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 - 政治大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誠品好讀月報》,74:52-55。
王柏鈞(2010)。
《放膽搞怪! ... Exit, voice and loyalty: Analytic and empirical developments.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98366/129068(76%)
造訪人次:35159616
線上人數:237
RCVersion6.0©PoweredByDSPACE,MIT.EnhancedbyNTULibraryIRteam.
搜尋範圍
全部政大典藏
傳播學院
新聞學系
--學位論文
查詢小技巧: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進階搜尋
主頁
‧
登入
‧
上傳
‧
說明
‧
關於政大典藏
‧
管理
政大機構典藏 >
傳播學院 >
新聞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140.119/74294
資料載入中.....
書目資料匯出
EndnoteRIS格式資料匯出
Bibtex格式資料匯出
引文資訊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4294
題名: 網路kuso的政治表達與參與:2012年總統大選個案研究PoliticalExpressionandParticipationofKusoontheInternet:ACaseStudyofPresententialElectionfor2012inTaiwan
作者: 王詣筑
貢獻者: 鄭自隆王詣筑
關鍵詞: kuso政治參與網路政治傳播kusopoliticalparticipationinternetpoliticalcommunication
日期: 2012
上傳時間: 2015-04-0110:10:36(UTC+8)
摘要: 本研究以2012年總統大選為題材,針對大選期間以競選為主題的kuso文本,分析其好笑、搞怪的背後,創作者如何表達意見參與選舉。
作為網路新興的參與政治方式,本研究根據文獻發展13項指標,逐項分析文本。
研究結果發現:Kuso常以擬仿方式增添新意批評原作,或加入各種元素拼湊呈現。
競選類型kuso,以攻擊候選人內容最多,攻擊對象通常是競選連任候選人,其執政表現是常見的攻擊主題。
其餘類型的排行為塑造候選人形象、反駁候選人與陳述選民需求等。
當作品訴求「改變」,多為要求執政者下台,換人做做看。
作品中顛覆權力的方式多變俗語言是常見的拆解權力方式,但並非固定作法。
創作者的「發聲」以抱怨為主,抱怨但期待回應者較少。
尤其,作者駁斥競選連任候選人時往往過於簡略與情緒,理由不充份或流於個人好惡,這些都削弱反對的力度,難以強而有力的反對權力。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毛雅芬(2007)。
〈KUSO文化.認真白爛,誓死打敗無聊世界!〉,《誠品好讀月報》,74:52-55。
王柏鈞(2010)。
《放膽搞怪!KUSO文化與公共領域發展現況之分析》。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王嵩音(2006)。
〈網路使用與選舉參與之研究―以2004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臺灣民主季刊》,3(4):71-102。
石武耕(2006)。
《Kuso:對象徵秩序的裝瘋賣傻》。
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若寧(2011)。
《論Kuso影片之意義協商與身分認同的語境化現象--從社會符號學角度進行多模態分析》。
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江靜之譯(2003)。
《網際網路的衝擊:網際空間與網際網路的文化與政治》。
新北市:韋伯文化。
(原書Jordan,T.[1999].Cyberpower:thecultureandpoliticsofcyberspaceandtheInternetLondon,UK;NewYork,NY:Routledge.)余曉婷(2011)。
《候選人Facebook粉絲專頁之使用意圖研究-UTAUT模型驗證》。
中國文化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淑俊(2010)。
《網際網路使用行為與選舉參與模式探析》。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筱玫(2003)。
《網路傳播概論》。
台北:智勝文化。
吳鳳穎(2007)。
《網絡惡搞文化流行的深層解析》。
哈爾濱工業大學文學廣播電視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健忠譯(2005)。
《貓大屠殺:法國文化史鉤沉》。
台北:聯經。
(原書Darnton,R.[1985].ThegreatcatmassacreandotherepisodesinFrenchculturalhistory.NewYork.NY:VintageBooks.)呂傑華(2011)。
〈新媒介使用者之競選政見認知、政治信任與政治參與之行動研究〉,《資訊社會研究》,20:1-38。
李九如(2010)。
《網絡惡搞短片的文化研究》。
山東師範大學電影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宇美譯(2011)。
《鄉民都來了:無組織的組織力量》。
台北:貓頭鷹。
(原書Shirky,C.[2008].HereComesEverybody:ThePowerofOrganizingWithoutOrganizations.NewYork,NY:Penguin)李怡志(2003.8.30)。
〈kuso來了〉,《中國晚報》。
上網日期:2011年11月20日,取自http://www.richyli.com/report/2003_08_30.htm汪萬里(2008)。
〈網路科技在選舉中扮演的角色:2008年美國總統選戰的經驗〉,《選舉評論》,5:1-14。
林東泰(2008)。
《大眾傳播理論》。
台北:師大書苑。
林意仁(2011)。
《網路群眾文化及其民主意涵-以PTTGossiping看板為例》。
