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调-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声调(英语:Tone)的完整意义是一种附着于音节的高低抑扬(音调,或称音高)。
语言学家赵元任从音阶获得灵感,设计了五度调值标记法,以数字1表示最低音,到数字5表示 ...
声调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此条目可参照英语维基百科和俄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
(2022年6月11日)若您熟悉来源语言和主题,请协助参考外语维基百科扩充条目。
请勿直接提交机械翻译,也不要翻译不可靠、低品质内容。
依版权协议,译文需在编辑摘要注明来源,或于讨论页顶部标记{{Translatedpage}}标签。
此条目需要精通或熟悉语言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请邀请适合的人士改善本条目。
更多的细节与详情请参见讨论页。
另见其他需要语言专家关注的页面。
越南语的六声
越南语各声
这是本条目的朗读版本(信息/下载)
此音频文件是根据条目“声调”2017年4月25日的修订版本录制的,以广东话朗读,不会反映对该条目的后续编辑。
(媒体帮助)
更多有声条目
水平声调˥˦˧˨˩IPA编号519–523Entity(decimal)˥–˩编码Unicode码(十六进制)U+02E5–U+02E9
声调轮廓˥˧˦˨˧˩˥˩˩˧˨˦˧˥˩˩˧˧˥˦˦˩˨˨˩˧声调轮廓字母按顺序组成:˥ ˧→˥˧,˨ ˩ ˧→˨˩˧
声调(英语:Tone)的完整意义是一种附着于音节的高低抑扬(音调,或称音高)。
语言学家赵元任从音阶获得灵感,设计了五度调值标记法,以数字1表示最低音,到数字5表示最高音。
赵氏五度标记法已获国际语音学学会认可,并成为国际音标标准之一。
此五度标记法至今仍为最广泛使用的声调标记。
要确定一个声调的调值,必须借助电子仪器来记录和分析。
同样的音节被赋予不同的单字调,就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比如现代标准汉语的妈(mā)、麻(má)、马(mǎ)和骂(mà)由同样的辅音和元音构成,却可以声调区辨其义。
许多南方汉语变体如吴语、闽语、粤语和客家语有所谓入声调,其声调的意义包涵抑扬(音高)和顿挫(辅音韵尾)。
调值相同的两个音节是否带入声韵尾会导致其顿挫性不同而决定其是否为两个不同的声调,最典型的例子即粤语之“九声六调”。
粤语九个声调分别为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中入、阳入,但其实只有六个不同的调值。
阴入与阴平的分别、阴去与中入的分别、阳去与阳入的分别,皆在于其顿挫性质,不在于调值。
目录
1特性
1.1声学和清晰度
1.2词汇意义
2起源
2.1诱因
3例子
4变调
5五度标记法
5.1曲线法
5.2数字法
5.3国际音标
5.4汉语拼音方案
5.5四角标圈法
6类型
7未来预测
8有声调的语言
8.1非洲
8.2欧洲
8.3亚洲
8.4大洋洲
8.5美洲
9参考
9.1参考文献
10参见
11外部链接
特性[编辑]
声学和清晰度[编辑]
词汇意义[编辑]
起源[编辑]
语音变化和语音交替
音位变换
Quantitativemetathesis(英语:Quantitativemetathesis)
辅音弱化
Consonantgradation(英语:Consonantgradation)
Consonantvoicinganddevoicing(英语:Consonantvoicinganddevoicing)
齿擦音化(英语:Assibilation)
擦音化
L的发声方法(英语:L-vocalization)
非口腔音化(英语:Debuccalization)
辅音强化(英语:Fortition)
插音
增音
Paragoge(英语:Paragoge)
拆包(英语:Unpacking(linguistics))
元音裂化
音节省略
词首音脱落(英语:Apheresis(linguistics))
