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序〉 @ 指天說地 - 隨意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

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

孔子曰:「如有所譽,其 ... 指天說地聊天有益身心,想法交流是一種學習,慢慢說,細細道,在一片快樂的氣氛中,你我已在無限的空間中飛翔!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 201007092319〈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序〉?百家齊鳴  〈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序〉 【段落大意】 敘述儒家之學,出於古司徒之官;其功用在「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憑藉六經與仁義,宗奉堯、舜、文、武、孔子;又引孔子言以說明儒家於道為最高,且行之而有實效;並論儒家末流之弊,在「惑」與「辟」二者之違離道本,乖析五經。

【本文】   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

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

孔子曰:「如有所譽,其有所試。

」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業,已試之效者也。

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隨時抑揚,違離道本,苟以譁眾取寵。

後進循之,是以五經乖析,儒學浸衰,此辟儒之患。

【重要解釋】 1.者:代詞。

用在主謂詞組之後,組成「者」字結構,用以指代人、事、物。

2.流:名詞。

流派、派別。

如:「九流十家」。

《漢書.敘傳下》:「群言紛亂,諸子相騰。

秦人是滅,漢修其缺,劉向司籍,九流以別。

」。

3.蓋:發語詞,提起下文,無義。

《史記.孝文本紀》:「蓋天下萬物之萌生,靡不有死。

」 4.司徒之官:古代掌教育之官。

司徒,職官名。

《周禮》地官有大司徒,為六卿之一,掌理教化。

漢哀帝時改丞相為大司徒,東漢時改為司徒,主管教化,與大司馬、大司空並為三公。

魏沿用,但三公僅為虛銜,不涉朝政。

隋唐以後三公參議政事。

歷代沿用,至明代而廢。

清代俗稱戶部尚書為「大司徒」。

5.順:動詞,調和,不違逆。

《說文》:「順,理也。

」清•段玉裁《註》:「順之所以理之。

未有不順民情而能理者。

」 6.陰陽:根據四時、節氣、方位、星象來講人事吉凶的數術。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正緯》:「於是伎數之士附於詭術,或說陰陽,或序災異。

」此指國家大事,如天氣、四時、寒溫等變化。

7.明教化:明,動詞。

昭示、彰顯。

《禮記.郊特牲》:「天垂象,聖人則之郊,所以明天道也。

」;教化,政教風化。

《淮南子.泰族》:「德足以教化,行足以隱義。

」 8.游文於六經之中:涵泳於六經之中以講習道藝也;游文,潜心文字。

游,同遊,優遊,逍遙。

《尚書•無逸》:「文王不敢盤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供。

」 9.祖述堯舜:遠宗堯舜之道;祖述,宗奉、效法古人的所作所為。

《漢書.龔舍傳》:「其言祖述王吉、貢禹之意,為大夫二歲餘,遷丞相司直。

」祖,動詞。

宗仰、效法。

唐•顏師古注:「祖,始也。

」述,動詞。

唐•顏師古注:「述,修也。

」 10.憲章文武:近守文武之法;憲章,遵守法制。

《禮記.中庸》:「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

」憲,動詞。

效法。

唐•顏師古注:「憲,法也。

」《書經.說命》:「惟天聰明,惟聖時憲。

」章,動詞。

唐•顏師古注:「章,明也。

」表揚、顯揚。

《史記.衛康叔世家》:「舉康叔為周司寇,賜衛寶祭器,以章有德。

」 11.宗師:尊崇,效法。

唐•顏師古注:「宗,尊也。

言以堯舜爲本始而遵修之,以文王、武王爲明法,又師尊仲尼之道。

」 12.重其言:增強他們學說的重要性;重,動詞。

加重、增加…份量。

《呂氏春秋.季夏紀.制樂》:「今故興事動眾以增國城,是重吾罪也。

」 13.如有所譽一句: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

」意思是孔子所言,意不在毀譽,忠告善導遵循正道罷了。

「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

」是說如果於別人有所稱讚的話,那都是有考察實情才講的。

試,名詞。

考驗、測驗。

《周禮.夏官.藳人》:「試其弓弩。

」 14.然:連詞,但是、可是。

《左傳.僖公三十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 15.惑者:昏庸糊涂的人。

惑,動詞。

奇怪、懷疑。

如:「疑惑」。

《論語.為政》:「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 16.精微:精深微妙。

《禮記.中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

」 17.辟者:邪僻不正之人。

辟同「僻」。

辟,音ㄆㄧˋ,形容詞。

乖僻、偏邪。

通「僻」。

《莊子.秋水》:「行殊乎俗,不多辟異。

」 18.抑揚:上下進退,有曲解附會之意。

張衡《南都賦》:「進退屈伸,與時抑揚。

」 19.違離:偏離常規、常軌、習慣等。

漢•劉向《說苑•辨物》:「今虢公動匱百姓以盈,其違離民怒神怨,而求利焉,不亦難乎?」 20.苟:連詞。

如果、假設。

《論語.里仁》:「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 21.譁眾取寵:以迎合眾人的言語行動來博取他人的注意。

