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治時期到戒嚴時代,那些被查禁的臺灣流行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二、戒嚴體制下的禁歌管制 ... 四、深具時代感的臺灣名曲「雨夜花」 ... 當時的暢銷金曲〈雨夜花〉,為周添旺以自身所聽到的酒家女滄桑遭遇為背景填詞 ... 尚未登入 訂閱方案 看・這些人 帝王將相 革命家 王子 公主 皇后 歐洲名人 希特勒 拿破崙 伊莉莎白一世 臺灣 鄭成功 林獻堂 蔣經國 宋美齡 蔣介石 孫中山 中國 曹操 毛澤東 袁世凱 慈禧太后 唐太宗 行行出狀元 農民 文豪 攝影師 科學家 運動員 醫護人員 看全部分類 看・這些事 天災人禍 災難 戰爭 COVID-19 文青日常 藝術/設計 閱讀 音樂 影視/電影 生活大小事 移民/遷移 新聞/媒體 法律 飲食 科技 主義/思想 法西斯主義 轉型正義 資本主義 女性主義 政治/國際 共產黨 國民黨 伊斯蘭 納粹 神聖羅馬帝國 看全部分類 看・這世界 Asia。

亞洲 越南 泰國 韓國 日本 香港、澳門 中國 Europe。

歐洲 英國 荷蘭 希臘 義大利 德國 Americas。

美洲 墨西哥 古巴 加拿大 美國 Taiwan。

臺灣 臺灣 高雄 臺南 嘉義 臺北 基隆 看全部分類 看・這時代 臺灣分期 戰後時期 日治時期 清治時期 鄭氏時期 荷西時期 英國王朝 都鐸王朝 金雀花王朝 斯圖亞特王朝 西元世紀 20世紀 19世紀 18世紀 17世紀 16世紀 中國朝代 春秋戰國 唐 魏晉南北朝 三國 秦 世界大代誌 文藝復興 冷戰 工業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 看全部分類 所有分類 會員專區 專題特輯 專欄作者 所有文章 活動 影音 倒數2030 帳戶資訊 閱讀紀錄 收藏清單 關於我們 月繳方案 149/月 新會員首月99元優惠 訂閱此方案 季繳方案 原價NT447 350/季 淺嚐方案,閱讀故事小試身手 訂閱此方案 年繳方案 原價NT1788 1280/年 炎炎夏日優惠中,896元只到8/7! 訂閱此方案 首頁 從日治時期到戒嚴時代... 從日治時期到戒嚴時代,那些被查禁的臺灣流行歌 2018-10-24 一、戰前臺灣流行歌曲之緣起 二、戒嚴體制下的禁歌管制 三、戒嚴時期的禁歌種類 四、深具時代感的臺灣名曲「雨夜花」 收藏 +新增分類 分享 Twitter Facebook Line 一、戰前臺灣流行歌曲之緣起1910年代末期,置身於日本殖民統治下的臺灣,受到當時「民族自決」國際潮流,以及日本帝國政策相應調整的雙重影響下,迎來了日本當局在政治、社會、經濟、藝術及文學方面相對開放的「大正民主」時期。

此時期臺灣人的生活出現很大的轉變,聽流行音樂、喝咖啡、賽馬、看電影、跳舞成為大眾日常娛樂與休閒活動。

在流行音樂方面,日本的唱片公司及留聲機製造商紛紛來到臺灣設立據點,例如當時最知名的古倫美亞唱片公司(臺灣コロムビア販賣株式會社),就積極地打造臺灣流行歌手,最負盛名者不外乎是「純純」、「愛愛」這兩個女性歌手,也帶動了新型態的聽覺饗宴。

古倫美亞唱機唱片公司的廣告。

(資料來源:轉引自林太崴,《玩樂老臺灣》,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 除了積極培育歌手,古倫美亞唱片公司也不忘延攬優秀的詞曲創作人,像是周添旺、陳君玉、鄧雨賢、李臨秋等人,都在當時創作出〈桃花泣血記〉、〈跳舞時代〉等經典且熱銷唱片。