词中音脱落(英语:Syncope(phonology))
词尾音脱落(英语:Apocope)
叠音脱落
Clusterreduction(英语:Clusterreduction)
音调化(英语:Transphonologization)
补偿延长
鼻音化
声调发生
浮动声调
语音同化
合音
Coarticulation(英语:Coarticulation)
腭音化
软腭化
唇音化
尾音清化(英语:Final-obstruentdevoicing)
metaphony(英语:metaphony)(元音和谐律,I-mutation(英语:I-mutation))
Consonantharmony(英语:輔音和諧律)
语音异化
连音
联诵,连音R
辅音变化
变调
元音间隙
融合音节(英语:Synalepha)
音节省略
元音缩合(英语:Crasis)
Synaeresis(英语:Synaeresis)和diaeresis(英语:diaeresis(prosody))
Synizesis(英语:Synizesis)
其他
元音变换
塞擦音化(英语:Affrication)
辅音延长
Clipping(英语:Clipping(phonetics))
Fronting(英语:Fronting(soundchange))
抬升(英语:Raising(soundchange))
Betacism(英语:Betacism)
爱欧塔化
Merger(英语:phonologicalchange#Merger)
单元音化(英语:Monophthongization)
hotacism(英语:hotacism)
鼻喉亲缘性
Sulcalization(英语:Sulcalization)
Shm-重复
元音推移(英语:Vowel_shift)
链变
查论编
声调起源是一个语言由没有声调特性转化为有声调特性的过程。
历史上,很多语言,特别是东亚语言,都有产生声调的过程,例如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的过渡。
[1]
藏语与瑞典语也都曾发生过这个过程。
[2][3]
不同的辅音,由于在人体内发音的部位不一致,有可能产生不同调值的副作用,而随着时间的过去,原来的辅音结尾变成了非必要的区分元素,而慢慢脱落。
反之,不同的调值成为了区分辅音的重点。
这就是声调的起源。
[4]
诱因[编辑]
例子[编辑]
在声调语言中,通常一个语音有很多个声调,各自表达出不同的意思。
以下先以粤语中的[sing]音做例子。
根据粤语标准拼音,这个语音系为平音、上音、去音时,读作[sing](音会拉长)。
如为入音时,就读做[sik](短促音)。
以下详细的拼音同其相应的汉字一并列出,格式表示为“[拼音及声调]与相应的文字”。
“○”系指汉字中所没有的读音字。
[sing1]声;[sing2]醒;[sing3]圣;[sing4]城;[sing5]○;[sing6]盛;[sik7]色;[sik8]锡;[sik9]食。
九个声调都有对应中文字有:[si1]师;[si2]史;[si3]试;[si4]时;[si5]市;[si6]事;[sik7]色;[sik8]锡;[sik9]食。
其他例子包括有:[bin1]边;[bin2]扁;[bin3]变;[bin4]○;[bin5]○;[bin6]便;[bit7]必;[bit8]憋;[bit9]别。
以及:
[jim1]阉;[jim2]掩;[jim3]厌;[jim4]炎;[jim5]染;[jim6]艳;[jip7]○;[jip8]腌;[jip9]叶。
可以见到,同样一个音,用不同音调、不同长短读出来,意思会很不同。
同样的道理,当表达[tiu4diu6]这个音调时应谨慎使用,以免表达错误,让人以为是脏话。
再以普通话中的[ma]音做例子。
根据现代标准汉语,这个语音系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轻声。
以下详细的拼音同其相应的中文字一并列出。
[mā]/[ㄇㄚ]妈;[má]/[ㄇㄚˊ]麻;[mǎ]/[ㄇㄚˇ]马;[mà]/[ㄇㄚˋ]骂;[ma]/[ㄇㄚ·]吗
若编成语句可写作:妈妈骂马的麻吗?[māmamàmǎdemáma?]/[ㄇㄚㄇㄚㄇㄚˋㄇㄚˇㄉㄜ·ㄇㄚˊㄇㄚ·?]
又如泰语ไหมใหม่ไหม้มั้ย,用国际音标可记为/mǎimàimâimái/,可译为“新丝绸烧了吗?”
