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學術概念 - 華人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社會心理學是研究個體和群體的社會心理現象的心理學分支。
個體社會心理現象指受他人和群體製約的個人的思想、感情和行為,如人際知覺、人際吸引、社會促進和社會抑製、順從 ...
社會心理學學術概念 更多義項▼ 收起更多▲ 學術概念相關圖書1999年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社出版申荷永編著圖書2008年8月圖書2010年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社出版張承芬,馬廣海編著圖書2014年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社出版戴維·邁爾斯(DavidMyers)編著圖書198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時蓉華編著圖書200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社出版章志光編著圖書2009年10月圖書200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社出版金盛華編著圖書2008年羅石編著圖書社會心理學是研究個體和群體的社會心理現象的心理學分支。
個體社會心理現象指受他人和群體製約的個人的思想、感情和行為,如人際知覺、人際吸引、社會促進和社會抑製、順從等。
群體社會心理現象指群體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體凝聚力、社會心理氣氛、群體決策等。
中文名稱社會心理學研究對象社會心理現象類 別心理學分支價 值提高人認識自身的能力概述社會心理學自誕生開始,就從孕育它的兩個母體——心理學和社會學——裏繼承了兩種基本的研究取向,形成了所謂的“心理學的社會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社會心理學”。
對于“什麽是社會心理學”的問題,這兩種研究取向的學者的看法是不一樣的。
美國心理學家F.H.奧爾波特(F.H.Allport)在《社會心理學》(1924)一書中指出,社會心理學是“研究個體的社會行為和社會意識的學科。
”社會心理學是研究個體和群體的社會心理現象的心理學分支。
個體社會心理現象指受他人和群體製約的個人的思想、感情和行為,如人際知覺、人際吸引、社會促進和社會抑製、順從等。
群體社會心理現象指群體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體凝聚力、社會心理氣氛、群體決策等。
社會心理學是心理學和社會學之間的一門邊緣學科,受到來自兩個學科的影響。
在社會心理學內部一開始就存在著兩種理論觀點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謂社會學方向的社會心理學和心理學方向的社會心理學。
在解釋社會心理現象上的不同理論觀點,並不妨礙社會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應具備的基本特點。
一般來說,普通心理學是研究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一般關系客體包括自然客體與社會客體。
社會心理學則主要研究主體與社會客體之間的特殊關系,即人與人、人與群體之間的關系。
普通心理學研究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一般關系所獲得的規律可以套用于社會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研究主體與社會客體之間的關系所獲的規律也可以豐富普通心理學。
普通心理學傳統上著重于研究個體、個人與物之間的關系,而社會心理學則著重于研究群體中的個體、群體、人與人、人與群體的關系。
社會心理學與個性心理學的關系更加密切、更加復雜。
美國心理學會迄今仍把個性與社會心理學放在一個分支裏。
一般說來個性心理學是研究個性特質形成和發展的規律,涉及自然和教化的關系、涉及較穩定的心理特質,而社會心理學則主要研究直接社會情境對個人的影響以及個人對這個情境的解釋的作用。
社會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發現表明,直接社會情境的作用往往被低估了。
社會心理學的專題研究,開始于19世紀下半期。
1860年出現了拉察魯斯和斯坦塔爾關于民族心理學的系列論文。
此後,塔爾德的《模仿律》西格爾的《犯罪的民眾》、勒邦的《民眾心理學》等著作陸續出版,為社會心理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1908年英國心理學家麥獨孤和美國社會學家羅斯分別出版了社會心理學專著。
這標志著社會心理學已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G.W.奧爾波特(G.W.Allport,1954)認為,社會心理學嘗試了解和解釋個體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怎樣受他人的現實的、想象的和隱含的存在所影響。
他主張社會心理學主要採用實驗研究方法,揭示個體的社會行為的依存條件,分析個體心理的變化過程。
這個定義目前在學術界得到比較廣泛的認可。
在側重于社會學的定義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艾爾烏德(C.A.Ellwood,1925)的定義,他指出“社會心理學是關于社會互動的科學,以群體生活的心理學為基礎。
以對人類反應、溝通以及本能和習慣行為的群體塑造類型的解釋為出發點”,“研究個體的社會行為的心理學有利于對個體生活在其中的歷史的與社會環境的理解”。
學科簡介社會心理學是研究個體和群體的社會心理現象的心理學分支。
個體社會心理現象指受他人和群體製約的個人的思想、感情和行為,如人際知覺、人際吸引、社會促進和社會抑製、順從等。
群體社會心理現象指群體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體凝聚力、社會心理氣氛、群體決策等。
社會心理學是心理學和社會學之間的一門邊緣學科,受到來自兩個學科的影響。
在社會心理學內部一開始就存在著兩種理論觀點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謂社會學方向的社會心理學和心理學方向的社會心理學。
在解釋社會心理現象上的不同理論觀點,並不妨礙社會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應具備的基本特點。
歷史起源一般認為,社會心理學創立于1908年,在那一年,美國人羅斯和英國人麥獨孤不約而同地發表了題名為社會心理學的學術專著。
