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孩子發育的六大「關鍵期」 - 馨力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那麼,如果我們做父母的,多了解一些關於「關鍵期」的知識,是不是就能在適當的時間做適當的事情了? ... 我們舉個例子,一個盡人皆知的現象。

小鴨子出生以後,它睜開 ... 回馨力陽官方網站把握孩子發育的六大「關鍵期」{{category.name}}爸媽們多半都有這樣的經驗,我們要教寶寶一件事情,有時候非常難、有時候又非常容易,很難的那個、過一段時間說不定就變得容易了,因為這時寶寶準備好了。

如果我們從生物發育的角度來看這種現象,那就是,每一種能力的掌握—包括生理方面的如視力、聽力,以及認知方面的如智力、語言等等—往往有一個「關鍵期」,在這個時期裡學習,事半功倍,不在這個時期裡,則事倍功半。

那麼,如果我們做父母的,多了解一些關於「關鍵期」的知識,是不是就能在適當的時間做適當的事情了?什麼是「關鍵期」?「關鍵期」是具有複雜神經系統的生物(如某些鳥、某些哺乳動物、當然還有人)在發育過程中的一些特殊時期,在這個時期裡,生物對於同某種技能相關的外界刺激特別敏感,這些刺激會顯著影響它的大腦對此項技能的儲存與連接迴路,而過了這個時期,它想要再學習這項技能就變得十分困難甚至完全不可能。

我們舉個例子,一個盡人皆知的現象。

小鴨子出生以後,它睜開眼睛時看到的第一個移動物體,它會當成媽媽,跟著它到處跑;而過了這個時刻,你對它照顧得再多,它也不會把你當成媽。

我們用神經生物學的語言來講,就是孵出來後的幾個小時,是小鴨子認媽媽的「關鍵期」,它必須要在這個時段裡找到自己的媽媽,過了這個時段,它將無法形成這種「母親的認知」。

人有沒有這種對「母親的認知」?有的,研究發現,嬰兒出生一兩天後(儘管此時他的視力仍未發育完全),他已經可以辨認自己的媽媽,但是,人要形成與母親的紐帶,這個「關鍵期」在0~18個月,也就是說,這段時間裡,寶寶必須有一個長期穩定照護他的人,他會在大腦中將這個人當成「媽媽」,是小鴨子那種跟著跑、有事會求援的最基本生物學意義的「媽媽」,而不是社會文化下的「母親」的概念。

如果他在這個關鍵期裡面沒有一個穩定照護他的人,那麼在他的大腦裡,最基本生物學意義上的「媽媽」的角色是空缺的,即使他生活中的確是和「母親」生活在一起的。

所以,「關鍵期」是大腦發育過程中的重要時期,不過仍有幾個概念需要釐清:不同技能的發育關鍵期不同;有些技能的發育關鍵期尚沒有很明確的時間界定;不是所有的技能都有發育關鍵期。

已知的發育關鍵期視力視力的發育是神經生物學中研究得最充分的一個發育過程。

嬰兒的視力自出生起就開始發育,而這個過程主要不是眼睛結構的變化,而是大腦的視覺皮層學習如何處理眼睛看到的影像的過程,當大腦知道如何處理這些影像時,我們才能真正「看見」東西。

這個發育過程的關鍵期是0~7、8歲,也就是說,如果這個時期裡因為某種特殊原因,一個人的眼睛被蒙住了,7、8歲以後才揭開,那麼即使他的眼睛構造完全沒有問題,他也會變成盲人,因為他的大腦已經沒法再學習如何處理影像訊息。

當然這種情況是極特殊的,一般人自出生後就會正常的進行視力發育,但這個關鍵期的概念告訴我們,如果寶寶因為某種原因出現視力問題,比如弱視、斜視等等,一定要在關鍵期內進行治療,才有可能發育出正常視力。

所以別以為孩子還小,就不用看眼科醫生,幼兒期每年檢查一次眼睛也是必要的。

聽力最基本的聽力神經通路,在0~1歲的時候就發育完成了,而一些複雜的聽力功能,會有更長的關鍵期,可以持續到青春期的開始。

同視力發育類似,正常情況下,寶寶都會發育出來良好的聽力,但如果有任何聽力受損的情況在,都是越早治療效果越好,特別是先天性的聽力損傷通常要在1歲前治療才有好的效果。