也作「譁世取寵」。

譁,音ㄏㄨㄚˊ,動詞。

大聲喧鬧、吵雜。

如:「喧譁」、「譁眾取寵」。

《書經.費誓》:「嗟,人無譁,聽命。

」寵,名詞。

尊敬也。

漢•劉向《說苑•臣術》:「君賜之卿位以尊其身,寵之百萬以富其家。

」 22.後進:學識或資歷較淺的人。

《論語.先進》:「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

」 23.循:動詞。

遵守、依照。

如:「依循」、「循規蹈矩」。

《禮記.射義》:「卿大夫循法為節。

」 24.乖析:支離破碎。

乖,動詞。

違背、不合。

如:「名實相乖」。

唐.韓愈〈五箴.行箴〉:「行與義乖,言與法違。

」。

析,動詞。

分開、離散。

如:「分崩離析」、「條分縷析」。

《文選.王讚.雜詩》:「胡寧久分析,靡靡忽至今。

」 25.浸:音ㄐㄧㄣˋ,又讀ㄐㄧㄣ。

副詞。

漸漸、逐漸。

如:「浸漸」。

《後漢書.卷八八.西域傳》:「雖有降首,曾莫懲革,自此浸以疏慢矣。

」 【譯文】 儒家這個流派,大概出自於古代的司徒之官。

他們幫助國君,順應自然,宣明教化。

涵泳於六經的文章當中,特別注意仁義之間的事務,遠宗堯舜的道統,近守周文王、武王的禮法,尊崇孔子為師表,來加重他們言論的重要性,在各派道術當中最為崇高。

孔子說:「如果對別人有所稱贊,就一定先對他有所試驗。

」唐堯虞舜的興隆,商朝周朝的盛世,孔子的德業,是已經經過試驗而有成效的。

但是迷惑的人已經失去了(儒家經典中)精深微妙的道理,而邪僻的人又追隨時俗任意曲解附會經書的道理,違背離開了聖道的根本,只知道以喧譁的言論來博取尊寵。

後來的學者依循著去做,所以五經的道理就乖謬分離,儒學就逐漸的衰微的;這就是那些邪僻的儒著所留下來的禍患啊。

【段落大意】 敘述道家之學,出於古之史官;其功用在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主張清虛卑弱,為君人南面之術;又引堯、舜之讓德與《易‧謙卦》以說明道家之所長;並論道家末流之弊,在放者絕去禮學,棄仁義而任無為。

【本文】   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

合於堯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

及放者為之,則欲絕去禮學,兼棄仁義,曰獨任清虛可以為治。

   【重要解釋】 1.歷:副詞。

遍、盡,依照秩序。

唐.李商隱〈詠史〉詩:「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 2.然後:承接連詞。

表示某事接在前句所述事情之後。

《禮記.學記》:「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 3.秉要執本:掌握要領,秉持根本。

秉,音ㄅㄧㄥˇ,動詞,用手持握。

《文選.古詩十九首.生年不滿百》:「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執,動詞,拿著,握著。

《詩經.邶風.簡兮》:「左手執籥,右手秉翟。

」 4.清虛:清,形容詞,澄淨,純潔。

與「濁」相對。

如:「清潔」、「清澈」。

《詩經.魏風.伐檀》:「河水清且漣猗。

」;虛,形容詞。

空。

如:「盈虛」、「空虛」。

唐.姚合〈莊居野行〉詩:「我倉常空虛,我田生蒺藜。

」 5.以:連詞,而、且。

《詩經.邶風.燕燕》:「瞻望弗及,佇立以泣。

」 6.君人南面之術:即帝王之術。

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為尊位,故帝王諸侯見群臣,或卿大夫見僚屬,皆面向南而坐,因用以指居帝王或諸侯、卿大夫之位。

泛指居尊位或官位。

7.克攘:能讓。

克,副詞,能。

如:「不克分身」。

《書經.大禹謨》:「克勤於邦,克儉於邦。

」 8.嗛嗛:卑遜貌。

嗛同「謙」,虛心而不自大。

《周易.謙卦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

」 9.四益:有四種益處。

《謙卦.彖傳》:「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

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終也。

」有益、流、福、好等四種益處。

10.及放者為之:及,動詞,待,等到。

如:「及至」、「及第」、「推己及人」。

《左傳.隱公元年》:「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放,形容詞,放蕩、不拘束。

晉•葛洪《抱扑子•外篇•刺驕》:「夫守禮防者苦且難,而其人多窮賤焉;恣驕放者樂且易,而為者皆速達焉。

」 11.則:便、就。

如:「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詩經.召南.草蟲》:「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

