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楊版資治通鑑】25週年紀念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柏楊版資治通鑑】是柏楊花費十年心血完成的史籍現代化工程,共計約一千萬字,其內容卷帙浩繁、包羅宏富,將涵蓋了中國宋前一千三百六十二年、足以瞭解中國政治運作、權力 ...
手機按鈕
我要購買
精彩特色
作家簡介
名家讚譽
各冊簡介
2018年為柏楊先生逝世十週年,適逢【柏楊版資治通鑑】出版25週年,遠流出版公司推出《【柏楊版資治通鑑】25週年紀念版》,以此不朽之人文鉅著、史學的現代瑰寶,緬懷柏楊先生孜孜不倦、完成史籍現代化的堅毅精神!
【柏楊版資治通鑑】是柏楊花費十年心血完成的史籍現代化工程,共計約一千萬字,其內容卷帙浩繁、包羅宏富,將涵蓋了中國宋前一千三百六十二年、足以瞭解中國政治運作、權力運作的歷史鉅著—《資治通鑑》,以現代語詞譯解,重現歷史的智慧,將舊時帝王之「借鑑」,轉化為現代民眾的「明鏡」,是一套值得典藏的不朽經典。
【柏楊版資治通鑑】25週年紀念版全套36冊,封面為全新設計,25開圓背精裝、質感精美,值得珍藏,請喜愛【柏楊版資治通鑑】的您,切莫錯過!
【柏楊版資治通鑑】25週年紀念版
全套36冊,25開本(15×21cm),平均每冊400~500頁
定價19,800元,優惠價15,800元
(分期付款三期0利率,除不盡餘數於最後一期收取。
)
超值限量贈品:
《中國人史綱》(上下共兩冊,定價900元)
《中國人史綱》是柏楊重要經典作品之一,也是他在獄中書寫的一部中國通史,但它與過去所有的通史都不相同,在中國浩如煙海的史籍中,有許多空前突破性的特點;加上柏楊獨特的流暢而趣味盎然的文筆,以人權為重心直書是非,不計成敗以事實為根據,因此此書已縱橫書市二十餘載,如今讀來,仍是字字句句發人深思。
柏楊版資治通鑑25週年紀念
編年繫月,以時間為主軸,
讓您在歷史的時間長河找到定位!
九百年前,司馬光編撰的《資治通鑑》被視為「帝王的鏡子」,希望讓帝王「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嘉善矜惡、捨是捨非」,這部涵蓋中國一千三百六十二年(西元前403年~西元959年)文化、政治、經濟、人物性格縮影,是足以了解中國政治運作、權力遊戲的歷史鉅著。
九百年後的今天,在柏楊十年孜孜不倦、現代語詞的譯解下,使得原本晦澀難解的文言文,從此有了平易可親的一面。
對柏楊來說,歷史的主要功能是「使我們同我們所來自的世界,而有一種知道身世的歸屬感。
沒有歸屬感的心靈,不能延續文化的薪傳,而成為太空中的浮飄物。
」面對歷史長河中的種種悲慘、醜惡與黑暗面,他從現代多元文化的觀點出發,撰寫「柏楊曰」嚴詞批判,目的是要揭露儒家傳統的醬缸中,政治運作的各種荒誕、腐敗現象,只有站在現代民主、人權的角度,透過法律制度的確立,對權力系統進行規範和制衡,才能確保權力集團不會因為缺乏制衡工具而為人民帶來痛苦。
《柏楊版資治通鑑》五大特色:
(1)地名今註:柏楊在古地名之後夾註今地名;並親手增繪地圖,力倡「史地不分家」。
(2)官名今譯:柏楊使用現代人能夠瞭解的官名,夾註原稱,使能確知其權力地位。
(3)西元紀元:柏楊使用西元紀年使能明確顯示時間距離。
(4)證補史事闕漏:「通鑑」書成之後,數百年間,仍有不少史事陸續被發現,柏楊於譯本內獨力補錄,以存信史。
(5)柏楊曰:柏楊以現代中國人的觀點,析論歷史成敗因果,評斷重要歷史人物的功過得失,以及對不合理歷史現象的意見抒發。
將舊時帝王之「借鑑」,轉化為現代百姓的「明鏡」
《柏楊版資治通鑑》打破以往只有學術界高級知識分子能讀懂的專利,擴及學生、主婦、上班族……等中產階級。
藉由它,您可看出統治階層的心態與行事軌跡,是幫您釐清渾沌政局、掌握世事動脈的最佳教本,已故史學大家唐德剛教授甚至以「一書定天下」稱之。
「《通鑑》與其說是帝王的鏡子,毋寧說是人民的鏡子。
」柏楊耗時十年完成《《柏楊版資治通鑑》的翻譯工程,只是想追究一個問題,就是,中國的歷史為何首尾流離、循環往復,而又充滿了血腥和詭詐?他說:「這是因為中國的傳統思想,包括學術思想和政治思想,都沒有發展出自由、民主和人權的觀念。
」而這些問題應該由誰來負責?
《歷史本身就是最好的故事,而中國歷史更是世界所有歷史書籍中最豐富可觀的,柏楊希望讀者都能從中獲取人生的經驗與借鑑,因為《通鑑》提供的觀點和智慧,能讓人做個「清明的第三者」,小至市井人事、大至國情世局,都可用大時空的角度冷靜的去審視。
柏楊深信,惟有跳脫傳統的桎梏,打破少數知識貴族的壟斷,使以人民為中心的歷史解釋得以確立,《通鑑》的現代意義方能彰顯,國家未來的發展才有希望。
柏楊,一九二〇年生,河南輝縣人。
一九五〇年起,以郭衣洞之名從事小說創作,為寫作生涯之始。
一九六〇年代用柏楊筆名為《自立晚報》及《公論報》撰寫雜文,揭露中國文化的病態與社會黑暗面。
一九六八年三月七日,以挑撥人民與政府間感情罪名被捕,至一九七七年四月一日始被釋放。
出獄後,續為《中國時報》及《台灣時報》撰寫專欄,並曾赴多國發表演講,引起強烈的迴響。
一九八三年起,耗費十年時光譯述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打破以往只有高級知識分子能讀《通鑑》的專利,並援用現代語詞的注解,使得晦澀難懂的古代人文巨著,有了全新的現代風貌。
其作品類型廣泛,含括小說、雜文、詩、報導文學、歷史著作、文學選集等,著作等身。
二〇〇八年四月二十九日因呼吸衰竭病逝新店耕莘醫院,享壽八十九歲。
當我終於寫完柏楊版資治通鑑最後一個字,劃上一個句點時,抬起頭來,凝視著書桌上的橫管台燈,竟呈現一片模糊,不由得連自己都驀然一驚。
九百多萬字——將近一千萬字的巨著,從一九八三年三月,寫下第一個字開始,直到今年(一九九二)十一月,全部譯完,為時整整十年,十年來,朋友把我的書房喚作「勞改營」,而我個人則當然是典型的「勞改犯」。
因為,平均下來,我每個月至少都要閱讀四萬字左右的文言文(包括標點及註解)原文,寫出七萬五千字左右的初稿,和繳出十五萬字左右的校稿,以及所必需的地圖、附錄,和〈通鑑廣場〉。
十年如一日,沒有星期天,沒有例假日;沒有陰,沒有晴。
就在十年勞改營式寫作生涯中,另有三種資治通鑑白話譯本,先後問世,以完整無缺的全書面貌,進入市場,我依照它們的出版順序,排列於左:
1.《師大版通鑑》一九八四年十月,台北文化圖書公司印行。
2.《名遠版通鑑》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台北名遠出版社印行。
3.《改革版通鑑》一九九一年十月,北京改革出版社印行。
《資治通鑑》自十一世紀出版,直到今天,歷時九百餘年,過著平靜的日子,卻在最近十年之內,出現來自同一母體的四種白話版本,固然由於商業競爭的激烈,但也說明一種現象:文言文古籍的壽命,已走到盡頭。
過去,知識份子對於難懂的文言文,傳統的反應是:在原文之下,另加註解,或另加導讀。
於是,一部年代久遠的文言文古籍,僅只註解導讀,就能彙集成若干部書,成為專門學問。
問題在於,註解或導讀只能延長古文的呼吸,和古文輾轉病榻的時間,不能拯救她的死亡。
從四種版本同時流行的事實,可以了解:即令擁有再好的註解,再優美的導讀,大多數知識份子也無法對文言文繼續容忍,而渴望另行建立直接的了解管道。
猶如跟一位美麗的姑娘談情說愛,男主角再也不願意透過結結巴巴的第三者從中間傳話,而要自己直接對話。
現代語文可以使已死的或垂死的古籍,獲取新的生命。
雖然有些人提出種種理由,反對把古籍譯成現代語文,其實只不過少數人企圖永遠壟斷古籍知識,不允許她脫出自己掌心的心理,這將使古籍成為少數知識貴族的私產,才真正對國家民族造成傷害。
司馬光先生曾感嘆說:「通鑑完成之後,只有王勝之借讀一次,其他的人還沒有讀完一頁,就打起呵欠、昏昏欲睡。
」我比司馬光先生幸運得多,柏楊版資治通鑑平裝本已銷出兩萬部左右,台灣二千萬人口中,十分之五‧七從不閱讀書刊(不知道應感到可怕,或應感到可憂),在剩下的讀書族群中,每二百八十人中,就有人擁有一部,這是一個奇高的比例。
而在中國大陸,第一初版數目,就高達十六萬八千冊。
通鑑不是武俠小說,也不是通俗讀物,它是嚴肅的正史。
讀者不但包括小學生,還包括體力勞動的工人,和被米麵兒女纏身的家庭主婦,這都是現代語文的偉大功績。
文化是一種有機體,反應在語文上,尤其敏銳。
日本的古籍,現代日本人幾乎全不相識。