社會心理學基于心理學和社會學兩學科,因而擁有兩個學科的許多基礎理論。
通常,學者們將基于心理學理論和實證方法的社會心理學內容叫做心理-社會心理學。
把基于社會學理論和實證方法的社會心理學內容叫做社會-社會心理學。
心理-社會心理學曾經被看做社會心理學的一種研究傾向,而今作為心理學的分支科學而存在。
目前來看,心理學家說社會心理學,通常是指心理-社會心理學,社會學家說社會心理學,通常是指社會-社會心理學。
但是在少數場合,社會心理學一詞則被理解為心理-社會心理學與社會-社會心理學研究成果的總合。
社會心理學的理論價值在于提高人認識自身的能力,提高人的生活質量。
發展歷史專題研究社會心理學的專題研究,開始于19世紀下半期。
1860年出現了拉察魯斯和斯坦塔爾關于民族心理學的系列論文;此後,塔爾德的《模仿律》西格爾的《犯罪的民眾》、勒邦的《民眾心理學》等著作陸續出版,為社會心理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1908年,英國心理學家麥獨孤和美國社會學家羅斯分別出版了社會心理學專著,這標志著社會心理學已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心理學家奧爾波特和德國心理學家默德開創了實驗社會心理學方向。
雖然用實驗方法研究社會心理學問題,可以上溯到1898年特裏普利特關于社會促進的實驗研究,但真正開創、推廣這個方向的是奧爾波特和默德。
在他們之後,實驗社會心理學才開始在西方特別是在美國成了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流。
發展歷程回顧西方社會心理學的發展歷程,我們可大致將其劃分為幾個階段:1,西方社會心理學的萌芽與誕生(19世紀末葉到20世紀初)社會心理學的專題研究,開始于19世紀下半期。
1860年出現了拉察魯斯和斯坦塔爾關于民族心理學的系列論文。
此後,塔爾德的《模仿律》西格爾的《犯罪的民眾》、勒邦的《民眾心理學》等著作陸續出版,為社會心理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1908年,美國社會學家羅斯和英國心理學家麥獨孤不約而同地發表了以《社會心理學》命名的專著。
西方把這一年作為社會心理學誕生的年代。
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美國和蘇聯的社會心理學家先後把科學實驗方法引進這一學科,才使得社會心理學從描述對象轉向探索和揭示規律,社會心理學才成為一門獨立科學。
其奠基人公認為法國實證主義哲學家奧古斯特.孔德。
社會心理學成為一門科學的基礎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原因:1)開始運用實驗;2)用數量分析補充對現象的質的分析;3)從描述現象轉向揭示和利用規律。
2,西方社會心理學科學體系的建立(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早在1898年特裏普利特關于社會促進的實驗研究,可多年來,這個很有價值的提議並沒有引起廣泛的註意,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心理學家奧爾波特和德國心理學家默德開創了實驗社會心理學方向。
在他們之後,實驗社會心理學才開始在西方特別是在美國成了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流。
奧爾波特的著作《社會心理學》問世以後,社會心理學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
1928年瑟斯頓提出了態度測量法,把由托馬斯和茲納涅茨基開始並成為當時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的態度研究,提高了一步。
1934年莫雷諾提出了社會測量法,用以測量群體內人際吸引和排斥問題。
1938年勒溫把場論引進社會心理學,提出了個人生活空間或場的概念,認為行為是個人特點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函式。
這些研究方式集中體現在,依托數學和物理學的原理,為“社會心理學”構建起嚴謹的科學體系,從而,奠定起它的定量精確研究方向。
3,西方社會心理學的研究領域的擴展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要課題隨著時代的演變而有所不同。
20世紀40~5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勒溫的影響下,社會心理學主要研究群體影響和態度問題。
50年代,阿施等人開展順從的研究。
以霍夫蘭為首的耶魯學派發表了一系列有關說服的研究。
費斯廷格提出了認知失調理論,這個理論成為60年代的研究中心。
到了70年代,由海德的《人際關系心理學》一書奠定了基礎的歸因理論成了研究重點。
80年代以來,認知社會心理學和套用社會心理學日益受到重視。
社會心理學奧爾波特的著作《社會心理學》問世以後,社會心理學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
1928年,瑟斯頓提出了態度測量法,把由托馬斯和茲納涅茨基開始,並成為當時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的態度研究,提高了一步;1934年,莫雷諾提出了社會測量法,用以測量群體內人際吸引和排斥問題;1938年,勒溫把場論引進社會心理學,提出了個人生活空間或場的概念,認為行為是個人特點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函式。
20世紀40~5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勒溫的影響下,社會心理學主要研究群體影響和態度問題。
50年代,阿施等人開展順從的研究。
以霍夫蘭為首的耶魯學派發表了一系列有關說服的研究。
費斯廷格提出了認知失調理論,這個理論成為60年代的研究中心。
到了70年代,由海德的《人際關系心理學》一書奠定了基礎的歸因理論成了研究重點。
80年代以來,認知社會心理學和套用社會心理學日益受到重視。
研究對象時代演變而不同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要課題隨著時代的演變而有所不同。
早期的社會心理學側重于研究大型群體和民眾的心理現象,如拉察魯斯、斯坦塔爾、馮特關于民族心理學的研究;塔爾德、西格爾和勒邦關于民眾心理的研究。
這些研究者所提出的某些思想直至今天還有影響,如塔爾德的模仿律、勒邦的群體極端化和個性消失的思想等。
美國美國是研究社會心理學最多且最有影響的國家,它的研究課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往往影響到其他國家。
隨著社會心理學的日益發展,研究課題也日益豐富和擴大。
