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 環境心理學 -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名詞解釋: 環境心理學是研究自然環境與個人心理或行為關係的科學,探討的主題包括個人空間、領域、擁擠狀況、隱私、環境認知、環境人格特質、居家與工作環境安置、建築 ... 回首頁 網站地圖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詞彙查詢 下載專區 詞彙建議 審譯會 × 請輸入您的使用者帳號密碼 帳號 請輸入註冊的email。

密碼 密碼英文字母有分大小寫。

登入 離開 釋義 翻譯 回簡目列表  修訂/勘誤建議 單筆輸出 環境心理學 EnvironmentalPsychology 詹昭能 2000年12月 教育大辭書 名詞解釋:  環境心理學是研究自然環境與個人心理或行為關係的科學,探討的主題包括個人空間、領域、擁擠狀況、隱私、環境認知、環境人格特質、居家與工作環境安置、建築心理學(ArchitectualPsychology)、與環境教育(EnvironmentalEducation)等。

  個人空間是指每個人與人交往時所保持的距離與空間,客觀存在被稱為「阿爾發個人空間」(alphapersonalspace),而主觀經驗的稱為「貝塔個人空間」(betapersonalspace)。

環境心理學家指出性別、年齡、種族等文化因素,與個人空間的大小有關。

有關研究發現男性的個人空間比女性大,成人的個人空間也比兒童大,而各民族中以阿拉伯人與拉丁美洲人的個人空間最小,最大的則為英國人與德國人。

至於個人空間的作用,環境心理學家認為縮短彼此的距離,可增加關係良好者彼此的吸引力,但對陌生人而言則可能引起爭執。

另外在近距離的情況下,彼此比較可能合作,而且合作的工作效率較佳,但在非近距離時,競爭反而有助於提高工作效率。

最後關於個人空間的形成,除社會學習論之外,環境心理學家也運用舒適、保護、壓力、適度刺激與平衡關係等概念解釋。

(參見「個人空間」)   「領域」是指個人或團體對特定的空間、對象與觀念,想加以控制的態度或實際加以控制的行為,有維持秩序與身分地位的功能。

據研究,領域行為或態度與性別有關,通常男性的表現比女性明顯,但會隨競爭性而遞增,至於表現方式則因文化背景而有不同。

又領域行為和場地的密屬經驗與擁有權的個人標記等有關,也增強了個人對所屬空間的控制行為,不過通常只會有消極的防衛而不會表現積極的恫嚇。

  「擁擠」(crowding)是因空間有限而形成的不愉快經驗,密度是每個單位空間內的人口比重,密度知覺(perceiveddensity)指個人對人口密度的知覺,三者並不完全一致。

研究指出影響擁擠的主要因素有:(1)個人因素:內控性格、高親和力、偏愛高人口密度、能過濾無用刺激,減低個人的擁擠感;(2)社會性因素:當從事自己不喜歡的活動或被同伴孤立時,個人會有擁擠的壓迫感;(3)客觀因素:人口密度、建築物都很高、迴廊很長、天花板很低或陽光很少等,會增強擁擠的感受。

至於高密度可能引起的效應,除降低個人控制情境的感覺外,還會引發不良的情緒。

如果手邊的工作是個人熟悉的,高密度可能促進工作效率,但如果是複雜或必須與人合作時,則可能損及工作效率。

  與個人身分、自主性、溝通行為、情緒發洩和成長過程息息相關的個人隱私(privacy),是個人平常與人交往的重要問題。

為保留個人的隱私,會控制與人接觸的機會,並管制別人取得訊息管道。

個人喜好、期望與滿足隱私需求的方式因人而異,根據環境心理學的研究,在都市長大的人對隱密性要求較高,缺乏自信或焦慮感重的人亦然,男性比女性不願意參與親密團體活動或詳論個人私事。