現代英國人更把古英文看成骨董。
中國文言文古籍早已經是木乃伊了,我們如果真的像某些人所吶喊的,熱愛中國文化,就必須解除纏在木乃伊身上的裹帶,重新賦給她生命。
我不認為人人都看得懂文言文通鑑,即令他是文史方面的高級知識份子,所以翻譯成為一種不可抗拒的需要。
我預測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將是一個翻譯的世紀,包括四大內容:
1.外文譯中文。
2.中文譯外文。
3.文言文譯現代語文。
4.譯文的再翻譯。
十五年前,我剛從監獄出來,發現入獄前的很多語言,已無人了解。
正在中學唸書的女兒,熱心的教我當時(八〇年代)的熱門字彙,然而,十五年後的今天,也沒有幾個人聽懂,進步及成長的節奏,就是如此的快速。
我自信柏楊版可以代替司馬光版,因為我忠於原著,並忠於民主和平等的基本理念。
但我樂觀的估計,柏楊版的壽命最長也不過維持兩百年,當二十三世紀來臨時,自會有二十三世紀那個時代語文的通鑑再譯本出現,這是一項健康的人文生態,這才能使有價值的文言文古籍,藉著不斷的除舊換新,使它永遠流傳。
《通鑑》,司馬光先生本是寫給帝王看的,希望加強他們的統治的技術,可是事實上帝王並沒有從中獲益,獲益的反而倒是平民,當我們發現政治舞台上的節目和通鑑上的人物舉動重疊的時候,我們就可以預測它下一步的劇情。
然而,教訓不是歷史的主要功能,中國的實用主義文化,總是使藝術和學術作品,跟功利結合。
事實上,歷史的主要功能在於使我們認同我們所來自的世界,而有一種知道身世後的歸屬感。
沒有歸屬感的心靈,不能延續文化的薪傳,而成為太空中的浮飄物。
《通鑑》記載太多的悲慘和醜惡,但《聖經》是猶太人的《通鑑》,裏面有同樣多的悲慘和醜惡,美國歷史有水牢、吊人樹,歐洲歷史有倫敦塔、巴士底監獄,都不影響他們的後裔以他們的國家和民族為榮,中國人亦然,《通鑑》使我們歸屬於我們自己的文化,使我們對未來的發展,產生一種神聖使命,要她再沒有點、只有榮耀,使明天更有意義。
感謝這十年——中國歷史上從沒有出現過的黃金時代,我有幸能夠逢到,享有充份的言論自由、心靈自由,和人性尊嚴。
假使柏楊版有什麼貢獻的話,請了解這貢獻來自許許多多在這塊土地上為民主開放、人權平等的爭取,一齊流過淚、流過血汗的朋友。
希望這個時代一直延續下去,直到永遠。
胡三省後第一人
◎唐德剛(歷史學家)
我嘗為柏楊版《白話資治通鑑》打邊鼓說,胡適梁啟超和李敖,都曾為現代大中學生開列國學必讀書,洋洋數十種的「書目」。
若有人焉,也要我開個類似的「書目」,那我就「一書定天下」,《資治通鑑》。
看不懂原文,那就看柏楊版白話通鑑。
憑良心,我不是為柏老溜鬚,我是自初中時代起,已說了數十年。
原因是作為一個現代中國知識分子,如想對中國固有文明,知道點大略,最實際而可行的工作,便是一部《資治通鑑》。
為什麼呢?原來《資治通鑑》便是一部按年編選的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的大「文摘」,掌握了這部書,不特千年國史如在掌中,其他一切古典文史名著,皆可觸類旁通。
足下如也有胡適所說的「讀書習慣」,害病也要看書,那就有條理地觸類旁通之。
真能如此,乖乖,那就不得了也!!曾國藩說:「得富貴如登高山,不知身之自高也。
」搞黨做官如此,為學亦然也。
朋友,讀書為學,是硬繃繃的死功夫,老而彌健;他與花拳繡腿的明星作家,和金光燦爛的院士博士,不一定是同一類動物呢。
所以筆者便不時向柏楊說,古往今來,把《資治通鑑》這部鉅著一個字一個字(注意「一個字,一個字」)的細讀無數遍,再把它「寫下來變成自己的知識」的傻子,足下恐怕是胡三省以後的第一人了。
──對這種下過「烏龜功」(一個字一個字上爬過去)的人,我輩「跳高欄」(看不懂,不願看就一躍而過之)的讀者,能不脫帽致敬?(本文節錄自《柏楊的思想與文學》)
四大特色,啟迪民主人權
◎卜大中(資深新聞工作者)
我看完全部七十二本《柏楊版資治通鑑》,每次都迫不及待看柏老之曰。
司馬光曰或其他歷朝大儒之曰,都是君君臣臣的老套,煩死了。
柏楊曰卻引人入勝,因為它有四大特色:一.以人民為本位,不以君臣法統為本位;二.有人情味而且人性化,注重個體超過集體,關懷邊陲超過中心;三.藐視權力邏輯,強調生命與人權邏輯;四.對儒家採取批判質疑的態度。
有人說,用現代觀點詮釋古代,是犯了時代錯誤症。
我認為柏老並非在做詮釋歷史的工作,而是藉機向滿腦子封建思想的國人,做現代民主人權教育的啟迪工作。
他對民族的貢獻,遠比考證詮釋古史為大。
柏楊的歷史之筆
◎張玉法(歷史學家)
歷史之筆有五種:一種重視史學重建,被稱為考證派;一種重視「史以載道」,被稱為春秋派;一種重視歷史解釋,被稱為史釋派;一種對大歷史提出結構性的看法,被稱為史觀派;一種對歷史事件和人物提出品評,被稱為史論派。
《柏楊版資治通鑑》的「柏楊曰」屬於史論。
司馬遷的太史公曰、司馬光的臣光曰、王夫之的讀通鑑論,皆屬史論。
惟前人的史論多站在朝廷的立場,柏楊的史論是站在人民的立場;柏楊有二十世紀末的智慧,而前人沒有。
另外一方面,從現代到後現代、從建構到解構、從報導新聞到顛覆新聞、從修撰歷史到顛覆歷史,是時代精神。
柏楊的歷史之筆是顛覆歷史。
孫中山曰:先破壞而後建設。
像都市重建,不破壞舊有的,如何建立新的?從歷史研究的立場看來,破壞與建設同等重要。
柏楊的歷史法庭
◎劉季倫(歷史系教授)
在歷史的相對性,與人的價值的絕對性這兩者無以化解的糾結中,柏楊選擇了後者,而摒棄了前者。
他專注於「個體生命的向度」,他關心的是個人的價值。
他注目著那單只俯仰數十年的個體生命,並為他們所受到的苦難而悲。
「凡是大義,必有深情」。
在他的史論底層流動著的,就是這種因個體生命所受的苦難而生的悲痛。
他少了一雙歷史的冷眼,又多了一副人道的熱腸。
這使得柏楊變成了《柏楊版資治通鑑》的作者:他希望古往今來的一切人類,都能夠得到他所知曉的最好的方式的對待,所以他也以此為標準,來月旦品評古往今來的一切人、事、物;他因此而沒有成為一個所謂「專業史家」,──那是需要一雙冷眼的(必須留意的是:柏楊是在牢獄中開始讀史的。
誰能夠在牢獄中帶著一雙冷眼呢?誰又希罕成為甚麼「專業史家」呢?)。
他也沒有成為一個如同毛澤東一般的不恤人命的革命家;卻變成了一個人道主義的、漸進的社會改革者。
就此而言,柏楊接上的,是五四新文運動中由胡適所代表的那一支傳統。
(本文節錄自《柏楊的思想與文學》)
「不為君王唱讚歌,只為蒼生說人話」(摘自《【柏楊版資治通鑑】25週年紀念版》後記之後又25年)
◎王榮文(遠流出版公司董事長)
柏楊一生與文字為伍,論者曾以「十年小說,十年雜文,十年牢獄,十年史學,十年人權」總結他的貢獻。
其實他坐牢的九年零二十六天也創作不斷,完成了《中國人史綱》、《中國歷代帝王皇后親王公主世系》、《中國歷史年表》三部書稿。
出獄後他捨雜文就史學,接受遠流邀請,以翻譯司馬光資治通鑑為使命,自一九八三年九月至一九九三年三月,在萬千讀者的熱情支持下,十年辛苦不尋常,出版七十二册雜誌型的《柏楊版資治通鑑》。
他同步透過「柏楊曰」傳達的獨特人權史觀,在當時及後來都成為兩岸三地年輕人的啟蒙者。
可以這樣說,柏楊的文字獄,使他如司馬遷化悲憤為力量,以西元紀元創新書寫《中國人史綱》,繼而以十年時間爬梳中國傳統史學瑰寶《資治通鑑》,深化他的人權史觀。
以史為鑒,溫故知新,他的名言:「政府犯過的罪惡錯誤可以原諒,但不可以忘記。
一旦忘記,暴政必定回來。
」這句話一方面鼓勵人們要常讀歷史書、走出帝制宿命。
一方面也是要政府在處理轉型正義時,在追究真相責任與寬容放下容忍之間有必要權衡。
以下內容簡介摘錄自【柏楊版資治通鑑】每冊之前言,由柏楊先生親自撰寫。
前403年至前211年
資治通鑑起於紀元前五世紀九〇年代的前四〇三年,止於紀元後十世紀五〇年代的九五九年,共記載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蹟。
在本(前五世紀中,只有三年篇幅,但卻發生晉國被趙、魏、韓三大家族瓜分的大事。
司馬光先生認為那是一個巨變,資治通鑑即從該年開始。
(前二九〇年──前二一一年)
戰國時代在本冊中結束,秦王朝也在本冊結尾時統一當時的世界。
二十世紀的今天,以及即將來臨的二十一世紀初葉,似乎是第二個戰國時代。
我們無法預料將來由誰統一今日的世界,但面對著六國自相殘殺,寧死也不團結的史蹟,使人震動。
前210年至前155年
本冊楚漢相爭,恰恰包括紀元前三世紀九〇年代的整整十年(自前二一〇至前二〇一年),在這十年中,戰火燒到全國每個角落。
有史以來,中國人還從沒有遭受過這麼大的災難。
