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序|赵顼柏杨|司马光 - 新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御制资治通鉴序朕惟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刚健笃实,辉光日新。
书亦曰:“王,人求多闻,时惟建事。
”诗、书、春秋,皆..._新浪网.
新浪首页
新闻
体育
财经
娱乐
科技
博客
图片
专栏
更多
汽车教育时尚女性星座健康
房产历史视频收藏育儿读书
佛学游戏旅游邮箱导航
移动客户端
新浪微博
新浪新闻
新浪财经
新浪体育
新浪众测
新浪博客
新浪视频
新浪游戏
天气通
我的收藏
注册
登录
新闻中心
文化看点>正文
新闻
图片
视频
资治通鉴序|赵顼柏杨
资治通鉴序|赵顼柏杨
2018年05月05日23:18
南阳领秀作者:南阳领秀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分享
0
腾讯QQ
QQ空间
御制资治通鉴序 朕惟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刚健笃实,辉光日新。
书亦曰:“王,人求多闻,时惟建事。
”诗、书、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戒於后世者也。
汉司马迁紬石室金匮之书,据左氏国语,推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采经摭传,罔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驰骋上下数千载间,首记轩辕,至于麟止,作为纪、表、世家、书、传,后之述者不能易此体也。
惟其是非不谬於圣人,褒贬出於至当,则良史之才矣。
若稽古英考,留神载籍,万机之下,未尝废卷。
尝命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论次历代君臣事迹,俾就秘阁翻阅,给吏史笔札,起周威烈王,讫于五代。
光之志以为周积衰,王室徵,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平王东迁,齐、楚、秦、晋始大,桓、文更霸,犹托尊王为辞以服天下;威烈王自陪臣命韩、赵、魏为诸侯,周虽未灭,王制尽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系也。
其所载明君、良臣,切摩治道,议论之精语,德刑之善制,天人相与之际,休咎庶证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规模利害之效,良将之方略,循吏之条敎,断之以邪正,要之於治忽,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
凡十六代,勒成二百九十四卷,列于户牖之间而尽古今之统,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总会,册牍之渊林矣。
荀卿有言:“欲观圣人之迹,则於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
”若夫汉之文、宣,唐之太宗,孔子所谓“吾无间焉”者。
自余治世盛王,有惨怛之爱,有忠利之教,或知人善任,恭俭勤畏,亦各得圣贤之一体,孟轲所谓“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
至于荒坠颠危,可见前车之失;乱贼奸宄,厥有履霜之渐。
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故赐其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焉耳。
治平四年十月初开经筵,奉圣旨读资治通鉴。
其月九日,臣光初进读,面赐御製序,令候书成日写入。
御制资治通鉴序柏杨译文 赵顼序 我知道,高级知识分子差不多都熟悉前代所发生的事情,用以砥砺品德。
所以他们才心理健康,神采四射,每天向前进步。
《书经》说:“君王应该不断学习,时刻不停的全神贯注。
”《诗经》、《书经》、《春秋》,每部书都在说明得失的轨迹,保护无偏无私的正规法则,使后世从记载中得到教训和警惕。
西汉王朝司马迁,整理皇家祖庙石室里的书籍和皇家库房金柜里的文件,再根据左氏《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广为收集,精密选择,网罗历史上的故事佚闻,再加以考证,笔触奔腾于上下数千年之间。
最早起于黄帝王朝第一任君王姬轩辕(前二六九八年),最晚至于刘彻(西汉王朝七任帝)发现麒麟(前一二二年。
共二千五百七十六年)。
内容分成“纪”“表”“世家”“书”“传”五个单元,遂成为定型,后世史学家跳不出他所创立的模式。
司马迁主要的优点,在于是非判断,都不违背圣人的标准,赞扬和谴责,也都十分中肯。
毫无疑义的,他是一位优良的史学家。
我父亲(宋王朝五任帝赵宗实)一向重视古籍,留意图册,虽然每天处理千万国家事务,但一有空暇,仍沉湎阅读。
曾经委托龙图阁常设皇家文学侍从官(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研究历代君王和官员们的事迹,就近向秘阁御用图书馆,搜集资料,由政府供应全部经费。
