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栽培之雜草防治技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除了對農業生產有明顯影響外,雜草也會降低環境品質與自然資源的利用率,如水域 ... 雜草,在除草劑大量使用前也曾普遍發生於水稻田中,目前則多發生於淹水較深之茭白 ... 首頁做有機雜草管理有機栽培之雜草防治技術 A+A- 有機栽培之雜草防治技術   一般未經馴化的非栽培植物通常以「野生植物」或「野草」稱之,「雜草」則是以人為利用做出發點所定義的名詞,亦即凡是影響到人們當時所栽種作物之收量的其他植物,均以雜草視之,例如發生在非水稻田內之自生稻亦視為雜草,因此田區內所謂的雜草並非指特定種類的植物,或許只是在當時環境狀況下尚未被人們發現其利用價值。

  但是雜草在作物栽培體系內確也扮演著不可忽視的角色,因為對光照、養分、水份、空間等資源的競爭,會直接為害到作物的生育;如水田內整地後萌芽之稗草,在分蘗中期株高即超過水稻造成光的競爭,影響稻株對光的吸收降低穀粒數及稔實率;株形較矮之野茨菰、螢藺及球花萵草等水田雜草,也會減少植株中下層葉片之受光量;養份的競爭對作物生育的影響則為明顯,尤其是氮肥的吸收效率降低,導致生育不良之黃化現象。

競爭所導致之減產程度會因雜草的種類、發生生物量、發生之時期、作物的品種、及氣候環境等條件而有差異,田間實際發生之減產程度在10-90%範圍。

  雜草同時也會成為病蟲原的寄生及老鼠棲息的場所,增加田間管理上的困擾,甚至植株殘質釋出酚類等二次代謝產物,發生所謂的毒他作用(allelopathy),引起作物品質的低下及產量的損失。

除了對農業生產有明顯影響外,雜草也會降低環境品質與自然資源的利用率,如水域中布袋蓮堵塞河道不但阻礙水流,且易滋生蚊蠅影響環境衛生,甚至某些有毒植物引起身體的過敏現象而危及人畜健康。

雜草因為引起上述干擾人類活動的為害情形,而成為植物保護範疇內的主要害物之一(pest)。

雜草生態及分布   一般田面發生的雜草種類與數量,在不同氣候、作物種類及田間管理方式下有很大之差異;如組成水、旱田之主要雜草,因灌水程度影響土壤含水量而有截然不同的草相;即使同為旱田的果園及蔬菜田草相,也因為作物生育期的長短、株型及競爭力等因素而有明顯差別;另外冬生型及夏生型雜草的季節性分布會形成區域性的特有草相,本省一期作水稻整地前為裡作田或休閒田,在低溫下田面會發生大量冬生型旱田雜草,如小葉灰藋(Chenopodiumficifolium)、旱辣蓼(Polygonumlapathifolium)、小葉碎米薺(Cardamineparviflora)等,二期作高溫下則多為稗草及自生稻等禾本科草;整地與否對田面草相也有相當顯著的影響,如冬裡作田在水稻收割後,田面會陸續長出旱生型雜草,在不整地狀況下,這雜草會繼續長大,但經過整地後,這些已萌芽的雜草會被翻除,同時翻出土壤種子庫內的雜草至土表,於適當環境下開始萌芽生長;因此一般不整地田之雜草量較低,幾乎為整地者的一半,但不整地狀況下雜草生育快速,草鮮重的增加速率較整地者為快。

  水稻田內常見之主要雜草大部份為挺水型水生植物,即根部著生於土中,地上部枝葉大部份露出水面,臺灣地區如稗草(Echinochloacrusgalli)、螢藺(Scirpusjuncoides)、球花蒿草(Cyperusdifformis)、鴨舌草(Monochoriavaginalis)、wgnintimotndo(Sagittariatrifolia)、水莧菜(AmmanniaBaccifera)、母草(Linderniapyxidaria)、紅骨草(Rotalaindica)、尖瓣花(SphenocholaZeylanica)及雲林莞草(Scirpusplaniculmis)等為水田常見之主要雜草,其他如青萍(Lemnapaucicostata)、槐葉蘋(Salvinianatans)及滿江紅(Azoolapinnata)等浮水型雜草,在除草劑大量使用前也曾普遍發生於水稻田中,目前則多發生於淹水較深之茭白筍或菱角田中。