有若干使人目瞪口呆的大事,一個接一個發生:第一是,日正中天、絕不可能滅亡的秦王朝政府,霎時滅亡,其度之快,創造市前記錄(但不絕後)。
第二是 陳勝、項羽兩位平民崛起,又立即消失,他們的暴興暴滅,好像一部傳奇小說。
兩個人懵懵懂懂,被時代的巨浪推向最高點,洋洋得意之餘,開始發飆,可是,只發了幾天,就被摔下來,粉身碎骨,留下小民的遍地哭聲,和後人的掩卷嘆息。
第三是,流氓出身的劉邦先生,掃蕩群雄後,建立了為期二百一十五年的西漢王朝。
中國歷史上最短的一次改朝換代式的戰亂,十年之間,即行結束。
以後,中國人就再沒有這種好運,每次改朝換代,殺戮慘劇,都會超過十年。
似乎是上帝註定的,每一個強大的國家,都會有一個同樣強大的敵人。
敵人的個體可能隨時更換,但敵人不變。
中國也不能例外,西漢王朝時代中國的敵人是匈奴汗國,唐王朝時代中國的敵人是突厥汗國跟吐蕃王國,宋王朝時代中國的敵人是遼帝國和金帝國,明王朝時代中國的敵人是女真,清王朝時代中國的敵人猶如傾盆大雨,更不得了:英法美德俄日,以及小如綠豆的比利時、荷蘭。
西漢王朝時代中國的敵人──匈奴汗國,在紀元前三世紀露面,而在紀元前二世紀崛起,從此就像毒蛇一樣,纏到中國人身上,引起國困民窮的數百年血戰。
本冊,就用《匈奴崛起》,作為書名,強調她的威脅。
然而,比「匈奴崛起」更重要的一件事,也同時發生,那就是儒家思想定於一尊。
無論什麼思想,只要定於一尊,不准批判,災難就無窮無盡。
留意以後史蹟發展,就可看出這種毒素,在中國人身上,逐漸發作。
前154年至前88年
《資治通鑑》在進入西漢王朝後,開始出現一種煩人的現象,那就是:不斷刊出當事人的奏章,諸如「上書」「對策」之類,長篇累牘,活像老太婆的裹腳布。
很多《通鑑》讀者,厭煩它厭煩到極點,從來都不看它。
有些讀者甚至索性用筆把它塗掉,免得擾亂視聽。
但它卻多得要命,僅在本冊《黃老之治》中,這些文件便佔了大量篇幅。
讀者所以厭煩這些文件,主要因為它是用文言文寫的,具有文言文夾纏混亂的缺點,再加上一個連一個陌生典故,使人望風而逃。
這些困難,在翻譯過程中,也頭大如斗。
不過我們必須了解,這些都是重要文獻,當時社會的和政治的形態,以及人民的痛苦──時代的整個橫斷面,都在這些文件上歷歷呈現,它包含了太多和太重要的史料,像董仲舒先生五千餘字的「對策」,竟使中國人的思想,被統一兩千餘年。
像主父偃先生的「上書」,可從中了解中匈戰爭中,由於西漢政府官員腐敗,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在對外抗戰的光芒下,掩藏著多少血淚。
蓋中國版圖,在夏商周三個王朝,始終侷限於三河流域──黃河、汾水、渭水。
秦王朝併吞六國後,兵鋒所及,領土才大幅擴張。
雖然統治的時間很短,但是「大一統」的形象,開始創立。
漢王朝初建,又恢復到戰國時代面積,西自臨洮,東到東中國海,北到長城,南到南嶺以北,恰是秦、楚、燕、趙、韓、魏、齊的總和。
直到紀元前二世紀六〇年代至九〇年代,四十年間,漢王朝第七任皇帝劉徹在位,用武力開疆拓土,不但使版圖增加兩倍,跟秦王朝相埒,而且更取得最重要的戰略地帶──河西走廊(甘肅省中西部)。
這個龐大的廣達五百萬方公里的陸上大帝國,在當時的已知世界上,唯我獨尊。
使其他所有的鄰邦,驚恐懾服。
跟西方的羅馬帝國,遙遙相對(假使兩大帝國那時發生武裝衝突,將更壯觀)。
而這個龐大的版圖,從此之後,兩千年間,除了越南北部及朝鮮半島北部脫幅而去外,其他地區,沒有特別變動,在以後領土更猛烈擴張時,漢王朝所擁有的疆域,遂被世人稱為「中國本部」。
前87年至前21年
古今中外,有宮廷就有宮廷鬥爭,但西方的宮廷鬥爭,沒有中國宮廷鬥爭來得殘酷。
中國宮廷鬥爭不外兩項目標,一是「奪床」,一是「奪嫡」。
有時候合而為一,有時候分而為二,像趙飛燕女士,是純屬「奪床」,而戚姬女士,則純屬「奪嫡」。
不管哪一類,最後都是血腥收場。
勝利一方的美女,站在失敗一方美女的屍體上,用纖手舉起玉盃,高唱凱歌。
發生在紀元前一世紀初期的西漢王朝的宮廷劇變,屬於另一類型,是宮廷跟政府之間的「奪權鬥爭」,一個皇帝(劉賀)被罷黜,一個政府首領(霍光)家族全部被屠殺。
宮廷鬥爭只限於宮廷,西漢王朝政治仍正常運轉,所以紀元前一世紀的前五十年,也是西漢王朝的高峰,被稱為「中興」。
本冊定名《宮廷鬥爭》,不過取其醒目。
中國進入紀元前一世紀四〇年代之後,強敵全被征服,不再向外發展。
像一個已經飽食,但卻搏鬥得精疲力盡的巨獸,回歸洞穴,舐傷休養。
在當時已知的世界裡,中國唯我獨尊。
蓋世英雄陳湯,率領遠征軍,在首都長安遙遠的西北,空距離三千四百公里外,中亞巴爾喀什湖西南,擊斬匈奴郅支單于,砍下人頭,向中央獻捷時,指出:「膽敢冒犯強大中國的,距離再遠,也要誅殺!」豪氣上干霄漢。
千年之下,我們仍聽到這個聲音,為之熱血沸騰。
匈奴汗國終於向中國臣服,並不是中國有此力量,而是匈奴內部分裂。
再一次向歷史證明:一個不能團結的國家或族群,必然衰弱。
匈奴如不分裂,郅支單于的人頭,不會懸掛高竿。
前20年至23年
本冊《昏君輩出》,已敘述到漢王朝的末年。
在專制封建時代,政府好像猴兒,當權派好像玩猴戲的。
創業君王對猴兒百般珍惜,餵牠、養牠、愛牠,為了牠不惜殺人千萬。
若干世後,那些末代皇帝,卻認為猴兒是死不了的,揍牠、打牠、拿刀砍牠──誰勸阻他不要砍牠,他就把誰幹掉。
結果是,猴兒死亡,玩猴戲的沒有了猴兒,只好全家慘死──死於
王莽用和平手段取得漢王朝政權,是儒家學派讚不絕口的「禪讓」的實踐。
可惜的是,王莽在正常的官場操作中,是第一把好手。
一旦掌握專制大權,便沒有能力運轉。
用官場那一套,使自己步步高升有餘;用來治理國家,便一無是處。
莽絕頂聰明,只缺少智慧。
他跟項羽十分相像,一手奪取到大好山河,卻被自己愚不可及的蠢行斷送。
有趣的是,他們到死都不了解,或拒絕了解失敗的真正原因。
而且,他們帶給中國人民的災難,同樣慘重。
尤其是王莽,它還帶給儒家學派一種難堪,以致迫使儒家學派的一些知識份子們,必須用一種一提起他就得咬牙切齒的表態,來保護自己的飯碗。
24年至84年
改朝換代型戰事,是中國五千年歷史中特有產物。
一個王朝覆滅,或任何一個政府崩潰,野心家們風起雲湧,就像一群瘋狗一樣,搶奪那塊政權骨頭。
有的自己搶,有的幫助別人搶。
搶到手了的,搖尾系統一聲吶喊,瘋狗就成了聖君英主。
而那些躺下來的屍體,則成了盜匪。
在激烈的搶骨廝殺中,每個野心家的口號,千篇一律是:「為了人民!」結果千篇一律的,都是為了野心家。
人民悲哀的發現,自己不過是棋子。
我們羨慕日本的萬世一系,也羨慕美國的四年一選。
什麼時候,改朝換代將不再流血,而用的是和平手段,中國人就有福了。
政治是一種藝術,政治行為是一種藝術創作,劉秀先生有最高造詣──唯一和他媲美的只有宋王朝一任帝趙匡胤先生,但趙匡胤先生的事蹟不包括在《資治通鑑》之中(它出現在《續資治通鑑》)。
中國歷代元首懂得官場的人多,懂得政治的人少。
有政治藝術修養的,更屈指可數。
僅就不殺親密戰友這一點,我們真不明白,以後的一些君王,為什麼不能以劉秀作為榜樣?再一次證明,歷史的教訓在政治運作中,功用甚微。
就連劉秀先生自己,也把不穩舵,不久就又任命馬援先生南征交趾(越南共和國北),結果被小報告挑撥得天翻地覆,雖然沒有大開殺戒,但破壞了他的初衷。
85年至159年
西漢王朝時,中國跟匈奴汗國間的戰事,是出於不得已,中國方面累積了太多的憤怒、屈辱,而且面對著如果不反擊,就會更糟的局面。
當時匈奴汗國,日正中天,中國是用鐵拳打擊鐵拳,硬碰硬的硬把局勢扭轉。
而東漢王朝的「燕然勒石」戰役,北匈奴汗國已殘破不堪,東漢中央政府雖開始腐爛,但武裝部隊的戰鬥力,仍然保持。
──政治腐敗都是先從中央政府開始,軍隊最後才受到影響,一旦病毒侵入軍隊,腐敗就到了谷底。
但是,燕然勒石,仍是中國戰爭史上最重要的一頁,它的影響,三百年後在歐洲發作,引起羅馬帝國瓦解。
羅馬帝國從不知道燕然山,更從不知道竇憲,但這兩個名字卻給他們帶來改變歷史的災難。
竇憲的功勳和悲慘結局,使人遺憾,中國歷史上完美的英雄太少了。
所以,我們寄語:英雄!你要珍惜自己。
兩漢王朝皇后娘家─「外戚」,出現政治舞臺,好像一個簡陋而又單調的走馬燈;演員有變化,劇情無變化。
本冊包括四十年(一二〇──一五九),四十年中,鄧皇后娘家人在血腥中結束;閻皇后娘家人歡呼登場,也在血腥中結束;梁皇后娘家人歡呼登場,也在血腥中結束。
本冊末年,另一位鄧皇后娘家人歡呼登場,將在下一冊血腥中結束。
「跋扈將軍」不過是一個代表性角色,梁冀固是跋扈將軍,但又哪一位皇后家族,不是跋扈將軍?