在日治時期臺灣廣受歡迎的流行歌曲,成為突顯日治時期流行文化的特色之一。

然而在日本帝國的統治下,流行歌曲若與當局政策不合時,終究難逃遭禁的命運。

1934年,一首由守真作詞、周玉當作曲、泰平唱片發行的歌曲──〈街頭的流浪〉(又名「失業兄弟」)成為臺灣史上第一首被執政當局禁止播放的歌曲。

歌詞如下:  景氣一年一年歹 生理一日一日害 頭家無趁錢 轉來食家己 哎唷 哎唷 無頭路的兄弟 有心做牛拖無犁 失業兄弟行滿街 暝時無得睏...... 哎唷 哎唷 無頭路的兄弟 毋是大家歹八字 著恨天公無公平 日時遊街去 暗時惦路邊 哎唷 哎唷 無頭路的兄弟 1934年由守真作詞、周玉當作曲、泰平唱片發行的歌曲〈街頭的流浪〉,為臺灣史上第一首被執政當局禁止播放的歌曲。

(資料來源:轉引自林太崴,《玩樂老臺灣》,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 曲中提及當時社會上的失業現象,由於描述的內容過於清晰寫實,遂引來當局的不滿,為了避免街頭傳唱引發民心動搖不安,乃下令查禁。

有研究也指出,這首歌曲之所以被禁止,很大的原因也和隔年「始政四十週年紀念臺灣博覽會」的形象維護有關,只不過,這就是另外一則故事了。

由此例可知,歌曲具有反映時代、社會背景、傳遞並抒發大眾思想、感情的功能,加之近代化傳播媒體的推波助瀾,更擴大了流行歌曲的影響力,故而成為統治當局著意審查的標的。

二、戒嚴體制下的禁歌管制戰後,國民政府為了確保統治權力,在政治上施行高壓手段,積極剷除日本統治時期殘存的遺影,並為了貫徹反共國策,強制改造臺灣文化,無論文學、音樂、藝術等範疇皆須配合國家政策。

首先,1946年行政長官公署發佈〈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訓令〉,對日治時期的流行歌曲做出了「查本省自光復後,所有日人出版有關文化遺毒之圖書刊物,及一切宣揚皇軍戰績皇民化運動之歌謠等,業經通令自動焚毀在案」的處置辦法。

至1949年全臺戒嚴後,〈戒嚴令〉第3條更是明訂〈臺灣省戒嚴期間新聞雜誌圖書管理辦法〉,提及「凡詆毀政府或首長,記載違背三民主義,挑撥政府與人感情,散布失敗投機之言論及失實之報導,意圖惑亂人民視聽,妨害戡亂軍事進行,及影響社會人心秩序者,均在查列之列」。

此條法令一出,唱片、歌曲等出版品項悉數被列為管控的對象,同年9月改制的臺灣省保安司令部,則是作為管制流行歌曲查禁、禁播的監控單位。

在反共國策,以及後續推行國語運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多重考量下,執政當局透過頒布相關法令、嚴查出版及操制媒體等方式,決定著歌曲的「生」與「死」;在國策至上的統治下,能彰顯愛國、愛黨、敬愛領袖、反共復國的「愛國歌曲」也就成為官方認可的主流,諸多反映社會現實的流行歌曲,也只能遁入地下,尋求其他露出的管道。

三、戒嚴時期的禁歌種類戰後歌曲的禁與不禁,最主要考量的是政治因素,如若歌曲違反下列規則,即難逃被禁的命運:1.意識左傾、為匪宣傳 2.抄襲共匪宣傳作品曲譜 3.詞句頹喪,影響民心士氣 4.反映時代錯誤,使人滋生誤會基於上述理由,具左傾思想的歌曲是被查禁的頭號目標。

