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堂號的來源 - Loxa 教育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至於「堂號」是怎麼來的呢?據說是先民們為了記載自己姓氏發源而設的標誌。
「郡」是古代行政區的單位(下設有縣),它是百家姓堂號的起源地。
因為「堂號」一般來自祖先 ...
烏鴉的窩-天吶!這窩超聒噪!
大小消息放送機
鳥鴉窩的榮譽榜
自主學習進修班
國學課程補充
國語課外知識
國文–詩路芬芳
國文–宋詞傳唱
數學123真有趣
社會人文
自然與生活科技
健康與體育
藝文欣賞
學校沒教的事
歷史人物
計算機小技巧
天下文章一大抄
親師交流聯誼廳
烏鴉的生活禮儀
窩裡生活大曝光
烏鴉的曆行公事
鴉群的心靈饗宴
塗鴉藝術展覽場
烏鴉窩的日課表
身心保健的消息
免費程式真好用
文書編輯程式
作業系統維護
一般工具程式
網路挖寶工具
防毒防駭保護
圖片影音工具
其它小玩意兒
值得參訪的網站
烏鴉的邏輯推理
七嘴八舌烏鴉嘴
反詐騙資訊交流
文教新聞RSS
國語日報
中時電子報-校園新聞
中時電子報-哈燒雜誌好書推薦
忘憂谷/瘋之谷
開心笑語
幽默圖片
影片動畫
烏鴉的學校首窩
中央氣象局-阿蓮的天氣
自主學習進修班-學校沒教的事
百家姓堂號的來源
「堂號」乃是中國姓氏的一大特徵,縱觀世界各國,無一民族有此特徵者,然而此一特徵卻逐漸在消失……至於「堂號」是怎麼來的呢?據說是先民們為了記載自己姓氏發源而設的標誌。
「郡」是古代行政區的單位(下設有縣),它是百家姓堂號的起源地。
因為「堂號」一般來自祖先發跡的郡名,所以也叫「郡號」。
中國先民用郡名(或縣名)立「堂號」,在地理方向可以辨認同一代的宗親,在時間方面更可以使後代子孫認識自己祖先的來處。
從中原南遷的歷史應該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時代,不過一般認為大量南遷是在東晉元帝時代,即公元317年(五胡亂華)之際,以及南宋淪亡之後。
先到安定地區的人在自己的中堂掛上「堂號」,使晚到的移民可以辨認自己的宗親,以便得到暫時的照顧。
久而久之,「堂號」自然變成了姓氏宗親聯誼的媒介。
不過由於通婚、遷移等因素,並非所有姓氏只用一個「堂號」,有的姓氏在不同地區可能有幾個「堂號」。
「堂號」的來源除了採用祖先發跡的郡縣之名外,也有少部份採用祖先的遺言、古文的經句、或兩姓堂號的混合。
(1)太原堂【王、溫、霍、閻、易、羊、祁、武、祝、宮、尉遲】太原:夏朝已有此地名,戰國時屬趙。
秦莊襄王二年派使蒙驁攻趙,定太原,三年(公元前247年)置為太原郡,為秦朝三十六郡之一,治所在晉陽,管轄地區包括太原、汾州、保德、平定、忻州一帶。
(2)隴西堂【李、彭、董、辛、時、牛】隴西:周朝地名,秦朝三十六郡之一,地區在甘肅省東鄉以東至臨洮縣一帶,即蘭州、臨兆、鞏昌、秦州一帶。
(3)清河堂【張、傅、房】清河:周朝地名,戰國屬趙,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56-195年)立之為郡。
管轄地區在河北省清河至山東省臨清一帶,即清河、故城、棗強、南宮諸縣,山東清平、恩縣、冠縣、高唐、臨清、武城一帶。
(4)沛國堂【朱、宋】沛國:原為秦朝的泗水郡,漢高祖將其改為沛國郡,隸屬於豫州,地區在安微省睢溪縣、宿縣,江蘇省沛縣一帶。
(5)京兆堂【宋、杜、申、史、黎、康、宗、段、計、韋、別、冷、車、晁、郜、浦、象、舒、雍、壽、酆、皇甫、金】京兆:原是京師的別名,秦朝將之設置為內史郡。
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將內史郡分為渭南、中地、河上三郡,九年廢除,復歸於內史郡。
漢景帝二年(公元前156年),內史郡被分為右內史和左內史兩處。
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右內史被分為京兆尹和右扶風兩地,左內史則被更名為左馮翊,由京兆尹、右扶風、左馮翊共治長安城,名為三輔。
京兆尹所屬地區在陝西秦嶺以北、西安以東至華縣、渭水以南一帶。
(6)彭城堂【劉、金、錢】彭城:原為堯大臣彭祖後裔的封地,漢高祖時被立為縣,屬於楚郡,漢宣帝地節元年(公元前69年)將楚郡更名彭城郡,隸屬於徐州。
劉邦曾率領56萬大軍襲擊彭城,被項羽三萬人打的大敗。
後來劉邦轉敗為勝,統一了中國。
為了紀念彭城失而復得之教訓,劉家子孫用彭城為堂號,地區在江蘇省徐州市一帶。
又有正義輿地志說:「涿鹿本名彭城,黃帝初都,遷有熊也。
」
(7)河南堂【蕭、毛、邱、丘、俞、陸、于、方、元、平、向、利、褚、廉、種、山】河南:商朝已有此地名,屬豫州,秦朝時被立為三川郡,漢高祖更名為河南郡,管轄地區在河南省北部黃河流域、洛陽一帶。
(8)蘭陵堂【蕭、蘭】蘭陵:周朝地名,戰國屬楚,漢時置為縣,屬東海郡。
晉武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蘭陵縣從東海郡分出,升格為郡,所屬地區在山東省棗莊及滕縣東南一帶。
(9)西河堂【林、毛、卜、卓、宰、靳】西河:夏朝已有此地名,戰國屬魏,漢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置為郡,隸屬於并州。