」 12.兼:副詞,盡、完全。

《荀子.王制》:「官施而衣食之,兼覆無遺。

」 13.獨:副詞,僅、但、唯、只。

如:「獨善其身」。

《禮記.禮運》:「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 14.可以:表示具有某種用途。

意為可用來…。

《詩經.小雅.鶴鳴》:「它山之石,可以為錯。

」 【翻譯】  道家這個學派,大概出自古代的史官,遍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理,然後知道掌握要領,秉持根本,自己遵守純清虛無的道理,奉行謙遜柔弱的態度,這是人君治理天下的方法。

合於堯帝能夠謙讓的德行,和易經謙卦所說:「謙謙君子,謙遜能有四種益處」的道理;這是他們所擅長的。

及至放蕩的人去實行它就想去除禮學,同時又要摒棄仁義,要任用清靜虛無,就可以治好天下。

【段落大意】 敘述陰陽家之學,出於古羲和之官;其長在順天歷象,敬授民時;而其失在拘者禁忌小數,舍人事而任鬼神。

【本文】   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敬順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此其所長也。

及拘者為之,則牽於禁忌,泥於小數,舍人事而任鬼神。

【重要解釋】 1.陰陽家:戰國時鄒衍、鄒奭等二十一家,皆研習陰陽曆律之事。

後世亦稱籨事擇日、占星、風水等術的人為「陰陽家」。

陰陽,在此是指根據四時、節氣、方位、星象來講人事吉凶的數術。

2.羲和之官:唐虞掌天文之官。

《尚書.堯典》:「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

」 3.敬順昊天:「敬順」,敬重順從。

昊天,元氣廣大曰昊天,猶言上天。

《書經.堯典》:「乃命羲和,欽若昊天。

」「欽若」就是「敬順」的意思。

4.歷象:觀察日月星辰天象運行,記載成曆書。

歷,副詞,盡也,謂徧及之也。

《漢書•劉向傳》:「歷周唐之所進以爲法。

」顏師古註:「歷謂歷觀之。

」象,名詞。

現象。

《周易•繫辭傳上》:「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

5.敬授民時:告民以祭祀、耕作之時。

如日月天象之晦、朔、弦、望、四時、節氣等等。

6.拘者:固執不能變通的人。

拘,形容詞。

死板、不活潑。

唐•韓愈《師說》:「不拘於時。

」 7.牽:動詞。

拘束、受制。

如:「牽制」、「拘牽」。

《呂氏春秋.離俗覽.離俗》:「不牽於勢。

」 8.禁忌:被禁止或忌諱的言行。

《後漢書•楊終傳》:「漢興,諸侯王不力教誨,多觸禁忌,故有亡國之禍,而乏嘉善之稱。

」 9.泥:音ㄋㄧˋ,動詞。

固執、拘泥。

如:「泥古不化」。

《荀子.君道》:「知明制度權物稱用之為不泥也。

」 10.小數:小技藝、小技術。

《孟子.告子上》:「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

」 11.舍:放棄、放下。

通「捨」。

《論語.雍也》:「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12.任:動詞。

聽憑、任憑。

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曷不委心任去留。

」 【翻譯】  陰陽家這個學派,大概出自古代的羲和之官。

恭恭敬敬地順著上天的意旨,觀測日月星辰的運行,並詳細地加以記載,以為一歲的曆法,依此曆法謹慎地授給人民耕作祭祀的時間;這是他們所擅長的。

及至拘泥的人去實行它,就被禁忌所牽繫,被小技術所拘滯,捨棄了人事而信任鬼神。

   【段落大意】 敘述法家之學,出於理官;其長在嚴明賞罰,以輔禮制;而其失則在刻者專任刑法,傷恩薄厚。

  【本文】   法家者流,蓋出於理官,信賞必罰,以輔禮制。

《易》曰「先王以明罰飭法」,此其所長也。

及刻者為之,則無教化,去仁愛,專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於殘害至親,傷恩薄厚。

【重要解釋】 1.法家:戰國時的學派,以尚法明刑為主,以李悝、商鞅、韓非等人為代表。

2.理官:職官名。

治理獄訟的官吏。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三:「崔生告訴道:『家父做了宣德府理官,歿于任所。

』」 3.信賞必罰:賞賜很講信用,刑罰必然施行。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故有術之主,信賞以盡能,必罰以禁邪。

