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曹操之“赤壁之戰耗降兵”,曹操吃敗仗的根本原因是私心作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官渡之戰是曹操一生的輝煌,但他經常被人提及的戰例卻是赤壁之戰,一個 ... 你應該利用荊州的富庶環境,休兵養民,使民安居樂業,可不勞眾而江東自然 ... 首頁 > 成語說曹操之“赤壁之戰耗降兵”,曹操吃敗仗的根本原因是私心作怪作者:由 泰岱程碩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1-05-10安土樂業意思是什麼官渡之戰是曹操一生的輝煌,但他經常被人提及的戰例卻是赤壁之戰,一個讓他一敗塗地的戰爭。

但我們可以和官渡之戰做對比,同樣是一敗塗地,袁紹沒有保住老巢,而曹操只是進行了戰略收縮,並沒有被窮追猛打失去大本營。

袁紹這個人,出身於漢朝大官僚家庭,表面上還是比較正統的。

他早年當縣令時就比較比較主持正義,受當地百姓待見。

後來他在治理四州的時候,還是採納東漢的那套賦稅制度:三十稅一。

這種稅率要遠遠低於後來曹操實行的“十稅一”,在袁紹統治下的人民所受盤剝較少,袁紹發動的征戰殺伐也少,人民的生活比較富足。

當時有名望的人也說袁紹比較寬厚。

荀攸說:“紹以寬厚得眾心。

”正因為寬厚,袁紹對待抗命的人難免就會手下留情一些,反過來有些刁惡之徒就會利用人性的弱點,在某種程度上不大聽話,尋求自己私利的最大化。

這在和平年月不是什麼大事,但在戰爭年月需要從民間強行收取賦稅以供軍資時就會有些麻煩。

當時的曹操四處征戰,急需軍事物資,在對待人民方面就要比袁紹嚴厲和刻薄許多,要上手段。

郭嘉就做過這方面的對比:“漢末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攝,公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勝三也。

”這當然是對曹操的諛詞,但也反映出袁紹與曹操對待人民的治理程度不同。

這就引發了千古道德悖論:一位統治者對待人民仁慈,少收賦稅,也很少對外用兵,人民比較富足,但是國家整體孱弱;一位統治者冷酷無情,廣聚財源,大力壓榨人民財富,搞到錢後開疆擴土,對外展示國家強盛使敵人不敢前來侵略。

這兩種統治者在歷史評價上誰更應該高一些呢?其實,孔子早就說過:文武之道,一張一弛。

這是周文王治理國家的方法,也就是說,兩種統治模式並沒有絕對的對錯,要看當時國家所處的時代背景。

如果天下太平,國君柔弱一些就可以使民間休養生息,人民生活得比較容易;但是天下紛爭四起的時代,人命不值錢,百姓隨時都可以填溝壑,還是強勢的君主更能儘快平定內憂外患,使人民安居樂業下來。

具體到袁紹身上,在爭奪天下的鬥爭中,他雖然失敗了,但是冀州的老百姓還是對他有好感的。

《獻帝春秋》載,“紹為人政寬,百姓德之。

河北士女莫不傷怨,市巷揮淚,如或喪親。

”就是說袁紹對待百姓寬厚,是其他割據軍閥不具備的。

袁紹病逝的時候,河北的百姓無不痛哭流涕,這時候的百姓自發為袁紹送行,如同失去了自己的親人一樣。

這樣的情況在三國時代是很難得的。

當曹操進入冀州時,面臨的對待袁紹的民意態度就是這樣的。

曹操是怎麼做的呢?“公臨祀紹墓,哭之流涕;慰勞紹妻,還其家人寶物,賜雜繒絮,廩食之。

”就是說曹操曾親到袁紹的墓地祭奠,痛哭流涕;慰勞袁紹的妻子,歸還袁紹家的奴僕和寶物,賜給各種綢緞布匹,由官府供應他們糧食。

曹操和袁紹自幼在長安城中生活,彼此熟識。

到討伐董卓的時候,二人還是無話不說的好朋友。

“初,紹與公共起兵,紹問公曰:‘若事不輯,則方面何所可據?’公曰:‘足下意以為何如?’紹曰:‘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觽,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

