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美利堅合眾國(英語: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U.S.A.、 United States、U.S.),简称美国(America),是北美洲的一个聯邦制共和國,亦是當今世上唯一的超級 ... 美國 北美洲國家 語言 監視 編輯   「USA」和「US」均重新導向至此。

關於其他用法,請見「USA(消歧義)」和「US(消歧義)」。

注意:本頁面含有Unihan擴充B區漢字:「𠼤」。

有關字元可能會錯誤顯示,詳見Unicode擴充漢字。

關於與「美國」標題相近或相同的條目,請見「美國(消歧義)」。

美利堅合眾國(英語:TheUnitedStatesofAmerica、U.S.A.、UnitedStates、U.S.),簡稱美國(America),是北美洲的一個聯邦制共和國,亦是當今世上唯一的超級強國[16],由下轄的50個州加上聯邦政府直轄的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五個離岸自治領土及若干外島組成[註1]。

美國的官方領土面積為9,833,520平方公里(3,796,740平方英里)[6],為北美第二(次於加拿大),並位居世界第三或第四[18]。

截至2020年初,美國總人口約為3.3億人[19],僅次於中國及印度,是世界第三人口大國[20][21]、人口最多的已開發國家。

美國與其它西方國家,包括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等,同樣有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移民,是世界上民族和文化最多元的國家之一[22],有「民族大熔爐」之稱。

美國國土的地形與氣候複雜多樣,生物多樣性齊全,是多種野生動植物的主要家園[23]。

美利堅合眾國UnitedStatesofAmerica(英語) 國旗 國徽 格言:「我們相信上帝」"InGodWeTrust"[1] 其他格言 "Epluribusunum"(拉丁語)(傳統格言)「合眾為一」 "Annuitcœptis"(拉丁語)「天佑國事」 "Novusordoseclorum"(拉丁語)「曠世新政」 國歌:《星條旗》TheStar-SpangledBanner國家進行曲:《永遠的星條旗》[2]TheStarsandStripesForever國徽:美國於北美洲的位置美國州份及其領地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38°53′N77°01′W/38.883°N77.017°W/38.883;-77.017最大城市紐約市(都市人口)40°43′N74°00′W/40.717°N74.000°W/40.717;-74.000官方語言無規定(聯邦政府)[a]國家語言英語[b]族群76.5%美國白人13.4%美國黑人5.9%亞裔人2.7%混血人1.3%美洲原住民0.2%太平洋島民[3]政府聯邦總統制憲政共和國• 總統喬·拜登• 副總統兼參議院議長賀錦麗• 眾議院議長南希·裴洛西• 參議院臨時議長派屈克·萊希• 首席大法官約翰·羅勃茲 立法機構國會• 上議院參議院• 下議院眾議院現役軍人1,376,658人[4]801,200人(預備役)[5](2021年)(第3名)從英國獨立• 獨立宣言1776年7月4日• 聯邦條例1781年3月1日• 巴黎條約1783年9月3日• 美國憲法1788年6月21日• 聯邦最近一次擴展1959年8月21日 面積• 總面積9,833,520平方公里[6][c](第3/4名)• 水域率6.97%• 陸地總面積9,147,593平方公里3,531,905平方英里[7]人口• 2021年估計331,893,745[6]• 2020年普查331,449,281[8](第3名)• 密度33.6/平方公里(第146名)GDP(PPP)2022年估計• 總計25.346兆美元[9](第2名)• 人均76,027美元[9](第1名)GDP(國際匯率)2022年估計• 總計25.346兆美元[9](第1名)• 人均76,027美元[9](第5名)吉尼係數━ 0.39[10](2015年)中人類發展指數▼ 0.920[11](2018年)極高 · 第15名貨幣美元($)(USD)時區UTC−4至−12、+10、+11• 夏令時UTC−4至−10[d]日期格式MM/DD/YYYY• 曆法公曆行駛方位靠右行駛[e]電話區號+1ISO3166碼USA網際網路頂級域.us   .gov   .mil   .edu網站www.usa.gov^英文乃美國政府與民間之常用語,而且至少為28個州的官方語言[12];其中,英語分別與夏威夷語及阿留申語同時為夏威夷及阿拉斯加的官方語言。

奧克拉荷馬州一些由美洲原住民管治的地方則以切羅基語為官方語言。

法語雖不是緬因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官方語言,但卻是當地的常用語。

除此,新墨西哥州給予西班牙語特殊的地位。

[13][14]^英文在五個地區與當地的本土文並列官方語言:波多黎各的西班牙文,美屬薩摩亞的薩摩亞語,關島和北馬里亞納群島的查莫洛語(後者還包括卡羅萊納文)。

^美中兩國的土地面積排名有所爭議。

此乃美方數據,加上領海和湖泊的面積。

[15]^詳見美國時區頁面。

^除了美屬維京群島。

歐洲人從16世紀開始殖民北美,而現今的合眾國起始於東海岸的13個英屬美洲殖民地[24]。

在歐洲七年戰爭後,大不列顛王國與其海外殖民地之間的矛盾愈發劇烈,最終導致在1775年爆發美國革命。

1776年7月4日,正與大不列顛進行獨立戰爭的各殖民地派出代表,協同一致發表《獨立宣言》。

戰爭終止於1783年,大不列顛王國承認這13個北美殖民地脫離管轄而獨立,與其簽訂《巴黎條約》[24]。

這場戰爭也是第一場成功脫離歐洲殖民帝國的獨立戰爭[25]。

1781年,《邦聯條例》在邦聯13個構成州獲得通過,共同組成了邦聯議會,各實體組成了國家聯盟,1787年《美利堅合眾國憲法》完稿,合併一國後將邦聯體制升級為聯邦,「美利堅合眾國」聯邦政府隨之成立。

1791年,合稱為權利法案的十條憲法修正案獲得批准,擔保了基本民權[26]。

自19世紀起美國從獨立時的英裔殖民地國家開始轉向西進和對外擴張,美國聯邦政府先後通過1803年和1819年兩次購地、與英屬殖民地談判、擊敗墨西哥和屠殺並強行遷移原住民等方法獲得了北緯49度線以南、格蘭德河中游以北的幾乎所有土地,並從沙俄手中購得阿拉斯加。

這期間陸續有許多新建立的殖民地政體申請加入美國聯邦,隨著逐漸不斷地承認擴張領地為新州份,至1848年時美國疆域已橫跨整個北美大陸[27]。

在19世紀下半葉,美國南部七個蓄奴州宣布退出聯邦獨立並成立美利堅邦聯國,因而爆發內戰,但後來被林肯領導的聯邦政府以武力重新併吞,使曾在南方諸州合法的奴隸制度得以被終結[28][29]。

在19世紀末,美國已將其領土主權延伸到太平洋的夏威夷,並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開始了鍍金時代和進步時代的蓬勃發展期[30]。

隨後美西戰爭的勝利,美國對外干涉的範圍超過現在的美國本土,使美國勢力進入加勒比海地區及西太平洋。

進入20世紀後,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參戰並奠定了其作為一個全球性軍事力量的基礎。

儘管在咆哮的二十年代結束後,美國在1930年代迎來了經濟大恐慌,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獲得勝利之後美國迅速崛起成為超級大國。

作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美國不僅是核武擁有國,亦是世界上第一個研發出核武器,並唯一曾將其投入實戰的國家[31]。

二戰後美國與蘇聯因意識形態和地緣政治競爭進行了數十年的冷戰,在對峙頂峰時期的太空競賽亦促使了人類第一次登月計劃的成功。

在20世紀90年代初蘇聯解體後,被廣泛視為當今世上唯一的超級強國[16]。

美國自19世紀末開始就已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32],長期以來都是全球的經濟[33]、軍事[34]、教育[35]、科研[36]、航天[37]及醫療技術[38]的頭號強國。

美國作為一個高度已開發國家,是世界上最大的進口國及第二大的商品出口國[39][40],國內生產總值按國際匯率排名世界第一、而依購買力平均則位列第二。

在國民平均薪資[41]、人類發展指數、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以及人均生產力[42]等社會經濟學表現指標上,美國均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美國經濟已步入後工業時代,服務行業占據經濟主導地位,位列世界第一。

同時,其生產製造業規模也極為龐大,位居於世界第二[43]。

僅占據全世界4.4%人口的美國[44]貢獻了世界四分之一的國內生產總值和三分之一的全球軍事開支[45],這使其在經濟和軍事上均處於全世界最重要的地位。

美國在政治和文化上是一支世界顯著並影響深遠的力量,也在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上占據世界領導地位[46]。

美國也是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美洲國家組織等組織的創始成員國以及總部所在地,在國際事務中占據重要話語權。

目次 1國名 1.1英文名 1.2漢字名稱 2歷史 2.1原住民與歐洲殖民者 2.2獨立與擴張 2.3奴隸制、內戰和工業城市化 2.4兩次世界大戰與大蕭條 2.5冷戰時期和種族衝突 2.6當代 3地理 4法律與政治 4.1法律 4.1.1憲法 4.2政治 4.3情報機構 4.4國會 4.5總統 4.5.1總統行政辦公室 4.5.2聯邦行政部門 4.5.3聯邦政府獨立機構 4.6聯邦司法 4.7各州與地方選舉 4.8聯邦與州政府的關係 4.9政黨 5行政區劃 5.1城市 6經濟 6.1發展史 6.2宏觀經濟 6.3工業 6.4農業 6.5科學技術 6.6交通運輸 6.6.1公路 6.6.2鐵路 6.6.3城市交通 6.6.4水運 6.6.5航空 6.7旅遊 6.8對外貿易 7人口 7.1歷史 7.2現狀 7.3社會階層 7.4語言 7.5宗教 8社會與生活 8.1居民收入 8.2醫療保健 8.3教育 8.4飲食 8.5傳媒 8.5.1電視 8.5.2廣播電台 8.5.3報紙 8.5.4雜誌 8.5.5網際網路 8.5.6通訊 8.6治安 8.7節日 9外交 9.1外交史 9.2現狀 10軍事 11文化 11.1音樂 11.2文學 11.3影視與戲劇 11.4運動 12旅遊景點 12.1人文景觀 12.2自然風光 13其他方面 13.1美國夢 13.2人權狀況 14參看 15注釋 16參考文獻 17外部連結 國名編輯 英文名編輯  由詹姆士·蒙哥馬利·弗拉格繪製的1917年美軍募兵海報 「TheUnitedStates」這個名字是對美國最傳統和正式的名稱,最早出現在獨立宣言與美國憲法(ConstitutionoftheUnitedStates),在官方場合,國家安排需求說到美國時,一般均必須運用此通稱。

最初是複數,例如「TheUnitedStatesare」,包含1856年批准使用的《美國憲法》第十三條修正案。

直到美國內戰結束後才使用單數,「TheUnitedStatesis」。

現在單數形式是標準[47][48],簡稱爲U.S.。

「UnitedStatesofAmerica」,由約翰·迪金森編寫於1776年6月17日的聯邦條款第二草稿出現[49],縮寫是U.S.A.。

作為法定政權的名稱,它的應用度並沒有US廣泛。

雖然兩者都可使用,但也有特定的使用範圍,USA使用最多的地方就是在體育賽事上。

例如在電視上顯示參賽選手國家的旗子使用ISO標準,簡稱就是U.S.A.,除此之外,美國簽署官方文件必須在第一次出現的時候使用代表政權的全名「UnitedStatesofAmerica」。

另一種簡稱是「America」,1507年,由德國製圖員馬丁·瓦爾德澤米勒製作的《世界地理概論》中,美洲首次在世界地圖上被標注為「America」。

[50]因為義大利探險家亞美利哥·韋斯普奇指出這塊大陸是新大陸而非當時包括哥倫布等人所認為的亞洲東部。

美國因美洲而得名。

在英語中,亞美利加和美利堅為同一詞「America」,只是中譯不同,前者指美洲,後者指美國。

[51][52]「Columbia(哥倫比亞)」是美國一度流行的名稱,來自哥倫布,一些美國事物至今仍沿用「哥倫比亞」的名稱,如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等。

[53] 漢字名稱編輯 早先在清朝時因將星條旗的圖案稱為花旗,而獲得別稱「花旗國」;一些美國事物的中文名稱至今仍含有「花旗」的字樣,如美國特產花旗參以及美國最大的銀行之一——花旗銀行(Citibank)。

美國的英文直譯為「各國家的聯合」,故簡稱為合眾國。

而至於「America」的翻譯,據中國官方文件記載,可溯自乾隆年間之「咪唎𠼤」[54],曾國藩也指出「咪夷質性醇厚,於中國時思效順。

」[55]道光年間則稱「米利堅」[56],後採裨治文等人譯「亞美理駕合眾國」,簡稱「美國」或「合眾國」,參見1844年《望廈條約》、1858年《天津條約》、1901年《辛丑條約》;1860年以降逐漸用「美」代「米」[57],及至宣統退位前簽訂《各國禁菸公約》為「美利堅合眾國」,該全稱則使用至今。

此外,尚有「咩哩干」(《海錄》)[58]、「彌利堅」(《四洲志》《海國圖志》)、「美利哥」(《瀛寰志略》提及別名)譯名等等;日本與華交流亦受影響,例如江戶時代《神奈川條約》使用美國譯名「米利堅合眾國」、「亞墨利加」可見於《瀛寰志略·卷九·北亞墨利加米利堅合眾國》,也就是日文簡稱「米國」由來[57]。

美國的諺文名稱「미국」所對應的朝鮮漢字,在南韓(標準韓國語)為「美國」,在北韓(文化語)則為「米國」;至於美國在越南國語字中的慣用名稱「HoaKỳ」,所對應的越南漢字名稱為「花旗」。

歷史編輯 主條目:美國歷史 原住民與歐洲殖民者編輯  西班牙探險家哥倫布和他的船員認為扺達印度時的情景,但他們卻不知道身在美洲  1620年,100餘名英國清教徒乘五月花號來到新大陸。

這幅圖畫是由歐洲畫家威廉·哈爾索爾於1882年所畫的作品 參見:前哥倫布時期、伍德蘭期和密西西比文化 考古學研究顯示,公元前5萬年左右人類開始出現在美洲。

基本與人類出現在日本和斯堪地那維亞的時間相同。

史前移民來自亞洲和歐洲。

主要的移民活動發生在約1.4萬-1.1萬年前。

之後形成美洲原住民[59]。

1492年10月12日,在西班牙女王支持下,哥倫布到達巴哈馬群島的聖薩爾瓦多島[59]。

1493年,哥倫布在今聖多明哥建立第一個西班牙殖民地[59]。

北美洲的原住民起初熱情幫助移民,但換來的卻是殖民者的捕殺、驅趕和奴役,原住民從此開始被殖民[60]。

1607年,位於倫敦的維吉尼亞公司在北美切薩皮克灣的詹姆士敦建立英國第一個短暫殖民地[59]。

其後,英國在北美大西洋沿岸的東北部和中部陸續建立殖民地。

1624年,荷蘭在哈得遜河口建立殖民地-新尼德蘭,並在此後的幾十年間擴展到康乃狄克和德拉瓦河谷[59]。

1652年至1675年,英國與荷蘭發生三次戰爭,其後荷蘭永久撤離北美,英國則得到新尼德蘭並繼續拓展殖民地。

到了1775年,北美美國獨立戰爭,英國在北美大西洋沿岸的現美國境內先後建立13個殖民地(新罕布希爾、馬薩諸塞、羅得島、康乃狄克、紐約、賓夕法尼亞、新澤西、德拉瓦、馬里蘭、弗吉尼亞、北卡羅來納、南卡羅來納和喬治亞)[60]。

獨立與擴張編輯  各殖民地的代表簽訂《獨立宣言》時的場景 主條目:美國獨立戰爭、美國革命、美國領土擴張和美國領土變遷  美國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 在1760年代和1770年代,13個北美殖民地與英國之間的關係趨於緊張,導致1774年與1775年的一連串武裝衝突。

出席第二屆大陸會議的13個殖民地的代表們在1776年7月4日簽下《美國獨立宣言》,使得武裝衝突轉化為獨立戰爭,代表們並於會中決議創立大陸軍以對抗英軍,由喬治·華盛頓領導[60]。

1781年,《邦聯條例》獲得13個構成州的全數同意,一個永久性邦聯成立。

在法國和西班牙幫助下,經歷艱苦的8年獨立戰爭後,大陸軍團終於擊敗英軍,使得英國於1783年簽下《巴黎條約》,正式承認13個北美殖民地的獨立。

1787年的費城會議,提出了一部使邦聯轉變成聯邦體制的憲法,1789年6月,這部《美利堅合眾國憲法》獲得13個州中的9個州批准生效[60]。

19世紀起,美國國內開始出現「命運天定論」,「昭昭天命」成為美國19世紀時的政治標語[61][62],其中一層含義就是美國人是「天選之人」必須要擴張領土與勢力。

在美國的擴張主義思潮領導下,美國西進運動崛起,開始向西部開始擴張。

從1803年至1848年,美國的面積比獨立時擴大了幾乎三倍,胸懷新的共和國註定「擴展至整個大陸」的理想,朝廣闊無際的原野拓展,甚至在路易西安納購地之前便已深入內陸[63]。

這種擴展在1812年戰爭時遭到短暫的阻撓,但很快隨著戰爭的結束而繼續進行。

從此役之後,美國民眾增強「從大洋到大洋」擴展的思潮,認為是不可抵抗的命運。

1848年美國攻陷南方的墨西哥首都,贏得美墨戰爭。

墨西哥承認德克薩斯併入美國,也割讓了2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相當於其領土的一半)給美國[64]。

美國政府鼓勵民眾向西墾荒,還鼓勵修築鐵路,與美洲原住民發生更多衝突。

19世紀後期美軍與民兵發動多次剿滅美洲原住民行動,直到永遠結束美洲原住民的生活方式為止[65]。

奴隸制、內戰和工業城市化編輯  蓋茨堡之役是美國內戰的主要轉折點之一 主條目:美國內戰和美國重建時期 隨著國家不斷擴展和發展,一個新的問題也逐漸浮現,北方主導的聯邦政府與南方的州政府在蓄奴問題和州權上有所分歧:北方州反對擴展奴隸制度的(並非反對奴隸制),反對新加入的州實行奴隸制度;而南方州反對北方州干涉其生活方式,因為他們的棉花經濟產業是全盤依賴於奴隸制度的[24]。