」「必」,動詞。

堅定、果決。

《荀子.彊國》:「其刑罰重而信,其誅殺猛而必。

」 4.以明罰飭法:以嚴明刑罰整飭法紀。

《噬嗑.象傳》:「雷電,噬嗑,先王以明罰敕法。

」「飭」音ㄔˋ,動詞。

整頓、治理。

如:「整飭」。

《詩經.小雅.六月》:「六月棲棲,戎車既飭。

」 5.刻者:苛刻的人。

「刻」,形容詞。

刻薄、苛刻。

《漢書•楊惲傳》:「性刻害,好發人陰私。

」 6.傷恩薄厚:傷害恩義,刻薄於當親厚之人。

《史記.太史公自序》:「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則親親尊尊之恩絕矣。

可以行一時之計,而不可長用也,故曰『嚴而少恩』。

」「薄」,動詞。

鄙視。

如:「厚此薄彼」、「妄自菲薄」。

《史記•孫子吳起傳》:「其母死,起終不歸。

曾子薄之,而與起絕。

」 【翻譯】   法家這個學派,大概出自古代的理官。

獎賞信實,刑罰果決,用這個辦法來輔助禮制的不足。

《易經》上說:「先王用嚴明的刑罰來整治法紀。

」這是他們所擅長的。

及至刻薄的人去實行它,就不用教化,廢棄仁義,專用刑法,想藉此達到平治的境地;以至於殘害了至親,損傷了恩義,虧待了應該親厚的人。

【段落大意】 敘述名家之學,出於古之禮官;其長在差等禮數,以正名位;而其失則在苛察繳繞,流於詭辯。

【本文】   名家者流,蓋出於禮官。

古者名位不同,禮亦異數。

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此其所長也。

及譥者為之,則苟鉤釽析亂而已。

【重要解釋】 1.禮官:職官名。

職司禮儀的官。

《周禮•春官•宗伯》:「禮官之屬,大宗伯卿一人」。

2.官秩、名稱與品位。

《左傳•莊公十八年》:「王命諸侯,名位不同,禮亦異數,不以禮假人。

」 3.異數:猶異等,等次、程度不同。

《左傳•莊公十八年》:「王命諸侯,名位不同,禮亦異數。

」 4.孔子曰一句:引見《論語•子路篇》。

《公孫龍子•名實論》:「正者,正其所實也。

正其所實者,正其名也。

」 4.譥:音ㄐㄧㄠˋ,訐也,揭發、攻擊別人的隱私、缺點。

5.鉤釽析亂:言名家之末流,為屈曲破碎、支離錯雜之辭。

鉤,名詞。

彎曲。

釽,音ㄆㄧ,動詞。

破也。

析,動詞。

分開、離散。

如:「分崩離析」、「條分縷析」。

《漢書•藝文志》:「五經乖析,儒學寖衰。

」亂,形容詞。

錯雜、無條理秩序的。

【翻譯】   名家這個流派,大概出自古代的禮官。

古時候名號品位不相同,禮數也有差別。

孔子說:「必須先確定名位!名位不確定,說話就不順情理;說話不順情理,做事就不能成功。

」這是他們所擅長的。

及至好攻訐人的人去實行它,則苟且講一些屈曲破碎、支離錯雜的言辭而已。

【段落大意】: 敘墨家之學,出於清廟之守;其長在貴儉、兼愛、右鬼、尚同;而其失則在蔽者囿儉非禮,不別親疏。

【本文】   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守。

茅屋采椽,是以貴儉;養三老五更,是以兼愛;選士大射,是以上賢;宗祀嚴父,是以右鬼;順四時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視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長也。

及蔽者為之,見儉之利,因以非禮,推兼愛之意,而不知別親疏。

   【重要解釋】 1.墨家:春秋末年墨翟所創立的學派,為九流十家之一。

學說以兼愛和非攻為中心。

政治方面,主張為政者要崇儉、尚賢。

禮俗方面,主張信鬼、節用、薄葬,反對奢侈浪費。

又以天意作為他思想體系的本源。

此派有嚴格的組織和紀律。

發展到戰國中、末葉時,逐漸衰微而分裂。

2.清廟:即太廟,指古代帝王的宗廟。

漢•徐幹《中論•藝紀》:「既脩其質,且加其文,文質著然後體全,體全然後可登乎清廟,而可羞乎王公。

」 3.茅屋采椽:以茅覆屋,以采為椽,言其質素。

采,名詞。

柞樹。

殼斗科檞屬,落葉喬木。

高十公尺,樹皮灰褐色,葉倒卵形,葉柄短而有褐色絨毛,果實為堅果,卵狀四角形。

產於黃河流域與東北、蒙古等地。

《史記•秦始皇本紀》:「堯舜采椽不刮。

」《索隱》:「采,木名。

卽今之櫟木也。

」櫟,「麻櫟」、「柞樹」之古稱。

椽音ㄔㄨㄢˊ,名詞。

架在桁上用以承接木條及屋頂的木材。

《左傳.桓公十四年》:「以大宮之椽,歸為盧門之椽。

」也稱為「椽子」。

4.是以:所以,表示因果的連詞。

《史記.卷二四.樂書》:「廣則容姦,狹則思欲,感滌蕩之氣而滅平和之德,是以君子賤之也。

」 5.三老五更:古天子養老有三老五更,以父兄之禮事之。

《禮記•文王世子》:「始之養也:適東序,釋奠於先老,遂設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