管轄地區在山西、陝西兩省之間黃河沿岸,即離石縣一帶。
唐玄宗追封林氏祖先為西河伯爵,故林氏多以「西河」為堂號。
(10)濟南堂【林、伏、寧】濟南:周朝時齊國地名,漢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5年)時被立為濟南國,隸屬於青州,漢景帝二年(公元前156年)將其升格為郡。
管轄地區在山東省曆城縣一帶。
(11)潁川堂【陳、鍾、鐘、鄔、賴】潁川: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230年),命內史騰攻打韓國,俘虜了韓王安,盡納其地,以其地為郡,命曰「潁川」,為秦朝三十六郡之一,管轄地區在潁水流域,包括河南省中部許州、陳州、汝寧、汝州,即許昌一帶。
(12)積善堂【賴】積善:出自《易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
(13)豫章堂【羅、涂】豫章:周朝地名,春秋屬楚,漢高祖時置為郡,隸屬於揚州,管轄地區在江西省南昌、九江一帶。
(14)魯國堂【孔、顏、曾、南宮】魯國:魯國原為周武王弟弟周公的封地,位於山東曲阜一帶。
曾子和顏回都是孔子的學生,也是魯國人,所以他們的後裔用「魯國」做為堂號。
因為魯國在東方,也有用「東魯堂」者。
(15)三省堂【曾】三省: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曾姓後裔為了紀念曾子,也採用「三省」為堂號。
(16)延陵堂【吳】延陵:周朝地名,春秋屬吳,漢時被立為縣,隸屬於代郡。
吳太伯為周文王的伯父,其十九世孫夢壽被立為吳王,夢壽的第四子季札有仁德,被封於延陵,號曰「延陵季子」,故吳姓子孫乃以「延陵」為堂號,地區在江蘇省丹陽西南、武進縣一帶。
(17)汾陽堂【郭】汾陽:漢朝縣名,屬於太原郡,春秋時為晉國屬地,周朝屬晉侯,唐朝大將郭子儀受封於此。
為了紀念郭子儀的豐功偉業,郭姓子孫乃以「汾陽」為堂號,地區在山西省境內。
(18)江夏堂【黃、費】江夏:戰國時為楚國的土地,漢高祖將其立為郡,隸屬於荊州,管轄地區在湖北省武漢、雲夢一帶。
(19)天水堂【趙、秦、莊、嚴、尹、皮、艾、狄、桂、上官】天水:戰國時秦地,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為郡,東漢明帝改之為漢陽郡,三國魏再將其復名為天水郡。
管轄地區包括甘肅省天水、隴西以東一帶。
(20)廬江堂【何】廬江:東周時屬於吳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將之歸於九江郡,隸屬於揚州。
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將九江郡更名為淮南國,漢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5年)又將其改名為廬江國,地區在安徽省廬江縣一帶。
(原管轄地區包括安徽縣壽縣以南、江西省九江市以北、河南省以東、安徽省蕪湖市以西的廣大土地。
)
(21)新安堂【古、余】新安:漢朝縣名,屬弘農郡,戰國時屬韓,舊城在河南省澠池縣一帶。
三國時,吳國又立新安郡,地區在浙江省淳安縣一帶。
(22)下邳堂【余、闕】下邳:漢初縣名,為東海郡三十八縣之一,隸屬於徐州。
漢武帝時將其置為臨淮郡,光武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更名為下邳國,管轄地區在江蘇省邳縣一帶。
(23)弘農堂【楊、馮】弘農:周朝地名,戰國時屬秦,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為郡。
管轄地區包括河南省內鄉以西、陝西省祚永以東、及華山以南地區。
治所在弘農,為秦函谷關所在地,相當於今天的河南省靈寶縣一帶。
(24)始平堂【馮、翁、龐】始平:晉武帝泰始二年(公元266年)置始平郡,隸屬於雍州,地區在陝西省咸陽一帶。
(25)雁門堂【童、文、田、農】雁門:秦朝三十六郡之一,隸屬於并州,戰國時屬燕,管轄地區包括山西省寧武、朔平、大同一帶。
(26)平陽堂【巫、饒、汪、歐、衛、管、來、常、鳳、仇、解】平陽:原為唐堯的國都,戰國時期先後隸屬於韓、趙之下,秦漢時被立為縣,為河東郡二十四縣之一。
到了三國,北魏將平陽升格為郡,管轄地區在山西省臨汾縣西南一帶。
歷史上還有另一個平陽,此平陽乃是春秋前期秦寧公、武公的都城,位於陝西省岐山縣西南的陽平鄉。
另外還有南平陽、東平陽,分屬於兗州的山陽郡、泰山郡。
(27)吳興堂【姚、施、尤、沈、明、水】吳興:三國吳郡名,隸屬於揚州,管轄地區在浙江省吳興一帶。
(28)南陽堂【韓、葉、鄧、許、白、姬、束、呼、隆、翟、樂】
南陽:周朝地名,指「在中國之南而居陽」之地,戰國時屬韓。
秦昭襄王於35年(周赧王43年,公元前272年)攻取後設置南陽郡,治所在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漢代重新劃分行政區,南陽郡管轄三十六縣,地區包括河南省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之間,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將南陽郡改名為鄧州,大業三年(607年)改回南陽郡。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再被改為鄧州,到了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又再改回南陽郡。
