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創投、假天使起底手冊 - INSIDE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 自然成了許多外籍人士詐騙的溫床,就連假冒創投/ 創業者的也不少, ... 基金/公司將會在台灣定期舉辦講座和座談會,讓大家可以多了解創業和創投的 ... 集團資訊 關於我們 集團介紹 我們的團隊 旗下媒體 關鍵評論網 everylittled. INSIDE 運動視界 Cool3c 電影神搜 未來大人物 歐搜哇 商益 旗下節目 多元服務 Ad2 Taketla拿票趣 關鍵議題研究中心 Cr.ED ShareParty 達思智能科技 士奇傳播 與我們合作 內容行銷與廣告業務 異業合作 原創內容暨內容媒體業者合作 加入我們 新聞中心 趨勢 假創投、假天使起底手冊 2016/08/17 蕭瑟寡人 在台灣這種認為只有白臉白皮才是正港外國人的地方,自然成了許多外籍人士詐騙的溫床,就連假冒創投/創業者的也不少,受害創業家越來越多,很多人被騙了還不知道。

今天就來說幾個「起底」的撇步,教你怎麼看清這些騙子。

評論 評論 作者蕭瑟寡人,典型「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個案。

沒事看書充飢、有閒寫文聊聊時事。

現專注於教育育成與科技創業。

個人臉書連結。

費德智庫共同創辦人暨專欄作家。

在一產業發展初期,時常需要借助國外之力。

而在這過程之中,時常會演變成盲目崇拜,最後導致妄自菲薄。

台灣新創界崇拜矽谷已是顯學,而隨之而來的,是對於世界其他國家與城市發展的漠視,以及對矽谷事物照單全收的坐井觀天之勢。

當「天時地利人和」,許多批矽谷羊皮之「創投」與「天使」便會蜂擁而至台灣撈一筆。

尤其是在台灣這種認為只有白臉白皮才是正港外國人的地方,自然成了許多外籍人士詐騙的溫床。

台灣自己詐騙集團之多,大部分時候人們根本無暇去理會在台詐騙之假「矽谷」投資人,造成受害創業家越來越多,很多人被騙了還不知道。

藉這篇幅,希望能以台灣創業家們討論如何保護自己。

假投資人的開場白其實公式很簡單,就是會在一些公開場合出來告訴大家說:「我在矽谷有__年的經驗,管理過上__億美金的基金。

我自己創辦過___間公司、在美國擁有___件專利。

目前我是___基金的創辦人暨管理人。

」接著他會說:「我為什麼會來到台灣呢?因為台灣的人才、創意和地緣優勢,將會使其成為下一個矽谷!」(亂入:可是智利也是下一個矽谷、墨西哥也是下個矽谷、美國密西西比州是下一個矽谷、北京也是下一個矽谷,我看十年後每個城市每個國家都是矽谷了)然後接著就來到重點了:「我的基金/公司將會在台灣定期舉辦講座和座談會,讓大家可以多了解創業和創投的秘訣。

」(註:在此向您酌收門票$500--$2000新台幣元整)是否似曾相識?疑點一:莫名其妙的商業模式要了解對方是不是賣假藥,首先我們可以先認真思考一下。

如果對方是一大牌基金經理人或連續創業家,為什麼會在一些充滿無名小卒的公開場合跟大家哈拉?如果今天是台灣的大企業和財團,請問你見過幾次王雪紅、見過幾次施振榮?又見過幾次資策會的執行長、中華開發執行長?時間很寶貴的,當你生意做大的時候,自己的時間是一點都不能浪費。

一位矽谷的重量級人物竟然會自己出席地球彼端的小型活動,其實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這種事情通常都會交給Associate或實習生去辦) 第二點很奇怪的地方就是竟然這位矽谷重量級經理人,光是基金的附帶權益金(carriedinterest)就是百萬美金起跳,你會去開課賺這種500塊、兩千塊台幣的門票嗎?疑點二:完全不符合矽谷(以及美國)常態的作風在台灣,請人出來講課給個車馬費、講師費、鐘點費甚至通告費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這不是矽谷的文化,更不是美國科技業的文化。