」三老,職官名。

漢時掌一鄉之教化。

《漢書•高帝紀上》:「舉民年五十以上,有脩行,能帥眾為善,置以為三老,鄉一人。

」五更,稱長老為「五更」。

《續漢書志•禮儀志上》:「養三老、五更之儀,先吉日,司徒上太傅若講師故三公人名,用其德行年耆高者一人為老,次一人為更也。

」 6.選士:周代稱由各地區甄選、推薦到中央的才秀人士。

《禮記.王制》:「命鄉論秀士,升之司徒,曰選士。

」 7.上賢:「上」同「尚」,尊崇之意。

《漢書•匡衡傳》:「治天下者審所上而已。

」 8.右鬼:尊尚鬼神。

古人以右為尊。

右,動詞。

崇尚。

《淮南子.氾論》:「兼愛尚賢,右鬼非命,墨子之所立也。

」 9.非命:反對宿命論。

《墨子•魯問》:「國家貧,則語之節用、節葬;國家說音湛湎,則語之非樂、非命。

」 10.上同:指跟在上位的人保持思想一致。

上,名詞。

《禮記•王制》:「樂事勸功,尊君親上,然後興學。

」 11.儉:節省、樸實。

如:「節儉」、「勤儉」。

《論語.八佾》:「禮,與其奢也,寧儉。

」 12.兼愛:戰國時墨翟所倡導的學說。

主張平等之愛,無人己親疏厚薄的不同。

13.別:動詞。

區分、分辨。

如:「辨別」、「鑑別」、「識別證」、「分門別類」。

《史記•滑稽傳.褚少孫補西門豹傳》:「三子之才能,誰最賢哉?辨治者當能別之。

」 【翻譯】   墨家這個學派,大概出自古代典守清廟之官。

因為清廟是用茅草采椽蓋成的,所以貴尚節儉;因為清廟裏奉養三老、五更,所以主張兼愛;因為天下的秀士都在清廟中行大射之禮,所以尊尚賢人;因為在清廟中奉祀父祖,所以敬重鬼神;因為順著四時的季節而行事,所以反對宿命論;因為用孝道宣示天下,所以崇尚天下人有相同的德行;這是他們所擅長的。

及至固陋的人去實行它,看到節儉的益處,因而反對禮樂;推闡兼愛的意旨,卻不知道分別親疏遠近。

【段落大意】: 敘述縱橫家之學,出於行人之官;其長在於權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辭;而其失則邪人崇尚欺詐,背棄信義。

【本文】   從橫家者流,蓋出於行人之官。

孔子曰:「誦詩三百,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當權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辭,此其所長也。

及邪人為之,則上詐諼而棄其信。

   【重要解釋】 1.從橫家:戰國時學派之一。

多智謀與辯才,以遊說見長,如蘇秦、張儀等。

今作「縱橫家」。

2.行人之官:職官名。

掌朝覲聘問,接待賓客之事。

3.孔子曰一句:見於《論語‧子路篇》。

意為外交人員重在能臨事專斷,不然,即使誦詩雖多,亦無益處。

奚,代名詞。

(指狀態、條件、情況)如何、怎樣;(數量、價值)多少;(在某種情況、時間或場合)會怎麼樣。

《孟子•梁惠王上》「奚暇治禮義哉!」 4.使乎!使乎!:出自《論語‧憲問篇》。

為孔子稱讚魯大夫遽伯玉的使者應對之巧妙。

5.權:動詞。

衡量。

《孟子.梁惠王上》:「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 6.制:動詞。

決斷、裁決。

如:「裁制」。

《史記•秦始皇本紀》:「制曰:『可。

』」 7.上詐諼:尚欺詐也。

上同尚,動詞。

尊崇、仰慕。

《管子•侈靡》:「尊禮而變俗,上信而賤文。

」諼音ㄒㄩㄢ,動詞。

欺詐。

《公羊傳•襄公二十五年》:「曷為不言入于衛,諼君以弒也。

」   【翻譯】   縱橫家這個學派,大概出自古代的行人之官。

孔子說:「誦讀《詩經》三百篇,出使四方的諸侯國,不能獨當一面的應對,即使誦讀了很多,又有什麼用呢?」又說:「這真是個好使者啊!這真是個好使者啊!」意思就是說他應該權衡事情的利害得失,而作適當的處置,接受出使的命令而不必接受應對的言辭;這是他們所擅長的。

