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雅克·卢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讓-雅克·盧梭(法語:Jean-Jacques Rousseau,法语:[ʒɑ̃ʒak ʁuso],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是啟蒙時代的法國與日內瓦哲学家、政治理论家、文学家和音乐家, ...
尚-雅克·盧梭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盧梭」重新導向至此。
關於其他用法,請見「盧梭(消歧義)」。
尚-雅克·盧梭Jean-JacquesRousseau1753年的盧梭,莫里斯·康坦·德·拉圖爾繪出生(1712-06-28)1712年6月28日日內瓦共和國日內瓦逝世1778年7月2日(1778歲-07-02)(66歲) 法蘭西王國埃默農維爾時代18世紀哲學(近代哲學)地區西方哲學學派社會契約論浪漫主義啟蒙運動主要領域政治哲學、社會學[1][2]、倫理學、歷史哲學[3]、形上學[4]、語言學[5]、音樂、教育學、美學、文學、自傳著名思想公共意志、性本善、公民宗教、人民主權論、積極自由
受影響於
柏拉圖、亞里斯多德、蘇格拉底、普魯塔克、聖奧古斯丁、蒙田、馬基雅維利、霍布斯、洛克、笛卡爾、布萊茲·帕斯卡、斯賓諾莎、萊布尼茨[6]、格勞秀斯、普芬多夫、馬勒伯朗士、孔狄亞克、孟德斯鳩
影響於
康德、席勒[7]、費希特、歌德、荷爾德林[8]、黑格爾、德國古典哲學、法國大革命、羅伯斯庇爾、啟蒙運動、浪漫主義、休謨、亞當·斯密[9]、薩德侯爵、馬克思、恩格斯、薩特、克爾凱郭爾[10]、存在主義[11]、尼采、達爾文、弗洛伊德、普魯東、柏格森、涂爾幹[12]、列維-史特勞斯[13]、結構主義[14][15]、沃斯通克拉夫特、德米特里·克茲科斯、托爾斯泰、梭羅、卡爾·施米特、德希達[16]、列奧·施特勞斯、叔本華、恩斯特·卡西爾、斯塔羅賓斯基、杜威、羅爾斯[17][18]、福柯[19]、哈貝馬斯、朱迪絲·N·施克萊、羅伯·丹屯
簽名
共和主義
核心概念
反君主主義
自由
人民主權
共和制
公眾事物
社會契約
流派
古典
聯邦
凱末爾
納賽爾
新
韋尼澤洛斯
共和制的類型
自治
資本主義
基督教
企業
民主
聯邦
聯邦議會
伊斯蘭
議會
人民
革命
姐妹
蘇維埃
重要思想家
漢娜·阿倫特
西塞羅
詹姆斯·哈靈頓
托馬斯·傑斐遜
約翰·洛克
詹姆斯·麥迪遜
孟德斯鳩
波利比烏斯
尚-雅克·盧梭
阿爾格農·西德尼
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
歷史
羅馬共和國
部落議會
古雅典
威尼斯共和國
熱那亞共和國
佛羅倫斯共和國
荷蘭共和國
美國革命
法國大革命
西屬美洲獨立戰爭
自由三年
法國二月革命
1910年10月5日革命
辛亥革命
俄國二月革命
德國十一月革命
土耳其獨立戰爭
1921年蒙古革命
1922年9月11日革命
1935年希臘未遂政變
西班牙內戰
1946年義大利憲法公投
7月23日革命
7月14日革命
北葉門內戰
桑給巴爾革命
1969年利比亞政變
1970年柬埔寨政變
政權變革
伊朗伊斯蘭革命
1987年斐濟政變
尼泊爾內戰
各國
澳大利亞
巴貝多
加拿大
愛爾蘭
牙買加
摩洛哥
荷蘭
紐西蘭
挪威
西班牙
瑞典
土耳其
英國
蘇格蘭
美國
日本
相關主題
社群主義
民主
自由主義
君主主義
政治主題閱論編
尚-雅克·盧梭(法語:Jean-JacquesRousseau,法語:[ʒɑ̃ʒakʁuso],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是啟蒙時代的法國與日內瓦哲學家、政治理論家、文學家和音樂家,出身於當時還是獨立國家的日內瓦。
盧梭所著的論文《科學和藝術的進步對改良風俗是否有益》及《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對哲學發展極其重要;其《社會契約論》中所論述的人民主權及民主政治哲學思想的深遠影響可見於近代的啟蒙運動、法國大革命以至現代的政治、哲學還有教育思想[20]。
他認為不論是傳統和現代的公民社會,都一樣始於私人財產。
盧梭的小說作品《愛彌兒》(Émile)是一篇關於全人公民教育的哲學論文,對康德影響甚大。
其言情小說《新愛洛伊斯》對前浪漫主義(pre-romanticism)[21]及浪漫主義時期的小說發展十分重要[22]。
不過,一些知名學者認為盧梭雖然預示了浪漫主義的誕生,但是其「現代文學姿態」其實早已「超越了感傷的浪漫主義」,而其嶄新的語言觀甚至「一直延續到了超現實主義那裡」[23]。
盧梭的的自傳體作品《懺悔錄》是現代自傳的開端,而其文章《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也說明了十八世紀的一個「感性時代」(AgeofSensibility)運動,其特徵是更加注重主體性及自我反省,對現代寫作也有所影響。
盧梭對於個體自由、本真自我和主體性存在等問題的強調為現代的存在主義哲學奠定了基礎[24][25]。
盧梭對現代社會的批判以及人類社會和語言起源等問題的研究不僅開創了「歷史社會學」[26],深刻影響了後世的社會學[27]和人類學[28],並且被認為預言了二十世紀的結構主義原理[29][30],甚至被視為後現代主義思想的先驅[31]。
盧梭同時亦精通作曲和樂理,他發明了簡譜,並作有七部歌劇以及若干其他形式的作品。
其風格與克里斯托夫·維利巴爾德·格魯克及卡爾·飛利浦·愛馬努埃爾·巴哈屬於同一時期,融合了後巴洛克及古典時期的特徵。
其著名作品有單幕歌劇《鄉村中的占卜師》,其中一首為後來被貝多芬改編為獨立曲目的《Non,Coletten'estpointtrompeuse》[32]。
在法國大革命時期,盧梭是雅各賓俱樂部中最受歡迎的哲學家,他在死後十六年(1794年)獲以國家英雄身份葬於巴黎先賢祠。
目次
1生平
1.1童年
1.2巴黎與百科全書派人士交往
1.3與百科全書派交惡
1.4逃亡
1.4.1在英國時(1765年)
1.4.2在法國時(1767年)
1.4.3晚年
2哲學
2.1倫理學
2.2政治哲學
2.3教育哲學