美國科技業的文化裡,交流、講堂、座談會等算是公關性的活動。

所謂公關性活動,意思就是重點放在長久的公關關係,而不是及時的金錢收益。

因此,大部分的情況下,不管是邀請別人參加交流性的活動還是自己主辦活動,很少會跟參與者談錢。

你可能會問到:那要是別人邀請你去你認為很浪費時間的活動呢?很簡單,就婉拒啊!如果你不想參加的活動,就算別人給鐘點費,還是一樣是浪費時間。

如果有正事幹,很少會貪圖那點錢而去做自己認為很浪費時間的事情。

如果覺得可以參觀一下但是卻不想自己出席,很多人就會派自己的助理去參加。

你也可能會問,那如果辦活動不收門票,會不會有很多雜七雜八的人來參加呢?這也很簡單,就私函邀請啊!就算你收門票,還是可能會有很多阿貓阿狗來參加。

而試想,如果你今天辦的是一場高規格的交流活動,到場的都是有頭有臉的投資人和創業家,去跟人家收這一點門票一點意義也沒有。

如果人家不想來,有沒有門票完全不會影響他的決定。

那為什麼在美國,很多人會去參加這些交流性的活動呢?其實在美國,投資人和創業家,完全就是把這種公關活動當作在交朋友。

今天若有基金管理人辦座談會,邀請你參加,出席是給人家面子,是一份人情。

而別人請你參加交流餐敘,出席也是挺朋友的場,亦是一份人情。

多捧別人的場,未來如果有需要別人幫忙(如需要別人引介、需要別人寫推薦函),別人才會相挺。

(當然,如果今天是開一系列的專業訓練課程,或是到學校裡面任職,那就另當別論了。

)從這個角度看來,這些自稱「矽谷經理人」的外籍人士主辦交流活動要收門票,這種作風從美國科技人的角度來看,是非常奇怪的。

起底技巧一:線上資料既然有充分疑慮,現在該開始起底,看看對方到底是何方神聖?這下我們走運了,因為美國科技業算是線上資料建檔較完整、資訊較透明的產業圈。

如果對方說自己在矽谷是重砲,那在美國,通常在Crunchbase、AngelList兩大資料庫上都可以找到相關資訊。

對方若說自己曾經投資過(或參與過那些知名公司),這些資料要登錄AngelList,其他相關人士可以隨時認證或移除相關資料,若有糾紛時也可以向客服申訴;Crunchbase雖然沒有認證的機制,但是卻像維基百科一般隨時讓大家可以編輯(並追蹤編輯),長久以來保留下來的資料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的。

如果上這兩大資料庫,卻找不到具體的公司和合作人,這位矽谷大神就非常可疑了。

生意做那麼大,卻沒有人願意幫他背書,不是很奇怪嗎?再來,就是利用世界最大的職業社交網路LinkedIn進行起底。

在美國,大部分的專業人士都有用LinkedIn,甚至很多人已經不交換名片,直接以互加LinkedIn來管理自己的各類聯絡人。

而用LinkedIn,要找甚麼呢?答案就是:找共同朋友。

美國創投圈是一個非常緊密的圈子,知名的天使投資人、創投基金和私募基金之間不但合作關係密切、還時常交換資訊。

如果對方真的是矽谷大神,那LinkedIn上應該跟許多知名創投、投資人都已互加好友了。

最起碼,我們可以嘗試搜尋UnionSquareVentures、SparkCapital、AccelPartners、FirstRound、FirstMark、AndreessenHorowitz、FoundersFund等知名美國基金的管理人和Associate。