在共和黨的亞伯拉罕·林肯於1860年當選總統後,衝突徹底爆發[66],這是由於林肯所屬的共和黨反對擴展奴隸制度。

南卡羅來納州成為第一個宣布脫離聯邦的州,六個南部州也相繼分離,於1861年成立美利堅聯盟國以對抗聯邦政府。

林肯就任後不久,內戰正式爆發,美國內戰以聯邦在1865年取得勝利告終,同時終結奴隸制度以及州是否有權脫離聯邦的爭議。

這場內戰成為美國歷史的主要分水嶺,聯邦政府的權力從此大為增加[67],也確立了共和黨控制美國政壇的地位,直至1933年為止。

 1902年美國東岸的移民在紐約埃利斯島創辦工廠,鐵路和農場 內戰期間的科技發展和來自歐洲的大量移民潮為美國的新興產業提供大量的勞動力,在從前乏人問津之處建立許多社區和城市,加快美國的工業發展以及邁向國際強權的速度。

接著,美國在海外進行許多帝國主義的冒險,包括在美西戰爭[68]勝利後吞併波多黎各和菲律賓等西班牙大部分的海外殖民地,使美國成為世界主要的列強之一[60]。

兩次世界大戰與經濟大恐慌編輯 主條目:一戰、大蕭條、羅斯福新政和二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爆發,美國最初保持中立;由於德國發動的無限制潛艇戰擊沉在大西洋航行的美國船隻(RMSLusitania),造成許多美國平民的無辜死傷,激怒美國民眾[60]。

在戰爭最後階段,美國在1917年加入協約國以對抗同盟國。

由於歷史原因,美國大眾對於英國和法國較為同情,雖然有部分德裔和愛爾蘭裔反對介入[69]。

為了保護美國投資者和聯邦政府在歐洲的大量投資也是美國參戰的主因之一。

在美國於1917年參戰後,對戰局有所扭轉,使協約國在1918年獲勝。

戰後,擔心過度捲入歐洲事務,美國參議院並未批准協約國制裁同盟國的凡爾賽條約[60];相反,美國採取孤立主義政策。

戰爭使英法德等國家元氣大傷。

而由於戰爭從未在美洲本土進行,給美國帶來大量財富和聲望。

在幾乎整個1920年代,農產品價格不斷降低,工業利潤大幅增長,美國經濟發展的異常繁榮。

另外信貸上升和股票市場的興盛也在這波經濟成長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終於令股市在1929年大崩盤,隨之而來的是經濟大恐慌[60]。

經濟大恐慌最終終結了共和黨數十年主導美國政治的地位,民主黨的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上台執政。

為了復甦經濟,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政府實行新政,大幅增加聯邦政府對市場經濟的干預,然而,美國經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徹底復甦[60]。

1941年12月7日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加入反法西斯同盟以對抗軸心國。

接下來的多場戰役成為美國歷史上代價最高昂的一場戰爭,然而前線和大後方創造的大量工作機會、以及軍工產業帶動的生產復甦,使美國經濟完全走出大恐慌的陰霾。

美國婦女也因此大規模踏入工作職場[70]。

冷戰時期和種族衝突編輯 主條目:冷戰、北韓戰爭、越南戰爭、古巴導彈危機、阿富汗戰爭(1979年)、太空競賽和美國黑人民權運動  美國黑人民權運動的領導人馬丁·路德·金  1969年,美國太空人巴茲·奧爾德林在月球上豎起國旗 在戰爭勝利後,美國和蘇聯的衝突逐漸浮現,美國代表的是經濟方面實行資本主義政策的市場經濟模式和政治上的自由民主制,而蘇聯則代表實行社會主義政策的計劃經濟模式和一黨專政制度,蘇聯的崛起和意識形態的衝突造成1940年代末期開始的冷戰[60]。

兩國在許多地區和國家進行一連串代理人戰爭,包括韓戰、越南戰爭、5次中東戰爭以及幾乎觸發核大戰的古巴飛彈危機、以及阿富汗戰爭[60]。

在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努力下,後於美國時間1969年7月20日第一次成功派人登上月球。

同時在美國國內,美國社會的種族隔離現象逐漸受到重視,尤其是在南方。

從1950年代開始,這些歧視法律受到馬丁·路德·金等人領導的民權運動的挑戰,最後終於廢除南方各州的種族隔離法律[60],1964年民權法案也定下條文禁止對任何種族及性別任何形式的歧視,包括工作和教育的歧視[71]。

雖然如此,美國種族問題及經濟不平等的深層矛盾至今仍未完全解決[72]。

當代編輯  2001年9月11日,九一一事件在紐約世界貿易中心爆發[73][74][75] 參見:反恐戰爭 經歷1970年代石油危機引發的經濟衰退後,隆納·雷根在1980年當選總統,是當時最年長的總統。

在1980年代,他大力推行雷根經濟學,美國經濟於1980年代開始復甦。

蘇聯在1991年解體,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60]。

美國依然繼續派兵參與海外的戰爭,例如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

在1990年代,拜數位革命以及網際網路製造的大量工作機會和技術變革之賜,美國經濟經歷史無前例的繁榮成長,新興的矽谷成為世界資訊產業的龍頭重鎮,誕生諸如蘋果公司以及Google在內的大量資訊產業公司[76][77]。

在21世紀初發生的九一一襲擊事件,縱使事件直接導致的傷害有限,但已然重創美國民眾的信心。

這起事件促使美國的外交政策將對付恐怖主義威脅作為焦點之一[78]。

美國政府開始反恐戰爭和行動——阿富汗戰爭,在2001年10月推翻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後,於該年12月份建立起阿富汗臨時政府;又在2003年發動伊拉克戰爭,推翻薩達姆·海珊的政權,建立伊拉克臨時政府[79]。

由於美國對於當地政府過於強勢的態度及軍事力量,引發所駐兵地區人民的擔憂。

美國在反恐駐兵過程中,因為各種機遇而發生一些廣為流傳的虐囚醜聞和襲擊無辜平民事件,如美軍虐待伊拉克戰俘事件、美軍褻瀆古蘭經事件、維基解密公布的美軍屠殺伊拉克平民錄像以及美國設在世界各地的黑獄等等,受到當地人士及世界多國的強烈譴責[80][81][82]。

自2008年底,美國經濟陷入次貸危機,經濟一度遭受重創,目前已經進入復甦期,失業率也已從最高峰的百分之十開始下滑。

不過,整起次貸危機對於美國的世界強國地位目前依然未有動搖。

2009年1月20日,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非裔美國人總統巴拉克·歐巴馬宣誓就職,於2017年1月卸任。

2017年1月20日,美國最年長的總統唐納·川普宣誓就職[83]。

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期間,經濟受到嚴重衝擊,失業率上升。

2021年1月20日,喬·拜登宣誓就職,歷史上最年長的總統再度打破。

地理編輯 主條目:美國地理 美國領土廣闊,本土三面臨水,氣候適中,資源豐富,地理由東低地爬升到西部高地。

法律與政治編輯 主條目:美國政治 法律編輯 主條目:美國法律 美國法律繼承英國的判例法傳統,美國法院承襲「遵循先例」原則,屬於英美法系(海洋法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19世紀中葉以前,早期的美國案件仍然經常引用當時的英國案例來應用,此後隨著美國逐步發展起自己的法律制度,到如今美國的絕大多數司法引用自國內案例。

美國憲法是最重要的法律來源,所有其他法律都源於憲法並低於憲法的效力。

任何法律不得與憲法相牴觸。

基於憲法的最高性,如果國會通過了與憲法相衝突的法律,最高法院可判定該法違憲,任何一個美國法院都可以根據憲法來審理案件。

美國最高法院於馬伯利訴麥迪遜案(1803年)中確立法院的這項權力,使得美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有違憲審查制度的國家。

目前美國最成功和最有影響力的成文統一法是《統一商法典》(UCC,1952年公佈)與《模範刑法典》(ALI)。

各州因被視為沒有主權的國家,也擁有自己的憲法,他們保留制定除聯邦憲法、聯邦法律和聯邦參議院批准的國際條約規定之外的任何法律的全權。

幾乎所有的州都以英國普通法作為立法基礎。

路易斯安那州因受法國《拿破崙法典》之極大影響而成例外。

憲法編輯  美國憲法原稿第一頁 主條目:美國憲法 美國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立憲共和國,1789年正式生效的《憲法》是世界上最早並仍在運作的成文憲法。

美國憲法以及權利法案等一系列修正案致力維護公民自由:包括言論、宗教信仰和出版自由;接受公正審判的權利;擁有和攜帶武器的權利;選舉權、被選舉權和財產權。

雖然美國獨立宣言被認為是世界人權進展的里程碑,其後制定的憲法被視為是民主和人權的重要文獻,但美國本身歷史證明,其具體實踐中也有爭議:直到1865年奴隸制度廢除;女性到1920年取得投票權;1964年《民權法案》才正式立法禁止涉種族歧視的法律。

政治編輯 主條目:美國聯邦政府和美國聯邦機構列表   現任美國總統喬·拜登、副總統賀錦麗 聯邦權力機構本身有三個分支,且互相監督和制衡(三權分立): 立法機關:即國會,由參議院和眾議院兩部分組成。

擁有聯邦立法權、宣戰權、條約批准權、政府採購權和彈劾權; 行政機關:即總統,總統、副總統和由總統提名參議院批准的內閣官員及其下屬,負責行使基於聯邦法律的治理權; 司法機關:即最高法院和下級的聯邦法院,法官由總統提名並經參議院批准;擁有釋法權和推翻違憲的法律的權力。

情報機構編輯 主條目:中央情報局 國會編輯 主條目:美國國會  美國國會大廈全景。

國會扮演的是聯邦政府裡的立法部門角色  美國國會開會時的場景 美國國會實行兩院立法體制,設參議院和眾議院。

參議院設有100個議席,而無論人口眾寡,每個州在參議院都有2個席位,這保障小州在聯邦的地位和利益。

參議員任期6年,每隔兩年約三分之一的參議員必須重選。

眾議院設435個議席,代表各自的國會選區,每州按人口多寡選出一定比例的議員,眾議員任期2年。

席位根據人口分布,每10年重新劃分一次,每個州最少都會分配到1個眾議院席位。

因各州人口的消長變化,目前各州在眾議院最新的席次(自2013年起適用),有7個州只有1個議席,人口最多的加利福尼亞州則有高達53個議席,其次是德克薩斯州36席,紐約州27席,佛羅里達州27席,伊利諾州和賓夕法尼亞州各有18席。

參見:美國各州人口列表 總統編輯  美國白宮南面 主條目:美國總統和美國副總統 總統是國家元首、政府首腦、三軍統帥兼國家安全會議主席,有權提名聯邦各部門的部長和局長、最高法院法官、各級聯邦法院法官、大使等各項人選,在獲得參議院多數通過後即可上任,但如果參議院啟動核選項,修改表決的議事規則,則獲得參議院過半數同意即可上任。

總統領導副總統及內閣來行使行政權。

在任期內,總統全家會居住在白宮內。

總統可以否決任何獲國會通過的法案,但是如果法案獲國會兩院均以三分之二票數通過,總統的否決權將會被推翻。

總統可以向國會提出各種咨文和立法計劃。

而副總統是繼任總統的第一人選,協助總統處理國政,也是總統的執政夥伴、顧問和代表總統出席重要場合。

副總統還是國家安全會議法定成員,因此在國安事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副總統並兼任參議院議長,主持(或委託某位參議員主持)參議院相關會議。

大多數情況下副總統不會在參議院中投票,除非需要打破票數持平。

副總統也負責主持國會聯席會議。

總統及副總統每四年選舉一次,自1951年起,限定每個人最多只能任兩屆。

雖然總統和副總統選舉是由全民普選方式舉行,不過產生方式則由選舉人票(選舉人由民選產生)所決定——除了緬因和內布拉斯加兩個州按普選票得票比例分配選舉人票外,其餘48個州和華盛頓特區均實行「贏者全拿」制度,即把本州的選舉人票全部給予在該州獲得相對多數普選票的總統候選人,全國選舉人票為538張,候選人至少須獲得270票才能當選,數目等同國會議員總和及三張華盛頓特區的選舉人票。

選舉人團所謂「間接選舉」只是禮儀性的程序,當選的選舉人在選舉人團投票時必須把票投給在該州獲勝的總統候選人,因此大選結果通常在大選投票日當天便可根據各州選舉結果算出。

美國人口最多的加利福尼亞州所擁有的選舉人票多達55張,其次為德克薩斯州的38張,而人口較少的阿拉斯加州等7州則只有3張選舉人票。

鑑於這種情況,在歷屆美國總統選舉中,人口眾多的州都成為總統候選人爭奪的重要目標。

美國歷史上曾數次發生這種情形,一些總統候選人雖然在大選中獲得的選民票少於對手,卻因得到足夠的選舉人票而當選。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少數選擧人可以操控選舉;相反,選擧人把票投給誰,還是要依靠普選的結果,只是因爲當初在設計的時候未能考慮到這種制度所隱藏的缺陷(由於當時美國通訊不發達,為防止民粹主義影響美國,故設立此機構)而導致普選票少於對方但仍舊當上總統的情況(不忠選舉人),而該制度有利於大黨勝選。

總統行政辦公室編輯 主條目:美國總統行政辦公室  白宮標誌 1939年,國會通過一項重組法案,由此創立直接向總統負責的辦事機構。

至今機構數量和職員得到大幅擴充。

大多數機構的主要領導不須通過國會參議院的確認,只有少數例外,如美國行政管理和預算局局長和美國貿易代表(皆為內閣部長層級),其中許多工作人員來自聯邦政府部門。

各辦事機構都由白宮辦公廳主任領導。

目前有以下組成機構: 白宮辦公廳:該機構是為總統個人服務的,其成員由總統任命無需參議院批准。

高官一般由總統的競選班底和親信擔任,少數職位由競選班子以外的學者或專家擔任。

白宮幕僚長和副主任負責領導。

經濟顧問委員會 環境質量委員會 美國國家安全會議 國土安全委員會 行政辦公室 管理和預算辦公室:1921年成立,局長為內閣部長層級,須獲得參議院通過。

國家毒品控制政策辦公室 科學和技術政策辦公室 美國貿易代表署:首長「美國貿易代表」為內閣部長層級,須獲得參議院通過。

經濟復甦顧問委員會 情報顧問委員會聯邦行政部門編輯 主條目:美國聯邦行政部門 聯邦各行政部門的首長的中文翻譯名皆稱為部長,除了國務院的首長叫做國務卿,並且都是美國內閣的成員。

現在美國有15個聯邦行政部門:  美國國務院徽章 國務院:1789年建立,是美國憲法生效後聯邦政府成立的第一個重要部門。

主要負責外交事務,相當於外交部,是美國最龐大的政府機構之一,其首長為國務卿。

財政部:1789年建立。

國防部:1947年建立,辦公點是五角大廈。

司法部:非司法機關,聯邦調查局(FBI)就隸屬其下。

內政部:負責管理聯邦政府擁有的土地,這與大多數國家的內政部負責警察和安全事務不同。

農業部 商務部 勞工部 衛生及公共服務部 住宅及城市發展部 運輸部 能源部 教育部 退伍軍人事務部 國土安全部聯邦政府獨立機構編輯 主條目:美國政府獨立機構 獨立機構是除了上面15個政府部門以外具備一些行政權力的聯邦部門,主要是以多數成員組成的委員會組成共治的機構。

因其技術的專業性和政治上的中立性更能保證他們能夠在所從事的領域獲得較高的效率。

下列機構的主要領導人員不同程度地受到美國聯邦政府的管理和監督。

目前主要獨立機構如下:  美聯準總部大樓 聯邦準備制度:1913年建立,具有中央銀行職能的機構。

負責管理並規範銀行業、執行貨幣政策。

具體由十二個地區性儲備銀行運作。

最高管理層聯邦準備理事會由六名委員組成,委員會主席從委員中產生,皆由總統提名參議院批准,主席任期四年可以連任。

因其專業性委員和主席任期往往跨越多屆總統及國會任期。

中央情報局:1947年成立,收集和分析關於國外政府、公司和個人,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情報,協調其他國內情報機構的活動,並把這些情報報告到美國政府各個部門。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1958年成立,承擔美國太空科研項目。

美國環境保護局 聯邦選舉委員會:監視聯邦選舉的競選活動和資金籌集活動。

聯邦通信委員會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准司法聯邦機構。

負責向立法機構和執法機構提供國際貿易方面的專業意見,還負責判斷進口對美國工業的衝擊,對不公平貿易(例如:傾銷及專利、商標及版權侵犯)採取措施。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保護購買股票和債券的投資者。

國家勞動關係委員會:保護雇員和勞動關係。

國家檔案和記錄局:管理有關國家歷史的國家檔案文件。

社會保障局:管理國家由退休金、殘障金和生存金構成的社會保險項目。

人事管理辦公室:確保公平和基於優點地挑選和對待國家公務員隊伍。

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調查美國的所有商業航空、某些主要鐵路和其它事故。

美國郵政局 美國國際發展局:管理美國在發展中世界、中部和東部歐洲、以及前蘇聯的成員國的外國經濟和人道主義援助項目。

聯邦司法編輯  聯邦最高法院大樓 主條目:美國法院和美國聯邦法院 美國聯邦法院負責審理兩個或以上的州之間的糾紛、違犯聯邦法律、國際條約、美國憲法、海洋商業法、破產法等有關案件。

聯邦法院分為三個層級:初審法院即美國地區法院,共94個,審理聯邦司法管轄權內的案件;美國上訴法院共12個,主要裁定來自於其聯邦司法管轄區內對於地區法院判決的上訴案件,大多數案件的終審判決均來自於上訴法院;終審法院即美國最高法院,每年僅接受少於100個司法案件的審理,主要職責是對美國憲法作最終解釋。