起自公元前四○三年,讫于公元后九五九年。
司马光的意思是,周王朝日益陵替,皇族衰弱,法令规章和军事行动,都操在封国国君之手。
十三任王(平王)姬宜臼把首都自镐京(陕西省西安市西)东迁到洛阳,齐、楚、秦、晋,诸封国才开始强大。
姜小白、姬重耳,先后成为霸主,但仍尊重周王朝的国王,用以号令天下。
可是,到了三十八任国王(威烈王)姬午,下令擢升封国的高级官员(陪臣)韩、赵、魏三家,当封国国君(诸侯),周王朝虽未灭亡,纲纪却已全毁。
司马光决定从发生这一件事的那一年开始,也正是古人著书立说,从某一事件起笔的原意。
至于书中引用圣君贤相们讨论国家大事和治理之道的精辟言论,道德的或刑罚的善恶制度,神明的和人世的之间的关系,吉祥的和灾难的根源,威信盛衰的基础,行政措施利与害的影响,将领们的战略,官吏们的施政方案,严格的分析它们是邪恶?还是公正?是长久之计?还是只顾眼前?不仅于此而已,连词藻美丽的文章,含理至深的议论,也都一一收集。
历经十六个王朝,凡二百九十四卷。
把它展开在明窗净几之上,立刻可以了然古今的演变历程。
广博而扼要,简洁而不遗漏。
更是一种典章制度的总汇、文章词藻的选辑。
荀况曾说过:“你如果想看圣人的做人行事,应该在后代的英明君王身上寻找。
”像西汉王朝的刘恒(五任帝)、刘询(十任帝),唐王朝的李世民(二任帝),都是孔丘所说的,无可挑剔的人物。
其他的英明君王,或有诚挚的爱心,或有忠孝的感召,或者知人善任,或者勤俭谨慎,也都得到圣贤们的部分优点。
孟轲说:“我对于姬发(周王朝一任王)、姬诵(周王朝二任王),只赞扬他们两三件事而已。
”至于有的荒谬狂悖,我们可从他看到前车之鉴。
有的恶毒奸诈,可从其中得到反省和启示。
《诗经》说:“商王朝子孙,应以夏王朝的覆亡,作为借镜,不必远求。
”所以,我特地为这部书取名《资治通鉴》,显示我的盼望。
治平四年(一0六七年)十月初,皇上召大臣讲课,我奉到圣旨,宣读《资治通鉴》。
该月九日,臣司马光第一次进读,皇上把御制的序文,当面赐下,吩咐:“等全书完成时加进去。
” 柏杨注:后一段是司马光先生注。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序 我一直抱着把《资治通鉴》译成现代语文的心愿,而今得以实现,非常兴奋。
因为,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史籍中,事实上只有两部史籍,才是最有价值的著作,一是司马迁的《史记》,另一就是司马光的这部《资治通鉴》。
司马光在十一世纪宋王朝时,领导保守党(旧党),跟以王安石为首的革新党(新党)对抗,双方都曾一度失势。
就在保守党一度失势期间,司马光完成这部巨著。
《资治通鉴》本是一部长达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久的中国中古时代编年史,包括中国历史上最混乱和最苦难的四个时代: 战国时代前四八0——前二二一年 三国时代二二0——二八0年 大分裂时代二八一——五八九年 小分裂时代九0七——九五九年 司马光以无比的魄力和高瞻远瞩,而他的编辑群更都是知识渊博的史学专家,所以能使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紊乱如麻的史迹,得以条理分明的呈现于世。
连同编年史的始祖《春秋》在内,中国还没有出现比它更明晰更精确的史籍。
因为作者的保守立场,有人曾怀疑《资治通鉴》是不是值得尊敬,更有人把《资治通鉴》比作为“驯服术”,指控它专供统治阶层之用。
然而伟大的文化产品,功能是多方面的,史观可能无法使每一个人同意,但史料却是严肃的,司马光已为我们留下宝藏。
何况,司马光处理史料时,只把他的主观见解表现在“司马光曰”篇幅中。
假使没有司马光,史料失散,即令今天的专业历史学者,具备司马光当时所具备的条件,也无能为力。
宋王朝六任帝赵顼把它命名为《资治通鉴》,实是佛头着粪之举,使一部史书,变成一部政治学问——帝王的镜子。
但我们却感谢他的命名和他所写的那篇序文,那是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和最传奇的一篇序文。
当革新党当权,下令查禁《资治通鉴》时,有人警告说,那将是向皇帝挑战,才惶然而止。
不过,虽然它自认为和被认为是帝王的镜子,事实上,却很少帝王从这面镜子中获益。
明王朝皇帝每天清晨,都要研读它,但明王朝的皇帝群,却一蟹不如一蟹。
盖权力固可使人发疯,权力同时也可使人愚不可及,以致看不见镜子,或虽看见镜子,却觉得镜子里的丑陋映象,原来美如天仙。
所以,《资治通鉴》与其说是帝王的镜子,毋宁说是人民的镜子。
通过《资治通鉴》,可看出我们所处的历史位置和面对的祸福命运,也可看出统治阶层的心态和行事轨迹,用来作为对他们的评鉴标准。
好比说,从王朝的嬗递、革命的频起,我们至少了解,中国政治思想中,没有民主思想。
人民最奢侈的盼望,不过出现圣君贤相。
而如何出现圣君贤相,传统的方法,是依靠他们的自我克制——品德。
这就遇到困难,盖只有另一个权力制衡,才能使人循规蹈矩。
品德绝不可恃,因为,权力可以败坏品德。
可恃的只有民主制度,偏偏中国历史上所有的改朝换代,都缺少这种思想作为最高指导原则,以致一直在循环砍杀,不能遏止。
我们并不认为民主是万能灵丹,文化和传统不是一棵大树,而是一条大河,政治的和军事的力量,都无法把它拦腰斩断。
《资治通鉴》上各式各样行为模子,迄今仍然不断的浇出同类的产品。
不细读《资治通鉴》,要想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了解中国政治,以及展望中国前途,根本不可能。
