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聚場-【唯馨】談談當科技碰上藝術——數位藝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電腦藝術」、「多媒體藝術」、「數位藝術」、「新媒體藝術」,這類的名詞自1960 年代出現後演變至今,並無統一稱呼,指涉的都是有別於傳統創作媒介(畫筆 ...
2022-04-21
2020-04 06
【唯馨】談談當科技碰上藝術——數位藝術
「在這個數位革新的時代⋯⋯」,這句話彷彿成為本世紀至今熱門引用的句子,因為自從二十世紀末電腦普及和網路時代的來臨,科技的發展正劇烈撼動著人類社會,這其中也包括了藝術領域。
「電腦藝術」、「多媒體藝術」、「數位藝術」、「新媒體藝術」,這類的名詞自1960年代出現後演變至今,並無統一稱呼,指涉的都是有別於傳統創作媒介(畫筆、畫布、雕塑等)並且運用數位科技結合跨領域技術為創作媒介的藝術形式。
雖說數位技術可被運用於任何藝術形式,這樣衍生的無限可能也令其難以被定義。
例如新媒體藝術在二十世紀末多代表電影和錄像,攝影、印刷、雕塑等等的創作媒材也從「類比」轉向「數位」,甚至當今的表演藝術從訓練、籌備,到展演,多有數位技術成分的參與。
紐約惠特尼美術館客座策展人ChristianePaul描述,狹義的數位藝術強調作品本身不只運用數位科技當作媒材來創作、儲存、和發佈,更甚的是其善用「科技的特性」作為表達手段,與其他藝術形式做出最基本的區別1。
除了數位媒材的應用外,數位藝術的「創作模式」也與過往的經驗有所不同——過往的創作可藉由一人之手完成,而數位藝術往往動輒各領域人才,電腦工程師與網頁、軟體設計師成為藝術界的要角,許多在歐美的大學早以將藝術與科技的結合作為一個新的學科發展與研究。
跨領域之外,數位藝術的規模甚至可以是跨國合作的計畫,透過專業分工及有效的整合完成多人創作,這樣的經驗若無網際網路達成立即的資訊流動是無法實現的。
2018年台北雙年展「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其中一件作品《菌絲網路社會》2,是一項在2017於柏林首次公開露相的集體計畫,由來自奧地利、英國、台灣的跨領域的藝術家發起,建立菌絲網路式的節點串連合作及溝通的管道,而台灣繼法、英、美國的六個節點之後,新增了四個節點,分別位於台北和台南(附圖一)。
此外,觀眾在作品呈現中往往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凸顯出數位藝術常見的「互動性」和「衍伸性」的特質。
過往觀眾參與藝術,無非不是到美術館、藝廊觀賞藝術品,或坐在舞台前方看表演,而數位藝術時常將觀眾納入為作品的一部分,嘗試突破藝術與觀者的界線,以「沈浸式」或「互動性」的參與模式進行藝術展現。
當觀眾的一舉一動觸發電子感應裝置時,隨之而來的是經過電腦運算龐大數據後投射出來的感官效果。
透過觀眾的參與,互動式數位藝術演算出不同的結果,藉由雙方交會產生無限種排列的可能,日本的藝術團體teamLab3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附圖二)。
數位藝術不全然提供一種沈浸式的參與,但數位媒材確實提供藝術家更多創作上的可能,也挑戰了過往單向「凝視」的視覺關係,模糊了作品與參與者之間的界線。
而在提供新的感官體驗的同時,數位藝術受到質疑的是,這還是藝術嗎?
