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陽平原歌仔戲的故鄉@ cabin17 - 隨意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蘭陽平原歌仔戲的故鄉歌仔戲原是由福建漳州的民間歌謠,百餘年前由漳州先民帶入宜蘭,最初的形式是中國福建漳州一帶的「歌仔」,以7字或5字組成一句,每4句組成一段, ...
cabin17請自行斟酌服用,藥效因人而異,不必言謝!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
201605191225蘭陽平原歌仔戲的故鄉?宜蘭縣景區蘭陽平原歌仔戲的故鄉
歌仔戲原是由福建漳州的民間歌謠,百餘年前由漳州先民帶入宜蘭,最初的形式是中國福建漳州一帶的「歌仔」,以7字或5字組成一句,每4句組成一段,由方言俚語演唱來說故事的一種民歌。
約於1900年代前後,「歌仔」流傳到蘭陽平原結合「車鼓小戲」的身段發展而成。
「歌仔」是流傳在漳州地區的說唱藝術、而「車鼓戲」亦盛行於福建民間,先民們來到台灣以後將家鄉的「歌仔」及「車鼓」的動作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歌仔戲最原始的表演形式-「本地歌仔」。
「本地歌仔」最初只是坐場清唱形式,而後加上角扮演和車鼓的動作,形成稍具戲劇雛形的歌舞小戲。
「本地歌仔」多在廟埕空地或沿街遊行表演時演出,當時的演員均為男性,且不著戲服沒有妝扮。
由於演出的內容輕鬆逗趣,所以受到觀眾熱烈的歡迎。
後來「本地歌仔」融合其他劇種的菁華,並穿著戲服粉墨登場,形成所謂的「歌仔戲」。
當時泉州移民聚集地區,例如艋舺、鹿港以及台南等地,流行以泉州土腔演唱的「南管」,而蘭陽平原的漢移民大多來自漳州地區,因此當地流傳的「歌仔」與「車鼓」,便在宜蘭融合發展成為「本地歌仔」。
本地歌仔最初可能僅是坐場清唱形式,後來才加上腳色扮演和車鼓的動作,形成稍具戲曲雛形的歌舞小戲。
「本地歌仔」為歌仔戲最原始的演出型態,後來又吸收、融合其他劇種的菁華,並且穿著戲服粉墨登場,形成大戲形式的「歌仔戲」。
歌仔戲,又稱揖「台灣歌仔戲」,是台灣同胞和福建人民共同培育與喜愛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台灣省和福建廈門、漳州、晉江等閩南語系地區,以及東南亞華僑居住的地方。
歌仔戲的形成與閩南人民開發台灣及曲藝錦歌等民間
伎藝的傳入,有著很密切的關係。
歌仔戲的音樂曲調十分豐富,既有悠揚高亢的〔七字調〕、〔大調〕和〔背思調〕,又有民謠訴說式的〔台灣雜念調〕,更有憂鬱哀傷的各種哭調。
此外,它還吸收了台灣當地的民歌小調和部分戲曲音樂作為補充。
生旦淨丑都用真嗓演唱。
主要樂器有殼仔弦、大廣弦、台灣笛和月琴等。
它的表演、角色、服裝、臉譜和打擊樂等方面基本上都取法於京劇。
分豐富,既有悠揚高亢的〔七字調〕、〔大調〕和〔背思調〕,又有民謠訴說式的〔台灣雜念調〕,更有憂鬱哀傷的各種哭調。
此外,它還吸收了台灣當地的民歌小調和部分戲曲音樂作為補充。
生旦淨丑都用真嗓演唱。
主要樂器有殼仔弦、大廣弦、台灣笛和月琴等。
它的表演、角色、服裝、臉譜和打擊樂等方面基本上都取法於京劇。
歌仔戲歷經一
段長時間的醞釀與發展,從本地歌仔演變至今,已衍生多種表演型態,且每一種演出型態均各具特色。
一般而言,歌仔戲演出型態有落地掃歌仔陣、野臺歌仔戲、內臺歌仔戲、廣播歌仔戲、歌仔戲電影及電視歌仔戲等型態。
早期於宜蘭地區發展成的本地歌仔,最初僅在廟埕廣場演出,稱為「落地掃」,而隨廟會陣頭遊行則稱為「歌仔陣」;野臺戲即為外臺戲,多於廟口演出,為歌仔戲最普遍之演出型式;內臺歌仔戲是指戲院室內劇場演出的歌仔戲,採售票方式,屬於營利性質;廣播、電視歌仔戲及歌仔戲電影,則是在視聽媒體發展以後才形成的演出型態。