從早期的社會促進研究,發展到社會惰化的研究;從順從的研究,發展到反順從和獨立性的研究;從侵犯的研究,發展到利他精神的研究;從吸引的研究,發展到愛情的研究;從人際知覺的研究,發展到歸因的研究等等。
顯示了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視野正日益廣闊和深入。
觀點的改變自二十世紀60年代中期以來,社會心理學家的觀點有所改變。
主要表現在:認識到實驗方法的局限性,重視現場研究,重視套用研究,重視以現場套用研究去檢驗實驗室研究所得的理論,加以修正、補充和發展。
二十一世紀初社會心理學家強調從現場研究到實驗室研究,或從實驗室研究到現場研究,往復迴圈、相互論證。
同時,電腦的廣泛使用,也為處理從現場獲得的大量材料提供了方便,推動了社會心理學的進步。
側重點早期的社會心理學側重于研究群體和民眾的心理現象;二十世紀初,態度的研究成為中心;實驗社會心理學出現以後,社會促進的研究成為中心;以後,群體過程、說服、順從、認知失調、歸因等分別成為某一時期的研究中心。
社會惰化社會惰化(Socialloafing)也稱為社會惰化作用或社會逍遙,是指個人與群體其他成員一起完成某種事情時,或個人活動時有他人在場,往往個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單獨時偏少,不如單幹時出力多,個人的活動積極性與效率下降的現象,也稱之為社會惰化作用,另也叫社會幹擾、社會致弱、社會逍遙、社會懈怠。
在社會心理學中其近義詞為社會抑製,反義詞為社會促進,社會促進包括結伴效應和觀眾效應。
社會抑製是指個體完成某種活動時,由于他人在場或與他人一起活動而造成行為效率降低的現象;社會促進也稱社會助長,指個體完成某種活動時,由于他人在場或與他人一起活動而造成行為效率提高的現象。
社會惰化和社會抑製雖然都是他人在場或與他人一起活動造成的活動效率低下,隻是社會惰化造成效率低下的原因在于是個人的評價焦慮減弱,使個人在群體中的行為責任意識下降,而社會抑製造成的效率低下的原因在于活動者因信心不足導致的心理緊張。
法國人瑞瓊曼(Ringelman,1913)做了一個拔河比賽的實驗,他要求被試在分別單獨的與群體的情境下拔河,同時用儀器來測量他們的拉力。
結果發現隨著被試人數的增加,每個被試平均使出的力減少了。
一個人拉時平均出力63公斤;三個人的群體拉時,平均出力是53.5公斤;八個人時是31公斤。
這種共同完成一項任務時,群體人數越多個人出力越少的現象,後來在其他人的實驗中也得到證實。
這些現象不僅在實驗室裏看到,在日常生活中也很普遍。
根據有關研究和統計,在前蘇聯,私有土地佔總農用地的1%,但產量卻是農業總產量的27%;在匈牙利,農民則曾在13%的自有耕地上生產出了全國三分之一的農產品;在中國,自1978年土地承包責任製,農作物的總產量每年遞增8%,這一速度是過去26年裏平均增幅的兩倍半。
俗語“一個和尚挑水吃,二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正是這種社會心理現象的具體形象化。
社會惰化是一種不可忽視的社會現象,它的產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學、經濟學和管理學上原因,組織可以通過運用文化理念人性化、績效考評具體化以及管理方式多元化來對社會惰化現象加以控製和弱化,從而使群體工作方式更好地發揮作用.研究領域從研究領域來看,社會心理學研究常常被分為三個領域,這三個領域涵蓋了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幾乎所有問題。
個體過程主要涉及與個體有關的心理與行為研究,到目前為止這個領域的研究課題包括:成就行為與個體的工作績效:象韋納的成就歸因、阿特金森(Atkinson)的成就動機研究、麥克裏蘭(McClelland)以及溫特(Winter)等人對能力結構的研究,以及各式各樣的對工作績效的研究都包括在這個課題中。
態度以及態度改變:態度問題一直受到心理學家的重視,許多理論被用來說明態度的形成及改變,霍夫蘭德(Hovland)和西爾斯(Sears)等人在這一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歸因問題:產生于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已經有許多這樣的理論。
90年代以來,隨著文化心理學的興起,人們對東西方歸因差異的興趣使得這一領域又受到了人們的關註。
認知過程與認知失調:這是60年代到80年代人們關心的問題,現在人們把對這個領域的研究和消費以及決策問題結合在一起,有時候人們也用它的原理來處理大眾傳播問題。
個人知覺與自我意識:一直就是心理學家關註的問題,隨著心理學的進一步發展,心理學家發現,許多問題都和它有關,比如鮑姆斯特(Baumeister)、布斯(Buss)等人對內在自我和公眾自我的區分就被用在廣告、說服等許多領域。
人格與社會發展:這是社會心理學的一個傳統領域,它向人們展示了在個體的人格與社會發展中,許許多多的因素,比如學校、家庭以及社會環境以及先天因素是怎樣起作用的。
應激和情緒問題:主要針對人們如何處理生活情境中的種種緊張源,以及採用何種方式去消除其影響。
人際過程這個領域涵蓋了人與人相互作用的所有領域,研究的課題包括:侵犯和助人行為:侵犯行為為什麽會產生?生活中挫折的來源,如何促進助人行為等都是這個領域的研究課題。
心理學家研究這些問題的最終目的,在于減少侵犯、培養人們的利他觀念,為創造幸福的生活提供理論指導。
人際吸引與愛情:人際吸引是人際關系的基礎,愛情則是一種最親密的人際關系。
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可以為發展人際關系提供指導。
有意思的是,從80年代以來,心理學家開始對中國人的人際關系模式及影響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從眾和服從:謝利夫、阿希以及米爾格拉姆的研究為這一領域的研究樹立了一系列榜樣,同時也為社會心理學的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社會交換與社會影響:把人際關系與人際交往看成是一種社會交換,看起來是對人的一種諷刺,但是霍曼斯(Homans)和蒂鮑(Thibaut)等人確實證明人的交換性。
與此相反,人們對社會影響的看法倒是很一致,拉塔納(Latanē)提出的社會影響理論就說明了這種影響的大小。
非語言的交流:在人際相互作用過程中,人們常常用非語言的線索表達自己的信念和情感,表情、體態以及語氣等都是這個領域的課題。
性別角色和性別差異:從80年代就引起了心理學家的極大興趣。
性別差異的基礎是什麽?男性和女性到底有什麽不同?這些不同有什麽樣的影響?所有這些問題都促使心理學家去關註。
團體過程從巨觀環境與團體的角度研究人類心理與行為問題,這個方面的研究包括:跨文化的比較研究:這是產生于60年代的課題,到90年代末期的時候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註,其中有許許多多的人為此做出了貢獻。
