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术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西方藝術或西洋美術(英語:Western art)以西方造形藝術為主,包含绘画、雕刻和建筑等。

歐洲史前藝術始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岩畫(英语:Rock art)、洞穴繪畫以及岩刻 ... 西方美術史 語言 監視 編輯 藝術主題 西方藝術或西洋美術(英語:Westernart)以西方造形藝術為主,包含繪畫、雕刻和建築等。

歐洲史前藝術始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岩畫(英語:Rockart)、洞穴繪畫以及岩刻藝術,是介於舊石器時代和鐵器時代之間時期的特色。

[1]歐洲藝術的書面歷史通常以古以色列和愛琴文明的藝術為起點,可追溯到西元前3世紀。

不過,與這些重要文化無直接關聯的是,歐洲各地只要有人類足跡,就會留下雕刻、裝飾文物和巨大立石等標誌的各種藝術形式。

歐洲內部藝術發展的一致模式到了古希臘藝術出現後才變得清晰,古希臘藝術被羅馬採用並改造,隨著羅馬帝國建立,這種藝術傳遍歐洲、北非和西亞的大部分地區。

[2]在接下來的兩千年裡,古典時代藝術的影響力起伏不定,中世紀時,對部分地區而言似乎只存在遙遠的記憶中,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又重新發揮影響,接著在巴洛克時期經歷了一段被某些早期藝術史學家視為「衰敗」的時期,[3]新古典主義時期以一種精緻形式重新出現,[4]在後現代主義時期重生。

[5]在19世紀之前,基督教會對歐洲藝術影響重大,教會的委託包括建築、繪畫和雕塑,為藝術家主要的作品來源,此期間的藝術史很大程度反映了教會歷史。

在同一時期,人們目光重新放到與宗教無關的英雄和女英雄、神和女神的神話故事、大戰和奇異生物。

[6]過去200年的大多數藝術作品大都未提及宗教,通常根本沒有特定的意識形態,但藝術往往受到政治問題的影響,無論是反映贊助者還是藝術家本身的關注。

歐洲藝術被劃分為多個風格時期,歷史上不同地區蓬勃發展的風格有別,但會相互重疊。

大致分為古典、拜占庭、中世紀、哥德式、文藝復興、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現代、後現代和新歐洲繪畫(英語:NewEuropeanPainting)。

[7] 倫勃朗作品《夜巡》歐仁·德拉克羅瓦作品《自由引導人民》克勞德·莫內作品《印象·日出》 目次 1史前美術 2古代美術 2.1美索不達米亞藝術[8] 2.2埃及與波斯米底亞和托勒密藝術[8] 2.3米諾斯藝術與邁錫尼藝術 2.4希臘化與馬其頓藝術 2.5羅馬王政與帝國藝術 3歐洲中世紀美術 3.1基督教初期教會藝術 3.2拜占庭藝術 3.3羅馬式藝術 3.4法蘭克哥德式藝術 4文藝復興美術 4.1義大利文藝復興三期 4.2法德地區的北地文藝復興 5風格、巴洛克和洛可可 5.1風格主義(十六世紀) 5.2巴洛克藝術(十七世紀) 5.3洛可可藝術(十七世紀初至十八世紀初中葉) 6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學院派和現實主義 6.1啟蒙時期新古典主義藝術 6.2浪漫主義藝術 6.3法式學院藝術 6.4現實主義藝術 6.5美式自然派藝術 6.6法式印象主義藝術三期 6.6.1印象藝術初期(印象派) 6.6.2印象藝術中期(新印象派) 6.6.3印象藝術後期(後印象派) 7廿世紀至今 7.1現代主義藝術 7.1.1抽象性 7.1.1.1野獸派 7.1.1.2立體派 7.1.1.3抽象派 7.1.2象徵性 7.1.2.1英式新工藝運動、前拉斐爾派 7.1.2.1.1前拉斐爾派 7.1.2.1.2藝術與工藝美術運動 7.1.2.1.3新藝術運動 7.1.2.2法式象徵派 7.1.2.3法式先知派(英語:LesNabis) 7.1.2.4法式達達派 7.1.2.5法德西超現實派 7.1.3表現性 7.2後現代主義藝術 7.2.1抽象表現派 7.2.2英美波普藝術新達達派 7.2.3歐普藝術 7.2.4照像寫實派 8參考文獻 9參見 史前美術編輯 又稱「原始美術」,西方人最早的美術作品產生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即距今3萬到1萬多年之間。

最傑出的原始繪畫作品,發現於法國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地區的幾十處洞窟中,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國的拉斯科洞窟壁畫和西班牙的阿爾塔米拉洞窟壁畫。

所繪形象皆為動物,手法寫實,形象生動。

迄今為止發現的原始雕刻大多為小型動物雕刻,少數人像雕刻中,裸體女性雕像佔主要地位,這些女性雕像誇張女性的生理特點,突出表現女性的乳房、臀部、腹部、大腿等,體現出原始人對於母性和生殖的崇拜意識。

在奧地利維也納附近的維倫多夫出土的女性雕像被稱為「維倫多夫的維納斯」,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

史前美術描述的是人的本能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維倫多夫的維納斯,自然史博物館   拉斯科洞窟中的野馬壁畫   拉斯科洞窟的洞穴壁畫(法國多爾多涅省蒙蒂尼亞克)   野牛舔昆蟲咬,西元前15000-13000年,鹿角雕刻品;國家史前博物館(萊塞濟德塔亞克-錫勒伊,法國)   沉思者;來自羅馬尼亞的哈曼吉亞文化(Hamangiaculture);公元前5000年;紅陶,高度:11.5公分(41⁄2英寸);羅馬尼亞歷史國家博物館(布加勒斯特)   女性人物;來自塞爾維亞的溫查文化;公元前4500-3500年;塗以油漆的燒製黏土;全長16.1公分;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美國俄亥俄州) 古代美術編輯 西方習慣把新石器末期到中世紀稱為古代,具體來說就是指公元前4000年(文字的出現)到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