越南语中的一句话bấynaybâybầybảybẫybậy(卑𠉞𣊾排𦉱擺敗),可译为“你连续摆了七样错的东西”
变调[编辑]
主条目:变调
连读变调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声调语言的现象,意指当声调毗邻时,其调值会产生一些变化。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现代标准汉语的上声变调,当两个读作三声的字摆在一起时,前字必须读成阳平,例如老虎(lǎohǔ)实际的读音是“láohǔ”。
汉语诸方言多少都有变调存在,其中闽语中各语言的变调较为复杂,但亦有规律,例如闽南语连读变调。
五度标记法[编辑]
主条目:五度标记法
曲线法[编辑]
以一条位于右方的竖线作标尺,从低到高分作四段,各端点从低到高即分别表示相对音值的最低、次低、中、次高、最高。
声调的高低升降变化用竖线左边的从左到右的线条表示。
使用这种标技法的符号称为“调符”或“声调字母”(toneletter)。
例如记录这些字在官话北语普通话里的念法:“番”(fān)[fɑn˥],“茄”(qié)[ʨʰiɛ˧˥],“炒”(chǎo)[tʂʰɑʊ˨˩˦],“蛋”(dàn)[tan˥˩]。
此外,以粤语粤海片标准粤语的念法为例则是:“三”(saam1)[saːm˥],“碗”(wun2)[wuːn˧˥],“细”(sai3)[sɐi˧],“牛”(ngau4)[ŋɐu˩],“腩”(naam5)[naːm˨˧],“面”(min6)[miːn˨]。
此外,如果想表示口语变调,可以把作为标尺的竖线画在左方,显示声调高低升降变化的线条则在其右方。
以普通话“你好”为例,“你”(nǐ)字本读[ni˨˩˦],“好”(hǎo)字本读[xaʊ˨˩˦]。
但二字连读时会变成(níhǎo)/ni˧˥xaʊ˨˩˦/这种念法,这时候就可以写成:⫽ni˨˩˦꜔꜒xaʊ˨˩˦⫽。
若是轻声,则把显示声调高低升降变化的线条改为点。
例如普通话里的这些词汇:“玻璃”(bōli)[pwo˥li꜋]、“伯伯”(bóbo)[pwo˧˥pwo꜊]、“喇叭”(lǎba)[la˨pa˩꜉]、“兔子”(tùzi)[tʰu˥˩t͡sz̞ᵚ꜌]。
数字法[编辑]
数字法就是把相对音高高度用数字表示。
一般写在国际音标的右上方。
各种汉语语言的记录,以1代表最低,以2代表次低,以3代表中,以4代表次高,以5代表最高。
例如记录这些字在官话北语普通话里的念法:“番”(fān)[fɑn55],“茄”(qié)[ʨʰiɛ35],“炒”(chǎo)[tʂʰɑʊ214],“蛋”(dàn)[tan51]。
此外,以粤语粤海片标准粤语的念法为例则是:“三”(saam1)[saːm55],“碗”(wun2)[wuːn35˥],“细”(sai3)[sɐi33],“牛”(ngau4)[ŋɐu11],“腩”(naam5)[naːm23],“面”(min6)[miːn22]。
声调轮廓多以两个或以上的数字表示。
然而,一些人表示急速停顿的短声调(比如入声)时,为了强调它的短,写成只有一个数字,例如音高较高而较短的音节,声调轮廓则是/5/,长者则为/55/。
这些“急速停顿的声调”通常有一个非浊音的辅音或喉塞音,故此令元音急速停顿。
然而,有些人选择保持用双位数字表示轮廓,避免令它跟声调代号数字混淆。
若使用曲线法,则/5/与/55/无异,都是“˥”。
须注意,记录美洲原住民语言的学者,则往往以5为最低,以1为最高。
跟汉语语言的记录恰好相反。
国际音标[编辑]
国际音标标示单字字调的方法有两种,其中一种就借鉴了五度标记法。
以[a]为例,最高调可以表示为[a˥](或[a̋]),次高调为[a˦](或[á]),中调为[a˧](或[ā]),次低调为[a˨](或[à]),低调为[a˩](或[ȁ])。
汉语拼音方案[编辑]
汉语拼音方案的声调标记方法也借鉴了五度标记法的曲线法,用¯、ˊ、ˇ、ˋ分别表示。
由于普通话中的四个声调调型都不同,因此没有必要用竖标来标明相对高度。
四角标圈法[编辑]
主条目:四角标圈法
分四声法
具体方法是用左手拇指在食指指根左方画半圈为平声,在食指指头左方画为上声,在无名指指头右方上画为去声,在无名指指根右方上画为入声。
[5]如下所示:
꜂上去꜄
꜀平入꜆
如该调类分阴阳,则在其半圈符号下方加一横杠表示阳调,如下所示:
꜃阳上阳去꜅
꜁阳平阳入꜇
不加横杠则为阴调:
꜂阴上阴去꜄
꜀阴平阴入꜆
