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商業大片代表作有《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和《金陵十三釵》,曾兩次刷新中國電影票房紀錄,四次奪得年度華語片票房冠軍,其中《英雄》和《十面埋伏》在 ...
張藝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張藝謀2010年釜山國際電影節導演本名張詒謀英文名ZhangYimou暱稱老謀子、國師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漢人出生(1950-04-02)1950年4月2日(71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陝西省西安市職業導演、攝影師、編劇、演員語言漢語(中原官話關中話——母語[1][2],普通話)教育程度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進修[來源請求]母校北京電影學院配偶肖華(1978年–1988年)陳婷(2011年至今)兒女張末(肖華婚生女)兩子一女(陳婷所生)父母張秉鐸、張孝友出道地點中國內地娛樂圈出道日期1983年出道作品《一個和八個》代表作品紅高粱秋菊打官司大紅燈籠高高掛活著我的父親母親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資訊
獎項
坎城影展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1994年《活著》技術大獎1995年《搖啊搖,搖到外婆橋》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1993年《大紅燈籠高高掛》1995年《活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亞洲電影2006年《千里走單騎》最佳兩岸華語電影2015年《歸來》亞洲電影大獎傑出貢獻獎2010年
亞太電影傑出成就獎2011年
最佳導演獎2021年金馬獎最佳導演2018年《影》中國電影華表獎特別貢獻獎2003年《英雄》
優秀故事片1999年《一個都不能少》2007年《千里走單騎》2011《山楂樹之戀》2013《金陵十三釵》
優秀合拍片2003年《英雄》
最佳導演《一秒鐘》1999年《一個都不能少》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1987年《紅高粱》1992年《秋菊打官司》2000年《我的父親母親》
最佳合拍故事片2003年《英雄》
最佳導演1999年《一個都不能少》2000年《我的父親母親》2003年《英雄》2021年《懸崖之上》
最佳男主角1988年《老井》
最佳攝影1985年《黃土地》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影片1987年《紅高粱》1992年《秋菊打官司》1993年《大紅燈籠高高掛》1999年《一個都不能少》2000年《我的父親母親》2003年《英雄》
最佳男主角1988年《老井》東京國際影展最佳男主角1988年《老井》電影旬報十佳獎最佳外國導演2000年《一個都不能少》《我的父親母親》
讀者評選最佳外國導演2001年《我的父親母親》
外國十佳電影1989年《紅高粱》-第3名1993年《秋菊打官司》-第2名2000年《一個都不能少》-第3名2000年《我的父親母親》-第4名
讀者評選外國十佳電影2000年《一個都不能少》-第2名2001年《我的父親母親》-第1名2003年《英雄》-第6名2015年《歸來》-第10名大鐘獎特別貢獻獎2012年其他獎項柏林國際影展金熊獎1988年《紅高粱》柏林國際影展評審團大獎銀熊獎2000年《我的父親母親》柏林國際影展阿弗雷鮑爾獎2002年《英雄》金獅獎1992年《秋菊打官司》1999年《一個都不能少》最佳導演銀獅獎1993年《大紅燈籠高高掛》
張藝謀(1950年4月2日-),中國陝西西安人,導演、攝影師、演員。
他的電影常以家鄉陝西和母語關中話為題材,其代表作有《紅高粱》《菊豆》《秋菊打官司》《活著》《大紅燈籠高高掛》《我的父親母親》《歸來》等。
除電影外,他還導演過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杭州G20峰會《最憶是杭州》文藝演出、北京2022冬季奧運會開幕式等。
1987年飾演《老井》主角一炮而紅,正式進入中國內地娛樂圈。
他是中國第五代導演的領軍人物之一,其電影被認為「以探索性的藝術創造彰顯了人的主體性力量,塑造了一代人的家國想像和民族寓言,又在市場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著先鋒的姿態」。
[3]
他拍攝的電影多次獲得國際電影節大獎,包括兩屆威尼斯金獅獎最佳影片和一屆柏林金熊獎最佳影片,曾三度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五度提名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
他也是世界第一位執導夏季和冬季奧運會開閉幕式的「雙奧」總導演。
他亦多次擔任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及主席職務。
目次
1生平
1.1早年
1.2事業
1.2.11980年代
1.2.21990年代
1.2.32000年代
1.2.42010年代
1.2.52020年代
2家庭婚姻
2.1超生風波
3評價
4影視作品
5榮譽
5.1成就榮譽
5.2榮譽博士
6其他作品
7參見
8參考文獻
8.1引用
8.2來源
9外部連結
生平[編輯]
早年[編輯]
1950年生於陝西,母語為中原官話關中話,由此習慣了和陝西演員用關中話對戲。
[1][2]1968年至1971年陝西文革時期,高中畢業後在陝西乾縣農村「上山下鄉」勞動。
1971年至1977年在陝西咸陽國棉八廠當工人[4]。
1978年「文革」結束後,進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進修(高考已恢復,但張藝謀未被考試錄取)。
事業[編輯]
1980年代[編輯]
1982年於廣西電影製片廠任攝影師。
1985年在西安電影製片廠工作,因拍攝影片《黃土地》獲第五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攝影獎。
1987年主演吳天明導演的影片《老井》,表演質樸、準確,頗受外界好評,同年獲第二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成為中國大陸第一位A級國際電影節影帝,同時也獲得第八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第十一屆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等。
由此正式進入中國內地娛樂圈。
1988年導演影片《紅高粱》,作品以濃烈的色彩、豪放的風格,頌揚中華民族激揚昂奮的民族精神,融敘事與抒情、寫實與寫意於一爐,發揮了電影語言的獨特魅力,獲第八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第十一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第三十八屆柏林國際影展最佳影片金熊獎,第三十五屆雪梨國際電影節電影評論獎等等多個海內外大獎。
張藝謀因此片名聲大噪[5]。
1989年第一次與香港電影人合作,偕同鞏俐主演電影《秦俑》,《秦俑》是大陸和香港電影人第一次跨地區的空前合作,製作團隊龐大兩地精英盡出,由香港著名媒體人甘國亮監製,動作指導程小東導演,著名小說家李碧華編劇,奧斯卡得主鮑德熹擔任攝影,香港電影金像獎得主麥子善擔任剪輯,屢獲獎項的奚仲文擔任美術指導,大導演徐克和他擔任製作人,鞏俐與其主演。
電影主題曲《焚心以火》由香港音樂鬼才黃霑和顧嘉輝作曲作詞,葉蒨文演唱。
這部電影的台前幕後雲集了香港和大陸多位電影精英,是史無前例的合作。
1989年與楊鳳良合作導演影片《代號美洲豹》,由鞏俐、葛優、劉小寧主演。
1990年代[編輯]
1990年導演影片《菊豆》,講述了一個「被禁錮的激情」的故事,同年獲法國第四十三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首屆路易斯·布努力埃爾特別獎,西班牙第三十五屆巴利亞多里德國際電影節大獎——金穗獎、觀眾評選最佳影片獎,美國芝加哥國際電影節大獎——金雨果獎,美國第六十三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1991年導演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影片的光影、構圖、色彩均十分講究,文化氣息十足,象徵意味濃厚。
同年獲得義大利第四十八屆威尼斯國際影展銀獅獎、國際影評人協會大獎、天主教影評人協會大獎、金格利造型特別獎、艾維拉諾塔莉特別獎;1992年獲義大利全國奧斯卡獎(大衛獎)最佳外語片大獎、義大利米蘭電影協會觀眾評議該年度外語電影第一名大獎、英國全國電影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獎。
影片獲美國第六十四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1992年導演影片《秋菊打官司》,影片一改張藝謀以往的風格,採取了紀實風格、偷拍、大量採用非職業演員的半紀錄片手法,真實反映了當代中國農村的面貌。
鞏俐在片中塑造的孕婦秋菊形象被認為是她最出色的一次表演。
影片獲義大利第四十九屆威尼斯國際影展最高獎——金獅獎,女主角鞏俐獲威尼斯影展最佳女演員獎,像這樣在國際A級電影節上兩項大獎同時頒給一部影片的情況非常罕見。
在國內,影片獲第十六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影片獎,第十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獎(鞏俐)。
1993年獲廣播電影電視部1992年優秀影片獎、榮譽獎。
1994年導演影片《活著》,影片以中國內戰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次政治運動為經,男主人公富貴的一生為緯,反映了一代中國人的命運,用黑色幽默的方式對中國社會進行了嬉笑怒罵的諷刺和批判,被觀眾和影評人普遍推崇為張藝謀最優秀的作品。
《活著》是張藝謀迄今唯一一部在中國大陸未公映的影片(可在中國內地網上播放),卻在國際上贏得了極大的榮譽:同年獲法國第四十七屆坎城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最佳男演員獎(葛優)、人道精神獎;1994年全美影評人協會、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獎;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英國電影學院獎(相當於英國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等。
同年監製了電影《西楚霸王》。
1995年導演影片《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影片從一個小孩子的眼光反映30年代上海幫會鬥爭的人心險惡,全片包裝相當華麗,女主角鞏俐更在片中大展歌舞。
影片憑藉美妙的構圖和飽滿的色調獲得第四十八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技術獎,1995年全美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大獎,美國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大獎自由論點獎,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攝影獎(呂樂),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提名,美國紐約《電影雜誌》評選1995年度世界十佳影片第一名。
影片拍攝完畢後,張藝謀與鞏俐分手,以至於張藝謀不斷篩選新的女演員。
1996年導演影片《有話好好說》,這是一部都市輕喜劇,京味十足,詼諧幽默,影片匯集了姜文、李保田、瞿穎、葛優等諸多明星大腕,主題曲由臧天朔演唱。
張藝謀導演本人也在影片中客串扮演了一個收廢品的民工角色。
1998年導演影片《一個都不能少》,影片反映了中國農村教育的現狀,是張藝謀唯一一部完全採用非職業演員的作品,真摯感人。
影片獲第56屆義大利威尼斯國際影展最高獎——金獅獎,天主教影評人「兒童與電影」最佳影片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佳影片大獎,義大利《電影》雜誌最佳影片獎,美國國際青年文化中心青年電影協會「青年與夢想」最佳影片獎等。