《资治通鉴》原本用的是十一世纪知识分子使用的文言文,对二十世纪以降的现代人讲起来,已显得过度生涩艰深。
从前,人们生活内容单纯,知识分子可以把全部生命,投入经史。
而今社会节奏快得像一列狂奔的火车,人们连翻查工具的时间,都付阙如。
假使再没有现代语文本问世,价值连城的《资治通鉴》,将有尘封的厄运。
翻译上最大的困难约有三点:一是地名,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勇于更改地名的民族,古地何在?好像都在云端。
二是官名,历代官职名称,奇异怪诞,往往匪夷所思。
三是时间,“年”不写“年”,而写“著雍摄提格”,“日”不写“日”,而写“甲子乙丑”。
我们的方案是:地名仍用古地名,夹注今地名,而另行绘制地图,越详细越好,使历史人物,生活在实际舞台之上。
官名则全用现代人所了解的称谓,夹注原称,盖必须如此,才能确知它的权力关系。
至于“年”,我们使用公元。
只有公元才可显现时间距离,不但不再沾惹“著雍摄提格”,连年号也作为配件,摆脱争执最烈的“正朔”困扰。
至于“日”,我们使用数字,摆脱“甲子乙丑”。
我们自誓是,不但忠于原文,要译出一部可以代替古文的《资治通鉴》,还要发挥神韵,使它简单清楚,不依靠任何工具书,都可畅读。
翻译工作直到今年(一九八三年),才获实现。
因为远流出版公司在《牛津大字典》的澳洲版上,得到启示。
澳洲购买了该字典的文字版权后,因为分量太多,成本太昂,就分期发行,每月出版一册——即一个字母,以两年余的时间,全部出齐。
这是一项大胆的尝试,并幸运的获得空前成功。
虽然有人担心中文读者会不会有英文读者的企图心,但我们具有信心。
决定也每月出版一册,以三年为暂定时限,全部完成。
我不敢保证译文没有差错,但我却敢保证,决不是把“曰”译成“说”的白话文。
这篇序文写于第一册完稿之后,在翻译过程中,发现把死文字变成活文字,而又要保存死文字的原意,有时比新的创作,还要困难。
而文言文最大的特征是,没有主词,往往前言不照后语,前言在东,后语忽然在西,难以连贯。
典故堆砌,意义更容易混淆。
以及地名今注,官名今译,全都费尽思考。
几乎每一行都有一个地雷,不清除便不能前进一步。
而彻底解决,时间又不允许——有些问题可能要聚讼累年。
但我仍继续下去,孜孜不息,竭尽全力。
是为序。
一九八三年七月十五日于台北 题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键字:
司马光资治通鉴诸侯王朝柏杨
我要反馈
相关新闻
投资热点尽在新浪财经APP>
加载中
点击加载更多
阅读排行榜
评论排行榜
01
“美国第一大债主”抛售美债
02
欧佩克浇灭拜登幻想,沙特领导海湾“弃美投俄”?
03
日媒:失去中国世界所有商品成本将大幅提高
04
4个县被列为大城市,为何都在苏浙闽?
05
10.1%,9.9%,CPI再爆表!欧洲经济,曙光何在?
01
意大利单日新增6557例确诊病例,累计确诊破5万
02
丹心如画|汔可小康
03
全党必须牢记“五个必由之路”
04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西代表团讨论引发热烈反响
05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的重要讲话引发热烈反响
图片新闻
内蒙古通辽丰收
湿地秋韵
辽宁秋收
海军第41批、第42批护航编队交接
视频新闻
新媒体实验室
朋友圈47%的内容在炫耀
近300起杀妻案如何判罚
谈恋爱反降低生活质量?
全国最能吃的省市竟是它
性犯罪者再犯几率达12.8%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新浪简介
|
广告营销
|
AboutSina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通行证注册
产品答疑
|
网站律师
|
SINAEnglish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1996-2022SINACorporation
AllRightsReserved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新浪扶翼
行业专区
新浪首页
相关新闻
改版调查
返回顶部
延伸文章資訊
- 1資治通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2资治通鉴序|赵顼柏杨|司马光 - 新浪
御制资治通鉴序朕惟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刚健笃实,辉光日新。书亦曰:“王,人求多闻,时惟建事。”诗、书、春秋,皆..._新浪网.
- 3資治通鑑外紀 - 维基百科
刘恕在《資治通鉴外纪》序曰:“本朝去古益远,书益繁杂,学者牵于属文,专尚《西汉书》,博览者乃及《史记》、《东汉书》,而近代士颇知《唐书》。自三国至隋,下逮五代, ...
- 4宋神宗資治通鑑序-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 5新註資治通鑑序-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宋朝英宗皇帝命司馬光論次歷代君臣事迹爲編年一書,神宗皇帝以鑑于往事,有資於治道,賜名曰《資治通鑑》,且爲序其造端立意之由。