但在某些汉语方言中,入声可能有三到四个,这时候则需要分左右来进行标记,如下所示:
上阴入꜆上阳入꜇
下阴入꜀下阳入꜁
Unicode区段中日韩符号和标点、声调修饰符号分别收录了两种四角标圈法之汉语四声标志。
符号
Unicode名称
编码
结合字符效果
可复制结合字符
平声标志
IdeographicLevelToneMark
U+302A
◌〪
〪
上声标志
IdeographicRisingToneMark
U+302B
◌〫
〫
去声标志
IdeographicDepartingToneMark
U+302C
◌〬
〬
入声标志
IdeographicEnteringToneMark
U+302D
◌〭
〭
符号
Unicode名称
编码
字符效果
字符
阴平调
ModifierLetterChineseToneYinPing
U+A700
꜀◌
꜀
阳平调
ModifierLetterChineseToneYangPing
U+A701
꜁◌
꜁
阴上调
ModifierLetterChineseToneYinShang
U+A702
꜂◌
꜂
阳上调
ModifierLetterChineseToneYangShang
U+A703
꜃◌
꜃
阴去调
ModifierLetterChineseToneYinQu
U+A704
◌꜄
꜄
阳去调
ModifierLetterChineseToneYangQu
U+A705
◌꜅
꜅
阴入调
ModifierLetterChineseToneYinRu
U+A706
◌꜆
꜆
阳入调
ModifierLetterChineseToneYangRu
U+A707
◌꜇
꜇
类型[编辑]
未来预测[编辑]
有声调的语言[编辑]
主条目:声调语言
非洲[编辑]
亚非语系
乍得语族
奥摩语族
尼罗-撒哈拉语系
东苏丹语族
尼罗语支
尼日-刚果语系(除了斯瓦希里语外)
科依桑语系
欧洲[编辑]
印欧语系
日耳曼语族
北日耳曼语支
西日耳曼语支
林堡语
波罗的语族
东波罗的语支
立陶宛语
拉脱维亚语
斯拉夫语族
南斯拉夫语支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
斯洛文尼亚语
亚洲[编辑]
汉藏语系
苗瑶语系
壮侗语系
南亚语系
孟-高棉语族
越-芒语支
越南语
南岛语系
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
回辉话
大洋洲[编辑]
南岛语系
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
雅宾语
布卡哇语
巴布亚诸语言
美洲[编辑]
美洲原住民语言(大部分)
参考[编辑]
^朱晓农.聲調起源於發聲——兼論漢語四聲的發明.学位论文数据库.香港科技大学.2021-06-24[2021-06-08].(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1).
^Suzuki,Hiroyuki.Anintroductiontothetonogenesistriggeredbybreathyvoice:對舟曲藏語超音段音素的新見解——被氣聲引起的聲調發生論.BulletinofChineseLinguistics.2015-01-14,8(1):117–139[2021-06-08].doi:10.1163/2405478X-00801007.(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4)–通过brill.com.
^存档副本(PDF).[2021-06-08].(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17-11-18).
^Suzuki,Hiroyuki.Anintroductiontothetonogenesistriggeredbybreathyvoice:對舟曲藏語超音段音素的新見解——被氣聲引起的聲調發生論.BulletinofChineseLinguistics.2015-01-14,8(1):117–139[2021-06-08].doi:10.1163/2405478X-00801007.(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4)–通过brill.com.