聯邦最高法院由9名大法官組成,其中1位是美國首席大法官。

每個大法官都是由總統提名,經過參議院聽證後批准委任。

對於提交的各種案件,一般由9位大法官以簡單多數票的表決方法來決定。

各州與地方選舉編輯 參見:美國州份 美國各州政府均擁有自己的州憲法,擁有自己的州參眾兩院(可能根據各別不同而異,除了內布拉斯加州之外,該州只有一個議院)。

各州舉行選舉的年分皆不相同。

州長任期四年(佛蒙特州和新罕布希爾州的州長任期兩年),可以連任,部分州會對州長的任期設限制,一些州則不設任期限制。

聯邦與州政府的關係編輯 參見:聯邦制 在聯邦體制內,州與聯邦政府的關係很複雜。

根據美國法律,各州是與國家同等級的主權實體。

然而,在美國內戰和「德克薩斯州訴懷特案」建立的規則是,州無權脫離聯邦;根據憲法,也無外交權。

美國聯邦法律在經過憲法授權的領域要高於各州所制訂的不同的法律,但是聯邦政府的權力只能在憲法規定的範圍之內行使;所有未授予聯邦政府的權力由州政府和人民自行保留。

一般而言,州內事務的主導權完全在各州政府手中。

這包括內部通訊;關於財產、工業、商業以及公共設施的法規;州的相關法律,諸如死刑;以及州內部的工作情況。

很多州立的法律在各州之間都十分相似。

在還有一些領域中州的管轄權與聯邦政府的管轄權是重疊的。

最近幾年,聯邦政府在醫療、教育、福利、交通、住宅以及城市發展等領域開始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各州的憲法與聯邦憲法基本相符,除了在一些細節上有所不同,其中包括人權和政府組織。

而在商業、金融、公共服務和福利機構等方面,州憲法往往比聯邦憲法更為詳細。

政黨編輯 主條目:民主黨(美國)和共和黨(美國) 參見:美國政黨列表 美國聯邦政府與國會和州的政府與議會主要有兩個政黨競爭:民主黨及共和黨。

一些小黨的參選人有時也有可能當選。

民主黨通常在社會議題上屬於自由派,認為所有美國人民都是平等的,無論性別、種族、性取向、性別認同、宗教或身心障礙等,所以特別關注女性、非裔、拉丁裔、亞裔、猶太裔及LGBT族群的權益。

在經濟議題上屬於進步主義及自由主義的路線。

共和黨通常在社會議題上屬於社會保守派、在經濟議題上屬於古典自由主義,對外奉行強硬的國防外交政策,屬於干涉主義路線。

美國人一般會傾向支持兩黨中的其中一個,不過一些人也會支持獨立的小政黨的候選人,包括自由黨、綠黨、憲法黨等。

[84]1933年-1995年,民主黨一直控制國會兩院,共和黨僅在1947年-1949年和1953年-1955年兩屆會期短暫取得多數。

1994年共和黨革命後,除了2001-2002年民主黨在參議院暫時佔多數外,共和黨控制國會兩院並保持在兩院的多數優勢直到2007年1月,2010年11月期中選舉中,共和黨重新奪回眾議院的多數,控制眾議院。

2015年共和黨控制參議院。

2019年民主黨再次控制眾議院。

2021年民主黨再次成為參議院多數,完成完全執政。

在總統選舉方面,自1860年林肯總統當選以來,共和黨一直保持總統職位(四屆除外)直至1932年羅斯褔當選總統。

1952年民主黨結束其在白宮20年的執政地位。

之後就是民主黨及共和黨時常輪替執政。

2008年11月4日民主黨候選人巴拉克·歐巴馬當選第44屆美國總統,於2009年1月20日就任,成為美國史上首任非裔美國人總統。

2016年11月9日,共和黨唐納·川普當選第45任美國總統,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政治素人總統。

2020年11月,民主黨的喬·拜登當選第46任美國總統,是美國歷史上就任時最年長的總統,而賀錦麗當選副總統,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女性副總統及首位同時是非裔及亞裔的副總統。

行政區劃編輯 主條目:美國州份、美國行政區劃和美國各州首府列表   華盛頓 奧勒岡 加利福尼亞 愛達荷 內華達 猶他 亞利桑那 蒙大拿 懷俄明 科羅拉多 新墨西哥 北達科他 南達科他 內布拉斯加 堪薩斯 俄克拉荷馬 德克薩斯 明尼蘇達 愛荷華 密蘇里 阿肯色 路易斯安那 威斯康辛 伊利諾 密西根 印第安納 俄亥俄 肯塔基 田納西 密西西比 阿拉巴馬 緬因 佛蒙特 新罕布夏 麻薩諸塞 羅德島 康乃狄克 紐約 賓夕法尼亞 紐澤西 華盛頓特區 馬里蘭 德拉瓦 西維吉尼亞 維吉尼亞 北卡羅萊納 南卡羅萊納 喬治亞 佛羅里達 阿拉斯加 夏威夷 除夏威夷外,其餘49個州都位於美洲大陸。

其中除阿拉斯加,其他48州連同華盛頓特區彼此相連,又稱美國本土。

一些人將阿拉斯加也視為「本土」州,因為雖然它和「下方的48州」之間被加拿大隔離,但從地理上它仍是北美大陸的一部分。

所有這些用詞通常都包括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第五十個州夏威夷州則位於太平洋的群島上。

美國也佔有其他土地、地區和佔領區。

最特別的是美國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其本身並沒有州的地位,在國會亦無代表,但在總統選舉有3張選舉人票。

其他的海外島嶼領土包括美屬薩摩亞、關島、北馬利安納群島、波多黎各、和美屬維京群島等。

巴美拉環礁是美國唯一的合併非建制領土,但目前並無人居住。

美國本土外小島嶼則由加勒比海和太平洋的許多無人居住的島嶼組成。

此外,自1898年始,美國在古巴的關塔那摩灣擁有一個規模龐大的海軍基地。

之前由美國佔領的地區包括巴拿馬運河區域,自1903年至1979年一直屬於美國領土。

另外,菲律賓群島從1898年至1946年間也屬於美國領土,1935年美國在那裡建立了菲律賓自治邦作為轉型至完全獨立的國家前的過渡形式,最後在1946年菲律賓正式獨立,但美國仍在那裡保留軍事基地,美國和菲律賓不論在軍事、文化和經濟上關係依然密切。

 美國印第安保留地(反白)地圖,有些自治地區的權利很大,相當於州、有獨立主權與司法,並由部落政府管理 除了美國的實際州和領土外,有數個國家自願加入為美國的聯合邦(AssociatedStates),包括了密克羅尼西亞聯邦(1986年以來)、帛琉(1994年以來)、以及馬紹爾群島(1986年以來),這些國家都保有國際法的主權以及對於國土的最高控制權力,所以在國際上被視為獨立於美國。

不過,這些國家的政府都允許美國提供防衛和金融協助,美國也給予這些國家特殊待遇,提供許多加入美國國內政策計畫的機會,包括災害防治、救災和重建等計畫。

這些自由聯合邦都依賴美國提供的金融協助以維持政府運作和資金需求。

最後是美國特殊的印第安保留地,因為地區還擁有部落主權,符合國家具有主權的定義,地位相當於美國的各州一樣,雖然理論上也是一級行政區,但這些獨立政治實體仍歸類在各州的領土內,屬於是美利堅合眾國因應部落民族分類出的特殊區域。

城市編輯 主條目:美國城市列表(按人口排列)和美國各州最大城市列表   紐約   洛杉磯   芝加哥   休斯頓 目前全美國有大約77%的人口居住於城市地區,其中又有半數以上集中於37座主要的大城市。

這些城市也形塑了美國的文化、傳統和經濟。

在2004年,全美有251個超過了10萬人的都市,以及9個超過100萬人的大都市,包括了好幾個重要的全球城市,例如紐約市、洛杉磯和芝加哥。

此外,若將市中心外的都會區域也算進去的話,美國有50個超過了一百萬人的大都會[85]。

亦是每年世界最佳居住城市評選中,最多國內城市名列前茅的國家之一。

排行 都市 人口僅限市內 人口密集度每平方英哩 大都會區域 地區 百萬 排名 1 紐約市 8,363,710 26,402.9 19.0 1 東北部 2 洛杉磯 3,833,995 7,876.8 12.8 2 西部 3 芝加哥 2,853,114 12,750.3 9.5 3 中西部 4 休士頓 2,242,193 3,371.7 5.7 6 南部 5 鳳凰城 1,567,924 2,782.0 4.2 12 西部 6 費城 1,447,395 11,233.6 5.8 5 東北部 7 聖安東尼奧 1,351,305 2,808.5 2.0 28 南部 8 達拉斯 1,279,910 3,469.9 6.3 4 南部 9 聖地牙哥 1,279,329 3,771.9 3.0 17 西部 10 聖荷西 948,279 5,117.9 1.8 31 西部 美國最大都會區(2010年人口普查) 檢視討論編輯 名稱 州份 人口 名稱 州份 人口 紐約 NY-NJ-CT-PA 22,255,491 亞特蘭大 GA-AL 6,054,858 洛杉磯 CA 17,877,006 底特律 MI 5,318,744 芝加哥 IL-IN-WI 9,840,929 西雅圖 WA 4,274,767 華盛頓 DC-MD-VA-WV-PA 9,032,651 鳳凰城 AZ 4,246,484 舊金山 CA 8,923,942 明尼亞波利斯 MN-WI 3,721,504 波士頓 MA-RI-NH-CT 7,893,376 克里夫蘭 OH 3,630,166 費城 PA-NJ-DE-MD 7,067,807 奧蘭多 FL 3,447,946 達拉斯 TX 6,816,237 聖地牙哥 CA 3,095,313 邁阿密 FL 6,199,860 丹佛 CO 3,090,874 休士頓 TX 6,114,562 波特蘭 OR-WA 2,921,408 經濟編輯 主條目:美國經濟 美國經濟高度發達,生產規模巨大,生產技術領先,部門結構完整;農工業均發達先進;公路、航空的技術及運量均居世界首位;對外貿易額世界第二;金融業非常發達;經濟規模長期居世界首位,人均GDP超過5萬美元,高居人口5000萬(含)以上國家首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體,在人類的經濟生活中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

發展史編輯 主條目:美國經濟史  紐約華爾街代表了美國強大的金融力量  世界上很多著名的電子科技公司都位於矽谷,它們為美國在國內及國外圴帶來龐大的利潤 綜觀美國經濟史,是一個成功的從殖民地經濟逐漸過渡到在20世紀時成為世界最大的工業國的歷程。

美國於19世紀末期就已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至今國民一直擁有很高的生活水平,2010年代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就超過五萬美元,居世界前列,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國家之一。

宏觀經濟編輯 經濟體系兼有資本主義和混合經濟的特徵。

在這個體系內,企業和私營機構做主要的微觀經濟決策,政府在國內經濟生活中的角色較為次要;然而,各級政府的總和卻占GDP的36%;在已開發國家中,美國的社會福利網相對較小,政府對商業的管制也低於其他已開發國家[86]。

各地區的經濟活動重心不一。

例如:紐約市是金融、航運、出版、廣播和廣告等行業的中心,也是世界名列前茅的經濟中心;洛杉磯是唱片、電影和電視節目製作中心,也是北美洲西岸以至亞太區的經濟中心;舊金山灣區和太平洋沿岸西北地區是技術開發中心,矽谷更是全球高科技和科研中心;美國中西部是重工業中心,底特律是著名的汽車城,西雅圖是飛機製造城,芝加哥是該地區的金融和商業中心;東南部以醫藥研究、旅遊業和建造業為主要產業,並且由於其薪資成本低於其他地區,因此持續的吸引製造業的投資。

 一座位於賓夕法尼亞州高度機械化的牧場。

農業只佔了不到1%的GDP,但仍是重要的經濟活動,特別是農業出口全世界第一,供貨不及甚至會影響國外的民生物價 美國的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航運業、保險業以及商業服務業占GDP占最大比重,全國四分之三的勞力從事服務業[87],而且處於世界領導地位,紐約不僅是全國第一大城市和經濟中心,更是世界數一數二的金融、服務中心。

教育是美國最重要的經濟產業之一,每年吸引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慕名前來求學,也為此吸納了不少人才。

美國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包括黃金、石油和鈾,然而許多能源的供應都依賴於外國進口。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農業出口國之一,主要農產品包括了玉米、小麥、糖和菸草,中西部大平原地區驚人的農業產量使其被譽為「世界糧倉」[88]。

美國工業產品主要包括了汽車、飛機和電子產品。

美國是飛機、鋼鐵、軍火和電子器材的主要輸出國。

美國也有發達的旅遊業,排名世界第三[89]。

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是毗鄰的加拿大(19%)、中華人民共和國(12%)、墨西哥(11%)、日本(8%)緊隨其後,每天大約有價值高達11億美元的產品流經美加的國界。

美國經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經濟體。

美國經濟高度發達,全球多個國家的貨幣與美元掛鈎,而美國的證券市場和債劵被認為是世界經濟的晴雨表。

美國在各領域擁有眾多的國際品牌,比如波音,蘋果,微軟,Google,Facebook,麥唐納,肯德基,星巴克,耐克等等,流行全球。

從1980年代隆納·雷根的總統任期以來,美國增加了對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運用,相對減少了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並減少福利制度的規模,拋棄了自經濟大恐慌以來長期實行的、偏向干涉主義的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

也因此,美國政府在社會福利方面提供的服務比其他工業化國家都要少,降低國內的稅賦,並更依賴於自由市場和私營的慈善機構上。

縱使新自由主義所帶來的經濟寬鬆為工業的發展帶來了好處,由這種經濟制度衍生的財團壟斷問題,不平等競爭問題,以及最低薪資問題都一再成為社會的爭議焦點,往往是國會選舉與總統大選時期的爭議話題之一。

1990年代,電腦及網際網路的普及令美國進入前所未有的繁榮及全球科技的領先地位。

21世紀初,網際網路經濟泡沫破滅,導致美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陷入持久低速增長。

雖然美國經濟在2003年後恢復較好的成長局面,但於2007年又爆發次級房貸風暴,令美國及整個世界經濟受到嚴重打擊,且美國金融與經濟的威信一落千丈,並且以美元計算國際黃金和原油的地位也被拿出來討論,隨後到2008年,美國次級房貸風暴演變成金融危機席捲全球,導致金融海嘯波及各國經濟,令全球的金融業、房地產、汽車業、奢侈品、與民間實質消費的成長嚴重下跌,尤其是英美為首的已開發國家。

目前已經逐漸進入後金融海嘯時代,經濟的模式與未來的重新檢討與改革正逐漸明朗,但不確定性相當高(大量印製鈔票),儘管如此,但美國經濟的份量仍是相當的高。

工業編輯 主條目:美國工業 美國是世界第二大工業國,工業門類齊全且生產技術先進。

傳統工業部門有鋼鐵、汽車、化工、石油、飛機、機械、造船、電力、採礦、冶金、印刷、紡織、製藥、食品、軍火等。

汽車產量和發電量均占世界的1/5以上。

近年來得益於頁岩氣革命和聯邦放開石油出口,美國一躍成為世界主要石油輸出國,解決了困擾美國數十年的能源獨立問題,對國家安全意義重大。

並且天然氣作為頁岩油的副產品,其出口也激增。

新興工業部門有電子電器、光電、雷射、精密機械、宇航、核能、新能源、機器人、新型材料、生物製藥、高速鐵路系統、尖端武器等。

其中電子電器、光電、宇航、核能、生物製藥及尖端武器等工業居世界領先水平。

農業編輯 主條目:美國農業 美國是世界第一大農業國,足見其具備農業生產的大多優良條件:世界第四大河密西西比河縱貫南北,平原面積占國土面積的近一半,耕地面積占世界的十分之一;緯度適中,國土遼闊,氣候類型齊全;三面臨海(西臨太平洋、東臨大西洋、南臨墨西哥灣),並有多處太平洋島嶼的漁場,北方有五大湖,南方多降雨,西部有高山雪水,充足的水資源可供灌溉與魚蝦養殖;經濟發達,農業生產技術先進;交通發達;農作物品種優良等。

美國的小麥、大豆、玉米、棉花、菸草、肉蛋奶產量均名列前茅,其中小麥產量占世界的近十分之一;大豆和玉米均占40%左右,畜牧業極盛,而且大量可供人類食用的糧食在美國是作為牲畜飼料使用的,儘管是人均消耗肉類與浪費食物最多的國家,但因為產量極為驚人,剩餘的糧食出口和外銷依舊達到世界第一之譜。

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本土並沒有熱帶分布,因而需要大量進口可可、咖啡、天然橡膠、香蕉等熱帶作物,美國產熱帶水果可以透過電腦控制環境的溫室栽培,美國國內超過一半的水果都在科技發達的加利福尼亞州產出。

此外不單只看務農的經濟收入,由於高度機械與科技化,如果將諸如農機、冷凍、裝銷、生物科技、環境工程等附屬產業加疊起來,實際上可形成相當可觀的數字,例如在美國的孟山都公司雖然是化學工廠,但也涉及醫藥領域,甚至同時經營氣象等業務,這種分工精密而先驅的生產體系遍佈各產業,讓產值得以變得極高,生產成本又不斷下探,這種「西裝革履的牧人」、「實驗室的農夫」乃是美國公事包農業的特色。

科學技術編輯 主條目:美國科技  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發射,並執行載人任務 美國在科學和技術研究,以及技術產品創新方面都是世界首屈一指。

同時美國擁有世界上絕多數的核心科技,所以美國相對於別國的科技的發展一直佔優。

人類工業史上許多最重要的發明,包括了軋棉機、通用零件、生產線等都是源自美國,其中工業的生產線尤其重要,它使得工業的「大量生產」從夢想變為真實。

其他重要的發明還包括飛機、電燈泡、電話。

美國在20世紀開展了著名的曼哈頓原子彈計劃、阿波羅登月計劃和人類基因組計劃。

在二戰時期,美國最早研製出原子彈,將人類科技帶入原子時代的新紀元。

在冷戰時期,美國最終在太空科學和技術領域全面領先,從而在太空競賽中擊敗蘇聯,也從而導致了火箭技術、武器研究、材料科學和計算機等領域的重大進步,1969年7月,當尼爾·阿姆斯壯從阿波羅11號飛船中走出,成為踏上月球的第一人時,標誌著競賽達到巔峰。

二戰以來,美國為電腦與網際網路發展史上貢獻至豐,包括二戰中發明的電腦和初期的軍事化應用,到今日以谷歌、微軟、IBM、英特爾、蘋果、惠普和戴爾等為代表的一大批知名公司都為電腦和資訊化領域做出了巨大的革新和貢獻。