(29)高陽堂【許、紀、耿】高陽:原是黃帝孫子顓頊的名字(黃帝→昌意→高陽),漢朝時設有兩個高陽縣,一屬幽州涿郡,二屬徐州琅邪郡。
晉武帝泰始元(265年)立高陽為郡國,管轄地區在河北省高陽縣一帶。
(30)渤海堂【高、甘、封、吳、歐陽】渤海:漢朝郡名,戰國時分屬趙、燕、齊,治所在浮陽(今河北省滄縣東南舊滄州)。
管轄地區包括河北省海興、滄縣、安次、文安,南至山東吳棣、慶雲一帶。
東漢時,高洪任渤海太守,定居於郡內蓨縣(河北省景縣南),其後裔在政治上頗有成就。
高姓子孫為紀念祖先發跡於渤海郡,乃以「渤海」為堂號。
(31)廣平堂【游、賀、談】廣平:漢朝縣國名,屬臨淮郡,戰國時屬趙。
漢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置為平干國,漢宣帝五鳳二年(公元前56年)復為廣平國。
三國北魏將其改為郡,管轄地區在河北省雞澤縣一帶。
(32)汝南堂【周、袁、藍、梅、左、廖、言、汝、南、殷、商】汝南:漢朝郡名,漢高祖設置,隸屬於豫州,戰國時分屬楚、魏,管轄地區在河南省舊汝寧、陳州二府(蔡縣),安徽省穎州府(淮河以北)一帶,相當於今天河南省上蔡縣、至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
(33)南昌堂/五桂堂【涂】南昌:漢朝縣名,隸屬於揚州之豫章郡,在江西省南昌一帶。
涂氏曾經為豫章望族,故部份涂氏子孫也用「豫章堂」。
五桂:宋朝皇帝授進士給涂大任、涂大琳、涂大經、涂大明、涂大節五人,並賜他們「五桂堂」,故涂姓後裔多用「五桂堂」。
(34)高平堂【范、巴】高平:周朝地名,漢武帝時,分別在臨淮郡和安定郡置有高平縣,地區在安徽省盱貽縣一帶。
晉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將原山陽郡改為高平郡,管轄地區在今天的山東省巨野縣一帶。
(35)武陵堂【蘇、顧、華、龍、龔、冉】武陵:漢朝郡名,為漢高祖所設置,隸屬於荊州,戰國時為楚地,管轄地區在湖南省常德縣一帶。
(36)上黨堂【包、連、尚、鮑、樊】上黨:秦朝三十六郡之一,隸屬於并州,戰國時先後為韓、趙之屬地,管轄地區在山西省東南部、長治一帶。
(37)陳留堂【謝、阮、虞、伊】陳留:戰國時為魏屬地,秦始皇置陳留縣,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升為郡,隸屬於兗州,管轄地區在河南省開封一帶。
(38)東山堂/寶樹堂【謝】東山/寶樹:東山為周朝地名,原屬赤狄別種。
西晉末年戰亂頻繁,申伯(周宣王的大臣)第三十六世孫謝衡率領家族從中原避難到浙江會稽東山,為東山派始祖,後來謝衡第四世孫謝安被舉為東晉宰相。
謝安為人足智多謀、善用奇兵,在淝水之戰大敗苻堅,被譽為「寶樹之光」,「寶樹堂」因此而來。
又因為東山為謝家發祥之地,故謝姓也用「東山」為堂號。
(39)上谷堂【成、侯、冠、榮】上谷:上谷原屬於幽州,戰國時為燕地。
秦王政二十六年併吞六國,將天下分為三十六郡,上谷郡即其中之一。
管轄地區包括河北省西北部之保定、易州、宣化、順天諸府一帶,治所在沮陽,相當於今天的河北省懷來縣。
(40)晉陽堂【唐、匡、景】晉陽:周朝地名,隸屬於并州,原隸屬於舊唐國。
周武王崩,成王幼立,由周公輔政。
唐民不服趁機作亂,周公遂發兵滅唐。
事成後,成王將其弟叔虞封於此,後人因此稱他為唐叔虞。
秦漢時晉陽被置為縣,為太原郡治所,管轄地區在山西省太原一帶。
因唐姓起源於晉陽,故唐姓後裔乃以「晉陽」為堂號。
(41)濟陽堂【陶、丁、江、柯、蔡、庾、卞、卻】濟陽:周朝地名,漢時被立為縣,隸屬於兗州的陳留郡,晉朝時才改為濟陽郡,管轄地區在山東省定陶縣一帶。
(42)潯陽堂【陶】潯陽:漢朝縣名,原屬於廬江郡,晉朝時將其劃分在江州之下,隋初被改為彭蠡縣,以東南五十二里的彭蠡湖為名。
隋煬帝將其改為湓城,取縣界之湓水為名。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15年),恢復原名為潯陽,因潯水至此入江而名之。
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將潯陽升格為郡。
管轄地區相當於今天湖北省黃梅縣一帶。
陶姓的主要來源有兩支:一:唐堯本為陶唐氏,其族人居住在陶邑(山東省定陶縣),後人取地名「陶」為氏。
二:周武王將其胞弟康叔封為衛侯,把「殷民七族」分給他,《春秋左傳》如此記載:「分康叔以大路、少帛、綪茷、旃旌、大呂,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錡氏、樊氏、饑氏、終葵氏。
」此「陶」氏是當時掌管陶器製作的工匠,其官職就叫做陶正。
因陶邑、定陶皆為濟陽,為陶氏之發源地,故大部份陶姓子孫以「濟陽」為堂號。
到了東晉時,大功臣陶侃(259~334)和大文豪陶淵明皆為潯陽人,所以有一部份陶氏後裔也用「潯陽」為堂號。