主要包括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希臘和羅馬時期的美術。

美索不達米亞藝術[8]編輯 參見:美索不達米亞藝術(英語:ArtofMesopotamia) 美索不達米亞(即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間的地區,又稱兩河流域) 蘇美-阿卡德:金字形神塔,代表建築為烏爾神廟;烏爾軍旗。

古巴比倫:「漢摩拉比法典」浮雕 亞述:薩爾貢二世宮殿護門神獸;表現戰爭和狩獵的緊張場面、手法極為寫實、充滿激烈動態的浮雕。

新巴比倫:空中花園、伊絲塔城門埃及與波斯米底亞和托勒密藝術[8]編輯 參見:古埃及藝術 早王國:埃及象形文、馬斯塔巴 古王國:金字塔建築如胡夫金字塔、按照正面律雕刻的人像雕刻和神秘威嚴的獅身人面像。

中王國:神廟逐漸取代金字塔;方尖碑;日常生活及尼羅河壁畫 新王國:阿蒙神廟、拉美西斯二世神廟、貴族陵墓繪畫。

末代:波斯米底亞統治者的藝術侵襲。

米諾斯藝術與邁錫尼藝術編輯 參見:米諾斯藝術(英語:Minoanart)邁錫尼藝術米諾斯文明位於克里特島,被認為是歐洲最古老的文明,[9]其藝術的特點在於圖像富有想像力且技藝非凡。

辛克萊·胡德(SinclairHood)稱「最優秀的米諾斯藝術所具備的本質特徵就是創造運動和生活氛圍的能力,雖說這是遵循一系列高度正式的慣例」。

[10]它是更廣泛群體愛琴海藝術的一部分,到了後期對基克拉澤斯文化的藝術產生了主導性影響。

木製品和紡織品早已經分解,所以大多數現存的米諾斯藝術的例子是米諾斯陶器、雕刻複雜的米諾斯印章、宮殿壁畫(包括風景畫)、各類材料的小型雕塑、珠寶和金屬製品。

米諾斯藝術與其他同時代文化以及後來的古希臘藝術之間的關係已被充分討論。

它顯然主導了同一時期的邁錫尼藝術和基克拉澤斯藝術,[11]甚至在克里特島被邁錫尼人佔領之後,但在邁錫尼希臘崩潰後,只有傳統的某些部份從希臘黑暗時代倖存下來。

[12]米諾斯藝術的題材多樣,所使用的媒材大多不同,不過只有某些風格的陶器會包含象徵場景。

躍牛出現在繪畫和幾種類型的雕塑中,被認為具有宗教意義;牛頭在陶土和其他雕塑材料中也是一個熱門主題。

沒有任何圖案看起來像是個人肖像,或者明顯是王室肖像,而宗教肖像通常是推測性質,[13]學者不確定他們是神、神職人員還是信徒。

[14]同樣,粉刷過的房間是「神龕」亦或是世俗用途還很不清楚;阿克羅蒂里遺址有個房間被認為是間臥室,裡面有一張床遺存,或被認為是一座神龕。

[15]動物,甚至包括不尋常的各種海洋動物,經常被描繪出來;「海洋風格」是一種來自MMIII和LMIA的宮廷彩繪陶器,畫的是包括章魚在內的海洋生物佈滿整個器皿,可能起源於類似的壁畫場景;[16]有時這些會出現在其他媒材上。

狩獵和戰爭的場景,以及馬匹和騎手的場景則多見於後期作品,可能是克里特人為邁錫尼市場或征服克里特島的邁錫尼霸主所製作的。

米諾斯人所繪製的圖案,無論是人類還是動物都極具動感和生機勃勃,但經常不太準確,有時無法辨識物種;相較於古埃及藝術,往往更加生動,但不那麼寫實。

[17]與其它古代文化的藝術相比,女性圖案的比例高出許多,因此過去認為米諾斯人只有女神,不過這想法現在已不被考慮。

大多數人像都是側面的,或是與埃及其中一個慣例版本相同,頭和腿都是側面的,軀幹是正面的;但米諾斯圖案誇大了男性纖細的腰圍和女性豐胸等特徵。

[18]   克諾索斯王宮   馬雷斯風格喙嘴壺(Kamareswarebeakedjug);西元前1850-1675年;陶瓷;高:27公分;出土自斐斯托斯(希臘克里特島);伊拉克利翁考古學博物館(希臘)   瑪利亞吊墜;西元前1800-1700年;黃金;高4.6公分,寬4.9公分;伊拉克利翁考古學博物館   這幅壁畫命名為躍牛壁畫(Bull-LeapingFresco);西元前1675-1460年;石灰膏;高度:0.8m,寬度:1m;出土自克諾索斯(克里特島)的宮殿;伊拉克利翁考古學博物館   繪有章魚的「海洋風格」燒瓶,約西元前1500-1450年;伊拉克利翁考古學博物館   「女蛇神像」;西元前1460-1410年(米諾斯新宮殿時期);彩陶;高:29.5公分;出土自克諾索斯的神殿倉庫;伊拉克利翁考古學博物館   邁錫尼獅子門 希臘化與馬其頓藝術編輯 參見:古希臘藝術古希臘的自由民主創造了具有民主思想的建築、雕刻和繪畫作品,其中留存於世的不少健美而優雅的雕刻形象,如《擲鐵餅者》、《米洛斯的維納斯》等,尤其具有無窮的魅力。

帕德嫩神廟即為自古希臘延續到現代的建築。

希臘大理石雕塑通常被描述為古典藝術的最高形式。

從古希臘的陶器繪畫及陶瓷工藝,可以讓人們對古希臘社會的運作方式有豐富的瞭解。

黑彩花瓶畫和紅彩花瓶畫給出了許多希臘繪畫倖存的例子。

文本中提到的一些著名的希臘木板畫家是阿佩萊斯、宙克西斯和巴赫西斯,然而除品質較差的皮薩木板畫之外,沒有古希臘木板畫的例子倖存,只有他們同時代人或後來的羅馬人的書面描述。

