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的資本集中理論 - MBA智库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可見,資本集中更能適應生產迅速擴張的需要。
此外,“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在正常情況下經營某行業所需要的單個資本的最低限量提高了” ...
馬克思的資本集中理論
用手机看条目
扫一扫,手机看条目
出自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1馬克思的資本集中理論概述
2馬克思的資本集中理論的內容
3馬克思的資本集中理論的方法[1]
4馬克思的資本集中理論的理解[2]
5馬克思的資本集中理論對我國企業兼併的啟示[9]
6資本積聚與資本集中的區別[1]
7參考文獻
[編輯]馬克思的資本集中理論概述
資本集中理論來源於馬克思,是最早能夠解釋或說明企業併購的理論基礎,後來的併購理論正是在這一理論基礎上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化不斷加以總結而提出的。
[編輯]馬克思的資本集中理論的內容
在馬克思寫作《資本論》的年代里,資本主義世界還沒有出現大規模的併購浪潮。
儘管馬克思在其《資本論》中沒有使用企業併購這一概念,但從他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發展以及資本運動內在規律的詳盡分析中建立的資本集中理論,分析了資本集中的原因、機制及其發展趨勢,其中已包含了豐富的企業購併思想。
一、資本集中的內涵
馬克思的資本集中概念是從其對單個資本增長方式的分析中引出的。
單個資本的增長,首先是通過以“積累基礎的或者不如說是積累等同的積聚”的方式進行的。
但這種增長方式既受到“社會財富的絕對增長或積累的絕對界限的限制”,又受到“新資本的形成和舊資本的分裂的阻礙”,而且無論積累如何進行,他們總是作為獨立的相互競爭的部分在各自的分工點上彼此對立。
因此,積累一方面表現為生產資料和對勞動力支配權的不斷增長的積累;另一方面,又表現為許多單個資本的相互排斥。
單個資本增長的第二種方式是資本“各部分之間相互吸引”即資本集中。
所謂資本集中,就是“已經形成的各資本的積聚,是它們個體獨立性的消失,是資本家剝削資本家,使許多小資本變成少數大資本”,因而這種增長方式不受社會財富絕對增長的制約。
可見,這裡所講的資本集中,實際上就是企業之間的併購。
資本積累和資本集中都是單個資本增長的方式,但積累僅是“有圓形運動變為螺旋運動的再生產所引起資本的逐漸增大”。
這種增長與集中式比起來是一個極其緩慢的過程。
“假如必須等到單個資本增長到足夠修建鐵路的程度,那末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還沒有鐵路”,而“集中通過股份公司轉瞬之間就把這件事完成了”。
可見,資本集中更能適應生產迅速擴張的需要。
此外,“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在正常情況下經營某行業所需要的單個資本的最低限量提高了”,所以,資本集中在本質上是適應社會化大生產要求而形成的一種生產和資本的擴張方式。
二、資本集中的動因
1.內因: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和對剩餘價值的追逐
促成資本集中的根本原因,就在於資本對剩餘價值和利潤的無止境的追逐。
剩餘價值有絕對剩餘價值和相對剩餘價值兩種方式。
在以極其大工業為基礎的社會大生產階段,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是創造剩餘價值的主要方式。
而追逐相對剩餘價值是“通過使商品便宜來進行的”。
在其他條件不變時,商品的價格取決於勞動生產率,而勞動生產率在一定程度上又取決於生產規模,所以,資本為追逐更大利潤就要擴大生產規模,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單位商品的價值,即所謂規模經濟。
馬克思特別強調有分工引起的規模經濟在資本集中過程中的作用。
“內部分工的工人大軍越龐大,應用機器的規模越廣大,生產費用就越少,勞動生產率就越高”,“生產方式和生產資料總是在不斷變更,不斷革命化;分工必然會引起進一步的分工;機器的採用必然會引起及其更廣泛地採用;大規模的生產必然會引起更大規模的生產。
”可見,現代經濟理論中的規模經濟問題,馬克思已經作了相當深刻地論述了。