160年至199年
任何一個王朝或一個政權的覆亡,都覆亡於高階層的先行腐敗。
自從盤古開天闢地,每一個王朝或政權,全堅如鐵石,它擁有法律、監獄、軍隊,和君臣大義。
沒有人可以打倒它,只有它自己打倒自己。
主凶就是該王朝的君主或該政權的領袖,如果該君王、該領袖不親自猛下毒手,他的王朝或他的政權,就會永遠屹立,安如泰山。
扼殺東漢王朝的主凶是十一任皇帝劉志、十二任皇帝劉宏。
本冊,《黃巾民變》從一六〇年到一八九年,共三十年。
《資治通鑑》把他們的惡行細節,繪影繪聲,一一記載。
這不是歷史教訓(沒有人肯接受教訓),而是歷史鏡子;我們從這面鏡子中,觀察判斷,可以預見到未來發展。
每一次改朝換代戰爭,都是遍地廝殺,一片血肉模糊。
西漢王朝轉變為新王朝時,因為用的是和平手段,政局大體平靜(奇異的是,和平手段被傳統知識份子視為大逆不道,必須經過遍地廝殺,一片血肉模糊,才被讚揚「得國最正」)。
然而新王朝轉變為東漢王朝時,中國人卻沒有那麼幸運。
而東漢王朝轉變為晉王朝時,包括三國時代在內,廝殺更多,血肉模糊更重。
本冊,《東漢瓦解》,敘述東漢王朝末葉黃巾民變引起的變化,權力中心瓦解,平常尊嚴如神,高不可攀的權力魔杖──皇帝,被軍閥像玩弄家畜一樣的,玩來玩去。
更糟的是充當棋子的人民,餓死、殺死,死者已矣,一了百了,活著的人卻比死者還要悲慘。
無論是英雄或是狗熊,沒有一個人不殺人如麻。
本冊結束時,袁曹兩大集團的決鬥,已經結束,但中國人的苦難,卻不過剛剛開始。
200年至235年
東漢王朝從一六〇年起,三十年間,中央政府在宦官群跟皇后家族長期鬥爭之下,已經癱瘓。
不過政治功能仍隨著墮力運轉。
然而,到一八九年,宦官消滅,高級將領董卓先生殺一個皇帝,換一個皇帝,中央政府遂成了植物人,雖有氣息,已無神智,唯一的政治功能是:當割據軍閥爭奪地盤廝殺時,都宣稱對它忠心耿耿;授人官爵時,成為被「表」的對象。
三世紀〇〇年代之後,二十年間,中國內戰更烈,人民更苦,割據的軍閥互相攻擊,終於爆發兩次決定性戰役,一是官渡之戰,一是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尤其重要,四十萬人的屍體和鮮血,奠定天下三分的基礎。
本冊結束之時,也是三世紀一〇年代結束之時,也是東漢王朝結束之時。
但是,卻不是戰亂結束之時;而且恰恰相反,戰亂正在升高。
二世紀八〇年代崛起的黃巾民變,使中國陷入改朝換代型的大混亂之中,中國人口死亡率高達五分之四,許多流傳民間的英雄美人故事軼聞,都建立在這個可怖的而且是長期的大屠殺之上。
結果是三國時代來臨,三世紀二〇年代,東漢王朝消滅,曹魏帝國、蜀漢帝國、東吳帝國,同時並存在中國國土之上,中國歷史事蹟,開始它的複雜場景。
本冊包括三國時代的高潮,英雄人物諸如劉備、諸葛亮、張飛,以及魏延,相繼死亡。
但本冊最大的貢獻,是對家喻戶曉的諸葛亮「六出祁山」,作一精密的釐清,事實是:諸葛亮一共有過五次北伐──在這五次北伐中,二出祁山。
只有《資治通鑑》能為我們作出這種明確的敘述。
可是,《資治通鑑》問世九百年之久,為什麼不能引起反應,那應歸咎於古老的文言文不能使知識普及之故。
我們用現代語文(不是「白話」)譯出之後,再配以地圖,就可一目瞭然。
236年至288年
本冊《壽春三叛》,敘述二十四年史跡,三個帝國的分裂局勢,已經穩定,而內鬥轉趨慘烈。
曹魏帝國發生兩次政變:一次罷黜皇帝,一次誅殺最高統帥;三次兵變:都在東方重鎮壽春(安徽省壽縣)。
東吳帝國發生三次政變:一次罷黜皇帝,兩次誅殺丞相。
蜀漢帝國比較平淡,但最高統帥被叛將刺死。
每次政變,都引起屠滅三族的慘劇,每次兵變,更死人山積──壽春一連發生三次叛亂,幾乎空城。
詭詐、殘忍、勾心鬥角,遍地是血。
然而,那些不成才的野心家,只看到榮華富貴,卻看不到血;只看到自己前程如錦,卻看不到人民苦難。
今天還是炙手可熱的神聖人物,明天霎時間變成國家蟊賊,全家斬首,還把千萬無辜的男女老幼,也帶入刑場。
官員的尊嚴靠赤裸裸的軍事力量維持,是和非、對和錯,全看你是勝是敗?人性急劇墮落,種下未來更悲慘命運的基因。
三世紀進入六〇年代,中國政治上發生很大變化,歷時六十一年的「三國時代」結束,蜀漢帝國、曹魏帝國、東吳帝國,分別被司馬家族建立的晉王朝消滅。
三個帝國建立時艱難困苦的情景,猶在眼前,想不到崩潰得卻如此迅速,幾乎只聽見轟然一聲,即行倒塌。
《通鑑》是一部細膩的史書,它把轟然一聲之前,三個帝國的內臟潰爛情形,一一記載。
在某一個角度上,我們可以說:《通鑑》是一部王朝或政權興亡的診斷書,從患病到死亡,以及拒絕服藥的景況,歷歷如繪,不僅僅供後人憑弔,也供後人沉思。
289年至319年
本冊《八王之亂》,包括三世紀九〇年代,和四世紀〇〇年代;中國人的大禍,開始臨頭。
比較起來,過去那些災難,簡直微不足道。
「八王之亂」實際上並不只有八個親王,捲進這場內鬥,並被屠殺的,至少有六十個親王之多,只因為《晉書》把其中八位親王,容納在一卷之中(〈列傳〉第二十九),傳統史學家遂定下這個名詞,我們完全接受,因為也只有這八位親王,曾經完全控制過中央政府,烜赫一時。
「八王之亂」的前奏曲是皇后賈南風女士發動的誅殺楊駿先生的政變,這個潑婦在吃到誅殺楊駿先生的甜頭之後,接著如法炮製,誅殺司馬亮,「八王之亂」遂起。
賈南風女士不屬於「八王」,但她卻是一隻大愚若智的瘋豬,作為「八王」的導師。
「八王」踏著她走向死亡的腳跡,一個一個,堅決無畏,前仆後繼,直奔屠場,連上帝都阻擋不住。
一群姓司馬的,為了權力,骨肉相殘,幕幕可驚,中國人被迫在這些大愚若智的瘋豬群領導之下,去殺人或被人殺,自己卻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真是可慟。
面對「八王之亂」的悲慘景象,請不要哀痛,因為以後的景象,將更悲慘。
本冊《大分裂》,只容納四世紀一〇年代的十年史蹟,在這十年中,血肉橫飛,中國人遭受到更空前的天崩地裂的巨變,神聖不可侵犯的皇帝──去他爹墓上捧一坏土,都要全家處斬,卻一個被不明不白毒死,兩個被敵人生擒活捉,雖然甘願受辱,仍免不了誅殺。
一些大義凜然,口口聲聲忠君愛國之輩,除了表演慷慨外,沒有行動。
而努力掙扎,想報效國家的真正英雄豪傑,如劉琨等,縱慾任性,奢侈糜爛,也不過是想用別人的血,作為他的紅毯。
並不是他真想如此,而是他認為縱慾任性、奢侈糜爛,是一種當然。
清談(窮嚼蛆)誤國,事實俱在,誰都無法改革,一種無力感,躍然紙上,扼腕不止。
320年至354年
長達一百三十六年的「五胡亂華時代」,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時代,沒有幾個中國人能把這個時代弄得清楚。
即令是史學家,如果不是專攻「兩晉史」的學者,也同樣弄不清楚。
甚至,即令是專攻「兩晉史」的學者,因為傳統治史方法有嚴重缺點的緣故,也說不清楚。
感謝司馬光先生和他的編輯群,把這個最混亂的時代,整理出一個綱要,在浩如煙海的史籍中,《資治通鑑》是唯一的一部,使人對五胡亂華留下深刻印象的巨著。
除了《通鑑》,全世界還沒有第二部書,有這麼大的功能。
在譯成現代語文時,我們竭盡全力,使它條理和脈絡,更為分明,再配合地圖,希望這個最混亂的時代,清澈如水的呈現讀者面前。
假使辦到這一點,這應是《柏楊版資治通鑑》的貢獻之一。
中國的暴君群,一半以上集中在大分裂時代。
大分裂時代的特徵之一是,短命王國不斷興起,也不斷覆亡。
我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暴君的緣故,促使王國短命?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王國短命的緣故,產生暴君?只知道任何一個暴君,都要付出代價,可能是他的王國消滅,也可能是他和他的家屬被屠殺。
(中國歷史上只有一個暴君沒有付出代價,那就是明王朝第一任皇帝朱元璋先生。
)
三世紀七〇年代孫皓先生的暴行,曾造成震撼,而石虎先生的暴行,要超過孫皓先生百倍。
不同的是,孫皓的暴行孫皓自己知道,而石虎的暴行石虎自己不知道,他像一頭禽獸一樣,靠本能活命,沒有人告訴他人的價值,所以他的那些貴為帝王的兒子們,事實上不過一群小禽獸而已。
石虎先生僅只是一個代表,大分裂時代包括君王在內的國家領導人物中,英雄寥寥,君子無幾,而惡棍卻層出不窮。
在所謂仁君之下,中國人民的災難已經可觀;現在,騎到頭上的竟是名正言順的暴君,中國人民就更悲愴。
史書上一行一字,背後都有千萬慘絕人寰的生離死別,不忍卒讀!