宙克西斯生活在公元前5-6年,據說是第一個使用暈塗法的人,根據老普林尼的說法,他的畫作的逼真程度會使鳥兒試圖吃掉畫中的葡萄。

阿佩萊斯則被描述為古代最偉大的畫家,因為他在繪畫、色彩和造型方面有著完美的技巧   陶瓶畫師歐菲列特斯的泛雅典娜節獎品雙耳瓶(EuphiletosPainterPanathenaicprizeamphora);西元前530年;彩陶;高:62.2公分;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阿爾特米西昂青銅雕像(ArtemisionBronze);西元前460-450年;青銅;高:2.1公尺;雅典國家考古博物館   雅典衛城上的帕德嫩神廟是最具標誌性的多立克柱式希臘神廟,建於西元前460-406年左右,由大理石和石灰石建造,供奉著女神雅典娜[19]   由披衣女子的形式支撐的鏡子;西元前5世紀中葉;青銅;高:40.41公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雙耳噴口酒杯(Calyx-krater);西元前400-375年;陶瓷;高27.9公分,直徑28.6公分;來自底比斯;羅浮宮   色雷斯和尤安德里亞的墳墓浮雕(GravereliefofThraseasandEuandria);西元前375-350年;彭特利庫斯大理石;高:160公分,寬:91公分;佩加蒙博物館(柏林)   渦形雙耳瓶(Volutekrater);西元前320-310年;陶瓷;高:1.1公尺;沃爾特藝術博物館(美國巴爾的摩)   披肩女子的小型雕像;西元前2世紀;陶土;高:29.2公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米洛的維納斯;西元前130-100年;大理石;高:203公分;羅浮宮   勞孔群像;西元前一世紀初;大理石;高度:2.4米;梵蒂岡博物館   表示酒神戴歐尼修斯顯現的馬賽克;西元2世紀;來自戴歐尼修斯別墅(希臘的迪翁);迪翁考古博物館   1874年繪製的古希臘裝飾品和圖騰的示例插圖 羅馬王政與帝國藝術編輯 參見:古羅馬藝術古羅馬美術承繼著古希臘的傳統,但羅馬人的美術更傾向於實用主義。

規模巨大的羅馬鬥獸場和萬神廟是古羅馬建築的傑出代表。

而曾被維蘇威火山灰掩埋達1700多年的龐貝壁畫,則給我們展示了古羅馬繪畫的獨特面貌。

羅馬藝術受到希臘的影響,某種程度上可視為繼承了古希臘繪畫和雕塑,但也受到義大利當地伊特魯里亞藝術(英語:Etruscanart)的強烈影響。

羅馬的雕塑(英語:Romansculpture)主要是來自社會上流社會肖像以及對神的描繪。

在現存的羅馬繪畫中有壁畫,許多來自義大利南部坎帕尼亞大區的別墅,尤其是在龐貝城和赫庫蘭紐姆。

這類繪畫可分為四種主要的「龐貝風格」或時期[20],可能是第一個包含視覺陷阱、偽透視和純風景的例子。

[20]幾乎所有現存的古代肖像畫都是在法尤姆的晚期古墓中發現的大量半身的「棺材肖像」。

這些畫使我們得以了解古代佳作所具備的水準。

另外也有少量來自古典時代晚期插畫書的微型畫(英語:Miniature(illuminatedmanuscript))以及為數眾多的中世紀早期摹本保存了下來。

早期的基督教藝術起源於羅馬的流行藝術以及後來的帝國藝術,並從這些來源對肖像繪製手法進行改造。

  燈座上的哲學家銅像;西元前1世紀晚期;青銅;全長27.3公分;重量:2.9公斤;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第一門的奧古斯都像;約西元前20年;白色大理石;高:2.06米;梵蒂岡博物館   古代伯斯科阿萊別墅臥室的修復壁畫;公元前50-40年;房間尺寸:265.4x334x583.9公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卡里忒斯,龐貝壁畫,1世紀   帶花綵的祭壇;約西元50年;大理石,高:99.5公分,寬:61.5公分,深度:47公分;羅浮宮   雙耳噴口酒杯(Calyx-krater),帶有少女和舞女的浮雕;西元一世紀;彭特利庫斯山大理石製,全長:80.7公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萬神殿(羅馬)全景,建於西元113和125年之間   戴著王冠的女神頭像,西元1-2世紀;大理石,高:23公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沙發和腳凳;西元1-2世紀;木頭、骨頭和玻璃材質;沙發尺寸為105.4×76.2×214.6公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法尤姆肖像畫,描繪安居戎波利斯的女子Isidora,公元100-110年,蓋蒂別墅   飾有有阿波羅、密涅瓦和繆斯女神的石棺;約於西元200年;來自亞壁古道;柏林古典藏品館(AntikensammlungBerlin)   帶花綵的石棺;西元200年–225年;大理石,134.6x223.5公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海神涅普頓站在兩匹海馬拉著的戰車上凱旋而歸,3世紀中葉,蘇塞考古博物館(突尼西亞)   忒修斯馬賽克:西元300-400年,大理石和石灰石鵝卵石;尺寸4.1x4.2公尺,藝術史博物館(奧地利維也納) 歐洲中世紀美術編輯 參見:歐洲中世紀美術 中世紀是指公元5世紀(以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崩潰作為標誌)到15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的黎明),它標誌著西方進入了基督教時代。

受基督教制約,中世紀美術不注重客觀世界的真實描寫,而強調所謂精神世界的表現。

建築的高度發展是中世紀美術最偉大的成就。

拜占庭式教堂、奧圖羅馬式教堂和法蘭克歌德式教堂,各具藝術上的創造性,並與宗教建築相結合,雕刻、鑲嵌畫和壁畫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基督教初期教會藝術編輯 參見:早期基督教藝術 拜占庭藝術編輯 參見:拜占庭藝術 拜占庭藝術與我們所說的早期基督教藝術有所重疊或發生融合,但是到730年至843年的聖像破壞運動時期,絕大多數帶有人物的藝術品遭到摧毀,剩下的作品所剩無幾,以至於今日的任何新發現都會帶來全新的理解。