^唐,作藩.音韻學教程(第五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第五十页.ISBN 9787301270974.
参考文献[编辑]
Bao,Zhiming.(1999).Thestructureoftone.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ISBN0-19-511880-4.
Chen,MatthewY.2000.ToneSandhi:patternsacrossChinesedialects.Cambridge,England:CUPISBN0-521-65272-3
Halle,Morris;&Stevens,Kenneth.(1971).Anoteonlaryngealfeatures.Quarterlyprogressreport101.MIT.
Haudricourt,André-Georges.(1954)."Del'originedestonsenvietnamien".JournalAsiatique,242:69–82.
Haudricourt,André-Georges.(1961)."Bipartitionettripartitiondessystèmesdetonsdansquelqueslanguesd'Extrême-Orient".BulletindelaSociétédeLinguistiquedeParis,56:163–180.
Hombert,Jean-Marie;Ohala,JohnJ.;Ewan,WilliamG.Phoneticexplanationsforthedevelopmentoftones.Language.1979,55(1):37–58.JSTOR 412518.doi:10.2307/412518.
Hyman,Larry.2007.Thereisnopitch-accentprototype.Paperpresentedatthe2007LSAMeeting.Anaheim,CA.
Hyman,Larry.2007.How(not)todophonologicaltypology:thecaseofpitch-accent.Berkeley,UCBerkeley.UCBerkeleyPhonologyLabAnnualReport:654–685.Availableonlin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Kingston,John.(2005).ThephoneticsofAthabaskantonogenesis.InS.Hargus&K.Rice(Eds.),Athabaskanprosody(pp. 137–184).Amsterdam:JohnBenjaminsPublishing.
Maddieson,Ian.(1978).Universalsoftone.InJ.H.Greenberg(Ed.),Universalsofhumanlanguage:Phonology(Vol.2).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
Michaud,Alexis.(2008).Tonesandintonation:somecurrentchallenges.Proc.of8thInt.SeminaronSpeechProduction(ISSP'08),Strasbourg,pp. 13–18.(Keynotelecture.)Availableonlin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dden,David.(1995).Tone:Africanlanguages.InJ.Goldsmith(Ed.),Handbookofphonologicaltheory.Oxford:BasilBlackwell.
Pike,KennethL.(1948).Tonelanguages:Atechniquefordeterminingthenumberandtypeofpitchcontrastsinalanguage,withstudiesintonemicsubstitutionandfusion.AnnArbor:TheUniversityofMichiganPress.(Reprinted1972,ISBN0-472-08734-7).
Wee,Lian-Hee.PhonologicalPatternsintheEnglishesofSingaporeandHongKong.WorldEnglishes.2008,27(3/4):480–501.doi:10.1111/j.1467-971X.2008.00580.x.
Yip,Moira.(2002).Tone.Cambridgetextbooksinlinguistic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ISBN0-521-77314-8(hbk),ISBN0-521-77445-4(pbk).
Иванов,ВячеславВсеволодовичКсинхроннойидиахроническойтипологиипросодическихсистемсларингализованнымиилифарингализованнымитонемами//Очеркипофонологиивосточныхязыков—ред.Т.Я.Елизаренкова.М.:Наука,1975,стр.3-58(俄文)
Касевич,ВадимБорисовичФонологическиепроблемыобщегоивосточногоязыкознанияМ.:Наука,1983(俄文)
Кодзасов,СандроВасильевич,Кривнова,ОльгаФёдоровнаОбщаяфонетика.М.:РГГУ,2001(俄文)
Chao,Yuen-Ren(1930),əsistiməv"toun-letəz"[Asystemof"tone-letters"],LeMaîtrePhonétique,1930,30:24–27,JSTOR 44704341
赵元任.现代吴语的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Chao,Yuen-Ren(1956),Tone,intonation,singsong,chanting,recitative,tonalcompositionandatonalcompositioninChinese.,Halle,Moris(编),ForRomanJakobson,TheHague:Mouton:52–59,1956
Chao,Yuen-Ren(1968),AGrammarofSpokenChinese,Berkeley,C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68
Cheng,TeresaM.(1973),ThePhonologyofTaishan,JournalofChineseLinguistics,1973,1(2):256–322
Du,Tsai-Chwun(1988),ToneandStressinTaiwanese,AnnArbor,MI:UniversityofMichigan,1988 (Ph.D.Dissertation)
Fon,Janice;Chaing,Wen-Yu(1999),WhatdoesChaohavetosayabouttones?,JournalofChineseLinguistics,1999,27(1):13–37
InternationalPhoneticAssociation(1999),HandbookoftheInternationalPhoneticAssociation,Cambridge,U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9
Vance,TimothyJ.(1977),TonaldistinctionsinCantonese,Phonetica,1977,34(2):93–107,PMID 594156,doi:10.1159/000259872
Bhatia,T.K.TheevolutionoftonesinPunjabi.StudiesinLinguisticSciences.1975,5(2):12–24[2022-02-09].(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9).
