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資治通鑑長編: 卷二百二十七-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1, 起訖時間起神宗熙寧四年十月盡其月卷名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百二十七帝號宋神宗. 2, 年號熙寧四年(辛亥,1071). 3, 全文冬十月壬子朔,中書言:「選人每因恩赦例與 ...
简体English
本站介紹
簡介
字體試驗頁
+協助
+常見問答集
+使用說明
+工具
系統統計
+數位人文
原典全文簡介說明相關資料字典討論區圖書館維基數據維基
在"卷二百二十七"中檢索:
書名檢索:
登入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維基
維基->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百二十七《卷二百二十七》[查看正文][修改][查看歷史]1起訖時間起神宗熙寧四年十月盡其月 卷 名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百二十七 帝 號宋神宗2年 號熙寧四年(辛亥,1071)3全 文 冬十月壬子朔,中書言:「選人每因恩赦例與放選,以致奏補初仕之人年二十五以上試詩一首,方許注官,猶為無取。
其間有才能者,須俟及年,頗為淹滯。
中才以下亦未嘗試其所能,使之厘務,往往廢職,及銓曹合注官人一,例須試判三道,因循積敝□大,遂成虛文。
今欲應得替合守選人,歲限二月八日以前流內銓投狀,試斷案二道,或律令大義五道,或議三道,差官同銓曹主判官撰式同考試,第為三等,申中書。
上等免選注官,入優等者依判超例升資二,無出身者賜出身。
如試不中,或不能就試者,及三年與注官,即不得入縣令、司理、司法。
其錄事參軍、司理、司法仍自今更不試判,亦不免選,即歷任有舉京官、職官、縣令五人者,與免試注官三,內得替合敘官人,亦許依得替人例收試。
奏補京朝官選人,初出官罷試詩,年二十以上,許投狀乞試四。
如所試依得放選等第,即與差遣,優等賜出身。
試不中,或不能就試,如年及三十者,即與差遣。
其授官年已三十,即更三年聽出官。
京朝官展三年,監當如歷任於合用舉主外,更有二人即免展年。
其今年以前奏授,見年十五以上,不能就試者依舊條,京朝官依上條展年。
」從之。
4初,審官院、流內銓出官法試律及詩,而奏補人多不能為之,人為代作,至寫紙球賣之,試者用此得出官,其獘頗多。
至是,乃更此法。
新、舊紀鎫書立選人及任子試出官法。
選舉志云:至是更法,上自取其優等擢賜進士,用王沇之為太學官,於是世祿胄子皆勉於學。
附見當考。
是日,頒募役法。
舊紀云:壬子詔:「差役獘民,其罷之。
使民出錢免役,立直募人。
」新紀云:壬子罷差役法,使民出錢募役。
今刪潤,別如此書。
食貨志:二年十二月,條例司上言:「考眾所論,獨其言使民出錢雇役者,人以為便,合於先王使民出財,以祿在官庶人之意。
應昔於鄉戶差役者,悉計產賦錢,募民代役,以所賦錢祿之。
願選官分行天下,付以條目,博盡眾歡五。
」奏可。
於是條諭諸路曰六:「衙前既用重難分數,凡買撲酒稅、坊場等,舊以酬衙前者,鎫官自賣之,以其錢同役錢隨分數給之七。
其廂鎮場務之類,舊酬銟衙前、不可令民買占者,即用舊定分數為投名衙前酬銟八。
凡衙前部水陸運,舊或官以微物占分數,及領倉驛、場務、公使庫,並送迎往來及治他事尚多擾者,今當省使毋費;及承符、散從官等諸重役遠接送之類,舊苦煩費償欠,今當改法除獘,使無困。
既減衙前妄費,即重難益少,投名人可省。
