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玄奘(602年4月6日-664年3月7日),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南境)人,師承印度那烂陀寺戒賢大師,是中国佛教法相唯識宗奠基人,被譽為汉传 ... 玄奘 中國唐朝僧人,知名譯經師,漢傳佛教法相宗創始人 語言 監視 編輯 此條目的主題是唐朝的歷史人物玄奘。

關於明朝小說《西遊記》中的人物唐三藏,請見「唐三藏」。

玄奘(602年4月6日[2]-664年3月7日),俗姓陳,名禕,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區南境)人,師承印度那爛陀寺戒賢大師,是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奠基人,被譽為漢傳佛教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中國四大翻譯家之一。

由其所口述、弟子辯機撰文的《大唐西域記》[3]為研究古代印度歷史的重要文獻。

玄奘 《玄奘西行圖》中的玄奘像本名陳禕出生隋文帝仁壽二年三月初九(602年4月6日)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區南境)圓寂唐高宗麟德元年二月五日(664年3月7日)(62歲)宜州同官縣玉華宮內(今陝西省銅川市)宗派創立法相唯識宗頭銜三藏法師諡號大遍覺尊稱大乘天、解脫天駐錫於大慈恩寺(內有譯經院)師承印度那爛陀寺住持戒賢徒弟與學生窺基、普光、神昉、嘉尚、圓測[1]著作大唐西域記譯作大般若經、成唯識論、瑜伽師地論、大毘婆沙論傳人窺基、普光 目次 1生平 1.1早期生活 1.2西行求法 1.3翻譯經文 1.4考古證驗 1.5鳳棲原野 2譯作 3名號 4玄奘生日 5評價 6玄奘頂骨舍利 7有關圖片 8流行文化中的玄奘 9相關文藝作品 10參見 11注釋 12參考文獻 13研究書目 14外部連結 生平編輯 早期生活編輯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玄奘曾祖陳欽曾任東魏上黨(今山西長治)太守,祖父陳康為北齊國子監博士官,父親陳惠在隋初曾任江陵縣令,大業末年辭官隱居。

三位兄長中,二哥陳素,早年於洛陽淨土寺出家,號長捷法師。

少時因家境困難,跟隨長捷法師住淨土寺。

十一歲(613年)就熟讀《妙法蓮華經》、《維摩詰經》。

十三歲遇(615年)洛陽度僧,玄奘向被派來考查的大理卿鄭善果表示自己出家的目的是「意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而被破格入選[4][5]。

玄奘出家後見諸位沙彌聚集放逸,大談戲論,於是告訴諸位沙彌說:「經中不是這樣說嗎!『出家之人是為了求證無為法。

』豈能再像無知小兒一般一直嬉戲,徒然浪費一生光陰。

」其間聽景法師講《涅槃經》,執卷閱讀愛不釋手,直到廢寢忘食的地步,隨從嚴法師學《攝大乘論》,一次讀完,再覽沒有遺漏。

隋煬帝大業末年,兵亂饑荒,618年隋亡唐立,玄奘提議長捷法師同往唐朝首都長安參學,後得知當時名僧多在蜀地,因而又改往成都,在那裡聽寶暹講《攝論》、道基講《雜心論》、惠振講《八犍度論》。

三、五年間,究通諸部,聲譽大著。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玄奘在成都(據傳在成都大慈寺)受具足戒,學律五篇七聚。

武德七年(624年)玄奘與商人結伴離開成都,沿江東下參學。

先到荊州天皇寺講《攝論》、《雜心》,淮海一帶名僧聞風來聽。

六十高齡的大德智琰對他執禮甚恭。

講畢以後,再次北上尋覓先德參學,到相州訪休法師質問疑惑滯礙之法,繼往趙州從道深學《成實論》,又到揚州聽惠休講《雜心》、《攝論》。

貞觀元年(627年),玄奘重遊長安學習外國語文和佛學。

先後從道岳、法常、僧辯、玄會諸師鑽研《攝論》、《俱舍論》、《涅槃論》,他很快就窮盡各家學說,其才能倍受稱讚,聲譽滿京師。

僕射蕭瑀奏請令他住莊嚴寺。

西行求法編輯 玄奘有感各地佛理說法不一,特別是當時流行的攝論師、地論師兩家有關法相之說也多有乖違,因此渴望得到總賅三乘學說的《瑜伽師地論》以解疑惑,於是決心上表朝廷前往印度求法,因一直得不到唐朝發放的過所(護照),遂於貞觀三年(629年)毅然由長安私發、前往天竺。