355年至393年
我們用《苻堅大帝》作為本冊的書名,感到興奮和榮耀,中國歷史上最多的是所謂聖人,最缺乏的是真正英明的政治領袖──從神話時代直到今天,英明的政治領袖寥寥可數(這正是中國人的悲哀)。
萬萬想不到,就在大分裂時代中,苻堅大帝以超時代的睿智之姿,出現舞台,為苦難的北中國(他所統治的版圖)人民,帶來一個太平盛世。
當我們(二十世紀末葉的中國人)對現代化民主、法治、人權、自由,追求得珠淚沾襟,而仍追求不到之際,面對四世紀苻堅大帝的太平盛世,忍不住無限緬懷嚮往。
淝水戰役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可比之於西方的莫斯科戰役,而苻堅大帝,也可比之於拿破崙大帝,無論戰爭形勢、程序,以及最後引起土崩瓦解的結局,幾乎完全相同。
不相同的是,苻堅大帝受中國傳統史學家的輕視,拿破崙大帝受全世界(包括敵人)的尊敬。
中國人對於敵人,一律稱為「盜賊」「寇匪」;一個剛謀反的叛徒,回頭稱他的主子如此;一個實際上確實是一股盜賊寇匪,對一個正式政府,也是如此;而一個正式政府,對抗暴革命的英雄志士,更是如此;《通鑑》上字字可證,使人嘆息。
中國人很少把敵人稱為敵人,因為缺少自尊,所以從不會尊敬對手,而只會侮蔑詬罵,在本冊中這種現象尤其分明。
394年至414年
參合陂,又見殺俘。
殺俘是野蠻行為;大規模殺俘,更失人性。
白起先生一殺就是四十萬,項羽先生一殺就是二十萬,直到十九世紀,李鴻章先生還殺太平天國的降將。
參合陂之殺,不過千萬殺俘事件之一,但慘烈程度,歷史上記載甚詳。
殺俘不過是暴行之一,大分裂時代中,人命不如豬狗。
為了保護自己,政治上充滿了詐欺;詐欺勝利,稱王稱侯,享受榮華富貴;詐欺失敗,全家一死。
什麼都代替不了勝利,手段遂愈來愈卑鄙無情。
「大義」永遠站在勝利的這一邊──猶如拿破崙先生所說:「上帝永遠站在大炮更多的這一邊。
」
中國歷史上沒有王始帝國,但事實上卻有王始帝國,我們不知道它什麼時候興起,只知道它於四〇三年滅亡。
君王和皇后,被綁赴刑場,砍下人頭。
事實上不僅有王始帝國,而且還有王始帝國群,至少「五胡亂華十九國」,就是王始帝國群。
首領人物以王始先生的大無畏精神,在一塊豆腐乾一般小的地方上,拳打腳踢,既去笑人,又被人笑。
「既去笑人,又被人笑。
」是王始帝國群的特徵,短命的固是如此,長命的 也是如此,而另一特徵是結局血腥,因為王始先生的結局,正是下台君王的模式,這模式直到二十世紀中華民國崛起,對待清王朝皇族時,才被破壞,這要歸功於西方近代文明。
415年至449年
在一片黃沙滾滾的廢墟之中,考古學家找到一小塊化石,從這一小塊化石上,可以了解幾千年幾萬年前的許多往事。
同樣在兩百八十六年之久的大分裂時代,在一片貧苦死亡的哀號聲裡,我們找到了豎立在統萬(陝西省靖邊縣北白城子)城南的一個石碑。
──其實,我們找到的不是石碑,石碑早成塵埃;我們找到的是刻在那個石碑上的碑文:「統萬城歌功頌德碑文」,簡稱:「統萬碑文」。
統萬碑文使我們終於發現,五胡亂華十九國之一的胡夏帝國,竟是如此美好,國家領導人英明而且仁慈,智慧而且勇敢,嚴厲而且充滿愛心,不僅是國家偉大的舵手,更是民族解放的救星。
在胡夏帝國中,沒有刑罰,沒有戰爭(因為堂堂王師,有征無戰),沒有痛苦,沒有不公平。
天心感動,民心歡騰。
即令在一千五百年後拜讀,眼前仍浮出一望綠油油的流奶與蜜之地,耳畔仍聽到人民出自內心深處的感恩歡呼。
咦,胡夏帝國,天上人間。
文化人與文妖之間,只相隔一紙,這一紙就是這篇統萬碑文。
我們用作本書名,感慨萬千。
大分裂時代前期「五胡亂華十九國時代」,在本冊結束,後期「南北朝時代」,同時在本冊開始。
再一次的感謝司馬光先生,中國只有這一部書──《資治通鑑》把五胡亂華十九國的關係位置,整理得十分明晰。
假使沒有《資治通鑑》,時到今天,恐怕全世界沒有一個人能提供一個輪廓;作一個讀者,我們是何等幸運。
問題是,讀史者的幸運,不一定是造史者的幸運,甚至往往是造史者的悲哀。
五胡亂華十九國時代人民如此,南北朝時代人民也如此。
我們聽到太多官員的假話謊言,和太多人民的哭聲喊聲。
450年至479年
南北朝,比五胡亂華,更為惡劣。
大分裂時代,是中國歷史上大黑暗時代,而五世 紀五〇年代,更是大黑暗時代中的大黑暗時代(東西相映,西方的羅馬帝國,也同樣正陷黑暗),在這十年之中,一件空前絕後(除了二十世紀文化大革命)的文字冤獄發生,崔浩先生等數千人死亡。
第二,恐怖的戰爭屠殺發生,拓拔燾幾乎把淮河中游一帶所有中國人殺光。
第三,在北朝,兩個皇帝死於非命;在南朝,也是兩個皇帝死於非命。
皇帝是一種被保護得最嚴密的動物,而竟受到一連串誅殺,說明人心思亂。
面對暴君的暴行,我們如果沉思,會忽然間汗流浹背。
因為,如果換一下位置,我們真的可能就是他!這是多麼可怕,權力能改變人性、扭曲人性、消滅人性,喝了不受制衡的權力的毒酒,美女都會變成青面獠牙,何況本來就有一顆邪惡的心靈,我們痛恨他們之餘,還為他們痛哭:為什麼讓他們服下這種毒酒!
中國歷史上暴君最多的王朝有二:一是南宋帝國,一是北齊帝國。
南宋帝國九個皇帝中,暴君就有六個之多,六個暴君中知識程度最高、幾乎能把儒家學派經典從頭背誦到尾的,是七任帝(明帝)劉彧先生,這位被他侄兒封為「豬王」的君王,心狠手辣,詭計多端。
他肥胖異常,從他的行為上,至少可以打破民間一項信念,這項信念說:胖子都沒有心機。
劉彧先生奇異之處是,他在每次誅殺他的對手之後,都要下一道詔書,誓言自己是如何的善良,和對方是如何的罪惡滔天。
不但奪取對方性命,還要鬥臭對方名譽,不但顯示自己大仁大義,還要說服那些「兔死狐悲」的狐不要悲,「唇亡齒寒」的齒不要寒,以便他再次下手時,大家都溫柔敦厚。
一舉四得,一石四鳥。
我們就用《劉彧詔書》作為書名。
蓋本書所涵蓋的年代──四六六年至四七九年,正是暴君群在南宋帝國密集安打時代,劉彧先生的詔書橫飛,罪惡的妙文應共同欣賞。
480年至502年
五世紀九〇年代,一件大事發生:北魏帝國全盤漢化。
拓拔宏先生,這位非常類似二十世紀凱末爾先生的君王,以無與倫比的魄力,把鮮卑文化拋棄,對於漢文化,以充滿敬慕的心情,毫髮不遺的,全部接受。
漢文化在當時是一個強勢文化,拓拔宏有一種使命感,他決心提高他的民族文化品質,使他的民族更為強大,這跟紀元前四世紀的趙雍先生,也非常類似。
然而,可惜的是,拓拔宏先生時代,漢文化正處於衰落的週期,而拓拔宏所選擇的又是漢文化中最腐爛的部份,從四八六年,他第一次穿上袞龍袍,戴上有九個穗的帽子,以後在喪葬儀式上以及門第上,糾纏不休,我們就可看出,他漢化的方向,跟凱末爾先生和趙雍先生的洋化方向,大不相同。
南齊帝國五任帝蕭鸞,每逢誅殺他恩主的子孫時,都痛哭流涕,有些人遂認為他本性並不是不善良,只是為了保護子孫,不得不殺。
我們承認形勢比人強,卻不一定非殺不可。
想在競賽場上奪取第一,有兩種對策:一是排除所有參與競賽者和可能參與競賽者,一是鍛鍊自己的技能。
狗熊採取第一法,英雄採取第二法。
南北朝時代狗熊人物多、英雄人物少,從劉裕、劉駿,到劉彧、蕭道成,一個接一個,在那裡比葫蘆畫瓢。
不過,都不像蕭鸞先生那樣,動手前還要哭上一場。
五世紀在蕭鸞眼淚和暴君蕭寶卷瘋狂行動中結束,但人民災難卻沒有結束,下世紀(六)將是更大更慘的世紀。
503年至531年
六世紀初葉的若干年,在大分裂時代中,除了第九次南北大戰,其他時候,無論南北,大致上還算平靜,北朝由一位少婦胡太后統治,南朝則由一位壯漢蕭衍先生統治,雖然男女不同,卻有一個共同特徵:他們都是經過一場驚險的苦鬥,然後柳暗花明,取得政權。
他們也都心情忠厚,待人有無盡的熱情,胡太后念念不忘救過她的人,和她的親戚,以及情夫;蕭衍則對於親屬,可是無比的溫柔敦厚。
然而,這種性格在政治上如果不知道節制,一定產生賞罰不公的罪惡,導致再忠心的人都不再忠心。
南梁帝國的大壩崩潰,北魏帝國的洛陽暴動,都是劃時代的歷史事件,在本冊中出現。
從某一個角度評估河陰屠殺,包括把現任皇太后和現任皇帝,投到河裡活活淹死,誠是一項驚天地而泣鬼神的壯舉,這是對腐敗凶暴統治階層的大反撲和大報復。
他們臨死時悲慘痛苦,正是他們加到人民身上的悲慘痛苦的再現,凶手或被投入黃河,或被帶進屠場,全中國人民,都為這場屠殺,發出歡呼,歷史上很少如此無情而痛快的大反撲和大報復。
然而,政治不是軍事,大屠殺的後遺症是更多的悲慘痛苦,中國歷史顯示出一種使人困惑的軌跡,人民除了走向河陰──用暴力抗暴政外,往往沒有第二條路可走。
可是,暴力抗暴政之後,留下的卻是更嚴重的暴政,需要更大的暴力,才能把它推翻暴力暴政,循環不息。
河陰屠殺是一個企圖用軍事手段解決政治問題的案例,啟示是多方面的,每一方面都使人警惕。
532年至552年
五三四年,北魏帝國分裂為二:東魏及西魏。
中國歷史上,沒有和平的分裂,任何分裂,都會造成長期殺伐。
因為,分裂後的政府,都以正統自居,自己是「真」,對方是「偽」,真偽不並立;自己是「忠」,對方是「奸」,忠奸不並存。
我們稱這個分裂前後的世界「遍地血腥」,只是為千萬在毫無意義的內戰中死去的中國人哀悼,事實上,以後的日子還要更壞。
血腥之後,遍地白骨。
一位精通華文語的美國朋友──希望有一天我能公開他的名字,告訴我一的句話:「中國的問題不在中國人,而在中國領導人。
」在整個文化基礎上,我不同意他的話。
但在歷史舞台上,我敬佩他的觀察力敏銳,歷史書上每一個字都可作為他的佐證。
古今中外,歷史上多的是混世魔王,但沒有一個比中國六世紀五〇年代的侯景,更為離奇可怖。
他不是一個君王,他也沒有政治號召,他赤裸裸的用暴力給大多數中國人──包括他自己,帶來禍患。
激起他背叛東魏帝國的是高澄,史書上沒有記載細節,但我們可以想像高澄那種少不更事的暴戾氣勢,使靠血汗起家的侯景,怒血沸騰。
激起他背叛南梁帝國的則是身患沉重老昏病的蕭衍,在信誓旦旦之後,立刻就出賣侯景,使侯景除了背叛外,沒有別的選擇。
侯景應該誅殺,但是促使侯景瘋狂的原因,更應該檢討。
553年至577年
大分裂時代就是大黑暗時代,這個時代中,前後有二十七個疆土面積大小不等,立國壽命長短不一的帝國王國,但是,沒有一個政權,比北齊帝國,更使人震恐。
高姓家族組成的這個禽獸王朝,雖然只有二十八年,但卻擁有六個皇帝,其中只有一個──三任帝高演,還像一個正常人類,而六任帝高恒,不過是一個八歲的小娃;其他四個君王的凶暴淫虐,截至六世紀為止,在中國歷史上可謂空前。
國家元首既是禽獸,人民的苦楚,可推測而知,北齊帝國直到五六三年,法官判案才有法律可以遵循,一個國家長達十四年沒有法律,這個國家事實上就是一個禽獸巢穴,而在無法無天成慣性之後,即令有法,誰能遵守?可哀。
我們把本冊定名《黃龍湯》,內心至為沉痛,中國官場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特有的一部份,官場文化諂媚術,到「黃龍湯」而達到仙境,一個國家的品質,由政府中諂媚行為的多寡和深淺而定,一群野生動物組成的政府,連諂媚也是禽獸型的,那就是:無恥而大膽,而且把無恥當作光榮。