Bao,Zhiming.TheStructureofTone.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99.ISBN 978-0-19-511880-3.
Chen,MatthewY.Tonesandhi:PatternsacrossChinesedialects.Cambridge,England: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0.ISBN 978-0-521-65272-8.
Clements,GeorgeN.;Goldsmith,John(编).AutosegmentalStudiesinBantuTone.Berlin:MoutondeGruyer.1984.
Fromkin,VictoriaA.(编).Tone:ALinguisticSurvey.NewYork:AcademicPress.1978.
Halle,Morris;Stevens,Kenneth.Anoteonlaryngealfeatures.QuarterlyProgressReport101.MIT.1971.
Haudricourt,André-Georges.由MarcBrunelle翻译.TheoriginoftonesinVietnamese(translationof:Del'originedestonsenvietnamien).Problèmesdephonologiediachronique.2018:146–160[2022-02-09].(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9). HAL01678018.
Haudricourt,André-Georges.Del'originedestonsenvietnamien.JournalAsiatique.1954,242:69–82.
Haudricourt,André-Georges.由GuillaumeJacques翻译.HowtoreconstructOldChinese(translationof:Commentreconstruirelechinoisarchaïque).Problèmesdephonologiediachronique.2017:161–182[2021-02-15].(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9). Reprinted(withadditions).
Haudricourt,André-Georges.Commentreconstruirelechinoisarchaïque.Word.1954,10(2/3):351–364[2021-02-15].doi:10.1080/00437956.1954.11659532.
Haudricourt,André-Georges.Bipartitionettripartitiondessystèmesdetonsdansquelqueslanguesd'Extrême-Orient.BulletindelaSociétédeLinguistiquedeParis.1961,56(1):163–180.
Haudricourt,André-Georges.Two-wayandThree-waySplittingofTonalSystemsinSomeFarEasternLanguages.JimmyG.Harris;RichardB.Noss(编).Taiphoneticsandphonology(PDF).由ChristopherCourt翻译.Bangkok:CentralInstituteofEnglishLanguage,MahidolUniversity.1972:58–86[2021-02-15].(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22-01-22). TranslationofHaudricourt(1961).
Hombert,Jean-Marie;Ohala,JohnJ.;Ewan,WilliamG.Phoneticexplanationsforthedevelopmentoftones.Language.1979,55(1):37–58.JSTOR 412518.doi:10.2307/412518.
Hyman,LarryM.Thereisnopitch-accentprototype.2007LSAMeeting.Anaheim,CA.2007a.
Hyman,LarryM.DRAFT:Tone:IsitDifferent?.JohnGoldsmith;JasonRiggle;AlanYu(编).TheHandbookofPhonologicalTheory(PDF)2nd.Blackwell.2007b.(原始内容(PDF)存档于2012-07-28)–通过UCBerkeleyPhonologyLabAnnualReport(2007).
Hyman,LarryM.How(not)todophonologicaltypology:Thecaseofpitchaccent(PDF).LanguageSciences.2009,31(2–3):213–238[2013-02-11].doi:10.1016/j.langsci.2008.12.007.(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13-05-25).