及至邪僻的人去實行它,就崇尚欺詐而背棄了應有的誠信。

【段落大意】 敘述雜家之學,出於古之議官;其長在集儒、墨、名各家之說,見王治之無不條其貫;而其失則在盪者放言漫衍,無所歸心。

【本文】   雜家者流,蓋出於議官。

兼儒、墨,合名、法,知國體之有此,見王治之無不貫,此其所長也。

及盪者為之,則漫羨而無所歸心。

【重要解釋】 1.雜家:先秦諸子中的一個學術思想派別。

為九流之一,其學說雜彙各家。

2.議官:古代議政之官。

宋•歐陽修《又與孫威敏公書》:「承公許作行狀,甚善,便將請謚。

議官文書,有司據以為議,大是一重公據,請早揮筆。

」 3.國體之有此:治國之體亦當有此雜家之說。

4.王治之無不貫:王者之治於百家之道無不貫綜。

貫,動詞。

穿通、通達。

如:「貫穿」、「貫通」。

《左傳.成公二年》:「矢貫余手及肘。

」此處指貫通諸子百家思想。

5.盪者:行為不檢,不受約束的人。

盪,形容詞。

放縱不受拘束。

《漢書•魏相丙吉傳》:「候伺組、徵卿,不得令晨夜去皇孫敖盪」顏師古註:「放也。

」 6.漫羨:漫衍、分散、 散漫,散佈很廣的樣子。

顏師古註:「漫,放也。

」《隋書•經籍志》:「放者為之,不求其本,材少而多學,言非而博,是以雜錯漫羨,而無所指歸。

」漫,形容詞。

放縱不加拘束。

如:「浪漫」、「散漫」、「漫不經心」。

《說苑•脩文》:「慢易以犯節,流漫以忘本。

」羨,音ㄒㄧㄢˋ,形容詞。

超過的、剩餘的。

《晏子春秋.內篇.問上》:「內妾無羨食,外臣無羨祿。

」 7.無所歸心:使學者的思想沒有歸結。

歸心,安心。

《史記•魯仲連鄒陽傳》:「國敝而禍多,民無所歸心。

」 【翻譯】    雜家這個學派,大概出自古代的議官。

雜糅儒家、墨家的學說,綜合名家、法家的理論,知道治國的根本法則中也該有此雜家的學說,看到王者治理天下對於諸家的學說無不貫綜;這是他們所擅長的。

及至放蕩的人去實行它,就漫衍而無所依歸。

   【段落大意】: 敘述農之學,出於農稷之官;其長在勸農耕桑,足民衣食;其失則在鄙者使君、臣並耕,背上下之序。

【本文】   農家者流,蓋出於農稷之官。

播百穀,勸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貨。

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長也。

及鄙者為之,以為無所事聖王,欲使君臣並耕,誖上下之序。

   【重要解釋】 1.農家:先秦時期的一個學術流派。

主張勸農耕以足衣食。

《前漢紀•孝成皇帝紀二》:「農家者流,蓋出於農稷之官。

各引一端,高尚其事,其言雖殊,譬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

舍所短,取所長,足以通萬方之略矣。

」 2.農稷之官:古掌稼穡之官。

稷,名詞。

古代掌管農事的官。

《書經.舜典》:「汝后稷,播時百穀。

」唐.孔穎達.正義:「稷是五穀之長,立官主此稷事。

」 3.勸耕桑:鼓勵農民耕種、養蠶。

勸,動詞。

鼓勵、獎勵。

《左傳.成公二年》:「所以懲不敬,勸有功也。

」 4.八政:古時國家施政的八大領域。

具體內容不一:(1)《書經.洪範》:「八政:一曰食,二曰貨,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賓,八曰師。

」指糧食、財政、祭祀、水土工程、教育、盜賊捕審、招待諸侯、軍事等八種政事,分別設立官員掌管其職。

後世言八政,多指此而言。

(2)《禮記.王制》:「八政:飲食、衣服、事為、異別、度、量、數、制。

」(3)《逸周書.卷一.常訓解》:「八政:夫、妻、父、子、兄、弟、君、臣。

」 5.孔子曰一句:《論語•堯曰篇》:「所重民食、喪、祭。

」 6.鄙者:粗俗、低賤之人,指見識不廣的人。

鄙,形容詞。

粗俗、低賤。

如:「卑鄙」、「鄙陋」。

《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 7.無所事聖王一句:《孟子‧滕文公篇》:「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

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

今也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惡得賢?』」楚人許行,主張賢君應與民並耕而食,廢除統治與被統治之階級,不可厲民以自養。

事,動詞。

侍奉也。

《論語.學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 8.誖:音ㄅㄟˋ。

動詞,逆亂、違反也。

《漢書.卷九七.外戚傳下.孝成趙皇后傳》:「殘滅繼嗣以危宗廟,誖天犯祖,無為天下母之義。

」 【翻譯】   農家這個學派,大概出自古代的農稷之官。

播種各種穀物,勸勉農人耕田蠶桑,以充實衣食。

所以「洪範八政」,第一是食,第二是貨。

孔子說:「人民所重視的事情就是食的問題。

」這是他們所擅長的。

及至鄙淺的人去實行它,認為用不著聖明的君王,想要教國君和人民一同耕田,亂了上下的順序。

【段落大意】 敘述小說之學,出於古之稗官;雖君子弗為之小道,然閭巷小知,未嘗無一得之可採。

【本文】   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

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

孔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

」然亦弗滅也。

閭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綴而不忘。

如或一言可采,此亦芻蕘狂夫之議也。

【重要解釋】 1.稗官:本指小官,後世沿稱小說家為「稗官」。

《漢書.藝文志》三國魏.如淳.注:「王者欲知閭巷風俗,故立稗官使稱說之。

」唐.顏師古.注:「稗官,小官。

」 2.道聽塗說:語出《論語˙陽貨篇》:「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泛指沒有經過證實、缺乏根據的話。