在這之後,從843年到1453年則帶有明顯的拜占庭藝術傳統。

就用料和手藝而言通常是中世紀最優秀的藝術,集中在君士坦丁堡製作。

拜占庭藝術的最高成就是圓頂教堂內的巨型壁畫和馬賽克,不過受到自然災害以及教堂被清真寺佔用的影響,這些壁畫和馬賽克大多未能保存下來。

拜占庭最輝煌成就之一為聖索菲亞大教堂。

此一時期馬賽克及聖像畫也取得很大成就,馬賽克與古希臘羅馬多採大理石製作不同,拜占庭主要以彩色玻璃為材料。

拜占庭繪畫在聖像破壞運動後變得制式化。

[8]   石板上的浮雕表示耶穌誕生;4世紀5世紀初;大理石;拜占庭和基督教博物館(雅典)   羅馬聖母大殿的半圓形後殿,以這種迷人的馬賽克裝飾而成,飾於西元5世紀   查士丁尼一世及其隨從,約6世紀   拉溫那(義大利)聖維塔教堂的天花板和部分牆壁上的馬賽克,約西元547年   雅典的阿基歐斯·埃萊夫塞里奧斯教堂,建於9世紀至13世紀,建造日期不詳   浮雕寶石;10-11世紀;碧玉,鐵鋁榴石,祖母綠和綠玉髓;來自君士坦丁堡;莫斯科克里姆林博物館(俄羅斯)   福音經文;約1100年;羊皮紙上的蛋彩畫、黃金和墨水,以及皮革裝訂;尺寸:36.8x29.6x12.4公分,對開本:35x26.2公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紐約市)   新約三位一體的聖像畫;約1450年;木板(白楊木)上的蛋彩畫和金色;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   亞美尼亞泥金裝飾手抄本的一頁;1637–1638年製;蛋彩畫、金漆和羊皮紙上的金葉;高:25.2公分;蓋蒂中心(洛杉磯) 羅馬式藝術編輯 參見:羅馬式藝術羅馬式藝術是指從1000年左右到12世紀哥德式藝術興起前的時期。

這是一個日益繁榮的時期,也是一種首次在歐洲各地(從斯堪地那維亞到西西里)使用的一致風格。

羅馬式藝術充滿活力和直接性,最初色彩鮮豔且大多極為精緻。

彩色玻璃和金屬製品上的琺瑯成為重要的媒介,大型的立體雕塑也得到發展,不過高浮雕是主要的技術。

它的建築以厚牆、圓頭窗和拱門為主,有很多雕刻裝飾。

不同於拜占庭藝術,羅馬式教堂主要為壁畫、玻璃畫,減少了馬賽克的使用,人物多為正面律。

人物造型皆小頭長驅缺乏創造性。

[8]   瑪麗亞拉赫修道院(德國安德納附近),最具標誌性的羅馬式教堂之一   韋茲萊隱修院(法國勃艮第)的耶穌石製淺浮雕   於1147年以前繪製傳道者聖約翰的微型畫;羊皮紙上的彩圖;35.5公分;埃爾普河畔阿凡斯內(法國)   聖史蒂芬遭石頭砸死;1160年代;壁畫;高度:1.3米;聖約翰修道院(瑞士格勞賓登州瓦爾米施泰爾) 法蘭克哥德式藝術編輯 參見:哥德式藝術哥德式藝術是個不定的術語,其涵義取決於手藝、地點和時間。

此一詞彙起源於1140年的哥德式建築,但哥德式繪畫是到西元1200年左右才出現(這個日期有很多限制條件),當時它與羅馬式風格分道揚鑣。

玻璃鑲嵌畫取代壁畫成為主要繪畫形式,壁畫僅於義大利持續發展。

[8]哥德式雕塑於1144年隨著聖但尼聖殿的翻修而在法國誕生,並傳播到整個歐洲,到13世紀已成為國際風格,取代了羅馬式風格。

國際哥德式藝術(InternationalGothic)則描述了從1360年到1430年左右的哥德式藝術,之後,哥德式藝術在不同地方及不同時間點與文藝復興藝術融合。

在這一時期,壁畫和板畫等形式成為新的重點,而在這一時期結束時,包括了版畫等新媒介。

  皇室大門的一部分;1145年–1155年;石灰石;沙特爾主教座堂(法國沙特爾)   北耳堂窗戶;約1230-1235年;彩色玻璃;直徑(玫瑰窗):10.2米;沙特爾大教堂   聖味增爵(St.VincentofSaragossa)傳說中的場景;1245–1247;有色玻璃(pot-metal)、玻璃漆和鉛;尺寸:373.4x110.5公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以聖母加冕和最後審判為主題的法國雙聯畫;1260–1270年;帶有金屬底座的象牙;尺寸:12.7x13x1.9公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聖母與聖子升座;1260–1280年;象牙上有油漆和鍍金的痕跡;尺寸:18.4x7.6x7.3公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有格拉提安教令的對葉(bifolium);約1290年;羊皮紙上有黃金和蛋彩畫,棕色墨水和以現代皮革裝訂;尺寸:48.3x29.2x1.3公分,不含書皮:47.2公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繪有宗教場景的德國雙聯畫;1300–1325年;鍍銀,帶有半透明和不透明的琺瑯;尺寸:6.1x8.6x0.8公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貝里公爵的豪華時禱書一頁描繪了雷蒙德·迪奧克雷斯(RaymondDiocrès)的葬禮;1411-1416年和1485-1486年;牛犢皮紙上的蛋彩畫;高29公分,寬21公分;康得博物館(CondéMuseum)(尚蒂伊,法國)   《女士與獨角獸》(TheLadyandtheUnicorn)是在法蘭德斯編織的一系列六幅緙織壁毯的名稱,這幅掛毯被稱為「AMonSeulDesir」(我唯一的欲望);15世紀末;羊毛和絲綢;377x473公分;國立中世紀博物館(巴黎)   奧地利的升座聖母雕像;1490-1500年;石灰石塗色並鍍金;80.3x59.1x23.5公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進入耶路撒冷》;約1500年;里昂美術館(法國里昂)   巴黎桑斯府邸的火焰式哥德式十字窗 文藝復興美術編輯 14-16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美術以堅持現實主義方法和體現人文主義思想為宗旨,在追溯古希臘古羅馬藝術精神的旗幟下,創造了最符合現實人性的嶄新藝術。