(43)武威堂【廖、石、安、賈】武威:周朝時原為匈奴休屠王之屬地,後為秦所取,漢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將其立為郡,管轄地區包括甘肅省黃河以西、武威以東一帶。
(44)樂安堂【蔣、孫、任】樂安:原為西漢的千乘郡,東漢和帝將千乘郡更名為樂安國,晉時改為樂安郡。
其後經過多次更名,直到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再復名樂安郡。
故址在山東省惠民縣南,包括廣饒、惠民、高青等縣地區。
(45)馮翊堂【吉、雷】馮翊:原為秦朝的內史郡,漢高祖元年將其置於塞國之下,次年更名為河上郡,九年再復名為內史郡。
漢武帝建元六年將其劃分出左內史,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為左馮翊。
到了晉朝時再被改為馮翊郡,管轄地區相當於陝西省大荔縣一帶。
(46)中山堂【湯、仲、藺】中山:曾為北狄鮮虞之屬地,春秋時被封為中山國,隸屬於冀州,三家分晉後為趙併吞。
漢高祖時,將此地設為中山郡,景帝三年再改回中山國,管轄地區在河北省北部正定縣一帶。
(47)西平堂【池】西平:漢朝有兩個西平縣,分屬於汝南郡和臨淮郡,管轄地區分別在甘肅省西寧縣和青海省會一帶,晉朝時被升格為郡。
(待查)
(48)安定堂【胡、梁、伍、程、席】安定:漢朝縣名,屬於冀州的鉅鹿郡,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將其升格為郡,治所在高平,即寧夏固原縣。
管轄地區包括甘肅省平涼、固原、涇州,及寧夏西部一帶。
(另外在交州的交趾郡也有安定縣,為漢武帝於元鼎六年時設置。
)
(49)東海堂【徐、有、茅】東海:遠古時候是指大陸東邊的海域,在夏商周時代指的是黃海,秦漢之後包括了黃海和東海。
真正的東海郡設置於漢高祖時代,隸屬於徐州,管轄地區西起山東省棗莊市、東至江蘇省連雲港,主要地區則在山東省郯城一帶。
後來東海郡的部份土地被劃分到其他郡下(琅琊、廣陵、下邳),也有一部份撥給了兗州。
東魏、隋唐時代又另外設置了一個東海郡,管轄地區包括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一帶。
(50)河東堂【薛、裴、旅、儲、聶】河東:周朝地名,隸屬於兗州,秦朝時被立為郡,管轄地區在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
(51)北海堂【邢、郎】北海:漢朝郡名,隸屬於青州,為西漢景帝於公元前156年時設置。
東漢時改為北海國,管轄地區包括山東益都以東至掖縣、濰坊一帶。
(52)平陵堂【孟】平陵:周朝地名,漢時被立為縣。
歷史上的平陵包括:東平陵、平陵縣。
東平陵屬於濟南郡,管轄地區在山東省歷城縣一帶;平陵縣為漢昭帝所設置,屬於右扶風(原秦朝的內史郡),管轄地區在山西省文山縣一帶。
(53)平昌堂【孟、紅、管、離】平昌:漢朝有兩個平昌縣,一屬於徐州的琅琊郡,秦朝時設置,二屬於青州的平原郡,為漢高祖所設置。
三國時魏文帝將琅琊的平昌縣升格為郡,後來被廢除。
晉惠帝於元康十年(公元300年)再將平昌郡復名,管轄地區在山東省安丘縣一帶。
(54)東平堂【花】
東平:漢朝郡國名,屬於兗州的舊梁國,漢景帝六年(公元前152年)將其更名為濟東國,漢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改名為大河郡,漢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再將其改名為東平國,晉漢之後又被改為東平郡,管轄地區在今天山東省東平縣一帶。
(55)博陵堂【邵】
博陵:漢朝縣名,屬於并州的西河郡,設於漢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
東漢桓靈之後將其併入冀州,並升格為郡,管轄地區在今河北省安平縣一帶。
(56)山陽堂【岳】山陽:原是兗州河內郡的一個縣,為漢高祖所設置。
漢景帝六年(公元前152年)將其立為山陽國,漢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再改為山陽郡。
曹丕篡漢後,廢獻帝為山陽公。
山陽的故城一說在河南省修武縣,一說在山東省獨山湖周圍。
東晉時又另外設置了一個山陽郡,位於江蘇省清江、浦安一帶。
(57)滎陽堂【鄭、潘、昌】滎陽:周朝地名,春秋時為鄭國的屬地,所以鄭氏家族多以「滎陽」為堂號。
西漢初年滎陽被立為縣,屬隸於河南郡(原為秦朝的三川郡,漢高祖將其改名為河南郡),晉朝時再升格為郡。
管轄地區在河南省滎陽縣東北部、成皋一帶。
(58)扶風堂【馬、魯、萬、班、祿】扶風:周朝的發祥地,古公壇父為了避免與戎狄發生戰爭,從豳城遷到扶風岐山一帶。
古公以德治國,終而興起了周朝的根基。
秦始皇滅六國後在此建立了內史郡,漢高祖元年將其歸入雍國,二年更名為中地郡,九年廢中地郡,復名為內史郡。
漢武帝於建元六年時從內史郡劃分出右內史,又於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將其改名為右扶風,為護衛京城的三輔之一,三國魏晉時再改為扶風郡。
管轄地區在陜西省扶風、鳳翔一帶。
(59)河間堂【詹、章、凌】河間:隸屬於冀州,周朝時為趙國的屬地。