  某些濕生性植物如芒稷(Echinocholacolona)、畔茅(Leptochloachinensis)、雙穗雀稗(Paspalumdistichum)、碎米莎草(Cyperusiria)、鋸葉定經草(Linderniacillata)及滿天星(Alternantherasessilis)等,由於水田整地趨於粗放,及淹水或保水的管理不佳,或者從田埂蔓延至田區內,亦逐漸成為水田重要的雜草種類。

臺灣地區一、二期作水稻初期之氣候溫差異大:期作間雜草分布亦有差別;如野茨菰多發生於一期作,鴨舌草、紅骨草、尖瓣花及芒稷則在二期作較多。

  此外在南北氣候及管理程度上之差異,亦導致雜草地區性的局部發生,如野茨孤集中於桃竹苗區,瓜皮草(Sagittariapygmea)分布於苑里、大甲一帶,水莧菜及尖瓣花在中南部發生較多,雲林莞草則主要在中部海水田中,但近年來在水稻代耕方式的盛行下,遭受雜草種子或營養莖污染的農機具或秧苗,會加速繁殖力強的雜草散布,同時在使用同類型除草劑防治下,地區間草相的差異有不明顯的趨勢,如雲林莞草已拓展至臺東地區,尖瓣花也普遍發生在北部田區。

溫度的差異也影響雜草萌芽的整齊度及生育,二期作高溫下萌芽快且一致,根據蔣慕琰(1983)試驗結果:整地後30日之營養生長速率如株高及生物量,約與一期作整地後60日者相當。

  臺灣地區栽培之蔬菜種類包括根、莖、葉、瓜、果菜類等,具有種類多面積小的特性,各類蔬菜因為生育季節、生育期長短與管理上的不同,導致雜草相的分布有明顯差異;高溫多濕之夏季蔬菜田,雜草主要以牛筋草(Eleusineindica)、稗草及馬唐草(Digitariasanguinalis)等禾本草等主;另外還有野莧(Amaranthusviridis)、加拿大蓬(Erigeroncanadensis)及馬齒莧(Portulacaoleracea)等闊葉草,以及莎草科之碎米莎草;夏季高冷地之蔬菜田雜草,根據農藥所雜草研究室調查,則包括(Poaannua)、歐洲黃苑(Seneciovulgaris)、苦菜(Sonchusoleraceus)、野塘蒿(Erigeronsumtrensis)、龍葵(Solanmnigrum)、小葉碎米薺、大扁雀(Bromuscatharticus)、圓葉錦葵(Malvaneglecta)及昭和草(Erechtitesvalerianafolia)等,其中早熟禾和鵝兒腸最普遍,而小葉碎米薺等十字花科雜草卻成為休閑期之優勢族群。

  冬季乾冷氣候下常發生之蔬菜田雜草,則以闊葉草為主,包括小葉灰藋、鼠麴(Gnaphaliumpurpureum)、泥湖菜(Hemisteptalyrata)、早苗蓼、節花路蓼(Polygonumplebeium)、山芥葉(Rorippaatrovirens)、鵝兒腸及小葉碎米薺等,大部份為中小型之一年生草。

若為二期作後之冬裡作田,還會有一些濕生性水稻田雜草,如球花蒿草禾木虱草(Fimbristylismilliacea)等的發生。

  栽培較多之葉菜類因種類繁多,短期與長期葉菜類之生育期長短差異大,短期者在夏季僅19-20日,冬季約30-45日,但如結球葉菜如甘藍、結球白菜、結球萵苣菜及包心菜等之生育期長達3個多月,因此兩者田面雜草發生之種類與數量亦不相同;生育期長較易出現多年生雜草,如滿天星(Alternantherasessilis)和香附子(Cyperusrotundus)等;短期葉菜類因為生育期短,收穫後土壤翻耕次數頻繁,則較不適合多年生草完成其生活史。