義大利的達·文西、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是文藝復興美術的三位代表。

達·文西既是藝術家又是科學家,其傑作《最後的晚餐》、《蒙娜麗莎》等皆被譽為世界名畫之首。

米開朗基羅則在雕刻、繪畫和建築各方面都留下了最能代表鼎盛期文藝復興藝術水平的典範之作。

他塑造的人物形象雄偉健壯,氣魄渾宏。

拉斐爾則以其塑造的秀美典雅的聖母形象最為成功。

他的聖母像寓崇高於平凡,被譽為美和善的化身,最充分地體現了人文主義的理想。

義大利文藝復興三期編輯 弗羅倫薩期: 麥第奇家族 教皇朱利阿斯二世繪畫組 馬薩其奧:《聖三位一體》彫刻組 多那太羅:《大衛像》建築組 菲利波·布魯內萊斯基:《聖母百花聖殿》羅馬城期: 文藝復興三傑 李奧納多·達文西:《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 米開朗基羅·博納羅蒂:《創造亞當》《最後的審判》 拉斐爾·聖齊奧:《雅典學院》《椅子上的聖母子》威尼斯期: 威尼斯畫派 喬爾喬內:《沉睡的維納斯》《暴風雨》 提香:《烏爾比諾的維納斯》《鄉間音樂會》《聖母升天圖》《基督戴荊冠》《酒神祭》   坦比哀多小堂(TheTempietto)(towards1502–1510)(1502-1510年)在羅馬金山聖伯多祿堂的一個狹窄庭院內   大衛像;米開朗基羅;1501-1504年;大理石;517公分×199公分;佛羅倫薩學院美術館   蒙娜麗莎;達文西;1503-1506年,可能一直持續到1517年;白楊木板油畫;77公分×53公分;羅浮宮   雅典學院;拉斐爾;1509–1510年;壁畫;5.8x8.2公尺;梵蒂岡宗座宮 法德地區的北地文藝復興編輯 北方文藝復興主要在法蘭德斯(弗朗德倫)的法國與德國交界地區。

主要畫派為尼德蘭畫派。

早期的荷蘭繪畫發展了油畫技術(但並沒有嚴格地發明),使人們得以更容易掌握現實主義繪畫的細節。

揚·范艾克(1366-1441)是從泥金裝飾手抄本到木板畫的一個人物。

荷蘭畫家耶羅尼米斯·波希(1450?–1516)是北方文藝復興時期的另一重要人物。

他在繪畫中使用了宗教主題,但將其與怪誕的幻想、豐富多彩的意象和農民民間傳說結合起來。

他的畫作經常反映出中世紀末期的困惑和痛苦。

阿爾布雷希特·杜勒在15世紀末將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引入德國,並主導了德國文藝復興藝術。

時間段: 義大利文藝復興:14世紀末至16世紀初 北方文藝復興:16世紀 初期: 揚·范艾克:《根特祭壇畫》《阿諾菲尼的婚禮》 耶羅尼米斯·波希:《人間樂園》盛期: 阿爾布雷希特·杜勒:《四使徒》 小漢斯·霍爾拜因:《亨利八世》 老彼得·布勒哲爾:《農民婚禮》 老盧卡斯·克拉納赫:《帕里斯的評判》   《根特祭壇畫》,揚·范艾克與許貝特·范艾克,1432年;橡木油畫;3.4公尺×4.6公尺;聖巴夫主教座堂(比利時根特)   《阿諾菲尼的婚禮》,揚·范艾克;1434年;木板油畫;82.2×60公分;國家美術館(倫敦)   《降下十字架(英語:TheDescentfromtheCross(vanderWeyden))》,羅希爾·范德魏登;1442年;橡木板油畫;220×262cm;普拉多博物館   《人間樂園》(TheGardenofEarthlyDelights);耶羅尼米斯·波希;1504年;木板油畫;中央部分2.2×1.95公尺;普拉多博物館   《丟勒的犀牛》;阿爾布雷希特·杜勒;1515;木刻;23.5公分×29.8公分;國家藝廊   《出訪英國宮廷的法國大使》;小漢斯·霍爾拜因;1533年;油畫;國家美術館   法國國王亨利二世的盔甲;艾蒂安·德勞納(英語:ÉtienneDelaune);約1555年;雕花鋼;高187.96公分,重24.2公斤;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巴別塔》;老彼得·布勒哲爾;1563年;木板油畫:1.14×1.55公分;藝術史博物館(奧地利維也納) 風格、巴洛克和洛可可編輯 主條目:風格主義、巴洛克和洛可可 風格主義(十六世紀)編輯 代表人物是喬爾喬·瓦薩里,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畫家和建築師,以傳記《藝苑名人傳》留名後世。

幼年即到佛羅倫斯學藝,終身服務於麥第奇家族。

他崇拜米開朗琪羅,但追求風格主義,藝術風格蕪雜。

存世作品甚多,大都構圖擠密,動作激烈、緊張,反映了後期風格主義的特點,代表作是佛羅倫斯市政廳內一系列壁畫。

1560-1574年建成的「烏菲茲美術」,由他主持設計,其頂層現已闢為美術館。

他在藝術史研究的建樹大於他的創作,所著《藝苑名人傳》長達百萬言,書中第一次正式使用「文藝復興」一詞,並提出可按14、15、16世紀劃分美術發展的階段,對後來的藝術理論研究影響很大。

