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鳥救傷停看聽 - 環境資訊中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捕捉傷鳥當下,需盡量將動作放輕,若是遇到喙部或是腳爪較為銳利的鳥種,建議可隔著毛巾或戴上手套進行捕捉,以「人鳥皆不受傷為原則」,若仍不確定如何 ... 移至主內容 首頁»內容 懶人包 野鳥救傷停看聽 2021年06月01日 上稿編輯:孫依婷 企劃:環境資訊中心;腳本:孫依婷;設計:MiaChen 路邊看似飛不起來的鳥類往往讓人困惑是否該去幫忙,其實有很多情形是不須介入的。

夜鷹是都市中常見的地棲型鳥類之一,牠休息時,常以伏地姿勢出現在公園路面或公寓頂樓地面,導致不了解其生態習性的民眾誤認其受傷。

其實牠習慣於夜晚覓食,白天在地面休息,繁殖季也在地面孵蛋或育雛。

每年3到6月的野鳥繁殖季期間,民眾發現、進而求助的案例中,有很高比例的幼鳥。

當牠們開始離巢學飛時,往往飛行的技巧不夠純熟而落在離地面較近處。

且多數幼鳥缺乏警覺性,在人類靠近時,不會出現明顯的逃逸、飛走的行為,容易被誤判為受傷或不正常。

實際上,這些幼鳥只是在練習飛行,習慣被動地待在原地、等待親鳥回來餵食。

如若不放心,建議保持10公尺以上的距離,以不干擾鳥類的前提下進行觀察,躲在附近掩蔽處持續觀察半小時至一小時,確定親鳥是否會回來照料幼鳥,再決定是否介入處理。

若發現幼鳥當時所處環境在人類走動地面、車潮鼎沸處或周圍可能有犬貓活動時,則建議先將其移到一旁的樹上,遠離緊迫環境。

當我們發現鳥類身上有明顯外傷導致兩側翅膀動作不對稱、精神狀態不佳或是羽毛極為凌亂時,就可以採取緊急救護行動了! 或是遭撞擊及中毒後的鳥類,易見抽搐、甩頭等異常的神經症狀,也是需要介入救傷的一部份。

若遇見黏鼠板讓鳥類受困,可連同整塊黏鼠板送至救傷單位,避免在取下過程中因不當拉扯反而造成二度傷害。

此外,當發現鳥類受困於田間或機場周遭所架設的鳥網時,當下最佳方式為:立即通報當地農業單位,不要自行貿然解網,避免造成鳥類受傷,也避免發生財產毀損糾紛。

若對鳥類狀況存在疑慮或無法自行判斷時,可以上傳照片至「台灣野生鳥類緊急救助平台」,或是電話諮詢救傷相關單位,再確認是否需要進一步移送救傷單位。

捕捉傷鳥當下,需盡量將動作放輕,若是遇到喙部或是腳爪較為銳利的鳥種,建議可隔著毛巾或戴上手套進行捕捉,以「人鳥皆不受傷為原則」,若仍不確定如何操作時,亦可直接諮詢救傷單位。

救傷第一時間以安置傷鳥為主:建議在紙箱內先墊上毛巾,提供鳥類一個陰暗且安全的環境及抓握的表面,避免運送至救傷單位前因碰撞而傷害加重。

同時也需留意鳥類的保暖,不宜帶入冷氣房等,以避免其失溫。

若是拾獲對象為雛鳥,對於保溫的要求更高,可在紙箱內放置暖暖包再鋪放毛巾,避免雛鳥直接碰觸暖暖包而造成燙傷。

同時建議不需將箱子底面全部鋪滿暖暖包,放置一個角落即可,讓鳥類可以自行選擇靠近或遠離以調節體溫。

遇到不熟悉的鳥類,或無法掌握其健康狀況時,第一時間以安置為主即可。

傷鳥並不會因為缺乏食物而死亡,反而是不恰當的餵食容易造成消化道問題導致鳥類拉稀、精神衰弱等負面效應。

安置或移置的設施,並不建議使用鳥籠、透明透光或容易變形的紙袋及塑膠袋等;因野鳥在不習慣人為介入下,原本就容易焦慮不安,再加上設施不當,更容易造成過多的掙扎行為,也可能造成運送過程滑動、傷口擠壓或羽翼傷勢惡化等。

若遇到野鳥受傷,需要求助,可依循下列管道:  臉書搜尋「台灣野生鳥類緊急救助平台」,上傳野鳥照片尋求確認。

網頁搜尋「全國野鳥救傷諮詢&收容單位通訊錄」,參考所在縣市地區救傷單位電話。

打1999市民服務專線通報或連繫當地農業局,聲明是野鳥(野生動物)受傷。

延伸閱讀 我們與野鳥的距離:救傷觀察守護落難鳥兒重回天際 年接3000隻台北野鳥「救援部隊」工作解密 ※本文由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補助報導經費,為確保新聞獨立性,不干涉報導內容 作者 孫依婷 生活光影深淺中最好不過:林梢有鳥、河清有魚。

想攪和著科學思維與大地涵養塑造一個「自然生態保育帝國」。

生物多樣性懶人包野鳥救傷懶人包 搜尋 搜尋 訂閱電子報 Email信箱* 姓* 名*     午安環境最新內容│電子報總覽 看熱門討論/留下您的意見 目前累計總共有個綠行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