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俊良、郭嘉華、何筱玉、蘇清泉(2004.06.15)。
〈六年級與網路世代〉,《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0。
上網日期:2012年5月19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40/40-39.htm洪雅慧(2001)。
〈候選人網站「資訊提供」與「使用可親近性」之滿意度比較-以公元2000年總統大選為例〉,《廣告學研究》,17:83-104。
胡幼偉、鄭麗琪(2006)。
〈網路選舉資訊使用者素描:社會背景、政治參與及傳播行為的多面向觀察〉,《理論與政策》,13(3):65-87。
胡靜(2009)。
《網絡惡搞現象的青年亞文化特徵解讀》。
山東大學文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唐維敏譯(1996)。
《大眾傳播研究方法:質化取向》。
台北:五南。
(原書Jensen,K.B.&Jankowsk,N.W.[1991].Ahandbookofqualitativemethodologiesformasscommunicationresearch.London,UK;NewYork,NY:Routledge.)夏春祥(1997)。
〈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54:141-166。
張孟婷(2011)。
《社群網戰:臉書上的2012總統大選》。
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卿卿(2006)。
〈網路的功與過:網路使用與政治參與及社會資產關係的探討〉,《新聞學研究》,86:45-90。
張銘坤(2004)。
《2004年總統大選網路運用與使用之初探分析》。
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張德齡(2008)。
〈顛覆傳統選戰Web2.0改寫美國總統大選〉,《遠見雜誌》,260。
張麗春、李怡娟(2004)。
〈賦權概念分析〉,《新聞學研究》,51(2):84-90。
莊伯仲(2007)。
《網路選戰》。
台北:米羅文化。
莊伯仲、鄭自隆(1996)。
〈競選文宣新媒介─台灣政治性資訊網路現況研究〉,《廣告學研究》,7:85-119。
郭俊濤(2008)。
《中國網絡惡搞視頻傳播的探索性研究》。
廈門大學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乃渝(2011)。
《候選人形象塑造在線上影音分享網站(YouTube)之應用-以2012年總統選舉為例》。
銘傳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彭芸(2001)。
《新媒介與政治:理論與實證》。
台北:五南。
游玉卿(2001)。
〈網際網路之科技增權研究-以BBS站上的環境討論區為例〉,「網路與社會研討會」論文。
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黃金正(2008)。
《從網路kuso的言談情境論網路的政治參與》。
南華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豫、王海良譯(2005)。
《歐洲近代早期的大眾文化》。
上海:上海人民。
(原書Burke,P.[1978].PopularcultureinearlymodernEurope.London,UK:T.Smith.)鄒家彥(2012.3.15)。
〈全面整合網路工具,民進黨大選宣傳深且廣〉,WIRED。
上網日期:2012年4月26日,取自http://wired.tw/2012/03/15/quan_mian_zheng_he_wang_lu_gong_ju_min_jin_dang_da_xuan_xuan_chu/index.html管中祥(2007.10.25)。
〈Kuso可以改變世界嗎?〉,《台灣立報》。
上網日期:2012年1月18日,取自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3494劉建基(2010)。
《巴赫汀派》。
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劉康(1995)。
《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
台北:麥田。
蔡儀儂(2010)。
《退出、呼籲、忠誠:中國城市基層選舉參與的效能與行動》。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自隆(1995)。
《競選廣告--理論、策略、研究案例》。
台北:正中。
鄭自隆(2003)。
《競選傳播與台灣社會》。
台北:揚智。
鄭自隆(2012)。
《競選傳播:策略與管理》。
台北:華泰文化。
鄭海洋(2007)。
《後現代網絡惡搞分析》。
同濟大學中文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惟友(2008)。
《網路KUSO族的異想世界:一個語藝分析的觀點》。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妙芬(2002)。
《促進糖尿病患者社會支持與充能效果之介入研究-以台北市石牌地區吉慶里和石牌里為例》。
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靜宜(2003)。
《網際網路中女性賦權實踐之檢視-以SheSay網站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謝佩凌(2009)。
《候選人部落格訊息框架:2008年總統大選個案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昀霖(2012)。
《Web2.0改變下民眾對競選社群網站之使用動機與可信度認知》。
亞洲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魏聰祺(2010)。
〈論仿擬分類及其辨析〉,《人文研究學報》,44(1):47-72。
羅紓筠、林佳儀(2004)。
〈我KUSO,故我在:從台灣網路KUSO現象探討閱聽人主體性〉,「亞洲數位傳播內容與科技研究生研討會」論文。