繪畫組: 丁托列托:《最後的晚餐》 艾爾·葛雷柯:《三位一體》 科雷吉歐:《聖誕夜》《戴娜伊》《丘比特與伊歐》建築組: 喬爾喬·瓦薩里:「烏菲茲美術館」 巴拉迪歐:「羅東達別墅」彫刻組: 本韋努托·切利尼:《法蘭西斯一世的鹽罐》 皮埃特羅·達·科爾托納:《劫持薩賓婦女》   《埋葬》(Entombment);蓬托莫;1525–1528年;木板油畫;3.12x1.9公尺;聖芬莉堂(義大利佛羅倫斯)   《長脖子的聖母瑪利亞》(MadonnawiththeLongNeck);帕爾米賈尼諾;1534-1540年;木板油畫;2.19x1.32公尺;烏菲茲美術館(佛羅倫斯)   《維納斯,邱比特,愚魯與時間》(Venus,Cupid,FollyandTime);布龍齊諾;1540年代中期;木板油畫;1.46x1.16公尺;英國國家美術館   《夏季》(Summer);朱塞佩·阿爾欽博托;1563年;木板油畫;67x50.8公分;藝術史博物館(奧地利維也納) 巴洛克藝術(十七世紀)編輯 17世紀在歐洲出現了巴洛克美術,它發源於義大利,後風靡全歐。

其特點是追求激情和運動感的表現,強調華麗絢爛的裝飾性。

這一風格體現在繪畫、雕塑和建築等各個美術門類中。

弗蘭德的魯本斯是巴洛克繪畫的代表人物,他的熱情奔放、絢麗多彩的繪畫對西方繪畫具有持久的影響。

同時代的現實主義大師如荷蘭黃金時代繪畫的的倫勃朗、西班牙的維拉斯奎茲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巴洛克的特色。

魯本斯(法蘭德斯):宗教畫 倫勃朗(荷):舞台形式 委拉斯蓋茲(西):《宮女》 范戴克(英): 貝尼尼(意): 卡拉瓦喬(意):   〈四大洲〉(TheFourContinents);彼得·保羅·魯本斯;約1615年;布面油畫;209x284公分;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   荷蘭衣櫥;1625–1650年;橡木,黑檀木和紅木表層飾板;整體尺寸:244.5x224.3x85.2公分;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   《夜巡》;林布蘭;1642年;布面油畫;363×437公分;荷蘭國家博物館   《聖女大德蘭的神魂超拔》(EcstasyofSaintTeresa);吉安·洛倫佐·貝尼尼;1647–1652年;大理石;高:3.5公尺;羅馬勝利之後聖母堂   《宮女》(LasMeninas);維拉斯奎茲;1656-1657;布面油畫;318公分×276公分;普拉多博物館(西班牙馬德里)   凡爾賽宮入口,為最具標誌性的巴洛克式建築   路易十四的半身像;吉安·洛倫佐·貝尼尼;1665年;大理石;105×99×46公分;凡爾賽宮   《繪畫的藝術》;楊·維梅爾;1666–1668年;布面油畫;1.3x1.1公尺;藝術史博物館   遠近馳名且堅韌的地毯;1668-1685年;打結和切割的羊毛絨,每平方英寸約有90個結;909.3x459.7公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羅馬耶穌會教堂(ChurchoftheGesù)的圓頂,由喬凡尼·巴蒂斯塔·高里於1674年建造   路易十四肖像;亞森特·里戈;1701年;布面油畫;277×194公分;羅浮宮   維也納聖嘉祿堂,建於1716年至1737年間 洛可可藝術(十七世紀初至十八世紀初中葉)編輯 18世紀洛可可風格在法國興起,隨後波及歐洲其他國家。

洛可可美術的特點是追求華麗纖巧和精緻。

代表畫家有法國的華托、布歇和弗拉戈納爾。

華托:《向愛情島出發》《吉爾桑的招牌》 布歇:《龐畢度夫人組曲》《維納斯的誕生》《早晨的咖啡時間》 法戈納:《鞦韆》(魔法奇緣靈感源)《女人和狗》   德國波茨坦無憂宮公園的中式園亭   奧地利威爾赫林修道院(WilheringAbbey)令人驚艷的內部。

天花板上有個錯視畫,周圍裝飾精美的石膏裝飾   瓦朗吉維飯店(HôteldeVarengeville)的細木護壁板(18世紀法國建築所用);約1736-1752年;各種材料,包括雕刻、上漆和鍍金橡木;高5.58米,寬7.07米,長12.36米;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書名版畫;賈斯特·梅松尼爾(JusteMeissonnier);1738–1749年;蝕刻版畫;51.6x34.9釐米;國家博物館   一對燭臺;18世紀;軟質瓷;高(左):26.8公分(右):26.4公分;切爾西瓷廠(ChelseaPorcelainFactory);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安德魯斯夫婦》(MrandMrsAndrews);托馬斯·庚斯博羅;大約1750年;布面油畫;69.8x119.4公分;英國國家美術館   《龐巴度夫人》(MadamedePompadour);法蘭索瓦·布雪;1756年;布面油畫;2.01x1.57公尺;老繪畫陳列館(德國慕尼黑)   《鞦韆》;法戈納;1767–1768年;布面油畫;高:81公分,寬:64公分;華勒斯典藏館(倫敦) 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學院派和現實主義編輯 主條目: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學院藝術、現實主義、自然主義美學和印象主義時間段: 新古典主義:18世紀中期至19世紀初 浪漫主義: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葉 現實主義:19世紀 印象派:19世紀末 啟蒙時期新古典主義藝術編輯 隨著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到來,進步的美術家們又一次重振了古希臘古羅馬的英雄主義精神,開展了一場新古典主義藝術運動。