1999年導演影片《我的父親母親》,這是張藝謀一部唯美、深情、感人的愛情片,像一篇娓娓道來的散文詩,現實與回憶相交錯,現實用黑白表現,回憶用彩色表現,該片是章子怡的第一部電影,被譽為「世紀末的愛情絕唱」,作曲家三寶的配樂更是為人所津津樂道。
該片獲第50屆柏林國際影展評委會大獎——銀熊獎,2000年度中國華表獎最佳影片獎,第20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導演獎,第23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女主角獎(章子怡),《日本銀幕》2000年度:最佳外語片第一名、最佳外國女演員(章子怡),伊朗曙光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章子怡)等。
2000年代[編輯]
2000年導演影片《幸福時光》,由趙本山、董潔主演,其中董潔是張藝謀通過網際網路選出的新一代「謀女郎」。
該片獲得西班牙巴利亞朵利德國際電影周銀針獎(最佳影片第二名)和由評判團選出的國際影評大獎,而董潔則獲得最佳女主角。
2002年導演影片《英雄》,這是張藝謀第一部武俠商業大片,全片明星陣容相當強大:李連杰、張曼玉、梁朝偉、章子怡、陳道明、甄子丹,主題曲演唱者為王菲。
國內票房2.5億元人民幣(當時國內票房最高的本土電影),2004年8月在美國上映連續奪得兩周票房冠軍,全球票房達到1.77億美元,開拓了中國大陸電影的大片時代。
該片在第二十二屆香港電影金像獎被提名14項電影獎項,獲得7項;美國國家評論協會最佳導演獎,第53屆柏林國際影展阿爾弗雷德-鮑爾特別創新作品獎;第60屆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同年榮獲福岡亞洲文化獎。
2004年導演影片《十面埋伏》,這是張藝謀第二部武俠片,由劉德華、金城武、章子怡、宋丹丹主演。
中國內地1.53億人民幣票房,全球票房9,300萬美元。
獲第11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市場開拓獎、最佳女主角獎、優秀電影技術獎、優秀製片人獎,美國藝術導演協會傑出貢獻獎,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最佳導演獎,第62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提名,波士頓影評人協會最佳導演獎,英國電影學院獎9項提名。
張藝謀出席2005年夏威夷國際電影節
2005年導演影片《千里走單騎》,由日本老牌巨星高倉健主演,國內票房達到3,600萬人民幣,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亞洲電影,聖地牙哥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外語片、最佳男主角。
2006年導演影片《滿城盡帶黃金甲》,由周潤發、鞏俐、周杰倫、劉燁主演,國內票房2.95億元人民幣,再次刷新華語電影在本土的票房紀錄,全球票房7,850萬美元。
獲得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提名,以及香港電影金像獎14項提名、獲4項獎。
該片是張藝謀和鞏俐11年後的首次合作,鞏俐憑藉此片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周杰倫為該片創作了膾炙人口的主題歌《菊花台》。
同年在多家導演團隊的競爭下,北京奧委會任命張藝謀擔任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的總導演,為此他還「息影」了3年,將全身心的為此做好準備。
2008年第29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閉幕式總導演。
憑藉成功執導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張藝謀,在中國獲得了極高的名譽和聲望,也因此被美國《時代》周刊年度人物提名(挺進五強),同時獲得央視主辦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和鳳凰衛視主辦的「影響世界華人大獎」等榮譽[6]。
2009年導演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周年焰火晚會。
2009年導演影片《三槍拍案驚奇》,改編自科恩兄弟的《血迷宮》,由小瀋陽、閆妮、孫紅雷主演,國內票房2.6億元人民幣,曾入圍第六十屆柏林影展主競賽單元。
是張藝謀後奧運時代的首部電影作品。
2010年代[編輯]
2010年獲得美國耶魯大學藝術學榮譽博士稱號。
5月24日獲頒好萊塢先進個人稱號。
作為國際知名導演,張藝謀曾多次應邀擔任柏林、威尼斯等國際電影節評委,並先後擔任第18屆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和第64屆威尼斯國際影展評委會主席。
張藝謀(左1)2010年出席《山楂樹之戀》在釜山國際電影節的首映禮
2010年導演影片《山楂樹之戀》,改編自艾米的同名小說,由周冬雨、竇驍主演,內地票房超過1.6億元人民幣,創造國內文藝片票房記錄,獲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
2011年導演影片《金陵十三釵》,改編自嚴歌苓的同名小說,並由嚴歌苓和劉恆共同擔任編劇,由新謀女郎倪妮、克里斯蒂安·貝爾、佟大為主演。
是一部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的戰爭題材電影,於2011年12月16日上映,票房在中國內地連續奪得四周周票房冠軍,上映40天票房累計達到6.1億元人民幣,是2011年華語電影票房冠軍。
11月24日,張藝謀獲得第五屆亞太螢屏獎頒獎典禮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頒發的「亞太電影傑出成就獎」,成為首次獲得該榮譽的中國電影藝術家[7]。
《金陵十三釵》之後,他與合作16年的製片人張偉平因「矛盾」終止了合作[8]。
2013年5月加盟樂視影業,成為該公司的簽約導演和藝術總監[9]。
樂視影業CEO張昭接受記者專訪證實了張藝謀成為該公司的股東[10]。
張藝謀加盟樂視影業後拍攝的首部作品為文藝片《歸來》,改編自嚴歌苓小說《陸犯焉識》,陳道明和鞏俐擔任男、女主角,講述反右運動、文革歷史背景之下一個男人歸家團聚的故事[11]。
入圍2014年康城影展非競賽展映單元。
中國票房為2.95億人民幣,獲得第六屆澳門國際電影節最佳電影等四個獎,以及第3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兩岸華語電影。
2015年執導拍攝首部英語電影《長城》,傳奇影業、樂視影業、環球影業、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等中美電影公司聯合出品,投資8億多人民幣,劉德華、張涵予等華人演員與馬特·達蒙、威廉·達福等美國藝人合作主演。
2016年12月在中國上映。
[12]
2016年9月擔任G20杭州峰會文藝演出「最憶是杭州」的總導演。
[13][14]
2018年憑藉所執導的歷史黑白電影《影》獲得第55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2019年擔任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聯歡活動總導演[15]。
2020年代[編輯]
2020年擔任總監製的多段式喜劇電影《我和我的家鄉》,由北京文化、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等出品,寧浩擔任總導演,張一白擔任總策劃,寧浩、徐崢、陳思誠、閆非及彭大魔、鄧超及俞白眉聯合導演。
葛優、黃渤、范偉、鄧超、沈騰、王寶強、徐崢、閆妮、馬麗、劉昊然、韓昊霖領銜主演。
影片於2020年5月開機,於2020年10月在中國上映。
2021年4月30日,張藝謀執導的抗日戰爭背景諜戰電影《懸崖之上》在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北美、澳新等地同步上映。
截至5月10日,在中國大陸票房已經超過7.63億[16],是同期電影票房最高[17]。
6月19日,內地票房超過11.74億,成為張藝謀目前內地票房最高的電影[18]。
《懸崖之上》在北美澳新亦是同期上映華語片票房第一[19]。
該片在第34屆中國電影金雞獎中斬獲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攝影三項大獎。
2022年,張藝謀被北京冬奧組委任命為北京冬奧會和北京冬帕運會開閉幕式總導演,成為世界第一位先後執導夏奧和冬奧開閉幕式的「雙奧」總導演[20]。
家庭婚姻[編輯]
張藝謀祖籍為陝西省西安市,晚清時期家族已是臨潼區田市鎮望族。
民國初年,祖父從燕京大學畢業後擔任陝西柞水縣縣長。
任職期間組織剿匪不成功,反而遭到土匪報復燒掉了老宅,因而舉家避禍逃到西安。
張藝謀的大伯為黃埔9期畢業生,曾官居國民革命軍參謀長,1948年撤往台灣;張藝謀的二伯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一分校,入職軍統,在國共內戰期間被叛殺;三子即張藝謀的父親張秉鐸亦擁有國民黨軍籍,曾經擔任國民黨軍需官,1949年後在陝西省農林局工作。
1949年解放軍進入西安前夕,29歲的張秉鐸迎娶就讀於西安的一所教會學校(玫瑰女中)的19歲女學生張孝友為妻,1950年生下張藝謀。
張藝謀有兩個弟弟,分別為張偉謀和張啟謀。
張藝謀有兩任妻子,分別為肖華(1951年11月14日–)[21]和陳婷(1981年9月30日–)。
1979年張藝謀與同在農村「插隊」的肖華結婚,不久之後有了女兒張末。
1987年因拍攝《紅高粱》與鞏俐(1965年12月31日-)相識相戀,後同肖華離婚,但最終也沒和鞏俐在一起[22][23]。
前妻肖華(1951年11月14日–):與張藝謀育有一女:
長女張末(1983年3月31日–):15歲初中畢業後前往美國讀書,學士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建築系、藝術創作碩士畢業於紐約大學狄徐藝術學院電影製作專業,曾擔任《三槍拍案驚奇》剪輯師以及《山楂樹之戀》和《金陵十三釵》的副導演;2003年7月與31歲學金融管理的美國人拉尼•托維相戀,2006年5月在美國洛杉磯舉行婚禮,2008年底離婚;2012年10月再婚,丈夫為創新藝人經紀公司高管DanielWadeManwaring(漢語名孟丹青)[24]。
妻子陳婷(1981年9月30日–);曾是無錫舞蹈團舞蹈演員,18歲考上北京電影學院,1999年通過《幸福時光》的選角與張藝謀相識相戀,接著懷孕生子,兩人在2011年12月註冊結婚,二人在婚前育有二子一女:
長子張一男(2001年5月16日–)
次子張一丁(2004年3月9日–)
次女張一嬌(2006年12月27日–)
超生風波[編輯]
2013年有媒體報導,張藝謀與無錫舞蹈團的一名舞蹈演員陳婷(1981年9月30日出生於江蘇無錫)於2011年12月註冊結婚[25],目前已育有兩男一女共三個子女。
面對媒體的爆料和大眾的「超生」質疑,張藝謀並未及時作出回應。
[26]直到11月29日,張藝謀、陳婷委託其代理人攜帶相關資料到無錫市濱湖區計生局接受調查[27]。
2013年12月1日,張藝謀通過工作室發表聲明,承認與妻子陳婷的確育有兩子一女[28][29];12月下旬,張藝謀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就超生問題向大眾道歉,他和陳婷於1999年相戀,大兒子、二兒子和小女兒是分別於2001年、2004年和2006年在北京出生的「非婚生」子女,因為擔心媒體曝光所以當時沒領結婚證,為了給孩子補上戶口,直到2011年兩人才在無錫辦理了結婚登記。
由於違反了計劃生育,因此他需要繳納高額的罰款。
[30]
2014年1月9日,無錫濱湖區計生局寄發的社會撫養費徵收決定書上決定向張藝謀徵收計劃外生育費及社會撫養費共人民幣748萬餘元,並限30天內繳清[31][32]。
2月7日,無錫濱湖區委宣傳部通過微博宣布,當日中午已收到張藝謀夫婦通過銀行轉帳的方式,一次性繳納的計劃外生育費及社會撫養費7487854元[33]。
2月8日,無錫濱湖區委宣傳部在微博中稱,此次張藝謀、陳婷繳納的款項已經按照國家相關規定上繳國庫。
[34]而無錫市濱湖區計生育局表示,這748萬罰款將用於公用服務和本地事業。
[35]
2014年9月30日,陳婷在微博公開了一張全家福照片,張藝謀與陳婷攜三個子女共同出鏡。
當天是陳婷生日,也是她和張藝謀的結婚紀念日,她在文章中寫道「家庭的幸福、老人的健康、以及孩子的茁壯成長是每個人的願望,但殘酷的事實告訴我們,三個孩子,十幾年的感情在有些人眼裡竟成了眼中釘!既然這樣,我們決定今天開始借微博這個平台,跟關心我們的朋友分享真實生活的點滴。
」[36]
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實施三胎政策,陳婷在微博以「提前完成任務[加油]」轉發《三孩生育政策來了》圖片(註:由於原始圖片生育打成了生肓,所以無法顯示圖片),隨後藝謀工作室以「[加油][加油][加油]」轉發該微博。
評價[編輯]