台灣,國立政治大學。
羅蓉蓉(2006)。
《KUSO創作及其行銷意含之探索性研究-以巴哈姆特為例》。
中正大學行銷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德興、王明雯(2012)。
〈從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看質性研究的效度〉,《中華科技大學學報》,53:105-122。
英文部分Amichai-HamburgerY.,McKennaK.Y.A.&TalS.(2008).E-empowerment:EmpowermentbytheInternet.ComputersinHumanBehavior24,1776-1789.Bakhtin,M.(1981).Thedialogicimagination:fouressays.Austin,TX:UniversityofTexasPress.Bakhtin,M.(1984).RabelaisandHisWorld.Bloomington,IN:IndianaUniversityPress.Becker,K.(2007).Visualculturesofjournalism.Paperpresentedattheannualmeetingofthe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Association,TBA,SanFrancisco,CA,May23,2007.Benkler,Y.(2006).Thewealthofnetworks:howsocialproductiontransformsmarketsandfreedom.NewHaven,CT:YaleUniversityPress.Brady,H.(1999).PoliticalParticipation.InJ.P.Robinson,P.R.Shaver&L.S.Wrightsman(Ed.),MeasuresofPoliticalAttitudes.SanDiego,CA:AcademicPress.Burgess,J.,Green,J.,Jenkins,H.&Hartley,J.(2009).YouTube:OnlineVideoandParticipatoryCulture.UK:Polity.Cammaerts,B.(2007).JammingthePolitical:BeyondCounter-hegemonicPractices.Continuum:JournalofMedia&CulturalStudies,21(1),71–90.Castells,M.(2001).TheInternetgalaxy.Oxford,UK:OxfordUniversityPress.Castells,M.(2007).Communication,PowerandCounter-powerintheNetworkSociety.InternationalJournalofCommunication,1,238-266.Castells,M.,Tubella,I.etalter(2004).CulturalIdentity,andPersonalAutonomyinthePracticeoftheInternet:TheNetworkSocietyinCatalonia.InM.Castells(Ed.),TheNetworkSociety:ACross-culturalPerspective.Cheltenham,UK:EdwardElgar.Christensen,S.H.(2011).PoliticalactivitiesontheInternet:Slacktivismorpoliticalparticipationbyothermeans.FirstMonday,16(2).RetrievedOctober21,2012,fromhttp://firstmonday.org/htbin/cgiwrap/bin/ojs/index.php/fm/article/view/3336/2767Couldry,N.(2003).BeyondtheHallofMirrors:SomeTheoreticalReflectionsontheDanow,K.D.(2004).SpiritOfCarnival:MagicalRealismAndTheGrotesque.Lexington,KY:UniversityPressofKentucky.Dery,M.(2003).Culturejamming:hacking,slashingandsnipingintheempireofsigns.RetrievedDecember5,2012,fromhttp://project.cyberpunk.ru/idb/culture_jamming.htmlDeuze,M.(2006).Participation,Remediation,Bricolage:ConsideringPrincipalComponentsofaDigitalCulture.TheInformationSociety,22,63-75.Dowding,K.,John,P.,Mergoupis,T.&VanVugt,M.(2000).Exit,voiceandloyalty:Analyticandempiricaldevelopments.EuropeanJournalofPoliticalResearch,37(4),469-495.Edwards,R.L.&Tryon,C.(2009).Politicalvideomashupsasallegoriesofcitizenempowerment.FirstMonday,14(10).RetrievedOctober13,2012,fromhttp://firstmonday.org/htbin/cgiwrap/bin/ojs/index.php/fm/article/view/2617/2305Ekman,J.&Amnå,E.(2009).PoliticalParticipationandCivicEngagement:TowardsANewTypology.Youth&Society(Yes).Workingpaper:2.RetrievedDecember23,2012,fromhttps://inforum.oru.se/PageFiles/14371/Ekman%20and%20Amn%C3%A5%202009-1.pdfFlew,T.(2009)Thecitizen'svoice:AlbertHirschman'sExit,VoiceandLoyaltyanditscontributiontomediacitizenshipdebates.MediaCultureSociety,31,977-995.Giroux,H.A.