歌仔戲的原始曲調來自漳州歌仔的〔四空仔〕、〔五空仔〕以及〔雜唸仔〕,改編為〔七字仔〕、〔大調〕和〔雜唸仔〕等曲調;後來歌仔戲又吸收其他劇種的曲調和民間歌謠,使其音樂更加豐富。
仔戲後場與其他劇種一樣,分為文
平(文場)與武平(武場)兩類。
文場是絲竹樂器,通常有椰胡(頭手絃)、大廣絃(二手絃)、三絃、月琴、洋琴、笛子、簫、嗩吶及鴨母達仔等樂器;武場打擊樂器則包括單皮鼓(北鼓,後場總指揮)、堂鼓、梆子、鑼、鈔、板及響盞等樂器。
傳統戲曲重要特徵即是以歌謠及唱腔來陳述故事的情節,所謂「有聲皆歌,無動不舞」、「合歌舞以演故事」即是最佳之詮釋。
歌仔戲發聲方法使用「本嗓」,唱詞則為閩南白話,親切自然且通俗易解。
唸白亦使用白話,內容均為通俗語句,少有詞藻華麗的文詞。
此外,也經常出現民間俚語、諺語,以及句尾押韻的「四句聯仔」,故而更能引發觀眾喜愛。
歌仔戲演出身段一般稱為「腳步手路」,歌仔戲最原始的身段做表,其實是來自車鼓戲,其中例如駛目箭(送秋波)、展扇花、丑腳的閹雞行(半蹲行進)以及演員出場「踩四角」走方位,都與車鼓戲相同。
後來歌仔戲又吸收其他劇種身段動作,逐漸發展成一套完整的身段系統。
歌仔戲原本只有小生、小旦及小丑3種
角色,後來又從北管戲引入大花臉,而形成生、旦、淨及丑4種腳色。
其中由於早期歌仔戲常演悲劇,因此正旦又稱為
苦旦,也是歌仔戲特有腳色。
落地掃時期演員裝扮極為簡單,後來受到京戲和大陸都馬班影響,於發展過程中又逐漸吸收各劇種菁華。
內臺戲時期開始,歌仔戲戲服開始大量使用亮片,以增加舞臺戲劇效果。
晚近部分大型歌仔戲劇團所使用之戲服,則更為華麗奪目。
(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1920年左右,歌仔戲已成為獨立的戲曲形式。
經濟的發展帶動了人民休閒娛樂的需求,促成了歌仔戲朝都市舞臺中發展。
歌仔戲一進入都市,便旋風式的風靡全島,因為它的音樂是民眾所熟知的歌謠,語言是日常生活用語、演出的
故事是人民耳熱能詳的民間傳說,再加上它的自由逗趣,深受觀眾的歡迎,逐漸取代了其他劇種,致使許多戲班紛紛改演歌仔戲,的發展。
這段時期歌仔戲也傳入大陸及東南亞地區,同樣引起熱烈的迴響。
1937年起,日本人厲行「皇民化運動」,全面推行日語、嚴禁迎神賽會並強制解散劇團,當時台灣大多數的歌仔戲班,被日人強制解散,僅留下少部份穿上和服改演「皇民劇」。
戲班在城市無法演出,就到鄉間去,在鄉間不能表演,就到偏遠的地區演出 歌仔戲雖然並沒有在強權之下屈服,但「皇民化運動」還是帶給歌仔戲莫大的災難。
1945年日本投降,被壓抑的歌仔戲班立刻重新整頓,在良性競爭下,新的改良曲調愈來愈多,戲班更不惜重金添加設備,以求演出效果的完善,到了1960年代末期,台灣的歌仔戲團總數高達500團以上,這是歌仔戲的黃金時期。
在傳統的農業社會,到廟口看戲是人民最大的娛樂,但隨著台灣經濟的發展,人民悠閒的生活為繁忙工商業社會所取代,電子媒體一日千里藉由電視、收音機,將畫面、聲音傳到每個家庭,人們開始選擇留在家中看戲或聽戲,歌仔戲也進入「錄音歌仔戲」及「電視歌仔戲
時期」。
歌仔戲發展初期時,在宜蘭地區的漢族移民大多來自漳州地區,因此在當地流傳的「歌仔」與「車鼓」,便
在宜蘭融合發展成為「本地歌仔」。
而歌仔戲的創始者則眾說紛紜,有「歌仔助」歐來助、陳高犁、貓仔源等說法。
本地歌仔在早期移民的傳唱中可能只是坐場清唱形式,後來才加上角色扮演和動作,形成最初的型式且稍具戲曲雛形的歌舞小戲,之後加入各種服裝及角色後,逐漸成為大戲歌仔戲形成完整的戲劇表演後,由於採用閩南語演出,且曲調採自歌謠小調,極受台灣百姓歡迎。
1925年傳入福建廈門,自此流行於閩南地區。
1927年傳入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等地,自此逐漸風行東南亞華僑地區,當地開始組
織歌仔戲團。