隨「黃龍湯」而來的,一連發生兩次最大的千古奇冤,斛律光先生和崔季舒先生等的被屠殺,不是孤立事件,而是禽獸王朝必然的產物,在一批禽獸領導下,搖尾份子有時正是鯊魚,而鯊魚群則往往一定精於搖尾,否則便沒有了鋼牙。
六世紀七〇年代提供很多官場鬥爭的實例,使我們嘆息。
578年至612年
六世紀進入末期的兩個年代──七〇年代、八〇年代,中國大分裂已接近尾聲。
統一天下的觀念,不僅中國人有,歐洲人也同樣有,查理曼大帝就曾日夜都夢見羅馬帝國再現雄風。
中國的分裂局面一旦到了「一國治」而另「一國亂」時,那個治的一國就油然而生「拯救同胞」之心。
如果統一是可慶幸的話,我們就必須感謝層出不窮的昏君暴君,由於他們的昏暴,才產生「拯救同胞」和國土復合的後果。
而也就在同時,突厥汗 國像一個巨人一樣,在北方崛起。
中國外患永遠來自北方,匈奴汗國是個可怕的強敵;中國終於把它擊敗。
繼起的柔然汗國就相形見拙,在邊境造成一些騷擾,不能造成威脅。
造成威脅的是新興的突厥,而且在六世紀末期,它的影響還不過剛剛開始。
《三國演義》巨著的第一句話,就是:「話說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中國長達二百八十六年之久的大分裂時代,於六世紀八〇年代最後一年(五八九)結束,重歸統一,很多地區本來互相仇視、互相殘殺的,開始出現一種天下一家的新的景觀,人民不但可以互相來往,還可以互相親愛。
隋王朝一任帝楊堅先生是一個好皇帝,雖然他心胸狹窄,不過中人之姿,但用帝王標準評估,他是為人民作了很多好事。
然而他的兒子楊廣,卻是歷史上最殘暴,和出醜最多的君王之一,不但弒父,連老爹在位二十餘年為中國人帶來的和平幸福,他也只用了十三年,便全部摧毀。
本冊,從大統一起敘述,直到楊廣在鮮血中登上政治舞台。
613年至621年
中國歷史上的民變,有一項最大的特質,就是:絕大多數都是被暴君暴官逼反。
從《通鑑》上可以看出,暴君暴官往往手持鋼刀,向人民怒吼:「你反不反?」人民膽敢拒絕叛變,官員就會把他活活砍死,或一直砍到他反為止。
中國人是世界上最順服的民族之一,很少因種族之類的大題目揭竿而起,激起中國人反抗的最大因素,只有暴君暴官過度的暴行。
在這方面,楊廣先生應是最傑出的暴君暴官之一,他能在短短十三年間,把全國人民逼反,把正蒸蒸日上的隋王朝帝國,砸得粉碎。
每一個變民都有一段辛酸血淚故事,可惜正史不能詳載。
六一八年的江都政變,有劃時代的意義。
中國帝王被殺,不自楊廣先生開 始,但楊廣之被殺,卻是人民自救──聚眾起兵、反抗暴政的結果。
也是歷史上第一次,人民自救轉變為官員和軍人自救的結果。
楊廣在被逮捕後,仍不認為自己有罪;在承認自己有罪後,曾困惑的問:「我雖對人民有罪,但對你們卻恩重如山!」這是一種顯明的「養狗政策」,暴君們都喜歡這一套,認為全國人民反對我都沒有關係,只要我的看門狗肥而且壯,你們就束手無策。
問題在於,一旦人民的憤怒超過臨界點,再肥再壯的狗都擋不住人民闖進大門。
更危險的是,最忠實可靠的狗,到時候都會反撲過來,咬斷領袖的咽喉。
楊廣先生能力的高強,使人驚駭,他只用短短十三年時間,就毀滅他老爹楊堅建立起來的富庶強大無比的帝國,而且只用更短的五六年時間,就能迫使忠心耿耿的猛將勇士反叛,沒有人能做得到這些,而楊廣做到,他的獎狀是一條絞繩。
622年至643年
隋唐兩大政權交替之際,改朝換代型的慘烈內戰,長達十三年之久(六一六年至六二八年),而內戰開始前的暴政,和全國再統一後殘餘的暴行,為時更長。
讀者如對這時期的記載,掩卷深思,都會嗚咽流涕。
唐王朝瓶頸時代的奪嫡鬥爭,跟隋王朝瓶頸時代的奪嫡鬥爭,其相似的程度,幾乎是從一個模子澆出來的,全國剛剛開始安定時,突然爆發玄武門政變,李世民先生的演出,比楊廣先生當年,更為狠毒暴烈,他一箭射死一母同胞的老哥,再派人誅殺一母同胞的老弟,並且把他們的妻妾收歸己有,更把所有侄兒像豬羊一樣屠滅,縱是懷抱中嬰兒,也不留一個活口。
無論當時世人,或讀史讀到這裡的讀者,都會悚然而嘆:「歷史重演。
」
我們對獨裁專制家庭中的互相殘殺,毫不關心,而只關心這種狗咬狗一嘴毛的皇家內鬥,對國家有什麼影響!感謝上帝,奪權勝利的李世民先生的貢獻是正面的,他成為中國有史以來最英明偉大的君王之一,使我們簡直很感慨的想:幸虧有這場玄武門政變。
李世民先生的榜樣,至少說明:不管你如何得到,充滿愛心才能使你的得到充實和高貴,如此,才是成功。
「貞觀之治」終於來臨。
貞觀,是唐王朝二任皇帝李世民先生在位時的年號,自六二七到六四九,歷時二十三年。
二十三年,在五千年漫長歷史中,極為短暫,可是,這極為短暫的二十三年,卻被視為太平盛世的典範,成為以後一千餘年所有政治領袖羨慕、模仿的對象。
──然而,使人嘆息的是:直到二十世紀一九八〇年,沒有一個時代能趕上「貞觀之治」的水準。
這說明中國人的苦難,綿無盡期。
「貞觀之治」主要的成績有二,一是解除了長久以來泰山壓頂般的北方外患,二是國內政治進入軌道,冤獄減少。
我們當然更要肯定,李世民大帝的英明領導,和所居的無與倫比的尊嚴地位。
644年至688年
「貞觀之治」為中國帶來第二個黃金時代,上距第一個黃金時代,歷時一千一百年之久。
第二個黃金時代的創造者李世民大帝,是中國有史以來所有帝王,第一個被人民真心稱頌崇拜的人物,固由於他的勳業,也由於他本身具有其他帝王身上難以發現的美德,他治理國家的一言一行,成為以後所有帝王的規範。
黃金時代的經濟現象是一年復一年的大豐收,中國人特別強烈的復興潛力,完全發揮。
其次是政治清明,最初全國死刑犯每年不過二十九人,後來也不過增加到二百九十人,這在專制社會中,是一項安和樂利的表徵。
從前出門旅行要自帶行囊衣物,現在凡是有道路的地方,都有旅店。
士卒受到政府優厚的照顧,官員大多清廉,和具有高度的行政效率,中國人終於把自己提升到一個進步的文明社會。
中國第二個黃金時代,在唐王朝三任帝李治先生當權中期,開始衰退。
李治先生真是一個玩具人物:窩囊、軟弱,我們簡直無法相信:虎父怎麼竟生出犬子?以天可汗之尊的李世民大帝,怎麼竟生出李治?李治先生的智商和遭遇,似乎跟司馬衷先生一樣,都受制於一個畸形女人──賈南風的容貌醜、武照的年齡大。
這兩個白痴皇帝,舉起雙手,恭恭敬敬,把他們的帝國和骨肉,呈獻在她們之前,由她們想怎樣宰割,就怎麼宰割。
本冊史蹟,使我們看到亡國滅族的宮廷鬥爭的可怖面。
689年至718年
武照登極,成為中國第一個,也是唯一的女皇帝,當時,李姓皇族、文武百官全都反對,為鞏固權力,武照遂大量任用特務,大規模屠殺,李姓皇族及忠貞大臣,滅絕殆盡,特務來俊臣,更著有《羅織經》一書,成為網羅罪狀,製造冤獄的經典,人人震怖,中國成恐怖世界。
八世紀〇〇年代,一對母女強人,登上中國權力高峰,母是韋皇后,女是安樂公主李裹兒,她們根本不懂政治是什麼,卻自認為對政治瞭如指掌,最後更興起殺機,母女聯手,把丈夫、父親謀害。
為奪取政權,妻殺夫者有之,子殺父者有之,卻從來沒有聽說有女殺父的。
一個人愚劣到極致時,定會發生驚人惡行。
八世紀一〇年代,另一位女強人以另一種方式出擊,這位出身尊貴的太平公主,手無寸鐵,只集結了一批官場馬屁精,就想發動政變,罷黜跟武裝部隊有深厚感情的現任皇帝。
三個女強人死後,長達四十餘年之久的武照時代的惡夢,才告結束,中國終於喘一口氣,開始復原。
719年至756年
讀中國通史或編年史,就會發現中國人受苦受難的時候多,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時候少。
然而,自「貞觀之治」之後,經過兩個瘋狂女野心家──武照和她的兒媳婦韋皇后,折騰了四十年之久(七世紀七〇年代至八世紀〇〇年代),而終於出現「開元盛世」。
不僅因為盛世之難以出現而顯得可貴,而且在這個盛世中,中國除了政治安定、社會治安良好、人民生活富裕外,教育也很發達,文學、音樂、繪畫、雕刻、宗教,都臻巔峰,或正臻向巔峰。
開元盛世約四十年,而本冊只有二十六年,正是盛世中的盛世。
不過,也就在本冊快要結束之際,我們發現有些被盛世培養出來的當權人物,並不珍惜他所依賴的盛世,其中最主要的一位,就是創造這個盛世的君王李隆基先生,令人扼腕。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長達一百三十年之久、斷斷續續的黃金時代,包括「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在本冊中的七五五年,天崩地裂聲中結束。
李隆基做出了太多嚴重的錯誤。
他對他的兒子們雖十分猜忌,防範備至,殺他們像殺豬一樣,但對陰險如蛇的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卻推心置腹,深信不疑。
三人教他笑他就笑,教他跳他就跳,而在被玩弄夠久了之後,終於毀在三人之手。
中國人民也再度進入一個更漫長、更前所未有的黑暗,直到《資治通鑑》結束,黑暗仍然繼續。
李隆基作的惡沒有楊廣的多,但楊廣引發大亂之後,有李世民大帝收拾殘局,創造長期和平,李隆基引發大亂之後,長達一千年有餘,卻再沒有英雄崛起。
757年至780年
安祿山叛變是一個劃時代,不僅是唐王朝的劃時代,也是中國的劃時代,身為皇帝的李隆基先生,把歷史帶到最高峰,然後,把唐王朝以及中國人民,冷酷無情的踢下萬丈深谷。
本冊包括七年──從七五七年到七六三年,中國正從最高峰號叫著翻滾而下,我們可以在這轉捩點的幾年中,看到一個帝國在毀滅前內部的生理變化:君王愚惡、宦官狠毒、軍人凶暴、文官貪贓,仁義道德在赤裸權力之下,全都成為虛言。
即令彪炳史冊的雎陽之圍,也包涵多少上述的這些元素。
不禁為善良而且堅信英明領袖可以拯救他們跳出苦海的中國人民,流下眼淚。
劃時代中最突出的是:安祿山、史思明二位先生,都被兒子誅殺,兒子固是凶手,老爹挨刀,也大快人心。
李亨雖沒有親手誅殺李隆基,也不過只差往心窩插一刀而已。
人性,在權力慾火中,會化為灰燼。
專制政治之可怕,也正在此。
本冊用《皇后失蹤》作為書名,是突出一項傳奇:唐王朝十二任帝(德宗)李适的娘親、睿貞皇后沈女士,在洛陽淪陷於叛軍後,生死不明,以皇帝的權勢和財富,索遍天下,都找不到她。
她可能已死;也可能被掠奪販賣到一個荒苦鄉村,並不知道丈夫、兒子在找她;也可能已淪落到無法見人的地步,不願出面。
羅曼蒂克的想,她也可能已嫁一個恩愛丈夫,再也不願回到那個骯髒、黑暗的宮廷生活!甚至,政治權術的想,就在尋訪她的宦官和官員中,埋伏那些不願她回宮爭寵奪權的隱形殺手,在尋訪到她時,即下毒手。
我們強調的不是這些,而只是指出:連身處深宮,平常人看一眼都會惹來殺身之禍的皇帝的姬妾,竟會被殺、被掠、被辱、被賣,那麼,平民的生命和尊嚴,又算什麼!