’”翻譯一下:當初,袁紹與曹公共同起兵,袁紹問曹公說:“如果大事不能成功,那麼哪裡可以作為據守之地?”曹公說:“您的意見以為如何?”袁紹說:“我想南據黃河,北靠燕、代,兼有戎狄的兵眾,向南去爭奪天下,也許可以成功吧?”曹公說:“我要任用天下才智與勇力之人,用道義來治理,無論到什麼地方都可以勝利。

”這段話袁紹顯得比較實在,如果打不敗董卓就跑到黃河以北立足,然後向南爭奪天下,後來袁紹也是按照這種思路在河北立足的。

曹操就很不實在,只是虛頭巴腦地說什麼“以道御之”,實在是因為當時他沒有啥資本,只能在口頭上應對幾句罷了。

袁紹佔據河北,長期是曹操穩定的大後方。

因為曹操佔據兗州,是四戰之地,戰略迴旋餘地很小,他長期與袁紹交好,袁紹也不來打他。

這樣曹操才能從容地戰袁術、鬥陶謙、伐張繡、滅呂布。

曹操在窘迫之時甚至企圖歸依到袁紹那裡去,幸好被謀士攔住。

如今,曹操佔據了袁紹的地盤,到老朋友墓前掉幾滴眼淚祭奠一下從道義上講也是應該的。

但事情也不那麼簡單,官渡之戰時袁紹主動出擊曹操,曹袁交惡已經是客觀事實。

如果曹操不念舊情,對袁紹家族進行瘋狂報復,在古代也不是說不過去的事。

那麼,曹操為什麼還要假惺惺擺出重情重義的樣子來給旁人看呢?因為他要邀買人心啊。

當時袁紹還有三個兒子在外面,河北的老百姓還在感念袁紹的恩德,曹操如果不能收服人心,河北就不能平穩,將來他南征時會時時擔心後患。

於是曹操在做足表面工作以後,對河北人民也做了一些好事:“九月,令曰:‘河北罹袁氏之難,其令無出今年租賦!’重豪強兼併之法,百姓喜悅。

”當袁譚、袁尚、袁熙相繼被殺之後,袁紹在河北的勢力與影響力很快土崩瓦解。

但是曹操隨後搞的新的賦稅比例又遠遠高於袁紹收取的賦稅標準,又有失去河北民心的可能。

曹操不可能不知道這點,但他是四處征戰的君主,他不可能透過減免賦稅來取悅河北人民,他能做到的就是要控制住能夠造反的人群,就是牢牢控制袁紹勢力留下來的降兵,也就是軍隊。