承符、散從官之類,舊占數多,而不盡實役也,今當省其額。
凡坊郭戶及未成丁、單丁、女戶、寺觀、品官之家有產業物力者,舊無役,今當使出錢以助募人應役。
凡此所為條目也,皆委管勾官與監司、州縣論定。
」久之,司農寺言:「昨降詔訪差役利害,繼命輔臣制置條目,付管勾官與監司、州縣體度利害,至今未報。
竊以方今州縣差役尤為民事之難,而今之條約務在除去宿獘,使民樂從。
然所□優者,村鄉樸蠢不能自達之窮氓;所裁取者,乃仕宦並兼能致人語之豪戶。
若經制一定,即衙司縣吏九又皆無以施誅求巧舞之奸,故新法之行,尤所不便逐司自降朝旨只是泛下州縣,令人具所見。
官吏既不能盡知法意,抑又惑於言者之多築室道謀,難以成就。
欲自司農申明所降條約,牒諸司相度,先自一兩州為始,候其成就,即令諸州軍仿視施行。
其成法實便百姓者,銟之。
」從之。
所□優及所裁取等語,見呂惠卿家傳。
然則此奏當在惠卿三年五月十七日判司農後,九月一日丁憂前,家傳云云,附五月十七日。
於是,提點府界公事趙子幾以用則奏上一○,上下其法司農寺,詔判寺鄧綰、曾布等更議之。
綰、布上言:「畿內鄉戶計產業若家貲之貧富,上戶分甲乙五等,中戶上中下三等,下戶二等,坊郭十等,歲分夏秋隨等輸錢。
鄉戶自四等,坊郭自六等以下,勿輸。
產業兩縣有者,上等各隨縣,中等並一縣輸一一。
析居者,隨所析一二。
若官戶、女戶、寺觀、未成丁減半,募三等以上稅戶代役,隨役重輕制祿,祿有計日、有計月、有計事而給者。
開封縣戶二萬二千六百有奇,歲輸錢萬二千九百緡,以萬二百為祿,贏其二千七百以備凶荒欠格,他縣仿此。
」鄧綰舊傳云:綰判司農,首請行免役於府界,一日而免衙前歸農者八百三十餘人。
已附注正月二十二日。
又言曰:差役之獘,衙前最重,役三歲一代,代滿,五年已複差。
每役費至千緡,他役不減,三二年一差,費亦不下數百千。
吏得臨時高下,強者終身苟免,弱者頻年在公。
以鋤耰之人,身在城市不得安生,因成游惰,失古使民不見異物而遷之意。
子弟雖欲興學,外役所迫,不免笞杖坐廢終身。
不肖子弟因緣妄費,至於蕩析。
今輸錢之法,極戶十年輸緡錢二百五十,其次八九十而已,比昔減過半,得免橫費,無笞責之憂,且終身不事官府,以趨南畝。
奏可。
然輸錢計等高下,而戶等著籍,昔緣巧避失實。
又詔責郡縣一三,坊郭三年,鄉村五年,農隙集眾,稽其物產,考其貧富,察其詐偽,為之升降,用意高下者以違制論。
衙前主帑藏,出納奸盜,故多負償。
歲滿,計所歷輕重,酬以榷酤酒場,使自售,收其贏。
能者收或倍稱,民被誅刻;不能者失利,不償所費。
爭訟日煩,乃收酒場,官自募人增直賣之,取其價以給衙前。
議者又為役煩人眾則出錢重,凡舊冗占、苦科配賠償之類,悉加裁禁。
倉驛、場庫、水陸運漕多代以軍校。
吏之官、罷任,送迎者疲於道路,乃官給路費,免其身行,使出錢輕而人易就募法:三人相任,衙前仍供抵擬一四,弓手試武藝,典吏試書計,以三年或二年乃更。
為法備具一五,揭示一月,民無異辭,著為令。
令下,募者執役,被差者歡呼散去。
開封一府罷衙前八百三十人,畿縣放鄉役數千。
頒其法天下。
天下土俗不同,役重輕不一,民貧富不等。
縣大民庶而富,輸錢少,易募;僻而貧,輸多,難招。
然大縣事眾役煩,募直故多;縣僻,事簡役少,募直亦寡。
以一州一縣之力供一州一縣之費,以一路之力供一路之費,諸路從所便為法。
開封府衙前免歸者八百三十人,已具注正月二十二日,本志系此段於二年十一月,此後乃敘王安石乞銟梓路漕臣。
按:銟梓路漕臣,乃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條例司乞選官分行天下,實錄在二年四月二十一日,於是遣八人者出使,但實錄不載本志所謂條目者,六月七日條例司又乞下諸路轉運司各具利害,即無選官分行等論,當考。