果樹因為是多年生作物,不論落葉或長綠果樹的生育期都很長,雜草管理也粗放,在本省高溫多濕的氣候下,園區內的草相頗為複雜,其中不乏多年生草。

但在某些地勢較高之坡地果園,為了發揮水土保持、增加有機質來源及改變生物相之效益,會選留匍匐性矮生雜草之草生栽培方式,相對的會抑制園區內雜草發生之種類。

  綜括來說,水田環境十分均一,雜草發生的種類不及旱田複雜,草相的變化亦不大。

旱地作物田所發生的雜草種類主要受溫和雨量的影響,水田狀況除溫度外,主要是淹水深度造成之氧氣供應量的差異,但除草劑的使用亦為草相改變的重要影響,因為經常使用同種類除草劑時,在藥劑的選汰壓力下造成敏感性雜草減少,耐受性雜草增多而成為優勢族群的草相變遷現象;可能長期重覆施用同一種除草劑,導致敏感性族群內由於基因突變發生抗性生物型(biotype)植株,如旱地雜草野塘蒿已證實對巴拉刈(paraquat)產生抗性,所以常常在以巴拉刈為主要防治藥劑之作物田附近,可以發現僅存有大大小小野塘蒿遍佈田野的景象。

  至於雜草發生量,即雜草在田面的覆蓋率和累積的,生物量,則和田間栽培管理的程度有關,間苗、中耕及培土等措施,多多少少都會除去部份的雜草,尤其是在雜草幼曲期即行除,去更明顯降低作物期間所受雜草的危害程度。

草相調查為選擇有效防治方法之依據,在現行雜草管理上是為需要長期投入人力與經費之基礎研究。

雜草防治  雜草對作物正常生育的干擾,和病原菌及昆蟲等害物(pest)造成的危害情形不同,後者往往引起突發性的顯著損害,在未做妥善預防措施時甚至毫無收成可言,因此監測田區內病蟲害物棲群的消長,為達到經濟防治水準必要的手段;但是雜草的存在卻是與作物同步的,對作物的影響為漸進而持續的;因為土壤種子庫(soilseedbank)內所含的雜草種子量本來就很高,雖然因為氣候、栽培作物的種類、整地耕犛的程度、土壤含水量及除草劑使用的種類與頻度,而改變田區內雜草發生的種類與數量,但通常在播種同時許多雜草種子也已開始萌芽,和作物共享田間所有自然及人為提供的資源,直到完成生活史達到種族衍續的目的。

  雜草憑藉著種子產量高及休眠期長之特性,而具有很強的繁殖能力,且容易隨著灌溉水、栽培作物種苗之介質、動物攜帶等因素而快速散到其他地區,營養繁殖莖甚至還會因為整地時的農機具切割而蔓延至全區。

針對雜草蔓延快速及競爭力強之天賦,在農業生產體系中所帶來的衝擊,主要發生在作物尚未形成覆蓋前之生育抑制,及雜草開花結實後種子掉落,增加土壤中之種子含量,因此防治著重在作物生育早期,甚至前作或休閒田的雜草管理會影響防治效果。

有機栽培之雜草防治  有機農業經營的主要理念,是設法讓農田土壤及自然界原有之潛能充分發揮,但現代化農業經營為了追求高產量及降低生產成本,採用單一作物栽培制度,大量施用化學肥料與農藥,長久下來導致土壤活力衰退、自然生態改變、種源多樣化降低、及環境品質劣化的隱憂,除草劑對土壤質地的影響尤其較其他種農用藥劑為甚。

但符合有機栽培理念的經營,實非完全回歸老祖先苦行僧似的農耕方式,而是結合現有的高科技,合理生產安全的農產品。

  從雜草發生與競爭特性上不難理解,雜草防治在有機栽培實施體系中為不易克服的難題,因為雜草種子本來就已大量存在土壤,人類為了得到高產的利益不惜大量使用藥劑趕盡殺絕,短時間似乎得到顯著的成效,殊不知長久下來卻改變了自然界原有之生態平衡,必須花費更多的心血去彌補造成的缺失。