60年代費正清等人提出的“近代化理論”,80年代Triandis等人對個人主義—團隊精神的區分,以及90年代尼司彼特(Nisbett)和彭凱平(PengKaiping)對中國人思維方式的研究就是這一領域最有代表性的研究。
擁擠與環境心理學:隨著人們對地球環境及人類生活環境的關註,心理學家越來越多地考慮環境對人類心理與行為的影響。
人口過快成長所引發的人口爆炸,人們對資源的過分消耗所引發的資源枯竭與環境污染等問題多都引起了心理學家的關註。
人類必需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以保護我們所賴以生存的環境。
團體過程與組織行為:團體生活是人類生活的基本方式,我們所處的團體和組織對人們的心理與行為有著極大的影響。
對團體運作過程中的規律進行研究一直被社會心理學所重視,組織結構、團體與組織決策以及團體領導等問題都包括在這一領域內。
種族偏見與倫理問題:從40年代心理學家就研究這些問題,但到目前為止,研究的結論還不足以解決這個問題。
種族偏見不僅造成了不同民族之間的沖突與仇殺,而且也對世界的和平與穩定構成了威脅,這個領域的研究將會顯得越來越重要。
健康心理學:這是自80年代以來比較受到重視的課題。
社會支持、與疾病有關的社會心理因素等都包括在此課題內。
這一問題將在21世紀受到更大的重視。
鄰近學科社會心理學是心理學和社會學之間的一門邊緣學科,受到來自兩個學科的影響。
在社會心理學內部一開始就存在著兩種理論觀點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謂社會學方向的社會心理學和心理學方向的社會心理學。
在解釋社會心理現象上的不同理論觀點,並不妨礙社會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應具備的基本特點。
無論是普通心理學還是社會學都不能代替社會心理學。
一般認為,社會心理學的基本特點在于研究具體社會情境對于心理和行為的影響。
這就使它既不同于社會學又不同于心理學的其他學科。
社會學主要研究巨觀社會因素對心理和行為的影響,普通心理學則主要研究個體差異、個體背景和特點導致的行為。
以暴力犯罪起因的研究為例,社會學著重研究犯罪率與貧困、城市化、經濟衰退等因素的關系,心理學著重研究在相同情況下為什麽某些人犯罪而另一些人不犯罪的個體差異,社會心理學則著重研究在什麽具體社會情境下產生什麽心理狀態,從而引起什麽外顯行為,如挫折-侵犯假設表明,挫折情境造成挫折感,從而導致侵犯行為。
在具體社會問題的研究上這3個分析水準都是需要的,但是不同的學科各有其不同的側重點。
社會心理學有時被列為心理學的分支學科,有時被列為社會學的分支學科。
這與前述的兩個方向的社會心理學有關。
心理學界把社會心理學列為心理學分支學科,所以首先應明確社會心理學與心理學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
蘇聯的歷史經驗表明,不弄清社會心理學與普通心理學之間的關系會導致取消社會心理學的嚴重後果。
一般來說,普通心理學是研究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一般關系,客體包括自然客體與社會客體。
社會心理學則主要研究主體與社會客體之間的特殊關系,即人與人、人與群體之間的關系。
普通心理學研究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一般關系所獲得的規律可以套用于社會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研究主體與社會客體之間的關系所獲的規律也可以豐富普通心理學。
普通心理學傳統上著重于研究個體、個人與物之間的關系,而社會心理學則著重于研究群體中的個體、群體、人與人、人與群體的關系。
社會心理學與個性心理學的關系更加密切、更加復雜。
美國心理學會迄今仍把個性與社會心理學放在一個分支裏。
一般說來可作如下區分:個性心理學是研究個性特質形成和發展的規律,涉及自然和教化的關系、涉及較穩定的心理特質,而社會心理學則主要研究直接社會情境對個人的影響以及個人對這個情境的解釋的作用。
社會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發現表明,直接社會情境的作用往往被低估了。
發展趨向從社會心理學誕生之日起,以羅斯為代表的社會學的社會心理學和以麥獨孤為代表的心理學的社會心理學分別代表了兩種不同的研究取向,後來又出現了文化人類學取向的社會心理學等。
社會心理學不同研究取向有各自不同的基本特點。
心理學取向的社會心理學嘗試從個人的人格結構中求得對人類社會行為的解釋,強調個體變數的重要性;社會學取向的社會心理學通過社會地位、社會角色、社會化等“塑造嬉體”的因素來研究人們的社會互動,並進而達到對人類行為本質的解釋,強調社會呀群體變數的重要性;文化人類學取向的社會心理學是從因素入手探索有關人類行為的解釋,強調文化變數的重要性。
但是,俱、社會、文化是緊密聯系而不可分割的,彼此之間的互動是持續不斷的。
要充分準確地描繪人的社會行為,單一的研究取向是難以實現的,必須建立一種綜合的研究取向才有可能。
從本世紀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開始,欲圖將社會心理學的不同研究取向加以整合的努力得以具體實施,盡管許多人做了大量工作,但學科間的聯姻卻未能獲得預想的成功。
最近20多年,不同研究取向的論爭再度興起,當理智戰勝了感情之後,開始邁上了整合之路。
更為重要的是,學科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為實現不同研究取向的整合奠定了現實的基礎。
從國內外社會心理學多種研究取向的整合發展和現狀啓示中,社會行為心理學是關于社會、文化和人格及派生物地位、角色和自我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塑造的綜合套用社會科學,是從心理層面上對于人類社會行為的流行性反應的整體把握。
從學科性質上講,它既不是心理學的分支,也不是社會學的分支,而是在社會學、心理學、文化學、文化人類學、行為科學、政治學、經濟學、管理學等相互作用相互滲透基礎上形成的一門獨立的事合社會心理學。
它是在社會學、心理學和文化人類學等母體學科的基礎上形成的一門具有邊緣性質的獨立學科。
正如南京大學周曉虹博士所言:“我們隻有從社會學、心理學、文化人類學以至生物學的多維視野出發,才能獲得對人類社會行為完整解釋”。
從社會心理學的起源上看,它是在母體學科的基礎上形成的邊緣學科,是母體學科在解釋人類行為及其與社會、文化、人格的關系時彼此接近、相互滲透的結果。
從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方法和理論體系來看,它雖然是在母體學科的基礎上形成的,但它既不是某一學科的附屬物,又不是多種學科的簡單的拼湊和混合,而是多種學科的整合,具有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全新的性質和特點。
因此,社會心理學應獨立地著力于社會行為心理的整合研究。