(1988).Literacyandthepedagogyofvoiceandpoliticalempowerment.EducationalTheory,38(1),61-75.GlobalContestationofMediaPower.InN.Couldry&J.Curran(Ed.),ContestingMediaPower:AlternativeMediainaNetworkedWorld(pp.39-54).Lanham,MD:RowmanandLittlefield.Gramsci,A.(1971).SelectionsfromthePrisonNotebooksofAntonioGramsci(Q.Hoare&G.N.Smith,Trans.).NewYork,NY:InternationalPublishers.GrayJ.A.,JonesJ.P.&ThompsonE.(2009).Whatareyoulaughingat?Humorassocialcritique.InJ.A.Gray,J.P.Jones,E.Thompson(Ed.),SatireTV:PoliticsandComedyinthePost-NetworkEra.NewYork,NY:NYUPress.Gray,J.(2005).TelevisionTeaching:Parody,TheSimpsons,andMediaLiteraryEducation.CriticalStudiesinMediaCommunication,22(3),223-238.Hariman,R.(2008).PoliticalParodyandPublicCulture.QuarterlyJournalofSpeech,94(3),247-272.Harold,C.(2004).PrankingRhetoric:“CultureJamming”asMediaActivism.CriticalStudiesinMediaCommunication,21(3),189–211.Hirschman,A.(1970).Exit,Voice,andLoyalty:ResponsestoDeclineinFirms,Organizations,andStates.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Hoffmann,B.(2008).“BringingHirschmanBackIn:ConceptualizingTransnationalMigrationasaReconfigurationof‘Exit’,‘Voice’,and‘Loyalty’”.GIGAWorkingPaperNo.91,LiebnizInstituteforGlobalandAreaStudies.LiebnizInstituteforGlobalandAreaStudies.Hofstede,G.(1980).Culture'sConsequences:Internationaldifferencesinwork-relatedvalues.BeverlyHill,CA:SagePublishingInc.Hutcheon,L.(1985).ATheoryofParody:TheTeachingsofTwentieth-CenturyArtForms.UrbanaandChicago,IL:UniversityofIllinoisPress.Inglehart,R.&Welzel,C.(2005).Individualism,Self-ExpressionValues,andCivicVirtues.Modernization,CulturalChange,andDemocracy:TheHumanDevelopmentSequence(pp.135-146).Leiden,U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Jenkins,H.(2006).Convergenceculture:Whereoldandnewmediacollide.NewYork,NY:NewYorkUniversityPress.Lasch,C.(1979).Thecultureofnarcissism:Americanlifeinanageofdiminishingexpectations.NewYork,NY:W.W.Norton&Co.Laurent,J.(1982).TheStrategyofForm(R.Carter,Trans.).InT.Todorov(Ed.),FrenchLiterarytheoryToday:AReader.Cambridge,U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Leung,L.(2009).User-generatedcontentontheinternet:anexaminationofgratifications,civicengagementandpsychologicalempowerment.NewMedia&Society11(8),1327–1347.Lévy,P.(2001).Cyberculture(R.Bononno,Trans.).Minneapolis,MN:UniversityofMinnesotaPress.Lupia,A.&Sin,G.(2003).Whichpublicgoodsareendangered?Howevolvingcommunicationtechnologiesaffectthelogicofcollectiveaction.PublicChoice,117,315-331.Meddaugh,M.P.(2010).Bakhtin,Colbert,andtheCenterofDiscourse:IsThereNo“Truthiness”inHumor?CriticalStudiesinMediaCommunication,27(4),376-390.Östman,J.(2012).Information,expression,participation:Howinvolvementinusergeneratedcontentrelatestodemocraticengagementamongyoungpeople.newmedia&society,14(6),1004-1021.Papacharissi,Z.