另外情境影響也有差別,如居家渴望寬敞的開放空間,但工作場所若過於開放則可能造成鬆懈。

  環境心理學家發現環境知覺有選擇性,主要的決定因素是現場的環境要素及其組合方式,不過個人的知覺能力、相關訓練、成長環境、年齡或發展階段等因素也有作用。

研究指出明顯的地標與清楚的路徑比較容易記憶,因此利於對環境的認識。

就發展因素而言,兒童的空間認知發展,起先是自我中心,後來又由投射的演變成抽象的認知。

又如熟悉特定環境或過去的相關經驗,有助於對當地形成完整的印象,並促進相關地理知識的成長。

此外環境心理學不但研究個人對特定環境的主觀評估、喜好、情感與關心等問題,也探討環境品質的客觀評估問題。

  基於個人理解環境的方式會影響個人的行為與經驗,環境心理學家研究環境人格特質問題,用以解釋並預測個人和環境相互作用的方式。

譬如麥克凱齊尼(G.Mckechnie)所發展的「環境反應量表」(EnvironmentalResponseInventory),就是為測量鄉土性格(pastoralism)、都市性格(urbanism)、環境適應力(environmentaladaptation)、好古性格(antiquarianism)、找尋刺激傾向(stimulus-seeking)、環境信心(environmentaltrust)、隱密需求(needforprivacy)與機械性格(mechanicalorientation)等八項與環境有關的人格特質。

另外部分傳統的人格測驗,也可了解與環境有關的行為,如外向的人(extraverts)與內控性格(internallocusofcontrol)的人喜歡比較小的人際空間,在人口密度高的情境壓力的感受也較輕。

  在居住環境與個人心理或行為問題方面,環境心理學的研究指出社區居民的滿意度,受附近綠地的大小、公共設施的維護與噪音等因素影響,但也與個人控制力的知覺與住家型態等因素有關。

此外環境心理學也探討都會區的空間設計與犯罪問題、空氣汙染或溫度與攻擊行為關係、噪音或溫度與助人行為關係、社區購物環境與個人面對住家環境的災害問題等。

其次在工作環境問題方面,環境心理學探討通勤、噪音或溫度與工作表現、空氣汙染與工作表現或身心健康、光線或空間安排與工作表現或個人行為等問題。

至於學習環境問題方面,環境心理學特別關切學習效果與學校大小、建築方式、空間安排、光線、溫度、溼度、噪音等因素間的關係。

  在建築設計與行為的關係方面,環境心理學家根據有關的知識與理論,認為為滿足住戶的需求,增加個人的控制力,並促進住戶間的相互扶持,社區建築應先探討住戶需求,再鼓勵住戶參與共同設計,進而監管住戶的使用情形,是為社會性設計。

  在自然資源的使用與管理問題方面,環境心理學家以社會困境(socialdilemmas)研究的知識與理論為依據,認為垃圾汙染、空氣汙染與能源浪費等現象,是大家競相滿足個人當前的需求,忽略未來人類社會的福祉與人類資源可能短缺的問題,因而建議綜合心理、經濟與工程的策略,以激勵、增強、示範與環境設計等方法,解決全人類共同面臨的難題。

  雖然實驗心理學最初也探討光線、物理壓力與其他的環境刺激因素,不過重點在於感覺的研究。

後來行為心理學重視行為的環境因素,但卻以增強作用或個別刺激界定「環境」。

又勒溫(K.Lewin,1890~1947)有關「行為是個人與環境的函數」主張,也不過以社會環境為主要論點。

至於當代環境心理學著重環境「整體性」的概念,一直到一九五○年代以後才逐漸成形,到一九七○年左右才有人以環境心理學家自居。

環境心理學 EnvironmentalPsychology 以EnvironmentalPsychology進行詞彙精確檢索結果 出處/學術領域 英文詞彙 中文詞彙 學術名詞 心理學名詞 environmentalpsychology 環境心理學 學術名詞 海洋科學名詞-兩岸海洋科學名詞 environmentalpsychology 環境心理學 學術名詞 海洋科學名詞 environmentalpsychology 環境心理學 學術名詞 心理學名詞-兩岸心理學名詞 environmentalpsychology 環境心理學 學術名詞 土木工程名詞 environmentalpsychology 環境心理學 以環境心理學進行詞彙精確檢索結果 出處/學術領域 中文詞彙 英文詞彙 學術名詞 心理學名詞 環境心理學 environmentalpsychology 學術名詞 海洋科學名詞-兩岸海洋科學名詞 環境心理學 environmentalpsychology 學術名詞 海洋科學名詞 環境心理學 environmentalpsychology 學術名詞 心理學名詞-兩岸心理學名詞 環境心理學 environmentalpsychology 學術名詞 土木工程名詞 環境心理學 environmentalpsychology 引用網址: 推文 評分 評分 相關詞彙 詞彙建議 學術名詞 環境心理學 environmentalpsychology 環境心理學 environmentalpsychology 環境心理學 environmentalpsychology 環境心理學 environmentalpsychology 環境心理學 environmentalpsychology 辭書 環境心理學 EnvironmentalPsychology 環境心理學 EnvironmentalPsychology 暫無建議訊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