研究原則價值中立原則研究者要採取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對客觀事實不能歪曲和臆測。
要客觀地描述關于問題的全面資料和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後所得出的結論,而無論這些資料和結論是否與研究主體、他人或者社會的價值觀念相沖突、相對立。
在社會心理學的研究中,研究者總是在一定理論指導下並從一定的假設出發的,且其個人好惡以及自身的價值取向均可能對研究產生影響。
因此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要秉承價值中立的立場,盡量減少主觀因素的負面影響,使研究客觀公正。
價值中立原則在心理咨詢過程中也很重要,因為帶著先定的立場和“有色眼鏡”,不僅不利于咨詢師準確分析求助者的問題所在,也不利于咨詢者把握自身的心理狀態。
當然,完全的中立是很難做到的,咨詢師的過去經驗多少會影響咨詢過程。
對一些反社會的價值觀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礙的價值理念,咨詢師應該進行積極的幹預和引導。
系統性原則社會行為與社會心理現象存在于一個系統之中,其產生與變化均有原因。
系統性原則要求不僅要把所研究的對象納入系統進行考察,而且要用系統的方法來研究。
系統論中的許多原則,如動態原則、整體原則、有序原則以及反饋原則等為社會心理學研究提供了理論視角與分析手段。
倫理原則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往往要採用一些手段控製情境或被試者。
因而要特別註意欺瞞、恫嚇等不良身心刺激所產生的後果,盡力避免對被試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損害。
鑒于在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容易出現一些倫理學問題,研究者應遵循的主要倫理規則是:1.在製定研究計畫時,研究者應評估其道德可接受性。
2.研究前,研究者應向被試者說明研究計畫的主要部分,並征得被試者同意。
在特殊情況下的欺瞞須經嚴格程式核準,並在事後向被試者說明,求得理解。
3.在具體研究中,研究者必須採取保護被試者的措施。
4.被試者有退出研究的自由。
5.對被試者提供的資料應加以保密,如公開發表,須經被試者同意。
6.不得和被試者建立研究工作以外的其他關系。
研究方法觀察法1.自然觀察:在自然情境中對人的行為進行觀察,其特點是對所觀察的行為盡可能少地幹預。
2.參與觀察:觀察者與被觀察者之間存在互動關系,這種觀察叫參與觀察。
即觀察者作為被觀察者群體的一員進行的觀察。
調查法1.訪談法:研究者通過與研究對象進行口頭交談來收集資料的方法叫做訪談法。
(1)特點(2)分類結構訪談與非結構訪談:前者是標準化訪談,即按統一要求,依照有一定結構的問卷進行的正式訪談;後者的訪談提綱是一個粗線條式的,訪談者可視實際情況靈活掌握與調整。
結構訪談的優點是結果易于統計分析但彈性較差。
直接訪談與間接訪談:前者是面對面的訪談;後者是訪談者通過一定的中介進行的,常見的有電話訪談等。
直接訪談不僅能獲得言語信息而且還能得到非言語信息,因而有助于對結果的解釋與分析,但這種訪談對訪談者的要求較高,花錢較多;間接訪談的優點是,蒐集資料用時相對較少,花費較小。
(3)訪談過程與技巧準備工作接近被訪談者應對拒絕的技巧談話和提問的技巧追問技巧2.問卷法(1)特點標準化程度較高,整個過程嚴格按一定原則進行從而保證研究的準確性和有效性,避免主觀性及盲目性;收效快,能在短期內獲得大量信息。
(2)類型(3)問卷的結構(4)問卷設計的原則目的性原則設計問卷時要明確並緊密圍繞研究目的。
全面性原則設計問卷時要全面考慮問卷內容的構成,在提問語句及答案設計中要盡量窮盡相關內容。
非歧義性原則設計問卷要使被調查者能正確理解,避免出現歧義。
非暗示性原則設計問卷時,調查者力求避免對被調查者的暗示與誘導。
檔案研究法檔案法是就研究對象的歷史檔案進行內容分析的方法,例如心理咨詢中考察求助者的個人成長報告。
檔案法的優點是對研究對象的心理幹擾小,缺點是工作量大,費時費力,分析資料的難度也大。
20世紀70年代以來,三種面向的社會心理學的概念架構即社會學的社會心理學、實驗社會心理學和情境社會心理學或心理社會學正在解體,並被合理重構。
在多依斯《社會心理學的解釋水準》這本名著的基礎上,社會心理學統一的學科概念架構被引申出來。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主要關註個體內過程、人際過程、群體過程和群際過程這四種不同面向和不同層次的社會心理過程。
從最為微觀的個體內過程到最為巨觀的群際過程,這四種不同面向和不同層次的社會心理過程,是作為整體的社會實在和社會過程的不同面向和不同層次的相應表征。
學科理論建構以社會的延續及個體的獨特徵之間的悖論作為基本理論問題,社會心理學在已有的中層理論的基礎上,融合動物行為學、進化生物學、社會學、人類學及心理學的智慧傳統和研究實踐,力圖在不同層次的社會心理過程中,建構相對統一的社會行為論。
20世紀70年代以來所構造的親本投資論、社會認同論、社會表征論和社會建構論,力圖為人類個體和群體在實際的社會情境中的社會行為,同時也為人類物種的個體及群體的物種特異的行為特征及其限度,提供科學的解釋、說明和預測。
方法體系的完善社會心理學已經邁入方法多元和方法寬容的時代。
實驗的獨斷主宰地位已經消解;方法體系中已有的所有資源,正日益受到均衡的重視。
不同理智傳統和方法偏好的社會心理學者之間的刻板觀念、偏見甚至是歧視,正逐漸被密切合作和友善對話所取代。
同時,新的研究技術被構造出來,並逐漸產生重要影響。
心理測試套用實踐的拓展社會心理學的基礎研究,正逐漸走出書齋,從兩個方面向套用領域拓展。
第一,在社會心理學學科內部,套用社會心理學作為現實問題定向的研究分支,正逐漸地把基礎研究的成果用來處理和應對更為宏大的社會問題。
第二,社會心理學有關人性、心理和行為的研究,正對其他學科產生影響。
認知社會心理學家卡尼曼因為有關社會行動者在不確定境況中的判斷啓發式及其偏差的研究,而榮膺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這是社會心理學家在過去30年中第3次獲此殊榮,它從一個側面表征了社會心理學研究取得的卓越成就對于以人及其活動為對象的所有社會科學研究的基礎意義。
學科身份自主性的需求社會心理學秉承社會學和心理學的兩種理智傳統,一直身份曖昧,也因此引發了無休止的論爭:社會心理學是社會學或心理學的亞學科、跨學科還是獨立學科?為了應對這些論爭以及它們所隱含的學科間的門戶之見,社會心理學作為關註社會語境中的人類經驗和行為研究的獨立學科的身份需求正在凸顯。
它因此引發不同研究定向和方法偏好的學者在社會關懷的旗幟之下,專註于社會行動者在實際的社會現實中的活動,也正日益體現在有關群際關系、社會認同、符號邊界及生命歷程等問題的研究實踐中實驗案例道德的起源:把五隻猴子關在一個籠子裏,上頭有一串香蕉實驗人員裝了一個自動裝置,一旦偵測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馬上就會有水噴向籠子而這五隻猴子都會一身濕。