  因此亟需建立「雜草管理」的觀念取代傳統的「根除」,即在作物產量品質與雜草生存間取得一個平衡點,於作物敏感生育期間,結合田間操作及合理施用殘留期短之藥劑,長期持續的控制或利用雜草,使其發生量保持在可接受的範圍內,如此不但可提供作物較佳之生育空間,同時亦不會濫用藥劑污染環境,且達到符合經濟防治水準的原則。

  目前常用的非農藥雜草防治技術;包括配合耕作制度的水、旱田輪作,或以稻穀、塑膠布覆蓋田面抑制雜草萌芽,均可降低田面雜草的發生及土壤中之種子量,甚至在果園中維持低矮匍匐性雜草的草生栽培,除能減少土壤水份的蒸發,也可在適當的管理下降低雜草競爭力。

田區四周及灌溉溝渠的清潔維護,可減少有害種子及營養繁殖體的傳入。

對於危害潛力高而防治困難的多年生雜草,在發現初期即應予以有效防治,可減緩其蔓延速率。

  實際上管理良好之田區,土壤中雜草種子量會逐年減少,雜草危害程度亦隨之降低,防治作業趨於單純而可掌控,較之完全仰賴藥劑的施用,來得安全且無抗性草發生,及土壤肥力消退的後顧之憂。

  推動有機農業的最終目標為達到農業的永續經營,因此面對人為認定的「雜草」植物,在避免種子大量產生及入侵的的前提下,合理使用各種防治技術,預防雜草種子或營養繁殖體,從作物種源、肥料、農機具及灌溉水等途徑的污染,及抑制田面已發生雜草的生育,最主要的是確實掌握防治的水準,消除「寸草不留」的觀念,則落實有機栽培的執行必然指日可待。

結論   作物栽培體系中雜草的持續性發生,和其快速的傳播及過強的競爭力,對農業生產帶來不小的衝擊,由「野草除不盡,春風吹又生」這句俗諺,即可深刻的體會早期農民除草的無奈,只是目前臺灣地區農民幾乎主要倚賴除草劑防治雜草,而忽略了如何配合其他非藥劑的綜合防治技術,尤其是涵蓋種子檢疫的預防性措施,藉以降低雜草的入侵與散佈,而防治的重點在於壓制雜草茂盛的繁殖力,同時考量作物的特性與生育期,評估雜草發生對作物生育帶來的衝擊,結合栽培管理體系及施用藥劑等綜合防治技術,才能達到省時省工符合經濟效益的管理策略。

相關連結: 農作物有機栽培適用資材 資料來源:摘錄自 蔣永正,「有機栽培之雜草防治技術」,永續農業-有機農業產品之產銷策略專輯,第十二期.2000 2003/11/18         #有機栽培 SHARE Twitter 有機栽培的病害剋星 標籤:病蟲害防治,有機栽培 大豆有機栽培技術 標籤:有機栽培,大豆 有機資材應用對茭白筍生長發育及產量之影響 標籤:有機栽培 當歸之有機栽培管理與利用 標籤:當歸,有機栽培 本土啤酒花下山,量產不是夢!平地有機栽培成功,新鮮MIT是優勢 標籤:有機栽培 青蔥設施有機栽培肥培管理技術研究 標籤:肥培管理,有機栽培 2020有機茶栽培管理技術講習班 標籤:有機栽培,有機茶,講習班 「就是韌性有機農業對水逆境的調適力」即日起開放報名 標籤:有機農業,土壤,有機栽培 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宜蘭市神農路1段1號 電話:(03)9317862(03)9317060 傳真:(03)9351983 本網站由國立宜蘭大學有機產業發展中心建置維護,若引用本網站內容,請註明出處。

訪客流量 全球流量 搜尋關鍵字: 按下Enter搜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