如果這位矽谷大神的通訊錄完全沒有這些人,那這個人可能根本和新創投資一點關係也沒有。

除此外,一些在台灣的假投資人會喜歡說自己有專利和美國知名學府的博士學位。

如果造假還這樣說,基本上是自廢武功。

如果該人有博士學位,想必在母校系所網站上會有相關的校友資訊。

除此外,博士一定發表過論文吧?用GoogleScholar去搜尋學術論文馬上就知道到底是真是假。

而說到專利,不管是GooglePatents還是美國聯邦專利局USPTO的專利搜尋引擎,也馬上就露出馬腳了。

筆者在台北碰上幾位假扮創投的外國人,用線上資料庫去查馬上就發現對方的說詞與線上資訊完全不符。

起底技巧二:濫竽充數資歷台灣有個陋習,那就是過於注重學歷和頭銜,因此只要看到國外耳熟能詳的一些招牌都不疑有他。

這也是一些招搖撞騙的假投資人愛用的招數:拿一些濫竽充數的頭銜來騙人。

所謂濫竽充數的頭銜有那些呢?這說出來,想必有很多人會很不開心,但是敝人還是得據實以告。

美國其實有很多家喻戶曉的科技「品牌」,其實都是分散式的各地交流性社群而已。

意思就是只要你高興,你都可以上這些組織的官網去註冊一個當地的分會(chapter),這流程沒有任何門檻,任何人都可以成為該會的會長。

這些組織包括了StartupWeekend、StartupGrind、TEDx、FounderInstitute等,都是屬於開放式、分散式的交流組織。

當然,這些組織本身的立意良好,都是希望在每個城市促進科技和創業活動。

但是,這類交流性組織跟「創投」和「天使投資」其實相差甚遠。

而很多假投資人會去蒐集許多這類開放式交流組織的「創辦人」頭銜,而事實上他也只是上了官網註冊了一個當地的分會而已,這些頭銜對於創業和投資來講是完全沒有意義的。

起底技巧三:基本的文化常識第三種起底的方式,就是觀察對方的文化背景。

敝人過去碰到的假投資人,很多為了混淆視聽,都會竄改自己的國籍。

像是有人明明來自於中東卻說自己是南歐人、而也有歐洲人說自己是美國人。

如果自己稍微有點文化常識,馬上就會看出來為什麼會有人說自己是義大利人但是卻操著一口希伯來語?或是說自己是美國人,但是卻連自己來自於哪州哪城市都交代不清楚。

其實很多假投資人都以為台灣人缺乏文化常識,在造假個資時都沒有做好功課。

只要稍微研究一下對方的國家和民情,其實很容易就可以看出破綻。

不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當然,台灣還是以認真做事的人居多。

這次討論如何去起底,重點在於防人之心不可無,凡事謹慎行事才不會被有心人士佔便宜。

分享文章或觀看評論 評論 蕭瑟寡人 費德智庫共同創辦人暨專欄作家。

沒事看書充飢、有閒寫文聊聊時事。

現專注於教育科技、社會企業、科技創業與創業輔導。

品牌 訂位開搶流量衝破50倍也不怕!訂位系統服務商inline如何吃下全台七成知名餐廳訂單? 2022/07/20 廣編企劃 雲端 、數位轉型 、GoogleCloud 、inline 、訂位系統 SaaS服務除了追求速度戰,也相當講究產品的穩定度,來看看inline如何透過GCP架構上的各種應用幫助餐飲業者。

評論 SPONSORED 評論 米其林二星餐廳RAW每個月初總是讓人搶訂位搶到瘋,2022年3月做出重大變革後,讓消費者驚艷瘋搶訂位體驗下也可以如此順暢。

原來,RAW選擇2015年起家的餐飲訂位SaaS服務商inline合作,現在訂位網站瞬間流量暴衝,網頁一樣跑超順。

究竟inline如何在短短幾年內,成功搶下全台高達七成知名餐廳的大單,幫助餐飲產業無痛邁向數位轉型? PhotoCredit:TNLBrandStudio共服務2億亞太區終端消費者,inline靠的是「利他」核心精神inline從台灣起家,目前市場據點橫跨亞太地區包含香港、新加坡、日本、澳洲等地,使用他們家訂位系統的餐廳數上看7,000家。

身為SaaS平台,切進市場初期最大考驗就是要獲得餐廳經營者的信賴,同時產品功能又要好用到餐廳營運端與終端消費者都買單。

能有今日成績,inlineMarketingManagerIrisLu解釋:「我們團隊有一項很重要的價值觀就是『利他主義』,inline始終以餐廳視角出發,解决他們營運上的問題。

」軟體原生DNA讓inline團隊分工協作,本身就相當追求敏捷、彈性工作法。

不過每家餐廳規模不一,服務項目也不同,如何聽懂用戶心聲,甚至找到癥結痛點?Iris分享軟體公司內一項獨特輪調模式,也就是不管工程師、後勤支援部門,所有人都要輪值擔任客服;等於所有成員都要站在第一線,傾聽餐廳端的回饋,而且每次幫商家導入新功能,一定跟著餐廳微調細節到最後一哩路,盡可能符合每家餐廳的使用場景。

