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知覺 - A+醫學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根據自己的經驗和有關線索,單憑一隻眼睛觀察物體也可以產生深度知覺。

用視覺來知覺深度,是以視覺和觸摸覺在個體發展過程中形成的聯繫為基礎的。

通過大腦的整合活動就 ... 深度知覺 跳轉到:導航, 搜索 A+醫學百科>>深度知覺 深度知覺(depthperception),又稱距離知覺或立體知覺。

這是個體對同一物體的凹凸或對不同物體的遠近的反映。

視網膜雖然是一個兩維的平面,但人不僅能感知平面的物體,而且還能產生具有深度的三維空間的知覺。

這主要是通過雙眼視覺實現的。

有關深度知覺的線索,既有雙眼視差、雙眼輻合、水晶體的調節、運動視差等生理的線索,也有對象的重疊、線條透視、空氣透視、對象的紋理梯度、明暗和陰影以及熟習物體的大小等客觀線索。

根據自己的經驗和有關線索,單憑一隻眼睛觀察物體也可以產生深度知覺。

用視覺來知覺深度,是以視覺和觸摸覺在個體發展過程中形成的聯繫為基礎的。

通過大腦的整合活動就可作出深度和距離的判斷。

但個體在知覺對象的空間關係時,並不完全意識到上述那些主、客觀條件的作用。

雙眼視差 深度知覺主要為雙眼的功能。

當人注視一個平面物體時,它的每一點都落在兩眼視網膜的對應點上,視象互相吻合。

AB為平面物體,如果兩眼注視物體中間的Z點,Z便落到雙眼視網膜中央凹的z′、z″,A和B部分也落到雙眼視網膜的對應部位a′、a″和b′、b″。

如將兩眼視網膜重合起來,兩個視象的位置是互相重合的,這時人就會知覺到一個平面的物體。

當人看一個立體物體時,兩眼視象便不完全落到對應部位。

因為兩眼之間有60~65毫米的目間距,所以左眼看物體的左邊多些,右眼看物體的右邊多些,兩個視網膜象不完全重合,它們都偏向鼻側。

A'B'Z為一個立體(三角錐),當眼睛注視Z點時,Z便落到兩眼中央凹的z′、z″點上,A和B分別落到a′、a″和b′、b″上。

a′與a″,b′與b″為非對稱點,視象向鼻側偏移,即。

這樣,立體的客體在兩眼視網膜上的呈象就有了差異,這個差異就叫雙眼視差。

雙眼視差是深度知覺的主要線索。

兩眼的不對應的視覺刺激轉變為神經興奮,傳到大腦便形成深度知覺。

雙眼視差作為深度知覺線索的作用可通過實體鏡加以證實。

圖3說明同視界的概念。

當用兩個眼睛觀察外界空間的一個物體F時,兩個眼睛必然同時注視在這個物體上,物體在兩眼中央凹上成象,如f′和f″。

這時,通過F和兩眼水晶體形成的圓周上的各點,也都在兩眼視網膜上相對應的點上成象。

這個圓周稱作同視界。

同視界上任何一點在左右眼上的象在大腦中融合成為單一的視象。

不在同視界上的各點,無論較遠或較近的點刺激兩眼視網膜時,都在非對應點上成象,形成視差,從而看起來比所注視的物體顯得遠些或近些。

如C遠於F,左視網膜上c′和f′的距離大於右視網膜上的c″和f″的距離,c′和c″是非對應點,這個視差就會引起C遠於F的知覺。

深度知覺的物理線索 物體的遮擋(重疊),在前面的近,被遮擋者遠;光亮和陰影的分布(明暗分析),近處物體顯得亮,遠處物體顯得暗些;空氣透視,近處物體輪廓清晰、細節分明,遠處物體不清晰;線條透視,指對象在空間上的幾何投影,大小相同的物體近的視角大,遠的視角小。

因此向遠方伸展的兩根平行線看起來趨於接近(見彩圖)。

如看向遠方伸延的鐵軌等。

所熟知物體的大小也可作為深度線索,近的物體大些,遠的物體小些。

這些線索在視覺性藝術作品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

我們用單眼通過紙筒看一幅風景照片,由於突出了這些線索的作用,深度感就會更加突出。

其他的一些物理線索,包括運動視差,即由觀察者的位置移動而引起的客體相對運動的知覺,如坐火車可看到,近處物體向反方向移動,越近越快,而遠處物體則隨觀察者向同一方向運動。

這種運動速度和方向的差異也構成距離線索。

此外,各種表面的組織結構也為視覺提供距離信息,如地面的結構越遠越密集,構成結構上的梯度,給人以深度印象。

因此,結構密度的大小也是距離線索之一。

通過以上所列舉的許多距離線索,使觀察者知覺到物體的空間關係。

過去心理學家認為空間距離不能直接被感知到,而必須由單眼和雙眼線索間接推斷出來。

J.J.吉布森提出的心理物理對應理論認為,觀察者周圍光線的變化和分布是空間知覺的直接信息。

非視覺性深度線索(動覺線索) ①眼睛的調節:當人眼看遠近不同的物體時,通過睫狀肌改變水晶體的凸度,以使視網膜象清晰。

睫狀肌的動覺信號傳到中樞,成為距離的線索。

這種線索只在10米以內起作用。

②雙眼輻合:雙眼在注視物體時,視軸會聚在對象上,看近物時輻合程度大,看遠物時則輻合程度小。

調節眼球肌肉動作的信息是距離的線索。

輻合與其他線索協同作用可以精確地提供距離的信息,如雙眼輻合與視網膜象大小相結合,遠者視軸分散,視象小;近者輻合程度大,視象也大。

在不同距離上的兩個大小不等的客體可以有等大的視象,但因輻合程度不同也能區分出遠近。

輻合只在幾十米內起作用。

中國心理學家荊其誠等在深度知覺問題上曾做過不少研究,包括知覺距離的主體和客觀條件以及雙眼輻合在大小-距離判斷中的作用等。

實驗證明,當輻合保持不變而只改變刺激距離時,知覺大小的變化主要遵循視網膜象大小變化的規律。

研究還表明,在45米之內雙眼輻合可以作為距離的線索。

目間距較大的被試距離判斷更為準確。

出自A+醫學百科「深度知覺」條目http://cht.a-hospital.com/w/%E6%B7%B1%E5%BA%A6%E7%9F%A5%E8%A7%89轉載請保留此連結 關於「深度知覺」的留言: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1個分類:心理學 個人工具 登入/建立新賬號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檢視 閱讀 简体中文 編輯修改 修訂歷史 動作 搜索   導航 首頁 大醫精誠 人體穴位圖 中藥圖典 醫學電子書 藥品百科 中醫百科 疾病診斷 急救常識 疾病查詢 中藥百科 中醫方劑大全 怎樣看化驗單 醫事漫談 醫學下載 醫學視頻 功能菜單 志願者招募中 關於廣告 網站事務 最近更改 工具箱 鏈入頁面 鏈出更改 所有特殊頁面 可列印版 此頁由A+醫學百科用戶医者於2012年11月20日(星期二)17:18的最後更改。

在A+醫學百科用戶行医和A+醫學百科匿名用戶的工作基礎上。

本站內容由網友添加和整理,僅供學習和參考。

站內信息不一定準確、全面或最新。

網站內容不應成為診斷或治療疾病的最終依據。

A+醫學百科提醒網友,如有身體不適,請及時就醫。

本站的全部文本內容在知識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3.0協議之條款下提供。

隱私政策 關於A+醫學百科 免責聲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