此外美國國防部創辦的ARPA網也是網路技術的先驅。

在科學研究方面,美國學者贏得了顯著大量的諾貝爾獎,特別是在生物和醫學領域,充份彰顯美國優越的研究環境以及對一流人才的磁吸能力。

國立衛生研究院是美國生物醫學的聚焦點,並已完成人類基因組計劃,使人類對腫瘤、阿茲海默病等疾病的治癒研究進入重要階段[90]。

航空和航天研究的政府機構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

波音公司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之類的私營企業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交通運輸編輯  美國的州際公路系統網,大多屬高速公路,全線至少四線行車 由於美國的國土較為遼闊且三面臨海加之經濟發達,使得其許多交通方式的運輸技術與運量均居世界首位。

公路、鐵路的密度處世界領先水平,高速鐵路建設則因為航空業的優勢巨大,遠遜於居世界領先水平的國家。

航空港和港口數量居世界前列。

因旅客鐵路網的相應限制,美國國內通勤旅客最常使用的長途旅行方式以駕駛與航空為主。

公路編輯 由於汽車產業在美國的發展相當早,美國許多城市的發展都提前顧慮到將城市和住宅區搭配道路網絡的設計。

為連結遼闊的國土,美國設計並建造了高通行量、高速度的高速公路,美國的國家交通系統主要便是依賴這些高速公路網。

當中最重要的是州際高速公路系統的建設。

這些高速公路在1950年代經由當時的總統艾森豪授權建造。

根據2004年的數據,美國的公路總長為6,407,637公里,名列世界第一。

 洛杉磯的高速公路交流道系統,有著相當複雜而且運作良好的道路網絡,為世界各國經常進行參考的對象 在殖民地時代,美國多數地區遵行左駛規則。

美國獨立後,受支持其獨立的法國和後來的18世紀歐洲移民的影響[91],逐漸將道路通行方向改為右駛,此規則在美國內戰之後通行於全國。

鐵路編輯 美國建造了橫貫大陸的鐵路網絡,用以在48個州之間運載貨物。

美國鐵路公司(Amtrak)所經營的鐵路網也橫貫了48個州中的46個,專門用於客運用途。

美國的鐵路總長度位居世界第一[92]。

根據2007年的數據,美國的鐵路總長為226,427公里。

然而由於美國高速公路及民航客運十分發達,其機動性及省時性均遠高於鐵路,使得美國的鐵路客運不及西歐和日本那般發達。

美國政府的分析認為空中客運是導致客運鐵路公司在1970年代接連倒閉的主因。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發展大眾運輸已經是全世界對抗全球暖化而達成一致的共識。

包括由加利福尼亞州所提案發展的加利福尼亞高速鐵路計劃在內,美國政府以及各州政府已經開始了大眾鐵路運輸的可行性研究與籌備工作,為未來交通形態的轉型作準備。

城市交通編輯 美國許多城市擁有公共運輸系統,而在紐約市的地鐵網路是當中最大的,每日通勤人次為世界第二高,僅次於日本東京地鐵,而其通勤鐵路和公車網路則延伸至長島、紐約上州、新澤西州和康乃狄克州,構成了世界上載客量最大的交通網之一。

但是普遍而言,美國城市的公共運輸相較於其他已開發國家仍較為落後,除了少數如紐約、芝加哥及舊金山等公共運輸較發達的都會區外,人們外出時最常依賴的運輸模式仍然是以私人汽車為主。

水運編輯  由紐約市以西的紐華克港眺望曼哈頓 美國是世界上海岸線第三長的國家,故形成了眾多優良港口。

大西洋西岸的紐約港,墨西哥灣北岸的休士頓港,以及太平洋東岸的洛杉磯港(長灘港)是美國最大的三個國際貨物港口,同時也是吞吐量居世界前列的頂級大港。

縱貫美國南北的密西西比河航運量居世界河流前三名,加之其上游通過運河與五大湖及哈得孫河相連,內河航運十分便利。

座落在密西根湖南岸的美國第三大城市芝加哥為著名的內陸港口。

航空編輯  哈茨菲爾德-傑克遜國際機場夜景 美國是人類發明出首架飛機並首次實現飛行的國家,對於擁有遼闊國土且經濟發達的美國,自然的成為國內航線最發達的國家,特別是由於客運鐵路的缺乏,數百哩以上的旅程,國內各地區長途交通幾乎全依賴飛機。

以乘坐飛機的形式前往另一個城市,對美國人如同家常便飯。

因此全國遍佈有一萬五千個以上的機場,是機場最密集的國家,佔據全球總數的25%[93]。

以乘客量而言,在2004年全世界前30個最繁忙的機場中就有17個位於美國,包括了排名第一的亞特蘭大哈茲菲爾德-傑克遜國際機場。

以運貨量而言,在同一年裡,全世界前30個最繁忙的貨運機場就有12個在美國,包括了排名第一的孟菲斯國際機場(MEM)。

此外,芝加哥、舊金山(聖法蘭西斯科)、西雅圖、休士頓、邁阿密、華盛頓等也為重要的航空港。

正因為美國在全球航空業的分量之重,美國聯邦航空總署(FAA)所頒布的規定甚至成為了全世界航空業的另一個參考標準。

旅遊編輯 儘管美國建國的歷史只有200多年,但發達的國民經濟和舉世無雙的現代文明加之瑰麗旖旎的自然風光使得其成為旅遊強國。

被譽為世界第一大都市的紐約、尖端建築雲集的芝加哥、歷史文化名城舊金山(聖法蘭西斯科)、天使之城洛杉磯、首都華盛頓、賭城拉斯維加斯等。

自然景觀的黃石公園、科羅拉多大峽谷、鹽湖城、奧林匹克國家公園、五大湖風景區、夏威夷群島、神秘的阿拉斯加州等都是長年旅遊業經久不衰的旅遊目的地。

而迪士尼樂園、環球影城、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等等極具魅力的建設也吸引大量的觀光收入。

對外貿易編輯  以28種顏色分類描述此國的產品出口,每種顏色盒代表一類產品,其大小代表此產品在此國總出口產品中的比重 美國是世界第二大貿易國,世界最大進口國,世界第二大出口國。

美國是小麥、玉米、大豆的最大出口國。

同時也是航空、電子、化工類產品的主要出口國。

此外,美國還是世界最大的軍火出口國。

美國主要進口的商品有化石能源、電力、工業原材料、一般工業製成品、橡膠、可可、咖啡等。

美國的主要貿易對象有加拿大、中國、日本、墨西哥、德國、英國、法國、沙烏地阿拉伯、印度、韓國、台灣、巴西等。

其中,加拿大和中國為美國最重要的兩個貿易夥伴國。

人口編輯 主條目:美國人口 歷史編輯 主條目:美國人口歷史 在1880年到1900年間,美國的城市人口比率從28%上升到40%,1920年達到50%,部分是由於歐洲移民的緣故。

在1890年後,美國的農村人口由於機器化的普及使得農民的工作被機器取代而移居到城市的影響成垂直下降趨勢。

現狀編輯 主條目:美國各州人口列表  2010年美國人口密集度分布圖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在2017年底統計資料,美國總人口數為321,004,407人,若以只能選擇單一族群勾選的情況下,美國白人佔73%,人數為234,370,202人,其中,沒有西班牙血統或拉丁裔美國人背景的白人佔61.5%,人數為197,277,729人,有西班牙血統或拉丁裔美國人背景的白人佔11.5%,人數為37,092,473人。

有西班牙白人血統及有拉丁美洲背景的拉丁裔美國人佔總人口的17.6%,人口爲56,510,571人,其中,自我認同爲白人者,佔11.5%,人數為37,092,473人,其他非白人的拉丁裔美國人佔6.1%,人數為19,418,098人。

非裔美國人佔總人口的12.7%,人數為40,610,815人。

亞裔美國人佔總人口的5.4%,人數為17,186,320人,其中最大的亞裔群體為華裔美國人(包括來自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臺灣、東南亞的華人),佔1.3%,人數為4,108,085人,其次則是印度人,佔1.1%,人數為3,672,647人。

美國原住民如印第安人、阿拉斯加原住民佔總人口的0.8%,人數為2,622,102人。

美國在太平洋的領土上的原住民(簡稱:太平洋島民)佔總人口的0.2%,人數為570,116人。

截止到2010年,美國人口總計已達到3.08億,是世界上人口僅次於中國、印度的人口第三大國,人口增長率為0.59%[94]。

其中,非西班牙裔白人占64%,其餘分別為拉丁裔美國人、非洲裔、亞裔等。

從各州情況來看,加利福尼亞州是美國人口最多的州,為3720萬;懷俄明州人口最少,只有56.4萬;德克薩斯州人口絕對數量增長最多,比2000年增加430萬,達到2510萬。

美國黑人、拉丁裔美國人和亞裔等少數族裔總人口已達到1.007億人(截至2006年7月),美國的拉丁裔美國人人口突破5000萬,占美國人口約六分之一(16.66%),繼續穩居美國頭號少數族裔位置。

美國華裔人口約400萬(截至2011年)。

通用英語。

其中約300萬人能夠說漢語。

51.3%的居民信奉基督新教,其他居民信奉天主教、猶太教等,不屬於任何教派的占4%。

依據2000年的人口普查,大約有79%的人口居住於都市[95],美國是一個種族差異巨大的多民族國家,全國有31個民族(或者說是種族)超過了一百萬人,一百萬人以下的民族還有更多[96]。

大多數的美國人(在2004年有74.67%)[97]是歐洲白人移民的後代,這些移民當時在首批殖民地安居,許多是在內戰後的「南部重建運動」中來到美國的,由於非白人的移民以及少數族群的高出生率的緣故,非拉丁裔美國人的白人比率正在逐漸下跌[98]。

主要的歐洲原籍是德國(15.6%)、愛爾蘭(10.8%)、英格蘭(8.7%)、義大利(5.6%)和斯堪地那維亞(3.7%);很多也來自斯拉夫國家,如波蘭和俄羅斯等;其他的歐裔移民來自東歐、南歐和加拿大的法語區。

美國原住民如印第安人則有440萬人[99],其中約有35%居住在政府規劃的原住民保留區。

亞裔美國人(不包括夏威夷人和太平洋島嶼住民)是第三大的少數族裔,2005年普查中佔到5%。

大多數亞裔美國人集中在西海岸和夏威夷,亞裔中最大的族群來自包括中國大陸、香港、澳門、新加坡、臺灣、馬來西亞、東南亞的華人所組成的華裔美國人,其次依序為印度、菲律賓、越南、韓國和日本。

拉丁裔美國人是美國第一大的種族族群,佔總人口的16.1%(2005年),之中自墨西哥移民而來的佔了66%,並且預計在將來幾十年中仍會高速增長。

非裔美國人遍佈全美,不過南方的黑人區為最大,合計3,500萬人(12.12%)。

他們的祖先主要是在內戰以前被作為奴隸販賣過來的。

2011年6月28日,美國企業研究所(AEI)發表一項愛國精神調查報告顯示,逾6成民眾(有61%的受訪者以身為美國人感到「非常自豪」,25%受訪者感到「很自豪」)以身為美國人深感自豪,且大多數美國人認為從軍是愛國的一種表現,美國民眾普遍對美國軍隊評價高[100]。

2020年6月15日,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由於COVID-19疫情引發的經濟和健康危機,加上黑人喬治·弗洛伊德被殺引發的社會動盪,美國人的國家自豪感降到20年來的最低點。

周一公布的新數據顯示,對自己是美國人感到「極度」自豪的比例持續下降,到2020年只有42%。

在蓋洛普長達20年的民意調研中,第一次出現只有不到50%的白人群體(49%)對美國感到「極度」自豪。

2001年,911恐怖襲擊前不久,蓋洛普(Gallup)進行的調研顯示,受訪者對國家的「極度」自豪感約為55%,而在隨後的三年裡,恐怖襲擊使美國人團結起來,這一比例飆升至65%至70%。

2005年下降到61%,到2015年達到54%[101]。

社會階層編輯 主條目:美國社會階層 2004年美國社會學家LeonardBeeghley調查出的五類美國社會階層分布如下[102],收入單位都是美元:  位於加州聖荷西郊區的一片中產家庭聚集區 高收入家庭占5%——家庭淨財富在100萬以上,普遍具有大學以上文化: 頂級高收入家庭占0.9%——千萬富翁與億萬富豪; 中產階層(白領)占46%——平均男性年收入5.7萬,女性年收入4萬,基本是大學畢業; 工人階層(藍領)占40-45%——平均男性年收入4萬,女性年收入2.6萬,大多是中學畢業; 貧窮階層占12%——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平均家庭年收入1.8萬,一些是中學畢業。

按照個人或家庭收入高低所形成的社會階層來看,明顯得出個人受教育程度與之關係密切,2005年美國全體家庭的年收入中位數為46326美元,而18%的家庭收數超過10萬美元,而個人年收入的中位數則為32,140美元(僅計算25歲以上的個人)[103]。

擁有較罕見的工作技巧或從事社會上普遍認為較為重要工作的人,也是較高社會地位的人,他們通常有較高的個人收入:具有專業與博士學位的人的收入是美國收入前15%的主要組成部分,前15%的收入者平均賺取62,500美元以上;而具有大學學士學位的人的收入居於中產行列,大多屬於是中產階層[104]。

語言編輯 主條目:美國英語 美國居家使用的超過100萬人口的語言2010年[105] 語言 占人口百分比 人數 英語(只講英語) 80% 233,780,338 除英語外的其他語言 20% 57,048,617 西班牙語(不包括波多黎各和克里奧爾語) 12% 35,437,985 漢語(包括現代標準漢語和所有漢語方言) 0.9% 2,567,779 他加祿語 0.5% 1,542,118 越南語 0.4% 1,292,448 法語 0.4% 1,288,833 韓語 0.4% 1,108,408 德語 0.4% 1,107,869 雖然美國沒有法定官方語言,英語卻是事實上的國家語言。

據2008年統計,約3億1480萬(99.6%)的五歲以上人口在家只說英語。

英語是最通用的交流語言,掌握一定程度的英語也是移民歸化的要求之一。

一些美國人呼籲把英語提升為官方語言,有28個州已經通過地方法律確保英語的官方地位;有3個州承認其他語言與英語有平行地位:路易斯安那州的法語,夏威夷州的夏威夷語和新墨西哥州的西班牙語。

除英語外,使用人口超過100萬人的語言包括西班牙語、漢語、塔加洛語、越南語、法語、韓語、德語。

[105] 宗教編輯  一座位於北卡羅來納州的美南浸信會教堂。

南部聖經地帶的新教徒人口極多,是美國最為虔誠的地區之一 主條目:美國宗教 美國建國前的英國殖民地時期,沒有宗教自由,當時存在非常嚴酷的宗教法令,對不信仰基督新教的人進行歧視、迫害,主要針對天主教徒(部分基於反教權主義)而且基督宗教各派別控制的地區對其它派別的教徒也實行歧視政策[106]。

美國建國後,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於1791年通過,禁止美國國會立法設立國教,美國成為首個明文保障宗教自由權利的國家,美國聯邦政府實行政教分離制度,不能支持也不能反對任何一種宗教。

但正是因為保障宗教自由發展,基督教的勢力自建國後開始在美國蓬勃發展,並在美國政治選舉中有相當的影響力,除約翰·甘迺迪和喬·拜登為天主教徒外,歷屆美國總統都是基督新教信徒。

2007年的官方估計數字[107]: 基督新教——51.3% 天主教——23.9% 無宗教信仰——16.1% 其他或沒有表明——2.5% 摩門教——1.7% 東正教——1.6% 猶太教——1.4% 佛教——0.7% 伊斯蘭教——0.6%在所有已開發國家中,美國是宗教氣氛最濃厚的一個國家。

不過美國各州分佈的情況很不相同。

美國虔誠保守的基督徒多分佈於南部和中西部各州,多是共和黨的支持者,南部黑人區、東北部和西部沿海各州的基督徒也多持開明態度,多是民主黨的支持者。

南方州中,美南浸信會是最大的教派,其後是衛理公會;而在東北新英格蘭地區和南部接近墨西哥的邊境地帶中,天主教是佔主導地位,因為當地的人口很多都是歐洲天主教地區(如德國南部巴伐利亞、愛爾蘭、義大利和波蘭)移民的後裔,或者是北美洲其他地方(如魁北克和波多黎各)移民的後裔,南部則主要是來自墨西哥的拉美裔移民。

美國其他的大部分地區的基督教人口則都是多種教派混合在一起。

儘管大多數美國基督徒信奉新教,但因為新教徒往往屬於各個不同的教派,因此天主教會擁有最多的成員,而天主教徒隨著更多的拉美裔移民增加而有所增加,而他們的高生育率亦有助增加美國的基督徒數量,特別是天主教會。

摩門教的勢力也不容小覷。

社會與生活編輯 居民收入編輯 主條目:美國各州國內生產總值列表 參見:美國貧困問題 美國的人均收入名列世界前茅,全國的人均年收入是4.7萬美元[108]。

這些指標接近後工業化國,如瑞士(5.4萬美元),但財富在已開發國家中相對集中,與分配更加公平的西歐和澳洲相比,40%的人口相對更為貧困,僅獲得1%,而前20%的人則更富裕,佔有70%的經濟成果[109],尤其是其中前1%,能分配到國家財富的40%之多。

自1975年以來,社會流動程度較低,勞動力市場兩極化,經濟增長的成果流向收入較高的20%的家庭[110]。

美國的居民家庭收入水平較高,但各州之間也存在著顯著差距,比如西維吉尼亞州的中間家庭收入為3.3萬美元,而新罕布夏州則高達5.7萬美元[111][112],一般則都介於英國(45575美元)[113]和紐西蘭(30256美元)兩者之間[114]。

中等收入群的長期工資趨勢自1970年代一直陷入停滯,而低收入者的總體收入在下降,雖然時均勞動生產率業已大幅提高。

美國各州最低工資標準普遍在時薪7-8美元左右,大約只有西歐以及澳洲標準的一半。

[115][116]非法移民所得的低工資使之成為最貧困的10%勞動力,[117]然而肉類包裝業和農業之類的產業大量依賴於非法勞工。

[118]在2005年的一份來自美國勞工部的報告中說,自1960年代以來,工資占國民GDP的比例之低和企業盈利水平之高同時創了歷史紀錄[119]。

女權主義運動帶來了美國和歐洲女性就業率的大幅度上升。

1950年代美國婚後女性就業率僅為11%,甚至少於1920年代。

[120]經歷了在1960年代、1970年代伴隨著帶有濃烈地左翼色彩的民權運動而出現的的女權運動高潮後,1978年美國已婚女性就業率上升到50%。

1997年達到61%,在1990年到21世紀初的頭幾年的經濟繁榮期時,認同「返回家庭相夫教子」的「選擇女權主義」逐漸回潮,[121]已婚女性就業率曾經回落到54%,[122]在2008年底世界金融危機爆發後,因為生活壓力增大所迫,美國已婚女性就業率重新上揚[123],只是性別收入並不平等,女性薪水一直低於男性,男性從業者的工作傷害也更多。