3.孔子曰一句:見於《論語.子張篇》,但實為子夏所言。

焉,語氣詞,置句末,表示肯定。

相當於「也」、「矣」。

唐.柳宗元〈封建論〉:「夫假物者必爭,爭而不已,必就其能斷曲直者而聽命焉。

」泥,動詞,滯留。

《老殘遊記》第一七回:「翠環仍泥著不肯去,眼看著人瑞,有求救的意思。

」;弗,副詞,不也。

如:「自嘆弗如」。

《左傳.隱公三年》:「教之以義方,弗納於邪。

」 4.閭里:鄉里,泛指民間。

《漢書.宣帝紀》:「具知閭里奸邪,吏治得失。

」閭,名詞。

里巷的門。

《周禮.地官.鄉大夫》:「國有大故,則令民各守其閭,以待政令。

」 5.綴:動詞,連結、縫補。

《說文解字.叕部》:「綴,合箸也。

」清.段玉裁.注:「聯之以絲也。

」此指記錄也。

6.如或:如果有…。

《詩經•小雅•正月》:「心之憂矣、如或結之。

」 7.芻蕘狂夫:芻蕘謂樵夫;狂夫謂狂放無守之人。

語見《詩經.大雅.板》:「先民有言,詢於芻蕘。

」芻,名詞。

割草。

《說文解字.艸部》:「芻,刈艸也。

」《左傳.昭公六年》:「禁芻牧採樵,不入田,不樵樹,不采蓺。

」蕘,音ㄖㄠˊ,打柴的人。

《淮南子.主術》:「然而群臣志達效忠者,希不困其身,使言之而是,雖在褐夫芻蕘,猶不可棄也。

」 【翻譯】   小說家這個學派,大概出自古代的稗官。

是大街小巷聊天的人和好傳述閒話的人所編造的。

孔子說:「即使是小的技藝也必有值得觀覽的地方;但是要推行久遠就恐怕滯泥不通,所以君子人不去做它。

」可是也不滅絕它。

閭里之間小有聰明的人所寫得出來的,也把它編輯起來而不使它被遺忘;如果有一句話值得採取,這也是屬於樵子、狂夫一類的議論了。

【段落大意】 總結諸子各以一端自鳴之所由及其歸本於六經,有裨於治道之價值所在。

又可細分為四:㈠諸子十家除小說,可觀者僅九家,皆由於王道既微,列國紛爭,各騁其說,以取合諸侯。

㈡九家之言,雖各不同,然其作用則相滅相生,亦相反相成。

㈢引《易》「同歸殊塗、一致百慮」之語,以明各家之要旨,不外於六經,倘遇明主聖王,得所折中,亦皆輔弼之材。

㈣引仲尼「禮失而求諸野」之言,謂如能修六經之術,再參以九家之說,舍短取長,則可通萬方之略。

【本文】   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

皆起於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術蠭出並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

其言雖殊,辟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

仁之與義,敬之與和,相反而皆相成也。

《易》曰:「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

」今異家者各推所長,窮知究慮,以明其指,雖有蔽短,合其要歸,亦六經之支與流裔。

使其人遭明王聖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

仲尼有言:「禮失而求諸野。

」方今去聖久遠,道術缺廢,無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猶瘉於野乎?若能修六藝之術,而觀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長,則可以通萬方之略矣。

