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提問的技巧— 如何把問題問對、問好? - Medium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因此,我覺得在提問前可以先做好下面幾個功課,可以有效地幫助自己問出更好(更有深度)的問題:. 自行Google 搜尋是否能找到可能的答案 ... GetunlimitedaccessOpeninappHomeNotificationsListsStoriesWritePublishedinAAPD — AsAProductDesigner關於提問的技巧—如何把問題問對、問好?問題問得多不如問得好。

只有問對問題,你才有機會得到想要的答案前言:為什麼寫這篇文章從2016年開始在公開平台上發表文章或是自己的設計和職場經驗以來,多多少少都會收到一些讀者的來信或私訊,來詢問我關於UI/UX設計領域相關的問題、或是要如何克服自身遇到職涯上的困難或挑戰。

而到這幾年也因為開了線上課程成為一名業餘講師,這類的訊息更是不意外地在我的信箱訊息中反覆出現,不管是不認識的人、或是課程學生,身邊總會有各式各樣的問題期待著被解決。

這些問題通常來自剛開始學習UI/UX設計或是準備求職轉職的初學者。

在這些問題中有些是很直接明瞭、很好回答的問題,但有些卻不是那麼容易回答。

而有些問題甚至是會讓我覺得「不知道該如何回答」或是「有點不想回答」,所以我才會想要寫這篇文章來分享,對我來說什麼樣是好的提問,或是會讓人想花時間去理解你的問題並且幫助你解決它。

當然,當我收到這些訊息時一方面會覺得既然別人會來找你,肯定是相信你有某方面的經驗與能力可以幫助到別人,但同時我又有點擔心是否自己的一番話,會引導他人到錯誤的方向上。

不過往好的方面想,這些經驗分享應該多少都能為對方帶來新的啟發或思維上的改變,所以當有人找我時,我還是希望可以盡可能的分享自己的經驗。

但我必須老實說,其實每個人的時間都很有限(也很寶貴),如果你在提問後沒收到什麼回音,很有可能是你的提問出了問題。

所以我相信如果在發問時有更好的提問架構,不管是我、或是任何其他業界的前輩,都會更樂意並且花時間幫助你找到可能的方向。

在正式提問之前,你可以做些什麼?「提問」其實是個對每個人來說都非常重要的技能,不管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或是工作職場上都很重要。

提問絕對不是把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雙手一攤,就要別人幫你想辦法找答案,這樣很可能會淪為大家口中的「伸手牌」,而且會把你視為無法獨立思考的人,因此甚至不會願意多花時間了解你的問題與困難。

因此,我覺得在提問前可以先做好下面幾個功課,可以有效地幫助自己問出更好(更有深度)的問題:自行Google搜尋是否能找到可能的答案寫下自己遇到的問題與想達成的目標對提問對象做基本的調查,了解他是否能提供你想要的協助確認你期望從對方得到的方向與建議有問題時請先GoogleGoogle有多方便在這個時代應該已經不用多說吧?有問題千萬不要懶得Google就先發問。

而如果你是在科技產業,Google更是基本到不能再基本的能力。

大多時候Google完一遍你大概能找到60–70%的答案,就算沒有一個直接的答案,你的心裡大概也會對這個問題產生一些想法可以繼續往下鑽研。

除了Google之外,有些特定領域的Facebook相關社團都也可能可以找到有人遇到過類似的問題,除非你的問題實在是太小眾,或是當你真的走投無路卻心急如焚找不到答案,這時候再來提問也不嫌晚。

這裡有一篇文章關於如何提升Google搜尋能力,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設計師如何提升搜尋能力?分享我的日常搜尋小技巧medium.com提問的場合提問的場合也很重要,因為這將決定你該如何提問。

不管是透過Email、Facebok或甚至是Linkedin訊息、社團活動的公開提問其他任何管道,其實都有一些共通原則可以掌握,讓別人能更好的回答你的問題,下面就來簡單分享幾點我的看法:提問之前先自我介紹自我介紹這件事真的太重要了。