而此現象僅非洲裔除外,原因是因為黑人青年衝動未婚生子或父親坐牢因素,單親媽媽需要養孩子而必須工作的比例較高。

醫療保健編輯 主條目:美國醫療系統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1997年的醫療系統總體表現排名,美國在世衛組織會員國中名列第15位。

[124]以占國民總產值比例和人均花費指標衡量,美國在健康方面的花費(私人和公共花費共計)遠超其他國家。

[125]然而,如此高的支出並未提供水準相應的公共健康保障。

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的資料表明,美國與其他西方工業化國家相比,嬰兒死亡率較高,國民平均壽命略低於瑞典[126]和法國[127][128]等國。

美國醫生的平均工資是世界最高的。

[129]但肥胖症仍是公共衛生難題,估計造成的年度醫療開支達數百億美元。

在統計上美國中低收入者肥胖比率偏高。

[130]與其他西方國家不同,美國保健制度不是完全公費,而是公私共同支付,美國並無全民健保,美國總統柯林頓任內其妻希拉蕊曾花費許多心力想建立全民健保,讓美國人人有醫療保險,然而卻被國會與利益團體否決掉。

據2004年資料,個人健康花費中私營保險業支付占36%,個人占15%,聯邦、州和地方政府占44%。

[131]在2005年,4120萬居民(美國總人口的14.2%)至少在該年度的某一段時間沒有醫療保險;不過其中三分之一家庭收入超過5萬美元,而這類人口又有一半人收入超過7.5萬美元。

[132]另外,夠資格加入公費醫療保險的人有三分之一未加入。

醫療保險在美國傳統上屬於雇員福利。

同時,無論病人是否有能力支付費用,醫院必須提供急診服務,然而急診之後醫院可趕走付不出錢的病人。

在美國,醫藥費是導致個人破產的最大因素。

[133]美國在醫療研究投入了巨額資金,大多數為私人投資。

據2000年統計,私營非盈利機構投入占7%,私營企業占57%,稅金支持的國立衛生研究院占36%。

[134]  哥倫比亞大學的勞紀念圖書館 教育編輯  麻省理工學院的電腦科學中心 主條目:美國教育、美國高等教育和美國大學列表 在美國,教育管理是州或地方政府的責任,而非聯邦政府[135]。

不過,聯邦政府教育部可以通過控制教育基金來施加一定程度的影響。

學生有法定義務在公立學校接受從小學到12年級的教育;即小學五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分公立、私立兩種,大部分是公立學校,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制。

另外,中小學校一般免費或半費供應午餐,學生由校車定點接送。

通常,18歲才可以畢業,但是許多州允許16歲以上的學生離校。

[136]除了上公立學校,家長也可以選擇在家教育孩子[137],或送他們去教會或私立學校。

高中畢業後,學生們可以選擇上公立或私立大學。

公立大學從聯邦或州政府接受經費,也接受其他途徑的資金,但大多數的學生在畢業後仍需償還學生貸款。

私立大學的學費通常比公立大學還高。

許多學生會在進入大學和學院前進入職場或軍隊以賺取學費,美軍和許多私人企業也會補貼職員的高等教育學費。

[138][139]美國有很多大學。

從360多年前移民美國清教徒於1636年9月創建了全美的第一所大學——哈佛大學[140]後,美國的高等教育繼承了歐洲古老大學如英國的劍橋大學及牛津大學的傳統。

發展到今天已有2600多所頒發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的四年制大學[141]。

而兩年制的社區學院則多達3400所。

2009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人類發展指數中的教育指數[142]將美國的教育水準列為世界第21。

目前有7660萬的美國人正在接受教育(從幼稚園直到大學都包括在內)[143]。

美國的許多高等院校也非常有競爭力,無論是公立或私立的。

全美保守估計有約3400所大學[144]。

著名高校包括常春藤盟校成員,另也有史丹福大學,芝加哥大學及麻省理工學院等等,為全球最重要的教育樞紐,每年吸引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慕名前來升學。

飲食編輯  蘋果派為美國最著名的甜品  在美國,每逢感恩節,人們會吃火雞 主條目:美國烹飪 美國飲食吸收了美國原住民的烹飪法和食材,例如火雞、馬鈴薯、玉米、南瓜,這些都成了美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蘋果派、比薩餅、漢堡包原先都是來自或改良自歐洲,現在則是美國快餐文化的象徵。

墨西哥捲和炸玉米餅(tacos)則源自墨西哥。

由非裔美國人在身為奴隸時從非洲引入的「心靈食物(Soulfood(英語:Soulfood))」也成了大眾的家常菜之一。

整體而言,由於大量攝入高熱量食物,美國的飲食結構不太健康,國內肥胖問題非常嚴重。

美國人的飲食習慣常是一日三餐。

早餐時間大約在早上7點到8點。

早餐內容各地自有差別。

一頓簡單的早飯,可能為果汁、牛奶、麥片、烤麵包以及咖啡等簡便食品。

早餐通常在家裏用餐,不過也有時候借早餐的機會來討論業務等商業活動,稱為「工作早餐」。

午餐的時間基本在中午12點至下午2點。

因為時間短且人們離家不見得近,所以學生與上班族很少回家吃飯,而是從家裏帶餐點來,故相比較而言美國人的午餐是三餐中最簡單的,生蔬菜沙拉、三明治、漢堡或餡餅、熱狗等,再來一杯飲料。

晚餐在傍晚6點至7點左右開始,一般都比較豐富,所以在美式英語中晚餐也有正餐、大餐的意思。

在晚餐時一般都會先來一份果汁或是濃湯,然後再上主菜。

常擺在餐桌上的主菜有牛排、豬排、烤牛腩、炸雞、炸蝦、火腿和烤羊排等。

多數的美國人喜歡在享用完晚飯後再來一些甜食,比如蛋糕、冰淇淋和巧克力。

在周末或假日,許多家庭只吃兩頓飯。

他們把早飯和午飯和在一起吃叫做早午餐,由早餐和午餐相加而得。

一般比較正式。

有的家庭星期天不做飯,全家去餐館用餐。

在一些美國節日,美國家庭也時常舉行野餐和戶外烤肉。

傳媒編輯 主條目:美國媒體 美國是個新聞自由高的國家,這源於美國憲法對公民自由的嚴格保護[145]。

加之經濟的高度發達和激烈的市場競爭,使得美國成為世界上傳播媒介系統最發達的國家。

美國媒體涵蓋了所有主要的形式,包括電視、廣播、報紙、雜誌和網際網路。

大多數媒體都屬於商業化的私有媒體公司,他們依靠廣告、訂閱以及出售版權盈利。

美國三大傳媒公司為時代華納(擁有有線電視新聞網、家庭影院頻道、時代周刊和華納兄弟電視網等品牌)、新聞集團(擁有福克斯廣播公司、華爾街日報和紐約郵報)和迪士尼(擁有美國廣播公司)[146]。

電視編輯 全美的地方電視台有幾千家,其中絕大多數分別從屬於七大私營全國無線電視網:傳統的三大電視網——全國廣播公司、美國廣播公司和哥倫比亞廣播公司[147],以及近些年迅速崛起的四大電視網——福斯廣播公司、聯合派拉蒙電視網(UPN)、華納兄弟電視網(WB)和帕克斯電視網(PAX)。

除上述無線電視網之外,美國還有很多有線電視頻道,其中以播放電影、原創的電視影片、紀錄片的家庭影院頻道和全球第一個設置全天24小時新聞頻道的有線電視新聞網的實力最為雄厚,這兩家皆為時代華納公司所擁有。

更值得提的是CNN.com是網際網路歷史上的第一個新聞網站(1995年8月30日建立),目前全球212個國家和地區的大約10億人可以收看到CNN節目。

ABC公司還經營調幅和調頻廣播電台,並有多座附屬廣播電台。

主要劇目:波士頓法律,三軍統帥(CommandinChief)等。

廣播電台編輯 美國的廣播有兩種制式,分別是調頻和調幅。

美國最常見的兩類電台分別是談話台和音樂台,其中音樂台所占比重很大,分類也十分細緻。

大多數的美國電台都是私營的商業電台。

全國公共廣播電台則是美國最大的公共廣播網絡。

報紙編輯  《紐約時報》標題 絕大多數美國的報紙都是私營的,廣告收入是主要經濟來源。

影響力最大的是《紐約時報》,該報被譽為「美國社會的忠實記錄」,其新聞報導的視角遍及全國各個方面,深受學者和專家們的喜愛。

以商業、金融報導為主的《華爾街日報》和西部的《洛杉磯時報》的影響力也很大,但兩者在新聞界的地位不及《紐約時報》。

《今日美國》雖然有逾百萬銷量,但只關注娛樂、體育等領域的話題,缺乏主流媒體應有的嚴肅性,其影響力遠不及上面三大報。

這四種報是美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它們都在全美大多數城市發行。

雜誌編輯  1923年3月2日《時代》創刊封面 美國的雜誌業非常發達,雜誌的類型和內容非常豐富,主要雜誌在美國任何一座大城市的報攤上都可以買到。

絕大多數雜誌社都隸屬於某個大型媒體公司旗下。

美國三大主流新聞類周刊: 《時代》:1923年創辦,現今共有四種版本,分為美國版、歐洲版、亞洲版、南太平洋版。

是當代國際最具代表性與影響力的刊物。

《新聞周刊》:1933年首發,多國發行,發行量僅次於《時代》。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1948年由《美國新聞》和《世界報導》合併而成。

其他雜誌主要有: 1888年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創立的介紹地理科學的《國家地理》(月刊):世界上最廣為人知的雜誌,每個月以各種不同的語言出版九百萬冊,擁有超過5千萬的讀者。

1894年創辦的音樂類雜誌《告示牌》 1913年出版的時尚雜誌《名利場》 1917年創辦的商業雜誌《福布斯》 1953年創辦的《花花公子》(月刊)和1965年發行的《閣樓》為知名的成人雜誌 以《綜藝》(Variety,1905年創辦)、《好萊塢報道》(1939年創辦)和《娛樂周刊》(1990年創辦,屬於時代華納集團)為代表的影視娛樂雜誌。

網際網路編輯 參見:網際網路歷史 正如網際網路是發源於美國一樣,美國也自然是網絡最豐富和發達的國家。

主流傳媒公司基本上都有自己的網站,有些是完全免費的,而有一些則只部分免費。

美國人創辦的網站如Facebook、Amazon、Google、Wikipedia、YouTube和Twitter都是全球訪問和使用人數最多的網站。

隨身智慧型移動終端的時代來臨後,諸如Instagram以及Pinterest等等的網際網路平台也獲得了世界範圍內普遍的人氣。

美國是一個網際網路高度自由的國家,網絡言論受《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的強力保護。

因此,政府審查網絡言論的情況很少出現。

不過,美國也在網際網路上進行以稜鏡計劃為代表的大規模監控,因此被無國界記者列為「網際網路敵人」之一。

通訊編輯 美國具有高端的通訊系統。

目前,蘋果公司是最大的資訊科技公司。

美國最早的現代通訊設施於1877年成立,成立以來出現了固網電話,到20世紀70年代,推出了第一套行動電話及呼叫器,80年代,傳到了中國。

2019年,美國以3.1232億用戶位列全球第三(僅次於中國和印度)。

[148]最初在AT&T、Verizon、Sprint及T-Mobile的行動網路電信業者來撥打電話。

美國四大行動網路電信業者進入5G時代,最初推出了諾基亞及三星等公司推出的5G版手機。

並且美國的行動網路電信業者入駐了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社群網路帳號。

治安編輯  已發展國家之間的兇殺案發生率排名,美國在這方面遠超過歐盟與許多西歐地區的國家 治安主要由當地警察局和治安部門警長負責,州警提供邊境服務。

聯邦部門如聯邦調查局和美國法警具有各自的職責範圍。

聯邦和州法採用普通法審理案件。

州法院審理大多數犯罪案件,聯邦法院審理特定的罪案和受理上訴案。

在已開發國家行列中,美國的暴力犯罪尤其是使用槍枝實施暴力和兇殺的犯罪率一直都高於其他已開發國家[149]。

2007年平均每10萬人有5.6名兇手[150],這一數據是鄰國加拿大的三倍[151]。

美國的兇殺率於1991年到1999年增長了42%,目前形勢大體穩定[150]。

因此槍枝擁有權也成為美國政治辯論中的一大話題。

美國擁有全球最高記錄的監禁率[152]和最多的囚犯數[153]。

2008年初有超過230萬人處於監禁中,幾乎每100名成年人就有超過1人被關押[154]。

目前的監禁率是1980年的七倍[155]。

非裔美國男性的在押率是白人男性的六倍、以及西班牙和葡萄牙裔男性的三倍[152]。

2006年美國的關押率是波蘭的三倍,也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中最高的國家[156]。

這一現象主要歸因於美國聯邦的司法判決指導方針(英語:UnitedStatesFederalSentencingGuidelines)和針對毒品犯罪的政策(英語:DrugpolicyoftheUnitedStates)[152][157],比如很大一部分人是因為涉及金額很小的毒品交易而入獄[158]。

雖然大多數國家已經廢除了死刑,不過目前美國聯邦政府針對一些特定犯罪保留死刑,以及有34個州還保留著該制度。

自1976年美國最高法院恢復實施死刑以來(之前暫停了四年),到目前已有1000多名罪犯接受了死刑[159]。

2006年,美國實施死刑的數量居全球第六,位列中國、伊朗、巴基斯坦、伊拉克和蘇丹之後[160]。

2007年新澤西州成為1976年以來第一個廢除死刑的州,此後新墨西哥州於2009年以及伊利諾州於2011年也相繼廢除了死刑[161]。

近年來美國體罰大多數減少,有31個州及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包括紐約州、華盛頓州、伊利諾伊州、麻薩諸塞州、阿拉斯加州、紐澤西州、新墨西哥州、夏威夷州及加利福尼亞州)禁止學校體罰,但有19個州(包括喬治亞州、密西西比州、蒙大拿州、亞利桑那州、佛羅里達州、德克薩斯州及路易斯安那州)仍然執行體罰。

紐澤西州於1867年成為第一個禁止體罰的州,此後新墨西哥州於2011年廢除學校體罰。

儘管美國沒有完全禁止學校體罰,但完全禁止了家庭體罰。

體罰蘊含不了教育目的。

節日編輯 主條目:美國節日 聯邦法定假日如下: 日期 節日名稱 註明 1月1日 NewYear 慶祝新年的到來 1月的第三個星期一 馬丁·路德·金紀念日 紀念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牧師的生日(1929年1月15日),1986年開始實施。

1月20日 就職日 總統和副總統的就職日,每四年才有一次,只有華府的聯邦政府雇員,以及馬里蘭州和維吉尼亞州的政府雇員才可放假。

2月的第三個星期一 總統節 紀念美國首任總統喬治華盛頓的生日(1732年2月22日),1879年國會確立。

5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一 陣亡將士紀念日 原為紀念在南北戰爭中陣亡的士兵,後擴展到紀念所有因戰爭犧牲的美軍官兵,全國悼念時間於美東時間下午3時開始。

一般為5月30日,在民間當天代表夏季正式開始。

7月4日 獨立日(美國國慶) 紀念美國於1776年7月4日發表《獨立宣言》和建立國家 9月的第一個星期一 勞工節 向工作者表達敬意,紀念工人運動的成就。

全國民眾可以連續休息三天。

10月的第二個星期一 哥倫布日 紀念克里斯多福·哥倫布於1492年10月12日由歐洲橫渡大西洋到達並發現美洲。

10月份的第四個星期一 退伍軍人節 向退伍軍人表達敬意,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8年11月11日上午11點正式停戰。

1968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星期日假日法」,將退伍軍人節改在每年10月的第四個星期一,以使人們可以度過三天周末 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 感恩節 慶祝秋季收穫,並決定為感謝印第安人的真誠幫助,民眾一般烹調火雞。

12月25日 耶誕節 慶祝耶穌誕生,全家共進豐盛的晚餐.按照傳統習俗,聖誕節時,凡是女子站在榭寄生下面,任何人都可以去親吻她. 其他傳統與流行節日還有: 情人節:2月14日,贈送巧克力、賀卡和花等禮物給情人或心儀的人,以表達愛意或友好。

復活節:每年春分月圓之後第一個星期日,紀念耶穌於公元33年被釘死後第三天復活的事件。

基督徒習慣用彩蛋做裝飾,以復活蛋比喻「新生命的開始」來表達美好的祝福和希望。

愚人節:4月1日,習慣搞惡作劇。

萬聖節前夜:10月31日,以穿化妝服和嚇人為主題。

起源於不列顛凱爾特人的傳統節日,被稱為「死人之日」或「鬼節」。

在萬聖節前一天晚上慶祝,對美國大多數新教信徒來講宗教意義不大。

外交編輯  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與美國總統喬治·沃克·布希  2018年8月3日美國國務卿龐培歐在布城與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迪·莫哈末會面[162][163] 參見:美國國務院、美國外交和美國建交列表 外交史編輯 美國革命期間,美國與一些歐洲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說服了法國、西班牙以及荷蘭協助對抗英國。

在接下來的開墾年代裡,美國一直在親法或親英兩個選擇間搖擺不定。

當時美國對歐洲事務不願插手,專注於北美的疆土開拓。

[來源請求]後來美國以門羅主義削弱了歐洲在拉丁美洲的影響力,以確保自己在美洲地區事務的支配權。

美國的擴張政策陸續引發了與墨西哥和西班牙的戰爭,兩戰均以美國的勝利告終。

在南北戰爭中,美國指責英國和法國支援南部分裂的美利堅聯盟國,並試圖入侵墨西哥。

但在內戰結束後,美國在北美洲的主導地位就再未受過挑戰。

[來源請求]隨著國力漸增,美國開始將注意力轉向海外,尤其是對外貿易的開拓。

為此,美國佔領了太平洋的許多領土,包括夏威夷、菲律賓,並與歐洲列強競爭在中國的影響力。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在聯合國的創建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並且成為安全理事會的五名永久會員之一。