漢文帝即位二年(公元前179年)將其立為河間國,後來東漢光武帝把它併入信都,漢和帝永元三年復名為河間國,晉朝時再改為河間郡。
管轄地區在河北省獻縣、河間一帶。
(60)齊郡堂【譚、查、晏、覃、富】齊郡:隸屬於青州,為秦朝三十六郡之一,管轄地區在山東省臨淄一帶。
(61)敦煌堂【洪】敦煌:隸屬於涼州,周朝時為秦國的屬地。
漢武帝即位後從酒泉郡劃分出一部份土地,將其立為敦煌郡,管轄地區在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敦煌縣一帶。
(62)千乘堂【倪】千乘:隸屬於青州,周朝時為齊國的屬地,漢高祖即位後於此設置千乘郡。
管轄地區在山東省曆城、益都一帶。
(63)會稽堂【夏】會稽:夏朝已有此地名,隸屬於揚州,夏禹在東巡的路上不幸崩於此。
司馬遷說:「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
會稽者,會計也。
」秦始皇滅六國後於此建立會稽郡,治所在吳縣(江蘇省蘇州市,後來遷到山陰紹興)。
漢高祖六年將會稽郡併入荊國,十二年更名為吳郡,漢景帝四年將其劃入江都。
夏氏子孫為了紀念夏禹的功勛,乃以「會稽」為堂號,管轄地區包括江蘇省長江以南、浙江省、一直到福建省一帶。
(64)臨海堂【屈】臨海:原隸屬於揚州的會稽郡,三國時吳王孫亮從會稽劃分出一部份土地,將其設置為臨海郡,管轄地區在浙江省境內。
(65)范陽堂【簡、燕、鄒、祖】范陽:原屬於幽州,戰國時為燕國的封地,所以燕氏的後裔多以「范陽」為堂號。
漢高祖即位後將范陽劃入為涿郡的一個縣,三國曹丕將其升格為范陽郡,晉武帝將其改為范陽國,後魏時復名為范陽郡。
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12年),再改為范陽縣。
管轄地區在河北省涿縣一帶。
(66)魏郡堂【柏】魏郡:魏原屬晉侯,後來與韓趙聯手,將晉國分成三家。
魏郡應該是古魏城,《史記正義》說:「魏城在陝州芮城縣北五里。
」漢高祖即位後將魏城改為魏郡,管轄地區在山西省芮城縣一帶。
(67)鉅鹿堂【魏】鉅鹿:隸屬於冀州,春秋時為晉侯的領土。
秦始皇併吞六國後,將鉅鹿設為郡,管轄地區在河北省鉅鹿、寧晉一帶。
魏氏的祖先是周朝太師畢公高,畢公高是周文王排行第十五的兒子,因輔助武王伐紂有功,被封於畢。
畢公高死後,他的子孫失去了爵位,成為一般平民。
如此傳了很多代,直到畢萬,才當上晉國的大夫。
畢萬因有功於國,被晉獻公封於魏邑,這就是魏姓的開始。
(68)解梁堂【關】解梁:周朝地名,春秋時為晉國的屬地。
秦始皇併吞六國後,設置河東郡,把解梁改為解縣,並將其納入河東郡,管轄地區包括山西省解縣、臨晉、虞鄉一帶。
關氏為夏朝忠臣關龍逢之後,關龍逢因苦諫夏桀而被殺。
在《漢書》的注解裡,服虔和顏師古分別這麼說:「關龍逢,桀之忠臣也」;「關龍逢,桀之臣也,忠諫而死也,以其直,無所阿私」。
關氏的子孫主要在河東解梁、隴西兩地發展,比如武聖關公就是解梁人,故其後裔大多採用「解梁」和「隴西」為堂號。
(69)內黃堂【駱】內黃:漢朝縣名,戰國時為趙國的領土。
漢高祖即位初年設置魏郡,將內黃縣劃入,管轄地區在河南省內黃縣一帶。
駱氏的來源,主要有四支。
第一支來自《姓纂》所說的「姜姓,齊太公之後有公子駱,以王父字為氏,望出內黃、會稽」,這一支是炎帝子孫伯夷的後裔。
第二支來自秦嬴的子孫大駱,秦嬴的原名是伯翳(伯益、大費),因有功於社稷,被舜賜以嬴姓,其遠祖是黃帝。
第三支來自越王勾踐,《後漢書》的注解說:「駱者,越別名」。
這一支來自夏禹的後代少康,其遠祖也是黃帝。
第四支改自複姓「他駱拔」,《魏書》記載說:「他駱拔氏,後改為駱氏。
」這一支出現於南北朝的北魏,屬於少數民族,他們隨著魏孝文帝遷到中原後,才改為駱姓。
駱氏以公子駱這一支比較發達,所以其子孫乃採用其發祥地「內黃」為堂號。
(70)河內堂【荀、司馬】河內:戰國時為魏國的屬土,漢高祖即位初年於此設置殷國,第二年將其改名為河內郡。
管轄地區在河南省黃河與太行山之間、武陟縣一帶。
荀姓最早的一支來自黃帝的兒子,《國語。
晉語》記載說:「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
」另外一支來自周文王,周文王把他的一個兒子封於郇國。
到了春秋時,晉武公併吞郇國,把它賜給大夫原氏,當時的人稱他為郇叔,後來郇叔的子孫把「郇」改為「荀」。
荀氏在春秋時代是晉國的公族,他們居住的地區以荀邑為中心。
司馬這一複姓來自黃帝的曾孫重黎(黃帝→昌意→高陽→重黎)。
關於司馬氏的來源,《晉書。
紀》這麼描述:「司馬氏,其先出自帝高陽之子重黎,為夏官祝融。
歷唐、虞、夏、商,世序其職。
及周,以夏官為司馬,其後程伯休父,周宣王時,以世官克平徐方,錫以官族,因而為氏。
」由此可見「司馬」在夏商周時代原是官名,一是祝融(能源部長),二是軍事首長(國防部長),到了周宣王時,才開始被賜為姓。
(71)武功堂【蘇】武功:漢朝縣名,屬於右扶風。
右扶風本為秦朝的內史郡,漢武帝建元六年從內史郡劃分出右內史,又於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將其改名為右扶風,三國魏晉時再改為扶風郡。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於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把武功縣從扶風郡分出來,升格為郡,管轄地區主要在陝西省武功縣一帶。