經八百里莫河延蹟到高昌國時,遇高昌王麴文泰禮重供養,復欲強留以為國之導師,玄奘拒絕無果後,「水漿不涉於口三日,至第四日,麴文泰發覺玄奘氣息漸惙,深生愧懼,乃稽首禮謝」,王遂與玄奘結為異姓兄弟,相盟自天竺返國時更住高昌三載受其供養,講經說法。

離開高昌後,玄奘沿著西域諸國越過帕米爾高原,在經歷異常險惡後,終至天竺。

玄奘至摩揭陀國王舍城,向那爛陀寺住持戒賢(護法之徒、世親的再傳弟子)請學瑜伽師地論。

在寺中學習五年間,聽《瑜伽》三遍,《順正理》一遍,《顯揚》、《對法》各一遍,《因明》、《聲明》、《集量》等論各二遍,《中》、《百》二論各三遍。

《俱舍》、《婆沙》、《六足》、《阿毘曇》等已在前來路上於迦濕彌羅諸國聽過。

後又去巡禮東印、南印、西印。

在天竺的十多年間,玄奘跟隨、請教過許多著名高僧,又向隱居杖林山的勝軍(Jayasena)居士,學習《唯識決擇論》、《意義理論》、《成無畏論》、《不住涅槃論》、《十二因緣論》、《莊嚴經論》等,諮問《瑜伽》、《因明》諸疑。

返回那爛陀寺後,曾代戒賢大師講授《攝大乘論》和《唯識抉擇論》。

貞觀十七年(643年)學成後,立真唯識量[6]論旨,在曲女城無遮法會上等待十八天,以無人辯難、不戰而勝,由此名聲鵲起、威震天竺,被當時大乘行者譽為摩訶耶那提婆(iASTMahāyānadevaमहायानदेव,意即「大乘天」),被小乘佛教徒譽為木叉提婆(iASTMokṣadevaमोक्षदेव,意即「解脫天」)。

[7] 翻譯經文編輯 參見:法相唯識宗 曲女城大會結後,玄奘即啟程東歸,帶回657部佛經。

貞觀十九年(645年)正月回到長安時受到唐太宗的熱烈歡迎[8]。

玄奘初見太宗時即表示希望前往嵩山少林寺譯經,但卻被指定住於長安的弘福寺[9],在太宗大力支持下,回國當年六月即開始翻譯經典,貞觀二十二年(648年)依皇太子(即後來的唐高宗)之請更於長安城內另建大慈恩寺(設翻經院)並由玄奘充任上座,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玄奘在慈恩寺的西院增築五層塔,用以貯藏自天竺攜來的經像,即今大雁塔的前身。

顯慶二年(657年)五月,高宗下敕要求「其所欲翻經、論,無者先翻,有者在後」[10],法師未從。

九月,玄奘借著陪駕住在洛陽的機會,提出入住少林寺的請求,「望乞骸骨,畢命山林,禮誦經行,以答提獎」,高宗回信拒絕[11]。

顯慶四年,高宗應允玄奘前往今西安北部約150公里的銅川市玉華宮(後改為玉華寺)翻譯經典,同年十月,法師從京發向玉華宮。

據統計,玄奘一生所翻經論合七十四部,共一千三百三十八卷[12](目前學界流行說法為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參與譯經的優秀成員來自全國及東亞。

這些佛經後來還傳往朝鮮半島、越南和日本。

玄奘依翻譯佛典與對經文的闡釋而開創了中國法相唯識宗,學說深深地影響了其他宗派。

而玄奘與鳩摩羅什翻譯風格上的差異,可從金剛經(大般若經第九會能斷金剛分)、維摩詰經及阿彌陀經等對比而知。

考古證驗編輯 玄奘口述、弟子辯機筆撰的《大唐西域記》堪稱中國歷史上的經典遊記。

尤有甚者,由於印度歷史紀錄的缺乏,這本遊記更成為文史學者研究古天竺地理歷史時不可或缺的文獻,允為瑰寶,近現代以來,更根據該書記載所進行之考古遺跡挖掘,皆證明玄奘當時所述真實可信。