而與聽力直接相關的發育關鍵期,是音樂。

一個人對音樂的掌握是否有一個關鍵的發育期?或者說,有沒有一個最佳的開始學音樂/樂器的時期?這個問題大概也是很多父母相當關心的。

只不過,音樂的學習是一個比聽力發育要複雜許多倍的過程,它是更高層面的、統合了很多種神經過程的大腦活動,要為它定義一個關鍵期,實際是很困難的,在神經生物學領域裡,也是充滿爭議的。

不過,音樂學習雖然是一個很複雜的大腦活動,目前也無法回答是否有關鍵期的存在,但它的一些基本面向,比如對音準的掌握、對節奏的感知,一般神經學家是認為存在一個關鍵期的。

研究比較多的是「絕對音準」,這個能力的發育關鍵期是6歲以前,也就是說,如果爸媽想讓寶寶掌握絕對音準,需要在6歲以前開始學音樂,否則會十分困難。

當然啦,音樂不是只有絕對音準一個面向的,錯過這個關鍵期,不代表不能學好音樂。

母嬰紐帶如前所述,0~18個月是一個人能否建立最基本生物學「媽媽」紐帶的關鍵期。

運動運動其實包含很多層面,觸摸、大肌肉、精細運動、平衡感、協調能力等等,每個層面的關鍵期都有所不同。

負責我們平衡和協調能力的前庭系統在出生後的2~3周內就發育完成,這個過程是先天決定的,如果有損傷,多半是基因導致的,後天只能靠訓練來矯正。

而寶寶肢體的運動能力通常在6歲以前都是發育關鍵期,爸媽需要做的,是從兩個月開始,就鼓勵寶寶做力所能及的動作,比如給他東西讓他觸摸、趴、坐、爬、站立、跑跑跳跳等等,而不是讓寶寶僅僅躺在那裡而已。

記憶記憶力是一個終身都在變化的大腦活動過程,而且我們往往可以靠努力來彌補記憶的欠缺。

大腦當中與記憶有關的腦神經系統發育,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也非常複雜,不過有研究發現,一個人出生後的3周之內,他的腦神經細胞會有一個初級的分化,這個分化過程奠定了日後記憶力發育的藍圖。

換言之,一個人記憶力好壞的發育關鍵期,是0~3周,而這麼短的窗口,實在是讓我們無能為力,除了盡力照顧好寶寶之外,他日後記憶力的好壞,我們是愛莫能助了。

語言語言的掌握可以帶動大腦發育的許多層次,所以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發育過程。

母語的發育關鍵期是1~5歲,外語的發育關鍵期更長,可以到青春期即將結束的時候。

換言之,如果一個人5歲以前沒有接受到語言方面的良好刺激,那麼他的語言能力很可能終身都會很弱;而如果爸媽想要寶寶把一門外語掌握得像母語那樣好,最好是5歲以前就開始學。

當然啦,爸媽們也必須要了解,母語發育的關鍵期一般來說沒有什麼爭議,而學習外語是否一定有一個關鍵期其實是充滿爭議的。

外語學得好不好,實際和許多因素有關係,如果我們不糾結外語是否要和母語一樣好,只是希望孩子能學一門外語的話,那麼什麼時候開始學,都不晚。

以上是以詳實科學研究為基礎的發育關鍵期,即使有這些研究,你也會發現,有些結論並非百分百確定。

而如果你聽過坊間流傳的所謂學數學、學舞蹈、學禮貌、學踢球......的關鍵期,其實這些都更像宣傳口號,不能說它完全錯,但並非本文所解釋的發育神經學的關鍵期的概念。

就像前面講過的那樣,不是所有的技能都有關鍵期,特別是那些主要源於大腦高級活動的認知類技能,人的大腦終身都有學習能力,所以什麼時候開始學,可以根據實際可操作性及孩子的興趣與能力來決定。

參考資料文章https://en.wikipedia.org/wiki/Critical_periodhttp://www.bcs.rochester.edu/people/newport/newport-ecs-a0506.pdfhttp://bmb.oxfordjournals.org/content/53/1/185.full.pdfhttp://synapse.princeton.edu/~sam/knudsen_critical_periods_jcn_2004.pdf圖片https://www.flickr.com/photos/nathangibbs/848261859/官方粉絲團影片頻道官方IG關於我們最新公告售後服務限時特賣嚴選好物品牌專區揹巾專家所有產品經銷據點育兒新知客服電話022511-8669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客服時間上班日10:00~18:00公司地址台北市南京東路一段25號3樓法律顧問立勤國際法律事務所—黃沛聲律師2018馨力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禁止轉貼節錄Allrightsreserve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