我已經收過數不清的訊息開頭只留下一句:「我正在考慮轉職UI/UX設計,請問你有什麼建議嗎?」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我可以很肯定的說,這種提問方法有大概90%的機率會收到無聲卡,因為我對於你目前的狀況一無所知,除非我有兼職算命,否則我完全不可能給出什麼建設性的建議。

所以一個好的自我介紹很重要,可以幫助提問者更了解你目前的狀況,以及你的目標是什麼。

自我介紹中可以描述的重點例如:你的背景(是否為本科生或有相關訓練)、目前的學習狀況(是否有自己看書、購買課程等等)、現階段遭遇的挑戰與困難、短期或長期目標等等。

只有知道病因才能夠對症下藥,否則隔空抓藥的結果就是有可能我會答非所問,然後讓你更加迷惘。

根據你提問的管道,可以稍微調整你的內容,例如在Email上提問就可以寫得較為正式與有架構、甚至提供一些自己連結給對方參考,而社交媒體上的訊息就不應該把你所有過往從小到大經歷全部寫出來,只要寫相關的重點就好,否則大量訊息會非常難以消化。

另外,如果你今天是私訊一個你過往遇過或認識的人(但對方可能不認識你),你也可以提到你之前是怎麼認識到他的、為什麼會想找他尋求協助、甚至他之前做過的什麼事情有幫助到你,這樣也能讓被提問者感受到被重視,也更願意開始了解你的需求與問題。

有好的態度才有開啟對話的可能不可否認,大家都喜歡態度好、有禮貌的人。

但不知道為什麼,我還滿常看到有些人會帶著一種別人「應該」要回答自己的問題的心態在提問。

甚至有人協助回答之後,又開始窮追猛打加問其他問題,過程中也沒有半句感謝,有人甚至就無聲無息的消失了。

我們要知道,其實大多數人其實都還是很樂於幫助別人的。

只是當自己花了時間去幫別人找到答案,卻沒收到任何反饋或鼓勵,其實內心是會非常難受且感到無奈的。

如果連一句感謝的話都不會說,這樣下次你提問時其實不會有人會願意再花時間協助你。

所以在提問的「開頭」和「結尾」加上一些話語來表達自己的感謝,會大大增加別人願意回答你的機會,真的不需要吝嗇於自己的感謝。

提問時請直接點開門見山前面有提到每個人的時間很有限,大家都有自己生活中要處理的事情,所以提問時的「效率」也是一個大家可以注意的地方。

我建議提問時可以直接開門見山說:「你好,我是〇〇〇,我有一個關於〇〇〇問題請教,以下是我的問題:〇〇〇〇,有空時看到再回覆即可,非常感謝!」真的不需要再去試探對方是否有空或願意回答,也不用再像十幾年前聊天會需要先「安安,你好~」「在嗎?」「有空嗎?」「請問方便問一個問題嗎?」來打招呼。

現在已經是2021年,非同步溝通已經是很常見的交流方式,沒有什麼上線下線、有沒有空的區別,所以寄出訊息就直接點吧,對方有空時自然會被看到、願意回覆時自然會回覆。

不要一次問太多問題,或是問題之中又包含了其他問題我有時候會收到那種像是機關槍式的連環炮提問,打開之後會嚇到直接把訊息關掉。

當然之後也就會下意識的忽略那個問題不再打開。

提問必須要有好的開始才會有一下步,在對方尚未了解你這個人或是你的問題前,一次丟出一大堆問題容易造成對方的壓力,也會不知道從何回答起。

另外也要注意的是,問題盡量單一直接,避免層層包裹,像是:「請問我的作品應該做Redesign還是自己0–1的專案好?Redesign的話應該要找知名產品還是小產品來改比較好?」這不是Figma裡面的巢狀元件(nested-compoentnt)。