[13][14] 鳳棲原野編輯 高宗龍朔三年(663年)十月玄奘譯完最後一部佛典《大般若經》後感慨說:「吾來玉華,本緣《般若》,今經事既終,吾生涯亦盡...」然而經不住譯經大德與弟子們的再三懇請,麟德元年正月朔一日再開譯《大寶積經》,當時玄奘只翻譯了第一段就覺得力不從心,而說道:「此經部軸與《大般若》同,玄奘自量氣力不復辦此,死期已至,勢非賒遠...」就此罷筆。

高宗麟德元年正月九日玄奘在屋後的水溝摔倒,之後病情急轉直下,於二月五日深夜、六日子時(664年3月8日0~1時)圓寂[15],享壽六十二歲(或六十五歲,尚有爭議)[16]。

初葬於白鹿原;高宗總章二年(669年)再改葬於少陵原(又稱鳳棲原),建有舍利塔,並在此興建興教寺。

譯作編輯 〔經藏〕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含大品、小品、文殊、金剛、理趣等般若經)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另有羅什等譯本)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另有施護等譯本) 大菩薩藏經(是大寶積經菩薩藏會,菩薩藏正法經是同本異譯)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大方廣十輪經是同本異譯) 顯無邊佛土功德經(是華嚴經壽量品異譯) 說無垢稱經(另有羅什等譯本) 解深密經(另有菩提留支等譯本)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緣生初勝分法本經是同本異譯) 藥師瑠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另有義淨等譯本)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阿彌陀經是同本異譯) 甚希有經(無上依經第一品、未曾有經是同本異譯) 最無比經(希有校量功德經是同本異譯) 稱讚大乘功德經(決定業障經是同本異譯) 如來示教勝軍王經(諫王經等是同本異譯) 不空羂索神呪心經(另有闍那崛多等譯本) 十一面神呪心經(另有耶舍崛多等譯本) 呪五首經 勝幢臂印陀羅尼經(妙臂印幢陀羅尼是同本異譯) 諸佛心陀羅尼經 拔濟苦難陀羅尼經 八名普密陀羅尼經 持世陀羅尼經(雨寶陀羅尼經等是同本異譯) 六門陀羅尼經 佛地經 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經 佛臨涅槃記法住經 寂照神變三摩地經 緣起聖道經(貝多樹下經等是同本異譯,出阿含經) 緣起經(出阿含經) 本事經 天請問經〔律藏〕 菩薩戒本(出瑜伽論本地分菩薩地,與曇無讖等同本異譯) 菩薩戒羯磨文(出瑜伽論本地分菩薩地)〔論藏〕 佛地經論,親光等造 瑜伽師地論,彌勒說(決定藏論是卷五十一至五十四之異譯) 瑜伽師地論釋,最勝子等造 顯揚聖教論,無著造 顯揚聖教論頌,無著造 王法正理論,彌勒造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無著造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安慧糅 廣百論本,聖天造 大乘廣百論釋論,護法釋 攝大乘論本,無著造(另有真諦等譯本) 攝大乘論世親釋(另有真諦等譯本) 攝大乘論無性釋 辯中邊論頌,彌勒造 辯中邊論,世親造(中邊分別論是同本異譯) 大乘成業論,世親造(業成就論是同本異譯) 因明正理門論本,陳那造(另有義淨譯本) 因明入正理論,商羯羅主造 唯識二十論,世親造(另有真諦等譯本) 唯識三十論,世親造 成唯識論,護法等造 大乘掌珍論,清辯造 大乘五蘊論,世親造 觀所緣緣論,陳那造(無相思塵論是同本異譯) 大乘百法明門論,世親造 阿毘達磨發智論,迦多衍尼子造(阿毗曇八犍度論是同本異譯)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目犍連造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舍利子說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提婆設摩造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世友造(眾事分阿阿曇等是同本異譯) 阿毘達磨界身足論,世友造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五百大阿羅漢等造(另有浮陀跋摩等譯本) 阿毘達磨俱舍論本頌,世親造(另有真諦譯本) 阿毘達磨俱舍論,世親造(另有真諦譯本)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眾賢造 阿毘達磨顯宗論,眾賢造 入阿毘達磨論,塞建地羅造 五事毘婆沙論,法救造(品類論辯五事品之註釋) 異部宗輪論,世友造(另有真諦等譯本)〔其他〕 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勝論〕 勝宗十句義論,慧月造 名號編輯 俗家姓名 陳禕 法號 玄奘 隋大業八年(612年)淨土寺入僧籍時所起法號 尊號 大乘佛教尊稱 漢語音譯:摩訶耶那提婆 天城文:महायानदेव 漢語意譯:大乘天 曲女城大會後獲奉尊號 部派佛教尊稱 漢語音譯:木差提婆 天城文:मोक्षदेव 漢語意譯:解脫天諡號 大遍覺 唐中宗追諡 玄奘生日編輯 據《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十紀載,唐高宗顯慶五年(660年)至龍朔三年(663年)期間,玄奘翻譯大般若經,曾對玉華寺僧眾說道:「玄奘今年六十有五,必當卒命於此伽藍…」,依此推算玄奘生年應不晚於隋文帝開皇十六~十九年(596~599)年。