按照史書的記載,昆吾是「蘇」姓的始祖,他是黃帝孫子高陽(顓頊)的後代,封地在河南省臨漳縣一帶。
到了周朝初年,擔任司寇(司法部長)的蘇忿生被周王封於甘肅的河內,管轄地區包括十二個城邑。
然而蘇氏子孫何以用「武功」為堂號呢?原因是蘇氏後來從河內遷到陝西武功,家族從那裡開始興旺起來,於是「武功堂」便成了蘇姓的堂號。
關於蘇氏家族的來源:《蘇洵族譜》說:「蘇氏之先,出於高陽(顓頊),高陽之子曰稱,稱之子曰老童,老童生重黎及吳回,重黎為帝嚳火正,曰祝融,以罪誅,其後為司馬氏。
而其弟吳回復為火正。
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長曰汎(樊),為昆吾;次曰惠連,為嶺胡;次曰葥,為彭祖;次曰求言,為會人;次曰安,為曹姓;季曰季連,為華姓。
六人者,皆有後,其後各分為婁姓、昆吾,始已氏,其後為蘇、顧、溫、董。
當夏之時,昆吾為諸侯伯,曆商而昆吾之後無聞。
至周有忿生為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周公稱之,蓋書所謂避開寇蘇公是也。
司寇蘇公與檀伯達皆封於河,世世仕周,家於其封,故河南、河內皆有蘇氏。
」〈唐書。
蘇氏源流〉說:「蘇氏出自己姓。
顓頊(高陽)裔孫吳回為重黎,生陸終。
生樊,封於昆吾。
昆吾之子封於蘇,其地鄴西蘇城是也。
蘇忿生為周司寇,世居河內,後徙武功、杜陵,至漢代郡太守建,徙扶風平陵,封平陵侯。
」這兩本書都一致認為,蘇氏來自「己姓」。
既然如此,那麼「己姓」又來自哪裡呢?《國語》說:「黃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陽與夷鼓皆為己姓。
青陽,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魚氏之甥也。
其同生而異姓者,四母之子別為十二姓。
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
」按照《國語》的記載,己姓來自黃帝的兒子。
也就是說,蘇氏跟許多百家姓一樣,都是黃帝的直系血親。
關於蘇氏和黃帝的血緣關係,讓我們再來看其他古書的描述:〈史記。
五帝本紀〉說:「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
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
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
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僕,生高陽,高陽有聖德焉。
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
」〈國語。
鄭語〉的注解說:「顓頊生老童,老童產重黎及吳回,吳回產陸終,陸終生六子。
」《姓纂》說:「顓頊、祝融之後,陸終生昆吾,封蘇,鄴西蘇城是也。
蘇忿生為周司寇,居河內、扶風武功。
漢,蘇建目河內徙扶風。
」綜合上面幾本書的內容,蘇姓家族世系的來源是這樣:黃帝→昌意→高陽(顓頊)→稱→老童→吳回→陸終→昆吾(樊、汎)→昆吾之子被封於蘇。
這說明了昆吾是第一個以「蘇」為姓的人,他是黃帝的嫡生遠孫。
昆吾蘇氏在夏朝時被封為諸侯,勢力頗為強大,可是到了商朝時卻變的默默無聞,原因是昆吾在桀王主政時代不務正業、助桀為虐,結果被商湯所滅。
〈詩經。
長發〉和〈史記。
殷本紀〉曾提到這段故事:「帝命不違,至于湯齊,湯降不遲,聖敬日躋,昭假遲遲,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圍。
武王載旆,有虔秉鉞,如火烈烈,則莫我敢曷,苞有三蘗,莫遂莫達,九有有截,韋顧既伐,昆吾夏桀......當是時,夏桀為虐政淫荒,而諸侯昆吾氏為亂。
湯乃興師率諸侯,伊尹從湯,湯自把鉞以伐昆吾,遂伐桀。
」蘇氏雖然在殷商時期沉默了數百年,然而到了周朝初年,其族裔中有一位名叫蘇忿生的人,因才德兼備被封為司寇(相當於今天的司法部長),周王賞賜他十二個城邑:溫、原、絺、樊、隰郕、欑茅、向、盟、州、陘、隤、懷。
當時蘇氏本家原居於河內、河南一帶,後來遷到了陝西扶風的武功縣。
但是傳到春秋時,蘇氏的土地被狄族併吞,子孫不得不向外發展。
蘇氏除了漢族這一支外,也有一小部份來自少數民族:一是遼東的烏桓族,二是南北朝的鮮卑族。
前者於漢朝時歸化中國,取蘇為姓;後者是在南北朝時,隨著北魏孝文帝南遷中原的「拔略」氏,他們將其複姓改為「蘇」。
蘇氏的歷史名人【蘇妲己】:商朝暴君紂王的寵妃,為紂王伐有蘇國時虜獲的美女。
自從紂王取得美女,開始納小人受讒言、凶酒淫樂,並設炮格之刑,殺害忠良。
她還慫恿紂王砍活人的骨頭、剝孕婦的肚子,以觀察人體的結構。
他們殘暴淫亂的行為引起了全國的憤怒,於是周武王率領八百諸侯去討伐,在牧野擊垮了他們。
結果蘇妲己被處死,紂王自焚,結束了商朝的命脈。
關於紂王和妲己的故事,史書上著墨不少,如《國語》說:「殷辛伐有蘇,有蘇氏以妲己女焉。
妲己有寵,於是乎與膠鬲比而亡殷。
」《史記》說:「好酒淫樂,嬖於婦人。