工人集中協作,可以節省不變資本,從而降低費用,提高勞動生產率。
“工人的集中和他們的大規模協作,從一方面來看會節省不變資本:同樣的一些建築物、取暖設備、照明設備等用於大規模生產所需要的費用少雨,比小規模生產相對少一些,動力機和工作及也是一樣,他們的價值雖然絕對的說是增加了,但同不斷擴大的生產相比,同可變資本的兩或者說同推動勞動力的量相比,相對的說卻是減少了。
一個資本在本生產部門內實現的節約,首先並且直接是勞動的節約,即本部門內工人有酬勞動的減少;而上面那種節約,卻是用最經濟的辦法,也就是在一定生產規模上,用最少的費用來實現對別人無酬勞動的這種最大限度的占有。
”
不僅工人的集中能降低費用,生產資料的集中也能降低費用。
“---生產資本的集中,可以節省各種建築物,這不僅指真正的工廠,也指倉庫等。
燃料、照明等的支出也是一樣。
其他生產條件,無論多少人用,仍是不變的。
這種由於生產資料的集中及其大規模應用而產生的全部節約,是以工人的聚集和共同工作,即勞動的社會結合這一重要條件為前提的。
”
馬克思的理論邏輯顯然是:資本對剩餘價值和利潤的追求,在社會化大生產階段主要採取相對剩餘價值形式,這就要求擴大生產規模,與此引起資本集中。
所以,對剩餘價值和利潤的追求,是資本集中最原始的動因。
資本集中更進一步的原因在於分工協作引起的規模經濟。
2.外因:競爭的壓力
馬克思認為:資本既是占有和支配活勞動和物化勞動的前提,又是一種參與分配剩餘價值的權利。
每一個別資本都有要求按其資本份額在社會總資本中所占比例的大小取得相應利潤的傾向,一方面引起了資本的競爭和流動,不斷地改變資本在不同產業部門和不同企業間的分配比例;另一方面又促使資本家不斷地進行擴大資本絕對量的積累,導致單個資本之間為了在總資本中占有一個更大的相對份額而進行相互排斥和競爭。
馬克思指出:“競爭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規律作為外在強制規律支配著每一個資本家”。
這種外在的強制力量“迫使資本家不斷擴大自己資本來維持自己的資本”。
而擴大資本最有力、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資本集中。
隨著技術進步和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在正常條件下經營某種行業所需要的單個資本的最低限量提高了。
因此,較小的資本被擠到那些大工業還只是零散地或不完全地占領的生產領域中去。
在這種資本的競爭中垮臺的總是許多較小的資本家。
他們的資本一部分轉入勝利者手中,一部分歸於消滅”。
而信用制度的發展則加速了這一進程,為資本集中提供了現實條件。
因此,單個資本為了在殘酷的競爭中不至於被淘汰出局,要麼採取聯合的方式與大資本抗衡,要麼通過提高單個資本的經營效率以使自身在大資本的夾縫中取得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
當然馬克思在這裡論述的資本主義“大魚吃小魚”式的購併是與其所處的時代有很大的關係。
三、資本集中機制
資本集中機制是指單個資本是通過什麼方式形成大規模資本的。
馬克思認為,資本集中的機制,包括競爭機制、公司制度、信用制度和股票市場制度四個方面。
在馬克思資本集中理論中,關於資本集中機制的論述有著最直接的指導意義。
馬克思研究發現:競爭鬥爭是通過使商品便宜來進行的。
在其他條件不變時,商品的便宜取決於勞動生產率,而勞動生產率又取決於生產規模。
因此,較大的資本戰勝較小的資本。
競爭的結果總是許多較小資本家的垮臺,他們的資本一部分轉入勝利者手中,一部分歸於消滅。
除此之外,一種嶄新的力量——信用事業,隨著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的出現而形成起來,並逐步壯大,最後變成一個實現資本集中的龐大的社會機構。
對股份公司公司的出現,馬克思也給予了極大的關註,他認為股份資本是對私人資本的揚棄。
這種揚棄的實質在於:本身建立在社會生產方式的基礎上並以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社會集中為前提的資本,直接取得了社會資本的形式,而與私人企業相對應。
因而,這是作為私人財產的資本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範圍內的揚棄。
因此,資本和勞動力的社會集中既是股份公司產生的前提,同時股份公司的出現,又為資本集中提供了重要機制。
尤其是股份公司和資本市場制度,使得資本的流動和重組成了一件成本低且很方便的事情,因為資本市場除了表現為借貸市場外,還表現為一切有息證券市場,如國債和股票市場。