評價編輯 道宣在《續高僧傳》指出玄奘西行具有「宣述皇猷」之效。

玄奘本人對唐太宗歌功頌德,如說唐太宗「握乾符,清四海,德籠九域,仁被八區,淳風扇炎景之南,聖威鎮蔥嶺之外」[17]。

歸國後,玄奘每天都要應付來自朝臣權貴的訪問和供養,最終使他感到身心疲憊[18]。

玄奘翻譯了數千卷的佛經,但陳寅恪認為譯文過於艱澀生硬,遠不如鳩摩羅什的譯文通俗易讀[19]。

黃念祖居士謂:「羅師乃七佛譯師,應秦人尚簡之機,所譯文約義豐,精妙暢達,至理圓彰。

玄奘大師之譯經,準確完備,力保原面,雖篇幅稍增,而原語具存,辭義詳明,可免誤解杜撰之弊。

」[20]日本語中就有一句格言提及玄奘:「弘法奪『大師』之名[21],秀吉奪『太閤』之名,玄奘奪『三藏』之名」(大師は弘法に奪われ、太閤は秀吉に奪わる,そしてまた三蔵は玄奘に奪わる)。

玄奘頂骨舍利編輯 一般認為,玄奘的頂骨舍利現供奉於九處,分屬中國大陸、台灣、日本、印度,有不少學者撰文論證此觀點。

1944年玄奘頂骨舍利被意外發現後,一部分被掠奪到日本,最初安放在東京佛教聯合會所在的增上寺,後為躲避戰火改置埼玉的慈恩寺。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慈恩寺寄居的日本佛教聯合會顧問水野梅曉就舍利是否歸還徵求蔣中正的意見,蔣答覆說:「頂骨不用歸還了,中日合作在於文化交流,能在日本弘揚三藏法師的遺德,我感到很高興,而且,因為祀奉之地是和法師有一些因緣的地方,所以我覺得可以把這裡定為祀奉之地。

」日本佛教界決定將頂骨舍利供奉在慈恩寺。

1949年,日本東部鐵道公司根浸先生捐贈十六噸重花崗岩,在多方協助下開始修建玄奘塔,1953年5月落成。

1980年,慈恩寺開啟玄奘塔取出部分舍利,由住持大島法師分贈與奈良法相宗藥師寺高田法師。

1981年,藥師寺舉行落成典禮。

台灣玄奘寺的頂骨舍利係於1955年自日本慈恩寺迎回供奉,而玄奘大學的頂骨舍利則為1998年自南京迎回。

印度那爛陀大學所供奉者係於1955年迎自中國。

關於玄奘法師是否遷葬紫閣寺、可政和尚發現玄奘頂骨之事尚存爭議(也就是說日本人在南京發現的玄奘頂骨的真偽尚存爭議)。

有關圖片編輯 外部影片連結 大唐西域記被人遺忘的唐三藏(一千零一夜)   玄奘故居   陝西西安大雁塔中的天花板   西安大雁塔前玄奘雕像側影   玄奘靈骨塔   印度那爛陀寺遺址旁的玄奘紀念館,2007年落成   玄奘西行圖,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流行文化中的玄奘編輯 神魔小說《西遊記》中唐三藏以玄奘三藏為原型。

