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實證主義與實證主義間的差異@ 教育私房菜:: 隨意窩Xuite日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而客觀知識的研究立場從實證主義專注於知識內部的語言邏輯結構,轉變到後實證主義強調科學知識的歷史性、社群化與非理性傾向,甚至最後是客觀知識的被取消。

與後實證主義 ... 教育私房菜我的隨手教育紀錄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關鍵字 aeioutim's新文章《少年小樹之歌》10佳句讀後心得客訴應對4步驟,奧客變常客11月13日吳老師上課內容Differentkindsofresearch李崗師-2Differentkindsofresearch李崗師-1TheoryandPractice吳家瑩師-3TheoryandPractice吳家瑩師-2TheoryandPractice吳家瑩師-1現代性與自我認同(安東尼.紀登斯)ch3自我軌道10/8張師之教育行政革新 全部展開|全部收合 最高學歷: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 目前擔任:花蓮縣月眉國小校長         曾經擔任:99年8月1日西寶國小代理校長 100年-104年大進國小校長    關於我加入好友我的相簿我的影音 aeioutim's新回應沒有新回應! 200909242303後實證主義與實證主義間的差異?課程一篇論文選擇在哪些特定範疇下論述它的關鍵概念,幾乎是決定這篇論文優劣的阿基米德點,也就是說,一篇好的論文必須要劃定議題的範疇,並且適妥地定義它所論及的關鍵詞彙(關鍵概念),這篇論文的最關鍵詞彙顯然是:客觀知識、認識論與權力。

在第一章〈緒論〉裡,作者採取「反自然主義」的立場,認為社會領域的獨特性使得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無法移植到社會科學對於人類各種現象的研究,所以作者強調這裡所談論的「客觀知識」是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客觀知識。

作者將「客觀知識」視為一種努力目標的知識,作者說:在這裡「客觀性」是對知識的聲稱,這種聲稱意謂著具有某種使知識普遍化的可能性,但無法以特定理論或具體觀念作為指涉對象。

作者對「客觀知識」的探討重點:是圍繞在它如何經由「權力」與「認識論」所形塑,以及知識的客觀性被解構後,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知識在人類政治生活中的意義,而非是在自然科學意義上論證知識是客觀的或不客觀的。

實際上,這篇論文所存在的風險,仍然是在於不同領域的讀者對於「客觀知識」或「客觀性」的解讀,一方面主要是由於這個關鍵詞彙在不同社會學科與哲學流派的論述內涵有不同的嬗變,另一方面,這個關鍵詞彙在這篇論文當中也有程度不等的意義漂移。

  「認識論」在這篇論文的定位是對於知識的技術性研究。

認識論(知識論)在哲學脈絡裡的一般定位是對於知識本身與其證成的研究,議題包括知識的種類(命題與非命題、先驗與後驗、分析與綜合等等)、知識的基礎與條件(信念、真理與證成條件等等)、知識的性質(知識結構與脈絡、知識現象與實踐等等)。

在知識論的議題,當代英美哲學偏重於前兩者的探討而趨向於語言分析與認知科學,當作者在實證主義與後實證主義的某些部份談到認識論,則主要是談認識論的前兩個領域,這也是作者的主要用法;而當代歐陸哲學則偏重知識的社會建構、批判、現象與實踐(尤其是在傅科之後,知識與權力就變成無法切割的概念),當作者談到後現代主義裡的認識論研究,則認識論指涉的是後一個探討領域。

也就是說,這篇論文同時在這兩個意義下使用了「認識論」這一詞彙,如果作者這樣的用法會使讀者感到迷惑,其實這也是英美哲學與歐陸哲學這兩大哲學系統的主要差異所使然。

至於「權力」概念主要是與後現代主義裡傅科與布爾迪厄(基本上,作者不把布爾迪厄歸入後現代陣營)的權力觀點相一致,而不限於傳統政治學所探討的國家權力。

  在第二章〈後現代主義對客觀知識的批判〉,如作者所說,主要是整理(後實證主義與)後現代主義如何在「認識論」和「權力與知識的關係」這兩個主軸上,批判實證主義傳統的客觀知識。

在三小節裡,作者分別論述〈實證主義的認識論遺產〉、〈後實證主義的論爭概述〉與〈後現代主義的知識立場〉。

從維也納學派之前以孔德與馬赫為主,以及維也納學派之後以石里克、卡納普、那格爾、萊辛巴哈與韓培爾等人為主的實證主義(包括後期的邏輯實證主義),在不同程度上主張存在一種到達或逼近客觀知識的認識論,這些主張建立在兩個教條之上,一是分析命題與綜合命題的區分,二是理論語言可以還原到觀察語言,同時將理論語言(物理語言乃至於主體間性的統一語言)的客觀性與準確性傳遞到觀察語言,以達到各類有意義的命題的可檢證性。

  到了二十世紀五、六O年代,巴柏的否證論(但是他仍然肯定一個客觀實在與自主的知識世界)、拉卡托斯的科學研究綱領(精緻的否證論)、孔恩的典範理論(強調不同典範背後語境與世界觀的斷裂性,科學社群之間難以在同一個溝通基礎上獲得客觀知識)以及費耶本的方法論無政府主義(主張以多元方法論反對科學獨斷的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他們對於邏輯實證主義的鬆動與批判最後產生了後實證主義,這個過程可以說是從理性主義演變到歷史主義,乃至於相對多元主義。

同時,客觀知識的意義開始有了改變與弱化,從實證主義的確證與普遍性要求,到了巴柏所強調的「能夠被相互主觀性檢驗的知識」,再到孔恩後期的「科學社群的集體信仰」。

而客觀知識的研究立場從實證主義專注於知識內部的語言邏輯結構,轉變到後實證主義強調科學知識的歷史性、社群化與非理性傾向,甚至最後是客觀知識的被取消。

  與後實證主義不同的是,在七O年代以後,以貝爾、李歐塔、德希達、傅柯、哈柏瑪斯、詹明信、布希亞等思想家為主的後現代主義的知識立場是不限於科學知識,而是擴大對於哲學、政治、社會與文化的深刻批判,或者說是對於現代性的嚴厲批判。

後現代主義主張「反基礎主義」或「反本質主義」的認識論,即知識的背後並沒有絕對客觀、確定性的基礎在支撐它,因此我們也無法通過特定的認識論途徑逼近真理。

作者指出,後現代主義對認識論的解構策略主要從「語言」與「主體」兩個路線展開,第一是從語言的不確定性瓦解各種陳述與知識的確定性,第二是指出不同的身份認同對於認識論會有不同的採擇,進而影響知識的生產過程,同時導致不一的知識詮釋。

然後,後現代主義的解構策略再轉向人們的「生活世界」,後現代主義強調我們理解世界的途徑不是某種科學的認識論或方法論,而是依賴各種行動策略與對不同詮釋進行鬥爭與差異化,在主體與客體雙向互動的過程中理解世界、抵抗世界、解構世界與建構世界。

這些觀點與策略,以及實證主義、後實證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若干問題也構成傅科與布爾迪厄所探討的議題核心。

aeioutim/Xuite日誌/回應(0)/引用(0)/好文轉寄20090924教育學方法論-...|日誌首頁|認識論與實證主義間的相關連結....上一篇20090924教育學方法論--實證主義的批判...下一篇認識論與實證主義間的相關連結...回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