781年至799年
本冊只包括四年,其中七八三及七八四年,跟六一八年一樣,在《通鑑》中篇幅最長。
對歷史學家而言,天下太平表示無事可記,天下大亂才有用武之地。
讀者閱讀前如果數一數每年的頁數,就可發現篇幅少的一定天下太平,篇幅多的一定充滿災難。
七八三及七八四年,正是充滿災難的年份。
我們向讀者特別推薦《通鑑》中所有的奏章,那是當時社會的橫切面,是對社會現象的一種深層分析和一種解說,尤其本冊中陸贄先生的奏章,過去《通鑑》讀者差不多都不閱讀奏章,因為它措辭深奧、典故堆砌,使人生厭。
經過翻譯,等於打開寶藏的大門。
陸贄先生所描繪的昏暴猜忌,使人氣結的政治領袖嘴臉,一千年後仍可在政治舞台上看到,而所描繪的人民慘苦,一千年後依然存在。
龐大的醬缸威力,真使人目瞪口呆。
本書包括十五年史跡(七八五至七九九),八世紀最後十五年的歲月面貌,清晰呈現。
除了到處是混亂外,我們還看到智者的言語──陸贄先生的奏章。
一千餘年以來的讀者,對《通鑑》上長篇大論的奏章,往往不太重視。
尤其是二十世紀一〇年代之後,文言文衰落,讀者更把奏章部份當作深奧難懂的無聊贅語,閱讀時往往跳過,或索性用筆刪去,我自己就是如此。
但在譯成現代語文後,才發現那簡直是金言。
我們用「豬皇帝」作本冊書名,是一種嘆息,不僅對李适先生的愚而詐嘆息,也對中國歷史上竟一直層出不窮的出現愚而詐首領嘆息。
800年至826年
唐王朝豬皇帝李适(音同闊)終於逝世。
無論政府官員和全國人民,都像鬆了綁似的鬆了口氣。
他的兒子十三任帝(順宗)李誦登極了八個月後短命而死,孫兒十四任帝(憲宗)李純坐上寶座,自八〇五年至八二〇年,共在位十六年,元和作為年號,在這十六年中,有八項最大建樹:一、八〇六年,擊斬西川戰區叛將劉闢;二、同年,擊斬夏綏戰區叛將楊惠琳;三、八〇七年,擊斬鎮海戰區叛將李錡;四、八一〇年,逮捕昭義戰區盧從史;五、八一二年,收復魏博戰區;六、八一七年,擊斬淮西戰區叛將吳元濟;七、八一八年,成德戰區呈獻德棣二州;八、八一九年,擊斬平盧戰區叛將李師道。
一連串獲勝的軍事行動,使中央的權威重振,史稱「元和中興」。
雖然只是曇花一現,但也激起當時人的興奮之情。
唐王朝自中葉之後,帶給人民的是一波又一波的災難,李隆基先生在位時的可怕腐敗,開啟了宦官干政的門戶,李德裕先生的為父報仇,使政府官員身不由己的不入於「李黨」,就入於「牛黨」。
唐王朝後期,黨爭表面化及白熱化,幾乎所有的事都牽涉黨爭,一件單純的人事任命,或一件單純的司法訴訟,背後都有一隻看不見的黨爭黑手。
已經崩潰了的最後道德防線,遂更加崩潰,黨人為了打擊對方,取得眼前一點利益,幾乎無所不用其極,不得不跟宦官結合,兩黨的首領李德裕和牛僧孺,都必須投靠宦官,和倚靠宦官提拔,才有官做;既成為宦官的黨羽,獨立人格的空間就很小了。
面對這一段漫長的歷史,如果細心的注意到當事人每一句話或每一個行動,都另有所指,就不禁啞然失色,感受到激烈黨爭下的官員,良知完全泯滅。
827年至866年
中國歷史上共有三個宦官時代,第一個宦官時代出現於二世紀東漢王朝、第二個宦官時代出現於九世紀唐王朝、第三個宦官時代出現於十五世紀明王朝。
當宦官時代來臨之時,也就是它所屬的那個王朝內部腐爛敗壞到,連耶穌、佛祖都無法拯救之時。
第二個宦官時代中,有明顯的特點,那就是:帝王和宦官的地位,逐漸顛倒。
無論理論和實際,宦官都是帝王的奴隸,但因唐王朝宦官掌握軍權的緣故,時間一長,那種歷史悠久而又十分穩定的主奴關係,發生異化,「甘露事變」遂告爆發,這是一場帝王跟宦官最凌厲的一次正面衝突,由帝王發動攻擊,宦官反應,結果皇帝失敗。
從此以後,因為帝王向宦官屈服之故,連宰相也都成為宦官的家奴──沒有宦官推薦,他就當不上宰相。
怎麼把國家弄成這個樣子,值得讀歷史的人沉思。
本冊定名為《大中之治》,內容包括唐王朝十九任帝李忱在位時以「大中」作為年號的治績,李忱生在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應該是個草包才合理,但他卻儼然有老祖宗二任帝李世民之風,給中國人民帶來短暫的和平,也算是中國人之福。
唐王朝自九任帝李隆基(他跟楊廣先生一樣,用他的奇淫和奇奢,為國家帶來空前戰亂)以來,隨時都會覆亡,幸而有兩次迴光返照,一次是十四任帝李純歷時十五年的「元和中興」、一次就是本冊歷時十三年的「大中之治」。
然而日益墮落的統治階級(包括皇帝在內)的品質,無法起死回生、希望他們起死回生、因而把唐王朝覆亡的責任,全部算到他頭上的史學家,王夫之之流,正是自己缺少對歷史法則的認識。
「大中之治」是和平的休止符,本冊是最後一冊和平之書,之後,直到《通鑑》結束,滿行滿紙,都是戰爭和屠殺。
867年至886年
進入九世紀七〇年代,唐王朝在他們的皇帝李漼、李儼領導之下,以無比的顢頇,衝下使他們粉身碎骨的萬丈深谷。
楊廣亡國模式,重現政治舞台,誰要是企圖拯救,誰就是叛徒,誰要是在背後再插上一刀,誰就會被認為忠心耿耿,升官晉爵。
我們向不為統治階級的覆亡受苦難過,他們無功而受祿,所以他們也有義務無罪而受罰。
但中國人民的災難,卻使我們垂淚。
每一個變民──即政府斥責的「盜」「賊」,腳下都有被迫害的血跡。
雖然,大多時候,變民軍甚至比政府軍還惡劣,但並不影響他們初起事的悲情。
在本冊中,龐勛兵變是一個聲如巨雷的喪鐘,可惜驚不醒唐王朝最高領袖,於是中國歷史中最大民變之一的黃巢民變爆發。
從此之後,直到《通鑑》結束,《通鑑》被婦女的哀號掩蓋、被兒童的鮮血淹沒。
狼虎谷,是山東省萊蕪市西南一個平凡的山谷,顧名思義,不難想像它平時人跡罕至,只有狼虎出沒。
但它卻留下使人震撼的名聲,只因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而又最受爭議的變民首領之一的黃巢先生,於八八四年,在那裡敗死。
九世紀五〇年代之前,唐王朝還可能有救,但十九任帝李忱一死,繼起登台演出的是花花公子李漼,以及更等而下之的李儼,唐王朝就鐵定要亡。
但正式敲響喪鐘、公告天下皆知的,卻由黃巢動手。
狼虎谷雖使黃巢悲劇落幕,但改朝換代型的人民悲劇,則仍繼續,並且越來越慘。
從前,「官」「匪」多少還有一點區分,九世紀六〇年代之後,二者合而為一。
中國人陡地發現,竟仍有那麼多災難,一生一世,都無法渡完。
887年至901年
唐王朝十九任帝(宣宗)李忱先生逝世的那年(八五九),是一個分水嶺,即令最嚴格的史學家,也不得不承認,迅速惡化的唐王朝,在迴光反照(李忱在位的大中之治)之後,進入彌留。
第二年(八六〇)開始,全國軍閥就陷於混戰,我們到現在才用這個悲慘的事實作為書名,並不表示之前沒有,更不表示以後沒有。
從八六〇年唐王朝二十任帝李漼登極,直迄九七八年吳越王國滅亡,一百餘年之間,這四個字以及以下數冊的書名,諸如:「大黑暗」「千里白骨」,隨時都可以使用,這是百餘年間最大的特色,中國人無所逃避。
《通鑑》把它一一記載,只是希望有良知、有慈悲胸懷的知識份子,留下印象,看看能不能致力於建設一個跟它恰恰相反,有秩序、有溫暖、光明四照的國家。
文化社會的變遷,像一道河流,無法斬釘截鐵的指出「中游」從哪裡開始,或「下游」從哪裡開始,但可以確定它有「中游」,也有「下游」。
大黑暗時代的出現亦然,遠者可從安史兵變,八世紀六〇年代算起,近者可從唐王朝十九任帝李忱逝世,九世紀六〇年代算起,真是「黑雲壓城城欲摧」,普天之下,莫非悲土,率海之濱,莫非慘民。
中國國土大量喪失,在殘留的疆域上,到處是軍閥盜匪,能當皇帝的當皇帝,能當國王的當國王,各霸一方過癮,更互相廝殺。
小民的生活今日不如明天,後天又不如今日。
本冊記載九世紀末年史蹟,群驢亂舞,撫膺扼腕。
902年至916年
中國傳統史學家的「正統」觀念,在五代時代又受到挑戰,朱全忠(朱溫)篡奪了唐王朝政權後,中國四分五裂,七十餘年間,原來統一完整的國土上,同時或前後出現了十六個獨立王國、獨立帝國,或獨立的政治實體。
跟羅馬帝國崩潰後的歐洲局勢完全類似。
只有一點不同的是:羅馬知識份子沒有正統觀念,而中國有,所以十六國在歷史上不能立於平等地位,而把居於一連串前仆後繼的五個短命帝國,稱作「五代」,即五個正統王朝,其他的十一國,則全是非正統的偏霸。