而且,國內市場本身又分為本國股票、本國公債券等市場和外國公債券、外國股票等市場,更為重要的是:交易所正在把所有完全閑置或半閑置的資本動員起來,把它們吸引過去,迅速集中到少數人手中;通過這種辦法提供給工業支持的這些資本,實現了工業的振興。
馬克思還指出:有價證券可以變換,可以買賣。
這實際上是一種觀念的流通。
這種流通甚至可以通過股票買賣的形式在國外市場上進行。
另外,馬克思分析了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所有者與經理相分離的可能情況,這為分析所有權和經營權的矛盾以及經理在經理市場中的行為與選擇開闢了一條道路。
他認為:股份公司制度發展的趨勢就是使這種管理勞動作為一種職能越來越同自有資本或借入資本的所有權相分離,從而實際執行職能的資本家轉化為單純的所有者,即單純的貨幣資本家。
馬克思關於資本集中機制的理論論述是完整的、強有力的。
即使在今天看來,這個由商品市場和經理市場所形成的競爭制度、股份公司制度、金融信用制度和股票市場制度等幾個方面所形成的整體,也的確是資本得以流動、重組乃至集中的最重要機制。
四、資本集中的實現條件:資本的流動
馬克思認為,資本的流動應有以下條件為前提:其一,社會內部已有完全的商業自由,消除了自然壟斷以外的一切壟斷;其二,信用制度的發展已經把分散的閑置資本集中起來,而不再留在各個資本家手中;其三,不同的生產部門都受資本家的支配。
這些條件的實現情況決定著資本流動性的大小。
但這些條件只是決定資本流動的市場條件,而且是就資本的一般形式,即價值形態的資本而言的。
在現實經濟生活中,資本既可以作為價值形態而存在,也可以作為實物資本而存在。
而問題是實物資本如何流動?
馬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信用制度時指出:“雖然一部分固定資本,如廠房、高爐、鐵路等不能運到市場買賣,但它的所有權證書卻可以交換,可以買賣,甚至可以在國外市場上流通”。
這種所有權證書的一種重要形式就是股票。
實物資本雖然不能在空間上流動起來,但其所有者可以通過所有權證書的轉讓將實物資本的一部分或全部轉化為貨幣資本,從而實現實物資本在不同所有者之間進行流動。
馬克思還分析了企業整體流動的問題。
他指出,在競爭中,總有一些企業由於技術進步而使其固定資產價值貶值,如果它們的所有者不能以足夠的積累進行改造或投資以適應技術發展的需要,這些企業將被整個地閑置下來。
對於這些企業來說,資本的集中過程將能很快地為它們提供自身的市場。
它們的“第二個所有者因為用便宜的價錢把企業買過來,所以一開頭就用較少的投資來開始他的生產。
”
五、資本集中的趨勢
馬克思在研究資本集中規律的時候,是從總體和長期的角度來論述這種集中的趨勢的。
“雖然資本集中運動的相對廣度和強度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資本主義財富已經達到的數量和經濟結構的優越性決定的,但集中的進展速度不取決於社會資本的實際增長速度。
這正是集中與積聚的不同之處,因為積聚不過是規模擴大的再生產的另一種表現而已,而集中可以通過單純改變既有資本的分配,通過改變社會資本各個組成部分的量來實現。
資本所以能在這裡,在一個人手中大量增長,是因為它從許多人的手中被奪走了。
在一個生產部門裡,如果投入的全部資本融合為一個單個資本時,集中便達到了極限;在一個社會裡,只有當社會總資本或者集中到唯一的資本家手中,或者合併到唯一的資本家公司時,集中才算達到了極限。
”
19世紀以來,許多資本主義國家針對有資本集中引起的壟斷,又有壟斷引起競爭秩序破壞和經濟效率下降的情況,相繼頒佈實施了《反托拉斯法》或《禁止壟斷法》,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資本進一步集中的趨勢,這是從資本運動的外部,以國家力量為後盾對資本集中趨勢施加的阻礙。
從資本運動的內部看,資本集中既有成本也有手藝,當由於資本集中而引起的成本(包括信息成本、協調成本在內的交易成本)小於資本集中帶來的收益時,資本集中會繼續下去,以至達到成本與收益相等的那一點上。
顯然,馬克思當時沒有考慮到資本集中的成本收益比較問題。
不管從資本集中的內部還是外部考察,都存在阻礙資本集中無限演變下去的力量。
因此,馬克思的關於在一個社會裡,只有當社會總資本或者集中到唯一一個資本家手中,或者集中到唯一的資本家公司中,資本集中才算達到極限的預言,迄今為止沒有為世界經濟史的經驗所驗證。
[編輯]馬克思的資本集中理論的方法[1]
資本集中還必須依靠一定的方法。
通常把資本集中看成只是一個強制地進行的過程,即所謂“大魚吃小色”。
其實,這隻是其中的一種文法。
馬克思認為,資本集中的方法或途徑有二種,一種是強制的方法,另一種是平滑的方法。