早期他以執導充滿中國傳統文化的電影著稱,善於電影色彩美學和捕捉人物內心世界細膩動人的事物。
早期代表作《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活著》、《一個都不能少》、《我的父親母親》等影片,都具有相當高的藝術水準。
在國際三大頂尖電影節——柏林國際影展獲得金熊獎和銀熊獎,坎城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威尼斯國際影展兩次金獅獎。
在國內三次獲得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及華表獎最佳導演獎,是中國電影導演當中的著名代表之一。
也曾主演影片《老井》、《秦俑》,獲得東京國際電影節和中國電影金雞獎、百花獎最佳男主角獎。
張藝謀的商業片被中國大陸民眾廣泛認知,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並通常能夠掀起不小議論,同時也取得了頗高的票房成績。
商業大片代表作有《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和《金陵十三釵》,曾兩次刷新中國電影票房紀錄,四次奪得年度華語片票房冠軍,其中《英雄》和《十面埋伏》在西方觀眾和國際市場上獲得的口碑和票房非常成功。
其商業電影被認為是中國電影大片時代的里程碑,拉開了商業大片的帷幕,對中國電影產業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另一方面,其自《英雄》後的近年商業電影亦引起一定數量的觀眾及影評人的負面評價,如缺少內在精神價值判斷和藝術靈魂的空洞,即華麗有餘但內容不足,一味注重畫面色彩與視覺效果。
張藝謀對此表示,「畫面色彩」美感的追求是來自個人本能的偏好[37][38]。
他還曾為北京申請2008年奧運會製作宣傳片,並負責導演2004年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中,中國負責演出的片段。
也曾聯合海外劇團在北京製作歌劇《杜蘭朵》,及在桂林、麗江等地以山水為背景製作的印象實景劇。
2008年擔任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和閉幕式總導演,因場面氣勢恢弘,夢幻般地展示了中國文化,受到媒體和觀眾的廣泛讚譽,被美國《時代周刊》年度人物提名(挺進五強),獲2008影響世界華人大獎。
2018年張藝謀獲威尼斯影展電影人榮譽獎(英語),為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也是唯一一位能在十年內囊括威尼斯影展所有主要獎項的導演[39]。
大會評價他為:「代表了全球電影語言的演變,同時也代表了中國電影的驚人發展。
張藝謀將作者、故事和中國文化的豐富性轉化為綺麗獨特的視覺風格,是電影藝術的先鋒。
」[40]
影視作品[編輯]
首映年份
類型
片名
職務/角色
獎項
備註
1983年
電影
白楊樹下[41]
副攝影
電影
一個和八個
攝影
中國電影優秀攝影獎
1984年
電影
黃土地
攝影
中國第5屆金雞獎:最佳攝影獎
法國第7屆南特三大洲國際電影節:最佳攝影獎
美國夏威夷國際電影節:最佳攝影獎
電視劇
強行起飛
攝影
單本電視劇[42]
1986年
電影
大閱兵
攝影
1987年
電影
紅高粱
導演
第38屆柏林影展最佳影片金熊獎
廣電部「政府獎」
第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
第11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第5屆法國蒙彼利埃國際電影節銀熊貓獎
第5屆辛巴威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
第35屆雪梨國際電影節電影評論獎
第1屆摩洛哥馬拉卡什國際電影電視節大阿
特拉斯金獎、導演金獎
第16屆比利時布魯塞爾影展比法語廣播電台青年聽眾評委會最佳影片
第一部導演的電影
電影
老井
主演
第2屆日本東京影展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張藝謀)、國際影評人特別獎、東京知事獎
第7屆美國夏威夷影展評審團特別獎
第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十大華語片之一
第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
第11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主角獎
第11屆義大利薩爾索影展一等獎。
1989年
電影
代號美洲豹
導演
第12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獎
電影
秦俑
主演
第40屆西柏林國際影展「娛樂電影榮譽獎」
西班牙年度電影展「科幻電影技術獎」
法國巴黎奇情動作電影展大獎
第1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配曲、最佳女主角提名
1991年
電影
菊豆
導演
第1屆保加利亞瓦爾納影展最佳女演員(鞏俐)
第43屆柏林影展榮譽獎(鞏俐)
法國坎城國際電影節首屆路易斯·布努力埃爾特別獎
西班牙第35屆瓦亞多里德國際電影節:金穗獎,觀眾最佳影片獎
芝加哥國際電影節金雨果獎
第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十大華語片之一
第6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華語片首度入圍)
1992年
電影
大紅燈籠高高掛
導演
第48屆威尼斯影展銀獅獎、最佳服裝特別獎、最佳精神特別獎、國際影評人協會獎(非正式競賽獎項)。
1992年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獎
第16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影片獎、最佳女主角獎(鞏俐)
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獎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攝影(趙非)
義大利大衛獎最佳外語片
美國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最佳攝影(趙非)
比利時電影評論家協會大獎
英國影視藝術學會最佳外語片獎
第6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電影
秋菊打官司
導演
第49屆威尼斯影展金獅獎、最佳女演員獎(鞏俐)
第1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獎(鞏俐)
第16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影片獎
1994年
電影
活著
導演
第47屆康城影展評委會大獎、最佳男演員獎(葛優)、天主教人道主義精神獎
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獎
1994年全美影評人協會、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獎
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1995年
電影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
導演
全美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獎
波蘭Camerimage金蛙獎
康城影展及美國金球獎最佳攝影獎
法國第48屆康城影展高等技術大獎(呂樂)
第19屆加拿大蒙特婁影展北美特別獎
第78屆全美評論獎最佳外語片
第61屆紐約影評人協會年度電影獎最佳攝影
獎
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提名(呂樂)
1997年
電影
有話好好說
導演、客串三輪車夫
1999年
電影
一個都不能少
導演
第56屆威尼斯影展金獅獎
第1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
第22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電影
我的父親母親
導演
第50屆柏林影展銀熊獎(評委會特別獎)、會外賽天主教人道精神獎。
(鞏俐獲得柏林影展主席德哈登邀請擔任評審團主席,這也是首位擔任歐洲三大影展評審團主席的華人)
第20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最佳導演獎
第23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女主角獎(章子怡)
2000年
電影
幸福時光
導演
西班牙巴利亞多利德影展電影周銀針獎、評審團國際影評大獎、最佳女主角獎(董潔)
2001年
電視劇
大宅門
李蓮英
2002年
電影
英雄
導演
柏林國際影展阿爾弗雷德·鮑爾獎
美國國家評論協會最佳導演獎
美國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攝影-杜可風
美國在線影評人協會最佳攝影和最佳外語片
香港電影金像獎14項提名,獲7項獎
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合拍故事片、最佳錄音
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
華表獎華語優秀對外合拍片獎、華語電影特殊貢獻獎
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美國電影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柏林國際影展最佳導演提名、最佳影片提名
2004年
電影
十面埋伏
導演
美國導演協會傑出貢獻獎
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最佳導演獎
第39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
波士頓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外語片、最佳導演、最佳攝影
第11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女演員(章子怡)、優秀故事片技術獎
美國金星獎最佳外語片、最佳攝影、最佳音效、最佳美術、最佳視覺效果
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奧斯卡最佳攝影提名(趙小丁)
2005年
電影
千里走單騎
導演
第2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亞洲電影大獎
2006年
電影
滿城盡帶黃金甲
導演
美國第33屆「土星獎」最佳服裝設計獎
第2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鞏俐;最佳美術設計、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原創電影歌曲
第一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電影、最佳女主角(鞏俐)提名
美國電影業服裝設計工會最佳歷史類服裝設計獎
美國影視美術指導工會古裝類影片最佳美術指導獎
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提名(奚仲文)
2007年
電影短片
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電影之看電影
導演
康城影展60周年紀念短片集
2009年
電影
三槍拍案驚奇
導演
入圍第60屆柏林影展金熊獎提名
2010年
電影
山楂樹之戀[43]
導演
獲第14屆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優秀新人女演員獎(周冬雨)
入圍柏林影展水晶熊
入圍第3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亞洲電影
2011年
電影
金陵十三釵
導演
第59屆美國音效剪輯者協會(MPSE)「金捲軸」獎
第六屆亞洲電影大獎6項提名、獲得最佳新人(倪妮)
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入圍第3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兩岸華語電影
2013年
電影
歸來
導演
第六屆澳門國際電影節最佳電影、最佳編劇、最佳新人(張慧雯)
第12屆長春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鞏俐)