了解問題的層次,並為問題定下一個範圍真的拜託,請避免問一些太過遙遠或是太廣泛的問題且沒有提供任何背景資訊,像是「我要如何開始準備作品集?」「我沒經驗想轉職怎麼辦?」「請問想投入UI/UX這個行業但想知道5–10年後發展的前景如何?」,如果只像上面的問法,我的答案大概就只會是:「我不知道💁🏻」。

不過我大概可以理解會問這些問題的朋友,可能正在遭遇人生最迷惘的時候,有時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才會出此提問,但這些問題認真要回答起來的話就和算命沒兩樣,因為還是UX的老話一句:「每個人的狀況都不一樣,itdepends」,其實不會有一個標準答案,我自己個人的經驗也很難複製並套在所有人的身上。

所以回到最前面一開始提到的,提問先首要先了解自己想要達到的目標是什麼,雖然目標可能很遠,但是你可以把很廣泛的問題拆解成較小且相對具體的提問,可以收集資料並歸納成自己的觀點再去做提問,這其實也是身為一個設計師(或任何在職場工作的人)的基本功。

給大家一個正反兩面的提問範例:⛔錯誤提問:Hi我想問如果我想進入UIUX領域,平均大概要多久才能轉職成功?三個月會太短嗎?我也許會回答:「如果三個月每天只睡兩小時的的話,成功機率有87%。

」✅正確提問:哈囉,Simon你好!我是〇〇〇,我是非設計背景的一名上班族,已經自學UI/UX大概8個月左右的時間,每週投入相關的學習大概有10–15小時。

我現在想轉職UI/UX設計師,也有在Medium看了很多你寫的文章、也參加過不少線上/線下的設計活動、也購買線上課程來進行學習並完課。

我自己的短期目標是希望可以在6個月內轉職成功,我已經在這兩個月內有累積了兩個Redesign的UI設計專案作品,也正在投遞履歷到一些新創公司和設計顧問公司。

我目前遇到的問題是,已經投了30封履歷都沒有收到任何回應。

不確定是不是自己經驗不足或是作品集出了問題,我自己有參考滿多國外設計師的作品集架構,但我覺得自己在敘事方面還有待加強,方便請Simon幫我看看我的作品集並給我一些建議嗎?非常感謝你的時間!其實大家可以馬上看出來哪一則訊息會讓人更想要花時間閱讀以及認真回覆,其實就像我前面提到的架構一樣,你需要清楚有脈絡地提出自己的問題,例如上面的訊息包含了:簡單的自我介紹與學習背景你想要達到的目標你目前遇到的問題與挑戰你嘗試過了什麼方法你希望得到具體的協助或反饋是什麼?禮貌的開頭與結尾清晰的語句架構與完整標點符號不要期待自己的問題只有一句話,但對方會回覆一篇文章給你,這是非常不切實際的。

另外,如果你問的是偏向技術性問題,請盡可能掌握一些原則:把你所操作的不論是截圖、錄影、甚至檔案分享出來清楚的描述你所操作的步驟或想達成的效果你預期你的操作應該會發生什麼事,但目前遇到的問題是什麼?你已經有做了哪些功課和嘗試了哪些方法如果有多種可行的方法只是想尋求建議,你自己會偏向哪一種並說明為什麼技術性問題因為牽扯到很多操作細節,所以如果不知道你「做」了什麼,一般人也很難通靈到你當時的環境知道一切發生了什麼。

不要期待提問一定會得到(標準)答案可能還是得講一個有點現實和殘酷的事情,就是要有心理準備自己的提問不一定每次都會得到回覆或想要的答案,因為每個人的時間有限,涉獵的領域也不同,不一定能夠每次都解決到你的問題。