所謂強制的集中方法,就是兼併,大資本強製件地併吞小資本。
馬克思說,這種資本集中方法,其“集中是通過強制的道路進行吞併”,即在這種場合,“某些資本成為對其他資本的占壓倒優勢的引力中心,打破其他資本的個體內聚力,然後把各個零散的碎片吸引到自己方面來”。
各個資本為了追逐高額利潤而展開激烈的競爭,大資本在集中中併吞小資本。
這種由若幹分散的小資本合併成為少數大資本的過程,就是資本集中。
馬克思認為,資本集中的途徑之一是小資本家為大資本家所吞併,小資本家失去資本,是勞動條件和生產者的再一次的分離。
關於這種分離,在《資本論》第三捲中,馬克思在分析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律時指出:“資本的源流,或者說資本的積累,將比例於資本已有的量而不是比例於利潤率的高度而滾滾向前。
……利潤量甚至在利潤率較低時也會隨著所投資本量的增加而增加。
但是,這同時需要有資本的積聚,因為這時各種生產條件都要求使用大量資本。
這同樣需要有資本的集中,即小資本家為大資本家所吞併,小資本家失去資本。
這不過又是勞動條件和生產者的再一次的分離。
這些小資本家還算是生產者,因為對他們來說,本人的勞動還起著作用;總的說來,資本家的勞動和他的資本量成反比,就是說,和他成為資本家的程度成反比。
正是勞動條件和生產者之間的這種分離,形成資本的概念;這種分離從原始積累開始,然後在資本的積累和積聚中表現為不斷的過程,最後表現為現有資本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和許多人喪失資本。
”這種形式的資本集中,就是大資本家對小資本家的剝奪。
這種剝奪大大加速了資本的集中。
馬克思又說:“積累既然引起勞動的大規模集中,從而引起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所以又加速利潤率的下降。
另一方面,利潤率的下降又加速資本的積聚,並且通過對小資本家的剝奪,通過對那些還有一點東西可供剝奪的直接生產者的最後殘餘的剝奪,來加速資本的集中。
”所以,這種集中是資本剝奪資本,強行戰勝弱者。
所謂資本集中的平滑的方法,就是用比較緩和的而不是強制性合併的辦法,這就是通過股份制的辦法,把各個資本自願地組合起來,形成更大的資本。
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通過建立股份公司這一比較平滑的辦法把許多已經形成或正在形成的資本溶合起來”。
通常見到的合資企業或股份制企業,就是不同資本的港台,溶合為一個更大的企業。
這種資本溶合,不是強制性地進行的,所以是一種平滑的過渡。
但是,這種組建股份公司的方法與企業兼併的方法,兩者所起的經濟作用是一樣的。
從這裡也可以看到,股份制實際上是資本集中的一種手段。
既然是一種發展生產力的手段,那就資本主義可以用,社會主義也可以用。
這就像計劃和市場都是手段一樣。
我國農民創造的股份合作制經濟,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平滑方式的資本集中。
我國現在調整所有制結構,實行“混合所有制”經濟,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平滑的資本集中的形式。
[編輯]馬克思的資本集中理論的理解[2]
一、資本集中是市場經濟發展中的必然現象
資本作為經濟範疇,在不同的社會反映不同的社會關係,這是不言而喻的。
但如果從具體的運行層次看,在商品經濟條件下,資本都是價值增值的運動。
馬克思一方面認為,“資本作為自行增殖的價值,不僅包含著階級關係,包含著建立在勞動作為雇佣勞動而存在的基礎上的一定的社會性質”;另一方面,馬克思又反覆強調資本“是一種運動,是一個經過各個不同階段的迴圈過程”,“它只能理解為運動,而不能理解為靜止物”,“在這裡,價值經過不同的形式,不同的運動,在其中它保存自己,同時使自己增殖、增大。
[3]”價值增值之所以會成為一個運動,並非單純由於各個當事人的主觀要求,而是由生產社會化的客觀規律所決定的。
由於社會化生產都是同商品經濟規律相聯繫的,商品經濟的規律必然表現為社會化生產的規律。
在市場經濟這種現代商品經濟中,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作為有獨立利益的市場主體,“他和貨幣貯藏者一樣,具有絕對的致富欲,”[4]總是會把利潤最大化作為自己的目標,這就決定他要把一部分利潤轉化為資本積累擴大生產規模以帶來更多的利潤。
