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楚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故事內容. 秦朝末年,群雄紛起逐鹿中原。

當時,歷史上有兩個最出色的人物—楚霸王項羽和漢高祖劉邦。

他們二人,不僅在氣勢上可以說是旗鼓相等,勢均力敵、而各人也確實 ... 四面楚歌 1.出處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

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 2.語譯 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比四周圍都是反對者和仇敵,處於極困難的地步。

喻孤立無援,四面受敵的處境。

3.故事內容 秦朝末年,群雄紛起逐鹿中原。

  當時,歷史上有兩個最出色的人物—楚霸王項羽和漢高祖劉邦。

他們二人,不僅在氣勢上可以說是旗鼓相等,勢均力敵、而各人也確實有他們各人的長處和優點。

前者剛直,勇猛善戰,力能扛鼎;後者卻是個冷靜沉著工於計謀的人。

  他們二人自從合力將秦消滅,中分天下以後,彼此間仍時有爭戰,干戈年年—因為他們的慾望,和想做皇帝的野心,並不因為現在有的地位而滿足。

  這也就是歷史上所謂的「楚漢相爭」。

  可是他們打來打去,進進退退的,戰爭一直持續了好幾年,終於誰也沒有把誰消滅掉。

直到漢高祖五年的時候,劉邦的勢力,一天比一天強大;而項羽的兵力,卻日漸疲憊,同時又缺乏糧食。

於是項羽乃和劉邦相約,以鴻溝(在今河南滎陽縣境賈魯河)為界,雙方訂下了互不侵犯的條約。

  可是劉邦表面上答應,暗地裡覺得這是一個大好的機會,乃立即調兵遣將,匯集大軍,一方面又會合了韓信、彭越等人的兵力,共同來圍剿正向彭城(今江蘇徐州)流竄的項羽;最後把項羽的軍隊逼進了垓下(今安徽墨璧縣東南)。

劉邦兵多將廣,項羽的實力分散,援兵未集,終於被重重的圍住。

這時,項羽已戰到兵盡糧絕,情勢危急萬狀,但劉邦為戒懼這位力能拔山舉鼎,不可一世英雄的聲勢,仍不敢貿然以武力相加。

後來聽從了張良的計策,改用了一種別開生面的戰術—四面楚歌來制服他。

  由是,劉邦乃命令全體士兵,用荊楚(今湖北湖南)的方音反覆在楚軍的四周吹唱一支民歌,以表示漢軍完全占領了楚的土地。

不想這方法果然收到了很大的功效。

  一天,項羽夜起巡視,忽聞漢軍方面響起了一片歌聲。

歌作楚音,詞調幽怨,一陣唱完,又是一陣。

項羽聽後,不覺勾起了無限幽思,似是思鄉,又似傷別,感慨不已。

他心裡想:「難道漢軍已完全得到楚的地方了?不然,那會有這麼多的楚人吶?」項羽至此,不禁也有幾分氣餒。

他認為漢軍既已完全得到天下,可謂大勢已去,則縱使一己的掙扎,又有什麼用呢?  他這樣想著,便急步回到帳中借酒來解愁,他的愛妾—虞姬,也聽到了歌聲,起來想慰勉他一番。

但項羽作戰的決心已經動搖,鬥志也喪失了,再加上營帳外士兵們的唉聲嘆息,隱約可聞,更擾亂了他煩雜的心境。

終於,他悲憤地仰起了頭,緊握著虞姬的手,顫聲的說道:「愛卿呵!事到如今,還有什麼辦法呢?」  虞姬是忠於項羽的。

不久,他果然引刀自刎,而項羽亦於是夜帶親衛軍八百突圍而出,自盡於烏江。

※比喻環境險惡,備受困迫。

「史記」「項羽紀」:「項王兵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了數重,夜間漢軍四面皆楚歌,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 4.相似、相反詞 相似詞:泣別虞姬、滄海橫流、八方受敵、楚霸王困垓下、兵交馬踏。

相反詞: 歌舞升平、太平氣象、太平蓋世。

5.例句 1.大家都反對張先生的意見,張先生真是四面楚歌。

2.他平日任性做事,到處得罪人,弄得四面楚歌。

我要造句投稿 新竹縣關西國小資訊組製作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