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孟子第八十一講@ 市隱精舍 - 隨意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略說孟子第八十一講一、原文: 盡心章句上(五):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 盡心章句上(六): 孟子曰:「人不 ... 市隱精舍一念普觀無量劫,無去無來亦無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諸方便成十力。

《摘自光明覺品》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 201309172238略說孟子第八十一講?晚晴集略說孟子第八十一講 一、原文: 盡心章句上(五):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   盡心章句上(六): 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   盡心章句上(七):   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

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盡心章句上(八):   孟子曰:「古之賢王,好善而忘勢;古之賢士,何獨不然:樂其道而忘人之勢。

故王公不致敬盡禮,則不得亟見之;見且由不得亟,而況得而臣之乎?」   二、背景說明以及字詞義註釋: 不著焉:朱注:「著者,知之明。

」不著,不明其道理。

焉,指其道理。

按下句的焉,指其原因。

不察:朱注:「察者,識之精。

」不察,不識其原因。

由之:照著去做。

  人不可以無恥:趙注:「人不可以無所羞恥也。

」恥,即羞惡之心。

無恥之恥:謂無羞恥的可恥。

無恥:無恥辱。

    為機變……恥焉:朱注:「為機巧變詐之巧者,所為之事,皆人所深恥,而彼方且以為得計,故無所用其愧恥之心也。

」 不恥……人有:朱注:「但無恥一事不如人,則事事不如人矣。

或曰:『不恥其不如人,則何能有如人之事?』其義亦通。

或問:『人有恥不能之心如何?』」     好善而忘勢:好讀去聲,喜愛。

勢,權力。

王公:帝王與諸侯。

亟:音ㄑ|ˋ,屢次、每每的意思。

由:通「猶」。

臣之:欲以之為臣。

三、簡要翻譯:   孟子說:「做一件事而不明其所當然,做久了,而不察其所以然;這樣,終身庸庸碌碌而行,還不知其道理的人,多著呢!」的確的,一般的人整天是庸庸碌碌的,茫然無知生活,感情用事,任性而為。

如此行而不知其理的太多太多,糊里糊塗的度日者,實在是不計其數,所以孟子強調先明大道之根源,方可入道之精微。

因而有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以思誠的心觀察宇宙大地,自可昭察萬物之皆備於我,了悟天命之無常,自可參透宇宙萬物之精神,而使得自己的身口意三業,都是用在濟世利人,這才是有意義的人生。

  孟子說:「人不可以沒有羞恥的心,人若能覺得沒有羞恥是一件可恥的事,就是一個能反省改過的人,終身便不會有恥辱之事了。

」     孟子說:「羞恥的心,對于人的關係大極了。

那些專門玩弄機巧、喜歡耍詐的人,本來就沒有羞恥的心。

自己不如人,還不以為可恥;那麼,還有甚麼事能夠反躬自省,及得上他人呢!」     孟子說:「古時的賢王,好善而忘了自己的權勢;古時的賢士,何嘗不是這樣呢?樂於自己所信守的道,而忘了他人的權勢。

所以當時的王公大人,如果不是用最高的禮敬,去接待賢士,就不能常常與他相見;想要常常相見尚且不能,何況要把他當作臣下來使喚呢!」   四、結語:   一般說來,人都有『習慣動作』的毛病,很少係新的觀察這宇宙人生的『道』理,不重視因果,尤其一些政客,常以為以變詐之巧者,來算計人家,這真是缺乏羞恥心的人。

例如一個人犯罪,管他職位再高,必須以法律來給予處分;但倘若以奸巧的手段,故意趁著人家出國,羅織罪名,除之而後快。

這樣的人,而不以為『羞恥』,那領導人離正道自然越來越遠。

孟子說了:「古之賢王,好善而忘勢;古之賢士,何獨不然:樂其道而忘人之勢。

故王公不致敬盡禮,則不得亟見之;見且由不得亟,而況得而臣之乎?」使喚大臣,還沒有慚愧心,羞辱代表人民的最高立法機構的領導人,三更想來,能不愧呼?永慶/Xuite日誌/回應(0)/引用(0)略說孟子第八十講|日誌首頁|略說孟子第八十二講上一篇略說孟子第八十講下一篇略說孟子第八十二講回應 姓名:楊永慶 yanggille's新回應沒有新回應! 關鍵字 加我為好友我是糟老,一無長處,現在將部落格遷到這新的地方。

歡迎舊雨與新知來坐。

日誌相簿影音 我的相簿 yanggille's新文章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第二五二講第三會六品經是:『明法品』簡說。

第三會五品經是:『初發心功德品』簡說。

第三會四品經是:『梵行品』簡說。

第三會三品經是:『十住品』簡說。

華嚴宗簡說第五講第三會二品經是:『須彌山頂上偈讚品』簡說。

(一)第三會第一品經是:『升須彌山頂品』第十三。

第三會『修因契果生解分』要旨簡說:『賢首品』簡說 全部展開|全部收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