(2009).TheVirtualSphere2.0:TheInternet,thePublicSphereandbeyond.InA.Chadwick&P.Howard(Ed.),RoutledgeHandbookofInternetPolitics(pp.230-265).London,UK;NewYork,NY:Routledge.Rehm,M.L.(1999).TheInternetasapracticalproblem:Empowermentintheelectronicglobalvillage.Technology11(1),1-19.RetrievedJanuary22,2012,fromhttp://www.kon.org/archives/forum/11-1/rehm.htmlShah,D.V.,Cho,J.,Eveland,W.P.&Kwak.(2005).Informationandexpressioninadigitalage:modelingInterneteffectsoncivicparticipation.CommunicationResearch,32(5),531-565.TeorellJ.,TorcaM.&MonteroJ.R.(2007).PoliticalParticipation:MappingtheTerrain.InJ.W.vanDeth,J.R.Montero,&A.Westholm(Ed.),CitizenshipandInvolvementinEuropeanDemocracies:AComparativeAnalysis.London,UK;NewYork,NY:Routledge.Tryon,C.(2008).PopPolitics:OnlineParodyVideos,Intertextuality,andPoliticalParticipation.PopularCommunication,6(4),209-213.vanZoonenL.,VisF.&MiheljS.(2010).PerformingcitizenshiponYouTube:activism,satireandonlinedebatearoundtheanti-IslamvideoFitna.CriticalDiscourseStudies,7(4),249-262.Warner,J.(2007).PoliticalCultureJamming:TheDissidentHumorof“TheDailyShowWithJonStewart”.PopularCommunication:TheInternationalJournalofMediaandCulture,5(1),17-36.Weber,T.(2011).Exit,Voice,andCyclicality:AMicrologicofMidtermEffectsinEuropeanParliamentElections.AmericanJournalofPoliticalScience,55(4),906–921.Winograd,M.&Hais,M.D.(2008).Millennialmakeover:MySpace,YouTube,andthefutureofAmericanpolitics.NewBrunswick,NJ:RutgersUniversityPress.Zimmerman,M.A.,IsraelB.A.,SchulzA.&CheckowayB.(1992).FurtherExplorationsinEmpowermentTheory:AnEmpiricalAnalysisofPsychologicalEmpowerment.AmericanJournalofCommunityPsychology,20(6),707-727.
描述: 碩士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9945102110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94510211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新聞學系]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021101.pdf7798KbAdobePDF107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
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email protected]),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DSpace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by
NTULibraryIRteam
Copyright ©
-
回饋
延伸文章資訊
- 1Development Projects Observed | 誠品線上
His other books include Exit, Voice, and Loyalty: Responses to Decline in Firms, Organizations, a...
- 2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 第 91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
退出机制源于赫希曼(Albert O. Hirschman)出版于1970年的名著《退出、呼声与忠诚:对企业、组织和国家衰退的反应》(Exit, Voice, and Loyalty)。赫希曼是...
- 3反抗(resistance) 叛離、抗議與忠誠在現實世界的民主社會中
在叛離、抗議與忠誠(Exit, Voice, and Loyalty)之外的第四種選擇:反抗(resistance) 叛離、抗議與忠誠. ... 博客來→ https://linkingunit...
- 4叛離、抗議與忠誠| 誠品線上
叛離、抗議與忠誠| 誠品線上. Exit, Voice and Loyalty: Responses to Decline in Firms, Organizations, and States...
- 5本文探討政策分析專家(policy analysts)的倫理之主要動機有
誠,他們之以能參與分析工作多靠顧客的支持,因而多以顧客的政. 治利益為主要考量;(3) 議題倡導 ... "Exit, Voice, and Loyalty" 一書中,即探討當人們不滿其所參與的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