2.4社會契約論與法國大革命
3著作
3.1翻譯
4參見
5參考文獻
6外部連結
生平[編輯]
童年[編輯]
盧梭出生的房子
盧梭出生在日內瓦,當時是一個信奉新教的城市邦。
自1536年起,日內瓦屬於加爾文主義的休京諾派。
盧梭以前五代的祖先Didier是書商,因印製了新教的書籍,逃避天主教的迫害,在1549年來到日內瓦,並且成為酒商[33]。
盧梭的家庭是日內瓦有投票權的中產階級,盧梭以他的家庭為傲,他一生當中,通常以以下的方式簽名「讓·雅克·盧梭,日內瓦公民」(JeanJacquesRousseau,CitizenofGeneva)[34]。
盧梭的家族後來以製錶業為主,父親艾薩克·盧梭和他的祖父、兄弟都投身於製錶業,不過中間一度以教授舞蹈為生[33]。
盧梭的母親蘇珊娜·貝爾納·盧梭(SuzanneBernardRousseau)出身於上流社會,由叔叔山繆·貝爾納撫養長大,山繆·貝爾納是新教的牧師,在蘇珊娜的父親在1695年過世後,山繆照顧貝爾納長大[33]。
蘇珊娜在31歲嫁以撒·盧梭,而以撒的姊妹在八年前和蘇珊娜的兄弟結婚,在婚前以撒的姊妹就已懷孕,因此受到教廷的批評。
盧梭在幼年時就被灌輸有關他家中成年人情形的童話故事,年輕戀人的愛受到族長的反對,而後來顯出了他們的忠貞,最後愛情克服了一刻,他們的婚姻結合了二個家庭。
盧梭從來不知道真相[33]。
盧梭出生於1712年的6月28日,後來他寫道:「我出生時幾近死亡,很少人認為有希望把我救活。
」[33]。
盧梭在1712年7月4日在天主教堂中受洗[33],他的母親在他出生後九天就因為產褥熱而過世,盧梭描述為:「我的第一個不幸。
」[33]
巴黎與百科全書派人士交往[編輯]
年輕的盧梭去法國謀求發展,成為一位自命高雅的鄉下貴婦人華倫夫人府中的僕人。
他成為這位夫人的乾兒子兼情人,學會了上流社會的禮儀,並改信天主教,在修道院生活了一段時間(後又重返新教)。
1742年,盧梭搬到巴黎。
在巴黎這個開放、崇尚自由的大都市裡,盧梭結識了狄德羅及孔狄亞克等許多著名思想家、學者,他們對盧梭產生很大的影響[20]。
應德尼·狄德羅之邀,盧梭為《百科全書》撰寫音樂方面的內容,在狄德羅的鼓勵下,1749年10月盧梭以論文《科學和藝術的進步對改良風俗是否有益》參加第戎學院徵文,獲得名次,這使其在法國名聲大振,隨後第戎學院再次徵文,盧梭再次以《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一文應徵,雖未入選,但確立了他的名聲[20]。
1756年至1762年間,盧梭隱居在巴黎近郊,發表《社會契約論》、《愛彌兒》(1762)等書[20]。
1745年,盧梭在巴黎時,與泰蕾茲·勒瓦瑟相識。
後者成為他的情婦,並為他生了5個小孩。
盧梭建議「為了泰蕾茲的名聲」,將小孩都送到育幼院去。
與百科全書派交惡[編輯]
起初,法國啟蒙運動的自由主義作家中有幾位是盧梭的朋友,包括德尼·狄德羅和讓·達朗貝爾。
但是他的思想與其他人出現嚴重的不合,盧梭反對伏爾泰在日內瓦建立一家劇院,指出劇院是傷風敗俗的學校,結果導致他和伏爾泰反目,成了終生的仇敵。
此外,由於盧梭和百科全書派人士後來意見不合,使得《愛彌兒》一書出版,法國及整個歐洲掀起一片反盧梭浪潮,從此盧梭開始逃亡生活[20]。
逃亡[編輯]
盧梭有意捍衛信仰,但他非常地沮喪。
他一度有些希望,但他發現他的言論會受到審查。
在被迫逃亡可能被捕的情形下,他靠著盧森堡公爵及狄康德親王的協助下,逃到了受普魯士保護的納沙泰爾(今瑞士納沙泰爾)。
他的保護者協助他的逃亡,讓他被禁的書以其他著作的名義,配上假的書名及封面,在法國出版。
他在莫蒂埃城中尋得基思男爵(英語:BaronKeith)的保護,他是腓特烈二世的地方代表,也是開明專制的擁護者。
盧梭在莫蒂埃寫了《科西嘉島制憲意見書》。
在英國時(1765年)[編輯]
盧梭在莫蒂埃的住處在1765年9月6日被丟擲石頭,因此盧梭和休謨到英國避難,休謨在史丹佛郡的Wootton,朋友的鄉間別墅居住。
盧梭和女友戴萊斯·雷瓦索都不懂英文,也沒有結交朋友。
盧梭的情緒不太穩定,心理健康大幅的下降,開始出現偏執的幻想,認為休謨和其他人反對他,休謨在給朋友的信中提及「他顯然是瘋了。
」[35]。
在法國時(1767年)[編輯]
盧梭在1770年以前禁止進入法國,但他在1767年曾用假名進入法國。
1768年時他和女傭兼情婦泰蕾茲·勒瓦瑟結婚,之前他一直稱泰蕾茲·勒瓦瑟為他的「管家」。
泰蕾茲·勒瓦瑟不識字,但廚藝很好,這是他們共同的興趣之一。
1770年時盧梭和泰蕾茲·勒瓦瑟允許進入法國,但不允許出版著作。
盧梭的《懺悔錄》是在他死後四年才部份出版。
在他死後他的作品才陸續出版。
1772年時盧梭受邀為波蘭立陶宛的新憲法提供建議,因此他寫了《論波蘭政府》這也是他最後的政治作品。
他在1776年完成了《對話錄:作為讓-雅克的審判者的盧梭》,開始寫作《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
他除了寫作外,也複製音樂,研究植物學。
盧梭一生跌宕起伏,經歷過無上榮譽,在飯館端過盤子,也當過使館隨員。
最後隱姓埋名居住在一個村子的茅屋裡。
因此盧梭除了是一個受寵的天才外,還是一位經歷每一個社會階層,從每一個社會層面觀察社會的社會評論家。
晚年[編輯]
雖然盧梭是名人,但他的心理健康已讓他無法享受他的名望。
一天早晨在巴黎東北邊的埃爾芒翁維爾,RenédeGirardin的別墅散步時,因中風而死,享年66歲。
哲學[編輯]
倫理學[編輯]
盧梭在《論科學與藝術》中指出,一切知識的根源都是邪惡。
天文學源於迷信,辯論術源於仇恨,幾何學源於貪心,物理學源於虛榮,藝術源於奢侈,法律學源於不公義,歷史源於暴虐,乃至倫理學亦源於自大[36]。
對於知識與道德的關係,對於盧梭而言,擁有知識令人變得虛偽。
盧梭認為,自從擁有知識以來,人就變得彬彬有禮,習慣對其他人有禮貌,而導致缺乏美德的人,表面上亦看似擁有美德。
這樣不單止令到所有人都因為遵從禮儀,而不敢展示出真正的自己,亦令到人難以真正認清其他人的真面目。
真誠的友誼,真正的敬意,亦因人心難測而不復存在,而懷疑、恐懼、冷酷、戒備、憎恨、背叛,就一直隱藏在禮儀背後[36]。
盧梭亦以蘇格拉底之觀點,指出擁有知識會令人變得自大。
盧梭同意,蘇格拉底稱讚無知,鄙視知識,而追求美德。
盧梭亦指出,擁有知識會令人損失時間,並且無可彌補。