[來源請求]冷戰期間,美國最初試圖限制蘇聯於世界各地的影響力。

為了對抗蘇聯,美國、加拿大和10個歐洲國家共同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以聯合盟國對抗任何針對北美和歐洲的軍事行動,後來又有14個歐洲國家陸續加入了這一共同防禦聯盟,包括土耳其和一些前華沙條約成員國以及部分前蘇聯加盟共和國。

出於政治上的現實考量,美國也與共産主義陣營中部分社會主義國家結成戰略夥伴,例如中蘇交惡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來源請求]近年來,由於蘇聯解體,美國失去全球戰略對手,更加關注自身邊界安全,防止非法移民和非法毒品進入國內——尤其是針對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國家。

[164]美國也充分利用冷戰後的全球領導地位,基於國家利益和民主自由價值觀,打擊恐怖主義、「邪惡軸心」國家和避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其主要目標為維護國家利益,被認為有干涉主義的性質。

近年由於中國在經濟和軍事上迅速發展,美國逐漸加強在亞洲(尤其在南海)的軍事部署。

[來源請求] 現狀編輯  美國外交地圖 美國 邦交國 非邦交國 爭議地區 美國具有全球性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影響力,其外交政策走向一直是世界關注和討論的焦點。

美國的外交關係規模是全世界最為龐大的。

幾乎所有的國家在華盛頓特區都設有大使館和派駐大使。

目前世界上只有中華民國(曾有邦交,1979年1月1日終止至今,但有美國在台協會維持事實上的官方往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曾有邦交,1980年4月7日終止至今)、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曾有邦交,2012年終止至今)和不丹王國與美國沒有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

2015年時任美國總統歐巴馬訪問古巴後,古巴與美國恢復兩國中斷超過50年的外交關係,同時美國也在川普政府時期與北韓開展元首外交。

在西方世界方面,英國、加拿大、澳洲和紐西蘭,均被視為是美國最親密的盟友,稱為五眼聯盟。

亞洲方面,在二戰後,日本、大韓民國和以色列均與美國有極緊密的外交關係,日、韓兩地更有美軍駐兵(參見駐日美軍、駐韓美軍)[165]。

整體上來講,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為美國在軍事領域上的主要結盟,覆蓋北美和歐洲共30個國家。

因軍事聯盟,北約會員國在國際重大政治問題通常會通過密切磋商使得立場基本統一。

另外,美國還有18個主要非北約盟友國家,他們享受美國給予的軍事和金融合作特權。

冷戰後的美國外交在中東及伊斯蘭社會一直不被看好,甚至常年被一些媒體評論為失敗。

從巴以問題一直僵持不下,911事件開始再到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的泥潭,阿拉伯之春變成阿拉伯之冬,經歷動盪的利比亞和敘利亞乃至埃及、黎巴嫩至今局勢還沒有穩定下來,這導致了中東地區的20多個國家的反美浪潮愈演愈烈。

據有關信息指出,美國政府在明知恐怖組織的威脅性下,仍然放手不管,導致了如今ISIS對中東威脅的加重。

[166][167]但也促成了阿拉伯多國和以色列的關係正常化,在激化與什葉派伊朗矛盾的同時緩和了與主流遜尼派阿拉伯國家的矛盾。

[168] 軍事編輯 此章節沒有提供參考來源,內容可能無法查證。

 美國海軍環太平洋演習中的3個航母戰鬥群  美國因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和空軍,而令其在地球上每個角落有壓倒性的制海權和制空權 主條目:美軍 美軍的陸海空軍規模一直位於世界前列,而且其軍事花費己約佔全世界總軍費開銷的47%,為世界最強大的正規部隊,擁有全世界最大的核武器庫,全世界最精良的武器裝備,在近代世界軍事排名中一直保持第一。

美國總統是美國軍隊的最高統帥,軍隊由國防部長具體負責,軍事指揮權是在各軍種的參謀長手上。

由他們所組成的參謀長聯席會議制定作戰計劃並組織實施。

美國軍隊分為五個軍種:由國防部管理的陸軍、海軍、空軍、海軍陸戰隊和國土安全部管理的海岸警衛隊。

海岸警衛隊在和平時期由國土安全部管轄,戰爭期間歸國防部的海軍部。

美軍於20世紀到今經歷過一戰、二戰、韓戰、越戰、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等大小戰爭,已多次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如在海灣戰爭中將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軍隊趕出科威特。

美軍的軍事實力也表現在物流管理和電戰能力上,在這方面的龐大優勢使美軍能夠迅速集結部隊應付戰爭。

美國空軍有C-5、C-17等巨型空運載具,並裝備先進的F-22猛禽戰鬥機及F-35閃電II戰鬥機。

美國海軍有11艘現役大型航空母艦,配合軍事力量投射的原則,使美軍能對大部分的威脅做出迅速反應。

美國在1949年4月4日加入地區性軍事防衛組織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也使美國本土有了一層除美軍外的軍事保護屏障。

並且正在研發6代戰機(F/A-XX/F-X) 文化編輯  「貓王」埃爾維斯·普雷斯利是世界現代搖滾樂的第一把交椅。

直到現在,「貓王」的搖滾樂都還影響著流行音樂的譜曲  美國著名女星瑪麗蓮·夢露曾於40年代至60年代紅遍全球,被喻為美國的性感象徵 主條目:美國文化 美國文化根植於英屬殖民地時期,隨著當地環境發展出獨立而獨特的文化,包括了西班牙-墨西哥的牛仔文化、南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原住民文化和後來的數波殖民潮的強烈影響—包括歐洲、非洲和亞洲。

總體上説,美國文化最顯著的影響來自西歐,特別是德意志、英格蘭和愛爾蘭[169],以及後來的義大利、希臘、和中歐猶太人的文化影響。

原為奴隸的非裔美國人也保存了一些自西非帶來的文化。

美國的地理名稱往往反映了英格蘭、荷蘭、法國、西班牙、和美國原住民等等的綜合歷史成分。

一個描述美國文化的模型是「大熔爐」:移民帶來自己的文化貢獻,溶入美國文化之中,最終形成一個統一的美國文化。

最近常用的模型是「色拉碗」:移民帶來的文化會保持一些自己獨立的文化特徵,而非完全融入原有的美國文化,他們所帶來的文化也會成為美國文化的一部分[170]。

現代社會學家對美國文化的目標的認同趨向於多元文化論,而非熔爐,很大程度上放棄了熔爐觀念[171]。

20世紀之前的美國文化從模仿歐洲(尤其是英國)逐漸發展到擁有自己的特色,二戰後隨美國經濟軍事政治實力的飛躍,它的文化對全世界、特別是歐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時至今日,美國流行音樂響徹全球,美國電影和電視則在全球播放。

針對美國文化這種客觀上「入侵」全球的現象,批評聲不絕於耳。

很多歐洲人認為美國文化天真幼稚,特別是以法國、俄羅斯等為首的國家對美國文化的進入一直堅決抵制。

而東亞、東南亞、南亞和中東地區的文化傳統與美國又大不相同,出現反差不一,深受其影響的有前殖民地菲律賓,以及二戰後的日本、韓國、新加坡等美國盟國,另一方面部分亞洲的伊斯蘭國家則對其有很強的抵觸情緒。

同時很多加拿大人和澳大利亞人也對美國文化的同化影響十分擔憂。

美國文化的全球地位極大程度上促進了英語的傳播,使其成為世界上的公認「世界語」,法國則有意在自己能夠影響到的範圍內全力抗擊英語文化的影響,以保存在非洲公用的法語優勢。

音樂編輯 此章節沒有提供參考來源,內容可能無法查證。

 路易·阿姆斯壯是美國爵士樂的代表人物 主條目:美國音樂和葛萊美獎 美國音樂的種類和風格之多,正反映出美國的文化沙拉盤的特色。

搖滾樂、節奏布魯斯、爵士樂、嘻哈和鄉村音樂等世界聞名的音樂類型都是源自美國。

在20世紀初,從美國灌錄、複製的唱片流行音樂逐漸傳播至全世界,一些美國的流行音樂幾乎在世界各地都能聽到[172]。

至今,網際網路傳媒時代以及網路音樂平台的普及更進一步推動了美國流行音樂的全球化發展。

美國音樂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早期美國原住民的傳統宗教音樂,隨著大量歐洲國家移民的到來,替美國音樂增添了基督教合唱、音樂樂譜的色彩。

之後的每波移民潮都帶來了不同地區、不同文化和特色的音樂。

大量的非裔美國人也帶來了具有非洲特色的傳統音樂,19世紀後期開始浮現的美國流行音樂很大一部分都是源自這些非裔美國人的布魯斯,以及1920年代開始發展的福音音樂。

非裔美國人音樂成為了美國流行音樂的根基,混合了歐洲與土著的音樂成分。

美國也有大量的民間音樂以及來自烏克蘭、愛爾蘭、蘇格蘭、波蘭、墨西哥和猶太人等移民的音樂。

許多美國城市和鄉鎮也都發展出獨立的地區音樂。

底特律、紐約、芝加哥、洛杉磯等大城市以及數不盡的小城市都發展出自己的音樂風格。

文學編輯 此章節沒有提供參考來源,內容可能無法查證。

 馬克·吐溫,1907年 主條目:美國文學 如同其他所有國家一般,美國的文學是由其獨特的發展歷史所塑成的。

在早期,美國是由東岸的一系列英國殖民地所形成的,因此美國文學的傳統較親近於英國文學。

不過,隨著歷史的進展和不斷的移民潮,美國文學的特色和寬廣度都已經超出英國文學的範疇。

在最早的殖民時期,美國文學主要的題材是讚揚新大陸替殖民者和歐洲母國所帶來的利益。

宗教信仰上的爭議也是題材之一。

隨著革命戰爭的爆發和美國的獨立,班傑明·富蘭克林和托馬斯·潘恩等人寫下的政治著作在文學和政治上都有極大影響,也催生了新國家的獨立意識。

寫下了獨立宣言並在後來成為美國總統的托瑪斯·傑弗遜也被認為是美國早期最具天份的作家之一。

隨著1812年戰爭和對於獨立文學特色的渴望,更多新的、具有美國特色的作家如愛倫·坡等人逐漸嶄露頭角。

奴隸制度的衝突和接踵而來的內戰也對美國文學有深刻影響,到了19世紀末,由於工業化的進展和國土開拓時期的結束,美國文學脫離了原先的邊境文學,馬克·吐溫成為第一個不在東海岸出生的主要作家,開啟美國本土文學之先河。

英國作家毛姆認為梅爾維爾的《白鯨記》是世界十大文學名著之一,地位更在馬克吐溫等人之上。

進入了20世紀,工業化帶來的社會轉變使美國文學發展的更為多元和複雜。

海明威反映了人們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厭惡情緒。

1925年費茲傑羅出版《大亨小傳》代表著20年代經濟大恐慌前美國人的迷夢。

黑人文學、南方文學、以及現代文學也在同時期興起。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的世代、新的種族、地區、社會特徵都與之前的時代大不相同,大量的移民文學和新興的女性主義文學也成為美國文學的一部分。

影視與戲劇編輯 此章節沒有提供參考來源,內容可能無法查證。

主條目:美國電影、好萊塢、奧斯卡金像獎、艾美獎和東尼獎 參見:美國電影列表  位於洛杉磯的Hollywood標誌 電影誕生發源自美國。

英國出生的美國攝影師埃德沃德·邁布里奇拍下了人類史上第一部電影奔跑的馬匹。

自從那時開始,美國的電影產業便開始高速發展,加利福尼亞州的好萊塢成為電影發展的重鎮,絕大多數電影技術的創新和發展都是源於此處,好萊塢電影也成為美國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

在1920年代,美國每年平均產出高達800部正規電影,查理·卓別林的喜劇、依據小說《飄》改編的《亂世佳人》和《超人》等許多電影流傳至幾乎每個大陸和國家,成為家喻戶曉的美國象徵。

這些電影的出口也使美國獲取了巨大的商業利潤,例如美國大片《鐵達尼號》《魔戒三部曲:王者再臨》《加勒比海盜》《阿凡達》《變形金剛3》等都在世界各地收穫了超過10億美元以上的票房佳績。

美國也是世界上電視技術發展和普及最早的國家之一。

在今天,美國有著數千家電視台,電視是美國人文化和生活的一部分,喜愛看電視也是大多數美國人的少數共同特徵之一。

美國民眾透過電視得知國內外的新聞時事,觀看電影、比賽、卡通和肥皂劇。

99%的美國家庭至少有一部電視機,絕大多數家庭還擁有兩部。

運動編輯 此章節沒有提供參考來源,內容可能無法查證。

 在美國,美式足球是最受歡迎的觀賞運動。

[173] 主條目:美國體育 運動是美國全國性的休閒活動,其受歡迎的程度是其他休閒活動都無法相比的。

職業運動在美國是商機極大的領域,選擇成為職業運動員的人也獲得極高的報酬。

世界上收入最高的運動團隊和運動員絕大多數都是在美國[174]。

被稱為「四巨頭」的運動領域包括了棒球、美式足球、冰上曲棍球和籃球。

其他受歡迎的運動還包括賽車以及被視為美國最古老的運動、源自於美洲原住民的袋棍球。

美國有著成熟的職業體育聯盟,例如國家橄欖球聯盟(NFL)、美國職棒大聯盟(MLB)、國家籃球協會(NBA)和國家冰球聯盟(NHL)等。

美國也是發展高爾夫球和網球等運動的主要國家。

美國同時亦是西方國家裡拳擊和職業摔角的發展中心,比賽往往吸引大量群眾觀戰,同時也吸引各種運動賭博的活動,美國也產出了許多世界知名的拳擊冠軍。

其他的格鬥運動,例如源自日本的空手道,在美國也相當受歡迎,並且經常進行比賽。

美國也有許多源自歐洲、並在美國廣泛發展的運動,例如賽馬。

英式橄欖球也相當受到歡迎。

其他的歐洲運動如馬球和板球雖然並不普及,但也有不少死忠的觀眾。

雖然英式足球是全球範圍最受歡迎的運動,但足球在美國相較其他國家而言普及度並不高,它是國內特別是拉丁美洲,義大利裔以及西班牙裔社區最受歡迎的運動。

然而進入2000年代後,越來越多的美國白人青少年選擇足球作為他們的首選運動,根據國務院國情諮詢局在2004年的一份調查,在美國有近1600萬人口經常選擇踢足球,而自1987年至2006年,足球亦是唯一一個參與人數取得淨增長的運動[175],越來越多的城市成立俱樂部加入到影響力日益擴大的MLS(美國職業足球聯盟)中;美國國家足球隊在近幾屆世界盃足球賽中亦取得了不俗的戰績,在2002年韓日世界盃賽中打入八強,2010年南非世界盃賽中亦打進複賽。

大學體育運動在美國也相當普及,受歡迎程度幾乎與職業領域不相上下,尤其是在美式足球和籃球領域。

許多大學和學院都培養了運動團隊,定期舉行校際間的競賽。

大學和學院所培養的運動類型相當廣泛,從田徑運動到水球都包含在內。

同樣的,美國的高中也有各式各樣的體育活動,有時候這些校際間的比賽還會成為當地的頭條新聞,顯示了美國人民對於運動的喜愛和重視。

旅遊景點編輯 此章節沒有提供參考來源,內容可能無法查證。

人文景觀編輯   紐約市   位於曼哈頓下城的世界貿易中心一號大樓   自由女神像   位於曼哈頓中城的聯合國總部大樓   時報廣場夜景   位於紐約皇后區的大地球儀   紐約曼哈頓   紐約曼哈頓華埠為美國最多華人居住的地方   紐約大學華盛頓廣場公園   紐約公共圖書館總部   俯瞰中央公園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紐約華道夫-阿斯多里亞酒店   百老匯廣場   紐約的一家梅西百貨公司   華爾街上的聯邦國家紀念堂   棒球紐約洋基隊   紐約布魯克林大橋   費城自由鐘   林肯紀念堂   華盛頓紀念碑   金門大橋   好萊塢大道與星光大道   好萊塢 費城美國獨立紀念館:一棟喬治風格的紅磚建築物,建於1732年到1753年之間,當時為賓夕法尼亞殖民當局的州議會所在地。

1776年7月4日,來自英國殖民下的北美十三州的代表在這里簽署了由湯瑪斯·傑佛遜撰稿的《美國獨立宣言》。

1787年,美國憲法也在此地制定。

在1790年到1800年費城作為美國首都的這段期間,該建築是美國國會的所在地。

1979年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

舊金山金門大橋:1933年1月5日開工,1937年4月完工。

橋墩跨距長1280.2米,是世界上第一座跨距超過1000米的懸索橋。

有世界第四高的橋塔,高達227.4米,全橋總長度是2737.4米。

紐約 自由女神像:是法國在1886年贈送給美國的獨立100週年的禮物,坐落於紐約市附近的自由島。

1984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是美國重要的觀光景點及地標。

曼哈頓:名勝匯集,寸土寸金之地。

帝國大廈:1930年動工,1931年落成。

1931年—1972年曾是全世界最高的大樓。

目前是美國與美洲第3高、世界第15高的摩天大樓,地上102層,樓高381米,於1951年增添的天線高62米,總高443米。

現代世界七大工程奇蹟之一。

百老匯:戲劇的代名詞 華爾街:金融中心 中央公園:曼哈頓區大型的都市公園,面積843英畝(3.41平方公里),長4公里,寬800米,是常居於狹小單元的當地居民的一方綠洲。