因此,競爭規律必然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它迫使每一個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為了求得生存和發展而將每年新創造價值的一部分積累起來,也就是將剩餘價值資本化。
“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使投入工業企業的資本有不斷增長的必要,而競爭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規律作為外在的強制規律支配著每一個資本家。
競爭迫使資本家不斷擴大自己的資本來維持自己的資本,而他擴大資本只能靠累進的積累。
”[4]馬克思在這裡所說的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下的資本積累,這種資本積累是基於市場經濟的。
由於現階段我國實行的是市場經濟體制,依然存在著競爭規律,而這種經濟規律和一個社會實行的是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並沒有必然的聯繫,這就決定了在我國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中依然存在著資本積累的驅動力。
資本積累主要有兩種基本形式,即資本積聚和資本集中。
資本積聚是指單個資本靠自身的積累而增長,是通過剩餘價值資本化為資本積累,資本積累並人原投資,形成了資本積聚。
資本積聚的規模和速度最終受到原有資本積累速度和社會財富增長限制,因而其增長是緩慢的,但生產的社會化則越來越呈加速發展的態勢,二者之間存在著難以調和的矛盾。
實踐提出瞭解決這個矛盾的途徑,那就是資本集中。
所謂資本集中則是指通過強制吞併或自願聯合使許多小資本變成少數大資本,資本集中可以在較短時間內集中大量的資本,所以增大速度很快。
由此可見,資本集中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現象,作為擴大再生產必要條件的資本積累由集中推動要比積聚快速得多。
二、資本集中的積極作用分析
對於迅速發展的現代工業來說,進入的資金門檻越來越高是一個明顯的趨勢,資本集中在經濟發展中的優勢越來越明顯。
第一,資本集中有利於加速資本積累,提高社會化生產程度,產生裂變生產力。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對單個資本的最低規模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而資本平均規模的提高必須要求通過加速積累才能夠更好地實現,從而產生適合於機器大工業生產的物質基礎。
單個資本的積累速度受到自身條件的種種限制,無法突破其固有的極限,而資本集中卻不受社會財富增長絕對界限的限制。
通過這種資本間的競爭,資本會逐步向勝利者轉移,以達到適應社會生產力進步的要求。
為此,馬克思指出:“假如必須等待積累去使某些單個資本增長到能夠修建鐵路的程度,那麼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還沒有鐵路。
但是,集中通過股份公司轉瞬之間就把這件事完成了”[4]“通過集中而在一夜之間集合起來的資本量,同其他資本量一樣,不斷再生產和增大,只是速度更快,從而成為社會積累的新的強有力的杠桿。
”[4]
資本集中必然以現代信用制度為基礎,從而大大提高了社會化生產程度。
這種信用制度,儘管在市場經濟初期的作用還只不過是資本積累的小小助手,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它很快變成一個實現資本集中的龐大的社會機構,通過一張幅面很大的信用網來組織和利用社會各個方面的貨幣資本,從而補充了資本積累的作用,使經營規模的擴大得以保證。
正如馬克思指出,“信用制度是資本主義的私人企業逐漸轉化為資本主義的股份公司的主要基礎,”[5]並由此說明瞭信用制度怎樣產生出一種聯合資本。
馬克思認為,這些個人“生產資料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已不再是私人生產的資料和私人生產的產品,它們只有在聯合起來的生產者手中還能是生產資料,因而還能是他們的社會財產,正如它們是他們的社會產品一樣。
”[5]資本主義信用制度通過銀行和交易所“把那些分散在社會錶面上的大大小小的貨幣資金吸引到單個的或聯合的資本家手中”,向企業發放巨額貸款,使其擴大生產規模,改造生產技術,吞併中小企業。
在馬克思所處的資本主義時代,當時運河、鐵路等許多部門大量採用股份資本形式,客觀上滿足了擴大再生產和資本集中的要求,進一步促進了生產社會化。