除損失時間外,盧梭認為,擁有知識亦會令人因重視金錢,而不重視美德,反而會以金錢數量,計算人的存在價值。
這樣,至少三十個窮人方可以與一個富人有相同之價值。
另外,盧梭指出,擁有知識之後,人就不再問其他人是不是正直,但會問其他人有沒有才能,評價一個人的價值,因而只取決於擁有知識,而忽視其他美德[36]。
盧梭認為,擁有知識是壞事,所以人不應該追求知識:
「如果其等(指人類後代)讀到你,則你將不會令其等不確定,今日我等所討論之問題。
除非其等比我等更加愚蠢,否則其等將會舉手向天,痛苦說出:『全能之神,手掌握人類之心靈,請將我等從我等祖先之知識與致死之藝術中,拯救出來,請賜回我等無知、無罪與貧窮。
唯有此等特徵,方可以為我等帶來幸福……』」[37]盧梭在《愛彌兒》中提出,人的一切不幸都是源於過多的欲望。
一個幸福的人是能控制自己欲望的人。
盧梭崇尚情感,認為情感高於理性,他認為理性會敗壞人類道德,使人變得冷漠[38]。
政治哲學[編輯]
盧梭是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及教育學家,他思想是法國大革命中雅各賓派的旗幟和處於革命中各國資產階級的福音,其中『人民主權』和『私有財產不可侵犯』的思想是他思想的精華和基本原則;《社會契約論》則是盧梭民主政治思想的集中表現。
盧梭認為,人類最初處於原始的「自然狀態」,在這個時間,不存在私有制和不平等,人與人之間的衝突無法得到公正的解決,國家是因訂立契約而產生。
人民是制訂契約的主體,由此他提出「人民主權」的思想,國家主權不能分割,也不能轉讓。
一切主權的表現和運用必須表現人民的意志,法律是「公意」,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君主不能高於法律[20]。
同樣,法律保護每個人的勞動所得不受侵犯。
在哲學領域,盧梭於18世紀50年代發表的兩篇論文,確定他在哲學史上的地位,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中,盧梭指出:「自然界中很少有不平等的現象,當今流行的不平等現象是人類在求生存和進步的過程中,人為逐漸衍生成的[20]。
他的政治哲學思想甚至影響後來馬克思的資本論[20]。
教育哲學[編輯]
盧梭的《愛彌兒》是教育哲學上劃時代的偉大作品,美國學者艾倫·布魯姆將其視作為堪與柏拉圖的《理想國》媲美的教育作品,而且盧梭在寫作形式上進行了創新,首創教育小說的形式闡發教育思想。
盧梭的教育哲學與政治哲學相繼融貫一體,《愛彌兒》裏盧梭提出了三種教育,一種是自然的教育,一種是事物的教育,一種是人的教育。
盧梭認為好的教育者必須要根據人的自然本性施加教育,力圖使這三種教育相對和諧而不相衝突。
盧梭的教育思想明顯受到柏拉圖、蒙田、約翰·洛克等人的影響,但他開創了自然主義教育的思想傳統並進一步影響到後世的思想家諸如康德、杜威。
社會契約論與法國大革命[編輯]
主條目: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和社會契約論
描述人和社會關係的《社會契約論》也許是盧梭最為人知的著作(盧梭本人最為欣賞的著作卻是《愛彌兒》),其中開頭寫道「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39]。
這本書於1762年出版,當時無人問津,但後來成為了反映西方傳統政治思想的最有影響力的著作之一。
與他早期作品相反,盧梭認為自然狀態是沒有法律和道德的獸性狀態,好人是因為社會的出現才有的。
自然狀態下,常有個人能力無法應付的境況,必須通過與其他人的聯合才能生存,因而大家都願意聯合起來。
[40]人們聯合在一起,以一個集體的形式而存在,這就形成了社會。
社會的契約是人們對成員的社會地位的協議。
著作[編輯]
《納西瑟斯》(1729)
《論科學與藝術》(1749)
《鄉村中的占卜師》(1752)
《論語言的起源》(1754)
《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1755)
《新愛洛漪絲》(1761)
《社會契約論》(《民約論》)(1762)
《愛彌兒》(1762)
《以法蓮的利未人》(1762)
《山中書簡(法語:Lettresécritesdelamontagne)》(1763)
《科西嘉島制憲意見書》
《皮格馬利翁》(1770)
《論波蘭政府》(1772)
《對話錄:作為讓-雅克的審判者的盧梭》(1775)
《懺悔錄》(1782)
《植物學通信》
《一個孤獨散步者的夢》
翻譯[編輯]
盧梭的著作在明治維新時期被中江兆民翻譯成日語,民國早年他的著作與思想傳入中國。
參見[編輯]
政治哲學:社會契約論、主權在民、人民主權論、無政府主義、社會契約
教育哲學:愛彌兒
啟蒙時代、法國大革命
先賢祠:伏爾泰
自然神論
現代性
自然權利
自然狀態
古典音樂作曲家列表
參考文獻[編輯]
^涂爾幹.《孟德斯鸠与卢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ISBN 9787208063457.
^列維-史特勞斯.《结构人类学(2)》.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501–512.ISBN 9787300070162.
^讓·斯塔羅賓斯基.《透明与障碍》.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67–68.ISBN 9787567591172.
^HenriGouhier.LesméditationsmétaphysiquesdeJean-JacquesRousseau.Paris:Vrin.1970.ISBN 9782711603244.
^讓·斯塔羅賓斯基.《透明与障碍》.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624–663.ISBN 9787567591172.
^ChristopherKellyandEveGrace(eds.).TheRousseauianMind(THEROUTLEDGEPHILOSOPHICALMINDS).NewYork:Routledge.2019:76–86.ISBN 9781138205314.