由於經常出現在電影和電視劇中,令它成為世界上最有名的城市公園。

時報廣場(又譯為時代廣場):名稱源自《紐約時報》(NewYorkTimes)早期在此設立的總部大樓。

聯合國總部大樓:於1949年和1950年間興建,位於曼哈頓區的東側,可以俯瞰東河。

華盛頓特區 華盛頓紀念碑:1876年開工,1884年12月6日竣工,四年後開放觀光。

石碑是以白色大理石建成方尖型,高度是169.3米。

林肯紀念堂:1915年2月12日動工,1922年5月30日竣工。

整座建築呈長方形,長約58米,寬約36米,高約25米。

是一座仿古希臘巴特農神廟式的大理石構建的古典建築。

36根白色的大理石圓形廊柱環繞著紀念堂,象徵林肯任總統時所擁有的36個州。

洛杉磯 柯達劇院:位於好萊塢大道上,2001年11月9日啟用。

由柯達公司贊助7500萬美元建成,並獲得命名權。

現由洛杉磯市擁有,在2002年開始成為奧斯卡獎典禮的永久舉行地。

好萊塢星光大道:是條沿著美國好萊塢大道與藤街伸展的人行道,上面有2300多顆鑲有好萊塢商會追敬名人姓名的星形獎章,以紀念他們對娛樂工業的貢獻。

比佛利山:位於洛杉磯縣西邊的城市。

比佛利山和鄰近的西好萊塢被洛杉磯市完全包圍。

由比佛利山、洛杉磯的貝萊爾(Bel-Air)以及荷爾貝山(HolmbyHills)三個地區組成。

這個區域的高級住宅區被稱為「白金三角」,許多明星現在或以前在此居住。

自然風光編輯   紐約州尼亞加拉瀑布(正前方為美國瀑布,右後方是馬蹄瀑布)   佛羅里達州大沼澤地國家公園   黃石國家公園   亞利桑那州科羅拉多大峽谷   紅木國家公園裡的加州紅木林   奧林匹克國家公園   大煙山國家公園   優勝美地國家公園   卡爾斯巴德洞窟國家公園   阿拉斯加州迪納利國家公園和保留區   夏威夷海灘 美國國家公園 黃石國家公園:成立於1872年,是世界第一座國家公園。

位於中西部懷俄明州的西北角,並向西北方向延伸到愛達荷州和蒙大拿州,面積達7988平方公里。

全球一半以上的間歇泉都在這裡,這些地熱奇觀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存在的證據。

園內約有200多隻黑熊,100多隻灰熊。

1978年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

科羅拉多大峽谷:位於亞利桑那州西北部,是科羅拉多河經過數百萬年以上的沖蝕而形成,色彩斑斕,峭壁險峻。

大峽谷總長446公里,平均深度有1200公尺,寬度從0.5公里至29公里不等。

大峽谷國家公園1979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是全美最受歡迎的國家公園之一,據統計每年的參觀人次約有400萬。

大沼澤地國家公園:位於佛羅里達州南部,內有十分豐富動植物資源。

有當地獨有的橡樹、黃瓜、八角蓮、巴婆、野生橘、野生橡膠樹等植物特有種,也是水鳥、鱷魚、水獺等動物的樂園。

1979年成為世界自然遺產。

紅木國家公園:位於加州北部太平洋岸,該公園保護了現存加州紅木林面積的45%。

加州紅木是地球上最高的植物之一。

除此之外,該國家公園還保護了一片茂草原(prairie)和一些文化遺址,以及長達37哩的原始海岸。

1980年成為世界自然遺產。

奧林匹克國家公園:位於華盛頓州西北角的奧林匹克半島上,瀕臨太平洋,離西雅圖約有三至四小時車程。

公園由雪山、溫帶雨林和海濱三部分組成,從海邊的溫暖潮濕到高山上的嚴寒,遊客可於同一次參觀經歷中,體會一年四季的氣候,以及相應的不同自然生態。

1981年成為世界自然遺產。

大煙山國家公園:位於美國東部,跨越田納西州和北卡羅來納州。

號稱是美東最後一片廣大的原始林,占地2100平方公里。

由於公園內的海拔高度變化劇烈,加之降雨量充沛,因而使公園極富生物多樣性。

另一方面公園也是切羅基人的世居地。

由於441號公路橫貫公園,使得公園成為美國最多人遊覽的國家公園,2008年遊客超過900萬。

1983年成為世界自然遺產。

優勝美地國家公園:位於加州中部,公園以其壯觀的花崗岩懸崖、瀑布、清澈的溪流、巨杉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聞名於世,超過95%的土地被指定為原生地域。

1984年成為世界自然遺產。

每年有超過370萬人次遊客造訪該公園,大多數是為了尤塞米提谷而來。

卡爾斯巴德洞窟國家公園:位於新墨西哥州東南部,超過117個洞穴,其中最大的一個長達120英里,洞穴居住著超過40萬隻墨西哥無尾蝙蝠和其他16個物種的動物。

1995年列為世界自然遺產。

夏威夷海灘:美國唯一一個全部位於熱帶的州,由十九個主要的島嶼及珊瑚礁所組成。

全部的島嶼原來都是由火山活動所形成。

目前只有最大島夏威夷島有火山活動。

夏威夷的經濟主要以觀光業為主,其美麗的熱帶風光每年吸引數以百萬計的全世界各地遊客。

尼亞加拉瀑布:尼亞加拉河連接伊利湖和安大略湖並分隔美國紐約州和加拿大安大略省,在流經寬約350米的美國戈特島(GoatIsland)時跌入斷崖,並一分為二形成兩個瀑布:美國瀑布(AmericanFalls,為小瀑布)和馬蹄瀑布(HorseshoeFalls,大瀑布)。

平均流量5720立方米/秒,與伊瓜蘇瀑布和維多利亞瀑布並稱為世界三大瀑布。

它以美麗的景色、巨大的水利發電能力和極具挑戰性的環境保護工程而聞名於世,是非常受遊客歡迎的旅遊景點。

其他方面編輯 美國夢編輯 主條目:美國夢 美國夢(AmericanDream),是一種相信只要在美國經過努力不懈的奮鬥便能獲致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們必須透過自己的工作勤奮、勇氣、創意和決心邁向繁榮,而非依賴於特定的社會階級和他人的援助。

通常這代表了人們在經濟上的成功或是企業家的精神[176]。

許多歐洲移民都是抱持著美國夢的理想前往美國的。

但少數人批評美國夢過度強調了物質財富在衡量勝利和快樂上扮演的角色。

因為與其他大多數國家不同的是,在美國擁有的經濟自由相當多,政府扮演的角色相當有限,這使得美國的社會流動性極大。

從美國獨立直至19世紀末期,廣大的土地都無人居住和擁有,任何有心人都可以加以佔據並投資和開墾。

而到了工業革命時期,美國龐大的自然資源和先進的工業技術則使得快速的社會流動成為可能。

[來源請求] 人權狀況編輯 主條目:美國人權 參見:美國憲法修正案 美國開國元勛在制訂憲法時就認為限制政府的權力是保證人民的自由的必要措施。

權利法案的目的就是保護公民不受聯邦政府侵犯。

其中最著名的第一修正案的目標是保護言論自由、出版自由、宗教自由和其他的權利。

其他的修正案保護公民受審判團審判的權利、不受無證件的搜查和扣押的權利等等各個方面。

美國政府自1940年代以來一直批評數個國家和地區的人權狀況[177]。

1970年代以來美國國務院也在其官網每年發布世界各國的詳細人權報告[178][179],因此也遭到被美國批評的國家的反對,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自2003年起,每年發表《美國侵犯人權報告》[180]作為反擊。

俄羅斯則舉行美國人權聽證會,認為美國在人權問題上對盟國和敵對國實行明顯的雙重標準,人權已經成為美國干涉其他國家的政治工具[181]。

新加坡外交部在對美國人權報告的回應中認為美國對新加坡使用了雙重標準,並對美國保留關塔那摩監獄等美國人權問題上表示不解[182]。

越南則批評美國基於偏見和錯誤的信息,對越南的人權狀況作了不客觀的評價,與越南的實際情況不符[183]。

玻利維亞總統莫拉萊斯則認為美國國務院公布的人權報告是對玻利維亞內部事務的嚴重干涉,並稱美國政府在伊拉克等世界範圍內不奉行尊重人權政策的情況下,來談論拉丁美洲以及玻利維亞的人權問題是沒有道德的[184]。

巴西外交部稱巴西不承認美國國務院發表人權報告的合法性,並認為美國才是世界上侵犯人權最嚴重的國家[185]。

古巴、尼加拉瓜、北韓等國要求對美軍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軍事行動造成大量平民死傷進行調查,並審判相關責任人。

印度、孟加拉國、南非、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稱,美國目前僅批准了約三分之一的國際人權保護公約,建議美國儘快批准和執行《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條約》《兒童權利公約》《殘疾人權利公約》等核心國際人權條約[186]。

美國對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態度冷淡。

美國於2018年6月9日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並未能有效捍衛人權」為由退出聯合國人權理事會[187]。

參看編輯  美國主題 五月花號公約 美國獨立宣言 美國政府 美國歷史年表 美國憲法 美利堅聯盟國 美國國旗 美帝國主義注釋編輯 ^五個自治領土指美屬薩摩亞、關島、北馬里亞納群島、波多黎各和美屬維京群島。

另有11個無常住人口的島:貝克島、豪蘭島、賈維斯島、強斯頓環礁、金曼礁、中途島和巴美拉環礁。

美國關於巴霍努埃沃淺灘、納弗沙島、塞拉尼拉淺灘和威克島的領土主權存在爭議[17] 參考文獻編輯 ^Historyof'InGodWeTrust'.USDepartmentoftheTreasury.03/08/2011[03/06/201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7). 請檢查|access-date=,|date=中的日期值(幫助) ^U.S.Code:Title36,304.UnitedStatesCode.UnitedStates:CornellLawSchool.08/12/1998[2015-02-1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09).ThecompositionbyJohnPhilipSousaentitled'TheStarsandStripesForever'isthenationalmarch. 請檢查|date=中的日期值(幫助) ^USA.U.S.CensusBureau.[2014-06-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01-03-10).  ^ARMEDFORCESSTRENGTHFIGURESFORJANUARY31,2022(PDF).dwp.dmdc.osd.mil.31January2022[14March2022].  ^InternationalInstituteforStrategicStudies(IISS).TheMilitaryBalance2020.Routledge.2020:46.ISBN 978-0367466398.  ^6.06.16.2Bureau,USCensus.NewVintage2021PopulationEstimatesAvailablefortheNation,StatesandPuertoRico.Census.gov.[2022-01-02].(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1).  ^WhereIsTheUnitedStatesOfAmerica?.WorldAtlas.[2019-03-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02).  ^CensusBureau's2020PopulationCount.UnitedStatesCensus.[April26,2021]. The2020censusisasofApril1,2020. ^9.09.19.29.3UnitedStates.WorldEconomicOutlookDatabase.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IMF).April2022[2022-04-25](英語).  ^OECDIncomeDistributionDatabase:Gini,poverty,income,MethodsandConcepts.Organis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2017-09-2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18).  ^HumanDevelopmentReport2019(PDF).UNITEDNATIONSDEVELOPMENTPROGRAMME.[2019-12-20].(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18-10-24).  ^Feder,Jody.EnglishastheOfficialLanguageoftheUnitedStates:LegalBackgroundandAnalysisofLegislationinthe110thCongress(PDF).Ilw.com(CongressionalResearchService).2007-01-25[2007-06-19].(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13-06-22).  ^Cobarrubias,Juan;Fishman,JoshuaA.ProgressinLanguagePlanning:InternationalPerspectives.WalterdeGruyter.1983:195[2011-12-27].ISBN 90-279-3358-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9).  ^García,Ofelia.BilingualEducationinthe21stCentury:AGlobalPerspective.JohnWiley&Sons.2011:167[2011-12-27].ISBN 1-4443-5978-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01).  ^Stateandotherareas.U.S.CensusBureau.2010[2014-10-2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16). 附註:不包括離岸小島 ^16.016.1CBSnews.Putin:RussiarespectsU.S.asworld's"onlysuperpower".CBSnews.CBSnews.[2021-12-08].(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7).  ^U.S.StateDepartment,CommonCoreDocumenttoU.N.CommitteeonHumanRight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11-12-30,Item22,27,80.—andU.S.GeneralAccountingOfficeReport,U.S.InsularAreas:applicationoftheU.S.Constitu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November1997,p.1,6,39n.Bothviewed2016-04-06. ^TheWorldFactbook.CentralIntelligenceAgency.[2019-03-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9).  ^PopulationClock.UnitedStatesCensusBureau.[2019-03-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17).  ^U.S.CensusBureauCurrentPopulation.U.S.CensusBureau.[2019-03-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02).  ^Bureau,USCensus.ImprovedRaceandEthnicityMeasuresRevealU.S.PopulationIsMuchMoreMultiracial.TheUnitedStatesCensusBureau.[2021-09-28].(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1)(美國英語).  ^Adams,J.Q.;Strother-Adams,Pearlie(2001).DealingwithDiversity.Chicago:Kendall/Hunt.ISBN0-7872-8145-X. ^WildlifeLibrary.NationalWildlifeFederation.[2014-12-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08).  ^24.024.124.2(美)WilliamDeverell等編著.UnitedStatesHistory:Independenceto1914.HoltRinehartWinston.1999.ISBN 0-03-041228-5(美國英語).  ^Greene,JackP.;Pole,J.R.,eds.(2008).ACompaniontotheAmericanRevolution.pp.352–361.Bender,Thomas.ANationAmongNations:America'sPlaceinWorldHistory.NewYork:Hill&Wang.2006:61[2016-09-06].ISBN 978-0-8090-7235-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2). OverviewoftheEarlyNationalPeriod.DigitalHistory.UniversityofHouston.2014[2015-02-2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2).  ^U.S.BillofRights.OakHillPublishingCompany.[2019-03-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02).  ^Carlisle,RodneyP.;Golson,J.Geoffrey.ManifestDestinyandtheExpansionofAmerica.TurningPointsinHistorySeries.ABC-CLIO.2007:238.ISBN 978-1-85109-833-0.  ^TheCivilWarandemancipation1861–1865.AfricansinAmerica.Boston,Massachusetts:WGBHEducationalFoundation.1999[2016-09-06].(原始內容存檔於1999-10-12).  ^BritannicaEducationalPublishing.Wallenfeldt,JeffreyH.,編.TheAmericanCivilWarandReconstruction:People,Politics,andPower.AmericaatWar.RosenPublishingGroup.2009:264.ISBN 978-1-61530-045-7.  ^WorkintheLate19thCentury.LibraryofCongress.[2015-01-1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06).  ^GalleryofU.S.NuclearTests.TheNuclearWeaponArchive.2001-08-06[2019-03-02].(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31).  ^DigitalHistory;StevenMintz.DigitalHistory.Digitalhistory.uh.edu.[2012-04-21].(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03-02).  ^WorldPopulationReview.GDPRankedbyCountry2021.WorldPopulationReview.[2021-12-08].(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8).  ^GlobalFirepower.2021MilitaryStrengthRanking.GlobalFirepower.[2021-12-08].(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1).  ^QSTopUniversities.TheWorld'sTop100Universities.QSTopUniversities.[2021-12-08].(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7).  ^SJR.ScimagoJournal&CountryRank.SJR.[2021-12-0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6).  ^WorldPopulationReview.CountriesWithSpacePrograms2021.WorldPopulationReview.[2021-12-08].(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7).  ^areppimAG,Switzerland.GlobalRankingofAcademicSubjects2019MedicalTechnology.areppimAG,Switzerland.[2021-12-08].(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0).  ^Leadingimportcountriesworldwidein2017(inbillionU.S.dollars).Statiska.[2019-03-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02).  ^Leadingexportcountriesworldwidein2017(inbillionU.S.dollars).Statiska.[2019-03-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31).  ^Averageannualwages,2013USDPPPsand2013constantprices.OECD.[2016-04-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05).  ^U.S.WorkersWorld'sMostProductive.CBSNews.2009-02-11[2013-04-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2).  ^Manufacturing,JobsandtheU.S.Economy.AllianceforAmericanManufacturing.2013[2016-09-0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07).  ^U.S.andWorldPopulationClock.UnitedStatesCensusBureau.[2016-07-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07).  ^Trendsinworldmilitaryexpenditure,2013.StockholmInternationalPeaceResearchInstitute.April2014[2014-04-1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04).  ^Cohen,2004:HistoryandtheHyperpowerBBC,April2008:CountryProfile:UnitedStatesofAmericaGeographicaltrendsofresearchoutput.ResearchTrends.[2014-03-1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7). Thetop20countriesforscientificoutput.OpenAccessWeek.[2014-03-1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7). Grantedpatents.EuropeanPatentOffice.[2014-03-1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6).  ^Wilson,KennethG.(1993).TheColumbiaGuidetoStandardAmericanEnglish.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pp.27–28.ISBN978-0-231-06989-2. ^Zimmer,Benjamin.LifeinThese,Uh,ThisUnitedStates.UniversityofPennsylvania—LanguageLog.2005-11-24[2008-02-22].(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20).  ^Safire,William(May14,2003).NoUncertainTerms:MoreWritingfromthePopular"OnLanguage"ColumninTheNewYorkTimesMagazine.SimonandSchuster.ISBN978-0-7432-4955-3. ^CartographerPut'America'ontheMap500yearsAgo.今日美國.2007-04-24[2008-11-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24).  ^TheChartersofFreedom.NationalArchives.[2007-06-2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2).  ^McClure,James.APrimer:The'FirstCapital'Debate.YDR.com.2008-06-12[2010-07-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2).  ^DougBrokenshire(1996).WashingtonStatePlaceNames.CaxtonPress.p.49.ISBN978-0-87004-562-2. ^劉芳、章文欽.第十五章澳門與歐亞各國的關係:六美國.《清代澳門中文檔案彙編(下冊)》.澳門基金會.1999-11[2015-09-29].ISBN 972-658-080-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30). 「𠼤」為粵語字也是喃字。

^《籌辦夷務始末·卷之七十二》(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出自《遵旨復奏借俄兵助剿髮逆並代運南漕折》,原文:「咪唎𠼤人性質醇厚,其於中國素稱恭順。