本志所載司農寺言管勾官與監司州縣至今未報,不知是何月日。
實錄,九月七日條例司言:未見有能條具本志者,即是已報,但不詳耳。
志稱未報,當在六月七日以前。
然二年六月七日以前役事未屬司農寺。
按呂惠卿三年五月十七日同判司農,役事自此乃屬司農。
七年二月一日,惠卿再判司農。
趙子幾為府界提點在三年十二月八日,則志稱子幾奏役法,當在三年十二月八日後。
曾布同判司農,在三年九月八日。
鄧綰判司農,在四年正月二十二日。
志稱綰、布同上言,則其言必在四年正月二十二日後。
賣坊亦未見實月日,當考。
實錄載免役事,殊無次序。
今因本紀於四年十二月二日書罷役法,使民出錢募役,即取本志所載條目等附見,須更詳考。
曾布奏改助役為免役,附見三年九月八日,恐太早,宜更詳之。
會要,十月一日頒募役法,諸戶等第輸錢,免其身役,官以所輸錢立直募人充役。
輸錢輕重,各隨州縣大小、戶口貧富、土俗所宜,謂以家業錢。
或田畝、或稅錢之類,計一歲募直及應用之數,留准備錢不得過一分,立為歲額,仍隨逐處均敷至第三或第四等;不足,聽敷至第五等;坊郭自隨逐處等第均定;即貧乏而無可輸者,勿敷。
其戶數多寡,敷錢則例隨造簿增損,不得溢額。
其後,天下上司農寺歲敷免役錢額,月為緡錢一千三百三十四萬三千六百有奇,歲支九百二十五萬八千五百有奇,餘為□剩三百八萬五千有奇。
按會要所載募役法,乃據紹聖常平免役,今增入令文,蓋以紹聖元年四月二十六日至二年五月三日敕詳定,非熙寧四年十月初一日所頒也,今不取。
5甲寅,大燕集英殿。
丙辰,樞密院編修經武要略,秘書丞、館閣校勘王存,著作佐郎、館閣校勘陳侗,大理寺丞劉奉世,前秀州崇德縣令蘇液,鎫檢詳樞密院諸房文字。
存,兵房;侗,禮房,戶房;奉世,吏房;液,權同兵房。
侗、奉世仍改太子中允,液改著作佐郎。
禮遇、添給、日直、人從、出謁之禁,視中書檢正官。
帶館職及本院編修文字依舊,餘差遣鎫罷。
既而存以母老辭,改差秘書丞朱明之。
新、舊紀鎫書置樞密院檢詳官。
丁巳,樞密都承旨李評言:「應諸國朝貢,請別置一司,總領取索諸處文字,類聚為法式。
」從之,仍令管勾客省官置局。
6庚申,召輔臣觀稻於後苑。
7司封郎中、直集賢院張詵權發遣陝西路轉運使兼制置解鹽。
召對,上曰:「朕不識卿,每閱章奏,獨卿與蔡挺有所論請,令人了然。
」陛辭,賜三品服,且曰:「非晚當屬卿以事。
」恐詵對非此日,今附見。
明年二月三日,張琥落職。
祠部郎中、權陝西轉運副使趙瞻知涇州。
同列欲更置漕事,與瞻議不合,故有是命。
既而瞻所議與事相應,乃複以瞻為轉運副使。
此據範百祿墓志。
範祖禹墓碑所稱同列,未詳姓名,當考。
漕事,或是司馬光日記王泰事也,當考。
日記云:介甫秉政,鳳翔府民獻策云:「陝州南有澗水西流入河。
若疏導使深入,鑿硤石使通谷水,因道入河,東流入谷水。
自谷水入洛,至鞏,複會於河,以通漕運,可以免砥柱之險。
」介甫以為然。
敕下京西轉運司差官相度。
京西差河南府戶曹王泰,泰欲言不便,則恐忤朝廷獲罪;欲言便,又恐為人笑,乃申牒言:「今至谷水上流相度,若疏引大河,水得至澠縣境,導之入谷水,委實利便可行。
」蓋出澠縣境,則硤石大山屬陝西路故也。
陝西言不可行,乃止。
御集:四年十二月九日,永興軍三白渠,昨差大理寺丞侯可專切經制,至今都不見可否次第,宜令監司眾寺契勘元差官施行。
此當並考。
8利州路轉運判官、屯田郎中鮮于侁權發遣轉運副使。
初,詔諸路監司各定助役錢數,轉運使李瑜欲定四十萬,侁以為本路民貧,二十萬足矣,與瑜議不合,各具利害奏上,帝是侁議一六,因以為諸路率,仍罷瑜,而侁有是命。
本傳云即罷瑜,蓋因範鎮墓銘。
按瑜尋入判三司都理欠、憑由司,其罷蓋不久。
五年五月七日丙戌,王安石雲云可考。
9侍御史知雜事鄧綰言:「利州路役錢歲用九萬六千六百餘緡,而李瑜率二十三萬緡有奇一七。