官渡之戰中,曹軍在白馬之戰斬殺顏良及數千袁軍,在延津之戰斬殺文丑及五六千袁軍,在烏巢之戰中斬殺淳于瓊,擊潰一萬多袁軍。

官渡之戰中一系列的戰爭加起來,曹操斬殺的袁軍士兵差不多2萬人。

曹操是怎樣對待官渡之戰後袁紹的降軍的?主流說法是殺降。

在記錄官渡之戰後曹操對袁紹降軍做法的文獻有:《資治通鑑》:“餘眾降者,操盡坑之,前後所殺七萬餘人。

”《後漢書•袁紹劉表列傳》:“餘眾偽降,曹操盡坑之,前後所殺八萬人。

”《三國志》裴注引《獻帝起居注》:“輒勒兵馬,與戰官渡,乘聖朝之威,得斬紹大將淳于瓊等八人首,遂大破潰。

紹與子譚輕身迸走。

凡斬首七萬餘級,輜重財物巨億。

”據說,袁紹只帶800騎兵逃脫。

各家史書記載基本上是眾口一詞,就是曹操把這些降兵都殺掉了。

因為沒有別的資料給曹操翻案,我們也就沒有理由說這種屠殺確實沒有發生過。

我們只能分析曹操為什麼會這樣做,曹操是想杜絕這些降兵逃回去繼續投奔袁紹。

因為袁紹跑掉了,這些士兵的家人都在河北,如果有可能,他們會逃歸河北,畢竟袁紹這個君主不太壞。

如果這些袁軍士兵投降曹操只是權宜之計,率領他們去攻打自已的家鄉,那麼就會有很大的倒戈風險,嚴重影響曹操統一整個北方的程序,生性多疑的曹操當然能想明白這些。

當時曹操一方的部隊給養並不多,能夠養活自己的軍隊就不錯了,額外多養七、八萬降卒是有困難的,放歸他們也不太現實。

《三國志•董二袁劉傳》就替曹操辯解:“餘眾偽降,盡坑之。

”沒說殺了多少人,但是安了個罪名,這些士兵是詐降,所以殺多少人都無所謂了。

當時確實也有這樣的例子:沮授是袁紹手下的頭號謀士和監軍,掌握一部分兵權,曹操在官渡之戰後俘虜了沮授,很欣賞的沮授的才能,竭力勸降沮授,可是沮授不僅不同意,反而想偷偷溜回到袁紹身邊去,曹操見無法挽回,才殺了沮授。

但我以為,歷史的真相未必這麼簡單。

曹操殺了袁紹降兵,卻能容納包括張郃、高覽這樣的袁紹降將,這些降將後來都受信用和重用。

張郃後來在街亭之戰大破馬謖,迫使諸葛亮回軍漢中,封徵西車騎將軍,諡壯侯。

高覽後來隨曹操出征汝南,斬殺劉闢,若不是被趙雲出其不意刺死,就擒拿住劉備了,封偏將軍、東萊侯。

如果曹操明目張膽地殺降,張郃、高覽這樣的袁紹舊將難道對自己過去統帥計程車卒沒有一點憐恤之情?有句話叫兔死狐悲,他們不會背地裡打冷顫嗎?他們敢死心塌地的為曹操賣命嗎?顯然,曹操即便殺降,也是有選擇性地殺,還是要留下一些可以為己所用的精兵強將悉心調教,成為自己陣營裡的人。

當曹操滅掉袁紹以後的三袁後,他就不能採取公開的殺降來處理袁紹降兵了。

畢竟,作為領袖標杆的袁氏父子均已灰飛煙滅,任何再有異心計程車卒也不能指望投靠舊主子造反了,而自己造反的成本對普通人來說又太高了一些……這時候殺降無疑是逼河北父老鄉親造反。

曹操內心裡還是想要消耗這些袁紹降軍的,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後方不穩定因素。

所以,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帶領降兵離開家鄉去征討南方。

曹操一向以從諫如流著稱,但是這次他沒有聽取眾多謀士的建議,一意孤行,非要南征。

他的本意是既要透過戰爭達到自己統一天下的目的,又能合法消耗現有的袁紹降軍,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曹操眾多謀士中未必沒有人能看出這些,但這種帝王心性誰敢說出來呢?他們能做到的就是自保,給自己設計好退路,打下南方更好,打不下也能把自己擇出來。

所以我們看到,一向以人才濟濟、足智多謀著稱的曹氏參謀團在赤壁之戰中集體失聲,幾乎沒出過像樣的謀略。

要知道曹操有120多個有名的謀士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基本上統一了北方。

曹操把自己的精銳嫡系部隊派回兗州和許都以鞏固後方統治,順便監視漢獻帝,免得再發生董承“衣帶詔”那樣的事件。

曹操安排荀彧在許都守住家業,自己則長駐鄴城,曹操在這裡訓練和帶上新收服的袁氏降軍準備南下。

正月,曹操回師鄴城,作玄武湖操練水軍,準備南征荊州,七月即出軍擊劉表。

曹操南征,曾問計於荀彧。

荀彧說:“今華夏已平,南土知困矣。

可顯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

”荀彧告訴曹操,要明著公開出兵宛城和葉縣,暗中從小道進軍荊州,出其不意,可以一舉成功。

曹操按計而行,結果劉琮投降,又打敗駐軍樊城的劉備,輕而易舉地佔領荊州,收編了荊州水軍。

曹操南攻荊州的最終目的,是想消滅割據江東的孫權,統一天下。

當時曹操征服江東的條件並不成熟,謀士賈詡委婉地勸阻曹操說:“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安撫百姓,使安土樂業,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