首先有隻猴子想去拿香蕉,當然,結果就是每隻猴子都淋濕了,之後每隻猴子在幾次的嘗試後,發現莫不如此,於是猴子們達到一個共識:不要去拿香蕉,以避免被水噴到。
後來實驗人員把其中的一隻猴子釋放,換進去一隻新猴子A,這隻猴子A看到香蕉,馬上想要去拿,結果,被其他四隻猴子海K了一頓。
因為其他四隻猴子認為猴子A會害他們被水淋到,所以製止他去拿香蕉A嘗試了幾次,雖被打的滿頭包,依然沒有拿到香蕉。
當然,這五隻猴子就沒有被水噴到。
後來實驗人員再把一隻舊猴子釋放,換上另外一隻新猴子B,這猴子B看到香蕉,也是迫不及待要去拿。
當然,一如剛才所發生的情形,其他四隻猴子海K了B一頓,特別的是,那隻A猴子打的特別用力(這叫老兵欺負新兵,或是媳婦熬成婆),B猴子試了幾次總是被打的很慘,隻好作罷。
後來慢慢的一隻一隻的,所有的舊猴子都換成新猴子了,大家都不敢去動那香蕉。
但是他們都不知道為什麽,隻知道去動香蕉會被猴扁。
這就是道德的起源階級的起源:實驗人員繼續他們的實驗,不過這一次他們改變了噴水裝置,一旦偵測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馬上就會有水噴向拿香蕉的猴子,而不是全體。
然後實驗人員又把其中的一隻猴子釋放,換進去一隻新猴子C,不同以往的是猴子C特別的孔武有力,當然猴子C看到香蕉,也馬上想要去拿,一如以前所發生的情形,其他四隻猴子也想海K猴子C一頓,不過他們錯誤估計了C的實力,所以結果是反被C海K了一頓。
于是猴子C拿到了香蕉,當然也被淋了個透濕。
C一邊打著噴嚏一邊吃著香蕉,美味但是也美中不足。
A、B、D、E沒有香蕉吃卻也比較快樂,畢竟沒有被淋到嘛。
後來C發現隻有拿香蕉的那個才會被淋到,他就要最弱小的A替他去拿。
A不想被K,隻好每天拿香蕉然後被水淋,B、D、E越發的快樂了起來,這就叫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嘛,于是五隻猴子有了三個階級。
這下子階級也隨著道德的起源了。
道德的淪喪:天變熱了,籠子裏的猴子們想沖涼卻找不到地方。
終于出現了一位反潮流英雄,猴子 HERO。
HERO在無意中碰到了香蕉,理所當然的引來了一頓飽打。
但在挨打的過程中,猴子們享受到了沖涼的樂趣。
等身上的水幹了之後,猴子A在無意中碰撞了HERO,使HERO又一次接觸到了香蕉,于是,猴子們享受了第二次沖涼,HERO遭到了第二次痛毆。
在此之後,隻要大家有沖涼的需要,就會有一隻猴子X挺身而出,對HERO進行合理沖撞。
大家對HERO的態度也有了明顯的不同,在平時大家會對HERO異常溫和,以彌補在沖涼時,為維護規則而不得不對它進行的暴力舉動。
一天,在大家沖涼時,飽受折磨的HERO聞到了香蕉的清香,生物本能使它在別的猴子心有旁鶩時將香蕉吃了。
而且此後沒有了新的香蕉來填補空缺。
猴子們陷入了另一個尷尬境地:沒有沖涼的水,也沒有香蕉,隻有HERO。
于是,另一個規則形成了。
猴子在煩躁的時候會痛打HERO出氣,HERO不得反抗。
當籠子裏的舊猴子被新猴子換掉時,新猴子會在最快的時間內學會毆打HERO。
終于有一天,老天有眼,歷盡滄桑的HERO被另一隻猴子代替了。
猴子們失去了發泄的對象,隻能任意選取一個目標進行攻擊。
從此以後,籠子裏的猴子們不吃不喝不沖涼,唯一的舉動就是打架。
這就是道德的淪喪。
道德的重建:實驗人員對猴子們的爭鬥不休感到不安。
為了重建道德秩序,他們決定繼續供應香蕉。
一天,正在混戰的猴子們發現頭頂多了一串香蕉,它們其中的一個A不顧身上的劇痛,把香蕉摘了下來。
于是久違的甘露出現了,未曾嘗過甜頭的猴子們先是茫然失措,繼而爭先恐後的加入沖涼的行列。
香蕉反而被遺忘了。
當猴子B、C、D、E發現A在享受淋浴的同時還吃著美味的香蕉,嫉妒心使它們暫時團結起來,共同K了A一頓,將A吃剩的香蕉奪過來,但是,此刻的香蕉成了匹夫懷裏的寶玉,得到它的猴子雖然可以享受美味,但付出的代價也是巨大的。
實驗人員不斷放入香蕉,卻發現戰鬥比以前更激烈了。
分析清楚原因後,他們用木頭做了,一個假香蕉扔進了籠子。
此時猴子們已經學聰明了,它們知道觸摸香蕉可以享淋浴,而嘗試獨佔香蕉則會遭到痛扁。
于是,一個新的現象出現了,當猴子們有沖涼的需要時,會有一隻猴子將香蕉拿起來,而當它發現有遭到攻擊的可能時,它會馬上放下香蕉逃到一邊去。
這樣,猴子們都能沖涼,但是又不至于再象以前那樣N敗俱傷。
沒有猴子發現那個香蕉是假的。
信仰的起源:五隻猴子A、B、C、D、E三個階級快樂地生活了很久,他們精確的給出了三個階級的定義,即吃香階級、拿香階級和幹看著階級,可惜猴子A由于長期的水中作業無可避免地引發了它肺部功能的衰竭,一天他在例行的拿香蕉作業中跌倒了就再也沒有爬起來,于是實驗人員又送進了一隻同樣孔武有力的猴F,當然他還是對屋頂的香蕉很有興趣,不幸的是他最終以微弱的劣勢被以C為首的群猴再次海K,第二天,又到了拿香蕉的時候,猴子C很無所謂,反正他還要吃香蕉,反正他不會被水淋到真正恐慌的是B、D、E三猴,F是那麽的健壯,他們這些媳婦是熬不成婆了。
他們將面臨一個艱難的抉擇,誰該去步A的後塵? 猴子B、D、E展開了激烈的爭論,討論誰最應該做下一個拿香階級 猴子F很奇怪也很好奇,什麽叫“拿香階級”呢? 猴子B、D、E解釋道:所謂“拿香階級”就是猴子界勇敢者的階級 需具備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無畏精神方能得此殊榮 猴子F聞聽不禁有些神往,有些躍躍欲試 當然他最終達到了目的,作了唯一的拿香階級 再後來,B、D、E三猴陸續被換出局,換來的猴子個個健壯如C 他們繼續大大出手,不過目標不是香蕉,而是那個唯一的拿香階級。
于是信仰也出現了。
迷信的起源:後來A終于被好心的實驗人員拉出了苦海。
新來了猴子F,C覺得有必要維護自己的階級地位,B、D、E則生怕自己頂了A的缸……在各種復雜心情的作用下,B、D、E在C的帶領下爆扁了F一頓,然後強令F做拿香蕉階級。
F開始不樂意,後來慢慢在B等的勸說下等“待多年的媳婦熬成婆”這一宿命。
慢慢的老資格的B、D、E猴子漸漸被淘汰,C發現自己在體力上不再佔有優勢,很難再通過武力讓這一遊戲規則繼續下去,覺得十分苦惱。
這時,一隻最有希望升級為吃香蕉階級(暨C的理所當然傳人)也是C謀臣的H向C進言。
于是君臣定計。
H開始依靠自己多懂幾種猴語而在其他若幹猴面前樹立的權威形象向其他猴鼓吹:“每一隻新來籠子的猴子都是有罪的,這種罪責來自血統。
……隻有摘香蕉的猴子才能被(實驗人員)送到天堂。
”事實上,因為被水沖很容易得肺炎病倒而被實驗人員淘汰掉,猴子們不知道反而以為被淘汰的猴子真的進了天堂。
漸漸,猴子都相信了這套理論,並且講給每一隻新猴子聽。
然後就這麽流傳下去越傳越神奇。
以至于後來摘香蕉階級的猴子都為了能摘香蕉而大打出手。
…… 這些都是C沒有想到,H沒有看到的,那時他們都已經死了。
然而迷信就這麽誕生了。