^ChristopherKellyandEveGrace(eds.).TheRousseauianMind(THEROUTLEDGEPHILOSOPHICALMINDS).NewYork:Routledge.2019:414–425.ISBN 9781138205314.
^讓·斯塔羅賓斯基.《透明与障碍》.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26、544–546.ISBN 9787567591172.
^ChristopherKellyandEveGrace(eds.).TheRousseauianMind(THEROUTLEDGEPHILOSOPHICALMINDS).NewYork:Routledge.2019:130–139.ISBN 9781138205314.
^RonaldGrimsley.SørenKierkegaardandFrenchliterature :Eightcomparativestudies.Cardiff:Univ.ofWalesPress.1966.ISBN 9780708302088.
^戴夫·羅賓遜/奧斯卡·查拉特.《图画通识丛书:卢梭》.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0:156.ISBN 9787108067340.
^涂爾幹.《孟德斯鸠与卢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ISBN 9787208063457.
^列維-史特勞斯.《结构人类学(2)》.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501–512.ISBN 9787300070162.
^JacquesDerrida.MarginsofPhilosophy.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2:137–154.ISBN 9780226143262.
^讓·斯塔羅賓斯基.《透明与障碍》.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719.ISBN 9787567591172.
^德希達.《论文字学》.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5:143–459.ISBN 9787532768660.
^羅爾斯.《正义论》.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ISBN 9787500479543.
^羅爾斯.《政治哲学史讲义》.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193–197.ISBN 9787500494393.
^戴夫·羅賓遜/奧斯卡·查拉特.《图画通识丛书:卢梭》.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0:157.ISBN 9787108067340.
^20.020.120.220.320.420.520.620.7紀江紅.世界傑出100名人圖解百科.漢宇國際文化出版.2012:98–99[25February2013].ISBN 978-986-228-246-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5). 請檢查|access-date=中的日期值(幫助)
^PreromanticismCriticism.Enotes.com.[23February200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06).
^SeealsoRobertDarnton,TheGreatCatMassacre,chapter6:"ReadersRespondtoRousseau:TheFabricationofRomanticSensitivity"forsomeinterestingexamplesofcontemporaryreactionstothisnovel.
^讓·斯塔羅賓斯基.《透明与障碍》.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81、406、416.ISBN 9787567591172.
^戴夫·羅賓遜/奧斯卡·查拉特.《图画通识丛书:卢梭》.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0:156.ISBN 9787108067340.
^讓·斯塔羅賓斯基.《透明与障碍》.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67.ISBN 9787567591172.
^讓·斯塔羅賓斯基.《透明与障碍》.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601.ISBN 9787567591172.
^涂爾幹.《孟德斯鸠与卢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ISBN 9787208063457.
^列維-史特勞斯.《结构人类学(2)》.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501–512.ISBN 9787300070162.
^JacquesDerrida.MarginsofPhilosophy.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2:137–154.ISBN 9780226143262.
^讓·斯塔羅賓斯基.《透明与障碍》.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719.ISBN 9787567591172.
^戴夫·羅賓遜/奧斯卡·查拉特.《图画通识丛书:卢梭》.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0:157.ISBN 9787108067340.
^Green,Edward.ReconsideringRousseau's"Ledevinduvillage":AnOperaofSurprisingandValuableParadox.ArsLyrica,Vol.16,2007atp132.Retrieved17July2014.(PDF).[2014-11-09].(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14-07-25).
^33.033.133.233.333.433.533.6LeoDamrosch.Jean-JacquesRousseau:RestlessGenius.NewYork:MarinerBooks.2005.
^LeoDamrosch,Jean-JacquesRousseau:RestlessGenius(NewYork:HoughtonMifflin,2005)p.31.
^QuotedinDamrosch,p.432
^36.036.136.2屈緒文.盧梭論知識與道德.九龍叢報.2019-05-30[2019-05-2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31).
^Jean-JacquesRousseau,“DiscourseontheSciencesandtheArts,”TheBasicPoliticalWritings,trans.anded.DonaldA.Cress,2ndedn.(Indianapolis:HackettPublishingCompany,2011),p.23.
^启蒙理性维度下的情感革命——谈卢梭的浪漫主义文风.[2021-06-18].(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15).
^《社會契約論》第一卷第一章 何兆武譯