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
於是使師涓作新淫聲,北里之舞,靡靡之樂。
周武王於是遂率諸侯伐紂。
紂亦發兵距之牧野。
甲子日,紂兵敗。
紂走入,登鹿臺,衣其寶玉衣,赴火而死。
周武王遂斬紂頭,縣之大白旗,殺妲己。
」古文專家顏師古如此評論說:「妲己,紂之妃,有蘇氏女也。
美好辯辭,興於姦宄,嬖幸於紂。
紂用其言,毒虐红庶。
於是武王伐紂,戰於牧野,紂師倒戈,不為之戰。
武王克殷,致天之罰,斬妲己頭,縣之於小白旗,以為紂之亡者,由此女也。
」【蘇護】:商朝八百諸侯之一,據說是妲己之父,因不滿紂王缺德無義的行為,投靠周武王。
在武王伐紂的戰鬥中屢建奇功,後為商軍所殺。
【蘇從】:春秋時代楚國的大夫,他用智慧輔佐楚莊王,使楚莊王登上了春秋五霸的舞台。
【蘇秦】:戰國時代著名的政治家,提倡合縱之說,被娉為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的宰相。
他致力聯合六國,對抗強大的秦國,短暫地阻止了秦國東進的野心。
後來雖然功虧一潰,然而其合縱聯盟之理論,對後代的政治思想有極大的影響。
【蘇武】:字子卿,漢武帝時任中郎將,因文武雙全,被派往匈奴做大使。
後來匈奴叛漢,單于企圖利誘蘇武投降,被蘇武斷然拒絕,單于於是把他囚禁在大窖中,不給飲食。
蘇武以雪充飢,數日不死,匈奴感到訝異,以為有神跟他同在,不敢再繼續囚禁他,只好把他送到北海去牧羊。
《漢書》這麼記載說:「單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
天雨雪,武臥齧雪與旃毛并咽之,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
」漢昭帝即位數年後,匈奴回頭提出和親政策,漢昭帝開條件要他們釋放蘇武。
起初匈奴欺詐說蘇武已死,等到漢使到達,才找到真相:蘇武並沒有死,他被囚禁在某個湖邊。
單于知陰謀被揭穿,不得不釋放蘇武和他的隨從。
蘇武在匈奴一共住了十九年,回到京師時(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受到了漢昭帝大大的賞賜。
然而蘇武並沒有收下這些賞賜,反而把它們拿出來送給弟兄和故友。
蘇武忠貞不二的高風亮節,頗受後人的敬仰,《漢書》如此讚美他說:「孔子稱『志士仁人,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使於四方,不辱君命』,蘇武有之矣!」【蘇洵、蘇軾、蘇轍父子】:蘇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
二十七歲才開始發憤為學,一年多後參加進士會考,不幸名落孫山,氣的把過去所寫的文章燒掉。
但是他沒有氣餒,反而發憤圖強、閉戶讀書,後來不但精通六經、百家之說,還可以在短時間內下筆數千言。
至和、嘉祐期間,蘇洵帶著兩個二兒子蘇軾(蘇東坡)、蘇轍一齊到京師,歐陽脩推舉其所著書二十二篇,當時的士大夫爭相傳閱,一時成為學者們模仿的對象。
蘇軾、蘇轍兩兄弟的成就不下於父親,父子三人縱橫宋朝文壇數十年,尤其是蘇軾的文章更博得了許多人的喜好。
蘇氏除了這三位名人外,還有《蘇學士集》的作者蘇舜欽(蘇子美)。
(72)江陵堂【熊】江陵:春秋時楚國的都城,楚文王自丹陽遷徒於此,後為秦國佔領。
漢朝時江陵被立為縣,隸屬於南郡。
唐玄宗於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將其升格為郡,唐肅宗時曾被短暫地改為南都。
管轄地區在湖北省江陵一帶。
(73)廣陵堂【盛、貢】廣陵:原為戰國時東楚的一個城邑,漢高祖六年設置廣陵國,將其劃分在荊州之下,十一年重新劃分給吳地。
漢景帝四年將其更名為江都,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再改名為廣陵郡。
管轄地區在江蘇省揚州、江都、寶應、高郵一帶。
(74)薛郡堂【海】薛郡:舊薛城是薛侯國所在地,為黃帝所封,原屬於徐州滕縣。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將薛城設置為薛郡(三十六郡之一)。
漢高后當政時把薛郡更名為魯國,光武中興後再改為魯郡,並將其劃分於豫州之下。
管轄地區在山東省西南部、江蘇省東北部一帶。
(75)餘杭堂【隗】餘杭:原為會稽郡的一個城邑,秦始皇巡經此地時,將其設置為縣。
隋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設立餘杭郡,將原餘杭等縣劃分於其下。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把餘杭郡更名為杭州,並將餘杭、錢塘、富陽三縣劃分於其下,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再改回餘杭郡。
管轄地區在今天浙江省杭縣一帶。
(76)琅琊堂【諸葛、雲、符】琅琊:秦朝三十六郡之一,原隸屬於徐州,其管轄區範圍很大,共有五十一縣之多。
漢光武帝即位後,將琅琊郡改為琅琊國,後來又被改回郡。
琅琊郡管轄地在山東省境內諸城縣東南、臨沂縣一帶。
諸葛氏世居琅琊,自然以「琅琊」為堂號。