Kingston,John.ThephoneticsofAthabaskantonogenesis.Hargus,Sharon;Rice,Keren(编).AthabaskanProsody.Amsterdam:JohnBenjaminsPublishing.2005:137–184[2022-02-09].ISBN 9789027285294.(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9).
Kingston,John.Tonogenesis(PDF).MarcvanOostendorp;ColinJEwen;ElizabethHume;KerenRice(编).TheBlackwellcompaniontophonology,Volume4:Phonologicalinterfaces.Chichester:Wiley-Blackwell.2011:2304–2333[2022-02-09].(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21-12-10).
Maddieson,Ian.Universalsoftone.Greenberg,J.H.(编).Universalsofhumanlanguage:Phonology2.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78.
Michaud,Alexis;Vaissière,Jacqueline.Toneandintonation:introductorynotesandpracticalrecommendations.KALIPHO-KielerArbeitenzurLinguistikundPhonetik.2015,3:43–80[2022-02-09].(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9).
Michaud,Alexis;Sands,Bonny.Tonogenesis.Aronoff,Mark(编).OxfordResearchEncyclopediaofLinguistics.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20[2022-02-09].ISBN 9780199384655.doi:10.1093/acrefore/9780199384655.013.748.(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9).
Odden,David.Tone:Africanlanguages.Goldsmith,J.(编).HandbookofPhonologicalTheory.Oxford:BasilBlackwell.1995.
Odden,David.Tone.RainerVossen;GerritJ.Dimmendaal(编).TheOxfordHandbookofAfricanLanguages.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20:30–47[2022-02-09].ISBN 9780199609895.(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9).
Pike,KennethL.ToneLanguages:ATechniqueforDeterminingtheNumberandTypeofPitchContrastsInaLanguage,withStudiesinTonemicSubstitutionandFusion.AnnArbor:TheUniversityofMichiganPress.1948. (Reprinted1972,ISBN 0-472-08734-7).
Wee,Lian-Hee.PhonologicalPatternsintheEnglishesofSingaporeandHongKong.WorldEnglishes.2008,27(3/4):480–501.doi:10.1111/j.1467-971X.2008.00580.x.
Yip,Moira.Tone.CambridgeTextbooksinLinguistic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2.ISBN 978-0-521-77314-0. ISBN 0-521-77445-4(pbk).
参见[编辑]
四声
平仄
调值
协音
变调
音区
古四声
高阳入
低阴入
音高重音
音位降阶
声调轮廓
四声别义
粤语声调
吠陀重音
施氏食狮史
五度标记法
四角标圈法
原始印欧语重音
外部链接[编辑]
Worldmapoftonelanguag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TheWorldAtlasofLanguageStructuresOnline
请问PitchRegister是什么?北大中文论坛
注音.拼音.国际音标的声调符号比较以及对应到的音高|振断双翼WingTillDie