中日戰爭期間,日本殖民當局開始厲行皇民化運動,開始禁絕歌仔戲等和人傳統戲曲演出,歌仔戲藝人只得改穿和服、佩帶武士刀演出,唱日本軍歌,宣揚日本當局政策,也促使歌仔戲胡撇仔的形成。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國民政府接管台灣。
1947年,開始推行國語運動,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限定准許演出劇目。
1950年代極力推展反共政策,要求戲劇改良,相繼成立「台灣歌仔戲改良會」、「台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台灣省改良地方戲劇委員會」。
演出女匪幹、延平復國、鑑湖女俠等戲。
禁絕許多劇目,準演劇目多數強調忠孝節義,並推出多齣反共劇目。
1971年,台灣省政府公佈〈加強推行國語實施計劃〉,1973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公佈〈國語推行辦法〉極力推展國語運動,台灣本土母語備受壓抑。
1976年頒布〈廣播電視法〉,限制閩南語節目播出時
段、時數,甚至因而產生國語電視歌仔戲。
1980年代,台灣本土意識逐漸蓬勃,歌仔戲開始出現文化場,亦即舞臺歌仔戲。
歌仔戲團進入國家戲劇院、各縣市文化中心表演。
在這樣的衝擊下,歌仔戲班雖然費盡苦心力求變革,但終究難與時代抗衡而日漸沒落,電視歌仔戲雖然演員俊美、服飾及道具考究,但終究簡化了身段和唱腔,失去了講究意境的基本特質。
有些戲班因難以維生而解散,而有些戲班為了生計則降低藝術水準,在演出中穿插流行歌或豔舞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卻導致觀眾對歌仔戲的失望及鄙夷。
劇團原本維持生計已夠艱難,年輕人更因缺乏生活保障而不肯習藝,在老成凋零又缺乏新血的情況下,歌仔戲每況愈下。
幸好自1980年代起,本土意識日漸抬頭,民眾開始關心台灣這片孕育我們的土地,而這個唯一土生土長發源
於臺灣的劇種,才在有心人士的大力推動下漸漸有了轉機。
1980年代,台灣本土意識逐漸蓬勃,歌仔戲開始出現文化場,亦即舞台歌仔戲。
歌仔戲團進入國家戲劇院、各縣市文化中心表演。
現今歌仔戲演出型式內容日漸豐富、多元、精緻,當代更出現許多享譽國內外的知名戲團與重要文藝傳承人。
2009年頒定為台灣文化資產之重要傳統藝術類,被譽為「東方歌劇」。
yulon/Xuite日誌/回應(0)/引用(0)龜山島|日誌首頁|嘉義縣上一篇龜山島下一篇嘉義縣回應
全部展開|全部收合
.
peggoyoutubemp4
">
escape23l's新回應沒有新回應!
訊息交流
solidworksPhotoshopcabin17
延伸文章資訊
- 1歌仔戲的故鄉「結頭份」 文化尋根之旅 - 蕃新聞
「結頭份」這個地名,或許許多人都覺得陌生!但,臺灣歌仔戲發源於蘭陽平原,而蘭陽平原的本地歌仔,源頭就是「結頭份」,因此也被稱為「歌仔戲的 ...
- 2看那烙印在心中的美好歌仔戲的故鄉結頭份社區(農委會)
臺灣歌仔戲發源於蘭陽平原,而蘭陽平原的本地歌仔,則源自於結頭份。 ... 同時,凝聚居民力量與共識,朝向「營造希望、快樂、幸福歌仔戲的故鄉」之目標前進。
- 3蘭陽平原歌仔戲的故鄉@ cabin17 - 隨意窩
蘭陽平原歌仔戲的故鄉歌仔戲原是由福建漳州的民間歌謠,百餘年前由漳州先民帶入宜蘭,最初的形式是中國福建漳州一帶的「歌仔」,以7字或5字組成一句,每4句組成一段, ...
- 4歌仔戲的故鄉邀您逗陣來宜蘭車頭看歌仔 - Yahoo奇摩
「快閃演出」的模式,讓歌仔戲更加走入人群與日常生活。(宜蘭縣文化局提供)。 宜蘭縣文化局於五月底開始舉辦【歌仔出走之戲曲列車】,邀請縣內優秀 ...
- 5歌仔戲的故鄉「結頭份」 文化尋根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