」 ^件名:米利堅國商船求在寧波報稅通商事(556486).Catalog.digitalarchives.tw.2016-06-16[2017-05-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02).  ^57.057.1千葉謙悟.言語文化交流と翻訳語―近代中国語を軸として―.早稲田大学高等研究所.2009-03-06[2018-02-2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26)(日語).  ^《海國聞見錄》+《海錄》.Books.google.com.tw.[2017-05-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02).  ^59.059.159.259.359.4(美)GaryB.Nash等編著.《美国人民/上》.劉德斌主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4.ISBN 978-7-301-09546-1.  ^60.0060.0160.0260.0360.0460.0560.0660.0760.0860.0960.1060.1160.12(美)GeraldA.Danzer等編著.TheAmericans:ReconstructionThroughThe20thCentury.McDougalLittell.1999.ISBN 0-395-89080-2(美國英語).  ^Stephanson'sManifestDestiny:AmericanExpansionismandtheEmpireofRightexaminestheinfluenceofManifestDestinyinthe20thcentury,particularlyasarticulatedbyWoodrowWilsonandRonaldReagan ^RobertJ.Miller.NativeAmerica,DiscoveredAndConquered:ThomasJefferson,Lewis&Clark,AndManifestDestiny.Greenwood.2006:120[2018-07-0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ManifestDestiny-AninterpretationofHowtheWestwasW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CrossroadsofEarthResourcesandSociety.URLaccessedon4May2006. ^加利福尼亞(下加利福尼亞半島仍屬墨西哥)、內華達、猶他的全部地區,科羅拉多、亞利桑那、新墨西哥和懷俄明部分地區 ^(美)WilliamDeverell等編著.UnitedStatesHistory:Independenceto1914.HoltRinehartWinston.1999.ISBN 0-395-89080-2(美國英語).  ^Morrison,MichaelASlaveryandtheAmericanWest:TheEclipseofManifestDestinyandtheComingoftheCivilWar.Page176.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Press.ISBN978-0-8078-4796-1. ^DeRosa,MarshallL.ThePoliticsofDissolution:TheQuestforaNationalIdentityandtheAmericanCivilWar.Page266.TransactionPublishers:1January1997.ISBN978-1-56000-349-6 ^Spielvogel,JacksonJ.WesternCivilization:VolumeII:Since1500.Page708.WadsworthPublishing:10January2005.ISBN978-0-534-64604-2 ^EricFonerandJohnA.Garraty,TheReader'sCompaniontoAmericanHistory.Page576.21October1991.HoughtonMifflin.ISBN978-0-395-51372-9. ^Walker,JohnF,andVatter,HaroldGTheRiseofBigGovernmentintheUnitedStates.Page63.M.E.Sharpe:May1997.ISBN978-0-7656-0067-7. ^CIVILRIGHTSACTOF1964(PDF).[2019-03-01].(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19-07-02).  ^Klarman,MichaelJ.FromJimCrowtoCivilRights:TheSupremeCourtandtheStruggleforRacialEquality.Page552.OxfordUniversityPress,USA:4May2006.ISBN978-0-19-531018-4. ^Moghadam,Assaf.TheGlobalizationofMartyrdom:AlQaeda,SalafiJihad,andtheDiffusionofSuicideAttacks.JohnsHopkinsUniversity.2008:48.ISBN 978-0-8018-9055-0.  ^Livesey,Bruce.SpecialReports –TheSalafistMovement:AlQaeda'sNewFront.PBSFrontline.WGBHeducationalfoundation.2005-01-25[2011-10-1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28). Geltzer,JoshuaA.USCounter-TerrorismStrategyandal-Qaeda:SignallingandtheTerroristWorld-ViewReprint.Routledge.2011:83.ISBN 978-0415664523.  ^Wright,LoomingTower,2006,p.79 ^TheOriginsoftheSiliconValley.[2019-03-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19).  ^AnimatedtimelineshowshowSiliconValleybecamea$2.8trillionneighborhood.[2019-03-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06).  ^EricSchmitt;ThomShanker.U.S.OfficialsRetoolSloganforTerrorWar.NewYorkTimes.2005-07-26.  ^WhytheU.S.isRunningScaredofElectionsinIraq.Guardian(London)viaCommonDreams.2004-01-19[2006-11-2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16).  ^阿拉伯国家严厉谴责美军虐待伊拉克战俘.[2019-03-03].(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06-09).  ^国际红十字会称曾多次要求美军停止虐待囚犯.[2019-03-03].(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05-26).  ^存档副本.[2017-02-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06).  ^ChronologicalListofPresidents,FirstLadies,andVicePresidentsoftheUnitedStates.[2019-03-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25).  ^SecretaryoftheSenate.UnitedStatesSenateArt&History:PartyDivisionintheUnitedStatesSenate,1789—Presen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06年6月21日。

^Top50CitiesintheU.S.byPopulationandRank.infoplease.com.2010年[2011-06-1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5)(英語).  ^IndexofEconomicFreedom2006(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by傳統基金會.URLaccessed13May2006. ^"TowardaLearningEconomy"byStephenA.Herzenberg,JohnA.Alic,andHowardWia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06.TowardaLearningEconomy.URLaccessed3May2006. ^Frazier,Ian.GreatPlains.Page9.4May2001.Picador;1stPicadoedition.ISBN978-0-312-27850-2 ^TheUnitedStatesInternationalTravelIndustry-KeyFactsAboutInboundTouris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8May2000.ITAOfficeofTravel&TourismIndustries.URLaccessed3May2006. ^TheNationalHumanGenomeResearchInstitut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06.NationalHumanGenomeResearchInstitute-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Accessed2006-05-02. ^TheRuleoftheRoad:AnInternationalGuidetoHistoryandPracticebyPeterKincaid(GreenwoodPress,1986;239pages;ISBN978-0-313-25249-5 ^CIA-TheWorldFactbook-CountryComparison ::Railways.[2006-09-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8-30).  ^CountriesWithTheMostAirportsInTheWorld.WorldAtlas.com.[2019-03-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02).  ^Peopl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2June2006.AmericanFactFinder.Accessed13June2006. ^"UnitedStates--Urban/RuralandInside/OutsideMetropolitanArea"Archive.is的存檔,存檔日期2020-02-12.UnitedStatesCensus2000.URLaccessed29May2006. ^Table2.AncestriesWith100,000orMorePeoplein2000:1990and2000(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Ancestry:2000-Census2000Brief.URLaccessed2006-05-29. ^USAQuickFactsfromtheUSCensusBureau.[2006-09-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01-03-10).  ^Adams,J.Q.;PearlieStrother-Adams.DealingwithDiversity.Chicago,IL:Kendall/HuntPublishingCompany.2001.0-7872-8145-X. 引文使用過時參數coauthors(幫助) ^NativeAmericanpopulationintheUnitedStates.[2006-07-06].(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6-19).  ^调查显示86%美国民众以身为美国人自豪.鳳凰.2010-06-29[2011-06-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05)(中文).  ^信心骤降!最新调查:仅42%美国人对国家极度自豪,20年来最低.[2020-08-14].(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4).  ^Beeghley,L.(2004).TheStructureofSocialStratificationintheUnitedStates.Boston,MA:Pearson,Allyn&Bacon. ^U.S.CensusBureau,medianincomeofpersons,age25orolder.[2006-12-09].(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19).  ^U.S.CensusBureau,householdincome,2006.[2007-02-08].(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2-30).  ^105.0105.1UnitedStates.ModernLanguageAssociation.[2013-09-02].(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01).  ^宗教自由的來源.[2008-11-15].(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1-16).  ^CIA-TheWorldFactbook-UnitedStates.Cia.gov.[2017-05-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06).  ^USCensusBureaunewsreleaseinregardstomedianincome.[2006-06-29].(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6-27).  ^IncomeDistributioninEuropeandtheUnitedStatesbyABAtkins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September1995.NuffieldCollegeinOxford.URLaccessed2006-06-03. ^Econom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06-06-13.CIAWorldFactbook.URLaccessed2006-06-15. ^USCensusBureau,medianhouseholdincomebystate2004.[2006-07-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9-24).  ^SwissGovernment,medianhouseholdincome,2003.[2007-01-19].(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1-13).  ^UKparliamentdiscussionshowingmedianhouseholdincome.[2006-12-31].(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7-05).  ^NewZealandincomesurveyshowingmedianhouseholdincome.[2006-12-31].(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1-30).  ^存档副本.[2007-04-15].(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4-28). .2006-08-31.RemarksbyChairmanBenS.Bernanke.URLaccessed2007-02-02. ^"UnitedStates."EncyclopædiaBritannica.2007.EncyclopædiaBritannicaOnline.25Mar.2007http://www.britannica.com/eb/article-256639(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06-03-30.NPR:IllegalImmigrantsandtheU.S.Economy.URLaccessed2007-02-02. ^[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CNN:SocialSecuritycampaigncostsimmigrantstheirjobs.URLaccessed2007-02-02. ^[3](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06-08-28.NYTimes:RealWagesFailtoMatchaRiseinProductivity.URLaccessed2007-02-02.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第2期,杨俊霞:简评美国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Cqvip.com.[2017-05-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26).  ^贝蒂·弗里丹:她的一生和女权运动的未来.Gmw.cn.2006-02-08[2017-05-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7).  ^新浪网读书频道2005-12-12:家庭主妇在美国回潮.[2013-06-1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3).  ^搜狐新闻,2008年5月9日:美国就业市场呈现“阴进阳退”趋势.News.sohu.com.[2017-05-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3月4日).  ^OverallHealthsystemattainmentinallMemberStates,WHOindex,estimatesfor1997(PDF).WorldHealthOrganization.[2006-1129].(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07-01-28). 請檢查|access-date=中的日期值(幫助) ^OECDHealthData2000:AComparativeAnalysisof29Countries(Paris:OECD,2000);seealso"TheUSHealthcareSystem:TheBestintheWorldorJusttheMostExpensiv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01.TheUniversityofMain.Accessed29November2006. ^CIAfactbook,Germanyhealth.[2006-10-31].(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1-01).  ^CIAfactbook,Francehealth.[2006-10-31].(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0-31).  ^CIAfactbook,UShealth.[2006-10-31].(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1-01).  ^UweE.Reinhardt,PeterS.HusseyandGerardF.Anderson.Cross-NationalComparisonsOfHealthSystemsUsingOECDData,1999-Reinhardtetal.21(3):169-HealthAffairs.Content.healthaffairs.org.[2017-05-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30).  ^"ObesitycostUS$75bn,saysstudy"byJannatJali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1January2004.BBC.Retrievedon5October2006. ^Health,UnitedStates,2006(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U.S.DepartmentofHealthandHumanServices,Centers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NationalCenterforHealthStatistics. ^Income,Poverty,andHealthInsuranceCoverageintheUnitedStates:2005.(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U.S.CensusBureau. ^"IllnessAndInjuryAsContributorsToBankruptc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byDavidU.Himmelstein,ElizabethWarren,DeborahThorne,andSteffieWoolhandler,publishedatHealthAffairsjournalin2005,Accessed05October2006. ^TheBenefitsofMedicalResearchandtheRoleoftheNIH(PDF).[2007-01-12].(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07-06-16).  ^TheFederalRoleinEducation.U.S.DepartmentofEducation.[2019-03-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30).  ^Agerangeforcomp/ref>whilerankingbelowaverageinscienceandmathematicsunderstandingcomparedtootherdevelopedcountries.ulsoryschoolattendanceandspecialeducationservices,andpoliciesonyear-roundschoolsandkindergartenprograms.Nces.ed.gov.[2013-09-2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6).  ^HomeSchoolingandtheU.S.Constitution-FindLaw.Findlaw.[2017-08-3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1).  ^AgesforCompulsorySchoolAttendance ….U.S.Dept.ofEducation,NationalCenterforEducationStatistics.[2007-06-10].(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6-14).  ^HowareuniversitiesfundedintheUS?.Quora.[2019-03-01].  ^(英文)Rudolph,Frederick.TheAmericanCollegeandUniversity.UniversityofGeorgiaPress.1961:3.ISBN 0-8203-1285-1.  ^NancySteinbach.JustHowManyUniversitiesAreThereintheU.S.?.美國之音.2005-05-11[2009-05-17].(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25).  ^HumanDevelopmentReport2009.[2010-10-1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5).  ^FastFacts.Nces.ed.gov.[2019-03-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05).  ^Whatarethenewbacktoschoolstatisticsfor2018?.TheWashingtonPost.[2019-03-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02).  ^UnitedStatesofAmerica1789(rev.1992).[2019-03-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1).  ^The30biggestmediacompaniesintheworld.BusinessInsider.[2019-03-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01).  ^TypesofMedia.Sparknotes.[2019-03-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28).  ^NumberofinternetusersintheUnitedStates2019.Statista.[2020-03-25].(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1)(英語).  ^EighthUnitedNationsSurveyofCrimeTrendsandOperationsofCriminalJusticeSystems(2001–2002)(PDF).UnitedNationsOfficeonDrugsandCrime(UNODC).2005-03-31[2008-05-18].(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06-04-23). Krug,E.G,K.E.Powell,andL.L.Dahlberg.Firearm-RelatedDeathsintheUnitedStatesand35OtherHigh-andUpper-MiddleIncomeCountries.InternationalJournalofEpidemiology.1998年4月,7(2):214–221[2011-06-18].ISSN 0300-5771.PMID 9602401.doi:10.1093/ije/27.2.21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01).  ^150.0150.1CrimeintheUnitedStatesbyVolumeandRateper100,000Inhabitants,1988–2007.CrimeintheUnitedStates2007.FBI.2008年9月[2008-10-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20).  ^CrimesbyTypeofOffence.StatisticsCanada.2008-07-17[2008-10-26]. [失效連結] ^152.0152.1152.2NewIncarcerationFigures:Thirty-ThreeConsecutiveYearsofGrowth(PDF).SentencingProject.2006年12月[2007-06-10].(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16-04-10).  ^Walmsley,Roy.WorldPrisonPopulationList(PDF).King'sCollegeLondon,InternationalCentreforPrisonStudies.2005[2007-10-19].(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07-06-28). Forthelatestdata,seePrisonBriefforUnitedStatesofAmerica.King'sCollegeLondon,InternationalCentreforPrisonStudies.2006-06-21[2007-10-19].(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8-04). ForotherestimatesoftheincarcerationrateinChinaandNorthKoreaseeAdams,Cecil.DoestheUnitedStatesLeadtheWorldinPrisonPopulation?.TheStraightDope.2004-02-06[2007-10-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15).  ^PewReportFindsMorethanOnein100AdultsareBehindBars.PewCenterontheStates.2008-02-28[2008-03-02].(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3-03).  ^IncarcerationRate,1980–2005.U.S.Dept.ofJustice,BureauofJusticeStatistics.2006[2007-06-10].(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6-11).  ^EntireWorld—PrisonPopulationRatesper100,000oftheNationalPopulation.King'sCollegeLondon,InternationalCentreforPrisonStudies.2007[2007-10-19].(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8-24).  ^TheImpactoftheWaronDrugsonU.S.Incarceration.HumanRightsWatch.2000年5月[2007-06-10].(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1-28).  ^华盛顿观察的报道.[2011-06-18].(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06-03).  ^ExecutionsintheUnitedStatesin2007.DeathPenaltyInformationCenter.[2007-06-15].(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07).  ^ExecutionsAroundtheWorld.DeathPenaltyInformationCenter.2007[2007-06-15].(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13).  ^QuinnSignsDeathPenaltyBan,Commutes15DeathRowSentencestoLife.ChicagoTribune.2011-03-09[2011-03-0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11).  ^马哈迪接见美国务卿.www.enanyang.my.2018-08-03[2021-01-30](中文(簡體)).  ^馬新社.美国国务卿蓬佩奥拜会马哈迪.Malaysiakini.2018-08-03[2021-02-2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6)(中文).  ^"TransnationalIssu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April2006.CIAWorldfactbook.Accessed30April2006. ^ForeignrelationsoftheUnitedStat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3October2005.ArtHistoryClub.Accessed2May2006. ^中东掀起反美浪潮分析称美国中东政策走向失败.Chinanews.com.2012-08-17[2017-05-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9).  ^2012-12-2507:13.美国《外交政策》杂志中东复杂政局仍将持续.News.qq.com.2012-12-25[2017-05-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9).  ^以色列外交在北非的成败与美国的中东政策.BBC.[2020-12-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4).  ^Adams,J.Q.;PearlieStrother-Adams(2001).DealingwithDiversity.Chicago,IL:Kendall/HuntPublishingCompany.0-7872-8145-X. ^JoyceMillet,UnderstandingAmericanCulture:FromMeltingPottoSaladBow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culturalsavvy.com.2006年6月28日 ^Adams,J.Q.;PearlieStrother-Adams.DealingwithDiversity.Chicago,IL:Kendall/HuntPublishingCompany.2001.0-7872-8145-X. 引文使用過時參數coauthors(幫助) ^Provine,RobwithOkonHwangandAndyKershaw."OurLifeIsPreciselyaSong"intheRoughGuidetoWorldMusic,Volume2,pg.167.ISBN978-1-85828-636-5. ^Maccambridge,Michael.America'sGame :TheEpicStoryofHowProFootballCapturedaNation.26October2004.RandomHouse.ISBN978-0-375-50454-9 ^"TheBest-PaidAthlet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4June2004.Forbes.com.Accessed2May206. ^美國國務院國際資訊局《美國參考》-(足球在美國的研究調查).Usinfo.org.[2017-05-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4).  ^Boritt,GaborS.LincolnandtheEconomicsoftheAmericanDream.Page1.December1994.UniversityofIllinoisPress.ISBN978-0-252-06445-6. ^多国批美人权报告颠倒黑白.365jia.cn.[2017-05-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5).  ^HumanRights.State.gov.[2017-05-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20).  ^人权报告|EmbassyoftheUnitedStates.Chinese.usembassy-china.org.cn.2016-09-27[2017-05-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6).  ^(受权发布)2020年美国侵犯人权报告.[2021-08-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30).  ^俄罗斯首次发表人权状况报告抨击美国.Csstoday.net.[2017-05-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04).  ^新加坡批评美国人权报告双重标准.News.xinhuanet.com.[2017-05-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9).  ^越南批评美国2007年人权报告.News.qq.com.1970-01-02[2017-05-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01).  ^玻利维亚总统批评美国人权报告.News.qq.com.1970-01-02[2017-05-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01).  ^巴西批评美国的国别人权报告.Gb.cri.cn.[2017-05-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1507.美国人权状况遭多国批评.World.people.com.cn.2010-11-07[2017-05-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美國從聯合國人權理事會退群的前因後果.2018-06-20[2019-12-2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6)(英國英語).  外部連結編輯 從維基百科的姊妹計劃了解更多有關「美國」的內容   維基詞典上的字詞解釋   維基共享資源上的多媒體資源   維基新聞上的新聞   維基語錄上的名言   維基文庫上的原始文獻   維基教科書上的教科書和手冊   維基學院上的學習資源 美國新國會宣誓就職誓詞歷經修改(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美國政府官方網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白宮網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參議院網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眾議院網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美國最高法院網站 《世界概況》上有關美國的條目 (中文)美國參考  維基媒體的美國地圖集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美国&oldid=71950896」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