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節氣的來源和命名 - 中國政府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24節氣是我們華夏祖先歷經千百年的實踐創造出來的寶貴科學遺産,是反映天氣氣候和物候變化、掌握農事季節的工具。
它起源於我國的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戰國 ...
當前位置:首頁>>服務信息>>文娛
24節氣的來源和命名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2月22日 來源:中國天氣網
【字體:大中小】
【E-mail推薦
】
關於二十四節氣,我們既熟悉又陌生,因為從我們懂事以來,就知道這個古老的劃分方法,冬至吃餃子,立春吃春卷,這些民俗同樣讓我們記憶深刻。
但是,對於二十四節氣的真正來歷,以及它的相關科學道理,我們大家都始終是似懂非懂,那麼,下面我們就帶大家一起,來真正了解和認識一下這個流傳了千百年的古法計年。
二十四節氣的來源
我們現在普遍知道的是太陽和地球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不停地公轉和自轉,通常把地球繞太陽的軌道稱為黃道,而二十四節氣正是按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
首先,當太陽垂直照射赤道時定為“黃經零度”,即春分點。
從這裡出發,每前進15度就為一個節氣,從春分往下依次順延,清明、穀雨、立夏等等。
待運行一週後就又回到春分點,此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
24節氣位置圖資料圖片
24節氣其實是一個「時刻」,而非「一日」。
在地球的公轉與自轉中,由於地球自轉軸相對於公轉軸有23.5度的傾角,使得夏季正午時太陽仰角高度較高,冬季時較低,影響一年四季氣溫與季候。
為了讓先民們能得知寒暑氣候變化而決定農事進展或作為生活起居的參考,古代曆法學家於是規定:將每年冬至到次年冬至的一回歸年時間平分為十二等分,稱為中氣;再將二個中氣等分稱為節氣,此為24節氣的來源,這種節氣的制訂法稱為「平氣法」。
然而由於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為橢圓形。
離太陽較近時,地球公轉速度較快,較遠時則較慢,對當時制訂此曆法的中原地區而言,某些節氣無法反映出真實的氣候狀況。
所以從清代開始,才另定以春分點為0度,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訂為一個節氣或中氣,現在的中氣和節氣統稱為“節氣”。
24節氣是我們華夏祖先歷經千百年的實踐創造出來的寶貴科學遺産,是反映天氣氣候和物候變化、掌握農事季節的工具。
它起源於我國的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戰國時代,中國就已經能用土圭(在平面上豎一根桿子)來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長短,並且通過長短來確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個節氣。
春秋時期的著作《尚書》中就對節氣有所記述。
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西漢劉安著的《淮南子》一書裏就有完整的二十四節氣記載了。
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根據季節的不同變化,24節氣又可以分為幾類。
表示寒來暑往變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這八個節氣;
象徵溫度變化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五個節氣;
反映降水量的則是: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個節氣;
反應物候現象或農事活動的節氣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四個節氣。
另外,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從天文角度來劃分的,反映了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捩點。
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則反映了四季的開始。
由於中國地域遼闊,具有非常明顯的季風性和大陸性氣候,各地天氣氣候差異巨大,因此不同地區的四季變化也有很大差異。
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結、凝華現象,但實質上反映出了氣溫逐漸下降的過程和程度。
驚蟄、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現象,尤其是驚蟄,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蟄蟲的復蘇,來預示春天的回歸。
關於這24個節氣的命名,其實也還是有一定講究的。
“立”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個季節的開始,春夏秋冬四個“立”,就表示了四個節氣的開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稱為“四立”。
公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後。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節的開始,從氣候上説,一般還在上一季節,如立春黃河流域仍在隆冬。
“至”是意極、最的意思。
夏至、冬至合稱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極致。
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夏至,太陽直射北緯23.5度,黃經90度,北半球白晝最長。
冬至,太陽直射南緯23.5度,黃經270度,北半球白晝最短。
“分”在這裡表示平分的意思。
春分、秋分合稱為“二分”,表示晝夜長短相等。
這兩個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春分、秋分,黃道和赤道平面相交,此時黃經分別為0度、180度,太陽直射赤道上,晝夜相等。
雨水——表示降水開始,雨量逐步增多。
公曆每年的2月18日前後為雨水。
驚蟄——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
這時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
每年公曆的3月5日左右為驚蟄。
清明——含有天氣晴朗、空氣清新明潔、逐漸轉暖、草木繁茂之意。
公曆每年大約4月5日為清明。
穀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穀類作物的生長。
公曆每年4月20日前後為穀雨。
小滿——其含義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
大約每年公曆5月21日這天為小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種開始。
每年的6月5日左右為芒種。
小暑、大暑、處暑——暑是炎熱的意思。
小暑還未達最熱,大暑才是最熱時節,處暑是暑天即將結束的日子。
它們分別處在每年公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氣溫開始下降,天氣轉涼,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
每年公曆的9月7日前後是白露。
寒露——氣溫更低,空氣已結露水,漸有寒意。
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開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
小雪在每年公曆11月22日,大雪則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氣進一步變冷,小寒還未達最冷,大寒為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公曆1月5日和該月的20日左右為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相關鏈結
·
民俗專家:冬至節我國古代風俗眾多
·
立冬的歷史風俗和趣聞
·
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曆史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
(責任編輯:徐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