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位於海洋下方的地殼。

地殼是地球最外面的岩石層圈,由於形成與演化機制的不同,在大陸與海洋下方的地殼,構造與岩石組成有很大的差異,分為稱為大陸地殼和海洋地殼。

海洋地殼位於海洋下方的地殼。

地殼是地球最外面的岩石層圈,由於形成與演化機制的不同,在大陸與海洋下方的地殼,構造與岩石組成有很大的差異,分為稱為大陸地殼和海洋地殼。

海洋覆蓋地球表面70%以上的面積,因此地球表面大部分的地殼都是海洋地殼。

海洋地殼的平均深度約在海平面以下3,700公尺,但其形貌多變,最顯著的是在大洋當中隆起的巨大海底山脈,寬度可達3,000公里,山脊高出周圍的海底可達3,000-4,000公尺。

這巨大的海底山脈稱為中洋脊,是新的海洋地殼生成的地方。

另外,在一些大洋和大陸的交界地帶,或大洋中某些呈弧形排列的一串火山島附近,海洋地殼則向下凹陷,形成狹長深邃的海溝。

海溝是海洋地殼從地表向下隱沒到地球內部的地方,也是海洋地殼消失之處。

無論在海洋地殼生成處的中洋脊,或是海洋地殼消失處的海溝,都有地殼內部的岩漿活動,造成火山與地震,也成為板塊的邊界。

由於在中洋脊處生成的海洋地殼隨著板塊移動而逐漸遠離中洋脊,最後在海溝處重新隱沒到地球內部,因此海洋地殼的年齡離中洋脊愈遠就愈老。

地球表面最老的海洋地殼年齡只有2億年,相較於46億年的地球年齡是非常年輕的。

事實上,並不是所有海洋地殼和大陸地殼交界處都有海溝,許多大洋和大陸的交界帶並沒有火山與地震的活動。

大陸地殼向海逐漸變薄、下沉,和海洋地殼之間以過渡帶地殼(大陸地殼岩石混雜海洋地殼岩石)作為交接帶。

這種交界地帶稱為「非活動性大陸邊緣」(因該處沒有火山與地震活動),有別於大陸地殼與海洋地殼以海溝為交界的「活動性大陸邊緣」(火山與地震活動激烈)。

在中洋脊和大陸邊緣之間的海洋地殼大多為平坦的海底洋盆,但其中常有海底山冒出。

這些海底山大多以個別火山呈現,如西太平洋海底洋盆中眾多的海底火山,但也有因岩漿供應充分而形成一大片海底火山高原(如南太平洋的「安東爪哇高原」及印度洋南邊的「克谷倫高原」),或線型山脈(如印度洋中的「東經九十度脊」),也有因火山間歇性的噴發而形成一長串火山島鏈(如太平洋中間的「夏威夷-帝王海底山鏈」)海洋震測調查結果顯示海洋地殼的平均厚度約為7公里,中洋脊處較薄,海底火山高原及非活動性大陸邊緣一帶最厚(可厚達20公里)。

與大陸地殼平均厚度為35公里、最厚處超過70公里(如西藏高原下方)相較,海洋地殼要薄得多。

海洋地殼構成的岩石主要是玄武岩和輝長岩,玄武岩上再覆蓋了從陸上沉積物帶到海裡或海水中浮游生物死亡後的殼體所形成的沉積岩。

海洋地殼的生成,是中洋脊下方的岩漿冒出海床後快速凝結形成枕狀玄武岩,其下方有逐漸冷卻成片狀或條柱狀的玄武岩層,再下面則為緩慢冷卻所形成的輝長岩。

玄武岩層的厚度通常是1-2公里,輝長岩則有3-5公里厚。

在中洋脊處常可觀察到熱液噴泉的景象,是地球內部釋出熱量、地球內部物質輸送到海水中的重要管道,也是行化學合成作用的特殊海底生物群落聚集處。

臺灣位於亞洲大陸和西太平洋的交界面上,北邊的東海和西邊的臺灣海峽下方都是大陸地殼,而東邊的菲律賓海及南邊的南海則為海洋地殼。

在臺灣南邊的巴士海峽,南海海洋地殼向東隱沒到菲律賓海的海洋地殼之下,形成馬尼拉海溝及海溝東側的呂宋火山島弧。

蘭嶼、綠島都是呂宋火山島弧中的火山島,只是現在已經不再噴發。

而在臺灣東部海域,菲律賓海的海洋地殼向北隱沒到亞洲大陸之下,形成琉球海溝及琉球島弧。

由於隱沒作用造成的島弧向大陸一側發生火山作用,大陸地殼被拉張、沉陷,形成了沖繩海槽。

如果沖繩海槽中的地殼擴張作用持續進行,將會有新的海洋地殼在其中生成。

撰稿者:劉家瑄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