相關書籍阿倫森著作書名:《社會心理學》著者:(美)阿倫森等譯者:侯玉波等出版: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後浪出版咨詢(北京)有限責任公司書號:ISBN978-7-5100-4863-0開本:787*1092毫米1/16印張:38.5插頁:4字數:1050千版次:2012年11月第1版印次:2012年11月第1次印刷定價:80.00元內容簡介本書是美國優秀的社會心理學教材,三位編寫者在專業研究領域都有卓絕的成就,並且都在教學第一線有超過20年的教學經驗,被耶魯大學、哈佛大學等美國700多所大學採用作為教材。
本書作者們將多年的教學經驗和研究成果融為一爐,內容全面完整、系統連貫,涵蓋了社會心理學的基本問題和研究方法,以及個體對社會和自我的認知、個體態度和從眾行為、團體過程和人際吸引、親社會行為和攻擊行為等社會心理與行為特征,反映了在環境、健康、法律等領域中社會心理學的套用價值。
本書最大的特色是從解決現實問題的角度出發開展研究,從人們身邊發生的事情闡發深奧的理論,使讀者不僅能夠領略一門學問嚴謹科學的魅力,同時也深深浸潤在希望以科學使世界更美好的人文關懷之中。
著譯者簡介埃利奧特阿倫森(ElliotAronson),埃利奧特阿倫森(ElliotAronson)世界上最負盛名的社會心理學家之一。
2002年他當選20世紀百名最傑出心理學家之一,現在是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名譽教授和斯坦福大學的特邀訪問教授。
阿倫森博士是美國心理學會(APA)120年歷史上唯一一個包攬其三個主要獎項的人,即傑出寫作獎(1975)、傑出教學獎(1980)和傑出研究獎(1999),許多其他的專業團體也對他的研究和教學作出嘉獎。
他獨立撰寫的《社會動物》(TheSocialAnimal)被譽為“美國社會心理學的《聖經》”,自1972年第一版以來至今全球銷量數千萬冊,是社會心理學領域最有影響力的著作。
蒂姆威爾遜(TimWilson),密歇根大學博士。
他在弗吉尼亞大學教授社會心理學導論課程已經有20多年,最近獲得了“全美大學傑出教學獎”。
2009年,他被提名為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成員。
羅賓埃克特(RobinAkert),普林斯頓大學實驗社會心理學博士。
她在韋爾茲利學院教授社會心理學課程近30年,她在從業初期就在那裏獲得了傑出教學的皮南斯基獎。
侯玉波,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中國心理學會人格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社會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主要的研究領域包括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文化心理學和領導研究等。
本書特點經典名著:本書主要作者阿倫森博士是美國心理學會(APA)120年歷史上唯一一個包攬其三個主要獎項的人,即傑出寫作獎(1975)、傑出教學獎(1980)和傑出研究獎(1999),許多其他的專業團體也對他的研究和教學作出嘉獎。
他獨立撰寫的《社會動物》(TheSocialAnimal)被譽為“美國社會心理學的《聖經》”。
本書作為教材版,同樣是美國高校廣泛使用的社會心理學教材。
貼近生活:書中各章節不是從概念出發,而是以真實發生在社會中的典型事例為出發點,引出各章的核心概念和主要內容。
在結構設定上,本書從個體行為的心理學講起,然後進展到團體行為的心理學,進而講解人際間關系的心理學以及在環境、健康、法律等領域中社會心理學的具體套用,可以讓讀者全面掌握生活中的社會心理學。
人文關懷:由于阿倫森博士自己特殊的生活經歷,他一直致力于使用心理學改善社會環境,這種人文關懷貫穿在全書之中,成為本書的一大特色。
相關推薦這是一本值得永遠珍藏的好書。
與其他《社會心理學》教材相比,作者阿倫森的語言和敘述風格使我們學習社會心理學成為一種享受。
目前,這本書已經被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700多所高校所採用。
相信,她將成為一本“暢銷書式的教科書”。
——樂國安,中國心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原理事長、南開大學社會心理學系主任進入一門學科的最好辦法是讀好書。
好書必是行家力作,非行家不能出好書;雖是行家,但不是力作,也很難是好書。
以阿倫森為主的編寫組在社會心理學方面是行家,他們的《社會心理學》出到第七版,則稱得上是力作,故是好書。
讀一本好書,勝過讀一批擾亂視聽的混世著作。
——金盛華,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生活在轉型社會中的我們有許許多多的困惑,我們不僅有迷失自我的可能,而且因為對社會的錯誤理解,我們也可能成為社會的棄兒。
相信通過閱讀阿倫森的《社會心理學》,你能夠找到自己,理解他人以及社會的影響。
——侯玉波,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戴維·邁爾斯所著書籍書名《社會心理學》(第8版)作者(美)戴維·邁爾斯(DavidG.Myers)翻譯張智勇,樂國安,侯玉波等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時間2006-1-1字數1092000頁數504印刷時間2006-1-1內容簡介本書被美國700多所大學/學院心理系所採用,是這一領域的主導教材,已經成為評價其他教材的標準。
本書將基礎研究與實踐套用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以富有邏輯性的組織結構引領學生了解人們是如何思索、影響他人並與他人建立聯系的。
是人們了解自身、了解社會、了解自己與社會之間關系的最佳的指導性書籍。
作者簡介戴維·邁爾斯是密歇根霍普學院心理學教授,被學生評為“最傑出的教授”。
在邁爾斯為普通大眾所寫的作品中我們能夠明顯地感受到他對于教授心理學的熱愛。
他在二十多本雜志中發表過文章,其中包括《科學》、《美國科學家》、《心理科學》和《美國心理學家》。
同時,他還是十本書的作者和合作者。
他還因為在群體極化方面的研究獲得了gordonallport獎。
此外,他還是《實驗社會心理學》雜志以及《人格和社會心理學》雜志的編輯。
許峰著所著書籍書名社會心理學作者許鋒著出版社經濟日報出版日期2001-03-01圖書編號2352371ISBN780127871簡介通過閱讀本書,你對社會心理學的認識和了解雖然還不是一個全貌,但無論你是一個在讀的大學生或研究生,還是一個理論工作者或者實際工作者乃至一般讀者,讀完本書都足以使你頓感認識了一個全新的人類行為世界,或者豐富了原有的理論和知識,而且很有可能會開闊新的知識視野。
社會心理學是由大量理論構成的,這些量論是以研究為基礎的。
研究一旦整合在一起,就變成了理論。
理論一經提出,就會有實驗來驗證它們。
因此,社會心裏學的概念的有效性取決于支持它們的研究的有效性。
本書所涉及的主題和論點大部分來源于調查研究,它們體現了系統地收集信息的結果,而不隻是憑借預感、直覺或者僅僅是某種主張得出的結論。