均役本以裕民,而瑜乃務聚斂,積□剩,提點刑獄周約亦同簽書。
乞重黜以警諸路。
」瑜及約皆坐責,尋複之。
此據綰傳及舊史。
食貨志云:上怒黜瑜、約。
按五年五月七日,王安石雲云,則兩人實嘗罷差遣,但實錄不書。
瑜尋入三司,約為提刑如故,至五年四月二十一日方降官。
今但云坐責,庶不失實。
仍錄志附注此。
食貨志云:於是諸道役法各以書來上司農。
御史中丞鄧綰言:「免役之法所以裕民,而官吏奉行或不明朝廷役法本意,往往多取□剩役錢。
臣恐上澤不得究宣,良法自此隳壞。
今利州路轉運使李瑜所為役法,本路役錢正用九萬六千六百餘緡,而瑜擅科錢二十三萬七千一百餘緡,計剩錢十四萬四百緡,皆率易措置,不酌民情,不量州郡貧富,增損亡法。
今所奏書皆未便,提刑周約亦同簽書。
請速擇人代之。
」上怒黜瑜、約,告天下使明知法意。
按志云諸道各以役書來上司農,御史中丞鄧綰言。
按綰時且為知雜事,未為中丞,本志誤也,今改之。
志言李瑜所科役錢數,又與範鎮墓銘不同,姑存之。
10綰又言:「司農寺法,災傷第四等已下戶應納役錢,而飢貧者委州縣聞於提舉司考實,以免役剩錢內量數除之。
臣謂王者賦役斂弛,皆以為民豐穰則取,飢饉則與,為政之實也。
借或下戶役錢一千,以分數各減一二百,及二三百者一八,減三五十,亦不免赴官輸納,豈有所濟!當立為信令,凡遇凶歉,使諸路如蠲放租賦法不待奏稟。
歲小飢,則免最下等戶一九,中飢則免以次下戶。
免訖以聞,示信於民。
如此,則凶年有施舍之惠,法令無動搖之變矣。
」從之。
此據食貨志,附黜瑜、約後,恐自有月日,姑著此,徐考之。
11癸亥,知制誥王益柔罷兼直學士院,以草高麗國答詔非工也。
知制誥曾布兼直學士院。
司馬光日記云:才元、子容得外官,勝之以故事餞之,和叔、曾布皆不赴。
明日,中書送舍人院吏於京府杖之,曰:「何為擅用官錢餞外官?」中書熟狀,董氈以明堂恩加光祿大夫,食邑二千戶。
學士院奏董氈舊階特進,食邑二千五百戶。
上以讓中書曰:「非學士院覺舉,幾為外國笑!」其檢正官皆上簿,堂吏皆責降。
由是諸檢正皆怒責勝之,以不申堂而直奏,罷直院。
12甲子,詔:「陝西諸路熟戶、蕃部及弓箭手,自今委管勾蕃部使臣,量力厚薄,什伍為保,許於逐路封樁錢內請借以助其急,春散秋斂,千錢出息二百。
其闕少器甲、鞍馬之類,無力置者,准此,毋限以數。
」先是,詔經略司相度利害,至是樞密院著為法行之。
13樞密院言:「嶺南使臣身歿瘴癘者,舊錄用其子孫,近制裁賜銀而已。
請自內殿承制以下,任嶺表滿歲遷官者,遷官;赴任減三年磨勘者,到任一歲遷官。
替日,先令指射優便差遣。
如此,則人情樂行,遠方不闕正官。
」從之。
14御史蔡確言:「韓縝落分司,差權判吏部流內銓。
縝性剽戾,所至殘酷,乞追改敕命。
」不報,尋命縝與同提舉諸司庫務沈起易任,又令縝兼判流內銓。
兩易在此月戊辰,兼判在己卯,縝七月丙戌分司。
林希野史云:縝分司不數月,召判銓,牽複最速。
王安石德其助王韶故也。
劉摯云云,已附注彼。
15龍圖閣直學士韓贄提舉仙源縣景靈宮、太極觀,從所乞也。
乙丑,檢正中書戶房公事章敦言:「陝西路每歲支移稅賦,蓋欲實軍儲於邊郡二○。
然臣體問所支移緣邊谷才十萬餘石二一、草二十四萬束,所省不過數萬緡,而一路為之騷然。
若令乘賤廣糴,當無事時使兵馬就食近裏州軍,即緣邊軍儲自然充積。
請罷支移,以□一路民力。
」詔判永興軍曾公亮詳所奏,如實,即速關轉運司罷支移。
丁卯,詔樞密院、入內內侍省,內侍都知、押班並帶御器械系外任差遣時,暫到闕者,除有旨及兼領在京司局鎫供職外,每日起居退,更不供職。
從閤門所請也。
會要載此事,今附見。
閤門申請,此據王安石五年七月二十一日日錄。
李評為程昉故有此舉,當考。