第3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兩岸華語電影
2016年
電影
長城
導演
執導的首部英語和3D電影
2018年
電影
影
導演
第55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於第75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非競賽展作全球首映[44]
2020年
電影
我和我的家鄉
總監製
首任監製
電影
一秒鐘
導演
第15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導演、最佳新演員
第30屆華鼎獎三項提名,結果待定[45]
2021年
電影
懸崖之上
導演
第34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攝影
第30屆華鼎獎五項提名,結果待定[45]
張藝謀目前中國票房最高電影
電影
狙擊手
導演
與張末聯合導演
電影
我和我的父輩
演員(客串電視台台長)
「鴨先知」單元,導演徐崢
待上映
電影
堅如磐石
導演
榮譽[編輯]
成就榮譽[編輯]
1995年美國克羅拉多國際電影節:「傑出成就獎」
1998年美國《時代周刊》:「世界十大風雲人物」
1999年第六屆亞洲電影交流會:「終身成就獎」
2000年第十一屆美國帕爾馬國際電影節:「傑出電影藝術家獎」
2001年日本《電影旬報》讀者評選:最佳外國導演
2002年第十三屆日本福岡亞洲文化獎大獎
2002年第51屆德國曼海姆電影節聯合頒發:「電影大師」
2003年北京大學生電影節「中國電影傑出貢獻獎」
2004年獲好萊塢先進個人稱號
2005年美國夏威夷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
2005年上海國際電影節:「華語電影傑出貢獻獎」
2005年義大利那坡利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
2006年「法國文學藝術榮譽勳章」
2008年北京奧運會、帕運會先進個人(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
2008年獲美國《時代周刊》周刊年度人物提名(與美國總統歐巴馬、法國總統薩科齊等五位提名)
2008年中國改革開放30年30位風雲人物
2008年央視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2008年鳳凰衛視影響世界華人大獎
2009年新中國60年十大影響力文化人物
2009年第四屆亞洲電影大獎頒發「亞洲電影傑出貢獻大獎」
2011年第五屆亞太螢屏獎頒發「亞太電影傑出成就獎」[46]
2012年第14屆孟買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47]
2012年韓國大鐘電影節國際電影特別貢獻獎
2012年第12屆馬拉喀什國際電影節大師傑出貢獻獎
2012年第35屆開羅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
2012年第4屆澳門國際電影節華語電影傑出貢獻獎
2013年塞爾維亞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48]
2014年第六屆澳門國際電影節「華語導演傑出成就獎」
2015年AFM(英語:AmericanFilmMarket)(AmericanFilmMarket)「終身成就獎」[49]
2018年第75屆威尼斯影展電影人榮譽獎
2018年第55屆金馬獎最佳導演
2018年中國花式滑冰協會名譽主席[50]
2021年第15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導演
榮譽博士[編輯]
2001年獲莫斯科電影學院授予的電影學榮譽博士學位[51]
2005年獲香港城市大學副監督梁乃鵬博士頒授榮譽文學博士
2008年獲美國波士頓大學人文藝術榮譽博士
2010年獲美國耶魯大學藝術學榮譽博士學位[52]
2012年獲韓國檀國大學文學名譽博士[53]
其他作品[編輯]
《印象·麗江》在麗江玉龍雪山的甘海子藍月谷實景劇場
《印象·劉三姐》(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陽朔)
《印象·麗江》(在雲南省)
《印象·西湖》(在浙江省杭州市)
《北京奧運會開幕式》
《印象·海南島》
《印象·大紅袍》(在福建省,武夷山)
《印象·普陀》(在浙江省,舟山群島)
《印象·武隆》(在重慶市武隆縣)
《印象.滇池》(昆明滇池西岸)
《最憶是杭州》(2016年G20杭州峰會之文藝晚會)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聯歡活動》(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文藝晚會)
《北京冬奧會開幕式》
參見[編輯]
謀女郎
張偉平
北京新畫面影業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編輯]
引用[編輯]
^1.01.1巩俐谈《黄金甲》拍摄花絮自曝与张艺谋说陕西.鳳凰娛樂.2006-12-08[2021-05-07].(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12).
^2.02.1莫斯其格.谋女郎”景甜:张艺谋用陕西话给我讲戏.廣州日報.2015-10-19[2021-05-0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7).
^人民日报:张艺谋 三十年归去来兮--观点--人民网.opinion.people.com.cn.[2021-06-0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6).
^張藝謀回望三十年:從紡織廠工人到大導演
^大導演張藝謀成功之路:曾賣血買相機成就夢想
^《張藝謀的作業》人物專題介紹
^亚太荧屏奖开幕张艺谋获亚太电影杰出成就奖.京華時報.2011-11-2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17).
^张艺谋首谈与张伟平闹掰:想拍自己喜欢的电影.北京晨報.2012-10-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2).
^张艺谋加盟乐视望媒体未来包涵和支持.新浪娛樂.2013-05-28.(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1).
^乐视影业CEO张昭:张艺谋将与斯皮尔伯格合作.騰訊娛樂.2013-06-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0).
^《归来》开机现场巩俐:演好张导电影才是好演员.Mtime時光網.2013年9月16日.(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5月12日).
^ZhangYimou's'TheGreatWall'AddsAndyLau,MoreChineseActors.hollywoodreporter.2015-03-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14).
^张艺谋执导G20晚会获赞妻子陈婷发博祝贺.新浪娛樂.2016-09-0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6).
^从北京奥运开幕到G20演出张艺谋:让世界感受中国.京華時報.2016年9月5日.
^煙花、千人合唱和交響樂團、大型裝置等七大亮點亮相群眾聯歡
^《悬崖之上》票房口碑双丰收观影团群友:“久违的老谋子又回来了”.內蒙古新聞網.2021-05-11[2021-05-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2).
^全国电影总票房突破16亿元,《悬崖之上》凭口碑逆袭.中國經濟網.2021-05-06[2021-05-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6).
^悬崖之上成张艺谋票房最高电影.貓眼電影.2021-06-19.
^张艺谋谍战新作《悬崖之上》北美澳新热映.中國電影報.2021-05-11[2021-05-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1).
^張藝謀擔任北京冬奧總導演成為史上第一「雙奧」導演.聯合新聞網.2022-01-07[2022-01-07](中文(臺灣)).
^肖华《往事悠悠》:张艺谋省钱送我礼物.[2014-06-0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01).
^傳張藝謀已再婚揭其情史:曾為鞏俐與前妻離婚2012年03月13日
^藝謀戀情趣事:苦追前妻曾寫情書達40頁2006年12月28日
^張藝謀女兒去年10月低調再婚七年前曾嫁美國人
^曝张艺谋妻子19岁怀孕连生3子女后与其领证.南都娛樂周刊.2013-05-0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09).
^媒体曝张艺谋秘婚生三子妻儿首度现身张宅.南都娛樂周刊.2013-05-0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07).
^张艺谋和陈婷委托代理人到无锡接受计生调查.中國新聞網.2013-11-2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3).
^张艺谋首回应超生:承认与妻子陈婷育两子一女.2013-12-01[2013-12-01].
^無錫市指張藝謀三子女均屬非婚生育(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亞太日報,2013年12月3日
^张艺谋首度现身谈超生:是我做错了愿接受调查.網易娛樂.2013-12-29.
^張藝謀超生3娃被罰3千7百萬,中央社,2014年1月9日
^张艺谋748万超生罚款采用重罚标准计算.漢網-長江日報.2014年1月10日.
^张艺谋限期最后一天缴清罚款已上缴国库.新浪娛樂.2014-02-07[2014-02-07].
^已全額繳清超生罰款748萬餘元並已上繳國庫
^濱湖區計生育局:張藝謀748萬罰款用於本地事業
^张艺谋全家福首公开妻子陈婷生日发感悟.新浪娛樂.2014年9月30日.
^《十三钗》北美受冷遇高投入低产出遭质疑.新浪娛樂.2012-01-04.
^張藝謀:對於大紅大綠我是本能地喜歡.新浪網.
^ZhangYimoutoreceivetophonor.[2018-08-22].
^ZhangYimoutoreceivethe2018Jaeger-LeCoultreGlorytotheFilmmakeraward.[2018-08-22].
^廣西經典電影《一個和八個》「闖入」中國電影史
^玩票拿下金雞、百花雙料影帝(1)
^张艺谋扎根祖国不想奥斯卡想拍纯女性题材.[2009-12-12].(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2-14).
^ZhangRui.China'sTibetanfilmawesaudienceatVeniceFilmFestival.Newspaper.China.org.cn.2018-09-06[2018-09-0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6).
^45.045.1第30届华鼎奖提名揭晓,张译刘德华于和伟等角逐影帝.TOM.2021-05-25[2021-05-25].(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5).
^亚太荧屏奖开幕张艺谋获亚太电影杰出成就奖.[2012-03-3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3).
^孟买电影节开幕导演张艺谋被授予终身成就奖.網易娛樂.2012-10-19.
^张艺谋塞尔维亚获终身成就奖库斯图里卡颁奖.Mtime時光網.2013-01-18[2013-01-1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21).
^张艺谋AFM获奖称《长城》将研究全球观众心理.Mtime時光網.2015-11-0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中国花滑协会成立,申雪任主席、张艺谋受聘担任名誉主席-新华网体育.www.xinhuanet.com.[2019-01-29].
^張藝謀成為莫斯科電影學院電影學名譽博士
^張藝謀三獲榮譽博士學位
^韩媒曝张艺谋在韩被授予大学名誉博士学位.人民網.2012-10-3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2).