一般人對玄奘的印象多來自《西遊記》。

手機遊戲《Fate/GrandOrder》中以魔術師職階的女性從者登場,其寶具為《五行山:釋迦如來掌》。

搖滾樂《藍蓮花》 手機遊戲《神魔之塔》七星黑金卡牌相關文藝作品編輯 孫書雲21世紀重走玄奘西行之路,以英文與中文出版遊記《萬里無雲》。

[22] 玄奘西行1370年紀念之際,大型禪畫《玄奘西行途中》(郭德福繪)被載入《世界美術集》。

[23]2016年,中影集團出品電影《大唐玄奘》,由王家衛監製、鄒靜之編劇、霍建起執導、黃曉明主演,並代表中國角逐第89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參見編輯 車奉朝 石槃陀 朱士行 慧超注釋編輯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編輯;藍吉富主編.〈玄奘〉.《中華佛教百科全書》(臺南縣永康市: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1994.ISBN 9579982104(中文(臺灣)).  ^玄奘的资料玄奘俗姓叫什么.[2017-01-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2).  ^T51n2087大唐西域記|CBETA漢文大藏經.tripitaka.cbeta.org.[2018-03-1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6)(中文(繁體)).  ^玄奘大师的出家机缘.騰訊網.2015-05-15[2018-05-1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18)(中文(中國大陸)).  ^楊廷福.玄奘年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ISBN 978-7-5325-6095-0.  ^窺基《因明入正理論疏》:「大師立量。

時人無敢對揚者。

大師立唯識比量云:真故極成色,不離於眼識(宗)。

自許初三攝,眼所不攝故(因)。

猶如眼識(喻)。

」 ^冥詳.佐伯定胤;中野達慧,編.大唐故三藏玄弉法師行狀.東京都: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又令大臣將法師袈裟。

巡眾告唱云。

支那法師論勝。

十八日來。

無敢問。

並宜知之。

諸眾歡喜。

為法師各立美號。

大乘眾號為摩訶耶那提婆。

此云大乘天。

小乘者號為木叉提婆。

此此解脫天。

燒香散花。

禮敬而去。

自是德音遐振。

 請檢查|date=中的日期值(幫助) ^CCTV.com-《大唐西游记》第六集归兮·来兮(探索·发现2007-071).www.cctv.com.[2020-10-2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6).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第130頁。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第203頁。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第206頁-208頁。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十 ^印度那爛陀寺 ^從「唐僧」回溯玄奘大師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9-11-11. ^《玄奘生平幾個問題的再考訂》:「玄奘去世於麟德元年二月六日甲申子時(664年3月8日0~1時)」。

^《細說隋唐五代史——四百年的壯美與蒼涼》(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直到唐高祖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二月五日深夜、六日子時去世,享年六十三歲。

截止逝世,玄奘一共翻譯佛經75部133卷。

^慧立、彥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第128頁 ^劉軻的《大唐三藏大遍覺法師塔銘並序》說:「高宗以法師先朝所重,禮敬彌厚,中使旁午,朝臣慰問,及錫賚無虛日。

」 ^胡適《白話文學史》第九章〈鳩摩羅什譯經的藝術〉 ^《阿彌陀經三種合印》序 ^弘法即空海,是日本歷史上被封為大師的最出名者,此後大師一詞在日本多專指空海。

^書雲.《万里无云》.經濟日報出版社.2004年[2013-11-26].ISBN 978-7-80180-377-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24).  ^世界美术集:华人卷.第一卷.香港美術出版社.1998年[2013-11-26].ISBN 978-962-8445-03-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24).  參考文獻編輯  中國主題  佛教主題  歷史主題  人物主題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邢東風:《皇權糾葛與法相宗的短命》研究書目編輯 中野美代子著,韓昇等譯:《三藏法師》(西安:三秦出版社,1992)。

王靜芬:〈以東亞玄奘畫像為中心審視聖僧神化歷程〉。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玄奘(分類)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作者:玄奘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全文) 玄奘法師 VersesDelineatingtheEightConsciousnesses玄奘--八識規矩頌(英譯)(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佛學人名規範檔A000294(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玄奘&oldid=72959375」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