16詔:「內侍省內臣非禁中祗應,及入內省人數寖多,自今前後省內侍官至承制、崇班內常侍,許進一子,與下班殿直、三班差使;內侍省東西頭供奉官、殿頭許進一子,與茶酒班殿侍;高品、高班、黃門許進一子,與下班殿侍。
諸班內品更不許進。
入內內侍省所管諸班內品,每年通計進五人。
入內供奉官以下至黃門願進外官者,比內侍省第加一等推恩。
內臣諸司使副自今止許奏子充前班。
」上語樞密院曰:「方今宦者數已多,而隸前省者又不入內,空絕人之世,仁政所不取,且獨不可用三班使臣以代其職事乎?」□充對曰:「此曹盛衰,前代或系興亡,聖朝固無茲慮。
然仁君重絕人繼嗣,盛德之舉也。
」17詔三司給絹七十萬賜陝西為常平糴本,仍召人供抵當賒買於本路輸錢。
戊辰,中書言:「近制增廣太學,益置生員,除主判官外,直講以十員為額,每二員共講一經,委中書選差,或主判官奏舉。
其生員分三等:以初入學生員為外舍,不限員;自外舍升內舍,內舍升上舍。
上舍以百員,內舍以二百員為限。
生員各治一經,從所隸官講授,主判官、直講月考試,優等舉業上中書。
學正、學錄、學諭於上舍人內逐經選二員。
如學行卓然尤異者,委主判及直講保明,中書考察取旨除官。
其有職事者,受官訖,仍舊管勾,候直講、教授有闕,次第選充。
其主判官、直講、職事生員,鎫第增給食錢。
」從之。
舊紀書詔太學養士無論選升降之法,外舍升內舍,內舍升上舍,具為令。
新紀書立太學生內外上舍法。
司馬光日記云:諸直講盡代去。
以舊國子監為內舍,武成王廟為外舍,錫慶院為上舍。
上舍生百員,內舍倍之,外舍無員二二。
凡入學者,先就外舍,每春秋考試,合格者升之內舍,內舍升之上舍。
上舍若有秀出者,中書覆試除官,且令在學,遇直講或外州教授有闕,則補之。
又以朝集院為錫慶院,天聖尼院為朝集院。
按:改錫慶、朝集院附此月己卯。
18己巳,江南西路提點刑獄陳倩、轉運判官金君卿等言,體量知洪州、秘書監、集賢殿修撰榮諲老病,文書皆不簽押。
詔徙知舒州,以右司郎中李師中知洪州,仍令劾諲不職事狀以聞。
轉運使徐億考諲課上等,候案到取旨,會諲卒。
庚午,手詔:「近累降指揮,陝西、河東諸路止絕漢蕃民毋得與西人交市。
聞去冬今春出兵之際,稍能斷絕,自後無複禁止。
近方令回使議立和市,苟私販不絕,必無成就之理;及未通和間,使敵有以窺測我意。
可申明指揮下逐路經略司。
」19同修起居注曾孝□言:「相度到諸班直、諸軍牧馬,乞不下槽牧放,許民出租請佃牧地,及合立條約等利害。
」詔馬自來年更不下槽牧放,其五個月合支草料,令三司速計置。
20內外班直、諸軍馬,舊以夏初出牧,迄八月上槽。
凡軍士之有馬者,利其草粟之餘與傔兵衣糧二三,舉族護視之。
及其出也,數馬一圉人,出而未至牧與自牧而歸者,常數日草粟無所給。
方其在牧,晝縶之於棚,而不得臥休;夕就野而牧,卒有震雷風逸,不知所在,有得之數十百里之外。
雨潦霜露之不時,而感寒疾,往往而斃者十常三四。
被病而歸,死槽櫪與納換者,不在數。
圉人歲被榜罰者,常以千數。
又牧地多占良田,圉人侵擾閭里棚井二四,科率無寧歲,公私苦之。
故命孝□比較相度。
及詔下,人以為便,計租入以補草粟,猶有羨也。
自內外班直至有羨,據密院時政記。
又云:百年積獘,一朝而除者,由上斷之不疑也。
今削去。
21其後,上論牧事,王安石曰:「牧馬每數年蕃息,輒複遇災耗減。
」□充曰:「此以不下槽故無耗三五。
不然,死者觽矣。
而論者以草地租不足以補上槽芻秣之費。
」安石曰:「以草地給耕者,則所收穀非但官租而已。
昔人用兩石粟易一石秕,以養雁鶩,重食故也。
今賦牧地與民耕,以廣民食,則芻秣雖稍損,於公家不足惜。
」充曰:「見租已可芻秣九分之費,而未租之地尚多也。
」此段因朱史,蓋日錄云爾,更詳之。
22壬申,前武昌軍節度推官王安國為崇文院校書。
安國常非其兄安石所為,為西京國子監教授,溺於聲色。
安石在相位,以書戒之曰:「宜放鄭聲。