來源[編輯]
王斌,《張藝謀這個人》,團結出版社,1998年
韓秀鳳、曉海,《張藝謀:為藝謀不為稻粱謀》,湖南文藝出版社,1996年,ISBN7540416459
張明,《與張藝謀對話》,中國電影出版社,ISBN7106020737
張藝謀、方希文,《張藝謀的作業》,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ISBN9787301198087
周曉楓,《宿命:孤獨張藝謀》,長江文藝出版社,2015年,ISBN9787535478696
張藝謀.〈考上电影学院,改变了我一生〉.《青年文摘》.北京市:中國青年出版社.2008:122–125.ISBN 978-7-5006-6468-0.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張藝謀
張藝謀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上的資料(英文)
張藝謀在香港影庫上的簡介
張藝謀在豆瓣電影上的簡介
張藝謀在時光網上的簡介(簡體中文)
ZhangYimouatSensesofCinema(英語:SensesofCinema)'sGreatDirectorsCriticalDatabase
ZhangYimouattheHongKongMovieDatabase
WorldCat 聯合目錄中張藝謀的著作或與之相關的著作
張藝謀在《紐約時報》上的節選新聞及評論
NotableNamesDatabase(英語:NNDB)上的張藝謀
謀影世界張藝謀電影品牌宣傳唯一指定官網
《秦俑》的製作團隊
閱論編張藝謀電影作品導演作品
紅高粱(1988)
代號美洲豹(1988)
菊豆(1990)
大紅燈籠高高掛(1991)
秋菊打官司(1992)
活著(1994)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1995)
有話好好說(1997)
一個都不能少(1999)
我的父親母親(1999)
幸福時光(2000)
英雄(2002)
十面埋伏(2004)
千里走單騎(2005)
滿城盡帶黃金甲(2006)
三槍拍案驚奇(2009)
山楂樹之戀(2010)
金陵十三釵(2011)
歸來(2014)
長城(2016)
影(2018)
一秒鐘(2020)
懸崖之上(2021)
狙擊手(2022)
堅如磐石(待上映)
監製作品
我和我的家鄉(2020)
閱論編北京電影學院78班本科學員(1978年)導演系
金韜
田壯壯
趙勁
謝曉晶
江海洋
潘淵亮
耿小震
林大慶
周煒
張軍釗
蔣衛和
夏鋼
王志紅
潘樺
劉苗苗
李子羽
彭小蓮
黎少旭
李曉軍
白宏
應旗
吳子牛
張建亞
陳凱歌
胡玫
崔小芹
王子音
李少紅
攝影系
王雁
王連平
王小列
汪小躍
鄧偉
孫誠
呂樂
趙非
吳菲菲
何清
陳焱
張黎
張會軍
張藝謀
侯詠
智磊
肖風
屈建偉
沈星浩
秦競紅
顧長衛
邢樹民
穆德遠
王左
鄭鳴
梁明
美術系電影美術專業
楊小文
王小燕
戚鍵
鄒成基
賈世泉
郝冰
李永奇
余麥多
張秉堅
馬惠武
尹力
王鴻海
馮小寧
周景倫
何群
蔣曉真
劉鷹
石建都
陳若剛
李岩
鄭偉
韓剛
李勁松
王維新
李向陽
趙大陸
霍建起
周欣人
劉邑川
美術動畫專業
胡依紅
段佳
李懷
華方方
艾未未
阿來夫
黃月
傅海龍
劉左峰
李耕
姚青
張小安
陳三偉
賈五六
表演系
周里京
汪粵
楊曉丹
梅兆華
朱曉鳴
王詠歌
陳浥
葛建軍
賈東朔
張潮
張豐毅
謝園
張鐵林
陳國星
張偉克
王玉璋
曹蓬
趙雍
王向紅
郭靖
顏世魁
呂小剛
張志強
袁牧女
李小力
方舒
馬靜
金一康
劉佳
徐美娜
沈丹萍
劉冬
錄音系
孫立
馬耀文
吳昊
黃英俠
陳衛東
陶經
張羽
翟明
呂家進
婁煒
張曄
孟健
姚國強
詹新
晁軍
馮凌凌
孫欣
洪儀
孔凌燕
沈雁
麥燕文
李嫣
張君
吳凌
袁展紅
成櫻
佟立
柴岳
劉寧
寧瀛
閱論編中國電影家協會第五屆理事會1985年4月-1998年8月主席夏 衍副主席
蘇 雲
司徒慧敏
吳貽弓
謝鐵驪
於 藍
主席團委員
於 藍
於彥夫
王心剛
司徒慧敏
喬 榛
孫道臨
蘇 雲
陳光忠
吳天明
吳貽弓
邵牧君
李 准
陸小雅
孟廣鈞
林 杉
羅毅軍
張水華
張 清
張駿祥
鄭洞天
鍾惦棐
胡 健
胡炳榴
桑 弧
黃宗江
夏 衍
謝 晉
謝鐵驪
蕭 穆
靳敬一
潘 虹
書記處第一書記蘇 雲(兼)書記處書記
丁小逖
張 清
羅毅軍
崔君衍
理事
丁 嶠
丁蔭楠
於 藍
於 琴
於 洋
於本正
於彥夫
廣布道爾基
馬 路
馬德波
馬精武
馬林發
萬迪基
萬國強
木 林
牛 犇
王 進
王 雄
王 炎
王 酩
王丹鳳
王好為
王立平
王佩芳
王啟民
王世楨
王樹忱
王希鍾
王曉棠
王心剛
王興文
王一民
王永宏
王玉梅
王願堅
王志剛
王馥荔
文 倫
雲照光
尹廣文
尹升山
戈永良
扎 西
鄧葆宸
司徒慧敏
石 梅
石梅音
石曉華
石益民
田 華
田俊人
田雅琴
白 穆
白 樺
馮光濤
馮德耀
甘樹森
葉 楠
艾明之
史 超
齊興家
喬 榛
紀 葉
朱德熊
劉 浪
劉 泉
劉德源
劉國典
劉沛然
吐依貢
托乎塔森
鄔小芳
呂 虹
呂憲昌
向 梅
向雋殊
孫 謙
孫 沙
孫 羽
孫道臨
孫長城
孫延祿
孫世昌
許 琦
許歡子
許還山
鄺錦寬
達 奇
達式常
成志谷
池 欣
遲習道
鞏志偉
買買提·塔堤里克
杜生華
何鍾辛
蘇 雲
蘇 里
蘇河清
蘇叔陽
宋 崇
宋洪榮
宋曉英
陳傳熙
陳光忠
陳懷皚
陳家林
陳錦俶
陳汝斌
陳萬才
陳文淵
陳翼雲
陳祖武
陳立洲
吳大明
吳子牛
吳天幻
吳以錚
吳蔭循
吳天明
吳貽弓
邵牧君
沈 傑
沈西林
沈錫元
沈嵩生
邸世傑
邱以仁
李 俊
李 寧
李 準
李晨聲
李光惠
李慧仙
李居山
李文秀
李秀明
李亞林
李延江
李志民
鄒積勛
芮洪生
嚴定憲
安治國
余 倩
蘆桂蘭
陸小雅
陸 方
陸柱國
孟廣鈞
孟森輝
林 杉
林聖清
楊成純
楊喜雲
楊少毅
楊光遠
楊在葆
金 陵
周 予
周鼎文
周民震
羅慧生
羅毅軍
苗振宇
武兆堤
季 德
季文彥
張 良
張 清
張 弦
張 瑜
張爾瓚
張桂蘭
張國民
張建華
張瑞坤
張水華
張松平
張天民
張笑天
張藝謀
張炎平
張世鴻
張駿祥
鄭定予
鄭洞天
鄭國恩
鄭雪來
鍾惦棐
俞翼如
祝希娟
趙 化
趙煥章
趙季康
趙心水
洪加惠
洪永宏
胡 健
胡炳榴
胡進慶
胡其明
洛桑丹增
郝玉生
哈里克江
席志傑
錢學格
高保成
高鴻鵠
高振河
徐 莊
徐景達
徐景新
徐志義
徐自強
唐 非
唐家仁
聶 晶
恩和森
陶玉玲
郭 維
郭凱敏
郭振清
梁 信
姜黎黎
姜樹森
秦 怡
秦裕權
桑 弧
黃寶善
黃洽貴
黃蜀芹
黃宗江
黃宗英
常光希
常 彥
鄂長林
龔 雪
殷向林
夏 衍
謝 飛
謝 晉
謝 添
謝鐵驪
董全德
蕭 穆
章 傑
魯 明
魯 琪
魯彥周
傅超武
傅正義
富 瀾
蔣 偉
寇洪烈
寇 巍
彭恩禮
斯琴高娃
葛 炎
靳敬一
路振隆
詹同渲
竇春起
蔡 鋒
蔡繼渭
蔡師勇
柴益新
潘 虹
滕進賢
戴維宇
魏 鐸
(空額兩名)
標註:任內逝世
閱論編中國電影家協會第六屆理事會1998年8月-2003年12月主席謝鐵驪常務副主席李國民副主席
丁蔭楠
王曉棠
蘇叔陽
李雪健
吳貽弓
謝 飛
潘 虹
劉建中
李前寬
奚美娟
秘書長張思濤副秘書長蔡師勇理事
丁玉玲
丁蔭楠
萬迪基
於 洋
尹 儉
尹愛群
尤為華
方文虎
王 珠
王立平
王東滿
王好為
王興東
王君正
王佩芳
王學武
王庚年
王曉棠
王鐵成
鄧興器
鄧晨曦
鄧葆宸
韋 廉
馮小寧
寧璽勝
艾麗婭
喬 榛
關楠屏
劉揚春
劉奉英
劉建中
劉詩兵
吐依貢
呂 虹
呂志昌
孫 沙
朱永德
邢原平
閻曉明
閻敏軍
何 麟
吳天明
吳貽弓
宋春麗
宋洪榮
張鳳鑄
張天民
張藝謀
張丕民
張仲彬
張和平
張建華
張松林
張思濤
李 羚
李 洋
李國民
李前寬
李海暉
李涌浩
李康生
李晨聲
李雪健
李歇浦
楊玉冰
楊步亭
楊幸媛
沈文玲
蘇叔陽
辛顯令
陸柱國
陳佩斯
陳凱歌
陳國富
陳敦德
陳景亮
周志友
周建萍
周康渝
明振江
林漁安
鄭全剛
鄭洞天
皇甫馥華
胡炳榴
趙國光
趙和平
夏振亞
奚美娟
袁 浪
陶澤如
顧欣台
顧凌遠
高 明
高鳳俊
高巨平
黃 勇
黃健中
黃統榮
黃蜀芹
黃耀祖
常光希
崔君衍
章柏青
梁恩澤
康健民
童 剛
謝 飛
謝鐵驪
韓三平
韓曉黎
塞 夫
竇守芳
竇春起
路振隆
翟俊傑
蔡師勇
滕進賢
潘 虹
穆德遠
顧問
於 藍
石方禹
孫道臨
蘇 雲
張瑞芳
高鴻鵠
郭 維
謝 晉
閱論編中國電影家協會第七屆理事會2003年12月-2008年12月名譽主席謝鐵驪主席吳貽弓副主席
李平分
李前寬
李雪健
奚美娟
康健民
童 剛
謝 飛
塞 夫
潘 虹
秘書長康健民副秘書長
汪菊平
陳若穎
柳秀文(增選)[注1]
理事
於 洋
於海豐
萬迪基
馬維干
王人殷
王學武
王蜀靈
王霆鈞
韋 廉
尹 儉
鄧晨曦
艾立群
馮 鞏
馮小寧
馮小剛
吐依貢·阿合買提
呂曉明
朱 旭
朱永德
喬 榛
伍匡文
延藝雲
仲呈祥
任仲倫
劉玉春
劉揚春
關楠屏
許朋樂
蘆 葦
李 羚
李平分
李廷芝
李京盛
李春武
李前寬
李涌浩
李雪健
李康生
李歇浦
楊 朴
楊志剛
楊步亭
楊洪濤
楊雪培
肖桂雲
吳貽弓
何 麟
何志雲
何國華
汪 帆
汪菊平
宋江波
宋春麗
張 平
張豐毅
張元民
張藝謀
張丕民
張連生
張會軍
張國立
張國民
張和平
張笑天
張海濤
陳華生
陳興蕾
陳玖元
陳若穎
陳國富
陳凱歌
陳佩斯
陳景亮
陳推功
林達信
林曉峰
林漁安
明振江
帕巴群增
金國平
周 煒
周丕學
周志友
周建萍
龐 敏
鄭洞天
鄭曉龍
胡爾西德·吐爾地
趙為恆
趙國光
鍾曼君
皇甫馥華
姜 文
洪兆惠
賀子壯
顧欣台
黃會林
奚美娟
陶澤如
黃亞洲
黃統榮
黃蜀芹
薩仁托婭
常光希
閻於京
閻曉明
葛燕萍
康健民
章紹同
葛 優
韓三平
韓志君
韓宏飛
韓曉黎
董丹弟
程雪鈞
傅 彪
童 剛
曾念平
謝 飛
雷獻禾
路振隆
塞 夫
竇守芳
竇春起
蔡師勇
廖曙輝
翟俊傑
熊穎俐
潘 虹
薛繼軍
霍建起
穆德遠
顧問
丁蔭楠