其代表畫家是法國的大衛和安格爾。

大衛:《拿破崙征阿爾卑斯(英語:NapoleonCrossingtheAlps)》《蘇格拉底之死》《荷拉斯兄弟之誓》《丘比特與賽姬》 安格爾:《泉》《大宮女》浪漫主義藝術編輯 浪漫主義隨著新古典主義的衰落而興起。

法國的熱里科的《梅杜薩之筏》被視為浪漫主義繪畫的開山之作,而這一運動的主將卻是德拉克洛瓦,其繪畫色彩強烈,用筆奔放,充滿強烈激情,代表作有《希阿島的屠殺》和《自由領導著人們》等。

法國呂德的《馬賽曲》和卡爾波的《舞蹈》都是傑出的浪漫主義雕塑作品。

熱里科:《梅杜莎之筏》 德拉克洛瓦:《自由領導著人們》《希阿島的屠殺》 呂德:《馬賽曲》 卡爾波:《舞蹈》法式學院藝術編輯 布格羅:《抵禦愛神》 庫爾貝的作品《畫室》 現實主義藝術編輯 19世紀中期是現實主義美術蓬勃興旺的時期。

法國畫家庫爾貝是現實主義的倡導者,他的代表作《奧南的葬禮》堪稱繪畫中的「人間喜劇」,而《石工》則深刻揭示了社會的矛盾,表現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勤勞樸實的農民畫家米勒,以醇厚真摯的感情,歌頌了辛勤勞作的農民。

政治諷刺畫家杜米埃創作了大量思想深刻而形象誇張的石版畫和油畫。

德國女版畫家柯勒惠支,以社會民主主義思想和鮮明的個人風格創作了反映工人運動和農民革命的系列銅版畫和石版畫。

俄羅斯的批判現實主義產生了列賓、蘇里科夫等傑出畫家。

法國雕塑大師羅丹的作品也具有一定的現實主義品質。

米勒(巴比松):《拾穗》《晚禱》《牧羊女與羊群》 庫爾貝:《奧南的葬禮》《石工》 杜米埃:《三等車廂》 柯勒惠支:《不要把收穫的糧食磨成粉》《母與子》《哀悼基督》 列賓:《伏爾加河上的縴夫》《挑選新娘的大公》《薩特闊在水晶宮》 蘇里科夫:《禁衛軍臨刑的早晨》美式自然派藝術編輯 貝克:《躲在乾草堆中》法式印象主義藝術三期編輯 19世紀後期在法國產生了印象派。

此派繪畫以創新的姿態出現,它反對當時已經陳腐的古典學院派的藝術觀念和法則,受到現代光學和色彩學的啟示,注重在繪畫中表現光的效果。

代表畫家有馬奈、莫奈、雷諾瓦、德加、畢沙羅、西斯萊等。

印象藝術初期(印象派)編輯 莫內:《印象、日出》《兩個稻草堆》《蓮花池組曲》《廬昂主教堂組曲》《打陽傘的女人》 雷諾瓦:《烘餅磨坊》《彈琴少女》《浴女》 彫刻組羅丹:《沉思者》《吻》《巴尒扎克》《地獄之門》印象藝術中期(新印象派)編輯 繼印象派之後還出現了新印象派(代表畫家是秀拉和西涅克)和後印象派(代表畫家是塞尚、凡高和高更)。

秀拉:《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阿尼埃爾浴場》《路邊戲》 希涅克:《早餐》《聖特羅佩港口》《亞威農教皇宮》印象藝術後期(後印象派)編輯 而實際上後印象派與印象派在藝術主張並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

其中梵谷的繪畫著力於表現自己強烈的情感,色彩明亮,線條奔放。

代表作為《星夜》《麥田與柏樹》《夜間咖啡屋》《吃馬鈴薯的人》《自畫像》 高更的畫多具有象徵性的寓意和裝飾性的線條和色彩。

代表作為《兩個大溪地婦女》《做完禮拜後的幻景》《何來?何謂?何如?》 塞尚繪畫則追求幾何性的形體結構,他因而被尊稱為「現代藝術之父」。

代表作為《聖維多克山》《蘋果和柳橙》《浴者組曲》 廿世紀至今編輯 現代主義藝術編輯 20世紀以來,現代美術呈現出流派迭起,千姿百態的局面。

抽象性編輯 野獸派編輯 1905年誕生的以馬蒂斯為代表的野獸派繪畫,強調形的單純化和平面化,追求畫面的裝飾性。

立體派編輯 1908年崛起的以布拉克和畢卡索為代表的立體派繪畫繼承了塞尚的造型法則,將自然物象分解成幾何塊面,從而從根本上掙脫傳統繪畫的視覺規律和空間概念。

畢卡索:《格爾尼卡》抽象派編輯 象徵性編輯 英式新工藝運動、前拉斐爾派編輯 前拉斐爾派編輯 羅塞蒂:《報佳音》《碧兒翠絲》 米雷:《奧菲莉婭》 漢特:《伊莎貝拉與香草罐》《登上英國海岸》 比亞茲萊:《莎樂美》 沃特豪斯:《納西瑟斯》 柯里爾(英語:JohnCollier(artist)):《戈黛娃夫人》藝術與工藝美術運動編輯 威廉·莫里斯:《金盞花飾紋》 約翰·拉斯金:《威尼斯之石》 現代主義先聲新藝術運動編輯 羅勃特·施穆特勒《新藝術運動》 簡單的現代風格。

影響:a.德式青年風 b.奧式分離派 c.義式自由風 d.西式現代主義者(Modernista) e.法式現代風 法式象徵派編輯 莫雷亞斯(英語:JeanMoréas):「為理念披上感情的外衣」 夏畹:《海邊的年輕女孩》 魯東:《獨眼巨人》「將人類的情感轉化為阿拉伯式的風格」 牟侯:《莎樂美在希律王前跳舞》《奧迪帕斯和斯芬克斯》《顯靈》法式先知派(英語:LesNabis)編輯 德尼:《向塞尚致敬》 波那爾:《鏡前裸女》《鄉下餐廳》 羅特列克:《梳洗》《磨坊街的沙龍》法式達達派編輯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產生的達達主義思潮,此派藝術家不僅反對戰爭、反對權威、反對傳統,而且否定藝術自身,否定一切。