當然,這並不是說我們已經掌握了社會心理學的所有答案,事實上,還有許多問題有待進一步論證,還有一些問題由于受研究方法的限製面影響了其適用範圍。
但新的信息正以加速度創造和發表出來。
要想跟最新的研究發現,建議你定期關註社會心理學的最新研究成果。
目錄序言第一章社會心理學導論一、社會心理學的取向1.社會心理學領域的界定2.社會心理學的工作者3.社會心理學的起源4.社會心理學的未來二、社會心理學的研究1.理論與假說:問題的構建2.實驗研究:建立因果關系3.相關研究:建立變數間的聯系4.對研究效度的威脅:做研究時的社會心理學第二章社會知覺一、社會認知的取向二、個人知覺:形成對他的人的印象1.第一印象:由外表作出推測2.認知算術:1+1並不總是等于23.順序對知覺的影響:第一印象和近因效應三、歸因:解釋行為的原因1.歸因兩難推理:性情因素和情境因素2.歸因偏誤:自然科學家易犯的錯誤四、圖式:組織印象1.圖式的價值:為新舊信息提供一個社會構架2.圖式的偏誤:認知吝牆者易犯的錯誤3.動機策略模型:認知吝牆者的起落4.自我實現預期:變認知為現實第三章偏見、歧視與定型一、怨恨的基本原則1.基本概念:偏見、定型和歧視的區別2.少數群體:不僅僅是數量的問題二、偏見的根源1.社會學習的解釋:定型的培養2.現實的沖突:競爭的不調和3.社會認同理論:群體成員的自尊4.偏見的認知基礎:通過定型看世界三、偏見的種類1.內群體與外群體偏見:我們與他們2.外群體同質偏見:缺少多樣性3.虛幻的關聯:缺失環節的虛構4.根本歸因錯誤:好處我得,壞處歸你四、偏見與性別1.性別角色與定型2.性別定型的根源第四章自己意識一、定義自我1.形成自我概念:我是誰?2.社會比較:利用他人給自己定位……第五章心理健康與健康心理學第六章人際吸引第七章親密關系第八章助人行為和攻擊性行為第九章態度第十章改變態度第十一章從眾、依從和服從第十二章團體行為後記吳建平主編書籍書名社會心理學作者吳建平主編出版社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出版時間2005-2-1頁數264字數314000內容簡介不知道你是否常常有這樣的感受,覺得這個世界在變得越來越復雜,越來越讓人看不懂。
當代社會的飛速變化和風雲激蕩似乎超過了以往任何歷史時期,至少,對于每一個社會成員的影響超過了以往任何時期。
而人類始終保持著對自身神秘的探索興趣,人如何構成了這個社會?人又如何影響著這個世界?人與人何以構成了世界上最為難解的謎?我們每天都可以從各種媒體獲得大量的信息,總統選舉、恐怖攻擊、戰爭、犯罪、天災人禍;我們也常常被一些親情、友情和愛情的故事所感動;每個人都周旋于大大小小的群體;無孔不入的廣告時刻想替我們拿主意;時尚成為現代社會原本不存在的理由。
每個人都要對發生在自己身上和自己周圍的日常事件做出解釋,每個人都做著對這個社會不懈的探索,每個人都在對這個世界完成著自己的解讀。
如果歸屬到學科規範,每個人都是社會學家、心理學家,或者社會心理學家。
圖書目錄第一編 社會心理學總論第一章 社會心理學概述第一節 社會心理學是一門怎樣的學科第二節 社會心理學的歷史第三節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類型和方法第二編個體社會心理第二章 個體社會化第一節 社會化及其基本途徑第二節 社會化的影響因素第三節 社會化的幾種主要類型第四節 社會化理論的套用第三章自我概念第一節 自我概念概述第二節自我概念的功能和發展第三節自尊第四節自我效能第四章 社會認知第一節 社會知覺第二節 社會印象第三節 歸因第四節 社會認知理論的套用第五章 社會動機第一節 動機概述第二節 親和動機第三節 成就動機第六章 社會感情第一節 社會感情概述第二節 情緒與身心健康第三節 社會感情套用第七章 社會態度第一節 社會態度概述第二節 態度的形成與改變理論第三節 偏見第四節 態度改變理論的套用:廣告第三編 人際社會心理第八章 人際關系與人際吸引第一節 語言溝通與非語言溝通第二節 人際關系第三節 人際吸引與兩性關系第四節 人際研究的新課題:虛擬世界中的人際吸引第九章 侵犯行為第一節 侵犯行為的發生第二節 侵犯行為的控製第三節 網際網路上的侵犯行為第十章 利他行為第一節 利他行為概述第二節 利他行為的研究第三節 社會鼓勵利他行為第四編 群體社會心理第十一章 社會影響第一節 從眾第二節 服從第三節 依從第四節 社會影響原理在預防團體犯罪中的套用第十二章 群體與互動第一節 社會群體與社會互動第二節 社會助長與社會惰化第三節 競爭與合作第四節囚犯困境實驗與經濟學的博弈論第十三章 集群行為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人格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生理心理學心理學實驗心理學超個人心理學性心理學網路心理學性別心理學數學心理學異常心理學工業心理學醫學心理學社會心理文化心理學社會態度人際吸引社會心理學理論心理學家語言心理學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知心理學派人際關系實驗社會心理學利他行為去個性化群體心理個性心理學心理學與讀心術相關搜尋社會心理學研究方法社會心理學效應社會心理學與日常生活套用社會心理學現代社會心理學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其它詞條AutoCAD2008bobEVOKEHUGINRmaybe的機率p2psolve侏羅紀公園單純大天使之劍子宮頸手機三國國際版晶華城末日之殺神重生永盛米粉燦多炎洲股份有限公司紅糟朧月公主社會心理學-學術概念@華人百科社會心理學
延伸文章資訊
- 1社會心理學_百度百科
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是指研究個體和羣體在社會相互作用中的心理和行為發生及變化規律。社會心理學在個體水平和社會羣體水平上對人際關係進行探討。
- 2社會心理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3社會心理學-學術概念 - 華人百科
社會心理學是研究個體和群體的社會心理現象的心理學分支。個體社會心理現象指受他人和群體製約的個人的思想、感情和行為,如人際知覺、人際吸引、社會促進和社會抑製、順從 ...
- 4Social Psychology - 社會心理學 -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
社會心理學 · Social Psychology · 名詞解釋: 社會心理學是心理學及社會學的一支,人類學家也頗注意此一領域,最普遍的說法,即視社會心理學是研究人類社會行為的科學。更 ...
- 5一、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的基本概念二
定義:社會心理學是探討社會與認知歷程如何對知覺他人、影響. 他人及聯繫他人產生作用的科學性研究。 二、 社會知覺=人際知覺(person perception)=社會認. 知(socia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