」安國複書曰:「安國亦願兄遠佞人也。
」23官滿至京師,上以安石故召對,謂安國曰:「卿學問通古今,漢文帝何如主也?」對曰:「三代以後,賢主未有如文帝者。
」上曰:「但惜其才不能立法更制爾。
」對曰:「文帝自代來,夜入未央宮,定變故於呼吸俄頃之際,諸將故武夫皆脅息待命,恐無才者不及是。
然能用賈誼言,待髃臣有節,專務以德化民,海內興於禮義,幾致刑措,使一時風俗恥言人過,則文帝加有才一等矣。
」上曰:「王猛佐苻堅,以蕞爾國而令必行。
今朕以天下之大,而不能使人,何也?」對曰:「王猛睚鴺之忿必報,專教苻堅以峻刑法殺人為事,此必小臣刻薄有以誤陛下者二六,願專以堯、舜、三代為法,理順而勢利,則下豈有不從者乎!」又問:「安石秉政,外論謂何?」對曰:「但恨聚斂太急,知人不明耳。
」上默然不悅。
安國初召對,人以為必得經筵,由是別無恩命,久之乃得館職。
安國嘗力諫安石,以天下洶洶不樂新法,皆歸咎於兄,恐為家禍。
安石不聽,安國哭於影堂,曰:「吾家滅門矣!」又嘗責曾布以誤惑丞相更變法令。
布曰:「足下,人之子弟,朝廷變法,何預足下事?」安國勃然怒曰:「丞相,吾兄也。
丞相之父,即吾父也。
丞相由汝之故,殺身破家,僇及先人,發掘邱壟,豈得不預我事邪?」此據安國本傳及司馬光紀聞刪修。
林希野史云:富弼知河陽,陳襄為屬縣,弼甚禮之。
富自並門入相,襄在京師,迓富於中牟。
安石笑曰:「以道事人,乃若是邪?」自是薄之。
及安石執政,士夫伺從閣下,諛佞百端,安石喜之為賢,隨其佞媚厚薄,量授官職。
有日至而夜不出者,有間日而至者,有安石據廁而見之者。
平時故人以道義相期者,由是漸疏,小人讒曰:「此乃立異者。
」安石果怒,書至不省,來亦不見。
其弟安國學業文章與安石相上下,任氣強悍,論事未嘗少屈。
安禮誇誕澆薄,尤能卑辭以結雱,安石於上前譽禮而毀國。
二人召對,國不沾一命,禮即日改命,充校書。
章望之、曾鞏、孫侔三人者,忘形之交,其詩書相贊美,天下皆傳之。
安石既相,佞媚者日進,而三人者猶如平時,以語言詆忤之,書至不複視,徑抵於地。
布見其兄書未發封者,懷之而去。
望之將死,為書諂安石,且祈賙其後。
安石大笑曰:「髃兒妄為爾。
」國從旁曰:「望之二字,似其手跡,曷少賙之?」安石不答,左右目其僕使急去。
案:希所云國不沾一命,禮即日改命,充校書,此必誤。
國除校書,乃四年十月壬申。
禮除校書,在五年正月乙酉。
當是安國初對,別無恩命,久乃除校書。
司馬光所云,蓋得其實,非禮除校書在國先也,故附注此。
曾布匿其兄鞏書及陳襄迎見富弼,鎫當考。
講義曰:安石之學尚不能同其弟,骮使天下同己乎?雱以父之道光於仲尼,安石以子之賢為崇政殿說書。
子聖其父,父賢其子,而謂他人皆為流俗,宜哉!24丙子,命太常丞、檢正中書刑房公事李承之察訪淮南、兩浙路常平及農田水利、差役事,因便體量近降鹽法發運監司及州縣施行次第,有無未盡利害以聞。
究竟如何,承之察訪,會要在九月二十八日。
今從實錄。
舊紀書丙子中書檢正官李承之察訪淮南、兩浙路,新紀不書。
25詔虞部郎中、權發遣理欠憑由司張宗道,駕部郎中、權發遣戶部判官王休複,屯田郎中、三司勾當公事胡宗道,鎫送審官東院,以御史蔡確言其不材故也。
日錄,五年五月六日更詳之。
26樞密副使□充言:「竊見在京及諸路州軍斷配軍民,其中多為寒餒所迫,冒犯刑闢,竄伏他所,或遇冬寒上道,被創露肌膚,得活者十無一二。
國家緣情立法,重輕具有常科,苟元犯止於配流,而必置之死地,殆非聖朝好生、欽□庶獄之意。
欲乞自今雜犯配軍所坐不至巨蠹者,每遇十一月後斷刺訖,且留本處工役,至二月即遞送所配州軍。
其已配未發,遇恩降,鎫依元斷。
如願便之配所者,亦聽。
首獲逃軍,當遞還本所者,准此。
」從之。
舊紀書詔罪人遇冬流配者,至中春乃遣。
新紀因之。