其後裔以諸葛豐和諸葛亮最有名。
諸葛豐為漢元帝(劉奭,公元前75~32年)的司隸校尉,而諸葛亮則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三國蜀漢大軍師。
(77)遼西堂【項】遼西:原為青州的土地,虞舜當政時將其分為營州、遼西及遼東三部份。
周武王定殷,封召公奭於燕,把遼西劃給了他。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將遼西設置為郡,歸於幽州之下。
管轄地區在遼寧與河北間的永平、承德、朝陽、錦州、新民一帶。
(78)燕山堂【竇】燕山:燕山附近的平原為古燕國所在地,〈括地志〉記載說:「燕山在幽州漁陽縣東南六十里。
」徐才宗〈國都城記〉則說:「周武王封召公奭於燕,地在燕山之野,故國取名焉。
」唐玄宗開元初年,於此設置燕山州,宋朝時改為燕山府。
契丹入侵中原後,將燕山府改名為南京,號稱燕京。
等到金人滅契丹,才將燕京及涿、易、檀、順、景、薊六州二十四縣歸還給宋朝。
宋徽宗於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將燕京改回燕山府。
管轄地區在河北省東北部、北部一帶。
(79)梁國堂【墨、橋】梁國:為古代諸侯國,公元前640年被秦成公併吞。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於此設置碭郡。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將碭郡改回梁國,隸屬於豫州,後來又被改為梁郡。
管轄地區在安徽省碭山到河南省商丘縣一帶。
(80)譙國堂【戴、逢、邊、稽】譙國:周武王伐紂成功後,封神農氏的子孫於焦邑,焦邑後來被改為譙國。
春秋時焦邑為陳國的封地,戰國歸宋。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將譙國改為縣,納入碭郡。
西漢將譙縣劃分在沛郡之下,三國魏王將其升格為郡,隋朝將譙郡改為譙州,隋煬帝登基後廢州,復名譙郡。
唐貞觀八年更名為亳州,但還保留譙郡之名。
管轄地區在安徽省亳縣一帶。
(81)百濟堂【福】百濟:古人稱之為東夷,初以百家濟海,因號百濟。
東夷原有三個韓國:一曰馬韓,二曰辰韓,三曰弁韓。
弁韓、辰韓各有十二國,馬韓有五十四國。
大國萬餘家,小國數千家,總十餘萬戶,百濟即其中之一。
東漢末年尉仇台統治百濟,名為夫餘王。
晉朝時期句麗據有遼東,百濟則據有遼西、晉平二郡(柳城、北平之間)。
自晉以後,百濟併吞諸國,據有馬韓故地,自置百濟郡,管轄地區相當於今天的朝鮮半島。
(82)平原堂【東方、芮、常、柬、陸】平原:春秋戰國時代齊國的領土,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將其劃分在齊郡之下。
漢高祖從齊郡分置平原郡,晉朝將平原郡改為平原國。
宋、後魏、後周復名為平原郡,隋初廢平原郡,置德州,煬帝又復名為平原郡。
大唐武德四年再置德州,其後或為平原郡。
管轄地區包括山東舊武定、濟南二府西部、樂陵、長清一帶,即今山東省西北部平原縣一帶。
(83)頓丘堂【葛、司空】頓丘:原為春秋時代衛國的城邑,後為晉定公奪取。
秦漢時頓丘被立為縣,隸屬於東郡,故城在魏州頓丘縣北的陰安城。
晉武帝即位後,將頓丘升格為郡,管轄地區在今河南省濬縣一帶。
(84)濮陽堂【爰】濮陽:原為顓頊及昆吾氏之墟,所以古名叫「帝丘」。
春秋時代帝丘為衛國之都城,後來改名為濮城、濮陽。
秦漢時期將濮陽立為縣,歸於東郡下。
晉朝將濮陽縣改為濮陽國,後魏時再將其改為濮陽郡。
隋文帝即位不久,將濮陽郡改名為濮州,煬帝初廢濮州,將其地劃分給東郡、東平、濟北三郡。
唐朝復置濮州,但後來又保留了濮陽郡之名。
管轄地區在今河北省濮陽縣、山東省濮縣一帶。
本資料來源:歷史的鐘聲
a東方魚腹
2012/08/0922:45
114.040.068.239
尚無回應意見!
回覆內容依時間升冪顯示,改以降冪顯示
未發現任何資料!
發表意見
返回
延伸文章資訊
- 1堂号-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2台灣的姓氏與堂號源流 -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台灣的姓氏與堂號源流. 楊玉姿、張守真. 一、漢人姓氏源流. 「大丈夫坐不改姓」,意即以自家所擁有的姓氏為傲,光宗耀祖是我們立身處世的重要準. 則之一。
- 3姓氏堂號對照表
01.陳氏堂號:穎川、汝南、下邳、廣陵、河南〔郡號〕、德星、德聚、繩武等。 · 02.林氏堂號:西河、南安﹝郡號﹞、問禮、忠孝、永澤、林本、善慶、崇本。 · 03.黃氏堂號: ...
- 4百家姓堂號表 - 阿部的殯葬筆記本
百家姓堂號表 ; 10. 楊. 弘農、天水、四知、栖霞 ; 11. 許. 汝南、高陽、長興 ; 12. 鄭. 滎陽 ; 13. 謝. 陳留、會稽、東山、寶樹 ; 14. 郭. 太原、華陰、馮翊、...
- 5百家姓查詢 - 安世生命禮儀
提供百家姓祖籍堂號以便祖先牌位及墓碑登號 ; 姓氏. 堂號. 姓氏 ; 丁. 齊陽. 田 ; 卜. 西河. 平 ; 于. 河南. 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