杜象將達·文西的《蒙娜麗莎》畫上鬍鬚,並將「小便池」作為藝術品,便是達達主義思想的體現。

杜象:《下樓梯的女人》法德西超現實派編輯 隨著達達主義運動消退,在此基礎上出現了超現實主義藝術思潮。

此派畫家以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和夢幻心理學為理論基礎,力圖展現無意識和潛意識世界。

其繪畫往往把具體的細節描寫與虛構的意境結合在一起,表現夢境和幻覺的景象。

代表畫家有恩斯特、勒內·馬格利特、夏卡爾、達利、祖安·米羅等。

基里科(臘):《街的神祕和憂愁》 恩斯特(德):《喝雞尾酒的人》《寂靜之眼》 達利(西):《記憶的永恆》 米羅(西):《月之牆》 夏卡爾(俄):《追尋中的鳥》《向果戈里致敬》 馬格利特(比):《戴黑帽的男人》表現性編輯 隨著德國1905年橋社和1909年藍騎士社的先後成立,表現主義作為一種重要流派登上畫壇,此派繪畫注重表現畫家的主觀精神和內在情感。

1909年在義大利出現了未來主義美術運動,此派畫家熱衷於利用立體主義分解物體的方法表現活動的物體和運動的感覺。

抽象主義的美術作品大約於1910年前後產生,其代表畫家有俄羅斯畫家康定斯基和荷蘭畫家皮特·蒙德里安,而兩人又分別代表著抒情抽象和幾何抽象兩個方向。

後現代主義藝術編輯 抽象表現派編輯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美國產生的以波洛克、德·庫寧為代表的抽象表現主義繪畫,綜合了抽象主義、表現主義的特點,強調畫家行動的自由性和自動性。

值得一提的是,西班牙大部分抽象藝術的蜚聲國際畫壇的畫家在國內卻是藉藉無名的,西班牙人對繪畫,較之對其它藝術,更具秉賦;西班牙畫家在當代藝術革新的重大時刻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其中不乏在世界範圍內可數第一流的藝術家,尤其在繪畫方面,這些創作表現出高水平和舉世公認的實證能力。

西班牙的藝術寶庫是如此巨大,雖然百年來歷經磨難,但也沒有被糟踏殆盡。

現在存留的寶庫依然是難於估量的豐富,超越了這個古老的歐洲大陸上任何一個民族所擁有的。

這個時代的西班牙藝術家對推進藝術演變的影響是深遠的。

[原創研究?] 英美波普藝術新達達派編輯 20世紀50年代初萌發於英國、50年代中期鼎盛於美國的普普藝術,繼承了達達主義精神,作品中大量利用廢棄物、商品招貼、電影廣告和各種報刊圖片作拼貼組合,故又有新達達主義的稱號。

代表人物有美國畫家約翰斯、勞生柏、安迪·沃荷等。

歐普藝術編輯 照像寫實派編輯 而70年代興起的超級寫實主義(或稱照相寫實主義)運動,其主要特徵是利用攝影成果,進行客觀的複製和逼真的描繪。

代表畫家有克洛斯、佩爾斯坦,雕塑家中,安德烈、漢森最為著名。

除上述之外,可以歸入現代藝術範疇的還有偶發藝術、大地藝術等。

其許多藝術活動已經超出了美術的範圍。

參考文獻編輯 ^Oosterbeek,Luíz.EuropeanPrehistoricArt.Europeart.[4December2012].  ^Boardman,Johned.,TheOxfordHistoryofClassicalArt,pp.349-369,OxfordUniversityPress,1993,ISBN 0198143869 ^BanisterFletcherexcludednearlyallBaroquebuildingsfromhismammothtomeAHistoryofArchitectureontheComparativeMethod.Thepublisherseventuallyrectifiedthis. ^Murray,P.andMurray,L.(1963)TheArtoftheRenaissance.London:Thames&Hudson(WorldofArt),p.9.ISBN 978-0-500-20008-7."...in1855wefind,forthefirsttime,theword'Renaissance'used—bytheFrenchhistorianMichelet—asanadjectivetodescribeawholeperiodofhistoryandnotconfinedtotherebirthofLatinlettersoraclassicallyinspiredstyleinthearts." ^Hause,S.&Maltby,W.(2001).AHistoryofEuropeanSociety.EssentialsofWesternCivilization(Vol.2,pp.245–246).Belmont,CA:ThomsonLearning,Inc. ^ArtofEurope.SaintLouisArtMuseum.Slam.[4December2012].  ^ArtofEurope.SaintLouisArtMuseum.Slam.[4December2012].  ^8.08.18.28.38.4白瑩.圖解藝術史.華滋出版社.2015:p82–83. 引文格式1維護:冗餘文本(link) ^Chaniotis,Angelos.AncientCrete.OxfordBibliographies.OxfordUniversityPress.[2January2013].  ^Hood,56 ^Hood,17-18,23-23 ^Hood,240-241 ^Gates(2004),33-34,41 ^egHood,53,55,58,110 ^Chapin,49-51 ^Hood,37-38 ^Hood,56,233-235 ^Hood,235-236 ^Mattinson,Lindsay.UnderstandingArchitectureAGuideToArchitecturalStyles.AmberBooks.2019:21.ISBN 978-1-78274-748-2(英語).  ^20.020.1RomanPainting.HeilbrunnTimelineofArtHistory.TheMetropolitanMuseumofArt.[19October2013].  參見編輯 美術 藝術史 藝術運動 歐洲中世紀美術 中國美術史 中國油畫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西方美术史&oldid=72273477」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