”賈詡意思是說你先敗袁紹,後又攻佔荊州,軍隊已很疲乏。

你應該利用荊州的富庶環境,休兵養民,使民安居樂業,可不勞眾而江東自然歸服。

如果曹操接受賈詡意見,劉備有可能就沒有機會佔有荊、益,形成氣候,孫權也不敢發動赤壁之戰,三國曆史可能改寫。

清代學者何焯認為曹操赤壁之敗,與人事有關,認為孫權是“命世之雄,非操所遽能吞併者,詡乃審之當時,未便直言,故為是寬緩之辭耳。

”但當時曹操執意攻打江東,曹操發書孫權:“與方將軍會獵於吳”,至此,拉開了赤壁之戰的序幕。

曹操南征荊州時,抽調出步兵八萬人、騎兵一萬餘人,參戰計程車兵主要是袁氏降兵。

至於荊州水兵,總數七八萬,但曹操所能動用的就是集結在襄陽等地的二萬餘人。

曹操留徐晃駐紮樊城,令曹仁鎮守江陵。

真正在赤壁打仗的曹軍其實只有約七萬人。

但是赤壁之戰對曹操來說是確鑿的敗仗,下面是相關的文獻記載:《三國志·武帝紀》:“公(曹操)至赤壁,與(劉)備戰,不利。

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

”《三國志·劉璋傳》:“會曹公軍不利赤壁,兼以疫死。

”《三國志·先主傳》:“先主遣諸葛亮自結於孫權,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併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

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

”《三國志·諸葛亮傳》:“(孫)權大悅,即遣周瑜、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隨亮詣先主,併力拒曹公。

曹公敗於赤壁,引軍歸鄴。

”《三國志·吳主傳》:“……(周)瑜、(程)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劉)備俱進,遇於赤壁,大破曹公軍。

(曹)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

”《三國志·周瑜傳》:“(孫)權遂遣(周)瑜及程普等與(劉)備併力逆曹公,遇於赤壁。

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曹)公軍敗退,引次江北。

瑜等在南岸。

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

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

’乃取蒙衝鬥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

又豫備走舸,各系大船後,因引次俱前。

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黃)蓋降。

蓋放諸船,同時發火。

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

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

備與瑜等復共追。

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徑自北歸。

”《後漢書·孝獻帝紀》“冬十月癸未,……曹操與周瑜戰於赤壁,操師大敗。

”《華陽國志·劉先主志》:“……時(孫)權軍柴桑,既服先主大名,又悅(諸葛)亮奇雅,即遣周瑜、程普水軍三萬助先主拒曹公,大破公軍於赤壁,焚其舫舟。

公引軍北歸。

”《華陽國志·劉璋傳》:“……會(曹)公軍不利,兼以疫病,而劉主(劉備)尋取荊州。

”《資治通鑑·漢紀》:“……進,與操遇於赤壁。

時操軍眾已有疾疫,初一交戰,操軍不利,引次江北。

瑜等在南岸,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

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

’乃取蒙衝鬥艦十艘,載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備走舸,繫於其尾。

先以書遺操,詐雲欲降。

時東南風急,蓋以十艦最著前,中江舉帆,餘船以次俱進。

操軍吏士皆出營立觀,指言蓋降。

去北軍二里餘,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營落。

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

瑜等率輕銳繼其後,雷鼓大震,北軍大壞,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

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

劉備、周瑜水陸並進,追操至南郡。

時操軍兼以飢疫,死者太半。

操乃留徵南將軍曹仁、橫野將軍徐晃守江陵,折衝將軍樂進守襄陽,引軍北還。

”以上歷史文獻大致勾勒了赤壁之戰的全貌,細節問題這一章節就不展開了。

曹軍慘敗,死者甚重。

曹軍赤壁大敗的原因大都歸結為江東利用長江獨特的氣候條件進行火攻,但根據上述資料也有曹軍感染疫病嚴重的問題。

《三國志·吳書·周瑜傳》,記載有曹操戰後給孫權的一封信,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原來,曹操燒船自退是因為士兵感染了瘟疫。