苗瑶语声调问题(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对舟曲藏语超音段音素的新见解——被气声引起的声调发生论(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声调起源于发声——兼论汉语四声的发明(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从吴方言看声母-声调的相互关系(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onogenesisinSoutheastAsia-Matisoff,James197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查论编汉语音韵学注音
直音法
反切
音节结构声母
五音
清浊音
零声母
韵母介音
等呼
开合
四呼
韵腹、韵尾
舒声韵(阴声韵
阳声韵)
入声韵
空韵
声调
四声
平仄
调值
五度标记法
四角标圈法
变调
四声别义
高阳入
低阴入
其他
汉语拼音音节列表
汉语儿化韵表
古代汉语上古音音系
先秦
汉代
相关条目
古四声
古无轻唇
古无舌上
古无正齿
古无邪纽
娘日归泥
喻三归匣
喻四归定
照二归精
照三归知
叶音
浊辅音韵尾
中古音音系
魏晋
隋唐
五代
宋代
相关条目
中古声母
三十六字母
切韵音
等韵学
韵书
韵图
门法
小韵
系联法
摄
平水韵
重纽
异文
对音
洛阳音
梵汉对音
中古汉语拼音
近古音音系
元代
明初
明清
现代
相关条目
尖团音
平翘音
儿化音
子变韵
平分阴阳
浊上变去
见开二的演变
汉语族祖语
原始汉藏语
原始汉语
现代分支
官话(标准音系)
晋语
吴语
湘语
客家话
粤语(标准音系)
闽语
赣语
方言
音韵
词汇(古百越词
古吴语词
古楚语词)
历史(上古
中古
中世
近世
近代)
相关条目
南朝通语说
客赣方言
粤赣方言
吴闽方言
学者
钱大昕
高本汉
赵元任
罗常培
王力
李方桂
董同龢
郑张尚芳
丁邦新
潘悟云
陈新雄
竺家宁
斯塔罗斯京
白一平
沙加尔
蒲立本
其他
从中古汉语到官话的语音演变
从中古汉语到吴语的语音演变
查论编超音段音位等时性
音节
音拍
音步
元音弱化
声调
声调轮廓
高低重音
音区
音位降阶
音位升阶(英语:Upstep)
声调下降(英语:Downdrift)
声调台阶(英语:Toneterracing)
浮动声调(英语:Floatingtone)
变调
调符
轻重读
次重音
元音弱化
强弱重音
长短重音
音长
长音素(英语:Chroneme)
辅音延长
元音长度
超短音
韵律
语调(音高)
音高轮廓(英语:Pitchcontour)
音高复位(英语:Pitchreset)
重音韵律
节奏
响度
韵律单位
韵律暂停(英语:Pausa)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聲調&oldid=71049176”
分类:需要语言专家关注的页面声调声调语言隐藏分类:自2022年6月需要从英语维基百科翻译的条目需要从英语维基百科翻译的条目自2022年6月需要从俄语维基百科翻译的条目需要从俄语维基百科翻译的条目有声条目嵌入hAudio微格式的条目含有英语的条目含有泰语的条目含有越南语的条目含有俄语的条目使用ISBN魔术链接的页面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大陆简体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可打印版本
在其他项目中
维基共享资源
其他语言
AzərbaycancaБашҡортсаБългарскиBrezhonegCatalàCymraegDeutschEnglish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FryskעבריתMagyar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KabɩyɛҚазақша한국어LinguaFrancaNovaBahasaMelayuਪੰਜਾਬੀ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ChiShonaதமிழ்ไทย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TiếngViệtWalon吴语Bân-lâm-gú粵語
编辑链接
延伸文章資訊
- 1声调-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声调(英语:Tone)的完整意义是一种附着于音节的高低抑扬(音调,或称音高)。语言学家赵元任从音阶获得灵感,设计了五度调值标记法,以数字1表示最低音,到数字5表示 ...
- 2用"聲調"造句 - 查查在線詞典
造句與例句 手機版 · 問問題的聲調很是詫異。 · 亞瑟說,聲調顯得盛氣凌人。 · 她的聲調充滿了深深的惋惜。 · 她的聲調充滿了驚詫。 · 唱歌的聲調也拔高了。 · 他用平穩的聲調 ...
- 3用聲調造句 - 漢語網
聲調造句| 用聲調造句 ; 1、 這些安老院工作人員中有許多人很年輕,他們都具有最善良的愿望,而他們經常使用的 · 更加適合小孩子而不是老人。 ; 2、 毛毛蟲和愛麗絲彼此沉默地 ...
- 4聲調造句_用聲調造句大全- |造句 - 成語故事
聲調造句_用聲調造句大全– |造句 ... 【聲調解釋】:①說話、讀書的腔調。 ... (1) 她抑揚頓挫地朗誦著,聲調優美,娓娓動聽,舉座動容。(2) 這林子裡的鳥什麼 ...
- 5声调造句_造句大全
词语造句-声调造句 ; 声调解释: (1)音调。(2)字调。 ; 声调造句: 1、他的话语有一种怀疑的声调。 2、乐师能辨别声调的各种细微变化。 3、演讲时你最好镇定下来并放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