疫情來襲火速推出外帶外送功能,inline借助GoogleCloud加快產品開發「我們能不斷頻繁推出新功能,很大一部分要歸功於Google旗下的Firebase所提供的便利開發環境,讓我們可以在上面驗證prototype。

」inlineSoftwareDevelopmentManagerSpiritTu回應。

事實上,2016年開始,inline幾乎百分之百借助Firebase來測試產品商業的可行性,產品最後能順利落地,可說是有賴Firebase的孵化。

當餐飲業正要享受內用控位的數位化成果,百年大疫嚇壞客人不上門,逼得眾多業者思考轉型外帶。

既然inline的核心理念就是要成為餐廳的最強後盾,當2020年初新冠開始蔓延時inline團隊洞察其可能為餐飲業帶來的威脅,立馬先調整產品策略,加速了外帶外送系統的開發,做為餐廳在緊急時刻下還能另闢財路的備案。

SaaS服務除了追求速度戰,另一方面也相當講究產品的穩定度。

不論是RAW或其他知名私廚、餐廳,經常都是每個月的第一天開放當月訂位,可想而知,瞬間訂位系統衝進的流量,往往是其他平日時間的10幾倍,甚至會多到50倍。

Spirit分享他們的解法,就是使用GoogleKubernetesEngine(GKE)應用程式,當WebServer人數過多或CPU達到一定用量,透過GKE事先設定以達成自動規模化(Autoscaling)目標,確保伺服器保有動態伸縮的穩定性。

PhotoCredit:TNLBrandStudio從搜尋/電話訂位、候位、到簡訊提醒,原來這麼多環節都用到GCP功能除了滿足餐廳端的需求,inline更卯起勁思考接觸消費者的環節,如何持續提升終端顧客的嶄新體驗。

仔細拆解他們的功能服務,原來還有這麼多面向都使用到GoogleCloudPlatform(GCP)架構上的各種應用。

最讓市場耳熟能詳的,就是inline與Google合作透過API串接,讓消費者直接從GoogleMap搜尋餐廳後,可以在該搜尋頁面立刻按下訂位鍵,跳出的訂位系統就是由inline設計,不僅可直接知道那些時段還有空位,又大幅縮短好幾步訂位流程。

除此之外,inline與Google在澳洲的API串接還能將線上訂餐串接GoogleSearch和GoogleMap,且消費者的所有訂餐紀錄皆安全儲存在Google帳號裡,不用擔心個資問題。

除了訂位,為了減少顧客候位時間,讓桌次管理更有效率,inline看準Firebase支援多台跨裝置同時使用情境,當外場服務人員從平板輸入候位資料時,在內場電話接單的成員,也能從另一台平板看到某個桌位跳出方框提示「正在輸入訂位」的提示,避免同桌同時接待兩組顧客。

PhotoCredit:TNLBrandStudio推動餐飲業轉型的助攻者,inline下一步布局DataDriven商業策略如果說打造高效能、低延遲、又穩定的產品是inline打入市場的「廣積糧」策略,那麼未來要「高築牆」,inline就選擇資料驅動(DataDriven)來確立競爭力的護城河,也就是幫助餐廳以CRM為核心,整合更多包涵訂位、候位、用餐頻率、消費金額等顧客數據,藉此達成商家再行銷、再上門的生意永續。

至於會推出新一代何種產品功能?GoogleCloudPlatform能如何幫上忙?Iris賣關子說,「請市場拭目以待。

我們也嘗試導入BigQuery數據分析資料倉儲服務,讓營運部門不用勞煩工程開發團隊,就能主動去探勘不同維度的顧客數據,得以用更smart方式設計新的服務方案。

」疫情衝擊受傷甚深的餐飲業,inline著實善用數位韌性特質,推著餐飲業在逆勢之下持續轉型,拓展外帶外送生意;也因為產品服務到位、有口皆碑,讓知名餐廳紛紛投向inline陣營。

就如Spirit分享:「我們看到RAW粉絲團下面的人說,『你們的訂位系統終於換inline了』」,顯見inline品牌不僅在消費者打出名聲,口碑在餐飲圈更是已經口耳傳開。

分享文章或觀看評論 評論 廣編企劃 由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業務團隊》製作,由各品牌單位贊助。

業務與行銷相關合作,歡迎與我們聯繫。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