^「我設想,人類曾達到過這樣一種境地,當時自然狀態中不利於人類生存的種種障礙,在阻力上已超過了每個個人在那種狀態中為了自存所能運用的力量。
於是,那種原始狀態便不能繼續維持;並且人類如果不改變其生存方式,就會消滅。
然而,人類既不能產生新的力量,而只能是結合並運用已有的力量;所以人類便沒有別的辦法可以自存,除非是集合起來形成一種力量的總和才能夠克服這種阻力,由一個唯一的動力把它們發動起來,並使它們共同協作。
」 《社會契約論》第六章 何兆武譯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尚-雅克·盧梭
維基語錄上的尚-雅克·盧梭語錄
Ducontratsocia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MetaLibri)
Jean-JacquesRousseau(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法文)
閱論編啟蒙時代 相關主題
無神論
資本主義
公民自由
反啟蒙運動(英語:Counter-Enlightenment)
批判性思維
自然神論
民主
經驗主義
百科全書派
開明專制
自由市場
哈斯卡拉運動
人文主義
人權
自由主義
自由、平等、博愛
方法的懷疑
自然哲學
客觀性
同理心
理性
理性主義
理智
還原論
「敢於求知」
科學
科學方法
社會主義
共相
魏瑪古典主義
啟蒙時代的思想家法國
讓·勒朗·達朗貝爾
埃蒂耶納·博諾·德·孔狄亞克
布豐
孔多塞侯爵
德尼·狄德羅
克洛德·阿德里安·愛爾維修
保爾·霍爾巴赫
孟德斯鳩
布萊茲·帕斯卡
尚-雅克·盧梭
弗朗索瓦·魁奈
薩德侯爵
伏爾泰
勞恩男爵
日內瓦
菲爾曼·阿鮑齊特
尚-雅克·盧梭
奧拉斯-貝內迪克特·德索敘爾
德意志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
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
約翰·哥特弗雷德·赫爾德
威廉·馮·洪堡
伊曼努爾·康德
戈特弗里德·萊布尼茨
戈特霍爾德·埃夫萊姆·萊辛
摩西·孟德爾頌
弗里德里希·席勒
克里斯多夫·馬丁·維蘭德
賽繆爾·馮·普芬多夫
格奧爾格·克里斯托夫·利希滕貝格
克里斯蒂安·沃爾夫
希臘
里加斯·費萊奧斯(英語:RigasFeraios)
阿達曼提奧斯·科拉伊斯(英語:AdamantiosKorais)
愛爾蘭
喬治·貝克萊
羅伯特·波義耳
埃德蒙·伯克
約翰·托蘭德
義大利
切薩雷·貝卡里亞
蓋塔諾·菲蘭傑里(英語:GaetanoFilangieri)
安東尼奧·傑諾韋西(英語:AntonioGenovesi)
皮埃特羅·維里(英語:PietroVerri)
路易吉·伽伐尼
詹巴蒂斯塔·維柯
尼德蘭
巴爾薩澤·貝克(英語:BalthasarBekker)
彼得·代·拉·考特(英語:PieterdelaCourt)
柏圖斯·庫那烏斯(英語:PetrusCunaeus)
胡果·格老秀斯
弗朗索瓦·赫姆斯特休斯(英語:FrançoisHemsterhuis)
克里斯蒂安·惠更斯
亞德里亞安·科爾巴格(英語:AdriaanKoerbagh)
弗雷德里克·范·林霍夫(英語:FrederikvanLeenhof)
安東尼·范·列文虎克
伯納德·紐汶蒂(英語:BernardNieuwentyt)
巴魯赫·斯賓諾莎
揚·斯瓦默丹
亨德里克·韋爾馬斯(英語:HendrikWyermars)
波蘭
塔德烏什·恰茨基(英語:TadeuszCzacki)
胡戈·科萬塔伊
斯坦尼斯瓦夫·科納爾斯基(英語:StanisławKonarski)
伊格內修·克拉西茨基(英語:IgnacyKrasicki)
尤利安·烏爾辛·聶姆策維奇(英語:JulianUrsynNiemcewicz)
斯坦尼斯瓦夫·奧古斯特
延傑伊·希尼亞德茨基(英語:JędrzejŚniadecki)
斯塔尼斯瓦夫·斯塔西茨(英語:StanisławStaszic)
約瑟夫·維比茨基(英語:JózefWybicki)
葡萄牙
塞巴斯蒂昂·若澤·德卡瓦略-梅洛
俄羅斯
葉卡捷琳娜二世
傑尼斯·伊萬諾維奇·馮維辛
米哈伊爾·瓦西里耶維奇·羅蒙諾索夫
亞歷山大·尼古拉耶維奇·拉季舍夫
羅曼諾夫娜·沃龍佐娃·達什科娃(英語:YekaterinaVorontsova-Dashkova)
西班牙
卡洛斯三世
貝尼托·赫羅尼默·費伊豪·蒙特內格羅(英語:BenitoJerónimoFeijóoyMontenegro)
英國
弗蘭西斯·培根
約瑟夫·布拉克
詹姆士·包斯威爾
亞當·福格森
愛德華·吉本
羅伯特·胡克
大衛·休謨
弗蘭西斯·哈奇森
塞繆爾·詹森
約翰·洛克
艾薩克·牛頓
托馬斯·里德
亞當·斯密
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
美國
班傑明·富蘭克林
托馬斯·傑斐遜
詹姆斯·麥迪遜
喬治·梅森
托馬斯·潘恩
分類
閱論編法國大革命
舊制度
起因
國民制憲議會
君主立憲
國民公會
共和
督政府
執政府
年表
重要事件1788年
磚瓦之日(1788年6月7日)
維濟耶集會(1788年7月21日)
1789年
《第三等級是什麼?(法語:Qu'est-cequeleTiers-État ?)》出版(1789年1月)
通宵暴動(1789年4月28日)
三級會議集會(1789年5月5日)
國民議會(1790年6月17日-7月9日)
網球廳宣誓(1789年6月20日)
攻占巴士底獄(1789年7月14日)
大恐怖(1789年7月20日-8月5日)
八月法令(1789年8月11日)
人權和公民權宣言(1789年8月27日)
凡爾賽遊行(1789年10月5日)
1790年
高等法院的廢除(1790年2月至7月)
廢除貴族(1790年6月19日)
教士的公民組織法(1790年7月12日)
1791年
路易十六的出逃(1791年6月20日-21日)
戰神廣場慘案(1791年7月17日)
皮爾尼茨宣言(1791年8月27日)
1791年法國憲法(1791年9月3日)
自抑法(1791年9月30日)
國民立法議會(1791年10月1日-1792年9月)
1792年
新的巴黎自治政府(1792年6月)
1792年6月20日示威遊行(1792年6月20日)
布倫瑞克宣言(1792年7月25日)
八月十日事件(1792年8月10日)
九月屠殺(1792.9)
國民公會(1792年9月20日-1795年10月26日)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1792年9月22日)
1793年
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臺(1793年1月21日)
革命法庭(1793年3月9日-1795年5月31日)
恐怖時期(1793年6月27日-1794年7月27日)
救國委員會
治安委員會
吉倫特派(1793年7月13日)
馬拉之死(1793年7月13日)
全民動員(英語:Levéeenmasse)(1793年8月23日)
嫌疑犯處治法(1793年9月17日)
瑪麗·安托瓦內特被送上斷頭臺(1793年10月16日)
去基督教化運動(全年)
1794年
丹敦和德穆蘭被處死(1794年4月5日)
牧月22日法令(1794年6月10日)
熱月政變(1794年7月27日)
第一次白色恐怖(英語:FirstWhiteTerror)(1794年秋季)
雅各賓俱樂部關閉(1794年11月11日)
1795年
共和三年憲法(1795年8月22日)
葡月政變(1795年10月5日)
督政府(1795年-1799年)
1797年
果月政變(1797年9月4日)
第二次拉施塔特會議(英語:SecondCongressofRastatt)(1797年12月)
1798年
花月22日法令(1798年5月11日)
1799年
牧月30日政變(1799年6月18日)
霧月政變(1799年11月9日)
共和八年憲法(1799年12月24日)
執政府
革命戰爭1792年(英語:FrenchRevolutionaryWars:Campaignsof1792)
瓦爾密戰役
保皇黨叛亂
舒昂黨叛亂
旺代戰爭
多芬
凡爾登戰役
圍攻蒂永維爾(法語:SiègedeThionville(1792))
圍攻里爾
圍攻美因茨(法語:SiègedeMayence(1792))
熱馬普戰役