【重要解釋】 1.諸子:泛稱古代的學術思想家;亦為總稱古代學術家所著的書籍。

《漢書.藝文志》:「戰國從衡,真偽分爭,諸子之言紛然殽亂。

」 2.九家:除小說家以外的九家學說。

小說家無所可重視,所以不入流派之中,故為九流十家。

3.力政:用武力從事征伐。

《史記.項羽本紀.太史公曰》:「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

」也作「力政」、「力正」。

4.世主:當世的君主。

《史記.天官書.太史公曰》:「自初生民以來,世主曷嘗不曆日月星辰?」 5.殊方:不同的方法或方向。

《淮南子.泰族》:「趨行不得不殊方。

」 6.蠭出:「蠭」同「蜂」。

像蜂群飛出。

比喻多而雜亂。

《史記.六國年表》:「矯稱蜂出,誓盟不信,雖置質剖符猶不能約束也。

」 7.馳說:猶游說。

《史記•李斯列傳》:「然後能滅仁義之涂,掩馳説之口,困烈士之行。

」 8.取合:猶取容,討好他人以求容身。

《史記•韓長孺列傳》:「安國爲人多大略,智足以當世取合,而出於忠厚焉。

」 9.辟:同「譬」,動詞,用比喻的方法來說明。

《荀子.王霸》:「是過者也,過猶不及也;辟之是猶立直木而求其景之枉也。

」 10.易曰一句:《易經.繫辭傳》:「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

」同歸,歸趨相同。

百慮,思慮繁多。

一致,目標統一。

11.異家:儒家以外之諸家。

12.窮知究慮:窮、盡。

《說文解字》:「究,窮也。

」慮及知同意,皆是心思、意念之意。

13.要歸:學說主旨的趨向。

要,名詞。

人體軀幹的中段部分。

通「腰」。

《說文解字》:「要,身中也。

」比喻為重要的部份;歸,動詞。

依附、趨向。

如:「眾望所歸」。

《史記.陳丞相世家》:「聞漢王之能用人,故歸大王。

」 14.支與流裔:流派分支。

「支」同「枝」;裔,名詞。

後代子孫。

如:「後裔」。

《文選.左思.吳都賦》:「其居則高門鼎貴,魁岸豪傑,虞魏之昆,顧陸之裔。

」 15.遭:動詞,遇、逢。

如:「遭殃」。

《後漢書.儒林傳.張玄傳》:「今日相遭,真解矇矣!」 16.折中:調和太過與不及,使之得當合理。

《史記.孔子世家》:「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亦作「折衷」。

17.股肱之材:猶言輔弼之臣。

股,大腿。

肱,手臂的肘至腕部份。

《左傳.昭公九年》:「君之卿佐,是謂股肱。

」 18.野:名詞。

民間。

《書經.大禹謨》:「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 19.方今:當今。

《後漢書.郎顗襄楷列傳.郎顗》:「方今時俗奢佚,淺恩薄義。

」 20.更索:更,副詞,表示動作行為的重複,相當於「再」、「復」、「又」。

唐•王之渙《登鸛雀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索,動詞,探求、搜尋。

如:「搜索」。

《易經˙繫辭上》:「探賾索隱,鉤深致遠。

」 21.瘉:音ㄩˋ,動詞,同愈,超過、勝過。

《漢書.汲黯傳》:「使黯任職居官,亡以瘉人,然至其輔少主守成,雖自謂賁育弗能奪也。

」 22.舍:同「捨」,動詞,放下、放棄。

《論語.雍也》:「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23.萬方之略:全部的方略。

萬方,指天下,萬國,各地諸侯。

《書經.湯誥》:「王歸自克夏,至于亳,誕告萬方。

」;略,名詞,概要、重點。

《孟子˙滕文公上》:「此其大略也。

」 【翻譯】   諸子共有十家,其中值得觀賞的不過九家而已,都是起於王道政治已經衰微以後,諸侯以武力相征伐,當時的國君,喜好厭惡的不一樣,所以九家的學術紛紛興起。

各自引用他們的一種學說,推崇他們學說的好處,用這學說來奔走游說,迎合諸侯的心理。

他們的言論雖然不一樣,就譬如水火,是互相消滅也是互相生長的;就像仁與義,敬與和,雖然性質相反卻又是互相生成的。

易經上說:「天下(學問)的途徑雖然不一樣但是歸趨是相同的,思慮雖然很繁雜但是目標一致。

」現在各家的學者,各自推崇他們學說的長處,用盡了智慧和思慮,來闡明他們學說的要旨。

雖然各自有偏見短處,但是綜合他們的主要歸趨,發現他們也都是從六經分支出來的。

假使讓他們遭遇到聖明的君王,能折中採用他們的主張,他們都可以成為輔佐的人才啊。

孔子說過:「禮儀散失了要到鄉野去尋找。

」現在距離聖人的時代很久遠了,聖人的道術殘缺廢棄,沒有地方再去加以追求了,採用他們九家的學術不是勝過去鄉野找來得好嗎?如果能修明六經的學說,觀察參考這九家言論,捨棄短處取用長處,就可以通達治理國家的各種方法了!      小李/Xuite日誌/回應(0)/引用(0)秦晉殽之戰(四)晉敗秦師於殽....|日誌首頁|〈聖哲畫像記〉清曾國藩......上一篇秦晉殽之戰(四)晉敗秦師於殽...下一篇〈聖哲畫像記〉清曾國藩...回應 加我為好友樂天自足,以俟天命日誌相簿影音 全部展開|全部收合 關鍵字 全部展開|全部收合 平均分數:0顆星投票人數:0人我要評分: lyy.ccw's新文章第三章孔子仁學思想千里馬--郁離子選第二章 春秋時代思想出師表第二章唐五代詞第一章先秦諸子思想之興起及其分派諌逐客書賈誼過秦論第一章 唐代詩歌第五章韓非法治思想之運用 lyy.ccw's新回應沒有新回應! 我的相簿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