所以才不想把仗繼續打下去。

當然,這包含曹操失敗後自我掩飾的內容,但也反映出曹軍確實普遍染病的問題。

現代學者有一種論點,曹操軍隊所得疫病主要就是血吸蟲病。

曹操士兵大都是北方人,除荊州水軍外對這種流行病沒有免疫力,成了易感染人群。

他們不知道南方竟然有這種老是讓人跑廁所的疾病。

黃蓋十條船上的易燃物品就可以盡燒曹軍,是因為曹軍方面沒有人救火,大家都在發高燒,要不就在拉肚子。

總之,赤壁之戰最終消耗了大量曹軍,“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有多少原來袁紹手下計程車兵冤死在赤壁!曹操雖然沒有拿下江東,但是大量消耗不穩定的河北降兵的目的是達到了。

如果有人以為曹操斷不至於對已成為自己軍隊的降兵下毒手,那是小看了曹操狠毒的一面。

我們可以看曹操在華容道的表現:華容古道在湖北省監利縣城西南12公里,即曹橋至毛家口的一條湖區小路,長7。

5公里。

監利古稱華容,古華容縣城在今監利縣城以北約60裡的周老咀附近。

曹操赤壁大敗後要逃回江陵,走華容縣城是最捷徑的路線。

當時華容縣城附近有曹軍的糧草倉庫,便於撤退中的將士補充糧草。

據《資治通鑑》註釋說法,這一帶有古代的沼澤湖泊阻隔。

從烏林(湖北洪湖境內,與赤壁隔江相望,火燒赤壁實為火燒烏林)到華容城沒有直路可走。

曹軍只能沿江向西潰逃,進入華容縣境之後,再向西北折奔華容縣城。

這樣就必須涉過大澤邊上的一片沼澤地帶。

根據縣誌和《資治通鑑》記載,曹操逃到太平橋時,人馬陷入泥濘之中,不得不扔掉馬鞭,下馬步行,這裡尚有“曹鞭港”古地名。

曹鞭港到毛家口二十里路,“地窄路險,坎坷難行”,曹軍“遇泥濘,道不通。

”乃令兵士砍蘆葦、蒿草填路,“羸兵為人踏藉,陷泥中,死者甚眾”。

為什麼要拿羸弱老兵填路,供後面計程車卒踐踏?因為這不是曹操的嫡系子弟兵,是曹操準備假手戰爭消耗的袁紹舊有士卒,自然不愛惜。

曹操最終透過這種方式又淘汰了一批羸弱老兵,事情雖小但能反映出曹操的狠毒。

所以,赤壁之戰中的曹操之敗,不僅僅是因為火攻,也不僅僅是因為瘟疫,更是因為曹操狹隘自私的奸詐心理,不想把降兵真心變成忠於自己的嫡系的部隊,這些投降計程車兵自然提不起精神來為曹操拼死作戰和賣命。

曹操的赤壁之戰的失敗是必然的,也是咎由自取。

這是第十八篇。

曹操袁紹赤壁降兵曹軍上一篇:無論再窮,我們都要改變身上這三樣東西,否則一輩子都難翻身下一篇:白璧無瑕、溫潤如玉,網友:確認過眼神,這是最美的白色手機相關文章曹操兒子被殺照樣歡笑,袁紹兒子生病不願打仗,慈父鬥不過流氓啊交廣會客廳|「贛深高鐵開通運營」三年時間曬出一身“健康黑”見自己,見天地,見人生,蘇軾人生三境界一片丹心“來碧海”——赤壁一位志願者的奉獻與執著「湖北·黃岡」黃岡小狀元?不不不,被試卷掩蓋住的黃岡傳說搜索猜你喜歡「古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冬至,古代人竟然可以放假!《談談才女李清照》許敏現狀不佳?田靜去九江時間推遲,許敏面臨兩個選擇,處處為難四十歲左右的女人最大的魅力是什麼?女人對你說“下次再聊”,其實是在暗示你,別不懂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