於 藍
王曉棠
石方禹
劉建中
孫道臨
蘇 雲
蘇叔陽
李國民
張瑞芳
高鴻鵠
郭 維
謝 晉
標註:任內逝世
^注1:2004年3月主席團第二次會議任命
閱論編中國電影家協會第八屆理事會2008年12月-2013年12月名譽主席
謝鐵驪
吳貽弓
主席李前寬副主席
尹 力
馮小剛
成 龍
李平分
李雪健
張會軍
奚美娟
康健民
童 剛
潘 虹
秘書長許柏林副秘書長柳秀文理事
於 冬
於海豐
馬維干
王 鵬
王 增
王 霓
王一川
王大方
王興東
王忠磊
王富強
王蜀靈
王黎光
王馥荔
尤 勇
尹 力
尹 紅
尹 儉
鄧晨曦
艾立群
盧 奇
盧瑞翔
葉小鋼
馮小寧
馮小剛
吉光安
成 龍
呂曉明
伍匡文
延藝雲
任仲倫
莊 澄
劉紅兵
劉麗娟
劉佩琦
劉德華
江 平
江海洋
許朋樂
許柏林
孫 周
孫向東
孫紅雷
孫毅安
蘆 葦
李 揚
李 洋
李 羚
李水合
李平分
李幼斌
李華榮
李冰冰
李前寬
李雪健
李康生
楊玉冰
楊亞洲
楊志剛
楊洪濤
吳 軍
吳子牛
吳天戈
佟 凡
何 麟
余 男
余 紀
鄒成基
宋業明
宋江波
宋春麗
汪 帆
張 黎
張豐毅
張藝謀
張光北
張會軍
張偉緒
張志功
張宏森
張國立
張國民
張建亞
張振平
張海濤
張雪冬
張涵予
張毅剛
隴 栩
陳玖元
陳國星
陳國富
陳寶國
陳凱歌
陳嘉上
林曉峰
林漁安
帕巴群增
明振江
岳 紅
周丕學
周志友
龐 敏
鄭衛莉
鄭洞天
趙國光
趙葆華
郝南飛
鬍子光
胡爾西德·吐爾地
胡兆洪
胡雪楊
柳秀文
柳建偉
俞向黨
洪祖星
賀子壯
賈樟柯
倪 萍
倪 鷹
徐小明
奚美娟
唐源濤
陶澤如
黃建新
薩仁托婭
崔 傑
康健民
章子怡
章紹同
閻曉明
梁 山
葛燕萍
董丹弟
韓三平
韓志君
韓曉黎
程曉梅
程雪鈞
傅紅星
傅雪柳
焦宏奮
童 剛
謝曉晶
雷獻禾
路海波
蔡安安
熊穎俐
潘 虹
薛繼軍
穆德遠
顧問
丁蔭楠
於 洋
於 藍
王心剛
王曉棠
石方禹
田 華
劉建中
蘇叔陽
李國民
鄒文懷
張瑞芳
陳 強
龐學勤
祝希娟
秦 怡
夏 夢
高鴻鵠
郭 維
謝 飛
謝 芳
標註:任內逝世
閱論編中國電影家協會第九屆理事會2013年12月-2018年12月名譽主席
謝鐵驪
吳貽弓
李前寬
主席李雪健副主席
王興東
尹 力
馮小剛
成 龍
張會軍
張宏森
陳凱歌
明振江
奚美娟
黃建新
康健民
潘 虹
秘書長饒曙光副秘書長
謝 力
李景富
理事
於 冬
於海豐
馬叢峰
馬逢國
馬維干
王 鵬
王 霙
王一川
王大方
王興東
王國富
王忠磊
王春良
王黎光
王馥荔
井迎瑞
尹 力
尹 紅
尹 儉
石 川
石 斌
盧 奇
盧瑞翔
葉 寧
葉小鋼
白百何
寧 才
馮 鞏
馮 華
馮小剛
成 龍
畢述林
朱延平
朱曉光
喬 瓊
伍匡文
任仲倫
伊·呼和烏拉
莊志松
劉 風
劉之冰
劉麗娟
劉佩琦
劉德華
江 平
江海洋
許朋樂
許柏林
孫 淳
孫立軍
孫向輝
孫毅安
麥麗絲
蘇小衛
李 羚
李 鋒
李文岐
李水合
李幼斌
李亞威
李華榮
李慶輝
李雪健
李景富
楊 平
楊 礦
楊玉冰
楊亞洲
楊年華
楊志剛
楊步亭
楊玲玲
楊洪濤
吳 軍
吳天戈
何 麟
佟 凡
余 紀
余 男
余冰冰
余述平
汪 帆
宋 佳
宋 岱
宋江波
宋梟楠
宋春麗
張 力
張 偉
張 宏
張 昭
張 強
張 黎
張一林
張藝謀
張會軍
張志功
張宏森
張國立
張國民
張建亞
張海濤
張涵予
張毅剛
隴 栩
陳 力
陳可辛
陳國富
陳凱歌
陳敦亮
林 青
林育賢
林建宇
歐陽翀
明振江
岳 紅
周丕學
龐 敏
鄭衛莉
趙 芸
趙 薇
趙衛國
趙海城
郝南飛
胡 玫
鬍子光
胡兆洪
胡雪楊
胡爾西德·吐爾地
相賢古
柳建偉
侯光明
侯克明
饒曙光
娜仁花
賀子壯
倪 鷹
倪政偉
徐永安
奚美娟
郭本敏
陶澤如
黃 宏
黃建新
黃曉明
崔 傑
康健民
閻曉明
梁 山
梁 明
葛 優
韓三平
韓曉黎
喇培康
傅雪柳
焦宏奮
富大龍
謝 力
雷振宇
雷獻禾
蔡安安
熊穎俐
顏 品
顏丙燕
潘 虹
霍廷霄
穆德遠
顧問
丁蔭楠
於 洋
於 藍
王心剛
王曉棠
田 華
劉建中
李 行
蘇叔陽
李國民
吳思遠
鄒文懷
龐學勤
洪祖星
祝希娟
秦 怡
夏 夢
郭 維
童 剛
謝 飛
謝 芳
閱論編威尼斯影展評審團主席1935–1968年
朱塞佩·沃爾庇(1935)
朱塞佩·沃爾庇(1936)
朱塞佩·沃爾庇(1937)
朱塞佩·沃爾庇(1938)
朱塞佩·沃爾庇(1939)
維尼西奧·馬里努奇(義大利語:VinicioMarinucci)(1947)
路易吉·基亞里尼(英語:LuigiChiarini)(1948)
馬里奧·格羅莫(英語:MarioGromo)(1949)
馬里奧·格羅莫(英語:MarioGromo)(1950)
馬里奧·格羅莫(英語:MarioGromo)(1951)
馬里奧·格羅莫(英語:MarioGromo)(1952)
埃烏傑尼奧·蒙塔萊(1953)
伊格納西奧·西隆(1954)
馬里奧·格羅莫(英語:MarioGromo)(1955)
約翰·格里森(英語:JohnGrierson)(1956)
雷內·克萊爾(1957)
讓·格里米倫(英語:JeanGrémillon)(1958)
路易吉·基亞里尼(英語:LuigiChiarini)(1959)
馬塞爾·阿查德(英語:MarcelAchard)(1960)
菲利波·薩基(義大利語:FilippoSacchi)(1961)
路易吉·基亞里尼(英語:LuigiChiarini)(1962)
阿圖羅·蘭諾西塔(英語:ArturoLanocita)(1963)
馬里奧·索爾達蒂(英語:MarioSoldati)(1964)
卡洛·博(英語:CarloBo)(1965)
喬治·巴薩尼(英語:GiorgioBassani)(1966)
阿爾貝托·莫拉維亞(1967)
吉多·皮奧文(英語:GuidoPiovene)(1968)
1980–2000年
蘇索·切奇·達米科(英語:SusoCecchid'Amico)(1980)
伊塔羅·卡爾維諾(1981)
馬賽爾·卡爾內(1982)
貝納多·貝托魯奇(1983)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1984)
克日什托夫·扎努西(英語:KrzysztofZanussi)(1985)
阿蘭·羅伯-格里耶(1986)
艾琳·帕帕斯(1987)
塞吉歐·李昂尼(1988)
安德烈·斯米爾諾夫(英語:AndreiSmirnov(actor))(1989)
戈爾·維達爾(1990)
吉安·路易吉·朗迪(英語:GianLuigiRondi)(1991)
丹尼斯·霍珀/伊利·曼佐(1992)
彼得·威爾(1993)
大衛·林奇(1994)
豪爾赫·森普倫(1995)
羅曼·波蘭斯基(1996)
珍·康萍(1997)
埃托爾·斯科拉(英語:EttoreScola)(1998)
艾米爾·庫斯圖里察(1999)
米洛斯·福曼(2000)
2001年–至今
南尼·莫萊蒂(2001)
鞏俐(2002)
馬里奧·莫尼切利(2003)
約翰·鮑曼(2004)
丹特·法拉提(2005)
凱撒琳·丹尼芙(2006)
張藝謀(2007)
溫·韋德斯(2008)
李安(2009)
昆汀·塔倫蒂諾(2010)
戴倫·艾洛諾夫斯基(2011)
麥可·曼恩(2012)
貝納多·貝托魯奇(2013)
亞歷山大·德斯普拉(2014)
艾方索·柯朗(2015)
山姆·曼德斯(2016)
安妮特·班寧(2017)
吉勒摩·戴托羅(2018)
露柯希亞·馬泰(2019)
凱特·布蘭切特(2020)
奉俊昊(2021)
閱論編❄跨界冰雪王❄TheKingOfKanone❄總決賽的冠軍將會參演「北京八分鐘」,既平昌冬奧會8分鐘接旗儀式。
中國作為下屆冬奧會主辦國,也獻上了「2022,相約北京」的文藝演出環節❄2017製作電視台北京衛視聯合出品北京電視台❆華策天映傳媒❆北京華彬文化基金會❆上海舉起影視文化工作室❆華策淨璽娛樂基金❆北京京視衛星傳媒有限責任公司❆河北衛視傳媒有限公司主創人員導演:張藝謀執行總導演:高軍❆陳坤製作人:杜昉營長:張藝謀教練總教練:申雪❆趙宏博嘉賓林更新因腿傷自願退賽×❆曹格❆梁譯木❆孫藝洲❆李菲兒❆王妍之❆左小青❆張靜初嘉賓搭檔中國花式滑冰國家隊張伊伊因搭檔林更新腿傷自願退賽而不再上場×❆趙銳❆趙悅❆李西貝❆孟飛❆任重非❆仵一鳴❆相光耀國際評委陳丹❆方丹❆孫丹丹❆黃峰❆王玉民決賽主持人栗坤❆林更新相關條目第二十三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第二十四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其他:參賽嘉賓中,×代表已退賽嘉賓,粗體則代表晉級決賽嘉賓❄
張藝謀獎項閱論編金馬獎最佳導演第1屆-第10屆1962陶秦·1963李翰祥·1965李行·1966李翰祥·1967李嘉·1968白景瑞·1969白景瑞·1970張曾澤·1971丁善璽·1972李行第11屆-第20屆1973程剛·1975劉藝·1976張佩成·1977張曾澤·1978李行·1979胡金銓·1980王菊金·1981徐克 ·1982章國明·1983陳坤厚第21屆-第30屆1984麥當雄·1985張毅·1986吳宇森·1987王童·1988羅啟銳·1989侯孝賢·1990嚴浩·1991王家衛·1992王童·1993李安第31屆-第40屆1994蔡明亮·1995侯孝賢·1996姜文·1997陳果·1998陳沖·1999許鞍華·2000杜琪峯·2001關錦鵬·2002陳果·2003劉偉強、麥兆輝第41屆-第50屆2004杜琪峯·2005周星馳·2006陳可辛·2007李安·2008陳可辛·2009戴立忍·2010鍾孟宏·2011許鞍華·2012杜琪峯·2013蔡明亮第51屆-第60屆2014許鞍華·2015侯孝賢·2016馮小剛·2017文晏·2018張藝謀·2019鍾孟宏·2020陳玉勳·2021羅卓瑤最佳新導演·最佳原著劇本·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劇情片·最佳紀錄片·最佳創作短片·最佳動畫長片·年度臺灣傑出電影工作者·終身成就獎
