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四節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節氣的訂定依照太陽曆,5日為一候,3候為一節氣,一個月當中含2個節氣,一年共有立春、 ... 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24個節氣。

廿四節氣依照太陽曆的運行來標誌一年中晴雨寒暑的氣候變化,是中國曆法的特殊發明。

節氣的訂定依照太陽曆,5日為一候,3候為一節氣,一個月當中含2個節氣,一年共有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24個節氣。

為了方便記憶,有人將其編成「節氣歌」:「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節氣在中國漢代已大致定型,反映的是黃河流域的氣候與作物生長情形,與副熱帶的臺灣氣候及作物並不完全相符。

臺灣不但平地罕見結霜,也只有在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才偶有飄雪,所以如霜降、小雪、大雪等現象都不適用於臺灣。

因此,在臺灣發展出配合在地氣候的節氣諺語,較準確的反映臺灣的氣候狀況;如形容春天氣候不穩定的「清明穀雨,寒死老虎母」、形容溽暑的「處暑,曝死老鼠」。

節氣平均分割一年四季的節奏,根據節氣的先後,可大略得知目前的農漁業進行到什麼階段。

對於稻作而言,插秧通常在清明前完成;穀雨時適逢多雨,此時稻子抽出幼穗,正需要雨水的滋潤;立夏時分,稻子結苞,如諺語「立夏,稻仔做老爸」;小滿時節多雨,稱為「小滿,雨水相趕」,此時稻莖由扁平逐漸變得豐滿,俗稱「做膭」(含苞);接著稻穗便漸次成熟,視南北收穫時程不同,諺語便有「清明膭,穀雨穗」或「小滿膭,芒種穗」的差異。

俗諺「小雪小到,大雪大到,冬至後10天烏魚就沒了」,說明冬至是烏魚洄游至臺灣海峽的時節。

稻作以外的其他農作,也以節氣為參考時序,如「清明雨,穀雨薑」。

茶農更以穀雨為採茶的重要時機,俗諺「穀雨前三日無茶挽,穀雨後三日挽不及;穀雨過,茶葉較粗過柴皮」,可見節氣做為標誌時序的時間點,對農漁民仍然具有相當的參考價值。

節氣也有配合季節轉換的「食補」習俗,通常節氣時建議攝取當季的蔬果,例如立夏的匏仔瓜、大暑的鳳梨等。

「穀雨補老母」、「立夏補老爸」則說明依節氣為父母親進補。

俗諺「立冬補冬,補喙空」,在立冬時以四物、八珍、十全等藥材燉藥膳進補,準備迎接寒天對身體的考驗。

也有特定節氣兼具民俗節日的性質,如清明和冬至的活動都以緬懷祖先為主要精神,清明節前後要前往祖先墳塋拜掃,有諺語「清明無轉厝無祖」。

冬至時,則在家中準備「冬節圓仔」祭拜神明及祖先,有祠堂的宗族則在祠堂祭祖。

撰稿者:楊玉君最後修訂日期:98年11月11日參考資料:1陳正之。

2001。

《臺灣歲時記:二十四節氣與常民文化》。

臺北:行政院新聞局。

2熊姿婷。

2006。

〈臺灣客家節氣諺語及其文化意涵研究〉。

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

3陳主顯。

2005。

〈四時節氣占氣候〉。

《臺灣俗諺語典》。

臺北:前衛出版社。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