正是由於資本家通過資本集中“狂熱地追求價值的增殖,肆無忌憚地迫使人類去為生產而生產,從而去發展社會生產力,去創造生產的物質條件,”[4]使得“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
”[6]
第二,資本集中產生的是集約、有序的生產力,促進社會生產的協作分工。
現代市場經濟是一種開放型經濟,各個企業、各個部門、各個地區的聯繫和依賴性不斷加強,社會分工日益深化,社會生產的各個經濟單位之間存在著聯合化的趨勢,這就不可避免地導致生產的高度集中;另一方面,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是價值規律,價值規律會使生產規模不可避免地存在著高度集中的趨勢。
因為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經濟聯繫的增強,生產單位商品的勞動時間就會大為縮短,廠商就可以獲得更多的盈利。
因此,馬克思主義認為,資本對剩餘價值的追逐便在客觀上促進了協作分工的進一步發展,而協作分工的發展進一步促進了資本集中,有利於進一步滿足資本家對剩餘價值的追求。
一方面,協作分工可以節約公用生產資料的使用,馬克思指出,“即使勞動方式不變,同時使用較多的工人,也會在勞動過程的物質條件上引起革命。
容納許多人做工的廠房、儲藏原料等的倉庫、供許多人同時使用或交替使用的容器、工具、器具等,總之,一部分生產資料,現在是在勞動過程中共同消費的。
”[4]協作分工雖然沒有改變物質資料的內在生產方式,卻在大規模的協作過程中節約部分生產資料的使用;另一方面,協作分工可以產生規模效應。
這主要是由於大規模的協作分工在提高了單個工序的生產效率的基礎上使總體的生產效率得到了提高,這種效率的提高要大於資本集中或者說資本規模擴張的程度。
“因此大量積聚的並且共同使用的生產資料的價值,一般地說,不會和這些生產資料的規模及其效果成比例地增加。
”[4]而這種協作分工和生產資料的積聚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協作分工在客觀上要求資本大量集中。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資本集中有利於企業採用新的科學技術與管理方式,從而大大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益,促進生產的有序發展。
馬克思指出,“工業企業規模的擴大,對於更廣泛地組織許多人的總體勞動,以及更廣泛地發展這種勞動的物質動力,也就是說,對於使分散的、按習慣進行的生產過程不斷地變成社會結合的、用科學處理的生產過程來說,到處都成為起點。
”
延伸文章資訊
- 1從唯物史觀看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途徑分析及其系統反饋
蓋烏托邦者所追求之理想本質為空想的、唯心的,是浪漫主義的,不僅不發展出嚴謹的科學律則. 來證明資本主義的必然落敗,還寄望資產階級會允許其以民主選舉的方式逐步地、 ...
- 2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困境
(P8)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發展居功至偉的佩裡·安德森甚至因“除資本主義外,別無他路”的 ... 這就是他們雖然信奉馬克思主義,宣揚人是歷史的主體,但實則由於過度強調經濟的 ...
- 3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馬克思主義理論)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資本主義發展以社會不協調和計劃外的方式以私人主動方式發生,其特點是周期性地出現生產過剩(或產能過剩)危機。這意味著,產出的關鍵部分根本無法出售,或者不能以實現 ...
- 4當代資本主義陷入了系統性危機--理論-人民網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有喜有憂,“喜”主要表現 ...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以私有制為內核的資本主義制度本質上是維護 ...
- 5馬克思、韋伯與黃仁宇的中西文明史比較- 第2 頁 - 關鍵評論網
對黃仁宇來說,清王朝的財政體制大部分延續明代制度,因此財政管理能力低落,同樣無法促成如英國社會般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