27丁丑,提舉諸司庫務勾當公事、右贊善大夫呂嘉問權發遣戶部判官,編修刪定南郊式,詳定庫務利害。
28戊寅,手詔:「天下州軍上供兵器,在仁宗時嘗有指揮上罷。
有司奉法不謹,逮今時有至者;又率皆苦惡,枉費牙錢運致。
其令司農寺取索上供,所在一切罷之。
」29己卯,侍御史知雜事鄧綰言:「國家治平百餘年,雖有國子監粗容春秋釋奠齋庖之室,其中不足以容一生員二七。
至於太學,即未嘗營建,止是假錫慶院西北隅廊屋數十間,逼窄湫陋,生員才滿三百人,即無容足之地;又官司未嘗葺治,致使生員自相率斂,以葺補傾漏,因此限其員數不令過三百。
欲乞賜錫慶院以為太學,仍修武成王廟以為右學,上以擬三王四代膠庠序學東西左右之制,下則無後於漢、唐生員學舍之盛。
」詔將作監丞宋靖國、權發遣戶部判官呂嘉問相度以聞。
後靖國等言:「准詔改錫慶院為太學,修武成廟為右學。
臣等今相度取太學錫慶院、朝集院、殿前都虞候廨舍為上舍、內舍、外舍講堂及掌事人齋舍。
自朝集院西廊以東,通殿前都虞候廨舍及天聖院為錫慶院、朝集院。
」從之。
以錫慶院廣太學,舊紀在十一月丁酉,新紀因之,今並書。
30庚辰,詔:「自今吏民犯杖以下,情可矜者,聽贖錢以充助役。
不當贖而贖者,監司糾正之。
」 詔瀘州合江進士鮮于之邵,令本州給錢五十千乘驛赴闕,委中書召問,量材錄用。
以侍御史知雜事鄧綰言之邵嘗進本州差役利害文字,其陳利病皆可施行故也。
31樞密院請降宣下汴口,踏逐年來開汴口處二八。
上批:「近差楊永釗、周良孺同勾當汴口使臣踏逐,就用舊處,中書已施行,此宣更不須降,仍自今責令都水監遵守。
祖宗以來,汴口每歲隨河勢向背,改易不常,其處於春首發數州夫治之。
」32河陰同提舉催促輦運、都官郎中應舜臣上言:「汴口得便利處,可歲歲常用,何必屢易,公私勞費?蓋汴口官吏欲歲興夫役,以為己利耳。
今訾家口在孤柏嶺下最當河流之衝,水必不至乏絕。
自今請常用之,勿複更易。
或水小,則為輔渠於下流以益之;大,則開諸斗門以洩之。
」王安石善其議,擢舜臣權發遣鹽鐵判官,於是汴口即用舊處。
應舜臣未詳何許人,四年六月,自河陰提舉催促輦運與提舉諸司庫務勾當公事賈丙□□,鎫權發遣鹽鐵判官。
據司馬光日記云,王安石善其議,擢舜臣權三司判官,即此事也。
詔汴口即用舊處,此據御集,在十月而空日,今附月末。
五年五月十三日,周良孺遷官,可考。
33是月,廢漢陽軍為漢陽縣,漢川縣為鎮,鎫隸鄂州。
省恩州清陽縣入清河。
又省慶州華池、樂蟠二縣,置合水縣。
34河溢衛州王供埽二九。
此據河渠志十月事。
注 釋35一及銓曹合注官人「合」原作「舍」,據閣本及宋會要選舉一三之一四、長編紀事本末卷六七裁定臣僚奏薦改。
36二入優等者依判超例升資「超」原作「起」,據同上宋會要及通考卷三四選舉考改。
37三即歷任有舉京官職官縣令五人者與免試注官閣本、活字本及長編紀事本末卷六七裁定臣僚奏薦均同。
宋會要選舉一三之一五作「即歷任有京官、職官、縣令舉主共及五人者,亦與免試放選注官」。
通考卷三四選舉考、宋史卷一五八選舉志均作「若歷任有舉者五人,自與免試注官」。
疑「舉」下脫「主」字。
38四許投狀乞試「狀」字原脫,據宋會要選舉一三之一五補。
五博盡觽歡通考卷一二職役考、宋史卷一七七食貨志均作「博盡觽議」,疑是。
39六於是條諭諸路曰「諭」原作「論」,據同上二書改。
七以其錢同役錢隨分數給之原作「以其錢同役錢給」,據同上二書補。
40八即用舊定分數為投名衙前酬銟「名」原作「明」,據同上二書改。
41九衙司縣吏「司」原作「前」,據同上二書改。
42一○以用則奏上疑誤。
通考卷一二職役考作「以其府界所行條目奏上之」。
宋史卷一七七食貨志作「奏上府界所在條目」。
43一一中等並一縣輸原作「中等並為一輸」,據同上二書刪補。
44一二析居者隨所析閣本、活字本均同。
通考卷一二職役考作「析居者隨所析而升降其等」。
