上最大「龐氏騙局」主謀馬多夫去世,回顧台版「老鼠會」如何詐騙受害者1則觀點《代幣經濟崛起》:投資ICO代幣前,7招教你如何避開詐騙陷阱1則觀點台灣史上最大詐騙集團「鴻源機構」(下):涉及近20萬人的金錢遊戲,蒸發了無數家庭的保命金1則觀點《金融行為通識課》:詐騙犯慣用的九種認知經驗法則&五種策略和角色1則觀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