較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歌詞中只要帶有「紅」字,就會被當局視為影射共產黨而遭到查禁。

例如周璇的〈夢〉,詞中有「我的夢已夠殷紅」,還有周璇、嚴華合唱的〈探情〉,詞中有「月月紅,放紅光」,皆因上述理由遭到查禁──儘管歌曲內容明顯是在歌詠愛情,依然逃不過被列為禁歌的命運。

以一字犯禁即遭查禁的歌曲還有〈毛毛雨〉,就因為「毛」字與毛澤東的姓氏相同,也犯忌諱,落得遭禁的下場。

除了歌曲不得有左傾思想、不得使用共匪宣傳詞曲、歌詞用字不可讓人聯想到共產黨等與反共相關的查禁理由外,只要是反映社會現實或是隱含批判政府施政的曲目同樣難逃被禁命運,直到現在仍然耳熟能詳的三首本土創作流行歌曲〈燒肉粽〉、〈收酒矸〉、〈補破網〉,就都是因為歌詞內容提及人民生活困苦、工作難找、前途無望等社會環境,而遭到當局禁止。

值得一提的是,被查禁的歌曲並非只有日語或臺語歌曲,中國方言、國語歌曲也在查禁之列,戰後初期第一波禁歌名單中,即有大半為上海歌曲,據說這是因為國民政府擔心這些歌曲會腐化軍心、影響民心,因而禁止。

除政治因素外,凡是違反「善良風俗」、情感表達過於露骨或悲情,批判軍人形象,挑起軍民思鄉情結者也都屬於禁歌之列。

以這些理由被查禁的歌曲,亦有不少是歌壇上流行的國語歌曲,如〈小妹妹想郎〉、〈嘉陵江上〉、〈風流將軍〉、〈江南夢〉等。

1968年當時臺灣警備總司令部查禁「何日君再來」及「蘇州夜曲」之公文。

(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案樂活情報網) 四、深具時代感的臺灣名曲「雨夜花」戰前臺灣流行音樂在時代氛圍、資本家投資、相關從業者及大眾的參與下,至1930年代發展達至巔峰。

當時的暢銷金曲〈雨夜花〉,為周添旺以自身所聽到的酒家女滄桑遭遇為背景填詞:雨夜花,雨夜花,受風雨吹落地;無人看見,每日怨慼,花謝落塗不再回。

再由鄧雨賢作曲,兩人合作寫出的歌曲,也成為紅極一時女歌星純純的經典作品。

由於〈雨夜花〉的銷售成績相當好,後來又將〈雨夜花〉的背景故事編寫成劇本,由當時知名的辯士(電影解說員)詹天馬將故事情節配上音效,錄製成唱片販售。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臺灣進入戰時體制,為了推行皇民化運動,日本當局推行了一連串相應的政策,期使將臺灣人培育成為愛國奉公的皇民。

此時原本家喻戶曉的歌謠,也蒙上了戰爭的陰影,1938年〈雨夜花〉一曲被重新填詞,改為〈誉れの軍夫〉(榮譽的軍夫),〈雨夜花〉轉化成軍歌形式,成為鼓勵臺灣人民響應聖戰之曲目。

紅色彩帶,榮譽軍夫,多麼興奮,日本男兒。

獻予天皇,我的生命,為著國家,不會憐惜。

進攻敵陣,搖舉軍旗,搬進彈藥,戰友跟進。

寒天露宿,夜已深沉,夢中浮現,可愛寶貝。

如要凋謝,必做櫻花,我的父親,榮譽軍夫。

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這首帶有日本色彩的〈雨夜花〉便遭查禁,但作詞者周添旺仍未停歇創作,礙於官方對歌曲的審查管制,創作內容處處遭受限制,這也導致家中的收入常不穩定,需仰賴曾為日治時期流行歌手的妻子愛愛在家經營毛衣代工、進口舶來品銷售,方能維持生計。