但是沒得到回覆也不用因此而灰心,因為別人的故事或經驗也都是只是參考,有時候自己走出來的路反而會讓你感受更深刻更難忘,自己解決問題的成就感其實也是非常大的,說不定隨著你思考各種問題的經驗值變多、你「解決問題」的技能提升了,有一天你也成為幫助別人解決問題的人。

另外有一個思考上誤區我也想特別提一下,我遇過不少人提問時會想要知道一個非黑即白的「標準答案」,例如:我是不是做了A就會得到B,我做了這個選擇人生就會一帆風順等等。

但是人生基本上90%的選擇都是在灰色地帶的,也許、可能會有一個相對容易成功的路徑,但是成功如果這麼好複製的話大概全世界都是成功人士了吧?所以依據自己的目標、人格特質、能夠承受的風險等各種不同的因素,這些「答案」也需要為自己做客製化,自然也就不存在所謂的標準答案。

也許你可以尋找一位自己的導師(Mentor)最後,就像我上面提到的,很多問題並不是三言兩語就能夠馬上解決的,這取決於被提問的自身的經驗,或是他對於你的了解有深。

這時候也許可以去找一名在你想學習的領域有經驗的導師,來引導你在遇到各種困難和挑戰時找到正確的方向,並且少走一切彎路。

我自己認為一個好的導師可以帶給你許多思維上的啟發已經調整正確的心態,幫助你在不論技能和想法都可以有更飛躍的成長。

目前國內外都有類似的Mentorship平台像是Sofasoda或是ADPList都有許多優秀的導師在上面分享自己的知識與經驗,我自己在這些平台上面指導了不少學員,自己也收穫許多。

另外和不同的導師建立長期的關係也能夠讓自己更了解自己想前進的方向,甚至觀察這些前輩是如何為他們的人生或職涯選擇,這些經驗都是自己摸索很難達到的。

希望今天的文章對你有幫助,下次在提問前做好準備,相信你也可以獲得你想要的答案和啟發!感謝你/妳花時間讀這篇文章,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寫得不錯、有幫助到你,希望你能給我一點「拍手鼓勵」,也歡迎在下方留言讓我知道你的想法,我會多加點油寫出更多內容的!1.拍「10下」:表示你喜歡這篇文章,謝謝你!2.拍「20下」:表示你覺得這篇文章很棒、願意分享給朋友!3.拍「30–40下」:希望未來我能寫更多這類主題的文章!4.拍好拍滿「50下」:給我最大的鼓勵,這將會支持我繼續寫作,並持續分享我的經驗!拍手小秘訣:只要將滑鼠(或手指)持續按著不放手掌的icon,就能夠連續拍手囉,試試看吧!我是Simon,是一名在東京工作的資深產品設計師。

我喜歡與人分享我的觀點,從不同角度傳遞設計的價值,如果有合作機會或任何想聊的事情,都不用客氣透過我的E-mail或LinkedIn聯絡我,期待與你的相遇:D最後,如果你正開始你的設計職涯或思考下一步該往哪裡走,我目前在ADPList有開放幾個時段進行Mentorship,歡迎預約時間跟我聊聊!我經營的AAPD設計內容平台和產品設計(UI/UX)實戰Figma線上課程(超過3,500+人參與)也有豐富的資源可以學習,歡迎前往參觀!https://medium.com/as-a-product-designerMorefromAAPD — AsAProductDesignerAAPD專注於分享數位產品設計的相關資訊,並且致力在平台上創造更多的交流與互動,我們關注UI設計、UX設計、設計師的個人成長、設計趨勢與產業動態等,希望透過這些知識的傳遞,能夠降低每位設計師成長的過程中所遇到的阻礙。

歡迎來信投稿:[email protected] — AsAProductDesignerAboutHelpTermsPrivacyGettheMediumappGetstartedSimonLin6.6KFollowersProductDesignerwithacuriousmind—更多關於我:https://linktr.ee/simonlinFollowHelpStatusWritersBlogCareersPrivacyTermsAboutKnowable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