宋史卷一七七食貨志作「析居者隨所析而定,降其等」。
45一三又詔責郡縣同上二書「又」均作「乃」。
一四衙前仍供抵擬同上二書均作「衙前仍供物產為抵」。
46一五為法備具「具」原作「其」,據閣本、活字本及同上二書改。
47一六帝是侁議「帝」字原脫,據同上二書補。
48一七而李瑜率二十三萬緡有奇「二十三」,閣本、活字本及長編紀事本末卷七○役法、通考卷一二職役考、宋史卷一七七食貨志均作「三十三」。
49一八及二三百者閣本、活字本均同。
長編紀事本末卷七○役法作「及三四百者」,疑是。
一九則免最下等戶「則」原作「側」,據閣本、活字本及同上書改。
二○蓋欲實軍儲於邊郡「軍」字原脫,據宋會要食貨七○之一二補。
50二一十萬餘石同上書作「十萬三千餘石」。
二二外舍無員據上下文意,「員」上疑脫「定」字。
51二三利其草粟之餘與傔兵衣糧「兵」字原脫,據宋會要兵二四之一九補。
52二四圉人侵擾閭里棚井「圉人」原作「園又」,據同上書及長編紀事本末卷七五馬政改。
53二五此以不下槽故無耗同上長編紀事本末「此」作「比」。
二六此必小臣刻薄有以誤陛下者長編紀事本末卷五九王安石事跡上、續通鑒卷六八「小臣」均作「小人」。
54二七其中不足以容一生員宋會要職官二八之八作「不足以容諸生」。
通考卷四二學校考作「而生員無所容」。
二八踏逐年來開汴口處閣本、活字本「年來」均作「來年」,疑以「來年」為是。
55二九王供埽「王」原作「正」,據宋會要方域一五之八、宋史卷九二河渠志改。
URN:ctp:ws791593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
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2。
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
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
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
延伸文章資訊
- 1資治通鑑 - 維基大典
宋治平三年,光成《通誌》八卷,呈英宗御覽,時《通誌》止戰國秦朝事爾,英宗詔光設書局續修。後光雖宦海沉浮,書局則隨身而設。神宗踐祚,開經筵,光進讀《通誌》,神宗 ...
- 2資治通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資治通鑑》,簡稱《通鑑》,是中國著名古典編年史 :1、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卷,三百萬字。作者司馬光和他的重要助手劉恕、劉攽、范祖禹等人根據 ...
- 3資治通鑑: 借舊時成王敗寇的殷鑑, 轉化為人生攻防教戰的明鏡
內容簡介《資治通鑑》由宋神宗定名,「資治」兩字意謂著幫助、治理,「通」則意謂著博通古今的「通史」,「鑑」則有引為「借鏡」之意,最引人注目的特色為:◎由當時 ...
- 4續資治通鑑長編: 卷二百二十七-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1, 起訖時間起神宗熙寧四年十月盡其月卷名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百二十七帝號宋神宗. 2, 年號熙寧四年(辛亥,1071). 3, 全文冬十月壬子朔,中書言:「選人每因恩赦例與 ...
- 5宋神宗資治通鑑序-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