從〈雨夜花〉這首歌曲在不同時期的轉變,吾人可看出時代的遞嬗對歌曲的影響,也從中看出政治力在文化領域的權力展現,而高壓的政策除了壓制了反映社會現實的曲目,同時也扼殺了詞曲創作者的自由發展,並對他們的生活造成負面影響。

所幸現今臺灣社會已走出戒嚴的陰影,而昔年經典傳唱的曲目,今時今日得以風華再現,傳承著臺灣流行歌曲的歷史。

參考書目 陳君玉,〈日據時期臺語流行歌概略〉,《臺北文物》4:2(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55年8月),頁22-30。

鄭恆隆、郭麗娟,《臺灣歌謠臉譜》(臺北:玉山社,2002年)。

薛宗明,《臺灣音樂辭典》(臺北:臺灣商務,2003)。

廖純瑩,〈移植與內化:五、六〇年代臺語翻唱歌曲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6月。

李筱峰,〈兩蔣威權統治時期愛國歌曲內容析論〉,《文史臺灣學報》1,2009年,頁120-162。

黃裕元,〈日治時期台灣唱片流行歌之研究:兼論1930年代流行文化與社會〉,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

陳培豐,〈由「閨怨」、港邊男性到日本唱腔:1930-1960年代臺語流行歌的流變〉,《臺灣史研究》,2015年12月,頁35-82。

呂興昌,〈從日本軍歌到臺灣禁歌的觀察〉,《臺灣文學研究》10,2016年6月,頁11-39。

本文由故事與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共同合作。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近期舉辦{他們的年代:1930~1960台灣文藝復興}系列活動,以紀錄片、專題講座及音樂會等三場活動,來介紹1930~1960年代台語流行歌曲的興起及流轉。

11月4日放映紀錄片〈VivaTonal跳舞時代〉,認識1930年代古倫美亞唱片與陳君玉、純純、柏野正次郎等人執著於台灣音樂的故事及當時台灣社會現況,也邀請到簡偉斯導演一同分享這部電影所傳達的精神;11月10日邀請到中研院陳培豐研究員,介紹及分析戰後1950~1960年代,台灣從殖民到再殖民的狀況下,台語流行歌的演變及歌曲背後的社會輪廓;11月11日所舉辦的「台灣歌謠音樂祭.草地音樂會」,精選1930~1960年代台語流行歌曲的重要作品,邀請歌手及樂隊現場演唱演奏之外,更詳加介紹每首曲目的時代背景及隱喻於其中的台灣歷史,特別請到「人間國寶」文夏、文香及紀露霞等資深歌手,彷彿坐上時光機,現場原音重現,回到過往那段台灣流行歌曲的輝煌年代。

歡迎您一同來認識這段令人懷念的歷史樂音。

11月4日(日)2:00PM.音樂類.電影 VivaTonal跳舞時代(含映後座談)   11月10日(六)2:00PM.音樂類.講座 再會啦!故鄉——1950~1960年代台語流行歌曲的發展   11月11日(日)2:00PM.音樂類.音樂會 台灣歌謠音樂祭.草地音樂會 文章資訊 作者 陳世芳 刊登日期 2018-10-24 文章分類 故事 標籤 日治時期 戰後時期 臺灣 音樂 白色恐怖 相關故事 #日治時期 #戰後時期 #臺灣 #音樂 #白色恐怖 2018-11-26 故事 《丟丟銅仔》、《四季紅》通通不准唱──戒嚴時代的校園音樂播放禁忌 在戒嚴時代的校園,臺灣民謠不僅不能播唱,居然還被視為「噪音」! 2015-06-03 故事 完整回顧,臺灣禁歌史 音樂作為流行文化的一環,容易拿來被當作政權的工具 2016-10-17 故事 永遠的寶島歌王洪一峰,與他開創的臺語歌壇時代 說書SpeakingofBooks 高等科畢業後,洪一峰進入附近的蔗板工廠工作,但是不到一年,洪一峰便提出辭呈,邁向他的音樂之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