圍攻那慕爾(法語:SiègedeNamur(1792))
1793年(英語:FrenchRevolutionaryWars:Campaignsof1793)
第一次反法同盟
旺代戰爭
下溫登戰役(英語:BattleofNeerwinden(1793))
法馬爾斯戰役(1793年5月23日)
奪取聖彼得羅和聖安蒂奧科(1793年5月23日)
凱撒斯勞滕戰役(英語:BattleofKaiserslautern)
圍攻美因茲(英語:SiegeofMainz(1793))
瓦蒂尼戰役(英語:BattleofWattignies)
翁斯科特戰役(英語:BattleofHondshoote(1793))
圍攻貝勒加德(英語:SiegeofBellegarde(1793))
佩爾斯托特戰役(英語:BattleofPeyrestortes)
土倫港之役(1793年9月18日-12月8日)
第一次維桑堡戰役(英語:FirstBattleofWissembourg(1793))(1793年10月13日)
特魯亞斯之戰(英語:BattleofTruillas)
第二次維桑堡戰役(英語:SecondBattleofWissembourg(1793))(1793年12月26-27日)
1794年(英語:FrenchRevolutionaryWars:Campaignsof1794)
維萊昂科希戰役(英語:BattleofVillers-en-Cauchies)(1794年4月24日)
布盧戰役(英語:BattleofBoulou)(1794年4月30日-5月1日)
圖爾寬戰役(1794年5月18日)
圖爾奈戰役(1794年5月22日)
弗勒呂斯戰役(英語:Battle_of_Fleurus_(1794))(1794年6月26日)
朱安黨叛亂
阿爾登霍芬戰役(英語:BattleofAldenhoven(1794))(1794年10月2日)
1795年(英語:FrenchRevolutionaryWars:Campaignsof1795)
巴塞爾和約
1796年(英語:FrenchRevolutionaryWars:Campaignsof1796)
洛納托戰役(英語:BattleofLonato)(1796年8月3-4日)
卡斯奇里恩戰役(1796年8月5日)
泰寧根戰役(英語:BattleofTheiningen)
內勒斯海姆戰役(英語:BattleofNeresheim)(1796年8月11日)
安貝格戰役(英語:BattleofAmberg)(1796年8月24日)
維爾茨堡戰役(英語:BattleofWürzburg)(1796年9月3日)
羅韋雷托戰役(英語:BattleofRovereto)(1796年9月4日)
巴薩諾戰役(英語:BattleofBassano)(1796年9月8日)
埃門丁根戰役(英語:BattleofEmmendingen)(1796年10月19日)
施林根戰役(1796年10月26日)
第二次巴薩諾戰役(英語:SecondBattleofBassano)(1796年11月6日)
加利亞諾之戰(英語:BattleofCalliano)(1796年11月6-7日)
阿爾科萊戰役(英語:BattleoftheBridgeofArcole)(1796年11月15-17日)
遠征愛爾蘭(英語:Expéditiond'Irlande)(1796年12月)
1797年(英語:FrenchRevolutionaryWars:Campaignsof1797)
布列塔尼海軍集結(英語:Actionof13January1797)(1797年1月13日)
里沃利會戰(1797年1月14-15日)
加的斯灣戰役(英語:Actionof25January1797)(1797年1月25日)
萊奧本條約(英語:TreatyofLeoben)(1797年4月17日)
新維德之戰(英語:BattleofNeuwied(1797))(1797年4月18日)
坎波福爾米奧條約(1797年10月17日)
1798年(英語:FrenchRevolutionaryWars:Campaignsof1798)
埃及遠征(1798年–1801年)
1798年愛爾蘭起義(1798年5月23日-9月23日)
美法短暫衝突(1798年-1800年)
農民戰爭(英語:Peasants'War(1798))(1798年10月12日-12月5日)
1799年(英語:FrenchRevolutionaryWars:Campaignsof1799)
第二次反法同盟(1798年-1802年)
亞克圍城戰(英語:SiegeofAcre(1799))(1799年3月20-21日)
奧斯特拉赫戰役(英語:BattleofOstrach)(1799年3月20-21日)
史塔卡赫戰役(1799年3月25日)
馬尼亞諾戰役(英語:BattleofMagnano)(1799年4月5日)
卡薩諾戰役(1799年4月27日)
第一次蘇黎世戰役(英語:FirstBattleofZürich)(1799年6月4-7日)
特雷比亞戰役(1799年6月19日)
諾維戰役(英語:BattleofNovi(1799))(1799年8月15日)
第二次蘇黎世戰役(1799年9月25-26日)
1800年(英語:FrenchRevolutionaryWars:Campaignsof1800)
馬倫哥戰役(1800年6月14日)
霍亨林登戰役(1800年12月3日)
第二次武裝中立聯盟(1800年-1802年)
1801年(英語:FrenchRevolutionaryWars:Campaignsof1801)
呂內維爾條約(1801年2月9日)
佛羅倫薩條約(英語:TreatyofFlorence)(1801年3月18日)
阿爾赫西拉斯灣之戰(英語:BattleofAlgecirasBay)(1801年7月8日)
1802年
亞眠和約(1802年3月25日)
軍事將領陸軍
厄斯塔什·夏爾·達烏斯特(英語:EustacheCharlesd'Aoust)
皮埃爾·奧熱羅
亞歷山大·德·博阿爾內
讓-巴蒂斯特·貝爾納多特
路易-亞歷山大·貝爾蒂埃
讓-巴蒂斯特·貝西埃爾
紀堯姆·布律納
讓·弗朗索瓦·卡爾托(英語:JeanFrançoisCarteaux)
讓-艾蒂安·瓦希耶·尚皮歐內
沙皮伊·德·圖維爾(英語:CharlesBertinGastonChapuisdeTourville)
居斯蒂納伯爵(英語:AdamPhilippe,ComtedeCustine)
路易·尼古拉·達武
路易·夏爾·安托萬·德塞
雅克·弗朗索瓦·迪戈米耶(英語:JacquesFrançoisDugommier)
夏爾·弗朗索瓦·迪穆里埃
皮埃爾·馬里·巴泰勒米·費里諾(英語:PierreMarieBarthélemyFerino)
路易-夏爾·德·弗萊爾(英語:Louis-CharlesdeFlers)
保羅·格勒尼耶(英語:PaulGrenier)
埃曼努爾·格魯希
雅克·莫里斯·阿特里(英語:JacquesMauriceHatry)
拉扎爾·奧什(英語:LazareHoche)
讓-巴普蒂斯·儒爾當
弗朗索瓦·克里斯多夫·凱勒曼
讓-巴蒂斯特·克萊貝爾(英語:Jean-BaptisteKléber)
皮埃爾·肖代洛·德拉克洛
讓·拉納
夏爾·勒克萊爾
克洛德·勒古布(英語:ClaudeLecourbe)
弗朗索瓦·約瑟夫·勒費弗爾
艾蒂安·麥克唐納
讓-安托萬·馬爾博
馬塞蘭·馬爾博
弗朗索瓦-塞韋朗·馬爾索(英語:FrançoisSéverinMarceau)
奧古斯特·德·馬爾蒙
安德烈·馬塞納
邦·阿德里安·讓諾·德·蒙塞
讓·維克多·莫羅
愛德華·莫蒂埃
若阿尚·繆拉
米歇爾·內伊
皮埃爾-雅克·奧斯滕(英語:Pierre-JacquesOsten)
尼古拉·夏爾·烏迪諾
多米尼克·凱瑟林·德·佩里尼翁
讓-夏爾·皮什格魯
約澤夫·波尼亞托夫斯基
洛朗·古維翁-聖西爾
巴泰勒米·路易·約瑟夫·謝雷(英語:BarthélemyLouisJosephSchérer)
讓-馬蒂厄-菲利貝爾·塞律里埃
約瑟夫·蘇昂(英語:JosephSouham)
尼古拉·讓·德迪厄·蘇爾特
路易·加布里埃爾·絮歇
貝爾格朗·德·沃布瓦(英語:Claude-HenriBelgranddeVaubois)
貝盧諾公爵
海軍
夏爾-亞歷山大·利努瓦(英語:Charles-AlexandreLéonDurandLinois)
敵軍奧地利
約瑟夫·阿爾文齊
卡爾大公
克萊費特伯爵(為奧地利戰鬥的瓦隆人)