閱論編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導演前身為中國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影片獎優秀導演:1993吳貽弓 ·1994塞夫、麥麗絲
1990年代
1995張建亞
1996陳國星、王坪
1997韋廉、馮小寧
1998胡炳榴、楊光遠
1999孫沙、張藝謀、滕文驥
2000年代
2000陳國軍、吳子牛、張建亞
2001於本正、陳力、霍建起
2002宋業名、塞夫、麥麗絲
2003翟俊傑、楊亞洲
2004鄭洞天、霍建起
2005尹力、陸川
2007尹力、高群書
2009馮小剛、陳凱歌
2010年代
2011王珈、沈東、韓三平、黃建新
2013馮小剛、陳力
2016徐克
2018林超賢
優秀編劇
優秀男演員
優秀女演員
閱論編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1980年代
1981:謝 晉
1982:成 蔭
1983:吳貽弓
1984:湯曉丹
1985:凌子風
1986:顏學恕
1987:丁蔭楠
1988:吳天明
1989:吳子牛
1990年代
1990:李前寬、肖桂雲、謝鐵驪、趙 元
1991:從 缺
1992:孫 周
1993:夏 鋼
1994:何 平
1995:黃建新、楊亞洲
1996:吳天明
1997:韋 廉
1998:胡炳榴、塞夫、麥麗絲
1999:張藝謀
2000年代
2000:張藝謀、陳國星
2001:霍建起
2002:楊亞洲、陳凱歌
2003:張藝謀
2004:彭小蓮
2005:馬儷文
2007:尹 力、戚 健
2009:馮小剛
2010年代
2011:陳 力
2013:陳可辛
2015:徐 克
2017:馮小剛
2019:林超賢
2020年代
2020:王 瑞
2021:張藝謀
最佳故事片
最佳導演
最佳導演處女作
最佳編劇
最佳男主角
最佳女主角
最佳男配角
最佳女配角
最佳美術片
最佳音樂
最佳錄音
最佳攝影
最佳剪輯
終身成就獎
最佳外語片
閱論編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1980年代
1981:空缺
1982:張雁
1984:董行佶、楊在葆
1985:呂曉禾
1986:劉子楓
1987:劉文治
1988:張藝謀
1989:陶澤如、謝園
1990年代
1990:盧奇
1991:李雪健
1992:王鐵成
1993:葛優
1994:李保田
1995:李仁堂
1996:高明
1997:劉佩琦
1998:馮鞏
1999:滕汝駿
2000年代
2000:陳道明
2001:戈治均
2002:寧才
2003:夏雨
2004:劉燁
2005:成龍
2007:富大龍
2009:吳剛
2010年代
2011:孫淳
2013:張國立、黃曉明
2015:張涵予
2017:鄧超
2019:王景春
2020年代
2020:黃曉明
2021:張譯
最佳故事片
最佳導演
最佳導演處女作
最佳編劇
最佳男主角
最佳女主角
最佳男配角
最佳女配角
最佳美術片
最佳音樂
最佳錄音
最佳攝影
最佳剪輯
終身成就獎
最佳外語片
閱論編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攝影1980年代
1981:許 琦
1982:鄒積勛
1983:魏 鐸
1984:楊光遠
1985:張藝謀
1986:鄭康振、趙曉時
1987:侯 詠、王亨里
1988:顧長衛
1989:顧長衛
1990年代
1990:李晨聲、趙俊宏
1991:伊·呼和烏拉
1992:姚 力
1993:李晨聲
1994:格日圖
1995:鮑蕭然
1996:肖 風
1997:侯 詠
1998:穆德遠
1999:趙 非
2000年代
2000:張 黎、池小寧、侯 詠
2001:馮小寧、蔡抒南、崔新萍
2002:董亞春
2003:穆德遠、董亞春、姜力軍、陳遠良
2004:梁 明
2005:李屏賓
2007:曾念平
2009:呂 樂
2010年代
2011:孫 明
2013:呂 樂
2015:曾 劍
2017:邵 丹
2019:曹 郁
2020年代
2020:趙曉時
2021:趙小丁
最佳故事片
最佳導演
最佳導演處女作
最佳編劇
最佳男主角
最佳女主角
最佳男配角
最佳女配角
最佳美術片
最佳音樂
最佳錄音
最佳攝影
最佳剪輯
終身成就獎
最佳外語片
閱論編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主角1960年代
崔 嵬(1962)
張 良(1963)
1980年代
李仁堂(1980)
達式常(1981)
王心剛(1982)
嚴順開(1983)
楊在葆(1984)
呂曉禾(1985)
楊在葆(1986)
姜 文(1987)
張藝謀(1988)
姜 文(1989)
1990年代
古 月(1990)
李雪健(1991)
王鐵成(1992)
古 月(1993)
李保田(1994)
李仁堂(1995)
張國立(1996)
高 明(1997)
葛 優(1998)
趙本山(1999)
2000年代
潘長江(2000)
王慶祥(2001)
葛 優(2002)
盧 奇(2003)
葛 優(2004)
吳 軍(2006)
張涵予(2008)
2010年代
陳 坤(2010)
文 章(2012)
黃曉明(2014)
馮紹峰(2016)
吳 京(2018)
2020年代
黃曉明(2020)
最佳導演
最佳編劇
最佳男主角
最佳女主角
最佳男配角
最佳女配角
最佳新人獎
閱論編CCTV體壇風雲人物評選評委會大獎2008年張藝謀 ·2009年呂正操 ·2010年八一軍事五項隊 ·2011年劉翔 ·2012年姚明 ·2013年中國圍棋隊 ·2014年李娜 ·2015年郎平 ·2016年中國女子排球隊
最佳男運動員 ·
最佳女運動員 ·
最佳教練 ·
最佳組合 ·
最佳團隊 ·
最佳新人 ·
最佳非奧項目運動員 ·
殘疾人體育精神獎 ·
年度突破獎 ·
特別貢獻獎
閱論編福布斯中國名人榜前十名2004年
姚明
章子怡
趙薇
王菲
鞏俐
張藝謀
周迅
黎明
孫楠
李連杰
2005年
姚明
章子怡
劉翔
趙薇
王菲
張藝謀
周迅
孫楠
劉嘉玲
范冰冰
2006年
姚明
周迅
章子怡
趙薇
劉翔
李宇春
范冰冰
陳凱歌
孫楠
李冰冰
2007年
姚明
劉翔
張藝謀
章子怡
鞏俐
周迅
范冰冰
李宇春
徐靜蕾
劉嘉玲
2008年
姚明
劉翔
李連杰
易建聯
章子怡
范冰冰
趙薇
周迅
李冰冰
趙本山
2009年
姚明
章子怡
易建聯
郭晶晶
劉翔
李連杰
趙薇
范冰冰
周迅
李冰冰
2010年
成龍
周杰倫
劉德華
姚明
章子怡
趙本山
蔡依林
甄子丹
劉翔
范冰冰
2011年
劉德華
周杰倫
王菲
成龍
姚明
甄子丹
章子怡
李連杰
范冰冰
趙本山
2012年
周杰倫
劉德華
范冰冰
王菲
李娜
趙本山
蔡依林
姚明
成龍
林志玲
2013年
范冰冰
周杰倫
劉德華
成龍
章子怡
陳奕迅
楊冪
黃曉明
蔡依林
林志玲
2014年
范冰冰
劉德華
周杰倫
黃曉明
章子怡
楊冪
林志玲
李娜
吳奇隆
成龍
2015年
范冰冰
周杰倫
謝霆鋒
成龍
黃曉明
孫儷
趙薇
劉德華
李易峰
陳奕迅
2017年
范冰冰
鹿晗
楊冪
趙麗穎
楊洋
劉濤
成龍
楊穎
周杰倫
吳亦凡
2019年
吳京
黃渤
胡歌
徐崢
周杰倫
沈騰
周冬雨
易烊千璽
楊冪
吳亦凡
2020年
易烊千璽
徐崢
周冬雨
周杰倫
張藝興
楊冪
趙麗穎
吳亦凡
王一博
王俊凱
2021年
易烊千璽
王一博
賈玲
楊冪
周杰倫
張藝興
趙麗穎
楊紫
王俊凱
王嘉爾
註:2010年起涵蓋出生於港台以及海外的中華名人,之前僅涵蓋出生於中國大陸的名人。
閱論編臺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票選五十大華語導演(統計至2010年8月)1-1001侯孝賢 ·02楊德昌 ·03王家衛 ·04李 安 ·05胡金銓 ·06張藝謀 ·07蔡明亮 ·08李 行 ·09許鞍華 ·10陳凱歌11-2011關錦鵬 ·12李翰祥 ·13費 穆 ·14徐 克 ·15賈樟柯 ·16陳可辛 ·17宋存壽 ·18姜 文 ·19吳宇森 ·20周星馳21-3021萬 仁 ·22杜琪峯 ·23王 童 ·24劉偉強 ·25張作驥 ·26麥兆輝 ·27袁牧之 ·28張 毅 ·29蔡楚生 ·30吳永剛31-4031孫 瑜 ·32田壯壯 ·33曾壯祥 ·34程小東 ·35陳 果 ·36許冠文 ·37羅 維 ·38鄭君里 ·39白景瑞 ·40魏德聖41-5041唐書璇 ·42謝 晉 ·43婁 燁 ·44張 徹 ·45陶 秦 ·46馮小剛 ·47莊益增 ·48顏蘭權 ·49易 文 ·50陸 川
閱論編金掃帚獎最令人失望導演
張藝謀、陸川(2009年)
馮小剛、胡玫(2010年)
高曉松、陳勳奇(2011年)
馬偉豪、陸川(2012年)
孫健君、郭敬明(2013年)
張之亮、郭敬明(2014年)
何炅(2015年)
王晶(2016年)
畢志飛(2017年)
郭德綱(2018年)
滕華濤、程小東(2019年)
郭敬明(2020年)
最令人失望影片·最令人失望導演·最令人失望編劇·最令人失望男演員·最令人失望女演員
閱論編國家有突出貢獻電影藝術家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事部、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評選
丁蔭楠
於 洋
於 敏
於 藍
王心剛
王曉棠
王鐵成
韋 廉
馮小剛
田 華
仲星火
向雋殊
孫道臨
鞏 俐
湯曉丹
嚴寄洲
吳天明
吳貽弓
張 良
張藝謀
張瑞芳
李 俊
李前寬
李雪健
李默然
沈西林
陸柱國
陳 強
陳凱歌
龐學勤
鄭洞天
祝希娟
項 堃
徐肖冰
特 偉
秦 怡
陶玉玲
梁 信
梁 音
黃宗江
黃建新
黃蜀芹
葛存壯
謝 飛
謝 芳
謝 晉
謝鐵驪
翟俊傑
潘 虹
霍建起
參見:優秀電影藝術家