在這個數位革新的時代——沒錯,數位科技的普及化,是否讓我們的感官習慣了編碼後的聲光投射,反而不再去質疑事物的本質是什麼?2011年6月於法國舉辦的一場關於數位藝術市場的論壇,除了質疑數位藝術創作多重開放的定義使其難以被藝術市場定位外,也指出其「高度的流動性和不確定性、缺乏完善的美學基礎,和過度重視技術而忽略藝術性」的問題是需要被正視的4。
現今對於數位藝術的研究遠遠不及其發展的速度,新的技術不斷推陳出新,而缺乏立足點的觀者對於眼前的景象從何而來是一無所知。
不可置否的是,藝術源自於社會,反應的也是社會現實,數位媒材成為創作的工具,其實也是在反映當今現實。
雖然面對了種種考驗,部分藝術家對於科技結合藝術本身是期待的;藝術被公共化、程式語言開拓了無限的疆域,我們必須保持開放而批判的態度去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新體驗,因為數位藝術在未來將會是個不會消退的洪流,當然,也提供了無限的機會。
(附圖一)
(附圖二)
1DigitalArtbyChristianePaulp.13
2https://www.taipeibiennial.org/2018/information/70
3https://www.teamlab.art/
4https://www.digiarts.org.tw/DigiArts/DataBasePage/4_88532502521145/Chi
2020-04-06
趨勢,明日聚場,藝術,科技
RANKING趨勢報告排行
01
【陳姓煮夫】憂鬱症是因為我不努力、不聰明還是命不好?
02
【Jack】美麗,不必以地球的健康作為代價
03
【Jack】神話,科學的意義
04
【偷筆】世俗化下的藝術
05
【Batice】虛假的影像世界總是讓人討厭
06
【Diane】地方創生-不造物的設計?
07
【Batice】生活都被電視、網路和手機搞亂了
08
【陳姓煮夫】拿掉「傲慢與偏見」
09
【欣諭】反派英雄電影中看不見的大象
10
【Batice】韓粉是媒體造成的?還是人始終不理性?
SELECTION編輯精選
01
【社群生存守則】六月封面人物:Youtuber-JUMPNBJ&SHERRY
02
【社群生存守則】五月封面人物:數位編輯-美心
03
【社群生存守則】四月封面人物:網路作家-樂擎
04
【社群生存守則】三月封面人物:極簡主義Youtuber-末羊子
05
【職業相談室】十二月封面人物:日向洋食老闆-Berry
06
【職業相談室】十一月封面人物:廣播人-內克
07
【職業相談室】十月封面人物:穿搭youtuber暨服飾品牌創辦人-參拾而立
08
【職業相談室】九月封面人物:《一杯咖啡》、《平崎吐司》老闆-一杯
09
【職業相談室】八月封面人物:平面視覺與藝術設計創作者-GUMAHSU
10
【Batice】看電影時你在哪?看不只是看
EXPLORE延伸閱讀
SUBMISSION投稿專區
成為明日趨勢的觀察者
我們致力於打造一個屬於「提案力」與「實作力」人才的場域。
大轉折(deepshift)時代已經來臨,這社會迫切需要具備未來意識的思維與做法。
歡迎加入文舍明日聚場的行動行列。
關於文舍
主題活動
工作營
趨勢報告
影像錦集
投稿
©2017tomorrowhub
關於文舍
主題活動
工作營
趨勢報告
影像錦集
投稿
聚場相簿
延伸文章資訊
- 1科技與科學作為藝術表達的型態,何為「數位藝術」?
台北數位藝術中心目前英文翻譯為「Taipei Digital Art Center」,數位藝術(digital art)根據英國泰德現代美術館(Tade Morden)官方網站的定義 ...
- 2明日聚場-【唯馨】談談當科技碰上藝術——數位藝術
「電腦藝術」、「多媒體藝術」、「數位藝術」、「新媒體藝術」,這類的名詞自1960 年代出現後演變至今,並無統一稱呼,指涉的都是有別於傳統創作媒介(畫筆 ...
- 3實體與NFT數位藝術誰更有價值?一橫一豎,站著的才有資格講話
藝術家Beeple一張以近七千萬美金於佳士得成交的NFT數位藝術作品從此轟垮傳統實體藝術的高牆? ... 噴發的NFT數位藝術市場能否重新定義藝術的範圍?
- 4論數位藝術的互動性
在這個意義上,數位藝術便成為一個可改變的動能,從一個封閉、定義清晰與完整體系的現代性意涵,轉變成一個開放的、無清晰定義與不完整的後現代情境。
- 5二、 數位藝術之探討2.1 數位藝術之定義
物件組構之再生圖像數位創作與研究. 第二章數位藝術之探索. 4. 二、 數位藝術之探討. 2.1 數位藝術之定義. 在藝術作品中,經過數位化的媒材所創作出的藝術作品,我們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