弗里德里希·弗萊歇爾·馮·霍策(為奧地利服務的瑞士人)
卡爾克羅伊特伯爵
帕爾·克賴(為奧地利服務的匈牙利人)
朗貝斯克親王(為奧地利服務的法國人)
馬克西米利安·巴耶·德·拉圖爾(為奧地利服務的瓦隆人)
卡爾·馬克·馮·萊貝里希
魯道夫·里特·馮·奧托(為奧地利服務的薩克遜人)
薩克森-科堡-薩爾費爾德的約西亞親王
彼得·夸斯達諾維奇
羅伊斯-普勞恩親王
約翰·梅薩羅什·馮·索博斯洛(為奧地利服務的匈牙利人)
卡爾·菲利普·塞博滕多夫
達戈貝爾·馮·烏姆瑟爾
英國
拉爾夫·阿伯克龍比
詹姆斯·索馬雷茲
愛德華·珀柳
約克和奧爾巴尼公爵
荷蘭
奧蘭治親王威廉五世
普魯士
卡爾·威廉·斐迪南(不倫瑞克-沃爾芬比特爾)
卡爾·阿洛伊斯·祖·菲斯滕貝格
弗雷德里希·路德維希(霍恩洛厄-英格爾芬根親王)
俄羅斯
亞歷山大·科薩科夫
亞歷山大·瓦西里耶維奇·蘇沃洛夫
西班牙
路易斯·費爾明·德·卡瓦哈爾
安東尼奧·里卡爾多斯
其他派系人物波旁王朝
查理十世
路易十六
路易十七
路易十八
昂吉安公爵
孔代親王路易六世
孔代親王路易五世
路易-菲利普一世
瑪麗·安托瓦內特
薩伏伊的瑪麗·路易絲公主
杜巴利伯爵夫人
路易·德·布勒特伊
洛梅尼·德布里安
查爾斯·亞歷山大·德·卡洛訥
弗朗索瓦-勒內·德·夏多布里昂
讓·朱安
格雷斯·埃利奧特
阿爾諾·德·拉波特
讓-西弗雷安·莫里
奧諾雷·米拉波
雅克·內克爾
斐揚俱樂部
安托萬·巴納夫
拉梅特伯爵
夏爾·馬洛·弗朗索瓦·拉梅特
拉法耶特侯爵
吉倫特派
雅克·皮埃爾·布里索
艾蒂安·克拉維埃
孔多塞侯爵
夏洛特·科黛
埃羅·德·塞舍爾
羅蘭·德拉普拉蒂埃
羅蘭夫人
讓·巴蒂斯特·特雷亞爾
皮埃爾·維克蒂尼安·韋尼奧
貝特朗·巴雷爾·德·維厄扎克
熱羅姆·佩蒂翁·德·維爾納夫
山嶽黨
保羅·巴拉斯
喬治·庫東
喬治·雅克·丹敦
雅克-路易·大衛
卡米爾·德穆蘭
羅歇·迪科
讓·馬里·科洛·德布瓦
讓-保爾·馬拉
普里厄-迪韋努瓦伯爵
普里厄·德拉馬爾訥
馬克西米連·羅伯斯庇爾
吉爾貝爾·羅默
讓·邦·聖安德烈
聖茹斯特
讓-蘭貝爾·塔利安
貝特朗·巴雷爾·德·維厄扎克
法布爾·代格朗蒂納(英語:Fabred'Églantine)
埃貝爾派
雅克·勒內·埃貝爾
雅克-尼古拉·俾約-瓦倫
皮埃爾·加斯帕爾·肖梅特(英語:PierreGaspardChaumette)
雅克·羅歐
波拿巴黨
拿破崙·波拿巴
約瑟芬·德·博阿爾內
約瑟夫·波拿巴
呂西安·波拿巴
德·康巴塞雷斯
雅克-路易·大衛
讓·德布里
約瑟夫·費徹
夏爾-弗朗索瓦·勒布倫
菲利普-安托萬·梅蘭
其他
讓-皮埃爾-安德烈·阿馬爾
格拉克斯·巴貝夫
讓·西爾萬·巴伊
巴泰勒米侯爵
雅克·尼古拉·俾約-瓦倫
拉扎爾·尼古拉·馬格里特·卡爾諾
安德烈·舍尼埃
讓-雅克·杜瓦爾·代普雷梅尼爾(法語:Jean-JacquesDuvald'Eprémesnil)
安托萬·康坦·富基耶-坦維爾(法語:AntoineQuentinFouquier-Tinville)
奧蘭普·德古熱
亨利·格雷戈瓦
菲利普-弗朗索瓦-約瑟夫·勒巴
雅克-多納蒂安·勒雷
讓-巴蒂斯特·羅貝爾·蘭代
紀堯姆-克雷蒂安·德·拉穆瓦尼翁·德·馬勒澤布
安托萬·梅爾蘭·德·蒂翁維爾(法語:AntoineMerlindeThionville)
讓-約瑟夫·穆尼耶
皮埃爾·塞繆爾·杜邦·德·內穆爾
弗朗索瓦·德·納沙托
路易·米歇爾·勒佩萊蒂耶·德·聖法爾若
皮埃爾·路易·普里厄
讓-弗朗索瓦·勒貝爾
路易·馬里·德·拉雷韋耶爾-勒波
薩德侯爵
安托萬·克里斯多福·薩利塞蒂
傑曼·德·斯戴爾
塔列朗
特雷薩·塔利安
居伊-讓-巴蒂斯特·塔爾熱
凱薩琳·特奧
馬克-紀堯姆·亞歷克西·瓦迪埃
讓-亨利·服蘭
夏爾·亨利·桑松
安托萬·西蒙
著名思想家
啟蒙時代
博馬舍
埃德蒙·伯克
夏爾·庫侖
德尼·狄德羅
班傑明·富蘭克林
托馬斯·傑斐遜
安托萬-洛朗·德·拉瓦錫
孟德斯鳩
托馬斯·潘恩
尚-雅克·盧梭
西耶斯神父
伏爾泰
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
革命產物
馬賽曲
法國國旗
自由、平等、博愛
瑪麗安娜
巴士底日
先賢祠
法國共和曆
公制
人權和公民權宣言
至上崇拜
理性崇拜
無套褲漢
弗里吉亞帽
閱論編尚-雅克·盧梭論著
《論科學與藝術》(1750)
《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1755)
《致達朗貝爾的信》(1758)
《社會契約論》(1762)
《愛彌兒》(1762)
《山中來信(法語:Lettresécritesdelamontagne)》(1764)
《科西嘉島制憲意見書》(1765)
《論波蘭政府》(1772)
《植物學通信》
《論語言的起源》(1781)
自傳隨筆
《懺悔錄》(1770)
《作為讓-雅克的審判者的盧梭》(1777)
《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1778)
詩歌小說
《新愛洛伊斯》(1761)
《以法蓮的利未人》(1762)
戲劇
《鄉村中的占卜師》(1752)
《納西瑟斯》(1752)
《皮格馬利翁》(1771)
理念
自戀
公共意志
親朋好友
艾薩克·盧梭
華倫夫人
泰蕾茲·勒瓦瑟
Commons
Wikiquote
Wikisourcetexts
規範控制
WorldCatIdentities
BIBSYS:90053125
BNA:000026136
BNC:000040520
BNE:XX976371
BNF:cb119228797(data)
Botanist:Rousseau
CALIS:n2004338938
CiNii:DA00157716
CONOR:5565027
FAST:30449
GND:118603426
HDS:009547
ISNI:0000000121451116
KulturNav:62b4eeff-837c-4000-8c48-995ba35bb8ef
LAC:0053C0805
LCCN:n79008220
LNB:000027345
MusicBrainz:4a7f3a02-b1ba-4e26-8e30-f580ece1150c
NDL:00454830
NKC:jn19990007193
NLA:35465222
NLC:000190543
NLP:A11800732
NNL:000114107
NSK:000005743
NTA:339698268
RSL:000085770
ICCU:CFIV006663
SELIBR:206561
SNAC:w6r49ps1
SUDOC:028202368
TLS:Jean-Jacques_Rousseau
ULAN:500250225
VIAF:100184045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让-雅克·卢梭&oldid=70859741」
分類:1712年出生1778年逝世盧梭法國哲學家政治哲學家政治理論家政治學家教育哲學家社會哲學法國政治理論家法國政治學家法國政治哲學家倫理學家道德哲學家語言假說語言學形上學學者歷史哲學法國作家啟蒙運動葬於先賢祠幼年失親者啟蒙運動哲學家法國法學家音樂理論家法國作曲家加爾文主義皈依羅馬天主教者瑞士新教徒法國天主教徒日內瓦人共和主義者百科全書派隱藏分類:引文格式1錯誤:日期頁面同時使用了collapsiblelist的titlestyle的background和text-align使用受影響於參數的人物信息框含有簽名的傳記作品含有hCards的條目本地相關圖片與維基數據相同含有法語的條目生卒模板的分類索引未使用catIdx作為參數名的頁面有藍鏈卻未移除內部連結助手模板的頁面包含BIBSY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E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otanis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CALI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CINI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