閱論編國家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導演(英語:NationalSocietyofFilmCriticsAwardforBestDirector)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1966)
英格瑪·伯格曼(1967)
英格瑪·伯格曼(1968)
法蘭索瓦·杜魯福(1969)
英格瑪·伯格曼(1970)
貝納多·貝托魯奇(1971)
路易斯·布努埃爾(1972)
法蘭索瓦·杜魯福(1973)
弗朗西斯·科波拉(1974)
勞勃·阿特曼(1975)
馬丁·斯科塞斯(1976)
路易斯·布努埃爾(1977)
泰倫斯·馬利克(1978)
伍迪·艾倫/羅伯特·本頓(1979)
馬丁·斯科塞斯(1980)
路易·馬盧(1981)
史蒂芬·史匹柏(1982)
塔維亞尼兄弟(1983)
羅伯特·布列松(1984)
約翰·休斯頓(1985)
大衛·林奇(1986)
約翰·鮑曼(1987)
菲力普·考夫曼(1988)
葛斯·范桑(1989)
馬丁·斯科塞斯(1990)
大衛·柯能堡(1991)
克林·伊斯威特(1992)
史蒂芬·史匹柏(1993)
昆汀·塔倫蒂諾(1994)
邁克·菲吉斯(英語:MikeFiggis)(1995)
拉斯·馮·提爾(1996)
柯蒂斯·漢森(1997)
史蒂文·索德伯格(1998)
麥克·李(1999)
史蒂文·索德伯格(2000)
勞勃·阿特曼(2001)
羅曼·波蘭斯基(2002)
克林·伊斯威特(2003)
張藝謀(2004)
大衛·柯能堡(2005)
保羅·葛林葛瑞斯(2006)
保羅·湯瑪斯·安德森(2007)
麥克·李(2008)
凱薩琳·畢格羅(2009)
大衛·芬奇(2010)
泰倫斯·馬利克(2011)
麥可·哈內克(2012)
科恩兄弟(2013)
理察·林克萊特(2014)
陶德·海恩斯(2015)
巴里·傑金斯(2016)
葛莉塔·葛薇(2017)
艾方索·柯朗(2018)
葛莉塔·葛薇(2019)
趙婷(2020)
濱口龍介(2021)
閱論編波士頓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導演1980-1999
羅曼·波蘭斯基(1980)
史蒂芬·史匹柏(1981)
史蒂芬·史匹柏(1982)
塔維亞尼兄弟(1983)
貝特朗·塔維涅(1984)
約翰·休斯頓(1985)
大衛·林區/奧利佛·史東(1986)
史丹利·庫柏力克(1987)
史蒂芬·佛瑞爾斯(1988)
伍迪·艾倫(1989)
馬丁·史柯西斯(1990)
強納森·德米(1991)
勞勃·阿特曼(1992)
史蒂芬·史匹柏(1993)
昆汀·塔倫提諾(1994)
李安(1995)
麥克·李(1996)
柯提斯·韓森(1997)
約翰·鮑曼(1998)
大衛·歐·羅素(1999)
2000-2019
卡麥隆·克羅(2000)
大衛·林區(2001)
羅曼·波蘭斯基(2002)
蘇菲亞·柯波拉(2003)
張藝謀(2004)
李安(2005)
馬丁·史柯西斯(2006)
朱利安·許納貝(2007)
葛斯·范桑(2008)
凱薩琳·畢格羅(2009)
大衛·芬奇(2010)
馬丁·史柯西斯(2011)
凱薩琳·畢格羅(2012)
史提夫·麥昆(2013)
李察·林克雷特(2014)
陶德·海恩斯(2015)
達米恩·查澤雷(2016)
保羅·湯瑪斯·安德森(2017)
琳恩·倫賽(2018)
奉俊昊(2019)
2020-至今
趙婷(2020)
濱口龍介(2021)
閱論編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導演2000年代
2007賈樟柯
2008李滄東
2009是枝裕和
2010年代
2010陸川
2011李滄東
2012阿斯哈·法哈蒂
2013北野武
2014王家衛
2015許鞍華
2016侯孝賢
2017羅宏鎮
2018石井裕也
2019李滄東
2020年代
2020王小帥
2021張藝謀
規範控制
WorldCatIdentities
BIBSYS:98014282
BNE:XX1379146
BNF:cb13966102s(data)
CiNii:DA05429664
FAST:273353
GND:120728788
HKCAN:9811105775503406
ISNI:0000000122841810
LCCN:nr90013309
NDL:00625474
NKC:js20060630024
NLA:36685925
NNL:003957639
NSK:000521476
NTA:098766716
SELIBR:245850
SNAC:w6hz5j13
SUDOC:05197293X
VIAF:111742197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张艺谋&oldid=70028238」
分類:1950年出生在世人物北京電影學院校友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導演得主金雞獎最佳導演得主金雞獎最佳男主角得主金雞獎最佳攝影得主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主角得主福布斯中國名人張姓西安人20世紀導演21世紀導演陝西電影導演中國電影導演中國電影攝影師中國電影男演員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福岡亞洲文化獎獲得者威尼斯影展最佳導演得主坎城影展獲獎者柏林影展獲獎者東京影展獲獎者法國藝術及文學勳章持有人香港城市大學榮譽博士耶魯大學榮譽博士波士頓大學榮譽博士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香港演藝學院榮譽博士威尼斯電影節評審團主席柏林電影節評審團主席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獲獎導演金馬獎最佳導演獲得者福布斯中國年度前十名人中國花式滑冰協會名譽主席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金掃帚獎最令人失望導演金獅獎獲獎導演金熊獎獲獎導演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導演得主隱藏分類:有未列明來源語句的條目使用教育程度參數的藝人信息框含有hCards的條目本地相關圖片與維基數據相同多語言連結模板參數編號包含BIBSY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E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CINI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FAS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HKCA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ISN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K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L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N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SK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T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ELIBR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NAC-I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UDO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VIA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19元素的規範控制使用ISBN魔術連結的頁面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مصرىБашҡортсаCatalàMìng-dĕ̤ng-ngṳ̄ČeštinaDansk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uskaraفارسیSuomiFrançaisGalegoעבריתMagyar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JawaქართულიҚазақша한국어LietuviųMalagasyമലയാളംМонголBahasaMelayu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ਪੰਜਾਬੀPolskiپنجابیPortuguêsRunaSimiRomânăРусский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ไทย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TiếngViệt吴语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