傳統史學家遂妄自改變他們的國名、曲解他們的行為,造成史籍無法符合事實的嚴重後果。
我們所以沿用這個名詞,只是為了方便記憶。
實際上,我們忠於史實,使扭曲的復原、使被更改的呈現本來面目。
我們認為:史學家不是神仙,不能保證沒有錯誤,但應做到一點:不要說跟事實不符的話。
五代時代使傳統史學招架不住的是,對他們深惡痛絕的弒君叛逆,不得必恭必敬的稱他為「帝」、為「上」、為「太祖」,而企圖誅殺該弒君叛逆的,反而成了亂臣賊子。
價值標準不但混亂,而且顛倒,「柏楊版」至少保持學術上最低限度的尊嚴。
《三國演義》這部偉大的歷史小說第一句話是:「話說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指出中國歷史發展的循環性,呈現在外的規律性。
實際上的運作情形是:政治黑暗、農村經濟破產後,失去土地的農民及失去生活條件的商人及知識份子,結合在一起,用流血殺戮手段,消滅舊王朝,建立新王朝,直到另一波政治黑暗、農村經濟破產出現。
如此走馬燈式的原地盤旋,政治理念(儒家的君聖臣賢)及經濟結構(耕田種桑),也同樣一直停在原地踏步,沒有提昇,也沒有提昇的衝動。
我們祖先就在這種環境下過中國人的「盛世」或「亂世」,「統一」或「分裂」。
九世紀中葉以降,中國被軍閥片片分割,中央不過一個橡皮圖章,但直到十世紀九〇七年,朱全忠稱帝,唐王朝消失,很多其他軍閥不承認朱全忠所建的政權是新的中央,中國才正式出現分裂之局。
比起縱跨四世紀〇〇年代到六世紀八〇年代漫長的大分裂,我們稱這短短七十年的分裂為「小分裂」。
小分裂不同於「五代」,中原五代被消除後,小分裂仍在,直到宋王朝再一次統一──那已超過了《通鑑》年限。
917年至932年
本冊記載的九年之間(九一七至九二五),發生三件大事:一是李存勗的小老婆劉皇后不承認貧賤的父親是她的父親,把他拖到宮外棍打。
一是割據鎮州(河北省正定縣)長達一百年之久的王姓家族,被叛變的軍隊屠殺罄盡。
一是後梁、前蜀兩大帝國覆亡。
劉皇后棍打親父,顯示小分裂時代的倫理特質──接近禽獸之境,這是無窮無盡的動亂之源。
王姓家族的滅絕和兩個帝國的覆亡,意義一樣,告訴我們:在激烈變動的社會中,一個人或一個家族的墮落速度至快,回響也至快。
穩定的情勢下,很遲才有回響,甚至終於被時間消化的惡行,在動亂時代,回響往往十分急劇,使人產生一種宗教情感:世界上還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果報效應,不應驗在每一個人身上,而應驗在大多數人身上,也就是完全由社會甚至全民承當。
當權派罪魁雖死,後遺症不死,中國人因之不得不長期承當他們的罪惡。
小分裂時代較短,但比大分裂時代更引人入勝的原因在此。
我在大學唸書的時候,有位女同學,面目姣好,而腿部較粗,男生們就贈給她一個綽號:「半截美女!」現在回想起來,誠是惡謔。
但長大之後,發現可被這樣稱呼的「半截人物」,卻舉目皆是,政治上尤多。
李存勗先生便是一個濃縮的典型,他血戰二十年,無論哪方面的表現,都是一個出類拔萃的英明領袖,簡直跟李世民大帝一模一樣,包括身經百戰,沒有一根毫髮受傷在內。
然而他的勳業太短,只不過保持了兩年六個月,就國破身死。
攻陷開封(參考九二三年十月)應該是一個轉折點,把他轉折成一個「半截英雄」。
933年至947年
一個老漢向一個年輕小夥叫「爹」,這種「倒閂門」的取媚手段,只官場才有。
四十七歲的石敬瑭,對三十七歲的耶律德光,不但叫得出口,還寫得出字。
使人發現,一個無賴為了奪取權力,什麼不可思議的和卑鄙無恥的勾當,都幹得出,包括出賣靈魂及分裂國土──出賣燕雲十六州。
歷史上殘暴的君王很多,但出賣國土的君王卻絕對只是少數,大概二、三人而已,石敬瑭先生因是二、三人中的第一人,所以顯得特別突出。
據說:石敬瑭是沙陀人,如果屬實,中華人多少好過一點。
後晉本是一個賣國政權,石敬瑭先生當兒皇帝的唯一收穫,是滿門死於刀斧之下,只留下一個老妻和幼侄,仍被放逐龍沙。
歷史教訓雖然如此明顯,仍然有趙延壽、楊光遠之類,努力奪取那個位置。
後晉本可以不亡,卻亡於景延廣先生的橫挑強鄰,當時最不重要的事,莫過於應不應向遼國稱臣,景延廣卻急於解決這個最不需要急於解決的問題,政治野心家的功用就在這裡,他能用煽情的訴求蒙蔽心靈,以致全國人民都被他帶入血谷。
歷史教訓也是如此明顯,可是宋王朝仍然無畏無懼的先行動,向金帝國打出耳光。
利慾薰心的人,不接受歷史教訓,而接受歷史教訓的人,又被判定為書生之見,歷史的價值,似應另作評估。
948年至960年
凡是稱得上戰役的戰爭,都是一種生死對決,不但可能影響一個國家或一個政權的興亡,甚至可能影響歷史發展的方向,人類的命運。
高平戰役的規模並不大,但這次戰役,卻奠定了中原地區獨霸的基礎,傳統的大一統觀念,在極端混亂衰弱的谷底,開始復甦。
十世紀四〇年代,是中國人最悲慘可恥的十年,既被外國蠻族屠殺,又被本國政府屠殺,然後更被軍閥交互屠殺,而漢奸賣國賊在這十年中也最盛行,很多人都以當漢奸賣國為榮。
本書正逢上這個年代。
高平戰役之後,我們才終於看到一線的和平曙光。
本冊是《柏楊版資治通鑑》最後一冊,執筆寫此最後第七十二冊前言時,距寫第一冊前言之日,恰恰十年,對司馬光先生的原著,我已盡到責任,並相信不使古人和今人失望。
不過司馬光原著到九五九年為止,而我們多了一年,到九六〇年才止。
這一年來自畢沅先生的《續資治通鑑》第一年,因為假設不增加這一年,本冊就顯得太薄,將會給人一種縮水的印象,同時我也希望兩《通鑑》因此而天衣無縫的前後相貫,合而為一。
本冊一開始就呈現一種強烈的新的氣象,歷史列車漸漸駛出悲雲慘霧,可感覺到小分裂時代漸漸進入尾聲。
然而,使人沮喪的是,後周二任帝郭榮先生,是一位英明君王,卻在英年早逝。
我們為他哀悼,也為中國人哀悼,篡位的趙匡胤在本冊的最後一年,從孤兒寡婦手中奪取政權,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卑鄙的篡奪者之一,他的平庸和心理背景,使他建立的宋王朝始終無能。
本序是全書最後的序,面對歷史豐富的寶藏,雖然停筆,仍依依不捨。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南昌路2段81號6樓 電話:(02)2392-6899 傳真:(02)2392-6658
服務信箱:[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2018Yuan-LiouPublishingCo.,Ltd. AllRightsReserved.YLibistrademarkofYuan-LiouPublishingCo.,Ltd.
延伸文章資訊
- 1【柏楊版資治通鑑】25週年紀念版
【柏楊版資治通鑑】是柏楊花費十年心血完成的史籍現代化工程,共計約一千萬字,其內容卷帙浩繁、包羅宏富,將涵蓋了中國宋前一千三百六十二年、足以瞭解中國政治運作、權力 ...
- 2柏楊版資治通鑑 - 维基百科
《柏楊版資治通鑑》是中華民國作家柏楊將史學名著《資治通鑑》重新以現代白话文翻譯的一部叢書,遠流出版公司出版。在中国大陆由万卷出版公司发行。
- 3【柏楊版資治通鑑】25週年紀念版 - 遠流
【柏楊版資治通鑑】是柏楊花費十年心血完成的史籍現代化工程,共計約一千萬字,其內容卷帙浩繁、包羅宏富,將涵蓋了中國宋前一千三百六十二年、足以瞭解中國政治運作、權力 ...
- 4主題書展- 柏楊版資治通鑑全套72冊- 台灣雲端書庫@高雄
柏楊版資治通鑑70:橫挑強鄰. 柏楊版資治通鑑69:兒皇帝. 柏楊版資治通鑑68:半截英雄. 柏楊版資治通鑑67:千里白骨. 柏楊版資治通鑑66:小分裂. 柏楊版資治通鑑65: ...
- 5博客來-柏楊版資治通鑑(全套72冊) (電子書)
電子書:柏楊版資治通鑑(全套72冊) (電子書),語言:繁體中文,出版社:遠流,作者:司馬光,譯者:柏楊,出版日期:1900/01/01,類別:人文社科,檔案格式:EPU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