CONOR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FAS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HD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ISN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KULTURNAV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A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NB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MusicBrainz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K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L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L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LP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N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SK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T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RS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B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ELIBR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NAC-I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UDO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TL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ULA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VIA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34元素的規範控制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維基物種維基語錄
其他語言
AfrikaansAlemannischአማርኛAragonésالعربيةمصرىঅসমীয়াAsturianuAymararuAzərbaycancaتۆرکجهБашҡортсаŽemaitėška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বাংলাབོད་ཡིགBrezhonegBosanskiБуряадCatalàMìng-dĕ̤ng-ngṳ̄НохчийнکوردیQırımtatarcaČeštinaCymraegDanskDeutschZazaki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EstremeñuفارسیSuomiFrançaisArpetanNordfriiskFryskGaeilgeGàidhligGalegoगोंयचीकोंकणी/GõychiKonknniગુજરાતીעבריתहिन्दीFijiHindiHrvatskiKreyòlayisyenMagyarՀայերենInterlinguaBahasaIndonesiaIlokanoIdo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JawaქართულიTaqbaylitҚазақшаಕನ್ನಡ한국어KurdîKernowekКыргызчаLatinaLëtzebuergeschЛезгиLinguaFrancaNovaLigureLombardLietuviųLatviešuMalagasy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МонголमराठीКырыкмарыBahasaMelayuမြန်မာဘာသာЭрзяньPlattdüütschNedersaksiesनेपाली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OccitanਪੰਜਾਬੀPicardPolskiPiemontèisپنجابیپښتوPortuguêsRunaSimiRumantschRomânăTarandíneРусскийРусиньскыйСахатылаᱥᱟᱱᱛᱟᱲᱤSarduSicilianuScotsسنڌي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Soomaalig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Kiswahiliதமிழ்తెలుగుไทยTürkmençeTagalogTürkçeТатарча/tatarça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Oʻzbekcha/ўзбекчаVènetoVepsänkel’TiếngViệtVolapükWinaray吴语მარგალურიייִדישYorùbá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延伸文章資訊
- 1让-雅克·卢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讓-雅克·盧梭(法語:Jean-Jacques Rousseau,法语:[ʒɑ̃ʒak ʁuso],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是啟蒙時代的法國與日內瓦哲学家、政治理论家、文学家和...
- 2盧梭:法國啟蒙運動那個軟弱、古怪、言行不一致的浪蕩子
讓-雅克・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生於1712年6月28日,雖然他常常被歸成法國啟蒙思想家,但實際上他在瑞士日內瓦出生,在著作中他也常常署名日內瓦 ...
- 3盧梭(H),表現主義 - 名畫檔案
法國卓有成就的偉大畫家,生於法國西北部的拉瓦爾市,父親朱利安‧盧梭是馬口鐵工匠,青年時期他當過軍樂隊隊員,後離開巴黎做了海關官員。1885 年在香‧埃呂西沙龍展出 ...
- 4尚-雅克·盧梭-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Wikipedia
盧梭是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及教育學家,他思想是法國大革命中雅各賓派的旗幟和處於革命中各國資產階級的福音,其中『人民主權』和『私有財產不可侵犯』的思想是他思想 ...
- 5Rousseau, Jean Jacques - 盧梭 -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
名詞解釋: 盧梭(1712~1778)為西方啟蒙運動後頗具爭議性與影響力的思想家。雖然不是正統學究式的思想家,沒有正規學院教育的背景,不過,盧梭在思想上的影響,卻廣泛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